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常用修辞手法复习

合集下载

高考语文复习的8个修辞手法

高考语文复习的8个修辞手法

高考语文复习的8个修辞手法高考语文修辞手法复习1. 比喻(1)比喻的特点及作用比喻就是“打比方”。

即抓住两种不同性质的事物的相似点,用一事物来喻另一事物。

比喻的结构一般由本体(被比喻的事物)、喻体(作比方的事物)和比喻词(比喻关系的标志)构成。

构成比喻的关键:甲和乙必须是本质不同的事物,甲乙之间必须有相似点,否则比喻不能成立。

比喻的作用主要是:化平淡为生动;化深奥为浅显;化抽象为具体;化冗长为简洁。

(2)比喻的种类①明喻。

典型形式是:甲像乙。

本体喻体都出现,中间用比喻词“像、似、仿佛、犹如”等相联结。

例如:收获的庄稼堆成垛,像稳稳矗立的小山。

”②暗喻。

典型形式是:甲是乙。

本体喻体都出现,中间没有比喻词,常用“是”、“成了”、“变成”等联结。

例如:马克思主义和中国革命的关系,就是箭和靶的关系。

③借喻。

典型形式是:甲代乙。

不出现本体,直接叙述喻体。

但它不同于借代。

借代取两事物相关点,借喻取两事物的相似点。

例如:放下包袱,开动机器。

④博喻。

连用几个比喻从不同角度,运用不同的相似点对同一本体进行比喻。

例如:层层的叶子中间,零星地点缀着些白花,有袅娜地开着的,有羞涩地打着朵儿的;正如一粒粒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又如刚出浴的美人。

(“明珠”、“星星”“刚出浴的美人”分别从色彩、光华、感受等角度,抓住光亮、隐约闪烁、清新洁静等相似点来描绘出荷花的美。

)高考语文修辞手法复习2.比拟(1)比拟的特点及作用把物当作人来写,或把人当作物来写,或把此物当作彼物来写,其形式特点是:事物“人化”,或人“物化”,或甲物“乙物化”。

