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届高三历史一轮复习习题 第十三单元 中国古代的思想 含答案 精品
2018版高考历史一轮总复习习题:第十三单元单元检测含答案

单元检测选题细目表中,只有一项符合题意。
)1.(2017·湖南十校调研)古希腊某著名学者对于自然的真理的追求是无穷无尽的;感觉世界常变,因而得来的知识也是不确定的。
他要追求一种不变的、确定的、永恒的真理,这就不能求诸自然外界,而要返求于己.这说明该学者( )A.否定了自然界的客观存在B.彻底否定了神在人们心中的地位C.主张认识自己,研究自我D.认为人的感觉是判定一切的准绳解析:题干反映两层信息,第一层说明古希腊某著名学者认为自然的真理无穷无尽且不断变化,第二层反映他主张追求一种不变的、确定的、永恒的真理,即个人道德,由此可判断该学者为苏格拉底。
故C项正确。
答案:C2.(2016·马鞍山模拟)古希腊先哲设想:有一批囚徒,自小待在一个地穴中,被锁链束缚不能转头,只能看前面洞壁上的影子,自然地认为影子是唯一真实的事物。
如果有人拉他走出洞穴,他才处于真正的解放状态.这一设想旨在强调()A.“人是万物的尺度" B.理性高于感觉C.“理念"世界才是真实的D.“美德即知识"解析:“人是万物的尺度"强调的是人的感觉是判断一切的标准,没有完整反映题干中的材料,故A项错误;材料前半部分说明了人的感觉有可能受到外界限制,材料的后半部分反映了摆脱限制之后,人的理性的价值,故B项正确;“‘理念’世界才是真实的”只反映了题干的后半部分,没有完整反映材料整体,故C项错误;材料没有涉及美德方面的信息,故D项错误。
答案:B3.(2017·湖北黄冈质检)柏拉图说:“事物对于你自己,就是它向你呈现的样子,对于我,就是它向我呈现的样子。
”柏拉图的这段话( )A.解释了“人是万物的尺度”B.重申了“美德”的重要意义C.强调“认识自我”的重要性D.否定了苏格拉底的认识论解析:同一个事物,在不同人面前呈现的情况不一样,构成不同的人对事物的认知,而这种不同的认知,取决于每一个人的个人感觉,故A项正确;材料中没有提到美德,故B项错误;材料强调人与事物相比人是标准,强调“人"的重要性,故C项错误;柏拉图和苏格拉底都强调人的重要性,是继承和发展的关系,故D项错误。
2018岳麓版历史高考一轮复习文档第13单元单元过关训练13含答案

单元过关训练(十三)(时间:45分钟分值:85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2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1.(2017·湛江调研)梁启超指出,近代中国“新思想之输入,如火如荼矣。
然皆无组织、无选择、本末不具,派别不明,唯以多为贵。
”出现这一现象的时代背景是()A.救亡图存运动的推动B.阶级成分日趋复杂C.西方新思想不断涌现D.世界市场日益形成A[近代中国民族危机日益严重,救亡图存成了中华民族近代历史发展的主题,出于此目的,中国先进分子不断向西方学习各种新思想,故A项正确;阶级成分日益复杂不见得就要向西方学习,故B 项错误;西方新思想是否涌现与中国是否学习之间没有必然的逻辑关系,故C项错误;世界市场日益形成主要是经济活动,虽然可能传播新思想,但主要是客观传播,不能必然导致中国这样的落后地区“如火如荼”“输入”,故D项错误。
]2.(2017·郑州一模)张之洞在1898年发表的《劝学篇》中认为:“西学”为“西政、西艺、西史”等社会科学,“西艺非要,西政为要".这说明此时张之洞()A.其思想已与康有为完全一致B.主张应放弃西方自然科学的学习C.其思想在不断与时俱进D.主张清政府应进行“预备立宪"C[张之洞是洋务派,康有为是维新派,两人主张不会完全一致,故A项错误;张之洞主张学习西方政治制度并不意味着放弃西方自然科学的学习,故B项错误;由题干可知,张之洞的思想在不断与时俱进,故C项正确;20世纪初,清政府实行“预备立宪”,与材料中时间“1898年”不符,故D项错误。
