昆明东川一_四棵树铜矿成矿规律

合集下载

滇中地区铜矿成矿规律及找矿方向分析

滇中地区铜矿成矿规律及找矿方向分析

找矿技术P rospecting technology滇中地区铜矿成矿规律及找矿方向分析朱派彬(四川省冶金地质勘查院,四川 成都 610051)摘 要:结合勘查实践,系统分析滇中地区已有的地质资料及近年来的成矿理论基础上,对滇中地区的铜矿成矿规律进行总结。

本区铜矿类型主要为火山喷发—沉积变质型铜矿(大红山式铜矿)、层控型铜矿(东川式铜矿)、沉积型铜矿(砂岩型铜矿)、其次为中-低温热液型铜矿、玄武岩型铜矿。

同时根据综合研究,分析已知矿床的成矿环境及控矿因素,概括出本区铜矿找矿标志,提出两个有利的找矿区域,为本区的铜矿床的勘探工作提供依据和方向。

关键词:铜矿床;滇中地区;成矿规律;铜矿类型;找矿方向中图分类号:P618.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5065(2018)16-0088-3Metallogenic regularity and prospecting direction of copper deposits in Central YunnanZHU Pai-bin(Sichuan Institute of Metallurgical Geology & Exploration,Chengdu 610051,China)Abstract:On the base of analyzing the geological data and metallogenic theory of copper deposit in central yunnan,the mineraliztion laws of copper deposit is analyzed.It is concluded that the main types of the copper deposits are volcaniceruption-sedimentary copper (DaHongshan type copper),stratabound copper (Dongchuan type copper), sedimentation copper (sandstone type copper);the followed types are mid-low temperature hydrothermal type copper,basalt type copper.At the sametime, According to comprehensive research, prospecting signs for copper deposit are pointed out by analyzing and comparing metallogenic enironmentn and ore controlling factorsn of above lead copper deposits .Therefore,two prospective areas are divided ,which provide foundation and direction for further prospecting and exploration of copper deposit in the deposit accumulation region.Keywords :copper deposit;central yunnan;mineraliztion laws;types of copper;prospect收稿时间:2018-07作者简介:朱派彬,男,生于1985年,四川内江人,本科,工程师,研究方向:区域地质调查与矿产勘查研究。

东川金江铜矿地质特征及成因浅析

东川金江铜矿地质特征及成因浅析

东川金江铜矿地质特征及成因浅析发布时间:2021-09-06T11:45:28.747Z 来源:《科学与技术》2021年12期作者:丰俊霞[导读] 东川又称天南铜都,是我国著名的铜矿区,金江铜矿位于东川铜矿区北部,北临金沙江丰俊霞内蒙古包头市核工业二0八大队内蒙古包头市 014010摘要:东川又称天南铜都,是我国著名的铜矿区,金江铜矿位于东川铜矿区北部,北临金沙江,是东川铜矿区的重要组成部分,包括人站石、尖子溜口两个矿段,矿区主要出露地层为中昆阳群黑山组和青龙山组,岩浆活动强烈,构造裂隙极为发育。

赋矿地层为青龙山组白云岩,矿化出露于人占石背斜两翼。

关键词:东川铜矿区;昆阳群;青龙山组0前言云南作为矿产资源大省,但近几年来东川、个旧等城市的资源枯竭已拉响了资源储备的警钟,矿产资源供需矛盾突出,矿产品原料的对外依存度不断增高。

在提高资源利用率的前提条件下,加大找矿力度,寻找隐伏矿体,或者寻求接替资源,延长矿山服务年限,保证以矿为原料的资源行业能保持可持续发展。

1区域地质特征1.1区域地质背景按2010年《云南省构造分区图》划分,东川铜矿区大地构造处于扬子—华夏陆块区、上扬子古陆块上的三级康滇基底断隆带之四级落雪褶皱基底隆起北部;据《云南省区域地质志》,东川铜矿区大地构造处于扬子准地台西缘之滇东台褶带的南北向小江断裂、普渡河断裂与东西向宝九断裂所夹持的中晚元古代断隆地块内昆阳裂谷系。

