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章 结课艺术
结课艺术

(二)总结式结课
即用准确简练的语言,提纲挈领地把整个课的主要内容加以总 结概括归纳,给学生以系统、完整的印象,促使学生加深对所 学知识的理解和记忆,培养其综合概括能力。总结可以由教师 做,也可以先启发学生做,教师再加以补充、修正。用于总结 的语言不应是对所讲述过的内容的简单重复。如有个一年级数 学老师,教完10以内数字后,为了使学生便于记忆,在结课时 就根据每个数的形状把它编成了如下的儿歌:“1像铅笔细长条, 2像小鸭水上飘,3像耳朵听声音,4像小旗迎风飘,5像称钩来 卖菜,6像豆芽咧嘴笑,7像镰刀割青草,8像麻花拧一遭……。” 总结归纳的方式,可视具体情况灵活变化。可以用简明扼要的 语言,复述讲解要点,强调应掌握的主要概念和原理;也可以 重读课文的重点句、段,强化印象;还可以启示学生回忆复述 课文的主要内容等等。前苏联教育家达尼洛夫和叶希波夫认为: “通过总结学生在课上所学习的主要事实和基本思想来结束一 节课是很有好处的。”因为在他们看来,“一节课的结束工作 做得认真、合理而灵活,就会使学生感到这一节课的完整性。” ①总结式结课是教学艺术中的常用结课法。
据不同学科、不同的课型,不同年级的学生采用不同的 结课方式。如果结课形式单一,学生就会感到枯燥,影 响学生学习的积极性。结课形式多样性也是教师教学艺 术水平高低的重要体现。
三、教学结课艺术的形式与方法
教学结课的形式与方法很多,教师可根据教学内容、学生情况 或课堂临时出现的情况灵活选用、机变创新。而不可拘于成式, 死板单调。 (一)自然式结课 所谓“瓜熟蒂落、水到渠成”。教师所讲一堂课的最后一个问 题的最后一句话落地,下课的铃声正好响起,这便是自然式结 课。这种结课方式要求教师精于设计课堂教学的内容和结构, 准确把握课堂教学的进程和时间,才能有效地达到预期的结果。 这种结课方式看上去顺理成章、自然而然,好像不讲究任何技 巧就可使用这种方式,其实却往往是只有那些教学艺术技巧纯 熟的教师,才能高水平地驾驭这种结课方式,并使之达到艺术 的境界。
语文结课艺术

语文结课艺术探索结课是整个课堂教学过程中极为重要的一个环节。
在这个环节里,教师不但要对所授知识或教学内容进行梳理、定型、概括、深化,又要对整个课堂教学情况作出科学的总结和评价,有时还要对后面的教学建立某种联系,进行适当的沟通。
此外,从现代心理学的角度分析,当课堂教学进入结尾阶段,正是学生精力最感到疲倦、注意力最容易分散、效率最为低下的时候。
这时,最需要介入有效的刺激来保持学生学习兴趣的连续性。
因此结课与课首应能做到相呼应,有始有终,使整堂课浑然一体,要对教学效果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
下面我就语文课堂教学中的结课做了一点肤浅的探索,希望能得到同行们的批评与指正。
一、“山穷水尽”、“柳暗花明”——诱发想象根据小学生喜欢幻想、想象、好奇心强的心理特点,在结课时,先诱导学生展开丰富的想象,创设良好的课堂教学氛围,然后话锋突转,制造悬念,让学生有一种“山穷水尽”的感觉,进而巧妙地引导学生进入课外阅读。
通过阅读让学生自己寻求问题的答案,又达到“柳暗花明”的目的。
如教完《少年闰土》一文最后一节,师:“同学们,‘我’和闰土少年时结下了深厚的友谊,离别时难舍难分。
在经历三十年后,我们又相见了。
这时我们又怎样呢?”让学生大胆猜测,积极发言后,师总结:“大家说得很好,想象也很丰富,可惜都想错了。
