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物对水分的吸收和利用教案
《植物对水分的吸收和利用》教学设计

本 节 主 要讲 述 渗 透 作 用 的 原 理 , 物 细 胞 的 吸 收 和失 水 . 植 水 分 的运 输 利 用 和散 失 及 合 理灌 溉 等 内容 。 教材 是 按 “ 理一 原 应 用 ” 特点 进 行 编 排 的 . 的 即从 “ 什 么 能 够 吸水 ” “ 样 吸 为 一 怎 水 ” “ 收 的水 分 是 怎 样 运输 、 一 吸 利用 与 散 失 的 ? 一 “ ” 如何 合 理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匪
《 物 对 水 分 的 吸 收 和 利 用 》 学 设 计 植 教
郭 劲 荣
( 北武 邑 中学 , 北 衡 水 河 河
教 材 分 析 ( ) 材 的 地位 和 作 用 。 一 教 本 课 是 在初 中 “ 物 吸水 的原 理 ” 础 上及 高 中学 习 了细 植 基 胞 的结 构 和 功 能相 关 知 识 后 .重 点 讲 述植 物渗 透 吸 水 这 一 生 理 过程 。 方 面 它 与前 面 所 学 内容 紧密 联 系 , 一方 面又 为 今 一 另
( ) 础 知 识主 动 学 习法 。 一 基
( ) 点 难 点合 作 分 析 、 二 重 自主 探 究 。
四 、 学设 计 教 我 首 先 提 出第 一 个 思 考 问 题 : 市 场 买 回的 新 鲜 蔬菜 , 从 放 久 了会 萎 蔫 . 放 人 清 水 中又 会 变 得硬 挺 。 什 么 ? ( 再 为 回答 : 植 物 吸水 了 ) 设 计 意 图 : 系 生 活 , 例 真 实 可 信 , 生 体 会 深 刻 , 发 联 事 学 激 探究热情 。 第 二 个 问题 : 地 球 重力 作用 下 , 往 低 处 流 。那 么 在 植 在 水 物体 内是 这 样 吗 ? 什 么 ? 时让 学 生 观 看西 双 版 纳 望 天树 图 为 同 片 , 又 如何 从 土 壤 运往 8 米 高 的 大树 顶 端 ? 分 进 入植 物 体 水 0 水 后 又有 何 用 处 ? 设 计 意 图 : 例 鲜 活 , 人 入 胜 , 步 设 疑 , 紧扣 本 节 内 事 引 步 又 容 . 起学 生强 烈 的 求 知 欲 . 激 并顺 理 成 章 引 入新 课 。 ( ) 透作 用原 理 。 一 渗 1活 动探 究 法 . 教 师 演 示 渗 透作 用 与水 分 流 动 的实 验 ,引 导学 生观 察 并 记 录实 验 现 象 , 思 考 回 答下 列 问题 : 述 漏 斗 管液 面的 变 化 并 描 情况 , 并说 明产 生 这 些变 化 的原 因 ? 设 计 意 图 : 生 很 容 易 答 出 : 斗 管 液 面 上 升 了 。但 其 原 学 漏 因就 未 必 清 楚 了 , 而 引发 进 一 步探 究 。 从 下 面 我 结合 动 画演 示 水 分 子 进 出半 透 膜 的 过程 ,让 微 观 的 问题 形 象 化 , 而 突 破 难 点 , 解 渗 透 作 用 的 概念 。又 提 出 从 理 问题 : 如果 将 半 透 膜 换 成 纱 布 , 斗 液 面会 不会 上 升 ? 那 么 渗 漏
五年级生物教案:植物在水分中的吸收与输送

五年级生物教案:植物在水分中的吸收与输送植物在水分中的吸收与输送植物作为生物的一种,在其生长发育过程中需要大量的水分来维持其正常的生理活动。
植物通过根系吸收土壤中的水分,并将其运送到整个植物体内各个部位,以满足植物生长所需。
