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把手教你桡动脉穿刺技巧(精美图文)
桡动脉穿刺术

桡动脉穿刺术技 巧
定位方法
01 触摸桡动脉搏动:在
腕部桡骨茎突内侧触 摸桡动脉搏动
02 确定穿刺点:在搏动
最明显处,距离腕横 纹1-2cm处
03 消毒皮肤:用碘伏消
介入治疗:通过动脉穿刺进行介入治 疗,如血管成形术、支架植入等
适用范围
测量血压 输液治疗 心电图检查 动脉内药物注射 动脉内支架植入术
抽血化验 动脉造影 动脉导管插入术 动脉内球囊扩张术 其他需要动脉穿刺的医疗操作
操作方法
患者体位:仰卧位,手臂外展,手掌朝上
穿刺部位:桡动脉搏动最明显处,通常在腕部
01
穿刺深度应根据患者的年龄、性别、体重和身高等因素来调整。
02
一般情况下,穿刺深度为0
03
对于肥胖患者,穿刺深度可能需要适当增加。
04
对于儿童和老年人,穿刺深度可能需要适当减少。
桡动脉穿刺术注 意事项
消毒方法
使用碘伏或酒精进行皮 A
肤消毒
消毒时应避免触及穿刺 C
点,以免污染
消毒过程中应保持无菌 E
桡动脉穿刺术
演讲人
目录
01. 桡动脉穿刺术简介 02. 桡动脉穿刺术技巧 03. 桡动脉穿刺术注意事项
桡动脉穿刺术简 介
穿刺目的
01 02 03 04
监测血压:测量动脉血压,了解患者 血压变化情况
抽血化验:采集动脉血样,进行血液 检查,如血常规、生化指标等
输液治疗:通过动脉穿刺进行输液, 如输血、抗生素等
4
局部压迫止血法: 在穿刺部位周围, 用纱布或棉球压迫
(参考课件)桡动脉穿刺术

• 若患儿四肢循环差, 体温不升至
33℃或将操作者的双掌对搓至掌心
发热后对穿刺部位进行局部热敷3-
5 min,使血管充盈扩张.
8
9
• 2、肱动脉:位于肘窝肱二头肌肌腱内侧, 在肘窝的内上方可触摸其搏动,为测量血 压的听诊部位。位置也比较表浅,搏动较 强,也是动脉采血常用部位。
17
.桡动脉穿刺时,应注意袖口是否适当松开, 以免过紧致搏动不明显。
.穿刺后要压迫3-5分钟,不要揉。如穿刺不顺 利,病人有血液病、DIC等应延长压迫时间。
.动脉血抽出后应尽快送检,一般放置时间不 得超过20分钟。若不能立即送检,应放置 冰箱冷藏,以降低血细胞的代谢,最长不 超过2小时。
18
• 方法:①常规法:自肱动脉处搏动最 明显处,为测量血压的听诊部位穿 刺。肱动脉位置与绷紧皮肤的方法 有密切关系,穿刺前应先绷紧皮肤, 后触摸搏动,结合解剖位置,提高 穿刺成功率。
桡动脉穿刺术
儿科 赵丹
1
2
• 学习内容: 1、桡动脉如何定位 2、桡动脉的穿刺方法
3
4
5
• 1、桡动脉:位于腕前区桡侧,腕横纹上1~2cm, 虽然桡动脉管腔细小,搏动相对较弱,但是它非 常表浅易触及,操作方便、安全,易暴露,不受 体位和操作地点的限制,大致和一般静脉穿刺相 仿,且不易造成误入静脉和深层神经,单人可执 行,是采血最常使用的部位。
14
15
16
• 临床操作中可两种方法相结合, 对于刚出生或刚入院的患儿,桡 动脉没被破坏过,手指按压易看 到充盈的桡动脉,宜采用改良法 并结合十字定位法穿刺;但对于 反复穿刺过、有淤瘢的患儿,宜 采用十字定位法。
• 提示:针头进入动脉后会引起血 管收缩,往往不能马上见到回血, 需稍等片刻可见血液涌出,因此, 穿刺后未见回血,不可急于进退 针头,以免造成穿刺失误。
桡动脉穿刺术PPT课件

2019/11/21
1
适应症
采取动脉血标本进行化验检查:血气分析 通过穿刺,放入导管进行动脉造影检查: 导管造影检查 进行动脉检测技术:动脉血压监测
2019/11/21
2
禁忌症
• 局部皮肤感染者 • 有凝血功能异常者 • 桡动脉供血障碍 • 已有上支循环不良
2019/11/21
3
物品准备
1.拔针后,穿刺部位按压5-10分钟,有出血倾 向的患儿应增加按压时间
2.标本采取后,应立即将针头插入橡胶塞中或 反折头皮针软管,隔绝空气
3.尽量与肝素混匀,尽快送检,以免白细胞代 谢,引起PO2下降,PCO2升高
2019/11/21
10
谢谢
2019/11/21
11
2019/11/21
.