其作用是使所写“人”或“物”色彩鲜明、描绘形象,表意丰富。

①拟人。

例如:杜甫川唱来柳林铺笑,红旗飘飘把手招。

②拟物。

例如:咱们老实,才有恶霸,咱们敢动刀,恶霸就得夹着尾巴跑。

高考语文修辞手法复习3.借代(1)借代的特点及其作用借代不直接说出所要表述的人或事物,而用与其相关的事物来代替。

它强调两事物间的相关点。

高考要求的八种修辞手法

高考要求的八种修辞手法

高考要求的八种修辞手法比方比拟借代夸张对偶排比反问设问比方——打比方:用一种事物或情境比另一种事物或情境。

一般比方句都有本体、喻体和喻词。

诗经中的“比”,“以彼物比此物也”,指的就是比方的修辞方法。

1.明喻:是一种特别明显的比方。

比方词有:像”“犹如”“好比”“仿佛”“犹如”“一样”等。

例如:①姑娘就像花一样,小伙子心胸多宽广。

②网吧犹如雨后的春笋,突然间密密麻麻地出现在校内四周。

③假如说瞿塘峡像一道门,则巫峡简直像江上一条迂回曲折的画廊。

2.暗喻:指的是本体和喻体都说出来,用“成”“变成”“是”“就是”“成为”“等于”等比方词连接或者不用比方词的比方。

如:①她们是替带工赚钱的机器。

②但花下也缺不了成群结队的“清国留学生”的速成班,头顶上盘着大辫子,顶得学生制帽的顶上高高耸起,形成一座“富士山”。

③流丸止于瓯臾,流言止于知者。

——《荀子》3.借喻:指的是本体和比方词都不出现,而由喻体干脆代替本体出现的比方。

如:①天上的银盘皎洁光明。

②我似乎打了一个寒噤;我就知道我们之间已经隔了一层可悲的厚障壁了。

③陈涉太息曰:“嗟乎,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

”构成比方必需具备的条件1、甲和乙必需是本质不同的事物①同类相比她的性格很像母亲。

②表示猜度这天黑沉沉的,似乎要下雨了。

③表示想象每当看到这条红领巾,我就仿佛置身于天真灿漫的少年时代。

④表示举例的引词。

五千年历史中,涌现出了多数仁人志士,如范仲淹、岳飞、文天祥、陆游、于谦、林则徐、谭嗣同等等。

2、甲乙之间必需有相像点,同时又必需在整体上极其不同,不是同一类事物。

全部的比方都是跛脚的,也就是说只取其一个相像点而已。

例如:上排牙齿犹如下排牙齿。

火车的汽笛犹如轮船的汽笛一般发响了。

一、比方的作用1、化平淡为生动;如:柳妈的打皱的脸也笑了起来,使她蹙缩得像一个核桃。

2、化抽象为详细,深邃为浅显;如:小石头可以砸破大水缸——比方小的可以战胜大的。

3、表达感情如:地下“乌龟”(坦克)乱爬,头上“乌鸦”(飞机)成阵。

高考复习:常用的九种修辞手法

高考复习:常用的九种修辞手法

高考复习:常用的九种修辞手法01常用的九种修辞手法修辞手法,近来在高考语用题中考得不算少,有时判断是哪一种修辞,有时考查修辞的构成及表达效果,有时还考查使用修辞及不使用修辞的表达有何不一样等等。

特别是,古诗鉴赏中对艺术手法的鉴赏,也常有修辞的踪影。

更遑论学生在作文中也可以适当借助修辞来使自己文章的语文更加生活些。

可见,高考备考,确实该用点时间,好好复习一下修辞手法的相关内容。

要备考修辞手法,先熟记修辞的名称。

从广义的角度看,为了使语言更具有表达力而进行的所有的方法都该称之为修辞。

不过,早些年高考有《考试大纲》,甚至有对《考试大纲》的进一步说明(称之为《考试说明》),里面非常明确规定,高考的修辞手法,主要考查九种,分别是:比喻、比拟、排比、设问、反问、反复、夸张、对偶和借代。

现在虽然没有大纲,但我们也可以以此为准进行备考。

为了方便记忆,不妨用点特殊的方法,如用一个能押韵的句子来表示,“三比二问反复考;夸对借代少不了”。

这里要注意的是,“三比”中,并不包括“对比”,“二问”中,也不包括“疑问”(疑问不是修辞手法)。

02比喻比喻的概念:利用不同事物之间某些相似之处,借一种事物来说明另外一种事物。

比喻的表达效果:(1)对事物特征进行生动的描绘或渲染;(2)用浅显易见的事物对深奥的道理加以形象说明。

这里其实有两个方向,在描述性语段中,比喻主要是对描写对象进行修饰,使之更形象,更生动,特点更鲜明;而在议论性语段中,使用比喻,则可以便深奥的道理浅显易懂,可以化抽象为形象。

比喻的一般分类:明喻、暗喻、借喻、博喻(用两个或以上的比喻共同说明同一本体,如朱自清的《春》中写春雨:“看,像牛毛,像花针,像细丝,密密地斜织着”)使用比喻应该注意:(1)本体和喻体必须是性质不同的两类事物;(2)本体和喻体之间必须有相似点;(3)所使用的喻体要常见、易懂,比喻要贴切,还要注意思想感情的倾向性正确。