地壳厚度大,地质构造演化历史复杂,成矿条件十分有利。

据构造形迹可划分为:落雪—因民复式褶皱带;滥泥坪—汤丹—新塘断裂褶皱带;杉木箐—拖布卡褶皱破碎带;南部盖层构造为上震旦统陡山陀组、灯影组,经晋宁运动后呈缓倾斜不整合覆盖于昆阳群地层之上。

东川铜矿位于“康滇地轴”云南段的北端,该区俗称“东川裂陷盆地”,裂谷的形成经历了初始地堑一断裂坳陷一沉降坳陷一挤压封闭四个阶段[2],各阶段伴随着不同程度的火山活动。

火山活动不仅为矿床提供热源,而且提供深源矿液,有利于铜的迁移和沉淀,从而形成各种控矿类型的裂隙矿。

云南东川铜矿田

云南东川铜矿田

云南东川铜矿田:东川铜矿位于云南省东川市境内,由落雪、汤丹、因民、滥泥坪、石将军、白锡腊、新塘等大中型和一些小型铜矿床组成东川铜矿田。

其范围东起小江,西至普渡河,南抵雪岭、北达金沙江,面积660km2。

东川铜矿田经过40多年来的地质勘查工作,共发现、勘查铜矿床、矿点148个。

其中,详细勘探40个、初步勘探16个、普查38个、概查54个。

探获大型铜矿床2个(汤丹、落雪),中型铜矿床5个(石将军-萝卜地、面山、大英稠、滥泥坪、新塘),小型矿床36个。

共累计探明铜储量391.4万t,近年来通过成矿预测研究和勘查,预测东川矿田铜储量包括已探获的铜储量可达到500万t以上的超大型铜矿规模。

1、矿床发现、勘查、开发简史:东川铜矿采冶历史悠久。

早在东汉初年就有采矿活动,到明末清初采冶已具相当规模,清朝乾隆年间可谓鼎盛时期。

地质调查,从1873年至1949年前,曾有不少中外地质学家到东川考察地质矿产。

在《中国矿床发现史·云南卷》(1996)已有详细记述。

1951年4月,即在东川矿区进行铜矿地质调查,重工业部物探队也在此开展物探工作。

1953年洛吉诺夫、孟宪民、黄汲清等认为汤丹矿化范围较大,铜矿资源丰富,应列入勘探区。

同年,在汤丹的落雪组底部和中部找到了巨厚的铜矿体。

1955年提交了《东川铜矿储量计算报告书》,探明铜储量136万t,1957年结束第二期勘探,提交了《东川铜矿储量计算报告书》。

接着对石将军、滥泥坪、白锡腊、新塘等铜矿床进行勘探。

年末,累计探明铜储量达210余万t。

至此,东川铜矿田于50年代的大规模地质勘探工作基本结束。

东川铜矿进行大规模建设,始于1958年。

先由原苏联,后由北京有色冶金设计院进行采选设计。

因民、滥泥坪采选厂于1960年先后投产。

落雪、汤丹马柱峒也分别于1970年和1977年投产。

目前,这四个矿山仍在持续生产。

从1979年开始年产铜精矿已连续稳定在1.5万t以上。

1996年年产铜精矿达到1.75万t。

昆明市东川区店房铜矿地质特征及成矿规律

昆明市东川区店房铜矿地质特征及成矿规律

昆明市东川区店房铜矿地质特征及成矿规律本文要就东川区店房铜矿矿床地质特征及成矿规律进行了探讨研究。

标签:铜矿喷流-热卤水沉积型铜矿床东川区店房铜矿位于东川区北部,轿子雪山东面的小江西岸山坡地带,属滇东北中深切割的斜坡地带,“V”字型地貌发育,总体地势为西高东低,本区属扬子—华夏陆块区—上扬子古陆块—康滇基底断隆带—落雪褶皱基底隆起。

