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描中国画技法名

合集下载

白描与细描(详解)

白描与细描(详解)
——汉乐府《孔雀东南飞》
他的牙,并没有大缺陷。关键问题是,门牙与犬牙 之间、犬牙与前磨牙交接处隙缝较大。而令人不能 容忍的是,在这隙缝间经常袒露着残渣碎屑。可以 毫不夸大地说,他的牙缝把他每餐吃的什么全公诸 于世,绝无保留。这种“公开性”,恐怕连戈巴
第一天来上班,他说:“小陈,欢迎你!”一张口, 我就看见他牙缝里塞着一颗米粒,不偏不倚,正贴 在牙缝中间,仿佛是特决留下补那块空白的。不幸 的是,白色的米粒和泛黄的工齿极不相称,活像蹩 脚的瓦工砌墙时在砖缝间留下了多余的石灰,未曾 抹平,结成了一个死疙瘩,又经风吹日晒变了颜色。
头上扎着白头绳,乌裙,月白背心, 年纪大约二十六七,脸色青黄,但两颊却 还是红的,眼角上带些泪痕,眼光也没有 先前那样精神了。
这一回她的变化非常大,第二天,不 但眼睛窈陷下去,连精神也更不济了。只 有眼珠间或一轮,还可以表示她是一个活 物。
——鲁迅《祝福》
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层层 的叶子中间,零星地点缀着些白花,有袅娜地 开着的,有羞涩地打着朵儿的;正如一粒粒的 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又如刚出浴的美人。 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 茫的歌声似的。这时候叶子与花也有一丝的颤 动,像闪电般,霎时传过荷塘的那边去了。叶 子本是肩并肩密密地挨着,这便宛然有了一道 凝碧的波痕。
白 描 与 细 描
白描原是中国画的一种技法,指描绘 人物和花卉时用墨线勾勒物象,不着 颜色。在文学创作上,“白描”作为 一种表现方法,是指用最简练的笔墨, 不加烘托,描画出鲜明生动的形象。
细描是对事物的主要特征作细致入微 的刻画。这种描写,文字绚丽,色彩 斑斓,有如镂金错彩,绚丽华美。常 运用对比、比喻、拟人、夸张等修辞 手法。
——鲁迅《药》
卖炭翁,伐薪烧炭南山中。 满面尘灰烟火色,两鬓苍苍十指黑。

国画白描相关知识点总结

国画白描相关知识点总结

国画白描相关知识点总结白描是国画中的一种技法之一,是一种用轮廓描写物体的绘画方法。

白描绘画的特点是用线条描绘物体的外轮廓和内部结构,不加上颜色、花纹等装饰效果。

白描有许多变化和发展,它既能独立成画,也能与水墨、工笔、写意等其他绘画方法结合。

白描画法的主要工具是毛笔、四宝,颜料有墨和彩色。

它是具有浓郁的中国文化底蕴、艺术表现力强的一种传统绘画技法。

白描绘画有着悠久的历史,它起源于中国古代的甲骨文和金文,到了唐代,白描画法已经运用于绘画实践。

在唐代的绘画史上,有将白描作为独立绘画形式的用法,而在宋代,这一形式更是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

到了明清时期,白描画法已经日益成熟,成为了中国绘画中非常重要的一种形式。

白描在中国绘画史上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对后世的绘画艺术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白描画法的特点:1. 线描生动。

白描的线条运用自由,需富有生动感。

2. 调色渲染。

白描画法除了着重描绘轮廓外,还对形体、光影进行层次渲染。

3. 用墨墨法含蓄。

白描画法的墨色刚柔相济,线描清晰,而不失含蓄。

4. 深浅有致。

白描画法要求深浅处理得当,层次分明。

白描画法的基本步骤:素描、线描、用墨、均匀和勾画陪垫、逐步丰满、渲染晕染、洗画、交互染、反复晕染、计较对照、错落有致。

传统白描绘画题材广泛,主要以人物、花鸟为主。

白描绘画具有较强的民族特色,能够体现出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

白描画家张大千、齐白石、方增先等都是中国画史上的重要人物,他们的作品往往风格各异,但都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对中国白描画法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当今,中国白描已经不再的作为单一的绘画形式存在,它融合了现代绘画的一些特点,也开始引入了一些新的绘画元素。