三十年后,闰土见了‘我’就喊‘老爷’,这是怎么回事呢?大家想知道吗?请同学们课后到图书馆阅读鲁迅的小说《故乡》就明白了。
”这样的结课,既加深了学生对新课的理解,培养了学生的想象力,又能将学生入到课外阅读领域,扩大了学生的知识面。
又如教《琥珀》一课的结束教学时,教师适时出示一幅琥珀的精美挂图,其用意是让学生回忆文章有关的句子和想象琥珀形成的过程,使学生感受到既含蓄、隽永、耐人寻味,又能有效地增强学生学习的兴趣,培养了学生的想象力,提高了学生的思维能力。
二、因势利导,概括总结——培养能力当课堂教学的重难点解决后,教师可结合课文,用归纳结尾的方式引导学生以准确、简练的语言,对所学内容作概括、总结。
艺术概论第十一章 艺术作品

艺术学概论电子教案彭吉象(第三版)第十一章艺术作品第十一章艺术作品教学目标与基本要求:本章的目的是让学生从纵向方面对艺术作品的层次有一个整体的认识,来提高个人的艺术素养,为以后的学习和实际工作中的创作和欣赏艺术作品打下基础。
学习中应首先弄清几个概念的含义及相互之间的区别和联系,然后从整体上全面掌握艺术作品。
教学内容与学时分配:授课2课时第一节艺术作品的层次第二节典型和意境第三节中国传统艺术精神课程重点与难点:从纵向上理解艺术作品的层次,以及典型和意境的联系与区别。
教学内容的深化与拓展:在实际的设计创作中、在欣赏艺术作品时对艺术作品的理解和运用。
教学方式及注意事项:多媒体授课,图片、音像资料的运用,理论讲授与案例分析、课堂分组讨论教学内容:一、本章的重点和难点1.艺术作品:指艺术生产的成果和产品,它是艺术家运用一定的物质媒介和艺术语言,通过艺术构思和艺术创作,将头脑中形成的主客体统一的审美意向物态化,创造出来的审美鉴赏的对象。
2.从纵向上看,艺术作品可分为三个层次:艺术语言、艺术形象、艺术意蕴。
3.艺术语言是指任何一门艺术都有自己独特的表现方式和手段,运用独特的物质媒介来进行艺术创作,使得这门艺术具有自己独具的美学特性和艺术特征。
这种独特的表现方式或表现手段,就叫作艺术语言。
各门艺术都有自己独特的艺术语言,例如,绘画语言包括线条、色彩、构图等;音乐语言包括旋律、和声、节奏等;电影语言包括画面、声音、蒙太奇等。
艺术语言,不但是创造艺术形象的表现手段,并且本身就具有审美价值。
人们在艺术鉴赏活动中,不但欣赏它们创造的艺术形象,同时也在欣赏经过精心构思、富有创造性的艺术语言。
4.艺术形象从艺术作品的角度来看,艺术形象可以分为视觉形象、听觉形象、综合形象与文学形象。
它们既有共性,又有各自的特性。
视觉形象:是指由人的眼睛直接感受到的艺术形象,视觉形象的构成材料都是空间性的。
听觉形象:是指由人的耳朵直接感受到的艺术形象,听觉形象的构成材料是时间性的。
结课艺术

“结课艺术”刍议
紫阳县毛坝镇中心学校汪大鹊
引人入胜的导课艺术能产生“课伊始,趣即生”的效果,那么,巧妙的结课艺术则能达到“课虽终,趣不尽”的境界。
下面介绍几种结课方式,供大家教学时参考。
一、总结式。
就是教师用准确、简练的语言,把整节课的主要内容加以总结、概括、归纳,给学生以系统、完整的印象,起到帮助学生整理思维、巩固知识的作用。
也可以让学生自我归纳、总结和概括。
二、引伸式。
一节课即将结束时,把所学的内容引伸,启发学生进一步展开思路,以拓宽学生认知的视野,培养学生的探索能力。
三、思考式。
一节课即将结束时,结合教学内容抛出一、两道富有思考性、启发性的思考题,供学有余力的学生探索思考,可以促进学生多思多想,展开丰富的想象。
四、悬念式。
