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州园林发展史
苏州古典园林的历史背景和基本现状

苏州古典园林的历史背景和基本现状苏州古典园林是中国古代园林艺术的瑰宝,以其独特的设计理念和精湛的建筑工艺而闻名于世。
这些园林不仅是自然与人文相结合的杰作,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代表之一。
本文将从苏州古典园林的历史背景和基本现状两个方面进行介绍。
一、历史背景苏州古典园林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公元前514年的春秋时期,当时苏州是吴国的首都。
吴国的统治者们喜欢在城市周围建造园林,以享受自然的美景和休闲时光。
因此,苏州古典园林的建造可以说是受到了吴国统治者的影响。
随着时间的推移,苏州古典园林逐渐发展壮大。
在南宋时期,苏州成为中国东南地区的经济中心,吸引了大量商人和文化精英。
这些富有和有教养的人士纷纷在苏州建造私人园林,以追求艺术和美的境界。
这些私人园林以其精心设计的布局和精致的建筑而著称,成为苏州古典园林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基本现状苏州古典园林已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并成为苏州的重要旅游景点。
苏州古典园林的数量众多,其中最著名的有拙政园、留园、狮子林和网师园等。
这些园林以其精巧的设计和独特的韵味吸引着大量游客。
拙政园是苏州古典园林中最大的一座,也是最具代表性的一座。
它以其精美的建筑和精心布置的园景而闻名,被誉为“园中之园”。
拙政园以其独特的湖石景观和精致的建筑工艺而吸引了无数游客。
留园是苏州古典园林中另一个著名的代表作,它是苏州古典园林中保存最完整的一座。
留园以其精致的建筑和精心布置的园景而闻名,被誉为“园中之园”。
留园的设计理念强调“景中有景”,通过巧妙地设置景点和景观,使游客在园中流连忘返。
狮子林是苏州古典园林中最古老的一座,它以其独特的石雕和奇妙的迷宫而著名。
狮子林的设计理念强调“石中有园”,通过将石头雕刻成各种动物和植物的形状,再配以精心布置的园景,使游客仿佛置身于一个神奇的石头世界中。
网师园是苏州古典园林中最小的一座,它以其精巧的建筑和精心布置的园景而著名。
网师园的设计理念强调“小中有大”,通过将有限的空间利用到极致,创造出一种错觉,使游客感觉到园林的无限延伸。
苏州古典园林历史故事

苏州古典园林历史故事
苏州古典园林是中国古代园林建筑的杰出代表,其中最有名的几座园林包括拙政园、留园、狮子林、环秀山庄、玄妙观等等。
这些园林均富有传奇色彩,下面就来谈谈其中几个历史故事。
1. 拙政园
拙政园原是一位苏州的富商王熙凤的私家园林,名为归春园。
后来因为王熙凤被牵扯进官场风波,家产被没收,归春园也被拍卖。
之后,园林先后被两位成功人士所购买,并相继改园为拙政园。
他们分别是乾隆年间的思孝公、嘉庆年间的林则徐。
2. 狮子林
狮子林最初建造于元代,因其狭长的形状被称为“最小的苏州园林”。
这座园林因其特殊的设计受到了很多非议,认为它只是一个小小的庭院而已。
但是在明代,这个园林得到了一个叫做欧阳中石的聪明人的喜爱和改造,将园林中的花木景物和池塘花坛重组了一遍,让狮子林变得更加壮观。
3. 留园
留园最初是清朝乾隆年间一位富商的家庭别墅,园林形式比较自然且具有民族特
色。
但在日本侵华战争中,这个园林被损毁得十分严重。
后来,经过修补,又经过适当的扩建和维修,如今的留园已经恢复了原貌。
4. 玄妙观
古老的玄妙观是一座面积较小的古迹,传说它的建造始于高僧祖楓赴京遇难的时候。