难以区分的比喻句——暗喻与借喻。

高中语文知识清单高考应掌握的九种修辞手法

高中语文知识清单高考应掌握的九种修辞手法

知识清单高考应掌握的九种修辞手法一、比喻1.定义比喻又叫打比方,即用有相似点的某些事物来比方另一事物的修辞手法。

2.结构比喻一般由三个部分组成,即本体(被比喻的事物)、喻体(做比喻的事物)和比喻词(比喻关系的标志性词语)。

3.种类根据比喻的三个部分的异同和隐显特征,可分为三种。

(1)明喻。

本体、喻体都出现,中间用比喻词“像、似、仿佛、犹如、宛如、像……一样、如……一般、仿佛……似的”等联结。

常见形式是:甲像乙。

例如: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

(2)暗喻。

本体、喻体都出现,中间用比喻词“是、成了、变成”等联结。

典型形式是:甲是乙。

例如:广场上是雪白的花圈的海洋,纪念碑已堆成雪白的山冈。

此外,暗喻还有一些变体值得注意:①修饰式暗喻:本体与喻体之间以修饰与被修饰、限制与被限制的形式来体现比喻关系。

例如:这是花的海洋。

②同位式暗喻:本体与喻体之间以同位复指形式表现比喻关系。

例如:老狐狸你不要灌迷汤。

③注释式暗喻:本体与喻体以注释说明的形式表现比喻关系,常用破折号连接。

例如:五点钟,上工的汽笛响了。

红砖“罐头”的盖子——那扇铁门一推开……(3)借喻。

不出现本体和比喻词,直接用喻体代替本体。

借喻的典型形式是甲代乙。

例如:最可恨那些毒蛇猛兽,吃尽了我们的血肉。

另外,还有一种情况,连用几个喻体共同说明一个本体。

例如:一枝巨大的白丁香把花开在了屋顶灰色的瓦楞上,如雪,如玉,如飞溅的浪花。

这种叫“博喻”。

4.比喻的作用(1)化平淡为生动;(2)化深奥为浅显;(3)化抽象为具体。

5.构成比喻必须具备的条件本体和喻体必须有相似点,且是本质不同的事物,否则,就不能构成比喻。

一个句子是不是比喻,不能只看有没有“像、似、是”之类的词语。

下面几例都不是比喻句。

(1)她的性格像母亲。

——同类事物作比较(2)这天黑沉沉的,好像要下雨了。

——表示猜度(3)每当看到这条红领巾,我就仿佛置身于天真烂漫的少年时代。

——表想象(4)不要带着思想包袱去工作。

2023届高考专题复习:九种常见的修辞手法

2023届高考专题复习:九种常见的修辞手法

知识清单——九种常见的修辞手法1.比喻。

构成比喻必须具备两个条件:一是本体和喻体必须是本质不同的两类事物,否则不能构成比喻,如“这栋房子就像是楼房”就不是比喻;二是本体和喻体之间必须有相似点。

看一个句子是不是比喻句,应看它是否具备以上两个条件,不能只看有没有比喻词。

下面的几种情况,句中虽有比喻词,但不是比喻句。

(1)同类事物相比较。

如:他长得很像他的母亲。

(2)表示猜度。

如:远远地看见一座椭圆形的建筑,像是体育馆。

(3)表示想象。

如:登上城楼,我心里非常激动,仿佛一下子成了一位威武的戍关武士。

(4)表示举例的引词。

如:社会主义中国涌现许多楷模,像雷锋、焦裕禄、孔繁森等。

比喻有明喻、暗喻、借喻三种类型,三者之间的区别是:本体、喻体、比喻词都出现的是明喻或暗喻;本体和比喻词都不出现,只出现喻体的是借喻。

明喻和暗喻的区别:明喻的比喻词是“像”“仿佛”等,暗喻的比喻词是“是”“成了”“变成”等。

如:(1)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

(明喻)(2)那又浓又翠的景色,简直是一幅青绿的山水画。

(暗喻)(3)废除几千年的封建制度,需要一场暴风雨。

(借喻,借“暴风雨”比喻轰轰烈烈的革命运动)比喻的作用有两个:一是对事物的特征进行描绘或渲染,使事物生动、具体,给人以鲜明深刻的印象;二是用浅显易见的事物对深奥的道理加以说明,使说明深入浅出。

2.比拟。

比拟的修辞手法包括拟人和拟物两种。

不少考生能准确地辨析并灵活地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但对拟物却往往辨析不出来,有时甚至把拟人和拟物混淆了。