课堂结尾时,教师结合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提出一些富有启发性、趣味性的问题,不做解答,以造成悬念,激发学生探索的欲望。
五、发散式。
课堂结尾时,教师通过某一知识点发散开去,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思考问题,培养学生思维的广阔性、灵和性和独创性。
六、联系式。
在新课快结束时,把新知识与有关的旧知识加以沟通、联系、比较,使学生学习的知识竖有线、横有片,形成网络。
七、竞赛式。
就是利用儿童好强的心理特点,在课的结尾阶段适当开展各种小组或个人的竞赛活动,使学生练中有争,练中有乐。
八、快乐式。
在教学的最后环节,通过做游戏、猜谜语、讲故事、听音乐、假象的参观和旅游等轻松活泼、新颖有趣的活动,使学生的身心得到放松,浓厚的兴趣得到保持。
浅谈语文教学中的结课艺术

浅谈语文教学中的结课艺术作者:朱玉文来源:《课程教育研究·学法教法研究》2016年第28期【摘要】结课是一种教学艺术,是课堂教学的最后一环,它融知识性、趣味性、思想性、艺术性于一体,完美的结课艺术会产生“课虽尽而趣无穷,思未尽”的效果,使学生保持浓厚的学习兴趣。
【关键词】结束语;知识性;趣味性;方式【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28-0155-01结课是一种教学艺术,是课堂教学的最后一环,它融知识性、趣味性、思想性、艺术性于一体,完美的结课艺术会产生“课虽尽而趣无穷,思未尽”的效果,使学生保持浓厚的学习兴趣。
有经验的教师都特别讲究恰到好处的结课艺术:或者归纳总结、强调重点;或者留下悬念,拓展探究;或者含蓄深远、回味无穷;或者新旧对比、铺路搭桥……课堂教学结尾的好坏,也是衡量教师教学艺术水平高低的标志之一。
总的来说,教学结课的方式很多,以下只是最常见的几种。
一、总结式结课这种结课方式是教师常用的方法,即用准确简练的语言,把整个课的主要内容加以总结、概括和归纳,给学生以系统、完整的印象,促使学生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记忆。
总结可以由教师做,也可先由学生做,教师再加以补充、修正。
总结的方式,视具体情况灵活变化:可以重读课文的重点句、段,强化印象;还可以启发学生回忆并复述课文的主要内容等。
如《走一步,再走一步》的结课:作者在这篇文章里带给读者怎样的启示呢?归纳总结:课文写我童年时一次脱险经历,其中蕴含着生活的哲理:在人生道路上,人们常常会遇到意想不到的困难,可以把大困难化整为零,化难为易,走一步,再走一步,定能战胜一切困难。
二、激励式结课教师的结课充满激情,且以意味深长的话语寄厚望于学生,往往很能打动学生的心扉,留下难忘的印象。
如教学《大自然的语言》时就可用这种结课方式。
老师:“物候学是多么有趣的一门科学啊!大自然以它生动优美的语言——草木荣枯,候鸟去来;花香鸟语,草长莺飞,向人们倾吐内心深处的秘密。
试论课堂教学结课艺术的重要性

试论课堂教学结课艺术的重要性作者:乔丽红来源:《学校教育研究》2018年第09期明人谢榛在《四溟诗话》中指出:“凡起句当如爆竹,骤响易彻;结句当如撞钟,清音有余。
”意思是说,文章的开头要响亮,如爆竹炸开,使人为之一震;而结尾要有韵味,如巨钟撞响,使人觉得余音绕梁,不绝于耳。
教学如同写作,也要重视教学的结课艺术。
一堂好课,教师恰当得体的结尾设计不容忽视,它可以完善深化新授的内容,激发学生去主动地探求新知识,由课内向课外的延伸。
一、结课艺术的重要性结课是指课堂教学在结尾阶段的教学,也叫断课。