一些白描画家也开始在创作中大胆尝试,使得白描画法在当今的中国绘画艺术中焕发出新的活力。

总的来说,白描画法是中国传统绘画技法之一,自古以来就一直被视作中国绘画艺术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它通过精准的线条和色彩的运用,表现了中国绘画的独特魅力,不仅是中国绘画史上的重要成就,也在当今中国绘画领域中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中国画白描技法

中国画白描技法

中国画白描技法中国画白描是一种特殊的中国画,它运用了白色和灰色混合的绘画技法,使用一层又浓又淡的白色把绘画的主体表现出来,从而突出主题。

相比较其他的绘画手法,白描画可以表现出更多的细节,并且可以消除主体的复杂性,只留下一种细致、流畅、清新的水墨画风格。

中国白描技法分为三个阶段:表现、细节、总体。

首先,表现阶段要做到颜色纯正、层次分明。

在表现阶段,必须要熟练掌握白色和灰色在原画上的运用,并分辨出他们之间的色差,以便达到绘画尺度的精致,同时还可以在表现阶段做出轮廓的把握、光影的运用、色彩的调和等基本绘画要素,从而使整个作品具有一种饱满的感觉。

其次,细节阶段要做出清晰的形态和特征表现。

在细节阶段,要做出叶片的把握、矮柱体的建构、支撑物的安置、造型的调整等,在描绘这些细节时,要做到尽可能细致、清楚。

在细节阶段不仅可以运用粗细笔触,而且可以运用“疏密”的技法,即将作品中主要的表现物体的细节描绘的较为细致,而将其他的物体的表现描绘的较为粗糙,突出整个作品的中心表现。

最后,总体阶段要判断作品的总体效果。

在总体阶段,要从大体上把握整个作品的气韵,要判断灰色调和、颜色的层次、烘托的程度等,确定细节的表现比例,以突出主题,使作品有构图上的和谐,在技法上有清晰的描绘,从而达到总体的美丽效果。

中国画白描技法是一种特殊的绘画技法,它使用它独特的技法,可以把细节清晰表现出来,使用简洁的线条绘制出精致的图案,这些都使得白描画既具有传统水墨的特点,又融合了更多的现代元素,使得作品贴近时代、新颖整洁,富有创意。

通过上面的介绍,我们知道,中国画白描技法是一种在中国传统画法中具有特色的技法,它既能保留传统的水墨风格,又能融入更多的现代元素,其中又以“表现、细节、总体”三个阶段作为技法的基础,将整个作品的技法细腻、清晰的表现出来。

正是由于它的优点,使得白描画不仅在民间,而且在文艺界都被人们推崇。

中国传统绘画中的白描及运用

中国传统绘画中的白描及运用

中国传统绘画中的白描及运用作者:崔欣鑫来源:《美与时代·美术学刊》2019年第03期摘要:在中国传统绘画中,“白描”是指单纯利用线作为载体的一种造型方式。

以线为基本造型是中国画的最大特色,线一直是中国画的灵魂所在,也是中国画线描中最能够体现画家功底和笔力的一种表现形式、一种最传统的绘画方式。

在中国传统绘画中,白描是一种精神的高度升华与融合,也是中国五千年来源远流长的思想文化和中国传统哲学观历史观的体现。

“十八描”作为中国传统人物画中以白描为表现方式的极具有代表性的绘画方法,是我们在中国传统绘画学习中需要掌握和运用的重要方式。

关键词:白描;十八描;中国传统绘画一、中国传统绘画中的白描在中国传统艺术中不论是造像艺术还是绘画艺术都是以线为主的,尤其是在勾线上体现更加明显,而白描是指单纯利用线作为载体的一种造型方式。

以线为基本造型是中国画的最大特色,线一直是中国画的灵魂所在,也是中国画线描中最能够体现出画家功底和笔力的一种表现形式、一种最传统的绘画方式。

在中国传统绘画中,白描是一种精神的高度升华与融合,也是中国五千年来源远流长的思想文化和中国传统哲学观历史观的体现。

中国传统绘画中的传统工笔人物画是以白描为表现载体的一种表现形式,通过以线为载体的形式来表现其内在品质与表现范围,这其中的艺术特色丰富深厚,表现范围非常广泛,这也是探究传统工笔人物画的重要学习方向和重要内容。

(一)白描在中国传统绘画中,线是功能结构的存在形式,线的描法即线描,它主要是为填色而勾出物象的大体轮廓,是中国传统绘画的一个重要特征,这种线本身的变化、质感都无关紧要。