本文将重点探讨植物在水分中的吸收与输送。
一、植物对水分的吸收植物通过细小的根毛吸收土壤中的水分。
根毛是根系统的细胞特化结构,它们形成了密集的网状结构,增加了植物吸收水分的吸收面积。
根毛表面含有大量的细胞毛细胞,这些细胞毛细胞表面上有丰富的细胞质突起,增加了根毛对水分的吸附能力。
当土壤中的水分浓度低于植物根细胞内的水分浓度时,水分会沿着浓度梯度进入根细胞内,从而实现根对水分的吸收。
植物对水分的吸收过程需要依靠一种特殊的物质运输机制,即细胞渗透调节。
当根细胞内部的渗透物质浓度高于土壤水分的渗透物质浓度时,根细胞内的渗透物质会释放到土壤中,从而形成一个渗透物质浓度较高的环境,使得土壤中的水分向根部移动,进而被根毛吸收。
二、植物对水分的输送植物通过一种被称为细胞饱和溶液循环(Cellular Solute Circulation)的机制,将根部吸收的水分输送到整个植物体内。
植物中的细胞都含有半透性细胞膜,这种细胞膜能够选择性地阻止某些物质的通过,使得水分和溶质可以在细胞膜之间自由地运动。
植物中的细胞内部含有大量的液泡,液泡中包含着各种溶质,如无机盐和有机物质。
当根部吸收到水分后,水分会被液泡中的溶质所吸附,形成细胞内的饱和溶液。
这种饱和溶液会通过一种被称为细胞质流的运动方式,快速而连续地在细胞间传递。
细胞质流是由细胞质中饱和溶液中的溶质颗粒和水分共同推动的。
细胞质流的输送速度相对较快,能够将水分和溶质迅速输送到植物的各个部位。
细胞质流通常发生在茎部的韧皮部的筛管细胞中。
这些筛管细胞之间存在着连通的胞间隙,形成了筛管组织。
在筛管组织中,细胞质流可以通过筛管元素的质膜连接而连续地流动,达到植物体内各个组织和器官之间的信息传递和物质输送。
第二节植物对水分的吸收、运输、利用和散失(第一课时)

第二节植物对水分的吸收、运输、利用和散失(第一课时)宁海县桃源中学王兆永【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了解水对植物生命活动的作用。
(2)演示植物吸水、失水实验,认识植物细胞吸水、失水原理。
(3)了解植物对水分的吸收、运输和利用。
2.过程与方法:(1)通过合作形式进行探究实验,激发学生学科学、爱科学的热情。
(2)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态度、情感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2)通过学习使学生保持对自然的好奇心和对科学的求知欲。
【重点】:植物细胞吸水、失水原理,植物对水分的运输和利用【难点】:植物细胞吸水、失水原理【课前准备】:(1)多媒体课件(2)学生进行预习“实验:植物细胞的吸水和失水”,确定实验方案,准备实验用具。
【教学方法】:实验与讲述、观察与讨论相结合【教学过程】:一、新课引入:教师出示一盆已轻度萎蔫植物,同时演示多媒体,并结合植物在夏天傍晚的现象,提出以下问题:师问:植物为什么会出现萎蔫现象?结论:植物的生长离不开水,吸水器官是根。
师问:如何消除萎蔫现象,使植物正常生长?从而引出植物又是如何靠细胞吸水、失水的?板书:植物对水分的吸收、运输、利用二、探究新知:(一)、植物细胞吸水、失水的原理学生实验一用两块2cm见方,0.5cm厚的萝卜块,分别投入盛有清水和20%NaCl水溶液中,液体要浸没萝卜块。
过一会儿取出萝卜,迅速吸干,同时放在天平上称量。
比较两萝卜的质量变化及其大小。
现象:放在清水中的萝卜块质量变大了,放在盐水中的萝卜块质量变小了。
教师用多媒体演示上述实验过程。