在他死前,他的弟子在这里建造了一座寺庙,作为他的墓地和悼念之所。
玄妙观内风格古朴,计划周全,是古代园林建筑的典范之一。
现今,苏州的古典园林已成为中国和世界著名的旅游景点之一,吸引着世界各地的游客前来参观。
苏州古典园林渊源全解析

苏州古典园林推荐理由苏州古典园林历史悠久,苏州作为国家首批历史文化古城,是姑苏文化的发源地,苏州建成已有两千五百多年;苏州拙政园于1997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批准列入《世界遗产名录》,2007年被评为5A 景区;苏州园林,景致清雅,置身其中,闲风轻拂,让人悠然自得。
地理位置江苏省苏州市起始时间公元前6世纪背景搜索苏州古典园林,亦称“苏州园林”,是位于江苏省苏州市境内的中国古典园林的总称。
苏州古典园林的历史可上溯至公元前6世纪春秋时期吴王的园囿,私家园林最早见于现存文字记载的是东晋(4世纪)的辟疆园,当时号称“吴中第一”。
以后历代造园兴盛,名园日多,至明代建园之风尤盛,清末时城内外有园林170多处,苏州赢得了“园林之城”的称号。
明清时期,苏州成为中国最繁华的地区之一,私家园林遍布古城内外。
在16~18世纪的全盛时期,苏州有园林200余处,保存尚好的有数十处,并因此使苏州素有“人间天堂”的美誉。
明清时期,苏州封建经济文化发展达到鼎盛阶段,造园艺术也趋于成熟,出现了一批园林艺术家,使造园活动达到高潮。
最盛时期,苏州的私家园林和庭院达到280余处。
1997年12月4日,联合国世界遗产委员会第21届全体会议批准了以拙政园、留园、网师园、环秀山庄为典型例证的苏州古典园林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2000年11月30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委员会第24届会议批准沧浪亭、狮子林、艺圃、耦园、退思园增补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苏州素有“园林之城”的美誉,境内私家园林始建于前6世纪,清末时城内外有园林170多处,现存50多处。
文明印记苏州古典园林宅园合一,可赏,可游,可居。
这种建筑形态的形成,是在人口密集和缺乏自然风光的城市中,人类依恋自然、追求与自然和谐相处、美化和完善自身居住环境的一种创造。
苏州古典园林所蕴涵的中华哲学、历史、人文习俗是江南人文历史传统、地方风俗的一种象征和浓缩,展现了中国文化的精华,在世界造园史上具有独特的历史地位和重大的艺术价值。
中国文化遗产苏州园林介绍

中国文化遗产苏州园林介绍一、苏州园林的概述苏州园林是中国文化遗产的重要代表之一,也是世界文化遗产。
苏州园林是指苏州地区的传统私家园林,包括拙政园、留园、网师园等。
这些园林以其精美绝伦的景观设计和建筑工艺而闻名于世。
二、苏州园林的历史苏州园林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唐代,但真正兴盛起来是在明清时期。
明朝时期,随着经济繁荣和文化发展,私家园林开始出现。
清朝时期,更加兴盛,许多富商巨贾纷纷建造私家园林来展示自己的财富和地位。
这些私家园林不仅成为了主人们娱乐休闲的场所,也成为了文人墨客创作诗词歌赋的灵感源泉。
三、苏州园林的特点1. 四季景色各异:苏州四季分明,每个季节都有不同的花草树木开放或凋落,使得苏州园林四季景色各异,别有一番风味。
2. 精美的建筑工艺:苏州园林建筑工艺精湛,以砖雕、木雕、石雕等技艺为主。
园内的亭台楼阁、廊桥流水、假山水池等,都是精美绝伦的建筑之作。
3. 独特的景观设计:苏州园林注重景观设计,以小见大,巧妙地运用错落有致的空间布局和各种花草树木来创造出不同的景致和意境。