线作为绘画时最基础的一个步骤,也是中国传统绘画中始终具有重要作用的一个关键环节。

以线为基础的白描作为中国绘画中的一种表达形式,是指最早在进行绘画时用来起草“粉本”的线稿,是画的基础,是最重要的一个环节,能充分体现出画家的功力和基础。

白描作为一项独立的艺术,历史悠久,是中国传统人物画的最初形态,中国绘画区别于其他国家的绘画艺术的一个重要特征就是以线为主要的表达方式,而在历代中国绘画历史中,线的地位一直举足轻重。

中国工笔人物画白描的研究与分析

中国工笔人物画白描的研究与分析

中国工笔人物画白描的研究与分析作者:李蕾来源:《神州·下旬刊》2020年第02期摘要:中国画人物的基础造型主要以白描为主,也是中国画特有的表现形式,白描主要以具有书写性的线为主,不单单是一条线,它还有其自己的意义,白描主要靠线的虚实、抑扬顿挫、轻重缓急等来塑造人物形象并传达出作者的内心情感。

在古代时白描技法就已发展成熟,留下很多名作供后世学习和研究,如吴道子的《八十七神仙卷》、永乐宫壁画等,白描是学好国画的基本功,每条线都蕴涵深刻的意义,值得我们去认真研究与分析。

关键词:白描;虚实关系;技法;性感性一、以线为主的白描造型1、线的主要关系(虚实性、装饰线、结构线、笔顺关系)白描中的线具有虚实性。

在工笔人物画中主要以线的虚实、深浅关系来表现人物的结构,把人物的立体感和结构表现出来。

在何家英的《秋冥》中,从这幅画的整体来看,人物面部的线条要比衣服的线要浅,这样才能表现出人物脸部皮肤的质感和通透感;单就其五官的用线来说,也要细分线的深浅变化。

如画眉毛时,墨色不能都是一样的浓度,要注意墨色浓淡变化,这样画出的眉毛才灵动传神,眼睛、鼻子、嘴的勾线也一样需要注意变化,虚实结合表现出人物的神韵。

画身体结构时要注意线和形体结构的关系,一般来说表现形体结构的线要实。

白描中的线有结构线和装饰线之分。

在作品《秋冥》中,画中女性的背部线条就属于结构线;她抱紧双臂趴在腿上,虽然穿着裙子看不出里面的腿,但是画家通过主观处理把腿和裙子的线条相结合,表现出腿部的存在,因为腿部是立起来的,膝盖处于最高点,必定会产生裙褶,画家利用裙褶来凸显出膝盖。

堆在地上的裙褶很多,不能按部就班的全部画出来,除了与人体结构相关的结构线以外,其他的线可称为装饰线,这需要画家的主观处理,从画面的整体来看画中缺少什么样的线,是横线、竖线、直线、还是曲线?装饰线的主要作用就是使画面看起来和谐统一,不变中求变,对立中求统一,装饰画面的美感。

白描中的线具有笔顺关系和书写性特点。

白描手法

白描手法

《溪居即事》赏析与白描手法溪居即事崔道融篱外谁家不系船,春风吹入钓鱼湾。

小童疑是有村客,急向柴门去却关。

即事:就眼前事写诗却关:拉开门扣开门赏析凡是有河道的地方,小船作为生产和生活必需的工具,是一点不稀奇的。

但“篱外谁家不系船”句,却于平常中又显出不平常来了。

似乎作者于无意中注意到了生活中的这一琐事,故以此句开首。

“谁家”即不知是哪一家的。

因为“不系船”,船便被吹进“钓鱼湾”。

“春风”二字,不仅点时令,也道出了船的动因。

春潮上涨,溪水满溢,小船才会随着风势,由远至近,悠悠荡荡地一直飘进钓鱼湾来。

不系船,可能出于无心,这在春日农村是很普通的事,但经作者两笔勾勒,溪居的那种恬静、平和的景象便被摄入画面,再着春风一“吹”,整个画面都活了起来,生气盎然,饶有诗意。

