肱骨髁上骨折诊疗规范

合集下载

肱骨髁上骨折医学专家为你解答疑惑

肱骨髁上骨折医学专家为你解答疑惑

康复训练:在医生指导下进 行适当的康复训练,以促进
骨折愈合和功能恢复
05
肱骨髁上骨折的预防与 日常护理
预防肱骨髁上骨折的方法
加强运动前的热身 和拉伸,避免肌肉
紧张和关节僵硬
保持良好的运动姿 势和技巧,避免过
度用力和扭伤
佩戴适当的防护装 备,如护肘、护腕

增强肌肉力量和耐 力,降低受伤风险
注意饮食和营养, 保持骨骼健康和强
避免过度劳累,注意休息
避免剧烈运动,防止受伤
加强安全意识,遵守交通规则, 避免交通事故
04
肱骨髁上骨折的并发症 与后遗症
肱骨髁上骨折的并发症
骨折不愈合:骨折端未能 完全愈合,可能导致功能 障碍和疼痛
骨折移位:骨折端发生移 位,可能导致关节功能障 碍和畸形
骨折延迟愈合:骨折愈合 时间超过正常范围,可能 导致功能障碍和疼痛

肱骨髁上骨折的日常护理
适当进行功能锻炼,促进骨 折愈合
避免过度活动,以免影响骨 折愈合
保持受伤部位清洁,避免感 染
定期复查,了解骨折愈合情 况
肱骨髁上骨折的运动康复建议
中期阶段:逐渐增加主动运 动,如负重训练、平衡训练 等
后期阶段:强化运动能力, 如跑步、游泳等有氧运动
早期阶段:以被动运动为主, 如关节活动度训练、肌肉力 量训练等
肱骨髁上骨折
,
汇报人:
目录 /目录
01
点击此处添加 目录标题
02
肱骨髁上骨折 概述
03
肱骨髁上骨折 的诊断与治疗
04
肱骨髁上骨折 的并发症与后 遗症
05
肱骨髁上骨折 的预防与日常 护理
01 添加章节标题
02 肱骨髁上骨折概述

儿童肱骨髁上骨诊疗指南

儿童肱骨髁上骨诊疗指南

常见并发症类型及原因分析
01
02
03
04
血管损伤
由于骨折移位或手术操作不当 可能导致血管损伤,进而引发 局部肿胀、疼痛等症状。
神经损伤
骨折或手术过程中可能损伤周 围神经,导致感觉异常、运动 障碍等问题。
感染
开放性骨折或手术后伤口感染 是常见并发症,需及时清创和 抗感染治疗。
关节僵硬
长期制动或康复锻炼不足可能 导致关节僵硬,影响关节功能 恢复。
疗。
05
康复期管理与随访观察
康复期锻炼指导
01
02
03
早期康复锻炼
在医生或康复师指导下进 行早期被动关节活动,避 免关节僵硬和肌肉萎缩。
肌力训练
根据患儿恢复情况,逐步 进行肌力训练,如握力练 习、前臂旋转等,以增强 上肢功能。
平衡与协调训练
进行平衡和协调能力的训 练,如走直线、接抛球等 ,提高患儿的空间感知能 力。
非手术治疗与手术治疗并重
指南指出,对于儿童肱骨髁上骨骨折,非手术治疗如闭合复位和石膏固
定等是首选方法,但对于复杂或不稳定性骨折,手术治疗如切开复位内
固定等也是重要手段。
儿童肱骨髁上骨诊疗挑战和机遇
挑战
儿童肱骨髁上骨骨折的诊疗面临一些挑战,如骨折类型的多样性、复位和固定 的技术难度、并发症的预防和处理等,需要医生具备丰富的经验和技能。
行一次随访。
随访内容
评估患儿的关节功能恢 复情况、肌力、平衡能 力等,并关注患儿的心
理状态。
影像学检查
定期进行X线或MRI等影 像学检查,以监测骨折 愈合情况和关节稳定性