在进一步寻找“拖布卡式”的金矿勘查中,在茨坪子-老村发现了Au、Cu等多元素组合异常,具一定的浓度分带和浓集中心,该地区剥蚀较浅;成矿地质背景主要在中元古界昆阳群美党组-因民组浅变质岩中;断裂构造发育,异常位于断裂带交会部位,可能是受中低温热液蚀变矿化引起,提出深部可能有隐伏的含铜矿体存在,具有一定找矿意义。

1区域成矿地质背景本區经历了晋宁、加里东、华力西、印支、燕山、喜山等各期强弱不等的构造运动,长期稳定持续沉降的陆相浅海环境加上裂谷深断裂活动形成本区复杂的地质构造背景。

本区长期沉降沉积了从震旦系、古生界、中生界、新生界巨厚的盖层;北东向、东西向、南北向褶皱、断裂遍布全区,其中南北向壳深断裂、北东向壳深断裂、东西向壳深断裂,对本区的成矿、岩浆活动、陆内造山作用起主导作用,成矿条件十分有利,铜铁多金属矿床点分布广泛,以铜、铁矿为主。

区域成矿带位于川、滇、黔铅锌成矿区的昭通-曲靖铅锌成矿带中部。

经历了晋宁、加里东、华力西、印支、燕山、喜山等各期强弱不等的构造运动,长期稳定持续沉降的陆棚浅海环境加上裂谷深断裂活动形成本区复杂的地质构造背景。

本区长期沉降沉积了从震旦系、古生界、中生界、新生界巨厚的盖层;北东向、东西向、南北向褶皱、断裂遍布全区,其中南北向壳深断裂、北东向壳深断裂、东西向壳深断裂,对本区的成矿、岩浆活动、陆内造山作用起着主导作用。

2矿体地质矿区位于小江断裂带西部边缘,拖布卡复式向斜的东翼。

主要出露中元古界昆阳群中部浅变质岩系,构造线呈近南北向,总体构造相对较简单,显示为向西倾的单斜构造。

云南_东川式_铜矿床找矿实践与新进展

云南_东川式_铜矿床找矿实践与新进展

第24卷第4期 Vo l.24,N o.4 2010年8月M IN ER A L R ESOU R CES A N D G EOL O GY Aug.,2010云南“东川式”铜矿床找矿实践与新进展¹郭远生(云南省有色地质局,云南昆明650051)摘 要:东川铜矿是我国著名的大型铜矿田。

在现场调查和室内研究的基础上,经成矿预测和工程验证,东川一、四棵树铜矿取得了找矿新突破,表明东川铜矿田仍有进一步的找矿潜力。

本文分析其地质特征,探讨成矿作用与矿床成因,指出了找矿远景,对东川铜矿田勘查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东川式”铜矿床;地质特征;成矿规律;找矿进展;云南中图分类号:P618.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5663(2010)04-0289-050 概况东川铜矿是我国著名的大型铜矿田,矿业发展历史悠久,累计探明铜金属储量达400万吨,成为我国重要的铜矿生产基地之一。

东川铜矿田位于康滇地轴中段东缘,属于元古宙昆阳裂谷带中段SN向小江断裂、普渡河断裂与EW向宝九断裂所挟持的中新元古代冲断地块内,地壳厚度大、地质演化历史复杂、成矿条件有利,历来受到地质矿业界的广泛关注。

区内出露地层主要为元古界昆阳群—套浅变质岩系,呈一复式背斜,为矿区的基底褶皱。

震旦系呈不整合接触关系覆盖在昆阳群之上。

区内岩浆岩主要为多期活动的辉长—辉绿岩。

龚琳等(1996年)研究昆阳裂谷发展演化,按成矿系列、含矿岩石的建造类型、赋矿层位、控矿构造、成矿环境、成矿作用方式、矿床时空分布等,将东川矿田的矿床划分为4个类型,即从赋矿层位由下至上分为:¹产于昆阳群中元古界因民组的海相火山-喷流沉积型铜铁矿床(“稀矿山式”铜铁矿床);º产于中元古界落雪组的碳酸盐岩建造中喷流-热卤水沉积型铜矿床(“东川式”铜矿床);»产于中元古界黑山组的黑色页岩-碳酸盐岩建造中沉积改造型铜矿床(“桃园式”铜矿床);¼产于新元古界陡山沱组的陆源沉积建造中的铜矿床(“滥泥坪式”铜矿床)。