乡村春日,人们都在田间劳作,村里是很清静的,除了孩子们在宅前屋后嬉戏之外,少有闲人。

有一位小童正玩得痛快,突然发现有船进湾来了,以为是客人来了,撒腿就跑回去,急急忙忙地打开柴门的扣子,打开柴门迎接客人。

作者用“疑”“急”二字,把儿童那种好奇、兴奋、粗疏、急切的心理状态,描绘得惟妙惟肖,十分传神。

诗人捕捉住这一刹那间极富情趣的小镜头,成功地摄取了一个热情淳朴、天真可爱的农村儿童的形象。

这首诗纯用白描,不做作,不涂饰,朴素自然,平淡疏野,真可谓洗尽铅华,得天然之趣,因而诗味浓郁,意境悠远。

诗人给我们勾画了一幅恬静、平和的水乡风景画:临水的村庄,掩着的柴门,疏疏落落的篱笆,碧波粼粼的溪水,漂荡的小船,奔走的儿童……静中寓动,动中见静,一切都很和谐而富有诗意,使人感受到水乡宁静、优美的景色,浓郁的乡村生活气息。

而透过这一切,我们还隐约可见一位翘首拈须、悠然自得的诗人形象,领略到他那积极乐观的生活情趣和闲适舒坦的心情。

1、“小童疑是有村客,急向柴门去却关。

”溪居的船进入钓渔湾有哪两个原因?——春潮上涨,溪水满溢,小船才会随着风势,由远至近,悠悠荡荡地一直飘进钓鱼湾来。

白描的语文知识点总结

白描的语文知识点总结

白描的语文知识点总结一、白描的历史与发展白描源自中国古代绘画,最早出现于汉代,成熟于唐代。

在唐代诗人王之涣的《登鹳雀楼》中有“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之句,就运用了白描的手法来描绘河山景色。

到了唐代,白描已经成为一种独立的绘画形式,被广泛运用于绘制山水、花鸟等题材。

隋唐时期,白描逐渐发展为一种独特的绘画风格,开始注重线条的表现和节奏感,形成了独特的风格特点。

这一时期出现了一批优秀的白描大师,如吴道子、张择端等,他们的作品在白描史上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宋代是白描发展的一个重要时期。

在这个时期,白描逐渐形成了较为成熟的艺术体系和技法。

宋代以来,白描成为绘画传统中的一种重要表现形式,并深受后人喜爱。

在元明清时期,白描风格逐渐丰富多样,形成了以花鸟、山水为主要题材的白描画派。

到了近现代,白描在绘画领域中依然有着重要的地位,是绘画教学中必不可少的一门技法。

同时,白描也在书法、篆刻等领域中得到广泛应用,成为了中国绘画艺术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二、白描的主要特点1. 着重线条表现。

白描绘画注重线条的勾勒和描绘,通过线条的表现来揭示事物的形态和结构特征。

在白描画中,线条要求简练、流畅,能够表现出物体的外形和质感,形成独特的艺术效果。

2. 形态传神。

白描绘画强调对事物形态的传神表现,通过线条的描绘来准确、生动地展现事物的外貌和结构特征。

白描画家要善于捕捉事物的形态特点,通过丰富的线条变化来传达事物的内在含义和意境。

3. 无色彩表现。

在白描绘画中,不使用色彩,只以线条描绘来表现事物的形态和结构。

这种无色彩表现形式给白描画作增添了一种朴实和纯粹的艺术美感,更能够突出线条的表现和结构的特征。

4. 轮廓清晰。

白描画作的轮廓要求清晰准确,能够对事物的外形轮廓有着深入的了解和把握。

通过清晰的轮廓表现,使作品更具有空间感和形态感,增强了绘画的立体感和真实感。

三、白描的艺术技法1. 线条勾勒。

白描绘画的核心技法是线条勾勒,通过线条的精细勾勒来表现事物的形态和结构特征。

白描及其美学特征

白描及其美学特征

白描及其美学特征司空图说:“不着一字,尽得风流。

”苏轼说:“绚烂之极,归于平淡。

”曹雪芹借薛宝钗之口说:“淡极始知花更艳。

”它们既可以理解为是对文学艺术作品风格的高度评价,也可以理解为是对人品性气质的赞美。

而我认为,它们都极生动地诠释了白描的美学意蕴。

那么,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的文学艺术表达方式――白描是怎样产生的?怎样表现的?其美学特征又是怎样的呢?1要弄清白描的来龙去脉,就必须追溯到影响我国传统文化的两大源头――儒家的文学思想和道家的文学思想。

