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底层文学的理想形态之建构

合集下载

文学理论 第十章 文学作品的文本层次和文学形象的理想形态 PPT

文学理论 第十章 文学作品的文本层次和文学形象的理想形态 PPT

(三)文学意蕴层面 文学意蕴层面,是指文本所意蕴的思想、感情等各种
内容,属于文本结构的纵深层次。三个不同的层面;1历 史内容层。有的形象本身就包含了一定的历史内容。 如《水浒传》。如李商隐的《乐游原》。2哲学意味层。 文学的哲学意味早已被亚里士多德发现。如陶渊明的 《饮酒》。3审美意蕴层。并非只有历史内容、哲学意 味俱全的作品才算上乘之作。如苏轼的《海棠》。
二、文学作品的文本层次
(一)、文学语言层面
文学言语层面,这里指文学文本首先呈现于读者面前、供 其阅读的具体言语系统。特点:1文学言语是内指性的。2 文学言语都有心理蕴涵性。3文学言语具有阻拒性。
(二)、文学形象层面
由文学言语构成的层面,还处于文学作品表层。读者在这 种文学言语的感染下,经过想象与联想,便可在头脑中唤 起一系列相应的具体可感的文学形象,构成一个动人心弦 的艺术世界。特征:1、文学形象是主观与客观的统一。章 学诚在《文史通义.易教下》中认为“人心营构之象,亦出 于天地自然之象也。”2文学形象又是假定与真实的统一。 卡夫卡的长篇小说《城堡》。3文学形象是个体与一般的统 一。马致远的《天净沙》4、文学形象又是确定性与不确定 性的统一。如《红楼梦》里的林黛玉。
1、中国:远在三国时代,王弼认为“言”、“意”、“象”不 可分。
2、西方:内容 - 形式
黑格尔:艺术就是理念内容和感性形式的统一。
波兰的现象学派理论家英加登 Roman Ingarden 他把文学作品
的文本由表及里的分为四个层次:1、字音及其高一级语音组 合,文学文本最基本层面。2、意义单元,是由字音及其高一 级语音组合所传达的意义组织。文学文本的核心层面。3、多 重图示化面貌,含若干未定点。4、再现客体,通过虚拟而生 成的世界。英加登 有时又补充说:在某些文学文本中,还可 能存在“形而上”的特质。

底层文学的名词解释

底层文学的名词解释

底层文学的名词解释在当代文学发展中,底层文学是一个备受关注的命题。

底层文学是指关注底层人群、描绘底层生活的文学现象,它具有一定的特征和内涵。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解释底层文学的概念、特点,并探讨其在当代文学中的意义和价值。

一、底层文学的概念底层文学是一种反映社会底层群体生活、表达其内心感受和诉求的文学形式。

底层文学的创作对象主要是贫困、边缘、弱势的人群,如低收入劳动者、农民工、城市贫民、失业人员等。

底层文学试图通过真实地描绘和个体化地塑造这些底层群体的生存境遇和情感状态,以呈现他们的生存困境和内心变迁。

二、底层文学的特点1. 真实性:底层文学要求创作者真实地描绘底层生活的细节和情感。

作家需要深入底层人群的生活,与他们进行接触和交流,以便准确地反映他们的生存状况和内心世界。

2. 共情性:底层文学试图让读者产生共鸣和共情,进而关注和关怀底层人群的生存状况。

通过描写底层群体的生活,底层文学展现出人间的温情和真情,使读者更加关注社会弱势群体。

3. 民众性:底层文学致力于呈现普通人的故事,重视个体命运的刻画。

底层文学要求创作者关注个体的情感体验和命运变迁,而非高大上的抽象概念和玄虚哲理。

4. 批判性:底层文学具有一定的批判意识和社会关怀。

它试图揭示社会底层群体的边缘化和剥削,呼吁社会关注和改变。

三、底层文学在当代文学中的意义和价值底层文学在当代文学中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价值。