云南东川因民铜矿金矿化特征及成因初探

云南东川因民铜矿金矿化特征及成因初探
史文胜 ・ 曹新志 蔡 志超 连永牢
l 。 中国地质大学, 湖北武汉,4 0 7 ; 2武警黄金第五支队,陕西西安 ,70 0 304 。 1 10
提 要 因民铜矿发育两种金矿化类型:一是铜矿 的伴生金 ;二是热液构造蚀 变岩型 。化探样 品
分 析 结 果显 示 ,金 矿 化 主要 赋 存 于金 箔箐 断 层 上 、下盘 的 角砾 状 蚀 变 岩 内,空 间上 受 岩 性 和 断 裂
中图分类号 :P 1.l 6 8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0 5 9 (0 8 1 0 2 0 0 6— 26 20 )0 — 0 3— 5
因民铜 矿是 东川地 区三 大矿 山之一 ,长期 以开发铜金 属为主 。金 矿化 是在 采铜 生 产及专
门性 的地 质找矿基 础上 发现 的 。根据 产 出特征 可将其划 分为两种 类型 :一 是层状铜 矿 的伴 生
剪切带: l. 因背斜破碎带 :1. 麓断层;1. 】落 2茂 3 向斜 :l. 4倒转背
斜:1. 5金矿段及其代 号 (— :新山一§ xM 家沟 ,Q :七 角地 ,J :蒋家 湾 ,L凉水棚 , 一 ~ x 小水井 ) 63— :1.93金藿砂异常:l.O 1毛家冲 74一 版 砂异 常;墙. 杉术箐 角砾 简 ;l. 9剖面及其编 号;2. O 地名
构造的双重控制 。 区拖布卡金矿的成矿地质 背景与本 区相似 , 邻 在成矿地质 年代上作 以类比推测 , 认为喜马拉雅期是主成矿期。另外通过对光片镜下和化探原 生晕样聚类分析研 究,发现构造蚀 变 岩型金矿化具 明显的 多期 多阶段 性及 热液特征 。
关 键 词 固 民 金 矿化特征 热液成固
l 研 究 区地 质 概 况 及金 矿 化 信 息

浅析东川地区矿床地质特征及成因

浅析东川地区矿床地质特征及成因

变质 为绿泥石黑云母岩、 绿泥石化 白云岩等。辉绿辉长岩多发生 钠化、 钾化 、 绿 泥石 化 、 绿 帘石化 、 黑云母化 、 透 闪石化 、 阳起石 化、 碳酸盐化等蚀变 。
石 中。 绢 云母 0 . 0 0 5 0 . 0 2 m m, 不均匀 、 大致 定 向分 布 于 岩 石 中 。 有
时石英 、 白云石呈不规则 团块状 、 透镜体状顺层 产出 。铜矿体 多 呈似层状 、 沿层透镜状产 出, 数 目较多 , 规模 不大 , 矿 石 中主要硫 化矿 物为辉铜矿 、 斑铜矿 , 次为黄铜矿 , 尚有少量黄 铁矿 、 铜蓝 。 氧化矿物 以孔雀石 为主 , 黑铜矿次之 , 硅孔 雀石 少量。矿石矿物 多呈稀疏浸染状、 细脉状分布于 白云岩 中。矿 体的富集往往与硅 质 白云岩的厚度成正 比, 硅 化白云岩尖灭 , 矿体也 随之尖灭 。
近:
2 . 4 围岩 蚀变
落雪组赋矿围岩为硅质 、 砂泥质 、色 带 , 具硅化 、 碳酸盐化等综合蚀变区。 发 生硅化 , 与蚀变岩体接触带有范围不大 ( 宽度小于 5 0 m ) 的滑石 2 . 7 找矿标 志 化、 透 闪石化 、 绿泥 石化 、 黑云母化 、 碳酸 盐化等蚀变 现象 , 局 部 从 成 矿 地质 背景 、 成矿 环境 、 富 集 规 律 和 控矿 因素 的研 究 中 ,
草岭弧形褶断带西段, 属 马鞍桥背斜的西延部分 。矿体主要赋存
于落 雪 组 白云 岩 中 , 属 东川 式 层 控铜 矿 床 。
2 . 1 地 层
矿区 出露 的地层 主要是元古界 的震旦 系陡 山陀组和 昆阳群
因 民组 、 落 雪 组和 黑 山组 。
粒度在 0 . 0 2 ~ 0 . 0 5 am。不透 明矿物 0 r . 0 0 1 0 . 0 2 mm, 星散分布 于岩

