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我国的货币政策实施情况及其未来走向.
我国货币政策现状分析货币银行学毕业论文-V1

我国货币政策现状分析货币银行学毕业论文-
V1
以下是我对我国货币政策现状的分析:
一、宏观经济背景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我国货币政策也越来越重要。
在当前的宏
观经济背景下,我国的货币政策面临许多挑战和机遇。
二、货币政策目标的转变
我国货币政策的目标在不断发生变化。
过去的货币政策目标主要是控
制通货膨胀,现在已经转变为以稳定经济增长为首要目标。
随着经济
增长的下滑和物价稳定压力的上升,货币政策的调整变得越来越重要。
三、货币政策工具的改变
随着金融市场的不断发展,货币政策的工具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过去,货币政策主要是通过控制存款准备金率和利率水平来实现,现
在除此之外,还有直接注入资金和金融监管等手段。
这些新的工具为
货币政策的灵活性提供了更多的空间,也使整个货币政策更加有效。
四、货币政策的挑战
然而,货币政策仍面临许多挑战。
其中最大的挑战是金融风险的不断
上升。
随着不良贷款和债务的不断增加,金融风险的压力也在增加,
这使得货币政策的调整变得更加困难。
同时,国际经济环境的变化也
会影响我们的货币政策实施,这也需要我们做出更全面的分析和应对。
综上所述,我国货币政策在逐渐适应当前的经济环境变化,并在实践
中进行针对性调整。
然而,货币政策面临许多挑战和机遇,需要我们
更深入地研究和分析。
当前我国货币政策调控效果及未来变动方向

扩 大 06~O . . 百 分 点 ,2 1 8个 0 半 年 两 个 季 度 同 比 增 1下
长 分 别 为 48 和 38 ,全 年 呈 现 前 高后 低 的走 势 。 .% .%
货 币 总量 在 全 球 位 列 第 一 。 考 虑 到 我 国 是 世界 第 二 大 经 济 体 ,无 论从 货 币绝 对 数量 和 还 是 与 GDP比值 的相 对 数 量 来 看 ,我 国经 济 发 展 所 需 货 币 总量 并 不缺 乏 ,不 存 在
一
前 的 价格 水 平 仍 然 处 于 高 位 ,但 如 果 货 币政 策 依 然 较 为 宽松 的话 ,通 胀水 平将 远 远 高 于 6月份 64 的水平 。 .%
方 面热 钱 可 能流 出 ,引发 金 融 市 场 动 荡 ;另 一 方
面输 入性 通 胀 压 力 和 投 机炒 作 带来 的通 胀 压 力 可 能迅 速 减 轻 ,而 中 国货 币政 策难 以迅 速 调 整 到 位 ,会 加 大 实体 经 济 波动 。但 是 经 过 两 年 的量 化 宽 松 货 币 政 策 的调 整 和 适 应 ,我 国经 济 目前 运行 平 稳 ,影 响 在 不 断 的 化解 和 消
中小企业 受到冲 击较大
据 中小 企 业 协 会统 计 ,2 % 的 中 小企 业 受到 了 比较 0 严 重 的影 响 ,8 % 的中 小 企业 受到 不 同程 度 的 影 响 ,这 0
主 要 是 因为 中 小企 业 能 够 得 到 的信 贷 资金 减 少 了 ,并 且 散 ,总 体 经 济还 将 保 持 平 稳 增 长 。 首 先 ,国 民经 济 在 结
中国货币政策执行报告

中国货币政策执行报告中国货币政策执行报告一、总体情况自2000年开始,中国货币政策积极主动适应国内外经济形势的变化,通过稳定币值、调节货币供应和市场利率,有效维护了国内经济的稳定和发展。
在市场化改革的背景下,中国货币政策进一步深化,实现了货币供应、利率水平、汇率水平等方面更加灵活和透明。
二、货币供应调控中国货币供应调控通过调整存贷款基准利率、公开市场操作和存款准备金率等方面,保持了货币供应的稳定。
2000年至今,货币供应逐渐由定量调控向定价调控转变,逐步形成了市场利率的均衡。
在2000年至2010年期间,中国实行了稳健中性的货币政策。
同时,通过实施定量调控措施,包括调整存贷款基准利率、公开市场操作和存款准备金率等,有效控制了货币供应,保持了流动性合理稳定。
在2010年至2020年期间,中国实行了稳健中性偏松的货币政策。
面对国际金融危机的冲击和国内经济的下行压力,中国采取了一系列积极的财政和货币政策,刺激内需和投资,维护了经济的稳定增长。