四、苏州园林的代表作1. 拙政园:拙政园是苏州最著名的私家园林之一,也是世界文化遗产。
拙政园以其精美绝伦的建筑工艺和独特的景观设计而闻名于世。
2. 留园:留园是苏州著名私家园林之一,也是世界文化遗产。
留园以其精美绝伦的建筑工艺和独特的景观设计而闻名于世。
3. 网师园:网师园是苏州著名私家园林之一,也是世界文化遗产。
网师园以其精美绝伦的建筑工艺和独特的景观设计而闻名于世。
五、苏州园林的保护与传承苏州园林作为中国文化遗产和世界文化遗产,受到了国家和社会各界的高度关注。
为了保护和传承苏州园林,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如加强管理、修缮保护、开展科学研究等。
同时,社会各界也积极参与到苏州园林的保护与传承中来,如开展志愿者活动、推广苏州园林文化等。
六、结语作为中国文化遗产的重要代表之一,苏州园林以其精美绝伦的景观设计和建筑工艺而闻名于世。
我们应该珍惜这些宝贵的文化遗产,加强保护和传承工作,让更多人了解、欣赏和爱上苏州园林。
苏州园林:深入了解江南园林艺术

苏州园林:深入了解江南园林艺术江南园林艺术是中国园林艺术中的一支重要分支,而苏州园林则是江南园林艺术的最佳代表。
苏州园林以其精致的设计、自然的布局和细腻的景观而闻名于世。
本文将深入探讨苏州园林的独特魅力,从历史背景、设计理念、建筑特点以及文化内涵等多个方面进行解析。
首先,让我们回顾一下苏州园林的历史背景。
苏州园林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唐代,但真正发展壮大的时期是明清时期。
由于苏州地势低洼,水域众多,加之盛行园林文化,使得苏州成为了中国最富盛名的园林之一。
苏州园林至今大致分为四个时期:明代初期的平江新园,明代中期的拙政园,清代初期的留园和清代中期的网师园。
苏州园林的设计理念注重自然和谐。
以拙政园为例,其设计极为精妙,以自然元素为基础,追求悠闲、舒适的园林环境。
苏州园林的建筑布局注重景点的错落有致,通过独特的院落设计、重建篱笆等手法,使得园林内的景点看似相连却又各有独立,给予游客不一样的体验。
此外,苏州园林还善于运用水来形成园林的特色景观。
例如,拙政园中的著名景点“寒山对月”,便是利用水面倒映的效果,使得园林景观更加生动活泼。
苏州园林的建筑特点也是其独特魅力的一部分。
苏州园林的建筑没有过多的华丽装饰,而是注重细节和造型的精致。
建筑多为木质结构,以假山、水池、廊桥等为主要构件,给人以宁静、和谐之感。
同时,苏州园林的建筑布局也体现了中国传统的对称思想,通过左右对称、前后呼应的手法,使得整个园林具有一种和谐的氛围。
苏州园林的文化内涵也是其深受人们喜爱的重要原因之一。
苏州园林不仅是景观的集合,更是文化与理念的体现。
苏州园林常常以诗、书、画为主题,配以石碑、对联、古董等装饰,营造出浓厚的文化氛围。
此外,苏州园林还借助园林布局来体现家庭观念,比如“寒山对月”象征夫妻间的相互关怀与依赖,“断桥残雪”则寓意父母与孩子的情感纽带。
这些文化内涵使得苏州园林不仅仅是一个普通的旅游景点,更是一个富有哲理和情感共鸣的艺术品。
除此之外,苏州园林还以其坚持传统、注重继承与创新的精神而获得了更大的影响力和认可。
苏州园林介绍资料及历史

苏州园林介绍资料及历史哎,聊起苏州园林,那可真是一绝啊!咱们今天就来聊聊这些古典园林的美丽与故事,让你仿佛亲自漫步在那片诗画之中。
首先说说苏州园林的“根”,那可是深得很呢。
你知道吗?早在春秋时期,吴王就在姑苏城搞起了园林,那可是最早的园林雏形。
到了五代时期,园林开始成形,到了宋代,就更是讲究了。
明清两代,那更是不得了,苏州园林简直成了全国园林的标杆,被誉为“江南园林甲天下,苏州园林甲江南”。
