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两首 春晓
孟浩然《春晓》原文、注释、译文及解读

孟浩然《春晓》原文、注释、译文及解读【作者简介】孟浩然(689—740),名浩,以字行,襄州襄阳(今湖北襄樊)人,世称“孟襄阳”。
曾隐居鹿门山。
开元十六年(728),至长安应试,落第回乡。
开元十七年至二十年,漫游吴越等地。
二十五年,张九龄镇荆州,署为从事,不久即辞归养病。
二十八年,友人王昌龄自岭南赦还,相见欢饮,食鲜疾发而卒,年五十二。
两《唐书》有传。
孟浩然可谓一生布衣,过的虽是隐居与漫游生活,但并未忘情仕进。
他和王维同为盛唐山水田园诗派的代表作家,并称“王孟”。
许《彦周诗话》云:“孟浩然、王摩诘诗,自李、杜而下,当为第一。
”他的诗风格冲淡清幽,但“冲淡中有壮逸之气”(《唐音癸签》卷五引《吟谱》)。
尤工五言诗,谢榛云:“浩然五言古诗近体,清新高妙,不下李、杜。
”(《四溟诗话》卷二)现存诗二百六十余首,有《孟浩然集》传世。
【原文】春晓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 [1] 。
夜来风雨声 [2] ,花落知多少?【注释】[1]“春眠”二句:谓春睡中不知天已明,是处处鸟鸣使人惊醒。
[2]夜来:昨夜。
【译文】春意绵绵好睡觉,不知不觉天亮了;猛然一觉惊醒来,到处是鸟儿啼叫。
夜里迷迷胡胡,似乎有沙沙风雨声;呵风雨风雨,花儿不知吹落了多少?【解读】春晓,春天的早晨。
诗中所写,乃隐居情事,可推测或是孟浩然四十岁以前隐居襄阳时所作,也可能是开元二十六年(738)辞幕还家到二十八年去世这一段时间内所写。
诗中两用倒装手法,而能自然无痕。
首句写春睡甜酣以至不知天明,紧接着又“处处闻啼鸟”,乃鸟啼惊梦之意,却并无惊破好梦的嫌恶之情,似是不觉中自己醒来,闻鸟鸣而悟天明,实则“闻”在前,“悟”在后。
此处为倒装一也。
第三句“夜来风雨声”,既然有“春眠不觉晓”之甜酣,又何从知夜来风雨,似乎突兀;第四句“花落知多少”,想来定是起床后见花落满地,始悟一夜风雨。
至此,方知首句“不觉晓”之甜酣为真实。
此处为倒装二也。
而此诗又岂仅卖弄精巧之作,赞春眠之酣,惜春归匆匆,幽居自适,忧乐自为。
励志古诗词《春晓》原文及赏析

励志古诗词《春晓》原文及赏析
《春晓》原文
春眠不觉晓,
处处闻啼鸟。
夜来风雨声,
花落知多少。
《春晓》赏析
《春晓》是一首感悟春天的古诗词,作者是唐代著名诗人孟浩然。
这首诗以“春晓”为主题,充分体现出诗人对春天的敬畏和热爱之情,也体现了诗人心中对于春天所隐含的力量的认识。
诗中第一句“春眠不觉晓”,表达了此时此刻正春意盎然,但大地依然安睡,没有风景也没有动静,宁静如此。
第二句“处处
闻啼鸟”,则是春晓到来后,窗外满园郁郁葱葱,鸟儿亦纷纷
在枝头歌唱,把大地装点得格外美丽。
诗人用三句极简的诗句,就完美地刻画了对春天的全貌。
春天象征着复苏,新生,以及希望。
诗人在诗中传递的是,一切的复苏始于春晓,即使前方的路艰难,我们依旧要勇敢奋斗,追求自己的梦想,最终赢得胜利。
古人云:“人生短短几十年,要想不被潮流所淹没,只有努力奋斗,勇敢去追求梦想。
”
总而言之,《春晓》是一首寓意颇深的古诗词。
诗中淡然的气
息,使人不禁感叹春晓时节,岁月如梭,我们也要在漫漫人生路上一如既往,勇敢地前行。
小学一年级第3课《古诗两首》知识点