三、利率市场化改革中国在2000年至2020年期间,逐步推进了利率市场化改革。
通过逐步取消贷款利率和存款利率的管制,实现了利率的市场化定价。
这一改革措施,使利率体系更加灵活,更好地适应了市场需求。
利率市场化改革的核心是逐步放开存贷款利率管制。
从2013年起,中国开始试点银行间市场利率的改革,并于2015年全面放开了贷款利率。
此举使得银行可以根据风险和市场需求,自主定价贷款利率,提高了金融市场竞争力,促进了金融机构的创新。
四、汇率市场化改革中国汇率市场化改革是指通过市场力量决定人民币汇率的形成机制。
2000年至2020年期间,中国经历了一系列的汇率市场化改革。
中国货币政策的汇率政策是基于人民币汇率市场化管理机制。
在过去的20年里,中国坚持保持人民币汇率的基本稳定。
同时,根据市场供求情况和国内外经济形势变化,适时调整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保持人民币汇率在合理均衡水平上的基本稳定。
近年来我国货币政策运用效果及未来取向

确取消对金 融机构信贷规划的硬约束 , 配合 国家扩大内 积极
需等一系列 刺激经济 的政策措施 , 加大 金融支持经济发展的
力度。20 0 9年 中国经 济经 受 了国际金 融危 机的严 峻考验 。
面对极 其复杂的国内外形势 , 央行认 真贯彻适 度宽松的货币 政策 , 保持银行体系流 动性充裕 , 引导 金融 机构扩大信 贷投
以分析得出我国的汇 率制度并 不能 真正的避 免汇率扭 曲造 成的资源配置 , 也不能为汇率 内外均衡 政 策 制 定 的效 果
20 05年 7月 2 1日起 , 国开始实行 以市场供求为基 础 、 我 参考一篮子货币进行 调节 、 管理 的浮动汇率制度。对 中国 有 的汇率改革来说 ,05年是里程碑的一年。 20 从 20 到 20 05年 0 9年 , 国这 五 年都 完成 了经 济增 长 我
央银行必须提高利率或减低货 币供应量 的增长速度。
3M . 2也在逐年增大 。尽管实施的货 币政策 一直在调整
货 币政策包括货 币政策 的 目标和实现这一 目标 的手段。
政策 , 五次下调存贷款基准利率 , 四次下调存款准备金率 , 明
多年来 , 中国一直执行 “ 稳定货 币、 发展经济 ” 的双重 货币政 策货币 中介 目标 , 直到 19 9 5年的《 中国人 民银行法》 , 中 将货
币政策 的目标定义为“ 持货币 的稳定 , 以此 促进经 济 的 保 并 增长 ” 。保持人 民币币值稳定 , 内是指保持 物价总水 平 的 对 稳定 , 对外是指保持人 民币汇率 的基本 稳定 。这 一转变确认
第2 3卷第 6期
21 0 0年 1 2月
江西金融职工大学学报
J un lo i giF n n eC l g o ra fJa x ia c ol e n e
我国当前的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及未来趋势

我国当前的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及未来趋势2012年初至今,世界经济总体上处于缓慢复苏的进程之中。
美国实体经济的表现引人注目,宏观经济政策发挥了重要作用;欧元区经济的复苏前景依旧复杂。
国内宏观经济形势多种矛盾交织,经济增速有所放缓,结构性物价上涨压力较大。
我国“稳中求进”宏观调控的政策重心形成“双着力”的格局:既着力于保持宏观经济形势的稳定,又着力于推进产业结构调整和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并对我国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调控框架与措施搭配提出了新的要求。
财政部部长谢旭人近日在接受媒体采访时重申,要继续执行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
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这是2011以来,我国一贯坚持的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也是我国当前的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