调整治疗方案
根据随访结果,及时调 整治疗方案和康复计划 ,以确保患儿获得最佳

肱骨髁间骨折临床诊疗规范样本

肱骨髁间骨折临床诊疗规范样本

肱骨髁间骨折临床诊疗规范样本【定义】肱骨髁间骨折指内外髁上2cm及内外髁部骨折,是肘部严重的典型的关节内骨折,折线波及关节面。

【诊断依据】一病史:有明确外伤史。

肱骨髁间骨折多由间接暴力所致,直接暴力作用肘部亦可造成。

二临床症状及体征:1、伤后肘部疼痛,肿胀严重,有大片皮下瘀斑,有移位骨折,肘后三点关系改变,肘部横径明显增宽,鹰嘴部向后突出,肘关节呈半伸直位。

2、内外髁部及髁上均有压痛,纵轴叩击痛(+),触之有骨擦音及异常活动。

3、肘关节功能障碍。

合并血管神经损伤有相应症状。

三特殊检查(无)。

四辅助检查:正侧位x线片可明确骨折诊断和骨折类型。

五鉴别诊断(一)肱骨髁间骨折与肱骨髁上骨折鉴别伤后两者均有肘部肿胀瘀斑,有同样畸形,局部均有压痛,移位骨折有骨擦音及异常活动。

但肱骨髁间骨折肘后三角关系改变,压痛范围更加广泛,肱骨髁上骨折肘后三角关系正常。

影像检查肱骨髁间骨折波及关节面,关节面破坏,肱骨髁上骨折未波及关节面。

(二)肱骨髁间骨折与肘关节脱位鉴别伤后两者均有肘部肿胀瘀斑,肘后三角关系改变。

肱骨髁间骨折骨擦音及异常活动,肘关节脱位呈弹性固定。

影响上可作出明确诊断。

【证侯分类】一伸直内翻型肘伸直位受伤,伴有明显肘内翻应力作用,骨折块向尺侧及后侧移位,依损伤程度将其分为三度。

(一)Ⅰ°骨折髁间折线偏向内侧并向内上方延续,内上髁及其上方骨质完整,折块向肘后方移位。

(二)Ⅱ°骨折移位方向于Ⅰ°骨折相似,但应力较大,内上髁上方有一碟形三角骨折片,移位不大。

(三)Ⅲ°骨折内侧三角骨块完全分离移位,骨折不稳定,折端向内侧倾斜。

二屈曲内翻型肘关节在屈曲位受伤,同时伴有内翻应力,骨折块向尺侧及前侧移位。

依损伤程度将其分为三度。

(一)Ⅰ°骨折尺骨鹰嘴从后向前将肱骨髁劈裂,肱骨髁关节面较完整,髁上部骨折线较高呈横断状,折线呈T型。

或类似伸直内翻Ⅰ°,但折块向前移位。

肱骨髁上骨折复位标准

肱骨髁上骨折复位标准

肱骨髁上骨折复位标准
肱骨髁上骨折是指肱骨上端髁部骨折,是上肢骨折中常见的一种。

在进行肱骨髁上骨折复位时,需要遵循一定的标准,以确保手术效果和患者的恢复情况。

首先,在进行肱骨髁上骨折复位前,需要对患者的病情进行全面的评估。

包括了解患者的症状、体征、影像学检查结果等,以确定骨折的类型、程度和位置等情况。

同时,还需要了解患者的年龄、性别、身体状况等基本信息,以确定手术方案和复位标准。

其次,在进行肱骨髁上骨折复位时,需要注意以下几点:
1. 选择合适的手术方式: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手术方式进行复位。

常用的手术方式包括内固定、外固定和开放性复位等。

其中,内固定是最常用的手术方式,可以通过钢板、螺钉等器械将骨折部位固定在一起,促进愈合。

2. 确定复位方向:在进行复位时,需要确定复位方向。

一般来说,应将肱骨髁部向外旋转,以使其与肱骨干保持一致。

同时,还需要注意控制复位力度,避免过度拉伸或挤压,导致神经血管损伤。

3. 确定复位质量:在进行复位后,需要通过影像学检查等方式确定复位质量。

一般来说,复位后应该达到以下标准:①肱骨髁部与肱骨干成一条直线;②肱骨头与肩胛骨成一定角度;③肱骨头与肱骨干之间的关节面应该平整。

4. 术后护理:在进行手术后,需要对患者进行术后护理。

包括固定、止痛、抗感染等方面。

同时,还需要进行康复训练,以促进患者的恢复和康复。

总之,在进行肱骨髁上骨折复位时,需要遵循一定的标准和步骤,以确保手术效果和患者的恢复情况。

同时,还需要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进行个体化治疗和护理,以取得更好的治疗效果。