其实,拟人是把物当作人来写,而拟物则是把人当作物来写,或把甲物当作乙物来写。

如:(1)天上的星星快活地眨着眼睛.......。

(拟人)(2)他骄傲自满,尾巴都翘上天了.......。

(拟物)比拟的作用:亲切自然,生动活泼,具体形象。

3.借代。

借代是不直接说出人或事物的名称,借同它密切相关的名称去代替的一种修辞手法。

它主要包括以下几种形式:(1)特征代本体。

高考常用修辞手法复习

高考常用修辞手法复习

比喻的使用要注意本体和喻体有相似点,否则便不能构成比喻。
学以致用
“天边偶尔飘浮着淡淡的白云”后面连接哪一项才能构成最佳比喻句?
A.有如千万朵盛开的白莲 B.像从什么仙境飘来的片片银色的羽毛 C.像千万朵闪烁的银练 D.仿佛落入人间仓库的垛垛银棉
教育者也要创造值得自己崇拜之创造理论和创造技术。活人的塑像和大理石的塑像有一点不同,①刀 法如果用得不对,②可能万像同毁;刀法如果用得对,则一笔下去,③万龙点睛。
(1)概念
借代是用相关的事物来代替所要表达的事物的修辞方式。这种修辞方式不直接说出要说 的人或事物。
(2)借代的种类 ①用事物特征代本体事物。 例如:红眼睛原知道他家里只有一个老娘…… ②具体代抽象。例如:枪杆子里面出政权。 ③专名代泛称。 例如:我们的时代需要千千万万个雷锋。 ④形象代本体。 例如:上面坐着两个老爷,东边的一个是马褂,西边的一个是西装。
阅读下面的句子,指出句中加点词语所称代的事物。
(1)沙鸥翔集,锦鳞游泳。(
)
(2)无丝竹之乱耳。(
)
(3)过尽千帆皆不是。(
)
[答案]
(1)“鳞”是鱼身体的一部分,代鱼。
(2)“丝竹”本指弦乐器和管乐器,这里代指乐器。
(3)帆是船上的工具,代船。
所用修辞手法不同于其他三句的一项 A. 寄言纨绔与膏粱,莫效此儿形状。 B. 山舞银蛇,原驰蜡象。 C. 雪地里踏着碎琼乱玉,迤逦背着北风而行。 D. 远处的山巅,近处的断崖,都笼罩在一片雪帘雾障里。
运用比喻应注意三个问题:
其一,本体和喻体必须是两种不同的事物,但又有相似点,否则不能构成比喻。 其二,比喻要合乎事理。如“广场上人山人海,人们像蚂蚁一样挤在一起”从情感上看感觉别扭。 其三,不是所有的“像”字句都是比喻句。如“街上仿佛没了人,道路好像忽然加宽了许多。”

掌握高考常见的9钟修辞手法

掌握高考常见的9钟修辞手法

掌握高考常见的9钟修辞手法一、比喻比喻是用另一本质不同而又有相似之处的事物作比方的一种修辞方式。

1.特点比喻有三个基本要素:本体——被比喻物,喻体——比喻物,比喻词——联系本体和喻体的词语。

但是有些比喻句中三者并不同时出现。

构成比喻的基础是:本体和喻体两个事物存在着相似之处,但一般说来,本体和喻体又须是本质上完全不同的两个事物。

比喻中喻体多是具体形象的、可以感知的、大家所熟悉的事物或现象。

2.分类可按内容分,也可按形式分,种类繁多,现举常用的几例。

(1)明喻明喻是用“像,如,似,若,似的,像……似的,如同……一样”等比喻词连接本体和喻体的比喻,是较明显的打比方,其连接本体喻体的比喻词就明确表示了两者的相似关系。

例如:骄傲像隔年的草根,冬天刚过去,就钻出一丝丝的嫩芽。

(2)暗喻暗喻是本体和喻体同时出现,它们之间在形式上是相合的关系。

比喻词常由“是”“就是”“成了”“成为”“变成”等表判断的词语来充当。

暗喻又叫隐喻。

例如:①生活是海洋。

②十个被血浸泡的手指头肿成了大熊掌。

(3)借喻借喻是本体和比喻词都不出现,直接由喻体来代替本体的比喻。

较之明喻和暗喻,借喻形式最为简短,喻体和本体的关系最为密切,因为本体不出现,借喻也是最隐蔽的比喻。

所以它的使用常借助于一定的语言环境,才使人易于理解。

例如:最可恨那些毒蛇猛兽,吃尽了我们的血肉。

一旦把它们消灭干净,鲜红的太阳照遍全球!“毒蛇猛兽”借喻那些压迫和剥削劳动人民的反动统治阶级,具体形象,爱憎分明。

“鲜红的太阳照遍全球”借喻自由平等的美好社会出现于全世界。

(4)博喻博喻是连用几个喻体从不同的角度、多方面地来说明或描绘本体的比喻,可用几个喻体说明本体的各个方面,也可用几个喻体说明本体的一个方面。

运用博喻能把事物的特征或事理的内涵从各个不同的侧面、不同的角度表现出来。

例如:我现在还不能完全测出他的分量,也不能完全看透他。

他像森林,像海,像夜,像日出……带给我各种惊奇、震动和强大的吸引力。

高考常用修辞手法复习[优质ppt]

高考常用修辞手法复习[优质ppt]