]3.(2017·绵阳二模)19世纪后期报刊上诸如《论中西历之所以不同》《中西饮食异宜说》《论中西民情不同》《中西政情之别》一类的文章屡见不鲜.而且随着时间的推移,中西比较的范围在逐渐扩大,涉及政治、经济、文化、军事、外交、习俗、法律、思想、学术等各个领域。
这些现象表明中国知识分子()A.摒弃陈旧腐朽的儒家文化B.改变“中体西用"的思想观念C.提倡全面学习西方的文化D.顺应西学东渐的历史潮流D[材料无法体现摒弃陈旧腐朽的儒家文化,故A项错误;材料涉及中西比较,但并不能说明改变了“中体西用”的思想观念,故B 项错误;材料无法体现提倡全面学习西方的文化,故C项错误;根据材料“诸如《论中西历之所以不同》《中西饮食异宜说》《论中西民情不同》《中西政情之别》一类的文章屡见不鲜"和“涉及政治、经济、文化、军事、外交、习俗、法律、思想、学术等各个领域”可知顺应了西学东渐的历史潮流,故D项正确.]4.19世纪80年代,康有为游历香港、上海等地后认为:“览西人宫室之瑰丽,道路之整洁,巡捕之严密,乃始知西人治国有法度,不得以古旧之夷狄视之。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精练:单元检测(十三)近现代中国的思想解放及理论成果和科教文化Word版含解析

单元检测(十三)近现代中国的思想解放及理论成果和科教文化(时间:45分钟满分:85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2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1.鸦片战争前后对西方国名的翻译,基本是带“口”旁的音译名,如英咭咧、咪唎、咈囒哂,提到西方各国时译名通常加上:“夷”“逆”或“酋”,如“米夷”“咈囒哂夷”“法夷”;近代后期,对各国国名的翻译多用褒义词,如“美”“英”“德”“法”。
这种变化反映了近代中国()A.对西方认识的不断深入B.摆脱了天朝上国观念C.半殖民地化程度的加深D.实现了外交的近代化解析:选A鸦片战争前提到西方各国时译名通常加上“夷”“逆”或“酋”,说明认为西方国家落后,而近代后期,对各国国名的翻译多用褒义词说明认识到西方国家的进步性,故选A项;B项中“摆脱了”、D项中“实现了”不符合史实,排除B、D两项;C 项在材料中无从体现,排除。
2.有学者认为,西方的启蒙是一种“内源”式、持续式的启蒙,而近代中国的启蒙则是“外源”式、突变性的启蒙。
导致中国思想启蒙出现这一特点的主要原因是() A.西方文明的冲击B.资本主义发展缓慢C.政府的腐朽统治D.儒家思想根深蒂固解析:选A近代中国的思想启蒙出现于鸦片战争之后,其历经阶段由“器物”到制度再到思想,具有较强的突变性,其主要原因就是西方的持续入侵和中国民族危机的不断加深,故A项正确。
3.(2019·石家庄模拟)康有为通过重塑孔子形象、高悬大同理想,并用西方政治伦理学说阐释儒家经典,将儒家思想与西方文化对接和调融、重塑和创造,是儒家发展史上的一个重要阶段。
这一行为的重要影响是()A.重新树立孔子的思想权威B.减少近代化过程中的文化认同危机C.使晚清保守思想大行其道D.推动了传统思想与民主科学的结合解析:选B康有为重塑孔子形象,是借助孔子权威宣传西方的资产阶级政治学说,减少其在中国传播的阻力,故B项正确,A项错误;康有为通过这种做法是在宣传西方近代资产阶级政治学说,故没有出现C项所述结果,排除C项;他的做法推动了传统思想与西方政治学说的结合,而不是与民主科学的结合,故D项不符合题意,排除。
2018岳麓版历史高考一轮复习文档第13单元单元高效整合含答案