云南东川杉木箐铜矿深部找矿进展及找矿预测

云南东川杉木箐铜矿深部找矿进展及找矿预测

云南东川杉木箐铜矿深部找矿进展及找矿预测和浪涛;张映旭;张贤峰;王超【摘要】文章在分析云南东川杉木箐铜矿成矿地质背景和地质特征基础上,根据本区及邻区东川式铜矿的地层、岩性、岩相和岩隆构造、重磁同现异常、矿化等找矿信息,结合深部找矿进展及新成果,对矿区的成矿控制因素、找矿标志进行综合研究和找矿预测.提出该区成矿条件、物探重磁异常与汤丹铜矿及新塘铜矿类似,在零公里至小坡和二百二至新寨等2条重磁同现异常带(岩隆构造带)中南部优选出杉木箐—田坝梁子、小坡、新店房等有利找矿靶区,预测其中深部东川式铜矿的找矿前景达中型以上规模.【期刊名称】《矿产与地质》【年(卷),期】2015(029)006【总页数】8页(P714-721)【关键词】铜矿;深部找矿进展;找矿预测;杉木箐;云南【作者】和浪涛;张映旭;张贤峰;王超【作者单位】云南省有色地质局地质地球物理化学勘查院,云南昆明650216;云南省有色地质局地质地球物理化学勘查院,云南昆明650216;云南省有色地质局地质地球物理化学勘查院,云南昆明650216;云南省有色地质局地质地球物理化学勘查院,云南昆明650216【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P618.41;P624东川矿区具有悠久的勘查及开采历史,查明矿床规模已接近超大型,是我国重要铜矿资源基地之一。

近年来在落因铜矿带、一四棵树铜矿、滥泥坪及汤丹铜矿深部与外围落雪组含矿层中东川式铜矿找矿取得重大进展,显示东川矿区成矿条件十分有利。

杉木箐铜矿属东川矿区重要组成部分,预测其中深部隐伏的东川式铜矿具有中型以上的找矿潜力。

1 矿区深部找矿进展及找矿预测研究意义1.1 矿区深部找矿进展杉木箐铜矿处在东川矿区中部,从1956年以来,地表做过大量的地质及物化探勘查工作,但找矿未取得突破性进展。

在前人勘查工作基础上,通过找矿预测研究,提出了新的找矿思路和找矿方向,2012年列入东川杉木箐―禄劝笔架山铁铜矿整装勘查项目中云南省地勘基金重点勘查项目,完成磁法剖面测量10km、钻孔3个共3573.95m、槽探1002m3。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0年第29卷第4期416 419页云南地质CN53-1041/P ISSN1004-1885昆明东川一、四棵树铜矿成矿规律薛力鹏(云南省有色地质局地质地球物理化学勘查院,云南昆明650021)摘要:落雪组是主要含矿层位。

底部过渡层以斑铜矿、黄铜矿为主,中部含较多铜矿结核,顶部发育网脉状铜矿。

具层控性,铜矿的规模与地层厚度有一定的关系。

关键词:强层控性;海相沉积;运移改造;成矿规律;云南昆明东川中图分类号:P618.4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1885(2010)04-416-05矿区处于扬子板块西缘、康滇地轴云南段北端,南北向小江断裂、普渡河断裂与东西向宝九断裂所夹持的中晚元古代断隆地块内昆阳裂谷系(会理 东川拗拉槽),成矿条件十分有利。