(2)拟物
①把人当作物来写
例1:帝国主义夹着尾巴逃跑了。 例2:我到了自家的房外,我的母亲早已迎了出
来, 接着便飞出了八岁的侄儿宏儿。
②把此物当作彼物来写
例:你带一队人马把黑龙潭的水牵到山下的坝 子里来。
借代的作用
①形象生动、重点突出, 如:那一对西装革履从前面慢悠悠地走过来。 ②简洁、精炼, 如:公园里的长凳上坐着两个人,一个“马褂” ,一个“西装”。 ③灵活,不死板,给人以幽默感, 如:从他的祖父到他,三代不捏锄头柄了。
阅读下面的句子,指出句中加点词语所称代 的事物。
(1)沙鸥翔集,锦鳞游泳。(
③借喻。不出现本体,直接叙述喻体。借喻 的典型形式为甲代乙。
例如: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5、比喻的作用
①具体、形象、生动。(化抽象为具体)
如:柳妈的打皱的脸也笑了起来,使她 蹙缩得像一个核桃。
②浅显易懂。(化深奥为浅显)
如:小石头可以砸破大水缸——比喻小 的可以战胜大的。
③表达感情。(化平淡为生动)
借喻 本体是人(杨二嫂) 喻体是圆规
巾帼不让须眉。 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 过尽千帆皆不是。 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她希望长大后当白衣天使。
三、比拟
1、概念:
比拟是把甲事物模拟作乙事物来写的修辞方 式。
2、分类
(1)拟人 把物当作人来写,写出和人一样 的感情和动作。
例1:花喜鹊格格地笑起来。 例2: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
①明喻。本体、喻体都出现,中间用比喻词 “像、似、仿佛、犹如”等联结,有时后面 还有“似的”“一样”等词语配合。
明喻的典型形式是:甲像乙。例如:叶子出 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
②暗喻。本体、喻体都出现,中间用喻词“ 是”“成了”“变成”等联结,有时暗喻不 用喻词。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监房突然像沉入无底的黑暗深渊, 就是落下一根针也仿佛可以听见。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2)运用比喻和夸张的修辞手法, 突出了牢房阴森恐怖和沉寂的氛围。
五、对偶
1、要求:字数相等、词性相同、结构相同、意义对称。 2、种类:(1)正对:上下句意思上相似、相近、相补、 相衬的对偶形式 。
④:近来连伤风、咳嗽都跟我请了假啦。
拟人的作用
(1)色彩鲜明; (2)描绘形象; (3)表意丰富。
(2008·高考重庆卷)据媒体报道,2008年5 月8日9点18分,奥运祥云火炬成功登顶珠 穆朗玛峰。冲顶过程中,一朵白云始终停 留在珠峰上空。火炬点燃不久,一道彩虹 在珠峰上空出现。请以此为内容,展开想 象,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做一副对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下面两题都是春联的上联,请对出下联。
第一题 ①爆竹声声脆 祖国日日新 ②满园春色好 神州面貌新 第二题 爆竹声声旧风俗旧习惯随旧岁离去 春风习习新思想新气象伴新春到来
(1)概念 排比是由三个或三个以上结构相同或相 似、内容相关、语气一致的短语或句子 排列在一起,用来加强语势,强调内容 ,加重感情的修辞方法。
2.选材贴近现实。 本考点与语言运用的其他考点一样,选用 的语言材料针对学生实际,贴近现实,具 有浓厚的时代气息。 如:2008年高考重庆卷、湖北卷从不同角 度涉及奥运话题,具有鲜明的时代色彩。
3.考查重点明确。 无论是从《考试大纲》规定,还是从高考 命题看,本考点突出“常见”,即《考试 大纲》规定的常见的共8种修辞方法。 近三年高考中涉及的修辞方法主要有排比 、比喻、比拟等,没有超出大纲规定“常 见”范围。同时,本考点一般不考辨析, 着重考查正确运用。