咱们先说说拙政园,这可是苏州园林里的“老大哥”。
它始建于明正德初年,算算年头,都五百多年了。
拙政园啊,那真是又大又美,占地78亩,水景、山石、花木,样样俱全。
你走进园子,就像走进了一幅水墨画,东花园开阔疏朗,中花园精致典雅,西花园则小巧玲珑。
还有啊,园南还建了个苏州园林博物馆,里面藏着园林的秘密,等你一探究竟。
再来说说狮子林,这名字听起来就霸气。
它建于元代,至今也有六百多年了。
狮子林里最有名的就是那些怪石,形状像极了狮子,据说还有禅宗的理法在里面。
园子虽不大,但一步一景,转个弯就是新天地,让人忍不住想探险。
留园也是苏州园林的瑰宝,它以建筑和奇石闻名。
留园的建筑布局那叫一个精巧,厅堂宏敞华丽,庭院变化多端。
园里的太湖石,特别是那块冠云峰,简直是石头中的“高富帅”,让人看了就挪不开眼。
留园还分了好几个景区,每个区都有独特的风景,逛上一天都逛不完。
沧浪亭,这名字听起来就很有文化气息。
它始建于北宋,是苏州现存最古老的园林。
沧浪亭的特色是“以水环园”,园内的廊桥、亭台、水榭,都倒映在水中,美得像一幅画。
园里还有很多文人墨客的题字,让你在欣赏美景的同时,也能感受到文化的熏陶。
除了这些大名鼎鼎的园林,苏州还有很多其他值得一游的园林,比如耦园、网师园、环秀山庄等等。
每个园林都有它独特的魅力和故事,等着你去发现。
说到苏州园林的历史,那可真是源远流长。
从春秋到明清,一代代园林大师们用心血和智慧,打造出了这些人间仙境。
他们不仅讲究山水布局、花木配置,还融入了诗词歌赋、书画艺术等多种元素,让园林不仅仅是一个游玩的地方,更是一个文化的载体。
苏州园林简短介绍

苏州园林简短介绍
苏州园林简短介绍
苏州是一个历史文化名城,被誉为“江南水乡”的代表之一。
而苏州园林,则是苏州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国传统园林文化的代表之一。
苏州的园林博大精深,细腻华丽,常常给人一种出世的感觉。
接
下来,我们将对苏州园林的历史、特色和代表性园林进行简要介绍。
历史
苏州园林的历史可以追溯到东汉时期,开始盛行于唐宋时期。
宋代以后,苏州的园林建设达到了巅峰,特别是明清时期更是达到了全盛期。
苏州园林的建设历程长达千年,早期园林注重艺术与自然的结合,后
期注重把握空间和比例,最终成为了中国传统园林文化的重要代表。
特色
苏州园林的特点是注重细节和错落有致。
在园林建设中,通常会利用
地理环境以及修建石轩、廊亭等景观,制造出空间错落、虚实相生、
错落有致的效果。
苏州园林还注重园林氛围的营造,如人工山石的摆设、拱桥、走廊等方式,营造出一种近自然的感觉。
代表性园林
苏州园林中,最具代表性的有九园、留园、拙政园、网师园等。
其中,九园是苏州古城区内规模最大的园林,包括松风、时尚、狮子林、拙
政园等;留园则是苏州四大名园之一,园内有“莲池月岛”等景点;拙
政园则是明末清初时期的园林杰作,是中国文化遗产保护单位之一。
网师园则以其美丽的水景、奇特的建筑和精美的园林艺术享誉海内外。
苏州园林的代表性园林不仅体现了苏州园林的特点,更是中国园林艺
术精华的缩影。
总之,苏州园林是中国传统园林文化的一大代表,它以其精致细腻和
错落有致的布局著称于世。
同时,苏州园林也是苏州这座美丽城市的
一颗璀璨明珠,魅力无限。
苏州古典园林资料简介和历史

苏州古典园林资料简介和历史
苏州古典园林是中国传统园林的代表之一,以其精致的设计、精美的施工和丰富的文化内涵而著称。
苏州古典园林主要分布在苏州市区和周边地区,其中最著名的有拙政园、留园、虎丘、狮子林等。
苏州古典园林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公元6世纪,当时苏州地区已经有了许多园林,不过这些园林多数已经失传了。