首先,它是文学的一种再现形式,丰富了文学的内涵和表现手法。

通过描写底层群体的生活,底层文学拓展了文学创作的领域,使人们对于社会各阶层的生存状态有更多理解。

其次,底层文学关注底层群体的生活困境和内心需求,与社会现实紧密相连。

它不仅记录了底层人群的生存状态,更关注他们的思想、情感和人文关怀。

底层文学从底层人群的角度出发,突破了传统文学的主流视角,注重个体命运的刻画,使人们能够更全面地了解社会的多样性。

最后,底层文学具有一定的启发作用和社会意义。

文艺理论热点研究资料

文艺理论热点研究资料

2007年的文艺理论热点问题大都具有反思和探索的特征,而这正是文艺理论能够不断取得进步的常态。

当然,热点是相对的,不同的观察者会有不同的眼光和选择,所以,我想2007年文艺理论的热点问题也决不会只限于下面述及的五个方面。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提出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我国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的重大举措,甫一提出就在思想理论领域产生了巨大影响,在文艺理论界也引发了强烈反响,在2007年度成为一个重要的热点话题。

学者们主要就文艺理论研究和文学创作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互动关系进行了阐述和讨论,既论述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对于文艺理论研究和文学创作的引领作用,也论及了文艺理论研究和文学创作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推进与建构功能。

曾繁仁认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作为“时代精神的精华”对于我国文艺学建设具有重要的理论指南与启示作用,也为我国当代有中国特色的马克思主义文艺学建设进一步指明了发展的方向。

建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不是要人们在当代文艺学建设中照搬这些理论,而是要求人们以其为理论指导,紧密结合文艺学的学科特点进行符合学科规律的科学的建设工作。

(曾繁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与文艺学建设》,《人民日报》2007年1月18日)赵慧平认为,文学批评比文学创作更直接地沟通着社会公共意识与人们个体精神世界之间的联系,实现着社会文化思想与艺术活动之间的相互转换与促进,对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弘扬进步文艺以引领文艺创作是文艺批评发挥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作用的首要工作。

(赵慧平:《发挥文学批评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中的作用》,《文艺报》2007年11月20日)赖大仁认为,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命题,是相对于价值多元化的现实而言的;在文艺价值取向多元开放的格局中,要突出应有的主导性价值取向,尤其需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支撑和引领。

(赖大仁:《核心价值观与当前文艺的价值取向》,《文艺报》2007年5月15日)张炯指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确立是我国当代文化对世界文化的重要贡献之一,文学艺术作为文化的重要载体和传播文化的最有力的传媒,理当为建设和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作出自己的贡献,只有体现和反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才能使作家的作品获得深厚的历史内容,从而对人们的精神世界产生巨大作用。

文学理论教程第十章 文学作品的文本层次和文学形象的理想形态

文学理论教程第十章 文学作品的文本层次和文学形象的理想形态
因此教材所述并非严格意义上的“文本”结构层 次。
精选ppt
文学文本形象基本特征
❖ 主观与客观的统一、假定与真实的统一、个 别和一般的统一、确定性与不确定性的统一 等四个方面都是在阅读过程中呈现出来的特 征,严格说是在文学形象具体化过程中的形 象特征,不是文本中的“形象层面”。
❖ 间接性是文学文本形象的基本特征,文本提 供的只是图式化外观的“形象”。
论》第152页,伍晓明译,西安:陕西师范大学出版 社,1987)
精选ppt
文本的层次
❖ “书不尽言,言不尽意”,“圣人立象以尽意”
——《周易·系辞》
❖ “夫象者,出意者也。言者,明象者也。尽意莫 若象,尽象莫若言。言生于象,故可寻言以观象; 象生于意,故可寻象以观意。意以象尽,象以言 著。”
——王弼:《周易略例》 注意:这里所讲的不是文学文本。“象”是指卦象,不是
➢ 从属作者、社会现实—表现论、反映论——作品; ➢ 独立性—形式主义、结构主义文论——作品或文本; ➢ 开放性、互文性—后结构主义、新历史主义——文本。
精选ppt
资料:
➢ “从‘作品’转到‘本文’,这是从视诗或 小说具有确定意义的封闭实体——理解这些 意义正是批评家的任务——转向视它们为不 可还原的复合物和一个永远不能被最终固定 到单一的中心、本质或意义上去的无限的能 指游戏。”(伊格尔顿:《二十世纪西方文学理
精选ppt
图式化外观与作品的具体化
❖ “文学形象”是言语描述的,并不表示真正的存在, 而仅是意向性相关物,须经读者的想象它们才能以 感性的形象呈现出来,才成为“文学形象”。
❖ 就作品(文本)而言,所谓“形象”只是处于潜在 的准备状态,言语描述提供了一些确定点以构成 “图式化”外观,留存的不定点、空白则有待读者 填充,这是具体化的过程,这个过程是确定性与不 确定性的统一。