北部与会理昆阳群相连,褶皱构造表现为宽缓复式向斜与紧密同斜扇形及倒转背斜。

据构造形迹可划分为:落雪 因民复式褶皱带,滥泥坪-汤丹-新塘断裂褶皱带,杉木箐-拖布卡褶皱破碎带。

1成矿地质背景区域上,东川所在的昆阳裂谷系西界为绿汁江断裂,东界为小江断裂,南界为红河断裂,向北延至四川会理、会东地区。

昆阳裂谷是由一系列南北向隆起、凹陷组成,由小江断裂、宝台厂 九龙断裂、麻塘断裂和普渡河断裂四条主干断裂控制。

卫片上,矿区位于以小江为轴线的蝶状构造西翼,而蝶状构造应是深部存在热源的地面表征。

矿区西部普渡河断裂左旋张扭性质与东部小江断裂左旋压扭性质,使东川块状隆起有向南东推移的趋势。

由于受南部晋宁运动后固化的近东西向宝九断裂的阻隔而向上逆冲,形成两个向南西收敛、向北散开的弧形褶皱构造带,即:茂麓 落因 九龙弧形构造带(内弧,由相对紧密的弧形背斜组成,西侧为宽缓的基多向斜),和滥泥坪-汤丹-新塘-拖布卡弧形褶皱构造带(外弧,由一系列紧密背向斜组成。

因受到宝九及黄水箐断裂的夹持,背向斜常被错断,局部发生倒转甚至翻卷,在滥泥坪-白锡腊一带大致东西走向,汤丹-新塘转为北东,并为小断裂所切,拖布卡 播卡为近南北向)。

4条大断裂及两个弧形构造带及其配套的近东西向、北东向、北西向断裂组成东川矿区的主要构造格局,控制区内的地层和矿产的分布(图1)。

2矿区地质东川一、四棵树铜矿位于落因背斜北西段南 南东翼,基多向斜北东翼。

落因背斜北西段南—南东翼部位主体构造线方向北西、近东西及北东向弧形展布,主干断裂有南北及东西向两组,控制矿区构造格局,使矿区断块状展布。

北东及北西向斜交断裂,将矿区切割成网状块段,而出现频率较高的次级横向断裂又进一步将含矿地层分割成不同的块段,并使矿体发生错移和改造。

矿区地层近北西—东西向展布,倾向南—南西,落雪组和因民组是本区主要赋矿层位,从上至下:落雪组(Pt2l):主要含铜层位,白云岩为主不纯镁碳酸盐岩,下部为“东川式”铜矿赋矿层位。

上段(Pt2l2)按岩性分为3个小岩性段,自上而下:①上岩段(Pt2l2-3):青灰色带,即青灰色厚层至块状白云岩夹硅质条带及团块,局部有不规则蚀变现象,叠层石不发育,常有二组石英脉穿插,均含铜矿物;②中岩段(Pt2l2-2):浅灰色带,黄白色与青灰色带过渡的弱蚀变带,以柱状叠层石为特征的白云岩,铜矿物主要赋存于此带;③下岩段(Pt2l2-1):黄白色蚀变带,波纹状叠层收稿日期:2010-04-08作者简介:薛力鹏(1980 ),男,汉族,河南鹿邑人,从事地质矿产勘查工作。