12
• 消毒:常规消毒局部皮肤
2019/11/21
6
2019/11/21
7
穿刺步骤(2)
• 穿刺:左手固定腕部,右手持头皮针,从 穿刺点沿动脉走向刺入,针与皮肤交角1530°,针尖斜面朝上,见回血即停,抽取所需 的血量
• 拔针:迅速拔针,立即扎进橡胶塞,送检 。干棉球按压穿刺部位5-10分钟,直至无 出血
治疗盘内放酒精或安尔碘消毒液
2ml针筒一付,用淡肝素湿润过的管壁头皮 针
消毒棉
穿刺前准备
• 操作者洗手、戴口罩、帽子 • 核对患儿姓名、床位、所采血量 • 向家长及较大患儿说明操作目的及时间,
以取得合作
2019/11/21
5
操作步骤(1)
• 定位:患儿取平卧位,固定患儿前臂与手 ,使腕部伸展,桡动脉与腕部近端第二腕 横纹交界处为穿刺点,并触摸桡动脉行走 方向做好标示
桡动脉穿刺技巧、常见问题和并发症的处理(课堂PPT)

15
The first is the best
第一次进针穿刺成功是最好的结果,但 对于某些很难做到“一针见血”的病例, 我们也不要过分强调第一针穿刺的成功率, 千万不要因此而丧失信心,术者只有保持 良好的心态,才能准确地判断导致穿刺失 败的可能原因,做出正确的选择
8
常见的问题及处理
*同一部位反复穿刺不成功 *穿刺针刺入桡动脉,穿刺针尾部血流不畅 *穿刺针回血良好,但送入导丝时阻力较大 *置入鞘管时阻力较大
9
同一部位反复穿刺不成功(1)
●未能刺中桡动脉:如果此时仍存在桡动脉搏动, 不要急于重复穿刺操作,应首先分析导致穿刺失 败的可能原因,再针对不同情况改变穿刺手法后 进针(例如对于较硬易于滚动的桡动脉,患者的动脉搏动很强,但难
7
置入鞘管
●置入鞘管前,为减少患者的痛苦,常需在穿刺 部位补充一定量的麻醉药物,并做一皮肤切口以 减少鞘管送入时的阻力 ●送入鞘管时,左手食指和中指固定穿刺点导丝 的位置,拇指压住导丝的体外部分,右手持鞘的 尖端,保持与血管走形方向一致,缓慢推进。如 遇阻力应通过前送和回撤导丝来判断鞘管是否穿 出血管 ●置入鞘管后一同撤出扩张管及导丝,如能经侧 管顺利回抽出动脉血,可判定鞘管位于血管真腔, 桡动脉穿刺成功
同一部位反复穿刺不成功(2)
●桡动脉发生痉挛:桡动脉的搏动减弱甚至 消失,选择盲目穿刺可能会进一步加重桡 动脉痉挛的程度,等待桡动脉搏动恢复后 再行穿刺或许是更为明智的选择,也可皮 下给予硝酸甘油有助于缩短桡动脉痉挛后 的恢复时间
桡动脉穿刺技巧、常见问题和并发症的处理 ppt课件

ppt课件
穿刺针回血良好,送入导丝时阻力
较大(2)
●导丝顶在桡动脉壁上:前送导丝不久即感 阻力,可回撤导丝,通过旋转穿刺针方向 调整导丝的前进方向或改变穿刺针的进针 深度后再次送入导丝常能获得成功
●桡动脉严重弯曲:透视下调整导丝的前进 方向后再试行通过弯曲段血管,必要时可 能需要更换穿刺部位。
●每次进针如果未见回血,都应先判断针尖的位 置后再重新穿刺
ppt课件
6
送入导丝
●如果穿刺针尾端喷血良好,左手食指和拇指固
定针柄以确保穿刺针位置不动的同时右手送入导 丝,动作应轻柔,一旦遇到阻力,应立即停止前 送导丝,可部分回撤导丝后,通过改变穿刺针的 角度或旋转穿刺针调整导丝的前进方向后再次试 送导丝以利于导丝顺利前送。
桡动脉穿刺技巧、常见问题 和并发症的处理
襄樊市中心医院
ppt课件