单元高效整合(十三)知识网络·脉络清晰|框图纵览,用联系的观点牢记历史知识整合·无障通达|专题归纳,用辩证的观点看待历史一、宏观识记单元要点一二三四向西方学习一条主线:学习西方,救亡图存两个转变:由“器物"变革到“制度"变革;由“制度”变革到“思想”变革三个派别(资产阶级):维新派、革命派、激进派四股思潮:变法维新、民主共和、民主与科学、马克思主义1.历程(1)近代中国人学习西方、寻求变革主要是为了中国的独立、民主和富强。
(2)学习西方与抵抗侵略、启蒙和救亡相连,体现出强烈的反封建、反侵略性质。
(3)学习西方的历程是一个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由“器物”到“制度”再到“文化”的不断深化的复杂历程。
(4)中国人民最终选择了马克思主义。
实践证明,真正适合中国国情的是社会主义道路。
三、近代中国人的三种改造中国的道路1.走西方人的路(1)以康有为为代表的资产阶级维新派主张向日本学习,通过改良,建立日本式的资产阶级君主立宪政体,结果失败。
实践证明,资产阶级改良道路在旧中国行不通。
(2)以孙中山为代表的资产阶级革命派主张向美国学习,通过暴力革命的方式,建立以美国为榜样的资产阶级共和国。
结果,辛亥革命的胜利果实被袁世凯窃取。
实践证明,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资产阶级共和国的道路也行不通。
2.走俄国人的路1918年,俄国社会主义革命的理论传入中国。
之后,中国共产党试图通过学习俄国的“城市中心论”来夺取政权。
为此,中共一大规定党的中心任务是在城市组织、领导工人运动。
结果,第一次工人运动从高潮走向低潮。
1927年,中国共产党先后发动了南昌起义、秋收起义等,全部以攻打中心城市为目标,结果也失败了。
事实证明,俄国的“城市中心论”不符合中国国情.3.走自己的路1927年,毛泽东率领秋收起义部队到达井冈山,建立了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点燃了“工农武装割据"的星星之火。
在实践基础上,毛泽东将马克思主义的普遍原理同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提出了“工农武装割据"的理论。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第十三单元中国古代的思想单元小结与测评课件岳麓版

战国时期,礼崩乐坏的剧烈社会动荡使得士人试图去发现人类
社会的基础和贤明政治的根本原则,提出不同的治国方案,希
望被统治者采纳,达到天下太平,故 A 项正确。答案:A
二、明清之际的思想批判与欧洲启蒙运动的比较
明清之际的思想批判
欧洲启蒙运动
政 治
封封还未建建形专统成制治资统仍产治十阶空分级前稳力强固量化,,进时摇壮大,入代,资早封产期建阶资统级产
秦朝儒学受 到重创时期
儒家思 想受到 压制
秦统一后,儒生依旧遵守旧的主张, 非议郡县制,站在了专制主义中央集 权的对立面,不能为统治者服务
汉代儒学改 造时期
儒学处 于独尊 的地位
董仲舒提出“大一统”“天人感应” 等新内容,对儒家思想进行了改造, 适应了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时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
历程
地位
原因
儒学更加理论化和思辨化,体
学,但是在不同历史时期学习的内容有所不同(见下表格)。促
成这一变化的是
()
西汉
宋朝
经 五经(《诗》《书》《礼》 十三经(于唐十二经上
学 《易》《春秋》)
添《孟子》)
A.宗法血缘制度逐渐瓦解 C.程朱理学成为统治思想
B.仁政理念深入人心 D.陆王心学日益兴起
解析
[中外关联] 一、中国战国时期“百家争鸣”与古希腊人文思想起源的异同
程 建君主专制服务,儒学逐渐 过中世纪的黑暗后,人
成为大宗
文主义复兴
中国战国时期 “百家争鸣”
