从《铸剑》黑衣人形象透视鲁迅的美学理想

合集下载

铸一把剑,刺破黑暗 铸剑读后感

铸一把剑,刺破黑暗 铸剑读后感

(常规作业第一篇)铸一把剑,刺破黑暗赵紫薇财管一班 2014111872记得初读鲁迅的文章时,由于年纪太小,而学校的课本又多选用散文、杂文。

总感觉鲁迅的作品虽思想深刻,但毕竟时代离我们太远,不太喜欢。

然而随着年纪的增长,如今去读鲁迅的《铸剑》,有了更深刻的体会。

一、“铸剑”的含义首先,“铸剑”直接表现为眉间尺的父亲所铸的宝剑,这把剑是眉间尺父亲一生的杰作,却也是他送命的根源。

而这把剑成为了这个故事展开的必须之物。

其次,“铸剑”也是眉间尺在复仇过程中性格变化的写照。

故事刚开始时写眉间尺为杀死一只老鼠换了六回松明。

而在杀死老鼠以后“觉得很可怜,仿佛自己作了大恶似的,非常难受”,反映出他内心的怜悯与慈悲。

在他决意为父亲报仇后,临行前的晚上,“他决心要并无心事一般,倒头便睡,清晨起来,也不改常态”,但实际上,他翻来覆去睡不着。

说明他此时对前方还是有一些迷茫,有一些不安,他只有报仇的信念,却没有具体的实施办法,他不知道如何报仇,但仍要出发。

他以为他变得决绝了,实际上并没有。

在向国王跪拜的队伍中,他与另一个人发生了争执。

干瘪少年咄咄逼人,但他只觉得焦躁。

虽然他以坚定信念要去报仇,但他的心智还在逐渐地成熟中,这也是我认为很真实的一个部分。

鲁迅若让眉间尺迅速变得非常成熟,反而不真实。

而在与黑衣人的交谈中,眉间尺的性格才露出了成熟的一面。

黑衣人要他的剑和他的头时,眉间尺感到奇怪“有些狐疑,却并不吃惊”。

这里显示出眉间尺已经料到会有这样的索取。

而后面他毅然割掉他的头,显示出他性格的成熟。

在最后的三头相斗中,眉间尺虽然力量不足,但却有了一种狠劲。

到这里,眉间尺已经改变了他优柔的性格,也许还不够彻底,但至少看到了他刚毅的一面。

二、复仇——颠覆与寻求复仇所带来的杀气充满了整部作品,但复仇到底想表达什么,需要更深的思考。

对于眉间尺,他的复仇是以生命为代价的。

他为了复仇,献上了自己的剑,自己的头。

他的目的很明确,就是为了给至亲之人报仇。

鲁迅铸剑读后感(范文五篇)

鲁迅铸剑读后感(范文五篇)

鲁迅铸剑读后感(范文五篇)本站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鲁迅铸剑读后感(范文五篇)》,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本站还可以找到更多《鲁迅铸剑读后感(范文五篇)》。