宋代是苏州园林艺术的高峰期,许多经典的园林在这个时期完成。
明代和清代又进一步发展了园林技术和设计理念,形成了苏州古典园林的现代样式。
苏州古典园林的设计极富匠心,融合了中国传统园林的审美观念和哲学思想,并借鉴了西方花园艺术的精髓。
园林中处处是意境,巧妙地运用水、山、花、树、亭、轩、台、榭等元素,在有限的空间里创造出丰富多彩的景观。
苏州古典园林是中国文化的杰出代表,对于研究中国园林艺术、园林设计、建筑和美学等领域具有非常重要的价值。
同时,苏州古典园林也是国内外旅游者前来游览的重要景点之一。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苏州园林,名扬中外。
这不仅因为苏州现今保存的古园为数众多,更是由于这里造园的历史极其悠久。
从文献记载中可以看到,苏州最早见诸史籍的园林,出现在春秋吴国营建阖闾大城之前,距今已有2500多年的历史。
自此之后,造园活动几乎一直绵延而不绝。
尤其是在唐宋之后,历代都有许多文人、官宦因向往这里的山水秀丽、物产丰富、经济繁荣而到此定居,从而带动了当地园林建设的发展。
时至明清,不仅“吴中豪富,竞以湖石筑峙奇峰隐洞,凿峭嵌空为绝妙”,就是“闾阎下户,亦饰小山盆岛为玩”。
(黄省曾《吴风录》)在如此普遍的造园之风的影响下,不仅当地园林数量激增,同时也促使造园艺术日臻完美。
有人以“江南园林甲天下,苏州园林甲江南”来赞美苏州的园林艺术(陈从周《清雅风范——苏州园林鉴赏》),实非过誉之词。
作为一种文化的载体,园林的生成与发展,需要有与之相适应的经济和文化环境。
从我国古代园林发展的历史看,凡造园活动兴盛的地方,一般都有优越的自然条件、良好的物质基础及深厚的文化渊源。
而这在苏州的社会演进中,始终未曾或缺。
苏州自春秋吴国在此筑城建都,于城市选址合理、规划适宜,加之以后的社会发展进程未受到大规模战乱的影响而衰落或移址重建,故在漫长的历史演变之中,城市位置和格局基本没有太大的改变。
而当地优越的自然环境和气候条件,又使经济水平得以不断提高。
在这样的经济、文化背景下,园林发展具备了稳定和坚实的基础。
从有关的史志统计,自春秋吴国营建宫苑以来,著名的苑园可以千数,而且广泛分布在吴地城乡,至于仅凿一池、点数峰、莳栽几株花木的府宅小院,更是多不胜数。
正是这千百年来极其普遍的造园实践,才使苏州的园林艺术趋于成熟。
因此,回顾一下苏州园林发展的历史,对于加深理解苏州古典园林艺术,会带来一定的帮助。
一、东吴大地的史前文明园林的出现和发展,与经济和文化的积淀有着密切的关系。
从苏州的历史演变看,此地的文明起源极早。
虽然见诸史料的吴地历史,开始于商朝末年,但近代考古的成就,却为我们述说:早在一万多年前的上古时期,这里就已有了人类活动的足迹,而且在当地居民几千年的不懈努力之下,造就出了文明程度极其发达的史前文化。
之后苏州的发展,尽管并不完全承袭这一上古文明,但造就了上古文明的自然环境,同样孕育了后来的苏州经济和文化。
因此,在叙述苏州园林发展历史之前,也需对此作一扼要的介绍。
数亿年前,我国东部的长江下游一带,曾是一片荒凉沉寂的华夏古陆。
到一亿五千万年前的燕山运动时期,地壳的断裂、褶皱以及岩浆的喷涌,造成了苏州西部无数的山峦。
到距今300万年前的第四纪,地壳缓慢下沉,形成海湾与群岛。
随着长江日复一日地夹带着大量的泥砂在此沉积,逐渐将海湾围截成众多的湖泊和洼地,形成了最初的太湖及周边大片的冲积平原。
由于这里地处温带,气候温和、雨量充沛,得天独厚的自然环境和气候条件为人类的繁衍生息奠定了基础。
考古学的成就告诉我们,在距今大约一万年前的旧石器时代,太湖中的三山岛上就有了人类活动。
到距今7000年前后,当地进入新石器时代。
之后最初的1000余年间,因气候暖湿、海平面相对稳定,使这里的“马家浜文化”得到了迅速的发展。