我国当前宏观经济形势,经济增速进一步趋缓,但仍处于合理的区间。
从经济构成因素看,实体经济增长、产业结构调整、最终消费、房地产投资、物价稳定和居民收入等问题仍是我国宏观经济运行中需要关注的关键性问题。
第一季度,国内生产总值107995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同比增长8.1%,但是难掩我国经济目前遇到的困难。
第一季度,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49319亿元,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10.9%,消费增速有所放缓,相较于2011年同期,下降1.5个百分点。
同时,全国房地产开发投资10927亿元,实际增长20.7%,增速比上年同期回落10 .6个百分点。
其中住宅投资增长19.0%,分别回落11.2和18.4个百分点。
第一季度居民消费价格同比上涨3.8%,涨幅比上年全年回落1.6个百分点,比上年同期回落1.2个百分点。
第一季度,我国对外贸易总额达到8592.2亿美元,同比增长7.2%;其中,出口贸易总额为4300亿美元,增速为7.6%;进口贸易总额为4292亿美元,增速为6.8%;顺差仅为8亿美元。
第一季度,全国财政收入29976.25亿元,比去年同期增加3850.51亿元,增长14.7%。
人民币国际化的现状、影响及未来货币政策取向

人民币国际化的现状、影响及未来货币政策取向一、本文概述随着全球经济的深入发展和金融市场的日益开放,人民币的国际化进程逐渐加快,成为全球货币体系中的重要力量。
本文旨在全面分析人民币国际化的现状,探讨其对中国及全球经济的影响,以及在此背景下中国货币政策的取向。
文章首先回顾了人民币国际化的历史进程,然后分析了当前人民币国际化的程度和面临的挑战,接着探讨了人民币国际化对中国经济、金融稳定以及全球经济格局的影响,最后提出了在人民币国际化背景下,中国货币政策的应对策略和未来取向。
通过对这些问题的深入研究,本文旨在为理解人民币国际化进程提供全面的视角,并为相关政策的制定提供参考。
二、人民币国际化的现状近年来,人民币国际化取得了显著的进展,成为全球货币体系中的重要力量。
人民币的国际化主要体现在跨境贸易结算、国际投资、外汇储备和全球金融市场等方面。
在跨境贸易结算方面,人民币的使用范围不断扩大。
中国与多个国家和地区签署了货币互换协议,推动人民币在双边贸易中的使用。
人民币跨境支付系统(CIPS)的建成和不断完善,为人民币的跨境支付提供了便利,进一步提升了人民币在国际贸易中的地位。
在国际投资领域,人民币的投资渠道逐渐增多。
中国政府逐步放宽了境外投资者对中国金融市场的准入限制,允许更多的境外投资者投资于人民币计价的金融产品。
同时,人民币合格境外机构投资者(RQDII)等制度的推出,也为境外投资者提供了更多的人民币投资选择。
在外汇储备方面,越来越多的国家开始将人民币纳入其外汇储备。
这不仅体现了对人民币价值的认可,也反映了对中国经济稳定性和发展前景的信心。
在全球金融市场方面,人民币的计价和交易功能逐渐增强。
离岸人民币市场不断发展壮大,人民币计价的金融产品和交易工具日益丰富。
人民币加入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的特别提款权(SDR)货币篮子,进一步提升了人民币在全球金融市场中的地位。
然而,尽管人民币国际化取得了显著进展,但仍面临一些挑战。
2023年中国货币政策执行报告

2023年中国货币政策执行报告2023年中国货币政策执行报告尊敬的领导,各位代表:我国货币政策在过去的一年中持续实施,在全面深化经济改革和加强金融稳定的态势下,我们取得了一些进展。
目前我国货币政策整体保持稳健,适度宽松。
一.宏观经济形势经济结构调整取得进展,整体发展呈现韧性。
2022年,我国经济总量稳步增长,GDP增长率达到6.5%,国内生产总值达到100万亿人民币。
消费升级持续,服务业增加值占GDP比重上升至63.2%。
劳动力市场依然稳定,城镇新增就业1380万人,城镇调查失业率保持在5%左右。
同时,虽然全球贸易保护主义抬头,但我国进出口总额达到34.6万亿人民币,增幅为11.3%,逐渐逆转贸易顺差向赤字的走势。