肱骨髁上骨折复位标准(一)

肱骨髁上骨折复位标准(一)

肱骨髁上骨折复位标准(一)肱骨髁上骨折复位标准什么是肱骨髁上骨折?•肱骨髁上骨折是指肱骨上端髁状突起处发生骨折,常见于肱骨近端。

•该骨折通常由于扭伤、跌倒或高能度外伤引起,是一种常见的骨折类型。

复位标准的重要性•复位是指将骨折骨片恢复到正确的位置,使骨折处恢复正常解剖结构。

•正确的复位标准可以保证骨折愈合良好,恢复功能,减少并发症发生的可能性。

•熟悉肱骨髁上骨折复位标准对于骨科医生和医疗技术人员至关重要。

复位标准的具体要求•骨片重叠度:在肱骨髁上骨折复位中,骨片的正确重叠度是明确的复位标准。

通常要求骨片的重叠度小于2毫米。

•旋转角度:骨折骨片的旋转角度是判断复位情况的重要指标。

正确的复位应使骨片与邻近骨结构的角度一致。

•长度修复:骨片的长度修复是骨折复位过程中需要达到的目标。

应该保证骨片的长度与对侧肱骨相似。

复位标准的操作技巧•X线引导:复位前后的X线检查是判断复位标准是否达到的主要方法。

可以通过放置引导针或钢丝来辅助复位。

•力量控制:复位时需要准确地控制施加的力量,以避免进一步损伤骨片或周围组织。

•利用辅助装置:有时需要使用专门的外固定器、支具或钢板螺钉等辅助装置来实现复位标准。

复位标准的注意事项•医生经验:复位标准的判断需要丰富的医生经验和准确的专业知识。

•特殊情况:对于复杂的骨折,如合并关节脱位或软组织损伤的情况下,复位标准可能有所不同,应根据具体情况进行判断。

•随访和康复:复位后需要密切跟踪患者的康复情况,并根据需要提供相应的康复治疗来恢复肌肉力量和关节功能。

以上是关于肱骨髁上骨折复位标准的相关内容,正确的复位操作可以提高治疗效果,促进骨折的良好愈合。

在进行复位操作时,医生和医疗技术人员应严格按照标准要求进行操作,确保患者得到最佳的治疗结果。

肱骨髁上骨折的治疗原则

肱骨髁上骨折的治疗原则

肱骨髁上骨折的治疗原则肱骨髁上骨折,这听起来就让人觉得疼,是不是?简单来说,这就是我们胳膊上那根长长的骨头,发生了小意外,结果就出现了个骨折。

那这玩意儿到底该怎么治呢?别急,让我慢慢给你说。

骨折后,肯定是得去医院。

医生会检查你的情况,看看骨折的程度。

哎呀,有些人一听要拍X光,就像见了鬼一样紧张。

其实也没什么大不了的,拍个片子就能清楚看到骨头的情况。

想象一下,骨头就像个拼图,有时候可能缺了一块,得看清楚才能把它拼回去。

医生会告诉你,情况严重的话,可能还得做手术。

虽然手术这两个字听着吓人,但只要有经验的医生在,咱们就放心吧。

然后,治疗的方式有很多。

轻度骨折的朋友,可能只需要打个石膏,静静养着,像个小皇帝,等着骨头自己愈合。

石膏的日子有点无聊,走路要小心,坐下得像个大红灯笼,但总比天天疼要好得多。

有的人可能还会因为这个多了个“独特”的造型,朋友们见面时都能调侃几句,哈哈,谁说骨折没乐趣呢?说到这里,有些朋友可能会问,打了石膏要多久才能好啊?这就看个人情况了,有的人愈合得快,几周就能拆掉,有的人就得等个两三个月,耐心点吧。