四部区分与刘勰的大文论观

四部区分与刘勰的大文论观

四部区分与刘勰的大文论观◎贾奋然内容提要 刘勰在魏晋南朝四部区分和集部形成的语境下,从中国学术文化传统出发,建构以道、经为本原,以《离骚》为经文贯通的文学风标,以集部之文为主体,以史、子冠笔类之首的大文论批评视域。

他论文四部并包,但始终立足于文章本位,一方面吸纳经史子的文艺精髓建构理想文章范式,另一方面则竭力在文章中贯注经史子的文化精神。

四部之分固然意味着经史子集各有疆域,但它们在长期历史发展过程中同源共生,彼此交融,共同构成了中华文化具有包容性和内生力的完整知识结构和思想谱系。

刘勰提出风骨、通变等批评范畴践行文化与文学融通的理念,力图在整体文化视域中重构文论话语的历史维度和精神价值,拯救南朝形式主义文学之弊。

刘勰四部融通的大文论思想表现出强烈的时代批判精神,具有指向未来的超前性特质,为唐宋古文运动提供了有益借鉴,对于我们今天建构具有中华民族特色的文论话语具有启示意义。

关键词 文章本位 四部融通 大文论视域 精神之维 现代启示〔中图分类号〕I206.2;I0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47-662X(2023)06-0105-09 魏晋南朝四部区分,集部形成,文论话语大都将言说对象聚焦于集部文章。

刘勰认同文章本体属性,又强调在整体文化传统中审视文章。

他突破四部界域,将经传史子重新纳入文章视域中观照,融合其文艺精髓和文化内蕴建构理想文学范式,①创建了“大文论”的学术视野和批评方法,②促进了文学新变与文化精神的融合。

本文诠释《文心雕龙》的大文论构架,探讨刘勰论文纳入经史子类之缘由,论述其创立的以文章为本位,融通四部的大文论思想的内在理路、价值旨归、民族特色和现代意义。

一、四部区分与刘勰论文立场从汉代刘向、刘歆《七略》之“诗赋略”到魏晋南朝四部之分和总集编撰,中国古代集部形态逐步确立,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中国古代文体观念文献整理与研究”(18BZDA236)①中国古代“文学”概念与现代意义的“文学”概念在内涵和外延上都有较大差别,刘勰论文重点关注以集部为中心的“文章”,这是中国古代的“文学”概念,与现代意义的“文学”不尽相同。

三种主要文本结构模式理论文

三种主要文本结构模式理论文

浅谈三种主要的文本结构模式理论【摘要】文学本文作为文学解读活动的主体,一直以来都是文学解读学研究的焦点。

而自从这一问题提出开始,对于文学的存在形态,也就是文学的内在结构进行论述的理论不在少数。

本文就将这一主题,比较主要的结构模式理论划分的不同点,进而为阅读研究提供理论基础。

【关键词】文本构成模式理论“文学本文作为主体心灵世界及其所折射的客观世界的物质对应物,它的构成并不像我们过去所理解的那样简单,只是所谓的内容和形式、思想和想象的”。

文本构成是一个多层次结构。

下面,我们就从几种主要的文本结构模式理论入手,分析文学本文的多层次结构。

一、三种主要的文本构成模式理论最早提出文本作品存在方式的多层次结构理论的,是英国的现象学家英伽登。

(一)英伽登的文学作品结构模式英伽登认为文学作品的结构包含六个层次:1第一,语言现象层,指文字的字音以及建立在字音基础上的较高的语音构造,如韵律、语速、语调等。

第二,语义单位层,包括词、句、段各级单位的意义及它们的组合。

这一层次是文学作品结构的中心层次。

第三,表现的客体层,在作品中,作家所表现、描绘的客体,是从句子的纯意向性的相关物——事态中展现的、句子描绘、陈述客体或事态只是对象的某种真实,而非表示对象的实际存在,它是虚构的人物、事件、背景等组成的一个作品的“世界”。