它虽占课堂教学的比例不大,却是不容忽视的。
结课艺术是构成课堂教学艺术的一个重要因素。
一个耐人寻味、发人深省的结尾,不仅对教学内容起梳理概括、画龙点睛的作用,还能拓展教学内容,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从而达到“课虽结而趣无穷”的效果。
开课也好,结课也罢,都应该讲究艺术性。
除了精心设计“导语”引入新课外,更应该注意课堂教学的收尾的设计,做到善始善终。
好的结课,能后发制人,画龙点睛。
虽然,结课只占很少的时间,又只有短短的几句话,但它也关系到整个课堂教学的效果,是否完整,是否连贯。
如果草草了事,匆匆收尾,那只能给人留下虎头蛇尾的遗憾。
而精彩的结课,能激发学生丰富的想像,引发学生无穷的回味,余音绕梁,情形在目,不知不觉中,将课堂教学的重点扩充,并延伸到课外,达到课断思不断,语停意不停。
二、结课艺术的作用结课是整个课堂教学过程中极为重要的一个环节。
在这个环节里,教师不但要对所授知识或教学内容进行梳理、定型、概括、深化,又要对整个课堂教学情况作出科学的总结和评价,有时还要对后面的教学建立某种联系,进行适当的沟通。
结课与课首应能做到相呼应,有始有终,使整堂课浑然一体,对教学效果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
三、结课艺术的步骤(一)诱发想象根据小学生喜欢幻想、想象、好奇心强的心理特点,在结课时,先诱导学生展开丰富的想象,创设良好的课堂教学氛围,然后话锋突转,制造悬念,让学生有一种“山穷水尽”的感觉,进而巧妙地引导学生进入课外阅读。
《艺术概论》第十一章

图11-21 商代中后期饕餮纹鼎
图11-22 战国云纹铜豆
二、艺术流派
所谓艺术流派,是指在中外艺术发展的一定历史时期里,由一批思想倾向、美学主 张、创作方法和表现风格方面相似或相近的艺术家所形成的艺术派别。艺术流派的形 成非常复杂,有着不同的情况。概括而言,大致有以下三种类型。
一种是由一批具有相同艺术主张的艺术家 们,自觉结合而形成的艺术流派。
艺术概论
下篇——艺术系统
第十一章 艺术创作
CONTENTS
目录
01 艺术创作主体——艺术家
02 艺术的发生
03 艺术创作心理
Hale Waihona Puke 04艺术风格、艺术流派、 艺术思潮
01
艺术创作主体—艺术家
一、艺术家的基本特征
艺术家是专门从事艺术生产的创造者的总称。艺术家应当具备艺术的天赋和艺术的才能, 掌握专门的艺术技能和技巧,具有丰富的情感和艺术修养,能够通过自己的创造性劳动来满 足人们特殊的精神需要即审美需要。
图11-11 《圣爱与俗爱》(提香)
图11-12 《四使徒》(丢勒)
图11-13 《艺术家的妻儿》 (荷尔拜因)
一、艺术风格
(二)民族与时代风格
✓ 从深层次讲,民族风格的形成,离不开各个民族独特的文化心理结构,它以一种 “集体无意识”的方式积淀下来,并且世代相传。
✓ 艺术风格的时代特色,是指同一时代的艺术作品常常具有某些共同的特征,体现出 这个时代占主导地位的审美理想和审美追求。时代风格强调的不是艺术作品的创新 性,而是一个时代的艺术作品所反映出来的一致性。
1
再一种是艺术家本身没有形成流派的 计划或意愿,甚至自己并没有意识到属 于某一流派,只是由于艺术风格的相似 被后人归纳为特定流派。
【最新2018】《教学结课艺术》读书笔记word版本 (2页)

【最新2018】《教学结课艺术》读书笔记word版本
本文部分内容来自网络,本司不为其真实性负责,如有异议或侵权请及时联系,本司将予以删除!