1
桡动脉穿刺的技巧
*穿刺点的选择 *局部麻醉的技巧 *穿刺的手法 *送入导丝 *置入鞘管
ppt课件
2
穿刺点的选择
●穿刺点的选择过于靠近远端,误入分支血管的 可能性就会增加;而穿刺点过于靠近近心端,桡 动脉的走行较深,也会增加穿刺的难度
●穿刺部位桡动脉走行迂曲:需要更换穿刺点至桡 动脉走行较直部位后再行穿刺。
ppt课件
10
同一部位反复穿刺不成功(2)
●桡动脉发生痉挛:桡动脉的搏动减弱甚至 消失,选择盲目穿刺可能会进一步加重桡 动脉痉挛的程度,等待桡动脉搏动恢复后 再行穿刺或许是更为明智的选择,也可皮 下给予硝酸甘油有助于缩短桡动脉痉挛后 的恢复时间
●在注射麻醉药物时进针不宜过深,以免误伤桡
桡动脉穿刺采血方法

椀动脉穿刺采血方法
1、患者体位:患者取平卧位或坐位,手掌朝上伸展手臂,腕部外展30°绷紧,手指自然放松。
必要时使用腕枕保持角度和定位。
2、操作者站位:动脉血是离心血,采血时应确保针尖斜面朝向病人心脏方向,利于血液进入动脉采血针内。
为保证针尖向心,采集患者左上肢时,操作者应站在患者左侧肢体内侧。
采集患者右上肢时,操作者应站在患者右侧肢体外侧(简称“左内右外”)。
3、穿剌点确定:距腕横纹一横指(约1-2Cm)、距手臂外侧0.5-Iem处,食指单指定位相动脉搏动最明显部位为穿刺点。
4、消毒:充分暴露穿刺部位,常规局部皮肤消毒两遍,消毒区域以穿刺点为中心,直径>5cm,自然待干。
5、穿剌采血:用已消毒食指再次确认穿刺点,使穿刺点固定于手指下方。
另一只手,单手以持笔姿势持动脉采血器,针头斜面向上逆血流方向。
微移定位食指(不离开皮肤),暴露定位点,与皮肤呈45-90°角缓慢刺入。
见血后停止进针,待动脉血自动充盈采血器至预设位置后拔针。
6、按压止血:拔针后立即用干燥无菌纱布或棉签按压5-10min止血。
如果患者正在接受抗凝药物治疗或凝血时间较长,应在穿刺部位保持更长时间的按压,并观察穿刺部位有无出血。
7、标本处理:拔针后第一时间单手完成动脉采血器安全防护操作,将封闭
后的利器部分单手弃至锐器盒中;封闭样本,第一时间轻柔完成抗凝动作。
桡动脉穿刺技巧、常见问题和并发症的处理幻灯片课件

穿刺针回血良好,送入导丝时阻力 较大(1)
●导丝进入桡动脉分支:送入部分导丝后继续前送 导丝时感到阻力,此时可沿导丝送入部分动脉鞘 管,通过鞘管侧管回抽血液证明鞘管位于血管真 腔后,再沿鞘管送入长的超滑导丝,由于该导丝 前端弯曲且较软,导丝常能塑形成袢后成功前送 至主支血管远端,随后再沿超滑导丝置入动脉鞘 管
●桡动脉畸形:残余桡动脉、桡动脉发育细 小等原因也会造成前送导丝时阻力增大
14
置入鞘管时阻力较大
●鞘管送入桡动脉分支:先部分回撤鞘管,通过回抽 血液证实鞘管已退至主血管腔后,沿鞘送入长的亲 水涂层导丝至肱动脉水平,随后沿送造影导管,在 造影导管的帮助下沿送鞘管
●桡动脉痉挛:可经造影证实,遇到此种情况时可考 虑沿鞘管走行方向追加局麻药物如:利多卡因等, 有助于解除动脉痉挛;必要时需要更换小外径桡动 脉鞘管
●桡动脉严重迂曲:沿送鞘管确保鞘管位于血管真 腔后,换送长的超滑导丝,常有利于通过迂曲血 管段
13
穿刺针回血良好,送入导丝时阻力 较大(2)
●导丝顶在桡动脉壁上:前送导丝不久即感 阻力,可回撤导丝,通过旋转穿刺针方向 调整导丝的前进方向或改变穿刺针的进针 深度后再次送入导丝常能获得成功