③借喻。不出现本体,直接叙述喻体。借 喻的典型形式为甲代乙。 例如: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 ④博喻。连用几个比喻共同说明一个本体 。例如:雨最寻常的,一下就是三两天,可 别恼。看,像牛毛,像花针,像细丝,密密 地斜织着。家屋顶上全笼着一层薄烟 。
5、比喻的作用
①具体、形象、生动。(化抽象为具体) 如:柳妈的打皱的脸也笑了起来,使她 蹙缩得像一个核桃。 ②浅显易懂。(化深奥为浅显) 如:小石头可以砸破大水缸——比喻小 的可以战胜大的。 ③表达感情。(化平淡为生动) 如:地下“乌龟”(坦克)乱爬,头上 “乌鸦”(飞机)成阵。
请大家猜猜谜语
•一个小姑娘,生在水中央。 身穿粉红裳,坐在绿洲上。
(猜一植物)
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拟人 比喻)
下面分别说明八种修辞方法。
一、比 喻
1、概念: 比喻就是“打比方”。即两种不同 性质的事物,彼此有相似点,便用一事 物来比方另一事物的一种修辞格。 2、结构: 比喻的结构,一般由三部分组成, 即本体(被比喻的事物)、喻体(作比 喻的事物)和比喻词(比喻关系的标志 性词语)组成。
(2)排比的种类
①成分排比。即一个句子中的一些成分组成排比。
例如:延安的歌声„„它是黑夜的火把,雪 天的煤炭,大旱的甘霖。
A 项是借代,“纨绔”本指“细绢做的裤子 ”,所以指代贵族子弟。其他三项都是比喻
练习
请分辨以下句子用了
借喻
还是
借代
1、一朵浮云把银盘遮盖了。
借喻 本体是月亮,喻体是银盘。
2、青虫不易捕,黄口无饱期。 借代 借用事物:黃口 代替事物:雏燕(雏鸟的嘴呈黃色。) 3、烽火連三月,家书抵萬金。 借代 借用事物:烽火
1.考查形式多样。 纵观十多年来的高考考卷,前几年修辞方 法的考查以填空、选择、判断题型为主, 而近年来更多地趋向于简答、仿写、补写 题,明显不再考查修辞方法的辨认,而重 在考查在语言环境中运用和理解修辞方法 。它也常和古诗文的阅读、现代文的阅读 相结合,以简答题的方式出现,如2009年 湖北卷把压缩语段与修辞结合起来以简答 题形式进行考查。
4、比喻的种类
①明喻。本体、喻体都出现,中间用比喻词 “像、似、仿佛、犹如”等联结,有时后面 还有“似的”“一样”等词语配合。 明喻的典型形式是:甲像乙。例如:叶子出 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 ②暗喻。本体、喻体都出现,中间用喻词“ 是”“成了”“变成”等联结,有时暗喻不 用喻词。 暗喻的典型形式为:甲是乙。例如:更多的 时候,乌云四合,层峦叠嶂都成了水墨山水 。
教育者也要创造值得自己崇拜之创造理 论和创造技术。活人的塑像和大理石的塑像 有一点不同,①刀法如果用得不对,②可能 万像同毁;刀法如果用得对,则一笔下去, ③万龙点睛。 文中画线句中所用的几个比喻分别比喻什 么? 答:① “刀法”喻“教育方法” ② ; “万像”喻“众多教育对象 ③ “万龙点睛”喻“使众多教育对 ”; 象成才”;
阅读下面的句子,指出句中加点词语所称代 的事物。 (1)沙鸥翔集,锦鳞游泳。( ) (2)无丝竹之乱耳。( ) (3)过尽千帆皆不是。( ) [答案] (1)“鳞”是鱼身体的一部分,代鱼。 (2)“丝竹”本指弦乐器和管乐器,这里代指 乐器。 (3)帆是船上的工具,代船。
借喻与借代的区别
比喻要贴切——判断下列是否合适
①在崎岖的道路上向前猛冲,脚步像踩在 最多的题目类型——仿句 棉花上似的轻快。 (没有相似点) ②人民群众的工作干劲像决了堤的洪水, 一泻千里,豪情奔放,势不可挡。 (喻体不当) ③大水一来,可真比老虎还厉害,庄稼、 房子、家俱一扫而光,今天,我们已下定决心 ,一定要和这只老虎拼一拼,非制服他不可。 (前后不一致,前面把大水比作比老虎更厉害的 其他事物,后面又比作老虎,前后不一致)
,眼中流血,心内成灰. 超前的夸张 未饮心先醉 : 嗅出白面包的香味来了。
现的事物提前一 农民们说,看见这样鲜绿的麦苗,就 步的夸张形式
3、夸张的作用
1、揭示本质,给人以启示; 2、烘托气氛,增强感染力; 3、增强联想,创造气氛。