第一篇:鲁迅读后感细读鲁迅先生的《朝花夕拾》,享受着不时从字里行间中透露出来的那份天真灿漫的感情,眼前不由出现了一幅幅令人神往的自然画。

我读鲁迅先生这些对童年回忆的散文,正如读着发自迅先生心底的那份热爱自然,向往自由的童真童趣。

我仿佛看到了幼年的鲁迅,趁大人不注意,钻进了百草园,他与昆虫为伴,有采摘野花野果。

在三味书屋,虽然有寿先生的严厉教诲,却仍耐不过学生们心中的孩子气。

一切感受都是那么天真烂漫,令人回味,也学就引起了我心中的共鸣吧,因此我才会那样喜爱,尤其是作者以一个孩子的眼光看世界,读起来让人感到异常的亲切,充满激情。

我和伙伴都在为自己的前程努力着,努力得读书,因此,也不能在沉醉在儿时的天真散漫中了,少了几分亲切,少了几分自由,也少了几分对大自然的热爱。

对鲁迅先生来说,童年已渐渐遥远,留下的只是那些琐碎的记忆,体会以下那个不同的年代的童年之梦,体验一下那时鲁迅的美好童年。

文章:我的保姆,长妈妈即阿长,辞了这人世,大概也有了三十年了罢。

我终于不知道她的姓名,她的经历;仅知道有一个过继的儿子,她大约是青年守寡的孤孀。

仁厚黑暗的地母呵,愿在你怀里永安她的魂灵《阿长与〈山海经〉》——阿长是鲁迅小时候的保姆。

记述儿时与阿长相处的情景,描写了长妈妈善良、朴实而又迷信、唠叨、“满肚子是麻烦的礼节”的性格;对她寻购赠送自己渴求已久的绘图《山海经》之情,充满了尊敬和感激。

文章用深情的语言,表达了对这位劳动妇女的真诚的怀念。

我总要上下四方寻求,得到一种最黑,最黑,最黑的咒文,先来诅咒一切反对白话,妨害白话者。

即使人死了真有灵魂,因这最恶的心,应该堕入地狱,也将决不改悔,总要先来诅咒一切反对白话,妨害白话者。

《二十四孝图》——所谓《二十四孝图》是一本讲中国古代二十四个孝子故事的书,配有图画,主要目的是宣扬封建的孝道。

论鲁迅《铸剑》的色彩美学和复仇主题

论鲁迅《铸剑》的色彩美学和复仇主题

论鲁迅《铸剑》的色彩美学和复仇主题严晓驰【摘要】在《铸剑》中,“红”与“黑”作为两种能被明显感知到的色调,始终贯穿于小说中,它们不仅构成了小说奇诡而瑰丽的美学风格,也包含了鲁迅深邃的复仇思想;而从叙述语调来看,“红”与“黑”又正好构成了小说亦喜亦悲、庄谐杂糅的艺术风格,两者的有机融合给作品的复仇主题蒙上了一层悲哀的基调.【期刊名称】《太原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年(卷),期】2016(015)002【总页数】4页(P70-73)【关键词】鲁迅;铸剑;复仇;红;黑【作者】严晓驰【作者单位】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北京 100875【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I210.6【文学】《铸剑》作为鲁迅自认为在《故事新编》中“确是写得较为认真”的作品,其充分展现了作者深邃的思想和精湛的艺术表现力。

作品在美学上表现出奇诡而瑰丽的风格,带有浓郁的浪漫与神奇色彩。

而这种美学风格很大程度上得益于鲁迅高超的色彩使用技艺,作者基本上只用了两种色彩——“红”与“黑”就完成了这一杰作。

通过对文本的细致阅读,我们可以发现,“红”与“黑”作为能被明显感知的色彩或色调是始终贯穿于小说中的,但它们又绝不仅仅只是一种外在的呈现,里面融入了作者深邃的复仇思想。

而从作品的叙述语调来看,“红”与“黑”也正好构成了小说亦喜亦悲、庄谐杂糅的艺术风格:“红”是崇高、悲壮的叙述,而“黑”则表示“黑色幽默”,是讽刺和批判,而当这两种色调相互融合时,又给小说的复仇主题蒙上了一层悲凉的基调。

一、“红”与“黑”的交替:复仇的艰难进行小说一开始就让我们置身于一种黑色的氛围之中,故事开始的时间在黑夜。

也就是说,这是被黑暗所笼罩着的世界,是漆黑的“铁屋子”,大家都沉睡着。

“眉间尺刚和他的母亲睡下,老鼠便出来咬锅盖,使他听得发烦”[1]432,就这样,小说出现了第一个黑色的角色——老鼠,“湿淋淋的黑毛,大的肚子,蚯蚓似的尾巴”[1]433,这让眉间尺本能地觉得老鼠“可恨可憎得很”[1]433。