== 本文为word格式,下载后可随意编辑修改! ==
《教学结课艺术》读书笔记
高明的教师都特别讲究恰到好处的结课艺术:或者归纳总结、
强调重点;或者留下悬念,引人遐思;或者含蓄深远、回味无穷;或者新旧联系、铺路搭桥……课堂教学结尾的好坏,也是衡量教师教学艺术水平高低的标志之一。
总的来说,教学结课的方式很多,以下只是最常见的几种。
1、自然式结课
这种结课方式可用“瓜熟蒂落、水到渠成”来形容:教师所讲一堂课的最后一个问题的最后一句话落地,下课的铃声也正好响起。
这种方式看似自然而然,不讲究任何技巧,实际却往往只有那些教学艺术技巧达到炉火纯青的教师才能驾驭,因为这种结课方式要求教师精于设计课堂教学的内容和结构,准确把握课堂教学的进程和时间。
2、总结式结课
这种结课方式是教师常用的方法,即用准确简练的语言,把整个课的主要内容加以总结、概括和归纳,给学生以系统、完整的印象,促使学生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记忆。
总结可以由教师做,也可先由学生做,教师再加以补充、修正。
总结的方式,视具体情况灵活变化:可以用简明扼要的语言,复述讲解要点,强调应掌握的主要概念和原理;也可以重读课文的重点句、段,强化印象;还可以启发学生回忆并复述课文的主要内容等。
3、讨论式结课
当教师讲完课本内容后,提出一个能激发学生兴趣、深入研究教材的问题让学生讨论,而讨论结果的正确与否并不急于在本课明确下来,应该给学生留。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为学生的学习期待。一般上下两节课的内容和形式均有
密切联系的,用悬念式结课较好。如有位教师讲完等差
数列后,下节课要讲等比数列,在结束时提出:数列20,
10,5,2.5,1.25……的第10项是多少?这时学生
马上活跃起来,有的在一项一项地算下去,有的企图寻
找什么规律,这位老师就抓住此时学生的心理说:其实
主讲人:王茂先
(八)震颤式结课 教师在结课时以机言警语触动学生的心灵深处,使其情思之弦震 颤不已,心潮之澜难以平静,收到发人深省的教学效果。如在 《孔乙己》的总结课上,教师问学生:“孔乙己有脚吗?”学生 回答:“有啊!”教师又问:“他在离开我们的时候,是用脚走 开的吗?”学生肃然回答:“用手。”教师就势总结道;“课讲 完了,孔乙己也离我们而去了,他走了。是用脚走开的吗?不! 是用手。孔乙己这个备受凌辱、尝尽人间酸甜苦辣的读书人,这 个善良忠厚、迂腐困窘的读书人,由于被打致残,频遭冷遇,只 好用一双手走了,悲凄地、艰难地走了,走出了读者的视线,也 走出了生活的舞台。”这样的结课多么震颤人心,又是多么令人 警省。那股潜入人心的苦涩情味,是对人物的同情?还是对社会 的指诉?让人久久难以排解。孔乙己的形象也便走进了学生的心 坎,成为学生刻骨铭心的永恒记忆。这样的结课是画着惊叹号的, 具有振聋发聩的作用。教师运用时要体现出足够的力度才行。
的语言不应是对所讲述过的内容的简单重复。如有个一年级数
学老师,教完10以内数字后,为了使学生便于记忆,在结课时
就根据每个数的形状把它编成了如下的儿歌:“1像铅笔细长条,
2像小鸭水上飘,3像耳朵听声音,4像小旗迎风飘,5像称钩来
卖菜,6像豆芽咧嘴笑,7像镰刀割青草,8像麻花拧一遭……。”
总结归纳的方式,可视具体情况灵活变化。可以用简明扼要的
不可拘于成式,死板单调。
(一)自然式结课
所谓“瓜熟蒂落、水到渠成”。教师所讲一堂课的最后
一个问题的最后一句话落地,下课的铃声正好响起,这
便是自然式结课。这种结课方式要求教师精于设计课堂
教学的内容和结构,准确把握课堂教学的进程和时间,
才能有效地达到预期的结果。这种结课方式看上去顺理
成章、自然而然,好像不讲究任何技巧就可使用这种方
第10项是很容易找的。等下一节课你们就知道了。③这
样,学生一定很想知道这里的奥秘,急切地等着下一节
课,并为上好下节课做好了铺垫。
主讲人:王茂先