教师提问:植物细胞为什么会在不同的情况下失水和吸水?师讲述:为探究这个问题我们先要通过演示实验搞清“溶液”和“浓度”的含义。
教师演示实验二:取甲、乙、丙三只烧杯,放入等量的蒸馏水。
演示步骤(1):向乙烧杯中加入一小勺盐,形成盐水。
引导学生找出蒸馏水和盐水的区别,知道溶液的含义。
演示步骤(2):向丙烧杯中加两小勺盐使其溶解,问丙杯液体是溶液吗?与乙杯有什么不同?引导学生理解浓度的含义。
小学科学11植物需要水分(教案)

小学科学11植物需要水分(教案)教案名称:植物需要水分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植物对水分的需求,并认识到水分对植物的重要性。
2.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实践能力,通过动手实验来探究植物吸水的过程。
3. 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水分养护观念,培养关爱植物、爱护环境的意识。
教学重点:1. 了解植物对水分的需求。
2. 掌握植物吸水的过程。
教学难点:1. 形象生动地向学生描述植物吸水的过程。
2. 让学生通过观察与实践来发现和理解植物吸水的原理。
教学准备:1. 幻灯片或图片展示材料。
2. 植物实验装置及相关材料,如水井装置、吸水纸等。
3. 水和植物。
教学过程:Step 1:导入与激发兴趣(5分钟)老师可以通过幻灯片或图片展示,向学生展示不同季节的植物图片,引导学生讨论和思考:植物在不同季节需要什么?为什么需要呢?通过提问和互动,激发学生对植物需要水分的兴趣。
Step 2:植物对水分的需求(10分钟)在引导学生思考的基础上,老师介绍植物对水分的需求。
可以通过以下问题引导学生的思考:1. 为什么植物需要水分?2. 植物在生长过程中需要多少水分?3. 如果植物缺水会怎样?老师可以结合图示和简单的解释,帮助学生理解植物对水分的需求。
Step 3:通过实验探究植物吸水的过程(30分钟)教师向学生介绍植物如何吸水的过程,并引导学生通过实验来探究。
具体步骤如下:实验材料:- 水井装置(一个玻璃瓶塞上一根毛细管或吸水纸条放进瓶中)- 植物(可以是任何有茎和叶的植物)- 水实验步骤:1. 将一盆植物放在水井装置下方(毛细管或吸水纸贴在植物的茎上)。
2. 让学生观察并记录下植物的变化,并思考为什么茎会变得嫩绿。
3. 借助幻灯片或图片展示,说明植物的吸水原理:植物的根吸收土壤中的水分,通过茎向上输送到其他部位,使植物吸收到所需的水分。
4. 引导学生思考:植物如何调节吸水量?如何保持水分平衡?Step 4:总结与拓展(10分钟)结合实验结果,与学生一起总结植物对水分的需求以及吸水的过程。
温室实验:研究植物对水分的吸收——小学四年级科学下学期《植物怎样喝水》教案

温室实验:研究植物对水分的吸收——小学四年级科学下学期《植物怎样喝水》教案研究植物对水分的吸收温室实验是一种非常有趣、有益且有启发性的科学实验,它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了解生命中那些神奇的过程,比如植物如何吸收水分。
今天我们来一起学习小学四年级科学下学期《植物怎样喝水》教案中的这个实验,看看它如何为我们揭开植物的奥秘。
实验材料在进行这个实验之前,我们需要准备一些材料,包括:1.两个透明的塑料袋2.两个玻璃杯3.两个同样种类的植物4.水实验步骤现在,让我们来看看这个实验的步骤是什么:步骤一:把两个植物分别放在两个玻璃杯里,并用水浇灌它们,确保两个植物都受到充分的浇灌。
步骤二:将两个玻璃杯中的植物分别放在两个透明的塑料袋里,并将它们密封。