鲁迅铸剑鉴赏

鲁迅铸剑鉴赏

复仇梦现奈何终是镜花水月-----鲁迅《铸剑》鉴赏徐州师范大学文学院刘洪祥学号:联系方式:《铸剑》是鲁迅1927年创作的一篇历史小说。

1927年正值“三一八事件”发生不久,在创作铸剑之前,鲁迅刚刚完成其著名悼念小说《纪念刘和珍君》。

因此,我们不难就想到这两篇文章的内在联系分析铸剑的主题。

其实,铸剑小说的主题是鲁迅文章里较为清晰的,虽然也是含有内在主旨,延伸思想。

但是,大家不难看出,其主题是“复仇”。

《铸剑》原名《眉间尺》,是后来才改名为《铸剑》并收入《故事新编》的。

故事新编的新就新在鲁迅先生采用古今杂糅的方式,将现实和古代神话、传说、历史事实结合起来,以达到借古讽今的创作效果。

《铸剑》更是深得此法。

鲁迅先生借本文指导青年,血债必须索还,斗争的方式可以随机应变。

请愿的方式不再适用,是时候铸剑武装自己去实现革命理想了。

他还在《死地》上指出:“但我却恳切地希望:‘请愿’的事,从此可以停止了。

倘用了这许多血,竟换得一个这样的觉悟和决心;而且永远纪念着,则似乎还不算是很大的折本。

世界的进步,当然大抵是以流血得来。

但这和血的数量,是没有关系的,因为世上也尽有流血很多,而民族反而渐就灭亡的先例。

即如这一回,以这许多生命的损失,仅博得‘自蹈死地’的批判,使巳将一部分人心的机微示给我们,知道在中国的死地是极其广博。

……死地确乎已在前面。

为中国计,觉悟的青年应该不肯轻死了罢。

”其实早在辛亥革命时鲁迅就提出了武装的重要性,只是在《铸剑》才明确的指出要利用利剑来打到列强。

而这把利剑的含义更是意义深刻。

关于复仇的意义也是本文的主要表达思想。

具体的我们在后面会详细说明。

首先我们就需要讨论一下为什么鲁迅先生要改文章题目的意义。

我认为,铸剑这个题目可以更好的突出小说的意象:剑。

那把经过高温高压锻炼的、纯青的、透明的,冰也似的复仇之剑。

这也正是后来的复仇之神黑衣人的精神象征。

同时,铸剑也可以强调出铸剑的过程,铸剑表面指双剑的铸造过程,深层意思则表示眉间尺性格的成熟过程。

鲁迅铸剑读后感-铸剑读后感7篇(附故事简介)

鲁迅铸剑读后感-铸剑读后感7篇(附故事简介)

鲁迅铸剑读后感-铸剑读后感7篇(附故事简介)导读:《铸剑》是鲁迅历史小说的代表,根据干宝的《搜神记》中的《三王墓》改写,原载1927年4月25、5月10日《莽原》半月刊第二卷第8、9两期,题作《眉间尺》,副题是《新编的故事之一》。

1936年1月,收入文化生活出版社出版的《故事新编》。

鲁迅铸剑读后感1《铸剑》的故事源自古书《列异传》和《搜神记》。

鲁迅以白话写文言,把很短的篇幅敷衍成长长的故事,晋人志原本的古朴诡谲已经消失,简单的复仇原型中充满对人物个性的阐释和叙事本身的张力。

原本的故事,父子两代的篇幅是大体均等的。

而在《铸剑》中,真正的铸剑者在故事开始的时候业已死去,他的事迹是通过小说主人公眉间尺的母亲之口交代的。

“大欢喜的光彩,便从你父亲的眼睛里四射出来,他取起剑,拂拭着。

然而悲惨的皱纹,却也从他的眉头和嘴角出现了。

他将那两把剑分装在两个匣子里。

“你不要悲哀。

这是无法逃避的。

眼泪决不能洗掉命运。

我可是早有准备在这里了,”他的眼里忽然发出电火似的光芒,将一个剑匣放在我膝上。

‘这是雄剑。

’他说。

'你收着。

明天,我只将这雌剑献给大王。

倘若我一去竟不回来了呢,那是我一定不在人间了。

你不是怀孕已经五六个月了么?不要悲哀,待生了孩子,好好抚养。

一到成人之后,你便交给他这雄剑,教他砍在大王的颈子上,给我报仇。

' 这是庄严的笔调,是魁梧的人格,是反抗者的颂歌。

眉间尺的父亲是真正的英雄,是作为其子的“史前史”而出现的,故事如此安排已不仅仅是叙事技法方面的问题了,鲁迅的匠心在于拉开英雄和现实之间的距离,树立一个理想寄寓之所,告诉我们真正的安身立命所在。

《列异传》和《搜神记》没有这么明确的目的,因为神迹在其中是不证自明的,而《铸剑》中的父亲则是鲁迅亲手发明的神话,是附魅传统经过现代理性反思破灭之后新的(旧的?)梦想,神话的时代毕竟已粗过去了。