古希腊人文主义
背景
战争频繁、处于分裂状态
相 主题
同
研究社会问题、研究人类本身
点
产生了诸如孔子、苏格拉底等伟大的思想家; 成就
16-18年三年高考真题及模拟 中国古代主流思想

2016年——2018年三年高考历史真题(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1. “王”字在甲骨文中是一把斧头的形象,象征军事首领的征伐权力,战国时期,孟子认为,“以力假仁者霸……以德行仁者王”,他的观点A. 与甲骨文“王”字的本义一致B. 是“无为而治”的理论依据C. 体现出儒家强调教化的政治理念D. 奠定了宗法制度的思想基础【答案】C2.《墨子》中有关于“圆”“直线”“正方形”“倍”的定义,对杠杆原理、声音传播、小孔成像等也有论述,还有机械制造方面的记载。
这反映出,《墨子》A. 汇集了诸子百家的思想精华B. 形成了完整的科学体系C. 包含了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D. 体现了贵族阶层的旨趣【答案】C3.朱熹在《四书章句集注》中说:“盖国以民为本,社稷亦为民而立,而君之尊又系于二者之存亡,故其轻重如此。
”这一说法A. 强调了君主至尊的观念B. 体现了儒家传统的民本思想C. 呼应了“存天理,灭人欲”的主张D. 推动了儒家思想的新发展【答案】B4.据钱穆考证,周人语称雅,故雅言又称正言。
孔子鲁人,日常操鲁语,惟于诵《诗》、《书》、执礼,此三者必雅言。
这表明A. 诸侯各国尊崇传统文化B. 儒家思想依靠雅言传播C. 礼制尚能维护天子权威D. 孔子对天下一家的认同【答案】D5.先秦某位思想家谈到人性时指出:“人生而有欲,欲而不得,则不能无求;求而无度量分界,则不能不争;争则乱,乱则穷。
先王恶其乱也,故制礼义以分之。
”该思想家还提倡A. 事异则备变B. 无为而治C. 仁政D. 制天命而用之【答案】D6.古代某位思想家把儒家的“仁”与阴阳五行学说的“天”相结合,把仁义礼智信与五行相比附,从横向上确立了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关系,从纵向上构建了家族与国家之间的顺从关系。
下列选项属于该思想家的是A. “君子所性,仁义礼智根于心”B. “太虚无形,气之本体,其聚其散,变化之客形尔”C. “刑过不避大臣,赏着不进匹夫”D. “德主刑辅”、“大德小刑”【答案】D7.孔子主张“克己复礼”“为仁由己”。
全品复习方案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第13单元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和古代科技文化第38讲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

第13单元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和古代科技文化线索1 儒家思想的创立和发展春秋战国时期:孔子创立儒家思想,孟子和荀子继承和发展了儒学。
儒家的“德治”“仁政”思想虽然有利于缓和社会矛盾,但在社会大变革、大动乱时代,其主张不适应当时激烈的社会变革和诸侯争霸的需要,所以儒家思想受到统治者的冷落。
线索2 儒家思想的改造与独尊西汉时期:董仲舒提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汉武帝独尊儒术、兴办太学,使儒家思想成为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
线索3 儒家思想的转型与成熟宋明时期:朱熹、王阳明等人汲取佛、道两教的思想,使儒家思想完成了理论化和思辨化的发展过程,从理学到心学,儒家思想更加适应统治者的统治需要。