●桡动脉严重弯曲:透视下调整导丝的前进 方向后再试行通过弯曲段血管,必要时可 能需要更换穿刺部位。
8
常见的问题及处理
*同一部位反复穿刺不成功 *穿刺针刺入桡动脉,穿刺针尾部血流不畅 *穿刺针回血良好,但送入导丝时阻力较大 *置入鞘管时阻力较大
9
同一部位反复穿刺不成功(1)
●未能刺中桡动脉:如果此时仍存在桡动脉搏动, 不要急于重复穿刺操作,应首先分析导致穿刺失 败的可能原因,再针对不同情况改变穿刺手法后 进针(例如对于较硬易于滚动的桡动脉,患者的动脉搏动很强,但难
桡动脉穿刺技巧ppt

桡动脉穿刺技巧ppt
第12页
穿刺针回血良好,送入导丝时阻力 较大(1)
●导丝进入桡动脉分支:送入个别导丝后继续前送 导丝时感到阻力,此时可沿导丝送入个别动脉鞘 管,经过鞘管侧管回抽血液证实鞘管位于血管真 腔后,再沿鞘管送入长超滑导丝,因为该导丝前 端弯曲且较软,导丝常能塑形成袢后成功前送至 主支血管远端,随即再沿超滑导丝置入动脉鞘管
相关解剖
桡动脉穿刺技巧ppt
第17页
桡动脉穿刺技巧ppt
第18页
桡动脉穿刺技巧ppt
第19页
桡动脉穿刺技巧ppt
第20页
并发症及处理
常见
穿刺点出血 压力不够/绷带移位/减压过快
前臂血肿 穿刺口迟缓渗血
上臂血肿 导丝误入小血管致使破裂
处理
适当加压,停用肝素,局部用药
如欧莱油膏、皮硝外敷止痛消肿
桡动脉穿刺技巧ppt
第15页
The first is the best
第一次进针穿刺成功是最好结果,但对 于一些极难做到“一针见血”病例,咱们 也不要过分强调第一针穿刺成功率,千万 不要所以而丧失信心,术者只有保持良好 心态,才能准确地判断造成穿刺失败可能 原因,做出正确选择
桡动脉穿刺技巧ppt
第16页
桡动脉穿刺技巧ppt
第8页
常见问题及处理
*同一部位重复穿刺不成功 *穿刺针刺入桡动脉,穿刺针尾部血流不畅 *穿刺针回血良好,但送入导丝时阻力较大 *置入鞘管时阻力较大
桡动脉穿刺技巧ppt
第9页
同一部位重复穿刺不成功(1)
●未能刺中桡动脉:假如此时仍存在桡动脉搏动, 不要急于重复穿刺操作,应首先分析造成穿刺失 败可能原因,再针对不一样情况改变穿刺手法后 进针(比如对于较硬易于滚动桡动脉,患者动脉搏动很强,但难以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成功的桡动脉穿刺是建立桡动脉入路、顺利进行桡动脉介入操作的前提。
相比于股动脉,桡动脉较为细小且易于痉挛,所以穿刺桡动脉的操作难度要高于股动脉,尤其是对于存在桡动脉发育异常、精神紧张等不利因素的患者,穿刺可能会变得更为困难。
所以说,桡动脉穿刺是桡动脉途径介入治疗的第一个技术难关。
掌握规范、合理的穿刺技术有利于提高桡动脉穿刺的成功率。
本文将系统探讨一下桡动脉的穿刺技巧及常见问题。
桡动脉的胚胎发育胚胎时期,颈部第6或第七节间动脉intersegmental artery发岀腋动脉并延续为肱动脉(BraChial ),后者继续延续为前臂骨间动脉及手部动脉(图1A)。
随着发育的进行,骨间动脉远端退化,代之以中间动脉(Median )供应手部(图1B)。
中间动脉形成,随之骨间动脉继续分化岀尺动脉(图1C)。