步骤三:把一个塑料袋放在阳光充足的地方,另一个塑料袋放在光线较暗的地方。
步骤四:在数天之后,取出两个塑料袋中的植物,观察它们的生长状态,比较其中的差异。
实验结果通过这个实验,我们可以得到以下结果:1.在阳光充足的地方,植物的生长状态比在光线较暗的地方要好。
2.在阳光充足的地方,植物吸收更多的水份,因此它们的生长速度也更快。
3.在光线较暗的地方,植物的生长速度较慢,因为它们吸收的水份更少。
实验结论从这个实验中,我们了解到了一个非常重要的概念——光合作用。
光合作用是植物在进行生长和繁衍过程中必须的一种过程,它可以帮助植物将阳光转化为能量,从而促进它们的生长。
此外,在进行这个实验的时候,我们也学习到了植物吸收水分的关键。
通过比较实验结果,我们可以发现阳光充足的地方,植物吸收更多的水份,因为水分是植物进行光合作用和生长的必要条件之一。
结语通过这个实验,我们不仅了解到了植物吸收水分的关键,还更深入地探究了光合作用这个科学概念。
这些知识不仅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了解植物的生长过程,而且还可以启迪我们对科学的热情和探究的精神。
希望今天的学习能够给大家带来新的启迪和收获。
探究植物从哪里吸收水分——小学四年级科学下学期《植物怎样喝水》教案

探究植物从哪里吸收水分——小学四年级科学下学期《植物怎
样喝水》教案。
我们需要准备以下材料:两个小花盆、土壤、两颗同样的豌豆种子、水、透明塑料袋和水壶。
实验步骤如下:
1.先在两个小花盆中放入相同的土壤。
2.在一个花盆的中央插入一颗豌豆种子,让其埋在土壤中,
再稍微浇上一些水。
3.在另一个花盆的中央也插入一颗豌豆种子,但在这个花盆
底部加入适量的水,让土壤处于湿润状态。
4.将两个花盆放在阳光充足、通风良好的地方。
5.在透明塑料袋上划一个小口,将其盖在加入水的花盆上
方。
6.观察两个花盆中豌豆种子的生长情况,并比较它们的差
异。
实验结果如下:
经过数天的观察,我们发现,加入了水分的花盆中的豌豆芽生长得更加快速和茁壮,而另一个只浇了一点点水的花盆中的豌豆芽生长缓慢、不健康。
结论:
通过这个实验,我们可以发现,植物是从土壤中吸收水分的。
在植物的根部区域,存在着一个叫做根毛的结构,这些根毛能够吸收水和养分,并将其传输到植物的其他部位,从而满足植物的生长需求。
总结:
植物需要水分来维持其生长和发育。
树根中的根毛组织可以吸收土壤中的水和营养物质,并将其传输到植物的其他部位。
因此,良好的土壤状态对于植物的生长来说尤为重要。
植物根对水分的吸收教案

植物根对水分的吸收教案教案:植物根对水分的吸收一、教学目标:1.了解植物根吸收水分的过程;2.掌握根毛结构和功能;3.理解渗透压对水分吸收的影响;4.了解植物对水分的需求和适应策略。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1.植物根吸收水分的过程;2.根毛结构和功能;3.渗透压对水分吸收的影响。
三、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教学PPT、实验器材、图片和视频等;2.学生准备:参考书籍、纸笔。
四、教学过程:1.导入(10分钟):教师通过引入相关知识,例如:“同学们,你们每天都会水植物,但你们有没有想过,为什么植物根部能吸收水分呢?植物根是如何吸收水分的呢?”2.提出问题(5分钟):教师通过图片或实际植物,提出问题:“植物根部是如何吸收水分的?水分是从哪里来的?”3.实验展示(20分钟):教师进行实验展示,向学生阐述水分吸收的过程,并利用颜色示踪法展示水分在根部的运输路径。