(四)回味式结课 黄政枢说:“好的结尾,有如咀嚼干果,品尝香茗,令人回味再 三。”④回味式结课,即在一堂课结束时,注意增添浓郁的色彩、 艺术的含蓄,使学生感受到“言已尽而意无穷”,课后引起咀嚼 回味,展开丰富想象。如特级教师于漪教《茶花赋》一文,在结 束课时,出示了一朵含露乍开的童子面茶花挂图。文章赞美了千 树万树的茶花,为何仅只独画这一朵呢?又为何在课将结束时方 出示给学生看?其用意不仅在顺着文章脉络帮助学生理解有关语 句,更在于把这鲜艳绚丽的童子面茶花的形象印在他们心上。用 这美好的形象,引导学生具体体会作者对新生的社会主义伟大祖 国的无限热爱与由衷赞美,理解文章的精髓;用这样美好的形象 在学生心田撒播热爱祖国的种子,激发热爱社会主义的深情。① 回味式结课以含蓄隽永、耐人寻味的特点,受到热爱思考的青少 年学生的欢迎。它能有效地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并提高其 鉴赏能力和思维能力。
第11章 结课艺术
主讲人:王茂先
古人写文章讲究设计一个坚强有力、发人深思的结
尾,形象地称作“豹尾”。教学也应注意课堂教学结尾
的设计,做到善始善终,而不要“其兴也勃,其收也
羸”,虎头蛇尾,草草收场。结尾好坏,也是衡量教师
教学艺术水平高低的标志之一。①一位高明的教师,常
把最重要的、最有趣的东西放在“末场”,越是临近
主讲人:王茂先
(七)游戏式结课 有时学生上完一节课,身心已很疲劳,用提问、复述等单调的方 式巩固复习所学知识,效果往往不会很好。因此结课应尽量生动 活泼一些,特别是低年级有时可设计游戏娱乐形式。如一位教师 在教完谜语诗《画》,问小朋友都愿意回家背诵给家人听后,提 议先在课堂上演习一下,并自己扮演年老重听的老奶奶,下面是 这个教学片断的实录:①生:奶奶,我们今天学了一个谜语,你 能猜猜吗?师:好,我很喜欢猜谜语呢。你说说看。生:“远看 山有色……”师:什么?远远地就能看到山上有蛇?这蛇一定是 大蟒蛇吧?生:不是蛇shé,是色sè。师:好好,奶奶耳朵不太 好,“色”是什么意思?生:色是颜色的色。就是远远看去山上 一片青翠的颜色。……这位教师善于“寓教于乐”,而又“乐而 不嬉”,在教学游戏中巧妙地运用相声中常用的“打岔”技巧, 既检验、巩固了知识,又极富于趣味。
主讲人:王茂先
(六)延伸式结课 有些课讲完后,不应是学生学习的结束,而应把课尾作为联系 课内外的纽带,引导学生向课外延伸、扩展,开辟“第二课 堂”。如有位教师教《蝙蝠和雷达》这课的结束阶段,设计了 这样一个练习:“人们从蝙蝠身上得到启示,发明了雷达。你 还知道人们从什么地方得到了启示,发明了什么?”孩子们争 着回答:“人们从荷叶得到了启示,发明了伞。”“人们从火 药得到启示,发明了火箭。”“人们从大脑得到启示,发明了 电脑。”……一下子就举出了10多个例子。尽管有的讲得不十 分准确,但说明学生对这样的问题非常感兴趣。教师便趁着学 生兴趣正浓时,又提了一个问题:“你从什么得到启示,觉得 可以发明什么?”要求学生积极开展科技小发明、小创作活动。 ②这样就把学生从课堂上激起的学习兴趣延续到课外,鼓励学 生去探索课本以外的奥妙。
学艺术。
主讲人:王茂先
主讲人:王茂先
主讲人:王茂先
从知识、学生、效益看作用:
主讲人:王茂先
二、结课艺术的基本要求
1.体现教学目的 结课要紧紧围绕教学内容的重点、目的和知识结构
等,针对学生学习状况和课堂教学情境,或对知识做总 结概括,或对教学内容进一步延伸,扩展学生的知识面。 结课的首要出发点是为教学目的服务,偏离了这个方向, 就会影响课堂教学的效果。
主讲人:王茂先
(五)激励式结课 教师的结课充满激情,且以意味深长的话语寄厚望于学生,往往 很能打动学生的心扉,留下难忘的印象。优秀教师陈仲梁教学 《大自然的语言》时就采用了这种结课方式。他满怀激情地说: “物候学是多么有趣的一门科学啊!大自然以它生动优美的语 言——草木荣枯,候鸟去来;花香鸟语,草长莺飞,向人们倾吐 内心深处的秘密。这些秘密带来了农业的大丰收。大自然倾吐的 秘密,好像斯芬克斯的谜,只有辛勤的人才能找到谜底。你看, 为了能解开这个谜,科学工作者研究了纬度的差异,经度的差异, 高下的差异,古今的差异。以高度的热情,严谨的态度,为洞悉 大自然的奥秘,付出毕生的精力。我国卓越的科学家竺可桢, 84岁临终的前一天,还坚持用颤动的手写下当天的天气情况, 并注上‘局报’两个字。多么可贵的科学热情,多么可贵的严谨 作风。物候学与我们同学一样,正处在年青时期,风华正茂。有 志于此者,真是大有作为啊!”①这样的结课,能不让学生热血 沸腾,为之动容吗?