线索4 明末清初的思想活跃局面明清之际:进步思想家在继承传统儒学的基础上,着重对其弊病进行批判,提出“经世致用”和批判君主专制的主张,为儒学的发展变革注入了新的活力,构建了具有时代特色的新思想体系。
线索5 中国古代科技文化的辉煌成就先秦到魏晋南北朝时期在造纸术、数学、天文学和医学等方面取得辉煌成就;隋唐时期发明火药和雕版印刷术;宋元时期火药广泛应用于军事、活字印刷术的发明、指南针应用于航海;明清时期古代科技进入总结时期。
春秋的《诗经》、战国时期以《离骚》为代表的楚辞、汉代的汉赋的发展,魏晋时期书法和绘画成为自觉的艺术;唐诗、宋词、元曲的繁荣,隋唐书法全面辉煌,宋代文人画发展;明清时期,书法、绘画、小说等成就突出。
第38讲“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1.“百家争鸣”(1)背景①经济:井田制崩溃,封建经济迅速发展。
②政治:周王室衰微,诸侯纷争,分封制瓦解。
③阶级关系:士阶层活跃起来并受到重用。
④思想文化:出现,形成一些思想流派。
(2)特点:互相诘难、批驳又彼此吸收、融合。
(3)影响: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运动,奠定了中国思想文化发展的基础。
【问题思索】百家争鸣局面形成的根本原因百家争鸣局面的出现与当时政治、经济、阶级关系及思想文化等方面的变化密切相关,即社会制度由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过渡。
2018年历史高考试题答案及解析-浙江

2018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浙江卷)文科综合历史部分试题12.东西方先哲的思想,有的倾向哲理思辨,有的倾向实际功利。
其中贯穿着讲求实际功利精神的是①墨家学派的诉求②王阳明心学的主旨③智者学派的主张④百科全书派的共同追求A.①③B.②④C.①②④D.①③④【解析】墨子针对战国时期诸侯争霸、社会动荡的局面,提出“兼爱”“非攻”“尚贤”,表达了小手工业者反对战争、提高社会地位的诉求。
公元前5世纪,雅典奴隶制民主政治发展到顶峰,人们越来越多地参与政治生活,人在社会中的地位日益突出。
①③都贯穿着讲求实际功利精神。
智者学派主张以人和人类社会为探索的主题,研究人类,反思人类自己。
针对法国的君主专制制度,以狄德罗为代表的百科全书派宣扬理性和科学,反对迷信和专制。
王阳明心学的主旨是“致良知”和“知行合一”,体现了哲理思辨的倾向。
【答案】A13.中国古代讲究“同姓不婚”。
已知春秋时秦晋两国世为婚姻(故称两姓联姻为“喜结秦晋之好”),而鲁晋两国不可通婚。
结合所学关于“西周分封制”的知识,能够判断①晋国是姬姓封国②晋燕两国可以通婚③晋宋两国可以通婚④秦燕两国可以通婚A.①②③B.①②④C.①③④D.②③④【解析】根据“同姓不婚”,鲁国是姬姓封国,晋两国不可通婚,可知①正确;燕国是姬姓封国,因此晋燕两国不可以通婚,可知②不正确;宋国不是姬姓封国,晋宋两国可以通婚,可知③正确;秦国不是姬姓封国,秦燕两国可以通婚,可知④正确。
【答案】C14.史籍记载,东汉南阳樊氏“能治田,殖至三百顷。
广起庐舍,高楼连阁,波陂灌注,竹木成林,六畜放牧,鱼蠃梨果,檀棘桑麻,闭门成市,兵弩器械,资至百万。
”下列关于樊氏庄园的说法,错误的是A.庄园经济力量强大B.自给自足程度很高C.草市交易十分发达D.生产经营活动广泛【解析】从材料可以看出,在樊氏的庄园里,实行了农、林、牧、渔多种经营,生产经营活动广泛;“资至百万”说明樊氏庄园经济力量强大;“闭门成市”反映自给自足程度很高;草市是在乡村、城外交通便利处自发形成的商品交易场所,在材料中没有体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十三单元 ⎪⎪⎪中国古代的思想[时序要清][线索要明]本单元主要讲述了从先秦时期到明末清初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可按四条线索对所学知识进行整理:线索一:儒家思想的创立和发展春秋战国时期:孔子提出“仁”和“礼”的思想;孟子主张“仁政”,提出“民贵君轻”,主张“性善论”;荀子认为治国应以礼教为主,礼法并施,儒学的体系更加完整。