教师在PPT中展示实验步骤和结果,并解释实验原理和过程。
4.知识点讲解(20分钟):教师通过PPT和板书,分别讲解植物根毛结构和功能和渗透压对水分吸收的影响。
教师可以使用图片和示意图进行解释,并逐步讲解相关概念和机制。
5.讨论和合作学习(15分钟):教师组织学生分成小组进行讨论和合作学习,讨论和回答问题:“为什么植物根部需要根毛?根毛的作用是什么?渗透压是如何影响水分吸收的?”6.总结和归纳(10分钟):教师引导学生总结和归纳刚刚学习的内容,并进行解答。
教师可以使用PPT和板书进行总结,并强调植物对水分的需求和适应策略。
7.拓展学习(15分钟):。
小学科学511植物需要水分(教案)

小学科学511植物需要水分(教案)【引言】水是生命的基本要素,对于植物生长发育来说,水分是必不可少的。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将了解植物需要水分的原因、植物从哪里吸收水分、植物的水分运输方式,以及长时间没有水的情况下植物会发生什么变化。
【教学目标】1. 理解植物需要水分的原因。
2. 掌握植物从哪里吸收水分。
3. 了解植物的水分运输方式。
4. 知道长时间没有水的情况下植物会发生的变化。
【教学准备】1. 图片或视频资料,展示植物吸水的过程和植物发生急性失水的情况。
2. 小型装水的花盆或花瓶等,在教室里模拟植物吸水的实验。
3. 黄豆、盐水、普通水等不同液体,用于观察植物吸水的情况。
4. 实验记录表、学生复印本等教学辅助资料。
【教学过程】Step 1:导入(5分钟)通过展示一幅插画或播放一个短视频,引导学生思考植物为什么需要水分。
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和自己的想法,激发学生的兴趣。
Step 2:观察实验(15分钟)1. 将2颗黄豆分别放入盐水和普通水中,观察并比较黄豆在不同液体中的变化。
学生观察时可使用放大镜,观察黄豆的表面是否产生变化。
2. 学生记录实验结果,并讨论盐水对黄豆的影响。
再引导学生思考,植物从哪里吸收水分。
Step 3:学习植物吸水的方式(15分钟)1. 通过展示图片或视频资料,向学生介绍植物吸水的方式-通过根吸水。
2. 向学生解释根吸水的过程,包括根毛的作用和根压的原理。
3. 学生可以自己动手制作一个简单的小花盆实验,将装有水的花盆放在一边,观察植物根部的吸水情况。
Step 4:学习植物的水分运输方式(20分钟)1. 向学生介绍植物的水分运输方式-通过茎和叶。
2. 通过展示资料或进行简单的实验,帮助学生理解水分是如何在植物体内通过茎和叶向上运输的。
3. 学生可以观察一盆带叶的花草,倾斜花盆,观察茎和叶的变化,思考茎和叶在水分运输中的作用。
Step 5:讨论长时间缺水对植物的影响(15分钟)让学生形成小组,共同讨论长时间缺水对植物的影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植物对水分的吸收和利用教学目标一、知识方面1、使学生了解植物体吸水的部位及植物细胞的两种吸水方式。
2、使学生理解渗透作用的原理。
3、理解植物体的水分代谢包括水分的吸收、运输、利用和散失等过程。
4、理解蒸腾作用及其对植物的作用。
5、使学生了解合理灌溉在生产和生活实践中的运用。
二、能力方面1、通过细胞质壁分离和复原的实验,进一步训练学生制作临时装片的技能,同时培养其分析实验的能力。