水稻的种植、家畜的驯养,也自此开始。
定居生活促进了建筑的发展,当地出现了以矩形平面为主、间有圆形平面的住宅,墙中用木柱,外包泥墙,并经烧烤硬化,以提高其防雨的性能。
许多木构件已普遍采用榫卯技术。
屋顶由芦苇、竹席和草束构成。
此外,还有不少防潮、排水措施,以适应南方水乡环境。
大约从距今6000年起,气候出现了较大的变化,海平面也时有波动。
特别是距今5400年前后的低温期形成的大片湿地,严重影响了人们的生活,从而使继“马家浜文化”之后“崧泽文化”的发展受到制约。
距今5200年以后的千余年间,自然条件再度好转,这里的居民创造出了文明程度非常高的“良渚文化”,成为太湖流域新石器文化的鼎盛时期。
此时不仅生产力水平较以前有了大幅度的提高,而且宗法礼仪制度也已经完备。
当时遗留的墓葬中,让后人看到了十分丰富的随葬器物,大量出土的随葬玉器,反映了当时已达到了相当高的制玉水平,而死者多寡不一的殉葬品,则说明社会等级区分也极其明确、严格。
然而“良渚文化”在距今约4000年前后,却突然中断了。
有人推测,这是由于自然环境突变所致。
当时气候变冷,发生了空前的大洪水,致使太湖平原水位抬升,淹没了低地,几乎给这里的居民带来了灭顶之灾。
于是人们不得不背井离乡,远走他方,其中的主流文化融入了中原华夏文明的大潮之中。
在距今3700年前后,洪水终于退却,气候也随之好转,远出避难的人们逐渐返回了远离的家园。
虽然曾经辉煌一时的“良渚文化”受此灾变,而难以在短期内得到恢复,但回归的居民却带回了周边甚至中原地区的诸多文化因素,形成了当地的“马桥文化”。
大约在公元前1l世纪,北方周族人的一支,南下太湖流域,与当地的居民结合,共同整治水系,恢复生产,建立国家,这就开始了记载中的吴国的历史。
从殷商晚期到春秋中叶的数百年间,吴国尚未完全从洪水造成的灾难中摆脱出来,因此,经济、文化的发展,远远落后于中原许多诸侯国家,以致长期以来只是一个僻处于长江下游默默无闻的蛮夷小国而已。
二、壮丽宏伟的吴国宫苑按史书记载,吴国形成于殷商末年。
当时居住在我国西北的周族,在其首领太王古公室父的领导下,已日渐壮大。
古公之子泰伯、仲雍,为让他们的侄儿昌(后来的周文王)能顺利继承周族的统治权,便离开中原,结伴南下,到长江下游太湖流域一带,与当地的土著居民一起建立了部族国家,号称“勾吴”,并在今天的无锡梅里,筑城作为都邑。
经5世在周章时,周族武王终于覆亡了商朝,在中原建立了姬姓周王朝。
因怀念泰伯、仲雍的让国之义,封周章为“吴伯”。
此后又经历了15代的传承和发展,到寿梦时(公元前585一公元前560年在位),国势逐渐强大,自称为“吴王”,并开始出访北国及荆楚,密切了与各诸侯国间政治和文化的交往,正式步入春秋诸侯争雄的行列。
又四传至阖闾时(公元前514一公元前495年在位),吴国已进人了鼎盛时期。
为能争霸中原,需要有一座与强国地位相适应的宏伟都城,而旧有的梅里,因“城郭卑隘,朝市粗立”,难以进一步发展,于是阖闾听取了伍子胥“立城郭、设守备、实仓廪、治兵库”的建议,决定迁都,选址在姑苏山东南相,即今苏州城的位置,兴建起了一座规模宏伟的阖闾大城,奠定了之后苏州城的基础。
在以后的2500余年间,这里就成了太湖流域地区的经济、文化中心。
我国滥觞时期的苑园,还只是一种农、牧业生产的设施,它的出现应在由游牧向定居转化之后。
而吴地居民农耕生产的形成,可追溯到新石器时代的初期,但由于缺乏相应的实证史料,故难以断定当时是否也已有了类似于苑园的生产设施。
随着社会的发展,苑园也逐步由生产设施向游娱场所转变,甚至与宫殿一样成了强国地位的象征,所以在春秋时期,各诸侯国间竞相以“美宫室”、“广苑囿”来夸示。
而此时江南地区经济、文化的逐渐发展,已使春秋后期的吴国,具备了与中原诸侯相抗衡的强盛国力,于是游娱性的苑囿也开始在太湖平原出现。