记得在这个过程中,心态很重要,尽量别想太多,反正咱们现在也是个“暂时的伤员”,生活节奏慢下来,抓住机会多看看书、听听音乐,别有一番风味嘛。

如果骨折比较严重,手术是必须的。

手术后,恢复过程可能比较长,但也别担心。

医生会告诉你怎么做康复训练,锻炼肌肉,增强力量。

这就像种花,根扎得深,才能开出好花来。

锻炼的时候可能会感到疼,但这是正常的,慢慢来就行,别给自己太大压力。

适当的疼痛也是种成就感,觉得自己在一点点变强。

在恢复期间,饮食也得跟上。

多吃点钙、维生素D,像牛奶、豆腐这种都是不错的选择。

你看,骨头需要“养分”,就像植物需要水分,浇得好,才能长得茁壮。

别让自己的饮食成为阻碍,毕竟要让骨头尽快恢复,这也是一场“战争”,咱们可不能掉链子。

康复期间,别太急于求成。

很多人觉得“哎呀,我能走了,马上就能回到正常生活”,结果往往事与愿违。

肱骨髁上骨折复位标准

肱骨髁上骨折复位标准

肱骨髁上骨折复位标准肱骨髁上骨折是肱骨远端骨折的一种,常见的损伤类型之一。

在复位标准的制定中,主要考虑了骨折的解剖特点以及病患的病情和功能恢复需求。

下面是关于肱骨髁上骨折复位的标准参考内容。

1. 骨折解剖特点:肱骨髁上骨折通常以髁上小鱼际的冠状或横断骨折为主,伴随部分移位。

因此,复位的首要目标是使骨折断端对齐,确保骨折片间的稳定性。

2. 病患病情评估:在进行复位前,需要评估病患的一般情况、疼痛程度、肌力和关节稳定性等因素。

相关检查还包括X线片、CT或MRI等影像学检查,以确定骨折类型、位移度、关节表面损伤等详细情况。

3. 麻醉方式选择:复位过程中通常采用全身麻醉或局部麻醉,具体选择会根据病患的整体情况和医生的经验来决定。

对于非复杂、低度位移的骨折,局部麻醉常常足够。

4. 位置定位:进行复位前,病患应处于平卧位,患肢躺平放置,用支架或垫子支撑好肘关节并使手与身体放置在适当位置。

保持患肢关节在自然位置上,确保骨块不受额外牵拉。

5. 术前准备:在进行复位前,需要确保手术所需材料准备齐全,如手术刀、医用手套、无菌纱布、棉签、酒精消毒液等。

同时,进行准备的医护人员也要遵循手卫生操作规范,准备好洗手液和消毒设备。

6. 复位步骤:复位操作应由专业医生执行,一般可分为以下步骤:a. 轻度牵拉:使用适当的牵引方法,放松周围肌肉和软组织,为复位做准备。

b. 手法复位:医生用手轻柔地对折断的骨头进行复位,目的是确保骨折断端的准确对齐。

c. 骨折固定:复位结束后,通过外固定物如石膏、外科钢板或钢钉等,将骨折片固定在正确位置上。

骨折固定可以提供稳定的环境,促进骨折愈合。

7. 术后处理:复位结束后,需要对病患进行密切观察,以确定复位是否成功。

同样,需要检查肱骨髁上骨折的周围组织有无其他损伤,并及时处理。

术后的康复计划和物理治疗也是关键,以促进骨折的愈合和恢复患肢的功能。

总而言之,肱骨髁上骨折复位标准的制定应综合考虑骨折解剖特点、病患的病情和功能恢复需求。

肱骨髁上骨折复位标准

肱骨髁上骨折复位标准

肱骨髁上骨折复位标准肱骨髁上骨折是指肱骨骨折发生在肘关节上方,是一种常见的骨折类型。

在遭受外力作用下,肱骨髁上骨折可能会导致肘关节功能障碍,甚至影响上肢的正常活动。

因此,对肱骨髁上骨折进行复位是非常重要的,本文将介绍肱骨髁上骨折复位的标准操作流程。

首先,进行术前准备工作。

在进行肱骨髁上骨折复位手术前,需要对患者进行全面的术前评估,包括了解患者的病史、进行全面的体格检查、必要的影像学检查等。

在明确了患者的病情后,需要准备好必要的手术器械和设备,确保手术过程的顺利进行。

其次,进行麻醉和消毒。

在进行肱骨髁上骨折复位手术前,需要对患者进行局部麻醉或全麻,以确保手术过程中患者的舒适度和安全性。