2、通过分析渗透装置得出渗透吸水原理,培养学生研究问题的能力,训练其科学思维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1、通过联系生产和生活实际,如应用植物吸水原理进行合理的灌溉,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理念。
2、通过学生对水资源现状的了解,增强学生关心、自觉保护地球水资源的意识。
教学建议教材分析本节教材主要讲述了渗透作用的原理,植物细胞的吸水和失水,水分的运输、利用和散失以及合理灌溉等方面的知识内容。
1、渗透作用的原理和植物细胞的吸水和失水教材选简要介绍了一下植物吸收水分的器官(主要器官是根,叶等器官也可以吸收水分)、吸收水分的部位(主要是根尖的成熟区的表皮细胞)、植物根尖的结构、以及植物吸收水的两种主要方式,即吸胀吸水和渗透吸水,指出未成熟的植物细胞,还没有形成大液泡,主要依靠吸胀作用吸水;而成熟的植物细胞,即有大液泡的细胞主要以渗透作用方式吸收水分。
为使学生更好地理解渗透吸水原理,教材通过分析渗透装置,总结出:(1)渗透作用的概念。
即渗透作用是指水分子,或其他溶剂分子通过半透膜的扩散。
(2)发生渗透作用的两个条件。
即一是具有半透膜,二是半透膜两侧的溶液之间具有浓度差。
接着分析为什么一个成熟植物细胞相当于一个渗透系统,指出当成熟的植物细胞具备上述两个条件时,就会发生渗透作用。
然后安排学生做《实验九、观察植物细胞质壁分离与复原》,以验证成熟植物细胞的确是一个渗透系统。
2、水分的运输、利用和散失水分是如何从根毛细胞最终进入植物体的每一个细胞的呢?(1)教材先分析了土壤溶液中的水分进入根尖以内的导管的两条途径①另一条途径是通过渗透作用进入根尖成熟区的表皮细胞、并且通过成熟区表皮细胞以内的层层细胞向内渗入,最终进入导管。
②一条途径是通过成熟区表皮细胞细胞壁,以及成熟区表皮细胞以内层层细胞之间的细胞间隙向里渗入,最终进入导管。
(2)教材接着又简单介绍了水分如何通过根、茎、叶中的导管在值物体内的运输、以及少部分水被植物体利用和大部分水通过蒸腾作用散失掉的情况3、本节的最后教材联系生产和生活实际,简要讲述了合理灌溉的原理和应用。
教法建议1、引言课前可收集一些我国、世界有关水资源危机的事例或数据;也可结合节水的需要收集一些人类所采取过的一些节水措施;或者是植被对水资源起到保护作用的事例,这样引入的目的是引导学生关注包括我国在内的全世界面临的重大问题,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同时也使学生对为什么要节水有一个深切的体会,同时在本节学习结束后也会对为什么要保护植被、大力开展植树造林有较深的体会。
2、渗透作用的原理和植物细胞的吸水和失水是本节的重点也是难点植物的水分代谢包括水分的吸收、运输、利用及散失。
水分代谢对学生来说并不是很陌生,因此,教师可提出一些问题,以了解学生对水分代谢的理解程度,找出学生对水分代谢理解上的偏差和不足,从而进行有针对性的教学。
在使学生对水分代谢有了一个较全面的认识后,教师可专心与学生一起来处理渗透作用的原理和植物细胞的吸水和失水这一教学内容。
(1)分析渗透装置,总结出渗透作用的概念和渗透吸水的原理,这是本节的难点。
教师一定要充分利用教材所给的渗透装置,引导学生把与该装置有关问题讨论透彻,这是一次很好的训练学生思维能力的机会。
在渗透作用中,水分子总是从密度高的一侧更多地向密度低的一侧运动,由于在细胞中水是溶液的溶剂,因此从溶液的角度来说,水分是从溶液浓度低的一侧更多地向浓度高的一侧渗透,对此学生的理解不易明白,应注意解释清楚。
细胞壁是全透性的,而细胞膜是半透性的(选择透过性),二者在通透性上的差别,以及这种差别对渗透作用的影响、对植物细胞质壁分离的产生,都需要学生很好的理解。