儒家文学思想的一个重要观点就是“中和之美”。

强调文学要“抒情言志”,但是这个情,却不是可以随便抒的,它必须受到一定的节制,必须控制在一定的范围之内。

这一思想主要体现在《乐记》《毛诗序》和孔子的部分诗论中。

《乐记》指出:“夫乐者乐也,人情之所不能免也。

乐必发于声音,形于动静。

”这就明确指出,抒情言志乃人之常情。

但是,情不可滥抒,必须有一定的节制,因为不加以节制,任意放纵情感,则势必会产生破坏性的因素。

因此,《乐记》又说:“乐者乐也,君子乐得其道,小人乐得其欲。

以道制欲,则乐而不乱;以欲忘道,则惑而不乐。

是故君子反情以和其志,广乐以成其教。

”这种“以道制欲”,最明确地说出了节制情感的中和之内涵。

《毛诗序》也指出:“发乎情,止乎礼义。

”人们的情感必须限制在一定的框框之中,抒情决不能超过一定的规范,这个规范,就是“中和”。

孔子也主张艺术言情,但是这种感情的表达不能太强烈,也不可太过分,既要有节制,又要有适度。

太强烈,就流于“邪”了;太过分,就陷于“淫”了,这都不合乎“中庸之道”。

只有“温柔居中”“奏中声以为节”,才是“中庸之道”的恰切表现。

孔子称颂“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赞美《关雎》“乐而不淫,哀而不伤”;贬损《武》乐“未尽善”,攻击“郑声淫”,无一不是其“中庸之道”思想在文学艺术上的表现。

这种节制情感的中和说,对中国几千年的文学艺术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白描中国画技法名白描是中国画技法名,指单用墨色线条勾描形象而不施色彩的画法;白描也是文学表现手法之一,主要用朴素简炼的文字描摹形象,不重词藻修饰与渲染烘托。