同时,需要对手术部位进行彻底的消毒,减少手术感染的风险。

接着,进行肱骨髁上骨折复位操作。

在进行肱骨髁上骨折复位时,需要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复位方法。

一般情况下,可以通过手法复位或借助外固定器进行复位。

在复位过程中,需要根据影像学检查结果,准确找到骨折端,通过适当的手法将骨折端复位到正确的位置,并通过影像学检查确认复位的准确性。

最后,进行术后处理。

在完成肱骨髁上骨折复位手术后,需要对患者进行术后处理和康复指导。

包括固定患肢,避免过度活动,定期复查影像学检查,进行康复训练等。

同时,需要对患者进行术后的疼痛管理和并发症的预防,确保患者的术后康复效果。

综上所述,肱骨髁上骨折复位是一项重要的手术操作,需要在专业医生的指导下进行。

通过准确的术前评估、严谨的手术操作和科学的术后处理,可以有效地提高肱骨髁上骨折复位的成功率,减少并发症的发生,促进患者的早日康复。

希望本文所述内容能够对相关医护人员有所帮助,提高对肱骨髁上骨折复位的认识和操作水平。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肱骨髁上骨折
【概述】
肱骨髁上骨折约占儿童肘部骨折的60%,好发于10岁以内的儿童,男孩多于女孩。

骨折常由间接暴力引起,若处理不当易引起伏克曼挛缩、关节功能障碍和肘内翻畸形,故应给予足够的重视。

肱骨髁上骨折的血管、神经损伤的发生率较高,检查时须注意伤肢远端的血循环和神经功能。

【诊断标准】
1.诊断依据
(1)肘部疼痛、压痛、肿胀。

(2)可有畸形及反常活动。

(3)可有骨擦音(感)。

(4)可有桡动脉、正中神经、桡神经、尺神经损伤表现。

(5)X线检查,肘关节正侧位X线摄片,可以了解骨折类型。

符合上述第(1)项、第(2)、(3)、(5)项中一项可确诊。

2.分类诊断
肱骨髁上骨折有伸直型和屈曲型两种。

(1)伸直型(Gartland分型)
1)Ⅰ型骨折:肱骨远端轻微或无移位,此型骨折不需任何手法复位,仅用石膏或夹板外固定即可。

2)Ⅱ型骨折:肱骨远端后方皮质部分完整。

又可分为两亚型:①Ⅱa型青枝骨折,此亚型只需适当屈曲位固定就可得到稳定;②Ⅱb型
旋转骨折,此亚型存在不稳定,复位后单纯屈肘拉紧后方骨膜不可能控制旋转。

3)Ⅲ型骨折:肱骨远端完全移位,此型治疗较困难。

(2)屈曲型
与伸直型相似,根据骨折移位程度,屈曲型也可以分为Ⅰ、Ⅱ、Ⅲ型。

【治疗方案】
1.非手术治疗
Ⅰ型伸直型骨折均可手法复位+外固定,且用石膏或夹板至少屈肘固定110°位固定,手法复位石膏或夹板外固定是肱骨髁上骨折最常见的治疗方法。

Ⅱ型骨折虽可手法复位外固定,但由于其不稳定,易旋转和内倾,导致内翻成角,故有许多理由认为,Ⅱ型骨折光用石膏固定是不可靠的。

闭合复位经皮穿针固定的优点是:①操作简单,可缩短住院时间;②手术中可准确评估提携角;③穿针足以维持复位,术后屈肘小于90°固定,可减少骨筋膜室综合征的发生;④治疗效果满意。

2.手术治疗
对多次手法复位仍严重移位、陈旧性骨折影响功能、开放性骨折及合并血管神经损伤等严重型骨折还是手术治疗效果好。

必须严格遵守手术适应症,切勿烂行手术。

手术虽可较好复位,但并不能防止肘内翻的发生,且易出现肘伸屈功能障碍,还有可能发生骨化性肌炎、感染等并发症。

屈曲型肱骨髁上骨折治疗的选择与伸直型相似。

【疗效评估】
治愈标准为:骨折愈合,功能恢复。

【预后评估】
肱骨髁上骨折损伤初期的并发症有血管神经损伤、骨筋膜室综合征;骨折后期的并发症为肘内翻畸形。

肱骨髁上骨折经治疗,预后多数良好。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