(2)引导学生讨论成熟的植物细胞是一个渗透系统。
在搞清楚渗透系统满足的两个条件后,教师先引导学生分析一个成熟植物细胞(比如根尖成熟区表皮细胞)的结构,它的细胞壁是由纤维素和果胶构成的、水分子和溶质分子都可以通过的透性膜。
原生质层是水分子可以自由通过、被选择的离子和小分子可以通过,而大分子则不能通过的选择透过性膜。
原生质层包围着具有一定浓度的细胞液,这时一定要引导学生区分一下原生质与原生质层这两个不同的概念。
通过引导学生分析一个成熟的植物细胞,使学生意识到:渗透系统的两个条件在一个成熟的植物细胞中都是存在的,从而得出结论,成熟的植物细胞是一个渗透系统。
(3)学生做《实验九、观察植物细胞质壁分离与复原》在学生明确了成熟的植物细胞是一个渗透系统后,可以提出这样一个问题:“如何通过实验来验证成熟的植物细胞是一个渗透系统呢?”鼓励学生大胆地提出假设或自己的实验设计,之后与书上的实验九进行比较。
之后,学生做实验九,实验结束后,根据实验结果可检验同学们提出的假设是否正确,同时引导学生分析为什么会出现质壁分离的现象?为什么会发生质壁分离的复原等问题。
3、水分的利用和散失,这部分最重要的教学内容是蒸腾作用的生理意义,这是本课题的教学的重点。
学生可能在初中已经知道,植物体吸收的水分中有99%是通过蒸腾作用散失到大气中去了,据此,可以提出下面的问题:蒸腾作用是对水分的浪费吗?从而引出蒸腾作用对植物生活,以至整个生态系统的重要意义。
4、合理灌溉这部分的教学可采取一边列举合理灌溉的实例,一边让学生分析该措施的生物学原理的方式,以强化学生对水分代谢知识点的理解。
教学设计方案【课题】第四节植物对水分的吸收和利用【教学重点】植物体吸水的部位及植物细胞的两种吸水方式;渗透作用的原理;植物体的水分代谢包括水分的吸收、运输、利用和散失的大体过程;蒸腾作用及其对植物的作用;合理灌溉在生产和生活实践中的运用【教学难点】渗透作用的原理【课时安排】授课1课时,实验1课时【教学手段】挂图、多媒体课件、实验【教学过程】1、引言课前可准备两组天竺葵植株,一株正常浇清水,一株浇浓盐水,以备上课学生观察之用;课前可收集一些我国、世界有关水资源危机的事例或数据;也可结合节水的需要收集一些人类所采取过的一些节水措施;或者是植被对水资源起到保护作用的事例,这样引入的目的是引导学生关注包括我国在内的全世界面临的重大问题,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同时也使学生对为什么要节水有一个深切的体会,同时在本节学习结束后也会对为什么要保护植被、大力开展植树造林也会较深的体会。
学生讨论水资源方面的资料,同时观察两株天竺葵的生长异同,从而引入植物细胞吸水与失水的学习。
植物的水分代谢包括水分的吸收、运输、利用及散失。
水分代谢对学生来说并不是很陌生,因此,教师可提出一些问题,以了解学生对水分代谢的理解程度,找出学生对水分代谢理解上的偏差和不足,从而进行有针对性的教学。
比如,教师可提出以下问题:①植物吸水的主要器官是什么?②植物吸水的主要部位是什么?③你了解植物根尖的结构吗?④植物体运输水和无机盐的通道是什么?你知道这些通道在植物体的哪个部位吗?⑤水在植物体内都可以参与哪些生理功能?⑥植物体内水分是如何散失的?⑦你了解蒸腾作用吗?这个生理过程对植物体的生活有什么重要意义?在使学生对水分代谢有了一个较全面的认识后,教师可专心与学生一起来处理渗透作用的原理和植物细胞的吸水和失水这一难点内容。
在向学生介绍植物的吸胀吸水后,可提出下面的问题供学生讨论:同样干燥的大豆种子和玉米粒浸入水中一段时间后,大豆种子和玉米粒相比,你认为哪种籽粒膨胀幅度更大?为什么?干燥的大豆种子和玉米粒浸入水中后,它们的细胞是采用吸胀的方式来吸水的,即大豆和玉米中的亲水性物质,如蛋白质、淀粉、纤维素这些物质吸水引起的。