“窗外的星月和屋里的松明似乎都骤然失去了光辉,唯有青光充塞宇内。

铸剑鲁迅读后感600字5篇

铸剑鲁迅读后感600字5篇

铸剑鲁迅读后感600字5篇当眉间尺肿着眼眶,头也不回的跨出门外,穿着青衣,背着青剑,迈开大步,径奔城中的时候,东方还没有露出阳光。

杉树林的每一片叶尖,都挂着露珠,其中隐藏着夜气。

下面小编给大家带来铸剑鲁迅读后感600字5篇,希望大家喜欢!铸剑鲁迅读后感600字篇1《铸剑》的故事源自古书《列异传》和《搜神记》,是《故事新编》中的一篇。

鲁迅以白话写文言,用新编的手法把原本仅仅几百字的文言文,加入自己的看法,自己的想象,使文章变得更加生动更加有感染力。

古文中的楚王命名铸剑师干将为之铸宝剑,剑成,不仅不赏,反将干将杀头,何等暴虐残忍。

干将的遗腹子赤鼻果然在“客”帮助下,用父亲遗下的雄剑和自己的头颅杀死了楚王。

全文有几个主要人物,在鲁迅的《铸剑》中将铸剑师的儿子“赤鼻”改成了“眉间尺”。

眉尺间是一个刚满16岁的优柔寡断的少年,文章最开始眉尺间胆小得害怕老鼠,杀死一只老鼠都会为之神伤。

后来知道父亲的事,经过母亲的教育刚强起来并终于完成报仇大业,他的性格有一个发展、升华的过程。

将“客”改成了“黑色的人宴之敖者”,他舍己为人,行侠仗义,是一名光辉的古代侠士的形象,帮助眉尺间报了杀父之仇。

将“楚王”改成了“王”,具有了更大的适应性,也有了血肉生动的性格:暴戾、荒_、昏庸。

文章还增添了“干瘪脸少年”、众多妃子、王后、太监、老臣、武士、侏儒等次要人物。

这些都有使文章高潮迭起,情节更加惊心动魄,文章结构更加完整。

故事的最后眉尺间杀死了王,成功报了杀父之仇,这看似是一个喜剧,但是我却从这个喜剧里面读出了无限的悲剧。

自古都说:冤冤相报何时了。

眉尺间是一个还没有长大的16岁的孩子,性格怯懦胆小,但是他的母亲却在他刚满16岁的时候告诉他有关父亲死亡的消息,要他拿着父亲铸的剑杀了王!这是何等的可笑,一个16岁的毛孩子,却要他独身一人杀了拥有众多护卫的王!这本就是一个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于是,为了报仇,眉尺间割掉了自己的脑袋,失去了自己的性命。

鲁迅《铸剑》读后感4000字

鲁迅《铸剑》读后感4000字

鲁迅《铸剑》读后感4000字《铸剑》的源自古书《列异传》和《搜神记》。

以白话写文言,把很短的篇幅敷衍成长长的故事,晋人志原本的古朴诡谲已经消失,简单的复仇原型中充满对人物个性的阐释和叙事本身的张力。

原本的故事,父子两代的篇幅是大体均等的。

而在《铸剑》中,真正的铸剑者在故事开始的时候业已死去,他的事迹是通过主人公眉间尺的母亲之口交代的。

“大欢喜的光彩,便从你父亲的眼睛里四射出来,他取起剑,拂拭着。

然而悲惨的皱纹,却也从他的眉头和嘴角出现了。

他将那两把剑分装在两个匣子里。

“你不要悲哀。

这是无法逃避的。

眼泪决不能洗掉命运。

我可是早有准备在这里了,”他的眼里忽然发出电火似的光芒,将一个剑匣放在我膝上。

‘这是雄剑。

’他说。

'你收着。

明天,我只将这雌剑献给大王。

倘若我一去竟不回来了呢,那是我一定不在人间了。

你不是怀孕已经五六个月了么?不要悲哀,待生了孩子,好好抚养。

一到成人之后,你便交给他这雄剑,教他砍在大王的颈子上,给我报仇。

'这是庄严的笔调,是魁梧的人格,是反抗者的颂歌。

眉间尺的父亲是真正的英雄,是作为其子的“史前史”而出现的,故事如此安排已不仅仅是叙事技法方面的问题了,鲁迅的匠心在于拉开英雄和现实之间的距离,树立一个理想寄寓之所,告诉我们真正的安身立命所在。