尺动脉形成后,浅肱动脉(SUPerfiCiaI brachial artery )开始发育并向掌部延伸(图1D)。
浅肱动脉与掌部血管吻合后,前者与肱动脉之间开始形成吻合支(图1E)。
浅肱动脉与股动脉吻合支形成后,吻合后近端血管退化,远端延续为桡动脉(图1F )。
SUPerfiCialBraChial Brachial BraChia上臂动脉胚胎发育示意图桡动脉的解剖及变异桡动脉解剖变异与入路异常是初学者最常遇到的难题之一,也是导致TRl失败的主要原因。
桡动脉解剖变异与入路异常的总体发生率为22.8% ,主要包括:桡动脉起源异常(高位桡动脉)、发育不良、走行迂曲、狭窄、桡尺动脉环及迷走锁骨下动脉等。
3种高位桡动脉(1-3)及正常起源(4)示意图;高位桡动脉患者往往是因为胚胎时期的浅肱动脉没有退化或退化不全所致,所以动脉管腔大小不一,且部分与肱动脉主干之间尚有交通。
这部分患者多数可以耐受5F直径的造影导管,但因指引导管较为粗大,所以在通过时可能导致血管痉挛、夹层或破裂而岀现并发症不同类型的桡动脉扭曲桡动脉襻,当导丝通过以后多数可以变直,但若襻弯处有分支血管,则在血管被捋直后可能导致分支血管断裂,岀现局部血肿左位主动脉弓合并迷走右锁骨下动脉,a为后前位,b为左前斜位右位主动脉弓合并迷走左锁骨下动脉,a为后前位,b为右前斜位穿刺点的选择选择合适的穿刺点能够降低术者穿刺的难度,有助于提高穿刺的成功率,所以穿刺点的选择非常重要。
由于桡动脉越靠近远端其走行越为表浅,但其分支也越多,因此如果穿刺点的选择过于靠近远端,误入分支血管的可能性就会增加;而如果穿刺点过于靠近近心端,由于桡动脉的走行较深,也会增加穿刺的难度,而且一旦在选定部位穿刺失败,常需要在向近心端前移重新选择穿刺点。
假如原穿刺部位过于靠近近心端,也会给重新选择穿刺点带来一定的困难。
通常情况下,穿刺点一般选择在桡骨茎突近端 1 Cm处,因为该部位桡动脉的走行较直且相对表浅,穿刺容易成功,而且桡动脉在该部位的分支相对较少,穿刺误入分支血管的几率较小。
但在某些病例,由于受到桡动脉迂曲、变异等因素的影响,该部位可能并非是最合适的穿刺点,所以穿刺点的选择应因人而异。
理想的穿刺点应选择在桡动脉走行较直且搏动明显的部位。
约桡骨茎突上一横指,桡动脉搏动较强处。
此处桡动脉搏动一般较为良好,且血管走形较直,便于穿刺。
且此处桡动脉离桡骨骨面较近,便于术后压迫止血。
为何不直接选择桡动脉搏动最强处呢?是因为大多数人桡动脉最强处位于桡骨茎突以远,靠近腕骨,此处虽便于穿刺,术后止血却是为难,非上上之选局部麻醉的技巧在局部浸润麻醉时,穿刺前皮下注射过多的麻醉药物会造成穿刺部位的肿胀,从而影响术者对桡动脉搏动的判断,进而增加穿刺的难度,因此有人建议初学者应用「两步法」给予局麻药物,即穿刺前皮下少量注射麻药,穿刺成功后在鞘管置入前再补充一定剂量的麻醉药物。
但是在注射麻醉药物时进针不宜过深,以免误伤桡动脉。
在拟定的穿刺点处进针,避开体表静脉,于皮下打一皮丘,再进针,回抽未见血液后方继续推注利多卡因。
尽量不要局麻便刺到桡动脉,导致血管痉挛以致穿刺困难;亦不要远离拟定穿刺点。
穿刺的手法在桡动脉穿刺时最好能够将患者的腕部垫高,保持腕关节处于过伸状态,有利于提高桡动脉穿刺的成功率。
穿刺时将穿刺者左手的食指、中指、无名指自穿刺部位由远至近依次轻放于患者桡动脉搏动最强处,指示患者桡动脉的走行方向。