而蛋白质、淀粉、纤维素的亲水能力是不一样的,其吸水能力的顺序由大到小为蛋白质、淀粉、纤维素。
而大豆种子中主要的储存物质是蛋白质,而玉米粒中主要的储存物质是淀粉,且它们的细胞壁中都含纤维素。
因此豆类种子的吸胀现象就比谷物的种粒明显。
2、渗透作用的原理和植物细胞的吸水和失水向学生介绍植物吸水最主要的方式,即渗透吸水。
(1)分析渗透装置,总结出渗透作用的概念和渗透吸水的原理。
教师一定要充分利用教材所给的渗透装置,引导学生把与该装置有关问题讨论透彻,这是一次很好的训练学生思维能力的机会。
让学生特别注意渗透模型装置所选用的膜是一种半透膜,并向学生说明,这种膜的特点是水分子可以自由通过而蔗糖分子很难通过。
学生在观察实验现象的同时,提出下面的问题引发学生的思考:①同学们已经观察到,漏斗中的蔗糖液面会高于烧杯中清水的液面,此时蔗糖液的上升是逆重力方向上升的,而且长颈漏斗的管径又不是很细,所以排除了毛细现象的原因,请你想一想,是什么力量使蔗糖液会逆着重力方向上升?②如果把蒙住长颈漏斗的半透膜,换成全透性纱布,你认为蔗糖液面会上升吗?使学生得出半透膜的存在是发生渗透作用的关键。
③如果在烧杯中也放入与长颈漏斗中的相同的蔗糖液,你认为长颈漏斗中的蔗糖液还会上升吗?使学生得出浓度差是发生渗透作用的另一重要条件④如果把这个渗透装置再放置下去,漏斗中的液面会不断持续上升吗?为什么?使学生理解渗透压这一概念通过以上的分析,引导学生总结出,渗透作用是指水分子透过半透膜的扩散;发生渗透作用的条件是:一是有半透膜的存在,二是半透膜两侧具有浓度差;水分渗透的趋势是:水分子由浓度高的一侧向低的一侧渗透。
(2)引导学生讨论成熟的植物细胞是一个渗透系统。
在搞清楚渗透系统满足的两个条件后,教师先引导学生分析一个成熟植物细胞(比如根尖成熟区表皮细胞)的结构,它的细胞壁是由纤维素和果胶构成的、水分子和溶质分子都可以通过的透性膜。
原生质层是水分子可以自由通过、被选择的离子和小分子可以通过,而大分子则不能通过的选择透过性膜。
原生质层包围着具有一定浓度的细胞液,这时一定要引导学生区分一下原生质与原生质层这两个不同的概念。
通过引导学生分析一个成熟的植物细胞,使学生意识到:渗透系统的两个条件在一个成熟的植物细胞中都是存在的,从而学生可以得出结论:成熟的植物细胞是一个渗透系统。
(3)学生做《实验九、观察植物细胞质壁分离与复原》①在学生明确了成熟的植物细胞是一个渗透系统后,可以提出这样一个问题:“如何通过实验来验证成熟的植物细胞是一个渗透系统呢?”或“如果将成熟的植物细胞置于清水中(或低于细胞液浓度的水溶液中),这个细胞会发生什么现象呢?”鼓励学生大胆地提出自己的实验设计,之后与书上的实验九进行比较,讨论:书上的实验设计好在呢?自己的实验设计好在呢?自己的实验设计中哪些地方还需要改进?鼓励学生大胆地提出对实验九的假设②之后,学生做实验九,实验结束后,根据实验结果可检验同学们提出的假设是否正确,同时引导学生分析为什么会出现质壁分离的现象?为什么会发生质壁分离的复原?③实验结束后,教师可提出一些综合性的问题引发学生的讨论,使学生对本节内容有一个全面深入的理解,比如教师可以问:《植物细胞质壁分离及其复原》的实验为什么可作为鉴别细胞死活的依据?通过分析渗透装置中发生的渗透吸水现象,应该能得出以下的结论:作为一个渗透系统要满足两个条件,其一,两溶液系统间一定有半透膜隔开;其二,两溶液系统间一定要存在浓度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