二.货币政策执行情况1.货币政策立足于稳定。
自2022年下半年以来,我国各项经济指标强劲上行,国内外环境扰动增多,货币政策始终以稳健为主要导向。
央行控制M2的增速在10%左右,保持适度增长。
此外,对于各行业和地区出现的风险问题,央行已经采取了适当的监管措施,并向市场注入了流动性,保持金融系统的稳定。
2.货币政策体现了适度宽松。
尽管货币政策维持了稳健性,但也适度宽松,以缓解企业融资成本的压力。
央行降低了贷款基准利率和存款基准利率,促进货币供应的加速增长,为经济活动提供了更加有利的融资环境。
同时,央行加大对小微企业的金融支持力度,出台了多项小微企业融资政策,帮助其缓解融资难、融资贵的问题。
3.货币政策保持灵活性。
在当前全球经济形势下,货币政策的灵活性显得尤为重要。
央行与市场保持了密切的联系,深入了解市场的变化,做出了一系列调整。
针对房地产市场的调控政策,央行实施了相应的关键政策部署,包括房委会和税务部门的调控举措,有效分流了投资资金和市场需求。
三.对未来的展望2023年我国货币政策将以稳健为主导,保持适度宽松,加强监管与金融创新。
在国内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应对外部环境的变化,防范金融风险扰动。
对当前我国货币政策的一些认识

对当前我国货币政策的一些认识【摘要】中国的货币政策在当今经济环境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
货币政策工具和调控目标的选择直接影响着经济的稳定发展。
宽松货币政策可以刺激经济增长,但也可能导致通货膨胀和资产泡沫。
相反,紧缩货币政策可以抑制通货膨胀,但也可能拖累经济增长。
当前我国实施的货币政策措施需要根据实际情况灵活调整,面临着许多挑战,需要采取相应的应对措施。
我国货币政策的调控方向应当是稳健中性,未来的发展趋势可能会趋向更加灵活和市场化。
只有深入理解和把握好当前我国货币政策的一些认识,才能更好地应对经济发展中的各种挑战和风险。
【关键词】货币政策、中国、工具、调控目标、宽松政策、紧缩政策、措施、挑战、应对措施、调控方向、发展趋势、认识。
1. 引言1.1 货币政策的重要性货币政策是国家宏观经济政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经济发展和稳定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通过调控货币供给和利率水平,货币政策可以影响整个经济系统的运行。
货币政策的重要性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货币政策可以调控经济的总需求,促进经济增长。
通过适当调整货币供应量和利率水平,可以影响市场利率和资金成本,从而影响企业和个人的消费和投资行为,促进经济活动的增加,推动经济增长。
货币政策可以稳定物价水平。
通货膨胀或通货紧缩对经济都会产生不利影响,而货币政策可以通过控制货币供给来维持物价稳定,保持经济的健康发展。
货币政策还可以调节经济结构,优化资源配置。
通过调整货币政策,可以引导资金流向不同行业和部门,促进产业升级和结构调整,提高经济效益。
货币政策在维护经济稳定、促进经济增长、保持物价稳定和调节经济结构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对于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性。
1.2 中国的货币政策背景中国的货币政策发展经历了多个阶段。
改革开放以前,中国实行了计划经济体制,货币政策主要以价格控制和定量控制为主。
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化,中国逐渐向市场经济转型,货币政策也从计划性转变为市场化。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要求:请就当前我国的货币政策实施情况及其未来走向写一篇不少于600字的短文。
写作思路:
1、首先说明我国货币政策的主要内容及其实施背景;
2、对我国的货币政策走向进行预测分析,要结合我国当前的宏观经济形势和国际宏观经济政策的变化,特别是金融危机发生近两年来的情况;