“德治”“仁政”虽然有利于缓和社会矛盾,但在社会大变革、大动乱时代,其主张不适应当时激烈的社会变革和争霸的需要,所以,儒家思想受到统治者的冷落。
线索二:儒家思想的改造与独尊西汉时期:董仲舒提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汉武帝独尊儒术、兴办太学,使儒家思想成为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
线索三:儒家思想的转型与成熟宋明时期:朱熹、王阳明等人汲取佛、道的精神,儒家思想完成了理论化和思辨化的过程,从理学到心学,儒家思想更加适应统治者统治的需要。
线索四:明末清初的思想活跃局面明清之际:进步思想家在继承传统儒学的基础上,着重对其弊病进行批判,提出“经世致用”和批判君主专制的主张,为儒学的发展变革注入了新的活力,构建了具有时代特色的新思想体系。
第24讲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与汉代的思想大一统一、传统文化的滥觞——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二)含义“百家争鸣”是指春秋战国时期知识分子中不同学派的涌现及各流派争芳斗艳的局面。
“百家”是泛指,意为数量多;“争鸣”指各派学者或思想家,著书立说、广收门徒、高谈阔论、互相辩难,争相发表自己关于自然、社会和人生的见解,提出自己治国济世的主张。
(三)实质“百家争鸣”反映了当时社会激烈和复杂的政治斗争,主要是新兴地主阶级和没落奴隶主之间的阶级斗争。
(四)评价(意义)1.“百家争鸣”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促进了思想文化的繁荣,对当时和后来的社会发展具有深远影响。
2.是中国学术文化、思想道德发展史上的重要阶段,奠定了中国思想文化发展的基础,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源头(此后两千多年的思想文化大都可以从诸子百家中找到源头)。
3.儒家思想孕育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政治思想和道德准则;道家学说构成了两千多年传统思想的哲学基础;法家思想的变革精神,成为历代思想家、政治家改革图强的理论武器。
各派相互取长补短,共同构成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
(一)思想主张1.核心是“仁”。
“仁”的基本出发点是爱人,涵盖一切美德。
实现“仁”的途径是道德自觉,推己及人,行“忠恕”之道(“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目的是调节与和谐人际关系。
2.以“礼”治国,强调等级和秩序。
关于“礼”的做法是“克己复礼”(约束自己,使行为符合周礼),“尊尊亲亲”(卑贱者尊崇尊贵者,最重要的是尊君;子女孝顺父母,弟妹恭敬兄长),“正名”(用周礼所规定的名分去规范人的言行,使长幼有序。
)3.调整“礼”和“仁”的方法:中庸。
只有“礼”,会加深社会对立,导致矛盾激化;只有“仁”,会模糊上下尊卑。
恰当地协调“礼”、“仁”关系,形成不可分割的统一体“中庸”,既贵贱分明又温情和谐。
达到中庸的做法是“和而不同”。
4.以“德”治民(其实是“仁”的衍生)。