石白云岩及多层竹叶状白云岩,岩石硅化较强。

含铜矿物不甚均匀;下段(Pt 2l 1):过渡层,薄层黄白色、紫色、灰色泥质白云岩,偶含黄铜矿散点。

因民组(Pt 2y ):重要的铜、铁含矿层位。

上段(Pt 2y 2)“因民紫色层”;下段(Pt 2y 1)有两个岩段:①简单角砾岩段(Pt 2y 1-a ),②复杂角砾岩段(Pt 2y 1-b )。

岩浆活动具有多期次特点,侵入活动以基性辉长 辉绿岩类岩浆为主,侵入时代从晋宁期到喜马拉雅期均有。

火山活动以因民期为主,细碧岩、角斑岩类,次为玄武岩,局部见粗面岩。

3矿体地质3.1矿体特征铜矿化赋存于落雪组上段下岩性段浅灰白色至浅黄白色藻白云岩和中岩性段浅灰至灰白色白云岩(小水井等矿段)。

其次也赋存于落雪组上段上岩性段青灰色厚层至块状藻白云岩中(四棵树矿段),但多为断层裂隙控矿,如有含铜石英脉的穿入并交叉富集时也可形成零星之小矿体,但由于零星短小而无太大实际价值(表1)。

含矿层东西向、南北向断层破碎带及北西西、北北东向节理、裂隙带较发育,沿层形成长达数千米较完整的蚀变带,具有工业价值的铜矿体均分布于蚀变带中。

含矿岩石与无矿岩石外观最大区别是颜色不同:铜矿化岩石具较明显的褪色化作用,黄白色、灰白色;无矿岩石为红色、灰紫色、青灰色、深灰色。

常见含矿岩石有粉砂质白云岩、硅质白云岩、藻白云岩和泥质白云岩。

矿体严格受地层控制,有固定层位,一般沿层层状及扁豆状产出,随地层的变形而变形;近地表矿体分布零星、不连续,沿走向延长和倾斜延深时断时续、尖灭再现的变化,深部矿体则延续性相对较好,这7144期薛力鹏:昆明东川一、四棵树铜矿成矿规律是本区矿体赋存的最大特点。

表内矿体和表外矿体有时合而为一,有时分层单独出现,表明矿化的不均匀性。

层状铜矿床的富集与下列控矿条件有关:表1一、四棵树铜矿矿体特征Tab.1Ore Body Characteristics of Yikeshu and Sikeshu Cu Deposit矿体分类延长(m )延深(m )厚度(m )品位(ω%)最大最小一般最大最小一般最大最小一般最大最小一般工业矿1401230 60240153021.670.72 10 1.710.510.71低品位矿3502430 67801515 60140.752 50.450.30.37(1)因民组与洒海沟组之间近东西向的断裂带与狮子头南北向的断裂带是含矿热液上升的良好通道,有利的导矿构造;北北东及南北向二组节理裂隙对矿床沉积—改造富集起决定性作用。

(2)成矿严格受地层层位、岩性控制。

铜矿体主要产于具有热水沉积特征的落雪组上段白云岩层中。

(3)深部矿体与近地表矿体基本成矿规律相同,但深部矿体连续性较好,沿走向延长和倾斜延深均较大,北东向断层对矿体影响较大。

3.2典型矿体(1)近地表矿体———小水井矿段箐门口北西方向。

透镜状、扁豆状、似层状赋存于落雪组上段中岩性段(Pt 2l 2-2)白云岩(浅灰色弱蚀变带)中,产状与地层基本一致,走向290ʎ,倾向南西,倾角67ʎ。

控制矿体长160m ,斜深大于240m ,单工程工业矿体厚2m 24.67m ,平均8.87m ,厚度变化系数96.5%,品位0.54ω% 0.94ω%;单工程低品位矿体厚1m 9.13m ,平均4.13m ,品位0.32ω% 0.46ω%,平均0.38%。

(2)中深部矿体:位于绿阴塘沟地表以下约200m 的中深部位,近东西向分布,赋存于落雪组上段中岩性段含藻砂泥质白云岩(上含矿层)中(图2)。

矿体沿上含矿层中下部分布,不太规则的层状、似层状,具分枝复合及膨胀收缩。

矿体总体走向约280ʎ左右,延伸长约353m ;矿体倾向182ʎ 210ʎ,产状较陡。

矿体单工程品位Cu 0.5ω% 1.14ω%,平均品位0.80%,属较均匀型。

占全区探获铜资源量的34.81%。

铜矿多以浸染状、团斑状产出,少数致密块状、细脉状。

矿层顶板为砂泥质蚀变白云岩,底板为砂泥质蚀变白云岩及少量硅质岩。

图2勘探线剖面图Fig.2Section of Exploration Line3.3矿石矿物矿物组成相对较简单:金属硫化物有黄铜矿、黄铁矿,次为斑铜矿;氧化矿物有孔雀石、黑铜矿,次为兰铜矿及铜蓝。