第四,图示化方面层,文学作品的有限词句不能再现或表现实在客体的一切方面,它呈现给读者的“世界”只是图示化的、纲要性的,不可能涉及这个世界的所有细节。

第五,思想观点层,文学作品所描绘的世界时作家从特定的观点出发“看”到并表现出来的,所以,这个表现的客体层和图示化方面都受制于更深的观点层。

第六,形而上性质层,作为客体层的一个重要功能是显现出某种“形而上的性质”指崇高的、悲剧性的、可怕的、震惊的、神圣的、哀怜的、怪诞的、妩媚的等高级审美价值属性。

从以上分层我们可以大致对英伽登的文学存在形式进行归纳,可以看出,第二、三层面实质上是可以合并成一个层面,即意义层面的。

文学经典建构诸因素及其关系

文学经典建构诸因素及其关系

文学经典建构诸因素及其关系文学经典和文学经典化是一个重要的课题,因为这个课题关系到文学史的编撰和文学教育等一系列的重要问题的解决。

在一部文学史的编撰中,在一门文学课程的教学设计中,首先遇到的就是编选者和教师选择哪些作家、作品作为编撰和教学的对象。

人们一定会说,这个问题还用问,当然是要选择经典作家和经典作品作为编撰和教学的对象。

问题是,哪些作家是经典作家?哪些作品是经典作品呢?这就不是简单问题。

一、文学经典建构六要素经典是什么意思呢?刘勰《文心雕龙•宗经》篇说:“三极彝训,其书言经。

经也者,恒久之至道,不刊之鸿论。

”意思是说,说明天、地、人的常理的这种书叫做“经”。

所谓“经”,就是永恒不变的又至高无上的道理,不可磨灭的训导。

所谓“经典”就是承载这种道理和训导的各种典籍。

文学经典就是指承载文学之“至道”和“鸿论”的各类文学典籍,凡创作这类作品的作家自然称为经典作家。

但是,刘勰所说的那种“恒久之至道”、“不刊之鸿论”并非对所有的人来说的。

不同时代拥有不同观点的人,常常对某种文学经典不以为然,认为不是经典;相反他们可能提出另外一些作家和作品为经典。

“四书”、“五经”,对于封建时代的士人来说是经典,他们从来不把小说、戏曲作品列为经典。

但是到了“五四”时代,由于科学、民主思想成为一种主流的思想,“四书”、“五经”不再看成是经典,倒把像《红楼梦》、《西厢记》一类的带有典范性的小说和戏曲作品列为文学经典。

由此可见,文学经典是时常变动的,他不是被某个时代的人们确定为经典就一劳永逸地永久地成为经典,文学经典是一个不断地建构过程。

也许我们可以回忆一下“文革”时期的情况。

那个时期大学语言文学系的中国古代文学这门课,在“横扫一切牛鬼蛇神”的口号下,连陶渊明、白居易、苏轼、罗贯中等“文革”前是响当当的经典作用,都被“横扫”一空。

“文革”后期,大学重新开始上课。

那时候被告知中国古代文学只能讲屈原、李白、杜甫、陆游、关汉卿、曹雪芹等少数的作家和作品。

И.В.孔达科夫的建构主义文化理论

И.В.孔达科夫的建构主义文化理论

И.В.孔达科夫的建构主义文化理论И.В.孔达科夫(И.В.Кондаков)是俄罗斯有名的文学家和文化学家,是俄罗斯当代历史文化学的代表人物。

他将历史文化文明分析法引入到文化学的科学研究中,并提出了一种较之形态论与文明观更科学、更全面的文化学方法论——文化建构主义理论。

孔达科夫列出了文化多层级最简单的情形——文化建筑结构的三层及结构,即三个互为因果的历史阶段的相互关系,在一般意识中它们被记录为“过去”、“现在”和“将来”。

其中一个层级的任何变化都会引起其它层级和整个结构相应的改变。

【关键词】构建主义;三层级;曾有;现在;潜在一、建构主义文化理论的内涵孔达科夫曾写到,每一种民族文化的历史都像建筑结构,此建筑结构的形成和发展表现在,文化及其历史中被称为“古代”的层级逐渐被后来文化的高层级“增筑”。