统治者要爱惜民力,“为政以德”,反对苛政和任意刑杀。
5.教育思想:开创中国古代私人讲学之风,打破了“学在官府”的局面;主张有教无类,因材施教,学思并重,举一反三,不耻下问,学以致用,温故而知新等;从礼、乐、射、御、书、数(六艺)六个方面培养学生,注重人的全面发展。
6.世界观:(人民)存疑鬼神,对鬼神敬而远之,把探讨和解决人世间的实际问题放在优先地位。
总之,孔子系统地提出了“人学”的思想观点,在关于人的价值观问题上,有着独到见解。
(二)文化贡献:《四书》、《五经》的文化传承1.整理西周文献(1)《诗》——这是西周至春秋时的一部诗歌总集,原有3 000篇之多,经孔子删订以后,保留了305篇,通称300篇。
这部诗歌选集分为“风”、“雅”、“颂”三部分。
风,即各地的乐调,共十五国风;雅,周人的官话称为雅言,是西周王畿的诗;颂,即宗庙祭祀的乐歌。
孔子很重视《诗经》,他总是启发学生们去读诗,将读诗与做人联系起来。
(2)《书》——即《尚书》,指春秋以前的官方政治历史资料汇编,相传有百篇,今传28篇。
孔子认为,学生们研习《书》的目的,不仅可以增长历史知识,更重要的是,还能体会先王是如何治国理政的。
(3)《礼》——又称《士礼》,后称《仪礼》,与《周礼》《礼记》合称“三礼”。
孔子对周礼有很深的研究,很有感情,心向往之,要求学生们认真学习和实践。
(4)《乐》——指《乐经》,是音乐方面的典籍。
孔子重视音乐,认为这也是道德教化的重要内容之一。
他认为音乐在内容和形式上都要求完善。
(5)《周易》——这是一部以八卦(乾、坤、震、巽、坎、离、艮、兑)象征天、地、雷、风、水、火、山、泽等自然现象,推测自然和社会变化的占卜之书,其中也含有人生经验和哲学思想。
成书于商周之际。
孔子研究《易》,用力甚勤,爱不忍释。
(6)《春秋》——相传孔子依据鲁国史官的记载整理而成,起于鲁隐公元年(前722),终于鲁哀公14年(前481)。
因《乐经》失传,故称《诗》《书》《易》《礼》《春秋》为“五经”,这是儒家的基本经典。
孔子对“五经”的研究和整理,是他在中国思想文化史上的重要贡献之一。
2.述而不作(1)由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论汇编,由其弟子或再传弟子追记写成《论语》。
(2)后世的曾子、子思、孟子的著作《大学》、《中庸》、《孟子》分别发挥了孔子在《论语》中提出的政治伦理。
这就是被后世学者尊奉为儒家经典的“四书”。
互关系的研究,这就是中国古代哲学的基本问题。
所谓“天道”,泛指宇宙、天地、自然的起源和法则,而“人道”则是关于人类社会和人自身的道理。
这二者的关系之所以引起中国古代哲人的关注,和古代农业生产的发展有关。
春秋战国时期,深入探讨“天道”与“人道”的关系,构筑完整的理论体系,而建立了自然哲学丰碑的人物是老子。
(一)思想主张1.积极意义(1)老子是中国哲学史上第一位探讨宇宙本源的哲学家,其思想主张对中国文化(包括哲学、伦理学及中国人的思维方式、道德人格等)产生了深远影响。
(2)老子关于“天道”与“人道”的论述,展示了中国古代辩证思维的绚丽画卷,其中充满智慧和洞察力,对中华民族思想文化的发展产生过重大影响。
(3)在人与自然关系方面,提出“道法自然”,主张人与自然万物是连续一体的,自然存在具有深刻的内在价值,人类应当尊崇自然、关注自然,与自然和谐相处。
老子所勾勒的世界蓝图是万物和谐、各遂性命、充满生机的协调世界,这恰好是今天全球正在努力实现的生态文明社会的伟大理想。
2.局限:其辩证法忽略了事物转化的条件,必然走向不可知论;看不到人的主观能动性,对人类社会发展持悲观态度。
(一)战国时期“战国时期思想学说的“百家争鸣”都产生于学者们对“天道”与“人道”二者相互关系的不同理解。
1.孟子讲“人道”仍坚守儒家观点,重礼制、道德教化。
他关于“天道”与“人道”相分的理论成为中华民族自然科学发展的基础理论之一,也成为后来自然唯物论者的重要依据。