主讲人:王茂先
四、结课艺术的其他形式与方法
1.自然式 自然式结课是指教师讲课的最后一个问题的最后一句话落地,
下课铃声正好响起。这种结课要求教师精心设计教学内容及结构, 把握好教学的进程及时间。这样,才能达到预期的效果。
语言,复述讲解要点,强调应掌握的主要概念和原理;也可以
重读课文的重点句、段,强化印象;还可以启示学生回忆复述
课文的主要内容等等。前苏联教育家达尼洛夫和叶希波夫认为:
“通过总结学生在课上所学习的主要事实和基本思想来结束一
节课是很有好处的。”因为在他们看来,“一节课的结束工作
做得认真、合理而灵活,就会使学生感到这一节课的完整性。”
主讲人:王茂先
(2)填空式结尾(没有结尾的结尾),也称零结尾,或自由 发挥式结尾。 据说美国电影导演罗本·马摩里在导演《瑞典女王》最后一个镜 头时,演员苦于找不到最好的表演方式,觉得怎么演都不合适。 导演想了想,最后决定:“我要让每个观众自己来写结尾。我 要给每人一张白纸——如约翰·洛克所说的‘白板一块’,上面 什么字都没有。让他们想写什么写什么,爱写什么写什么,悲 哀、灵感、勇气,什么都行。我们把这场戏端出来,大家来填 空。”以定格几分钟的镜头作结尾,结果使观众大为惊讶!每 个人都按自己的要求来设想主人公的感受,于是人人都感到满 意。实际上他们看到的是一个零,非常美的,但是个零。事实 上,零在某种意义上就等于无限丰富。①课堂教学中,偶而来 点空白式结课,给学生留下足够的思考和想象的余地,让他们 以自己的心得来填空,也能引起学生浓厚的参与兴趣。
主讲人:王茂先
(九)幽默式结课 美国的乔治·可汗说:“当你说再见时,要使他们脸上带着笑 容。”幽默式结课常能收到这样的效果。如1930年,鲁迅先生 在上海中华艺术大学做《绘画杂论》的演讲,指出中国市侩主义 喜欢月份牌上“病态的女性”是种畸型的审美观,并痛切剖析这 类画的内容卑劣,结束时说:“今天我带来一幅中国五千年文化 的结晶,请大家欣赏欣赏。”说时一手伸进长袍,把一卷纸徐徐 从衣襟上方伸出,打开看时,原来是一幅病态十足的女人的月份 牌,引得全场哄堂大笑,鲁迅便在笑声和掌声中结束了他的演讲。 ①有的幽默结课来自精心的设计,也有的幽默结课得于机智灵活 的应变。如有位地理教师讲解一幅地图,没想到没钉结实,“啪” 地一声掉了下来。这时恰好响起了下课铃声,这位教师不失时机 地幽了一默:“看来挂图也想休息了,下课。”干脆利索,饶有 风趣,师生在会心
“终场”,学生的注意力越是被情节吸引。有时,教室
在片刻时间里笼罩着一阵“喧嚣的寂静”,悬挂在寂静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之上的是一个巨大的问号,突然,问号又变成一个更大
的惊叹号,并伴随着学生、教师的欢呼声!①我国特级
教师们都很讲究恰到好处的结课,或归纳总结、强调重
点;或留下悬念、引人遐思;或含蓄深远、回味无穷;
或新旧联系、铺路搭桥等等,显示了各自精湛高超的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