每次增建都根本地改变了形成着的建构结构的整体意义轮廓。

在这种轮廓中,每个上面层级都依靠下面层级的“遗产”,内在地将“低层级”的语义包含进结构和语义更加复杂的“高层级”中,并且在高层级之上将来不可避免地会出现新的意义层级。

二、建构主义文化理论的特点孔达科夫的建构论有两个特点,一是建立了有横向和纵向的模型,二是区分了历史上发生变化的价值和意义的层级结构。

首先,孔达科夫将文化发展图景按照建构方法建立起来,并且建立了同时具有横向和纵向的发展模型,横向即表示历史时间,纵向即表示文化的价值意义。

这意味着,文化的发展不仅发生在时间中,在那里记录着不断更迭的变化和状态;并且也发生在空间中,在这里,一些变化和状态比其他的变化状态更加发达和复杂,或者相反。

其次,建构论除了像文化年代学那样记载着不同历史时代所具有的文化规范、价值和意义的依次更替,还建立了历史上可发生变化的价值和意义的层级结构。

因此,现实文化的涵义场充满各种问题和冲突,具有了多层性和多维性特点。

在这个涵义场中包含了文化的各种意义和功能,这些文化意义和功能不仅形成于不同的时期,并同时相互作用,而且它们还属于不同的意义层级,以及与之相对应的不同的语义、功能和组织层级。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关 键词 : 底层 文 学; 想形 态 ; 构 方 式; 论 资源 理 建 理
把新世纪“ 底层文学” 这个特指变成了一个泛指, 使人们无
底 层话 语 的变化
在现当代文学史上 , 底层先被叫做“ 国民” 后来变成 , “ 无产阶级 ”再后来变成“ , 人民” 现在叫做 “ , 底层” 。由于 对底层原用名的不同追溯 , 底层文学精神便有了多种称谓 ,
_
理 论 探 索 ・当 代 文 坛 ・ 1. 201 4
2 底 层文 学 的描 写 对 象是 谁 ?3 底 层 文学 写给 谁 看 , 谁 . . 为
许多学者认为, 作家必须抛弃知识分子的思想观念, 自己 把 转变为底层来写作。按照这个思路 , 多批评家都反对知 许 识分子高高在上的“ 代言 ” 写作方式, 例如: 进入文学空间 “
判话语。或者说, 正是由于苦难话语方式的集束式出现 , 才 引起了评论界的广泛关注。以苦难话语方式彰显 自身的底 层叙事出现之后 , 其边界反而 E益模糊暧昧 。“ l 底层文学 ”
概念 暧昧 的主 要原 因 , 由于 “ 层文 学 ” 念被 提 出之后 是 底 概
现为“ 为底层” “ 和 如何为底层” 这两个问题。“ 为底 层” 被
的 民工 、 市 、 城 乡村 却大都 是一 种简 单化 的想 象性 表述 。居 高临 下的文学 视 角造成 的打工作 品难 以真 正地 走进 底 层生 活, 因而 缺乏审 美的哲 思和艺 术 的批判 。 ⑩ 谓 “ 高临下 ”所 居 的视 角” 暗示 了对 底层文 学的 精英立 场的批 评 。南 帆等人 , 的讨论 , 虽然 也 曾被 指 为 “ 术 黑 话 ” 但 是 南 帆 仍 然 对知 学 ,
论 底 层 文 学 的 理 想 形 态 之 建 构
论 底 层 文 学 的 理 想 形 态 之 建 构
谭光辉