3.庄子(1)“道”是世界的最高原则。
(2)“齐物”:就是万物齐一,认为任何事物在本质上都是相同的。
宇宙间一切事物,如生死寿夭,是非得失,物我有无,都应当同等看待。
(3)“逍遥”:就是对事物采取一种旁观、超然的态度。
要做到逍遥,就要“无所恃”,不要受各种条件左右。
主张用超越功利的方法去追求精神自由,认为放弃一切大小、生死、贵贱、荣辱等差别观念,就能获得精神上的自由“逍遥”。
(4)鄙视富贵利禄,痛恨“窃钩者诛,窃国者侯”的社会不公。
(5)顺应自然:认为天与人“不相胜”,人对自然状态的破坏,无利而有害。
因此,人必须顺应自然。
(6)相对主义是庄子哲学的主要特点。
4.阴阳五行家:阴阳五行说,其创始人是战国中后期的思想家邹衍。
这是一个非常政治化的学说,用金、木、水、火、土“五德”相克相生原理(称为“天道”)去解释说明王朝的兴衰更替(称为“人道”)。
邹衍认为,王朝更替的次序是:土德(黄帝)→木德(夏禹)→金德(商汤)→火德(周文王)→水德(?)→土德(?)。
每个王朝代表一“德”,一个王朝衰落后,会被另一“德”的王朝所代替。
邹衍的“五德终始”说影响很大。
秦朝尚黑色,汉朝尚黄色,都足以说明。
汉朝以后,阴阳五行说仍然有相当的社会影响,有些朝代的开国之君都要请人推算自己当主何“德”、尚何“色”,作为自己“奉天承运”的根据。
(二)墨家思想1.“兼爱”(核心思想):消除亲疏、贵贱的分别,墨子也把“兼爱”称为“仁”,但与孔子的“仁”有很大差异。
孔子的仁是以血缘关系为基础的,有等级差别的爱(“亲亲有术,尊贤有等”);而墨子主张的兼爱则是没有差距的爱(“爱人若爱其身”)。
2.“非攻”:反对不义战争,主张各国和平共处。
以墨子为首的墨者为宣传和平四处奔走。
3.“尚贤”:尊重有才德的人,反对任人唯亲。
4.“尚力”:强调劳动者在社会生活中的地位。
节俭:主张“节用”、“节葬”,反对奢侈浪费。
5.非命(反对儒家“生死有命,富贵在天”)、非乐(反对娱乐)、尚同(集权主义,“一同天下之义”)。
(三)法家思想1.思想(1)迎合了建立大一统专制国家的历史发展趋势,对中国专制主义政体的建立乃至秦始皇统一全国都起了重大作用。
(2)汉代以来,独立的法家学派逐渐消失,但法治思想被吸收到儒学体系中,与儒家思想互为表里(“外儒内法”),成为维护专制政权的工具。
(3)严刑峻法等主张,加强了对人民的控制,限制了人们的自由,不利于缓和社会矛盾。
探究主题(一)——先秦时期的诸子百家[史料一]礼崩乐坏的社会大变革,将原本属于贵族最底层的士阶层从沉重的宗法制羁绊中解放出来,在社会身份上取得了独立的地位,而汲汲于争霸事业的诸侯对人才的渴求,更助长了士阶层的声势。
士的崛起,意味着一个以“劳心”为务、从事精神性创造的专业文化阶层形成。
——张岱年、方克立主编《中国文化概论》[教你读史]史料主要说明了“士”阶层的崛起,适应了当时社会的需要。
其中“士”是春秋战国时期知识分子的通称。
[思考]根据史料一,说明“百家争鸣”局面中出现“文化觉醒”的基本条件是什么?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春秋战国时期士阶层兴起的历史条件。
[提示]基本条件:独立的知识分子阶层“士”的崛起。
历史条件:春秋战国时期,宗法制的解体;各国诸侯对人才的渴求;生产力水平的提高(封建经济发展);私学的兴起和发展。
[史料二]春秋战国时期,鲁国尚儒学,是儒学的发展基地;齐地学术较为庞杂,阴阳五行学、道家之学、儒学都相当发达,楚地道学与辞赋最具特色;三晋以法家与游说之士为盛;秦地主要接受三晋学术。
但以各地所出文化人才而论,则以关东的齐鲁三晋郑卫周等地最为兴盛。
——摘自邹逸麟《中国历史地理概述》[教你读史]史料反映了春秋战国时期,不同诸侯国盛行不同的思想,体现了百家争鸣局面的形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