《列异传》和《搜神记》没有这么明确的目的,因为神迹在其中是不证自明的,而《铸剑》中的父亲则是鲁迅亲手发明的神话,是附魅传统经过现代理性反思破灭之后新的(旧的?)梦想,神话的时代毕竟已粗过去了。

“窗外的星月和屋里的松明似乎都骤然失去了光辉,唯有青光充塞宇内。

那剑便溶在这青光中,看去好像一无所有。

”鲁迅也只能说“看去好像一无所有”。

他笔下的英雄人格在现代题材里几乎没有出现过,涓生,吕纬甫,魏连殳都是失败的知识分子,文化精英,带着绝望的气息,更论闰土和阿Q这些农民们,英雄只在古书里,是(故事“新”编的主人公)眉间尺(我们毋宁将他看作"现在时”的)父亲,照理说,鲁迅从新文化运动开始,就应该时最有资格和最坚定具备审父意识的人,但鲁迅实在不能够坚定。

鲁迅的《铸剑》读后感

鲁迅的《铸剑》读后感

鲁迅的《铸剑》读后感《铸剑》是鲁迅先生的一部短篇小说,以描绘封建社会的腐朽与残暴为主题,通过对人性的深入剖析和对社会现象的犀利批判,表达了作者对封建制度下人民苦难的同情和愤怒。

在读完《铸剑》后,我深感鲁迅先生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重要地位,同时也对小说中所揭示的社会问题和人性的黑暗有了更深的思考。

小说中的主人公南京工学堂的师生,在受到封建官僚贪污腐化和教育机构混乱的影响下,逐渐迷失了自己,沦为了封建社会的牺牲品。

小说以夏念和陈树湘两个青年学生的命运展开,他们本有理想和抱负,但在官僚权贵和封建礼教的腐蚀下,逐渐变得消极和软弱。

夏念最初想要铸剑,用来拯救民众,但最终被迫放弃自己的理想,选择等待反抗的时机,最终在黑暗中消逝。

而陈树湘则一直保持着对梦想的追求,但最终却变成了暴虐的官吏,成为了封建制度中的一枚棋子。

两位主人公的命运,既是大时代决定的,也是他们个人选择和社会环境相互作用的结果。

通过对主人公的描写,鲁迅先生展示了封建社会的黑暗和残酷。

小说中的官僚和官吏,无论是南京的沈家宏、孙世琤,还是陈树湘本人,无不是为了自己的权势和地位而不择手段,甚至不惜亲手杀人。

他们以个人的私欲和野心为导向,而不是以人民的福祉为目标。

他们利用封建制度的漏洞和人民的愚昧,不断地剥削和压迫,将人民推入苦难的深渊。

与此同时,鲁迅先生也展示了人性的丑陋和懦弱。

小说中夏念和陈树湘都面临着理想与现实的冲突,他们在封建制度和社会压力面前,逐渐变得软弱和无力。

夏念原本有着追求真理和公正的热情,但在官僚和孙世琤的教唆下,却被迫放弃自己的理想,最终在黑暗中消亡。

而陈树湘则一直追求自己的梦想,却在实现之后变得残暴无情,对人民不问生死。

这种人性的沦丧和受压迫后的变异,让人深感悲哀和无力,同时也对封建制度的荼毒和人民的苦难有了更深的认识。

鲁迅先生在《铸剑》中使用了大量的象征手法和警句,通过犀利的言辞和批判性的叙述,对封建制度进行了严厉的批判。

尤其是小说结尾那句“所铸的剑,杀人于无形”,让人深感作者对现实的绝望和愤怒。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从《铸剑》黑衣人形象透视鲁迅的美学理想作者:蔡白薇
来源:《卷宗》2012年第08期
摘要:鲁迅是真正的勇士,勇士的反叛形象是他一个重要的美学理想。