要: 新世纪底层文学的理想形态没有被 系统地正面建构 , 多是在否定和批判的基础之上被 而
建构起来的。建构这个理想形态的理论基础是左翼文学传统和毛泽东《 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 的讲话》 的精神。本文清理 了新世纪以来关于底层文学的理想形态的理论建构过程, 对底层文学的理想形态建 构的策略和资源做 了必要 的清理和总结。
转化为“ 为底层代言” 等话语 , 如何为底层 ” “ 被转化为“ 如 何表述底层” 等话语, 而这正是毛泽东《 在延安文艺座谈会 上的讲话》 的话语方式。 “ 为底层” 的问题被分解为这样几个问题 :. 1底层是谁?
没有能够被迅速界定并达成共识 , 导致的直接结果是许 这
多人把凡是写底层生活的作品一概视为底层文学 , 这样就
法区分新世纪 “ 底层文学 ” 与之前的诸 多“ 写底层” 的文学
的差异。同时 , 由于概念的含混 , 底层文学鱼龙混杂, 底层
有被作为话语资源利用的危险。 新世纪“ 底层文学 ” 之所以应该是一个特指 , 一是因为
刘继明 、 旷新年、 李云雷等人取 “ 无产阶级” 之意 , 于是有了
“ 新左翼” 之说。贺绍俊等人取“ 国民” 之意 , 于是便有了
能够引发社会关注的文学现象, 更多的恰恰是它的 ‘ 非文学 性 ’即文学之外的事情0@底层文学的大量出现 , , ” 标志着 这个被预言的时代 已经到来 , 而新世纪关于底层文学 的讨
论, 也正是集中在文学与政治的关系问题之上的。那么 , 这
个讨论是如何进行的呢?
新世纪建构理想底层文学形态的基本话语资源首先表
如十七年文学倾诉旧社会的苦难和对它的仇恨( 诉苦话语
与 仇恨 话语 ) 或如 新时 期伤痕 文学 反思 文学 倾 吐胸 中 的郁 ,
驳 。⑧孟繁华进一步追溯底层文学 的价值 :许 多年以来 , ” “
闷以求理解( 撒娇话语 ) 或如新写实小说下移至 日常琐事 , ( 唠叨话语) 或如 9 , O年代 “ 现实主义冲击波” 小说表现无 助感( 无奈话语 ) 等等。大多数话语方式都 包含了一种共 同的话语——含混的批判话语 。新世纪底层文学的话语方 式稍不同于上述话语方式 , 它的话语主要是 苦难话语和批
了“ 新人民性 ” ④之说。甚至有人取古代的“ 或“ 民” 百姓” 之意 , 便有了把《 诗经》 也视为底层书写的做法④。这些称 谓其实都指向对底层 的文学 性关注 , 新 国民性” 调启 “ 强 蒙 ,新人民性 ” “ 强调认同, 新左翼” “ 强调批 判与变 革。文 学家对底层的关注有不同的趣味与方式 : 或如晚清小说表 达变革的愿望或同情( 同情话语) 或如“ , 五四” 小说表达对 底层国民劣根性的批判 ( 启蒙话语 ) 或如革命小说 站在无 , 产阶级立场积极投身革命 ( 革命话语 ) 或如左翼文学深入 , 分析底层苦难的原 因( 理解话语与批判话语 ) 或如京派小 , 说以审美的眼光审视 乡村原始古朴的人情与风习( 审美话 语 )或如解放区文学描述底层乐观向上的精神面貌 ( , 乐观 话语) 或如通俗小说满足底层 的审美趣味 ( , 大众话语 ) 或 ,
“ 国民性 ” 新 之 说 。孟繁 华 等 人取 “ 民 ” 意 , 是 便 有 人 之 于
这个概念产生于新世纪 , 所以它不宜用来描述这之前“ 写底
层” 却没有如新世纪底层文学精神的文学 ; 二是因为概念的 混用会消解新世纪 “ 底层文学” 的独特价值甚至创作积极 性。这种含混的表述导致了批评家对底层文学及其作家的
《 在延安文艺Biblioteka 谈会上的讲话》 的基本理论框架。

新 世 纪底 层文 学 的理想 形态 之理 论建构
李陀曾经说过 :上世纪 8 “ 0年代所谓 ‘ 纯文学 ’ 的特点
是去政治化 , 而未来的 ‘ 纯文学 ’ 很可能是很政 治化 的, 会
对 主 流 意 识 形 态 和 商 业 文 化 提 出特 别 强 烈 的 批 评 和 反
“ 身份焦虑” 同时 由于“ , 底层概念” 有被 用做 “ 话语权争夺 战” 资源的趋势 , 以底层文学 的理想形态有被建构 的必 所
要。新世纪底层文学的理想形态的建构工程 , 是一些批评 家以批判、 否定 、 质疑的声音反向呈现出来的。然而通读这 些批评家的文章 , 我们发现 , 批评家们建构的底层文学的理 想形态之理论资源 , 仍然没有逃离左翼精神 资源和毛 泽东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