食指所指部位即为穿刺的「靶点」,三指所指线路即为进针的方向。
这里需要避免的一种情况是,有些术者为更清楚地感觉动脉搏动,故意手指加压触摸,这样反而造成桡动脉远端的血流受阻,人为增加了穿刺的难度。
进针的角度一般为30°〜45°但对于血管较粗或较硬者,进针角度应稍大;而对于血管较细者进针角度应略小;进针后如果针尾部见血液流岀,可再前送穿刺针少许后,缓慢回撤(对于选用TerUmo套管针穿刺者,应先退岀针芯后再回撤套管,应注意的是在退岀针芯时应确保固定套管的位置)直至针尾部喷血后再送入导丝。
如果进针后未见针尾部回血,不要急于回退穿刺针,可用左手食指判断一下此时穿刺针与桡动脉的位置关系,再回撤穿刺针至皮下,调整针尖方向后再次进针,每次进针如果未见回血,都应先判断针尖的位置后再重新穿刺。
持针方法:笔者持针多喜以拇指、食指捏住穿刺针内外鞘连接处,针尖斜面朝上,沿局麻针眼进针,针身与患者上肢大约成角30° 45°沿血管走形缓慢进针;待针回血后继续进针穿刺切忌急于进针,首当仔细感受血管走形,避开血管弯曲处,沿血管走形进针。
初学者穿刺不成功多因进针前未能体会血管走形,盲目进针,首针未见血管实乃常事,此时不要忙于退出穿刺针,仔细感受此时穿刺针与血管搏动之间的关系,再将穿刺针退到皮下,调整后进针成功率会提高很多外撤穿刺外鞘时,切忌快速外撤,切忌扶鞘不稳,切忌见血心慌撤出穿刺针的内针后,缓慢外撤穿刺外鞘,待回血十分良好后,送入直导丝送入导丝如果穿刺针尾端喷血良好,左手食指和拇指固定针柄以确保穿刺针位置不动的同时右手送入导丝,动作应轻柔,一旦遇到阻力,应立即停止前送导丝,可部分回撤导丝后,通过改变穿刺针的角度或旋转穿刺针调整导丝的前进方向后再次试送导丝以利于导丝顺利前送,此时切忌强行推送导丝,以免误伤小分支导致前臂血肿的发生。
通常情况下要求前送导丝至少应超过尺骨鹰嘴水平后再沿送鞘管。
送入直导丝时须无阻力方可继续送入导丝,切忌暴力,必要时可借助X线观察导丝走向在导丝送入过程中,须用左手按压住血管穿刺点附近,放置导丝进入时岀血置入鞘管置入鞘管前,为减少患者的痛苦,有时需在穿刺部位补充一定量的麻醉药物,并做一皮肤切口以减少鞘管送入时的阻力。
目前使用的动脉鞘管表面多附有亲水涂层材料,鞘管经水浸润后有助于降低鞘管送入时的摩擦力,防止桡动脉痉挛的发生。
送入鞘管时, 左手食指和中指固定穿刺点导丝的位置,拇指压住导丝的体外部分,右手持鞘的尖端,保持与血管走形方向一致,缓慢推进。
如遇阻力应通过前送和回撤导丝来判断鞘管是否穿岀血管。
置入鞘管后一同撤岀扩张管及导丝,如能经侧管顺利回抽岀动脉血,可判定鞘管位于血管真腔,桡动脉穿刺成功。
沿导丝切开皮肤后,可用止血钳尖端钝性分离,不易损伤血管沿导丝送入血管鞘时,导丝尾端一定要露岀鞘管,否则可能导致导丝脱落入血管内部植入血管鞘后,用注射器排空鞘管内空气排空气体后,沿血管鞘给予肝素行全身肝素化桡动脉穿刺过程中常见的问题及处理1. 同一部位反复穿刺不成功:岀现这种情况的常见原因有:⑴ 未能刺中桡动脉:如果此时仍存在桡动脉搏动,不要急于重复穿刺操作,应首先分析导致穿刺失败的可能原因,再针对不同情况改变穿刺手法后进针,例如对于较硬易于滚动的桡动脉,患者的动脉搏动很强,但难以刺中,这种情况下选择裸针穿刺更具优势,穿刺时适当加大进针的角度和速度常有助于刺中桡动脉;相反对于桡动脉较细、搏动较弱的患者,选择套管针穿刺进入真腔的成功率较高,这种情况下应小角度穿刺,同时缓慢进针常有利于穿刺成功。