本文将以《铸剑》中的黑衣人为例,从外貌、神态、动作、语言等方面进行分析,并与其他作品中相似的形象作比较,探究鲁迅美学理想的一部分内容。

关键词:鲁迅;《铸剑》;黑衣人;美学理想
鲁迅小说《铸剑》收录于《故事新编》中,作者于1926年10月在厦门动笔,于1927年4月在广州脱稿。

在这之前,鲁迅经历了“五川”运动和“三一八”惨案的战斗洗礼,将他当时众多的心境倾注于《铸剑》中。

鲁迅还曾将“宴之敖”作为笔名,由此可见,宴之敖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了鲁迅,而鲁迅也将一部分美学理想渗入到了宴之敖的骨子里。

一、外貌描写
在《铸剑》中对“黑衣人”的外貌描写有三处。

第一处是眉间尺第一次在大街上遇到宴之敖,宴之敖帮他解围。

第二次是奴才在国王面前对他的外貌描述,第三次是国王、王后、大臣们等眼见的宴之敖。

“前面的人圈子动摇了,挤进一个黑色的人来,黑须黑眼睛,瘦得如铁。

”“那是一个黑瘦的,乞丐似的男子。

穿一身青衣,背着一个圆圆的青包裹。

”“那个人的衣服确是青的,须眉头发都黑;瘦得颧骨,眼圈骨,眉棱骨都高高地突出来。

”总结这三次的外貌描写,最突出的特点就是“黑”、“瘦”。

“黑”是一种冷色调,是神秘、坚决、孤傲的象征。

眉间尺性情优柔寡断,瞻前顾后,母亲早就料到他难以成大事。

在他因地痞流氓的生事而错失了一次刺杀王的机会后,宴之敖就像是母亲派来的神秘使者。

他不但为眉间尺解了围,让他从流氓手中得脱,而且他还要帮眉间尺报仇。

他甚至知道一切有关眉间尺和他父亲的事。

他天神般的出现、未知的身世、无所不知的能力,处处散发着神秘的气息,而“黑”正衬托了他神龙见首不见尾的形象。

“黑”又是一种无法质疑,无法改变的颜色,这和宴之敖的坚决相呼应。

当他要取眉间尺项上人头时,坚决如铁;当他看到沸鼎中眉间尺的头拼不过王的头时,他砍下了自己的头,从从容容。

因为他知道,要反抗,要推翻强暴的统治,流血和牺牲是必然的。

这中间,寄托了鲁迅满腔的热血。

鲁迅在经历了“三一八”惨案后,总结出了“血债必须用同物偿还。

拖欠的越久,就要付出更大的利息。

”这不仅仅说明“先烈的‘死’是后人的‘生’的唯一灵药”,而且还为了揭露屠伯们“阴毒的心”,借以“教给继续战斗者以别种方法的战斗。

”形体的消瘦则是精神性情使然。

他在他在集积反抗的力量,但他又看到了民众的愚昧和无知。

国王出行时大把的看客,甘做奴隶的麻木劣根,这些都让他痛心疾首。

如此的忧思,让他和凡夫俗子格格不入,让他深陷孤傲而忧愁之中,使得他身形消瘦。

而这,正是鲁迅“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和“我吃的是草,挤出来的却是
奶和血”的写照。

“黑”、“瘦”是鲁迅美学理想中人物外貌的重要特征,它们代表了神秘、坚决、孤傲和心怀天下的忧思。

二、神态、动作的描写
神态和动作是无声的语言,它们反映了最真实的内心世界。

当宴之敖为眉间尺解围的时候,“他并不言语,只向眉间尺冷冷地一笑,一面举手轻轻地一拨干瘪脸少年的下巴,并且看定了他的脸”。

在林中眉间尺再次遇见宴之敖时,“前面却仅有两点磷火一般的那黑色人的眼光”;当他与眉间尺交谈时他“两粒磷火下的声音”始终“严冷”;他提起眉间尺的头来,“接吻两次,并且冷冷地尖利地笑”;“他看到眉间尺的头与王头相博,后面劈下,剑到头落,坠入鼎中,淜的一声,雪白的水花向着空中同时四射。