白描简介白描原是中国画的一种技法,指描绘人物和花卉时用墨线勾勒物象,不着颜色,称为“单线平涂”法。

它源于古代的“白画”。

在文学创作上,“白描”作为一种表现方法,是指用最简练的笔墨,不加烘托,描画出鲜明生动的形象。

我国优秀的古典小说《水浒》、《三国演义》等多用白描的手法;鲁迅的作品,也有许多使用白描手法的范例。

分类介绍绘画介绍是中国画中完全用线条来表现物象的画法。

有单勾和复勾两种。

以线一次勾成为单勾,有用一色墨,亦有根据不同对象用浓淡两种墨勾成。

复勾则光以淡墨勾成,再根据情况复勾部分或全部,其线并非依原路刻板复迭一次,其目的是为加重质感和浓淡变化,使物像更具神采。

复勾线必须流畅自然,否则易呆板。

物象之形、神、光、色、体积、质感等均以线条表现,难度很大。

因取舍力求单纯,对虚实、疏密关系刻意对比,故而白描有朴素简洁、概括明确,不施色彩的特点。

中国古代有许多白描大师,如吴道子、赵孟頫、顾恺之、李公麟等都取得了突出成就。

白描多见于人物画和花鸟画。

宋元间也有画家采用白描手法来描绘花鸟,如北宋仲仁,南宋扬无咎,元代赵孟坚,张守正等。

分类(一)单勾:用同一墨色的线勾描整幅画的叫一色单勾。

用浓淡不同墨色勾成的,如用淡墨勾花,浓墨勾叶叫浓淡单勾。

要求线描准确流畅、生动、笔意连贯。

(二)复勾:先以浓墨全部勾好,再以浓墨对局部或全部进行勾勒叫复勾,多以加强所描物象的精神和质感。

历代白描名家唐代吴道子的画作笔简神全,意气豪放。

他的作品《送子天王图》为白描画、水墨画的出现和发展奠定了基础。

李公麟(1049—1106),字伯时,舒州(今安徽舒城县)人,是宋代杰出的人物、鞍马、山水画家。

李公麟创作的“白描画”以人物画为主。

丁云鹏(1547~?)明代画家。

字南羽,号圣华居士,安徽休宁人。

卒年不详,天启五年(1625)尚在作《白马驭经图》,瓒子,詹景凤门人。

书法钟、王。

画善白描人物、山水、佛像,无不精妙。

白描酷似李公麟,丝发之间而眉睫意态毕具,非笔端有神通者不能也。

供奉内廷十余年。

与董其昌、詹景凤诸人交游,故流传作品多有董其昌、陈继儒等人的题赞。

董其昌赠以印章,曰毫生馆。

其得意之作,尝一用之。

万历八年(1580)作江南春扇,天启元年(1621)作伙溪渔隐图。

仇英约1498年(一说约1509年)—1552年在世,字实父,号十洲,汉族,江苏太仓人。

后移居吴县。

擅画人物,尤长仕女,既工设色,又善水墨、白描,能运用多种笔法表现不同对象,或圆转流美,或劲丽艳爽。

偶作花鸟,亦明丽有致。

与沈周、文征明、唐寅并称为“明四家”。

夏鼎[明]苏州(今江苏苏州)人。

善白描人物,亦工山水。

马振[清]字冈千,号云鹤,长安(今西安)人。

善白描人物,精妙不减仇英。

客毕沅制军幕,纵观名迹,遂擅山水、花卉,临摹宋、元诸家,无不酷肖。

汤禄名(1804~1874),字乐民,亦署汤生,江苏武进人。

画家汤贻汾第四子。

善白描人物,工设色仕女,尤以花卉果实擅长,画署以禄名为多,官两淮盐运判。

[1] 文学白描文学创作也是中国文学中为群众所喜闻乐见的传统的描写手法。

用最精练、最节省的文字粗线条地勾勒出人物的精神面貌。

要求作家准确地把握住人物最主要的性格特征,不加渲染、铺陈,而用传神之笔加以点化。

鲁迅的小说是白描的典范作品。

鲁迅曾说:“白描却没有秘诀。

如果要说有,也不过是和障眼法反一调:有真意,去粉饰,少做作,勿卖弄而已。

”白描圣手他的作品,也不愧是白描的杰作。

他在《我怎么做起小说来》一文中说:“白描作品我力避行文的唠叨,只要觉得够将意思传给别人了,就宁可什么陪衬拖带也没有。

中国旧戏上,没有背景,新年卖给孩子看的花纸上,只有主要的几个人,我深信对于我的目的,这方法是适宜的,所以我不去描写风月,对话也决不说到一大篇。

”这是他在小说创作中成功运用白描手法的经验之谈。

白描手法不仅可以运用于小说的描写中,还可以运用于散文、诗词的创作中。

使用这种手法刻画人物时,要求作者紧紧抓住人物所处的特定环境及人物的个性、经历、言行的突出之点,用简洁的语言进行描写,以表现人物的个性特征。

在作品中,作者有时用白描勾勒人物肖像,如峻青的《黎明的河边》对年轻战士小陈的肖像作了如下的描写:“他长得很矮,看样子顶多也不过十八岁。

圆的脸,大眼睛,下巴上有一道细长的疤痕,显然是子弹掠过时留下的纪念。

”作者将战士小陈的体态特征与战斗中留下的伤痕联结起来描写,以突出表现他的勇敢精神。

这灰白描的人物肖像,在鲁迅小说中比比皆是,如对阿Q、祥林嫂、闰土等的描述。

不仅如此,有时还有白描叙述人物的身世,例句《孔乙己》中对孔乙己身世的介绍:“孔乙己原来也读过书,但终于没有进学,又不会营生;于是愈过愈穷,弄到将要讨饭了。

幸而写得一笔好字,便替人家抄抄书,换一碗饭吃。

可惜他又有一样坏脾气,便是好喝懒做。

”作者抓住他“没有进学”、“不会营生”、“好喝懒做”的性格特点,来揭示封建科举制度对他的毒害所造成的悲惨遭遇。

有时,还可用白描手法描述人物对话与行动细节,以表现人物性格。

《三国演义》“曹操煮酒论英雄”这一回中,写曹操担心日后刘备可能成为与他争夺天下的劲敌故意在饮酒之际对刘进行试探,问他谁是当世英雄?刘备此时正寄居曹操处,深怕曹操识破他夺取天下的雄心,对曹所问,故施韬晦之计,先是推托不知,继而是“王顾左右而言他”,但当曹操指明:“今天下英雄,惟使君与操耳。

”他闻言吃了一惊,将手中匙箸,掉落于地。

“时正值天雨将至、雷声大作。

玄德乃从容俯首拾箸曰:‘一震之威,乃至于此。

’”巧妙地借雷声惊心将闻言失箸的缘故,轻轻掩饰过去,表现了刘备善于应变的性格。

《湖心亭看雪》清朝张岱的《湖心亭看雪》描写雪景的句子: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

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雾凇……上下一白”一句写出了造化的神奇,天地间举目皆白,“一”用得尤其巧妙,一下子把夜晚里天空、云雾、湖水之间浑然莫辨的壮阔、朦胧而又凝静之美景全景式的展现了出来。