脉石矿物白云石为主,次为石英、方解石。

矿石结构构造:不规则粒状集合体结构为主;次为半自形、他形微细晶结构,交代、固溶体分解结构等;构造有浸染状、散点状、细脉状、条纹、条带状,次为网状、大斑点、瘤状、被膜状等。

叠层石发育部位见有铜矿物沿叠层石层纹线分布而呈细线状———典型的“马尾丝”构造铜矿石。

马尾丝状构造是东川式铜矿石的典型构造,在一般情况下,密集的散点及沿层分布细线结构的矿石品位较稳定。

大斑点、瘤状等构造的矿石品位变化较大。

814云南地质29卷3.4矿石化学成分矿石中SiO 2含量较高,MgO 、CaO 次之。

SiO 2为17.39ω% 18.94ω%,CaO 22.78ω% 23.55ω%,平均23.17%;MgO 15.62ω% 16.23ω%。

矿区主金属元素为Cu ,伴生有益元素为Ag 。

光谱分析成果显示,含矿白云岩除Cu 外,普遍含有Ba 、Cr 、Mn 、Na 、Sr 、Ti 、V 、Al 、Ca 、Mg 、Fe 、B (微量)、Co (微量)、Sn (微量)等。

其中As 0.008ω% 0.03ω%、Zn 0.01ω% 0.1ω%、Pb 0.002ω% 0.03ω%、Mg 0.5ω%或>10ω%、Bi <0.001ω% 0.003%。

3.5围岩及夹石矿体顶、底板围岩均为硅质白云岩、含藻白云岩。

矿体夹石与围岩基本相同,主要为浅灰色含藻白云岩、少量青灰色藻白云岩及黄白色硅化白云岩、角砾岩、碎裂白云岩等。

4矿床成因关于东川铜矿的成因,1960年后孟宪民认为是沉积成因;1975年桂林冶金地质研究所提出属“火山—沉积—浅变质”矿床;龚林、王承尧则认为是“沉积成因、蒸发成岩、变质改造”等多成因、多阶段形成的一种复合矿床;阮惠础认为是典型的层状铜矿;华仁民提出“沉积—改造”成矿;倪培则认为是“含铜的热卤水交代早期形成的铁(钴)的硫化物而产生的层控矿床。

笔者通过野外实践及室内综合研究,汲取前辈理论基础上总结矿区成因为:在昆阳拗拉谷环境下的“海相沉积—变质改造”层控成矿。

理由:(1)铜矿成矿物质来源。

薛步高和龚林都不认为因民组是铜质来源,笔者也持相同观点。

成矿物质来源可能是来自陆壳基底陆源铜质,以泥质吸附和硅质胶状包体形式运移:首先在碳酸盐沉积环境中沉积于因民组“红层”中,后来才开始沉积底部以铁矿、陆源碎屑为主,向上渐过渡为泥质与碳酸盐互层,韵律清楚的因民紫色层。

因民组的角砾岩便是过渡证明,其上连续沉积了落雪白云岩。

(2)成矿物质的迁移及迁移方式。

笔者认为热液起极重要作用。

下降的同生沉积溶液含盐较高,且卤水性质明显,在被裂谷环境的高热流与地热梯度加温情况下形成热水,便具有较强的溶解和搬运铜等金属的能力,因而能淋滤汲取因民组红层中的铜。

拗拉谷内深断裂(包括边界断裂)的发育提供了减压带,使含铜热液在断裂带附近上升,形成热液循环对流。

从因民组上升的含铜热液到达落雪组底部时,由于落雪组中发育大量叠层石藻,造成还原环境,进而形成还原硫,便形成硫化物沉淀。

因此,落雪组底部是一个地球化学界面,是氧化环境向还原环境的转变带。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