⑵ 穿刺部位桡动脉走行迂曲:通常在这种情况下难以保证穿刺时的进针方向与桡动脉走行一致,因此穿刺难以成功,多需要更换穿刺点至桡动脉走行较直部位后再行穿刺。
⑶ 桡动脉发生痉挛:这种情况下常表现为桡动脉的搏动减弱甚至消失,此时选择盲目穿刺可能会进一步加重桡动脉痉挛的程度, 等待桡动脉搏动恢复后再行穿刺或许是更为明智的选择,也有学者认为皮下给予硝酸甘油有助于缩短桡动脉痉挛后的恢复时间。
⑷穿刺局部形成血肿:此种情况下在原部位继续穿刺很难获得成功,应避开血肿部位后重新选择穿刺点。
桡动脉痉挛,a为痉挛时穿刺针外套造影,可见血管明显细小;b为局部给予硝酸甘油后造影,显示血管直径明显扩大2. 穿刺针刺入桡动脉,但穿刺针尾部血流不畅。
通常引起这种情况的原因有:⑴ 穿刺针尖斜面未完全进入血管腔:在这种情况下,针尖的位置可能位于桡动脉的前壁或后壁,术者常可通过调整穿刺针的深度和进针角度使针尖完全进入血管腔。
⑵ 桡动脉痉挛:多数情况下,穿刺配套导丝常可顺利前送,一般不会对桡动脉入路的建立带来太大的障碍。
⑶ 穿刺针进入桡动脉分支:在调整穿刺针位置后仍无法顺利前送导丝常提示此种可能,穿刺点过于靠近腕部时多见,常需要向近心端前移穿刺部位后再次进针。
3. 穿刺针回血良好,但送入导丝时阻力较大。
常见原因包括:⑴ 导丝进入桡动脉分支:常表现为送入部分导丝后继续前送导丝时感到阻力,此时可沿导丝送入部分动脉鞘管,通过鞘管侧管回抽血液证明鞘管位于血管真腔后,再沿鞘管送入长的超滑导丝,由于该导丝前端弯曲且较软,导丝常能塑形成袢后成功前送至主支血管远端,随后再沿超滑导丝置入动脉鞘管。
⑵ 桡动脉严重迂曲:可沿送鞘管确保鞘管位于血管真腔后,换送长的超滑导丝,常有利于通过迂曲血管段。
⑶ 导丝顶在桡动脉壁上:多是前送导丝不久即感阻力,可回撤导丝,通过旋转穿刺针方向调整导丝的前进方向或改变穿刺针的进针深度后再次送入导丝常能获得成功。
(4) 桡动脉严重弯曲:透视下调整导丝的前进方向后再试行通过弯曲段血管,必要时可能需要更换穿刺部位。
(5) 桡动脉畸形:如高位桡动脉、桡动脉发育细小等原因也会造成前送导丝时阻力增大。
穿刺成功后导丝进入困难,造影提示高位桡动脉,血管直径异常细小,虽然其与肱动脉之间有交通支,但局部血管明显扭曲,且襻弯处有细小分支,此类桡动脉不适合进一步操作穿刺成功后导丝进入困难,造影提示高位桡动脉,血管直径异常细小,桡动脉其与肱动脉之间有交通支,经局部血管无明显扭曲, 调整导丝进入肱动脉后,可进一步进行造影等操作4. 置入鞘管时阻力较大:导致这一情况的主要原因有:(1)鞘管送入桡动脉分支:此时可先部分回撤鞘管,通过回抽血液证实鞘管已退至主血管腔后,沿鞘送入长的亲水涂层导丝至肱动脉水平,随后沿送造影导管,在造影导管的帮助下沿送鞘管;⑵桡动脉痉挛:可经造影证实,遇到此种情况时可考虑沿鞘管走行方向追加局麻药物如:利多卡因等,有助于解除动脉痉挛;必要时需要更换小外径桡动脉鞘管(如4F动脉鞘管),此时应先沿原鞘管送入长的超滑导丝至近心端,随后沿导丝撤岀原鞘管并沿送4F动脉鞘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