苏州园林的起源,较阖闾城的出现更早。
如今所能见到的最早记载,是唐人陆广微在《吴地记》中所载的吴王寿梦的“夏驾湖”。
据后人考证;“夏驾湖”位于今天苏州城内吴趋坊一带。
当年寿梦为盛夏避暑纳凉,在此“凿湖池,置苑囿”,故名“夏驾湖”。
到阖闾建城,“夏驾湖”又在原有的基础上进行了增筑改建,成为阖闾、夫差两代君王的游乐之所。
吴国覆亡之后,此苑被废弃而荒芜。
到宋朝,湖已基本不存,仅在西城根下留有一部分,与外壕相联,当地百姓在其中植栽菱荷,其菱味甜美,称“夏驾湖菱”。
宋人杨备有《夏驾湖》诗云:“湖面波光鉴影开,绿荷红菱绕楼台。
可怜风物还依旧,曾见吴王六马来。
”大约到清代初年,夏驾湖完全湮为平地。
春秋吴国最负盛名的宫苑,是位于吴城西南30里灵岩山上的“馆娃宫”。
据说吴越由于疆界相接,长期以来时有小争,但从未发生过大规模的征战。
阖闯五年(公元前510年),吴王借口越国不随其伐楚,而大举进攻越国,破携李城(今浙江嘉兴附近),自此吴越结下冤仇。
阖闾十年(公元前504年),越国乘吴王率兵攻楚,并与之相持之际,从其后方掩袭吴地。
在背腹受敌的情况下,吴王大败而归。
阖闾十九年(公元前495年),吴国大举伐越。
由于轻敌,吴为越所败,阖闾也因此受伤而亡。
夫差二年(公元前494年),为报父仇,夫差亲自率兵攻打越国,大败越军于夫椒(在太湖中),越王勾践仅领残部5000逃归国都会稽。
吴国原想乘胜一举灭亡越国。
在此危急时刻,越国臣僚提出了忍辱图存的策略,由越国大夫文钟前往吴国,厚贿吴宰相伯豁,说以利害,终于在伯豁的帮助下,说动吴王同意接受越国的投降,让越王勾践率妻子到吴国为奴。
在吴3年,勾践极尽谦卑恭顺之能事,终于得到了吴王的怜悯和宽恕。
又用文钟兴越灭吴的计策,献美女以惑乱吴王。
馆娃宫就是夫差为越国美女西施而建的一座规模宏大的宫苑。
馆娃宫高踞灵岩山巅,殿阁巍然,宫中作海灵馆、馆娃阁等,皆“铜沟玉槛,饰以珠玉”。
又“置春宵宫,为长夜之饮”。
宫殿之侧为花园,山顶凿有三池。
一为“玩花池”,相传是夫差为西施赏荷而凿,池内植四色莲花,夏日怒放,清香四溢。
吴王与西施常在此清暑赏景,采莲取乐。
另一是“玩月池”,据称西施喜临水照影,所以吴王为其凿池欣赏月色,游兴高时,还常手遮月影,戏言是“水中捞月”。
后人以为是吴亡国之谶,故有诗云:“强说玩花还玩月,个中已幻沼吴谋”又云:“涓涓井中月,照破千秋梦。
”再一日“砚池”,传说是古人采石制砚所留,吴王稍加修饰而成,灵岩山也因此又称“砚石山”。
事实上,我国在春秋时期尚未使用纸墨、砚台,这当为后人讹传。
在玩花池和玩月池之间有两口井,圆形的“日池’’和八角形的“月池”,“圆以象天,八角象地。
”(《百城烟水》)后来人们将其更名为“吴王井”和“智积井”。
方志载:明代淘井时,曾发现玉钗,上刻“敕”字,证明此井确为当年馆娃宫的宫井之一。
陈子贞有诗云:“曾开鉴影照宫娃。
玉手牵丝带露华。
今日空山人自汲,一瓶寒供佛前花。
”(《吴王井》)灵岩山顶还有“琴台”,是西施操琴之处。
梁简文帝《登琴台》诗称:“芜阶践昔径,复想鸣琴游。
音容万春罢,高名千载留。
弱枝生古树,旧石染新流。
由来递相叹,逝川终不收。
”宋以前,琴台下有大偃松,身卧于地,两头崛起,交荫如盖,不见根之所自出,当地人以为奇赏。
琴台下有响屐廊曲折而东。
《古今记》载:“吴王夫差以椒楠建廊而虚其下,令西施及官人步屦绕之,则跫然有声。
”此外,山之上下还有诸多营建,至今人们还能从那些遗迹中,遥想当年吴宫的盛况。
如山上西施晨起晓妆的“梳妆台”,吴王与西施游憩小坐的“西施洞”,吴宫艺花之处“大园”、“小园”(后讹为大晏岭、小晏岭)等。
山下的“香水溪”,相传是宫女在此梳妆沐浴处,溢脂流香,故又称“脂粉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