“湖上影子……两三粒而已。

”一句更是抓住了夜色中雪景的特点:雪夜之中到处是白茫茫一片,除了雪所见到的湖上的影子只有像一抹印痕的湖堤,湖中的亭子也被映衬的只有墨点一般大了,而作者所乘的小舟以及舟中人更是小得如草芥和米粒一样。

这种缩小式的夸张和形象的比喻既逼真地写出了凝静中似乎又有些灵动的湖上奇观,同时这种微雕般的小景又与前一句的阔大之景形成了鲜明对比,让人觉得在这样一个浩渺无穷的冰雪世界,人是何其渺小——真可谓“沧海一粟”啊!对于身处太平盛世的我们在读到此处尚且有如此感叹,那么对于身处明亡清兴朝代更替之时的作者来说不是更有一种人生渺茫的感叹吗?就这样短短两句不但让我们眼前有了一个空旷浩渺、凝静清绝犹如童话一般的冰雪世界。

还让人深深地感触到作者所蕴含的人生哲理和内心无处言说而只好寄情山水的无限情愫。

这字里行间留给读者思索的巨大空间如同简练文字所呈现的“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的空旷世界,读者可以任意想象和猜度。

这就是白描,它不加修饰、不须陪村和烘托,看似俭省朴素实则造成了一片“艺术空白”让读者再去进行二度创造、深层联想,从而品味出画外之音,言外之意。

白描特点不写背景只突出主体中国优秀的古典小说和古典戏曲,就具有这种特点:不注重写背景,而着力于描写人物。

通过抓住人物特征的肖像描写或人物简短对话,将人物的性格突现出来。

如《三国演义》中,对赵子龙肖像的勾勒:“忽马草坡左侧转出一个少年将军,飞马挺枪,直取文丑。

公孙瓒扒上坡去,看那少年:生得身长八尺,浓眉大眼,阔面重颐,威风凛凛,与文丑大战五六十合,胜负未分。

”仅用“身长八尺……”寥寥十二个字,就将赵子龙这位“威风凛凛”英俊勇武的少年将军的神态突现了出来。

不求细致只求传神由于白描勾勒没有其它修饰性描写的烦扰,故作者能将精力集中于描写人物的特征,往往用几句话,几个动作,就能画龙点睛地揭示人物的精神世界,收到以少胜多,以“形”传“神”、形神兼备的艺术效果。

朱自清的散文极善于用白描手法勾勒人物,如他在《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中对歌妓船上伙计形象的勾画:“那时一个伙计跨过船来,拿着摊开的歌折,就近塞向我的手里,说,‘点几出吧!’……我真窘了!我也装出大方的样子,向歌妓们瞥了一眼,但究竟是不成的!我勉强将那歌折翻了一翻,却不曾看清几个字,便赶紧递还那伙计,一面不好意思地说,‘不要,我们……不要。

’他便塞给平伯。

平伯掉转头去,摇手说,‘不要!’那人还腻着不走。

平伯又回过脸来,摇着头不要,‘不要’,于是那人重到我处。

我窘着再拒绝了他。

他这才有所不屑似的走了。

”作者通过对这位伙计硬来兜揽生意的少许动作、神情和语言的描写,将他的职业及性格特点突出表现出来,虽着墨不多,但颇为传神。

不尚华丽务求朴实优秀的文艺作品之所以感人,就在于作者抒发的是真实感情;感情愈真淳,愈能震撼读者的心灵。

宋朝的李清照是位以白描著称的词人。

在其词作中,她直抒胸臆,感情真率细腻,用语朴素流畅,无造作之态,有自然之美。

她的代表作《声声慢》,开端即连用十四个叠字:“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这种叠字是最体现人工的地方,而作者却用得恰到好处,十四字所设置的愁惨而凄厉的氛围,与其处于国破家亡夫死的悲惨遭遇中的孤寂愁苦心境极为吻合,因此受到历代词论家所赞赏。

往下写风送雁声,反增添了她思乡的惆怅,还透露她惜花将谢的情怀,最后写她独坐无聊、内心极为苦闷之状。

作者对“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种难挨时刻的心情刻画,更是全用白描手法。

秉笔直书,情真意切,如见肺腑。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