”“当其最终战胜了王头后,“四目相视,微微一笑,随即合上眼睛,仰面向天,沉到水底里去了”。

在一系列的描写中,最突出的神态是“冷”,最突出的动作是“笑”。

面对看客,他的冷笑,是一种嘲讽。

这个冷嘲里,有着对眉间尺性情未改,优柔寡断的不屑,有着对地痞流氓无事生非的愤怒,有着对无所事事、愚昧无知的看客们的悲哀,更有着对自己孤军作战的无奈。

他的冷笑,是最好的反击。

少年松手了,看客散开了,但这个场景使得黑衣人孤独高傲的形象在人群散去后更加清晰。

他砍下眉间尺的头和自己的头,冷笑依旧。

这种“冷”是冷静。

他始终清晰的思考着自己的每一步,洞穿了将来,直戳现实的要害。

他冷得坚决,无论是面对眉间尺的死亡,还是自己的死亡,他都从从容容,因为他知道,牺牲是必然的,流血是必然的,而为了复仇,为了推翻压迫的统治,死是微不足道的。

最后,他胜利了,血的胜利,勇士的胜利。

他真正的笑了,死而瞑目的微笑。

宴之敖的冷和笑,是鲁迅心中睿智、沉着、犀利的勇士的化身。

三、语言描写
宴之敖和眉间尺之间的对话,是宴之敖“复仇”精神的集中体现。

“你么?你肯给我报仇么,义士?”“阿,你不用这称呼来冤枉我。

”“那么,你同情于我们孤儿寡妇?……”“唉,孩子,你再不要提这些受了污辱的名称。

”他严冷地说,“仗义,同情,那些东西,先前曾干净过,现在却都成了放鬼债的资本。

我的心里全没有你所谓的那些。

我只不过要给你报仇!”“我一向认识你的父亲,也如一向认识你一样。

但我要报仇,却并不为此。

聪明的孩子,告诉你罢,你还不知道么,我怎么地善于报仇。

你的就是我的;他也就是我的。

我的灵魂上是有这么多的,人我所加的伤,我已经憎恶了我自己!”宴之敖时一个复仇者,他憎恶“仗义”、“同情”的高尚头衔,因为他的复仇并不是个人的,他不需要任何的报答。

他只是想去实现自己的理想,去推翻残暴的统治。

凡是人民群众和剥削者、压榨者、屠杀者所结的深仇,他都在自己肩上背起来了,肩负天下人的重任。

这也正是鲁迅所敬仰的勇士!
四、同类作品的比较
鲁迅的作品中有许多人物都是“黑色家族”的成员。

从外貌到内心世界到性格,都有相似之处,并注入了鲁迅的美学理想。

《理水》中禹“面貌黑瘦”、“粗手粗脚”,他的随从是“一排黑
瘦的乞丐似的东西,不动,不言,不笑,像铁铸一样。

”《非攻》中公孙般的门人形容墨子“像一个乞丐。

三十来岁。

高个子,乌黑的脸……”《孤独者》中的魏连殳“是一个短小瘦削的人,长方脸,蓬松的头发和浓黑的须眉占了脸的小半,只见两眼在黑气里发光。


鲁迅所刻画的黑衣人家族都体现了他的异端美学,反抗,斗争,愤世嫉俗,不随波逐流的行为,都是美的。

鲁迅指出:“平和为物,不见于人间‘其强谓之平和者,不过战事方已或未始之时,外状若宁,暗流仍伏,时劫一会,动作始矣。

”静止是暂时的、相对的,矛盾、斗争是永久的、绝对的,自然现象和人类社会都是如此。

没有斗争,社会就没有进步。

他赞扬摩罗派诗人“立意在反抗,指归在动作”,其文章无不函刚健抗拒破坏挑战之声,这些刚健不挠、抱诚守真的诗歌是最美的,它能号召人们起来反抗世俗、尊重自我,向旧制度宣战。

鲁迅赞叹拜伦渴望独立、自由的心愿如同一团潜藏的烈火。

他认为,一切新生的、前进着发展着的力量都是美的。

与此相反,一切阻碍前进的腐朽、黑暗的势力都是丑恶的,是注定要消亡的。

这就是鲁迅美学理想中的战士。

他们都有着“瘦黑”的外貌,不屈不挠的反叛形象,都将他们推到了历史的前沿,崇高博大,孔武有力。

而社会上丑恶的势力,在他们面前不过是苍白的侏儒,渺小而卑微。

参考文献
[]鲁迅.鲁迅书信集[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76.
[2]吴中杰.吴中杰点评鲁迅杂文上[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1.
[3]鲁迅.鲁迅全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
作者简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