3、最好简要分析货币政策转向后的利弊得失。
4、题目自拟(参考题目:试论我国当前的货币政策;我国货币政策的未来;试论国内外货币政策的协调等;
5、要言之有据,言之有理,字数控制在800字左右。
我国当前的货币政策及未来取向
2008年,在美国次贷危机演变为全球性金融危机的背景下,我国的宏观经济运行发生了转折性变化,经济由持续升温转为步人下行通道,物价涨幅由逐步升高转为持续下降。
面对这种金融形势的变化,我国的宏观经济政策由“双防”转向“一保一控”,再转向“保增长”,货币政策则经历由“从紧”到“灵活审慎”、再到“适度宽松”的转变过程。
从总体情况看,年初“从紧”的货币政策对抑制通货膨胀、防止经济过热发挥了重要作用,也为我国更好地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冲击奠定了基础。
2008年7月以后国家实施逐步放松的货币政策对于保持经济较快增长和金融体系平稳运行产生了积极效果。
目前国家经济下滑趋势有所抑制,但全球金融危机还有可能进一步恶化,世界经济金融形势也将更为严峻。
货币政策需要进一步发挥调节作用,促进同内需求扩大和经济的平稳发展。
一、2009年货币政策运行环境分析
1.全球经济金融环境存在继续恶化的可能。
尽管在全球性金融危机后,各国政府、中央银行纷纷出台应对金融危机的措施,主要出台了大规模的救市政策,采取央行降息。
注入流动性。
但到日前为止,还未看到这场百年难遇的金融危机有出现根本性转机的迹象,世界经济仍存在进一步恶化的可能。
主要原因,首先由于金融危机的起因是次贷危机,次贷衍生产品的风险高,影响面广泛,投资者对金融市场的信心尚未恢复,市场的流动性进一步紧缩。
其次,金融机构的资产负债表的恶化以及金融系统的功能受到严重损害,短期内也很难恢复金融机构和金融系统的正常功能。
再次,金融危机已向实体经济发展,全球普遍有企业和居民财富缩水、消费者信心不足、生产萎缩、就业减少等情况。
全球经济增长速度将进一步走低,经济形势的恶化反过来会进一步加重金融危机。
2.国内经济增长速度缓慢。
一是外需可能进一步下降。
由于世界经济增长速度会下降,国际市场需求会进一步减少,与此同时,外需下降的影响会带来国内的投资和消费,从而对经济增长产生更大的影响:二是投资较快增长的困难较大。
尽管国家出台了4万亿的经济刺激方案,各地政府进一步加大刺激规模。
但由于企业利润增幅大幅度下降,银行信贷总量增长存在一定的“虚增”成分,加上投资者对经济前景看淡,这些都会对投资增长带来影响:三是消费需求可能减缓,虽然国家采取家电下乡、农民增收等刺激消费的政策,但从当前企业效益下降、就业困难、财政收入减少等情况看,居民收入增长逐渐趋缓,居民的消费需求受到一定程度的影响,与此同时,这几年消费结构升级加快,住房和汽车消费迅速增长是带来消费加快增长的重要原因。
但近期居民住房和汽车消费增长放缓,消费结构升级放缓,消费增长缺乏强有力的带动因素。
因此消费需求形势不容乐观。
3.金融风险将会增大。
国际金融危机对我国金融体系的直接冲击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我国金融机构在国外投资受损;二是引起在华投资机构的连锁反映;三是引起国际资本流动的急剧变化。
由于我国金融机构的对外投资相对较少,在华外资机构出现问题的也不多,至今尚未出现大规模资本流出现象。
目前随着国际金融危机通过对我国经济增长产生负面影响的深入,我国金融机构面临的金融风险将进一
步加大,与此同时,由于下调存贷款利率,缩小了银行存贷款利差,使银行的经营和利润面临较大困难。
二、实施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的潜在风险分析
2009年以来,国家实施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对经济增长和经济运行发挥了积极的作用、我国的信贷高速增长有效地提高了市场信心,各项经济数据出现了积极变化。
中国的大部分指标开始企稳回暖,也支持了股票市场出现一轮不错的反弹,以及房地产市场的所谓“小阳春”:但在国际环境、发展水平、宏观政策等多种因素作用下,未来国家经济复苏过程中将会复杂多变,物价在货币供应快速增加及“输入型”通账压力影响下,很可能会快速上涨,从而使我国经济面临的滞账风险大大增加。