4、运用夸张要注意以下三点
第一,夸张不是浮夸,而是故意的合理的夸大 ,所以不能失去生活的基础和生活的根据。 例:脚下地球当球玩,大洋海水能喝干。 他跑起来速度像宇宙飞船,肯定能拿冠 军。 第二,夸张不能和事实距离过近,否则会分不 清是在说事实还是在夸张。 例:苦干一个月,胜过两个月。(这句夸张 因表述不明确,很难说是夸张还是事实。) 第三,夸张要注意文体特征,如科技说明文、 说理文章就很少用甚至不用夸张以免歪曲事 实。
分析下面句子运用的修辞手法及其作用。 (1)你看那黑土呵,黑得这样油光光,乌亮亮 ,真叫人看不够,爱不够!我忽然想起一句 民谚,这样的土地,种上车杠能发芽,插下 扁担会结瓜。 答: [ 答案 ](1)语段中引用的民谚运用了夸张和对偶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的修辞方法,既生动地突出了土地肥沃、能种出 好庄稼的特征,又抒发了作者对黑土地挚爱的情 怀,同时还增强了语言的对称美。
⑤部分代整体。 例:樯橹灰飞烟灭。 例如:吟罢低眉无写处,月光如水照缁衣。 ⑥结果代原因。 例如:专弄文墨,为壮士捧腹。(“捧腹”是 “笑”的结果。) ⑦材料代本体。 例如:五十年间万事空,懒将白发对青铜。
借代的作用
①形象生动、重点突出, 如:那一对西装革履从前面慢悠悠地走过来。 ②简洁、精炼, 如:公园里的长凳上坐着两个人,一个“马褂” ,一个“西装”。 ③灵活,不死板,给人以幽默感, 如:从他的祖父到他,三代不捏锄头柄了。 借代要得当 这特别要注意语言环境的交代,否则,可能产生 歧义或让人摸不着头脑, 如:张伯伯家里有两个五角星。——容易产生误 解。
相同:一事物代另一事物 不同:其一,借喻侧重相似性,借代侧重相关性。 其二,借喻能改为明喻而借代不能 。
例1:不拿群众一针一线。 (借代) 例2:我就知道,我们之间已经隔了一层可悲的厚障 壁了。 (可改为明喻:我们之间的隔阂像一层可悲的厚障 壁)
例:所用修辞手法不同于其他三句的一项
A. 寄言纨绔与膏粱,莫效此儿形状。 B. 山舞银蛇,原驰蜡象。 C. 雪地里踏着碎琼乱玉,迤逦背着北风 而行。 D. 远处的山巅,近处的断崖,都笼罩在 一片雪帘雾障里。
采莲南塘秋,莲花过人头。 低头弄莲子,莲子清“正确运用常见的修 辞方法。” 《考试大纲》中对“正确运用常见的修辞方 法”这一考点内容作了十分清楚的界定,共 考查8种修辞方法,即比喻、比拟、借代、夸 张、对偶、排比、设问、反问。这些都是考 生常见、常用或熟悉的。 考查修辞方法,不考名词术语,重点考查判 断修辞方法使用的优劣、正确理解修辞手法 在语段(或篇章)中的作用和运用修辞方法进 行表达的能力等等。
例:墙上芦苇,头重脚轻根底浅; 山间竹笋,嘴尖皮厚腹中空
(2)反对:上下句意思上相反或相对的对偶形式
例: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
(3)串对(流水对):上下句意思上具有承接、递进、因 果、假设、条件等关系的对偶形式 。
例:才饮长沙水,又食武昌鱼
3、作用:音乐美、节奏感、表意凝练。
以“梨花院落溶溶月”为上句,下面 四个句子中,哪个能作为下句与它组成 对偶句?选出最恰当的一项( ) A.柳絮池塘淡淡风 B.榆荚临窗片片雪 C.带水芙蓉点点雨 D.丁香初绽悠悠云
运用比喻应注意三个问题:
其一,本体和喻体必须是两种不同的事物 ,但又有相似点,否则不能构成比喻。 其二,比喻要合乎事理。如“广场上人山 人海,人们像蚂蚁一样挤在一起”从情感 上看感觉别扭。
其三,不是所有的“像”字句都是比喻句 。如“街上仿佛没了人,道路好像忽然加 宽了许多。”只是说明情况,并非比喻。
②把此物当作彼物来写
例:你带一队人马把黑龙潭的水牵到山下的坝 子里来。
判断下列属于拟人还是拟物?
①:每条岭都是那么温柔,虽然下自山脚 ,上至岭顶,长满了珍贵的林木,可是谁也 不孤峰突起,盛气凌人。 ②:他骄傲自满,尾巴都翘上天。
③:一部高高的挖土机,伸长着脖子,张 大嘴巴,只要四五下就能吐出一车河沙。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