1.世界经济下滑态势没有根本好转。
此次金融危机无论从深度和广度上,其衰退严重程度可以说是“百年一遇”。
世界主要发达国家经济陷于严重衰退的泥坑。
尽管目前三大经济体的经济指标出现回暖迹象,但世界经济要真正走出衰退,步入稳定的复苏轨道还很遥远。
其原因是首先当前西方国家的财政支出主要用于填补金融机构的窟窿,只是短期内防止经济变得更坏,对经济增长几乎没有作用。
其次美国经济缺乏长期增长的内在动力。
长期以来,美国出口顺差主要来自于它的虚拟经济,在实体经济领域则是世界商品进口中心。
随着虚拟经济的泡沫化的深入,美国经济在一定时间内很难出现好转。
2.通货膨胀预期造成国际大宗商品价格快速上升。
2009年以来,山于世界主要经济体一致实施较宽松的货币政策,引发了人们对未来世界性货币贬值和通货膨胀的担忧,这样,减少货币资产、持有实物资产成为人们的一种选择,国际大宗商品价格快速上升。
2009年初以来,国际铜价已经上涨超过35%,铂金价格累计也上涨了19%。
与2009年2月中旬创下的不到34美元的近期低值相比,5月末国际油价已经达到66.64美元,3个多月的时间翻了一番。
3.我国的物价面临较大的通胀压力。
首先,因为目前同际大宗商品价格已经出现持续上升的势头,“输入型”通胀压力大增。
从粮食价格环比变化看,2009年上半年我国粮食价格环比已连续6个月上涨,累计涨幅达
4.9%。
其次,2009年大量货币投放并不会马上造成通胀,而是有一个滞后期,等经济回稳,货币乘数效应会很快显现。
最后,历史证明,过多的货币供应和通胀之间存在着必然的联系。
4.新增贷款在金融机构体内循环,对实体经济刺激作用效果不明显。
由于经济衰退,市场风险增大,资信较好的国有大企业以及龙头产业公司,往往也具备发债能力,他们取得的资金往往回到银行,导致没有真正注入实体经济。
与此同时,由于一些基层银行把关不严,一些企业利用虚假合同和发票办理票据贴现,部分贴现资金被存入银行谋取利差,而未注入到实体经济运行中。
三、未来货币政策的取向
1.货币政策在保持适度宽松的同时,应对潜在风险作出反映。
继续把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作为首要任务,坚定不移地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全面落实并不断丰富和完善一揽子计划,是当前我国宏观调控的明智之举:与此同时,必须加强对物价调控,要加强货币政策的科学性、前瞻性、有效性,保持银行体系流动性合理适度,同时要防止资产价格过度上扬;综合运用财政政策、结构调整政策等从外围来化解物价上涨和资产价格膨胀压力。
继续推进电力、天然气、水等资源性产品价格和环保收费改革,与财政、反垄断、产权制度改革配套推进。
2.信贷政策的结构性调整是解决经济复苏的关键。
从2009年一季度经济的止稳回升列三季度的经济回升看,其主要动力来源于政府投资的快速增长,但民间投资,居民消费有限。
政府的力量可以使经济止跌,却无法使其有效增长,因此信贷政策的结构性调整是解决经济复苏的关键。
坚持区别对待、有保有压的原则,继续运用差别性货币信贷政策,加大对重点领域的信贷支持,促进信贷总量增长、结构优化和经济结构调整。
加大对民生工程、“三农”、重大工程建设、科技创新、技术改造和兼并重组,区域协调发展的信贷支持;有针对性地培育和巩固消费信贷增长率;适当控制对一般企业的贷款,限制对高能耗、高排放行业和产能过剩行业的企业贷款。
3.加强货币政策与财政政策的协调配合,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必须密切配合,应充分发挥财政政策的主动性和灵活性,利用利率较低、资金宽裕的有利时机,通过发
行特别国债、企业债券和专项基金等方式,合理引导和改变资金流向,加大对义务教育、社会保障、环境生态和基础公共设施等民生领域的投资力度,重点促进和谐社会建设和消费主导型社会建设。
4.加强国际、国内合作,有效防范金融风险。
在国际金融危机有可能进一步加大我国金融风险的情况下,一方面要加强国际金融合作和货币政策的国际协调,另一方面也要切实加强中央银行与监管部门、财政部门的协调配合,建立更为完善的风险防范机制和更好有效的危机应对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