小学一年级第3课《古诗两首》知识点【《春晓》】原文:春晓唐代:孟浩然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
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
注释:①晓:天刚亮的时候,春晓:春天的早晨。
②不觉晓:不知不觉天就亮了。
③啼鸟:鸟的啼叫声。
④知多少:不知有多少。
译文:春日里贪睡不知不觉天已破晓,搅乱我酣眠的是那啁啾的小鸟。
昨天夜里风声雨声一直不断,那娇美的春花不知被吹落了多少?赏析:《春晓》这首小诗,初读似觉平淡无奇,反复读之,便觉诗中别有天地。
它的艺术魅力不在于华丽的辞藻,不在于奇绝的艺术手法,而在于它的韵味。
整首诗的风格就像行云流水一样平易自然,然而悠远深厚,独臻妙境。
千百年来,人们传诵它,探讨它,仿佛在这短短的四行诗里,蕴涵着开掘不完的艺术宝藏。
自然而无韵致,则流于浅薄;若无起伏,便失之平直。
《春晓》既有悠美的韵致,行文又起伏跌宕,所以诗味醇永。
诗人要表现他喜爱春天的感情,却又不说尽,不说透,“迎风户半开”,让读者去捉摸、去猜想,处处表现得隐秀曲折。
练习题:一、看拼音写汉字zhīliǎo、ɡǔshī、niǎoshēng、chánɡchù二、默写古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一、看拼音写汉字(知了)(古诗)(鸟声)(长处)二、默写古诗。
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
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
【《村居》】原文:村居清代:高鼎草长莺飞二月天,拂堤杨柳醉春烟。
儿童散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
注释:1、村居:在乡村里居住时见到的景象。
2、杨柳拂堤:像杨柳一样抚摸堤岸。
3、醉:迷醉,陶醉。
4、春烟:春天水泽、草木间蒸发形成的烟雾般的水汽。
5、散学:放学。
6、纸鸢:泛指风筝,它是一种纸做的形状像老鹰的风筝。
鸢:老鹰。
译文:农历二月,村子前后的青草已经渐渐发芽生长,黄莺飞来飞去。
杨柳披着长长的绿枝条,随风摆动,好像在轻轻地抚摸着堤岸。
在水泽和草木间蒸发的水汽,如同烟雾般凝集着。
《古诗两首 春晓》

孟浩然
孟浩然:
生于盛唐,他 善于发掘自然 和生活之美, 即景会心,写 出一时真切的 感受。
春晓
春眠不觉晓, 处处闻啼鸟。 夜来风雨声, 花落知多少。
jiào(睡觉)
觉
好
jué(觉得) hǎo(好雨)
hào(好学)
春晓
早晨
孟浩然
天亮 春眠不觉晓, 闻:听见 听 处处闻啼鸟。 昨夜 夜来风雨声, 花落知多少。
落( 落花 少( 多少 春( 春天 处( 各处
)各( 各地
)
)沙( 沙石 ) )青( 青草 ) )外( 外面 )
听到的诗句是处处闻啼鸟, 想到的诗句是夜来风雨声。
春 晓 春眠不觉晓, 处处闻啼鸟。 夜来风雨声, 花落知多少。
考考你
时间 ), 1)“春眠”点出了( 点出春天气候怡人、适合 (睡觉 )的季节特点。 2)“晓”的意思是 ( 清晨),进一步把时间 点得更具体。
3)“不觉”的意思是:不 知不觉。“不觉”写出春 天悄悄来临的( ) 惊喜 心情。
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
夜里沙沙 的风声雨声, 不知花儿吹 落了多少。
1)我们不知夜里花落知 多少,当然也不知夜里 (花开 )多少。 2)花落是令人惋惜的。 诗人在(惜春 )中表达情 真意切的(爱春 )之情。
自读感悟,说说读懂了什么?
1.“花落知多少”:
在春风春雨中,那娇 媚的花瓣不知飘落 了多少,真是令人 ( 惋惜 )。
1.“处处闻啼鸟”:推 开窗户,扑进来的不 仅仅是清新的空气, 还有那清脆的(鸟鸣 )
处处闻啼鸟
1)“处处”写出了鸟儿在春天的 早晨飞来飞去, 非常( 多 )。 2)“闻啼鸟”从( )写 好听 春天的清晨, 鸟儿婉转鸣叫,非常 ( 动听 )。
《春晓》原文和赏析

《春晓》原文和赏析《春晓》原文和赏析【诗句】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
夜来风声,花落知多少。
【出处】唐·孟浩然《春晓》【译文1】晨鸟鸣啁啾,佳梦惊休。
春睡醒来迟,红日已上枝头,想昨夜,风雨潇潇,有谁知,花落多少?【译文2】春睡正酣不觉已经拂晓,处处都有鸣声啁啾的啼鸟。
听到昨夜的风声雨声,被打伤吹落的花朵不知有多少?【意思1】经过一夜风雨,诗人一醒来就挂念着花的命运。
它描绘了美好而饶有生气的春天早晨的情景,表达了对春芳的珍、关心之情。
此诗极其明白晓畅,而又相当委婉含蓄。
【意思2】春季夜短,不知不觉便睡到了天亮,这时候,室外处处都有鸟儿鸣噪。
昨夜阵阵风雨,不知道究竟打落了多少花朵。
四句诗流露出了一种惜春情绪。
【全诗】《春晓》.[唐].孟浩然.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
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
【题解】《春晓》这首诗,语浅意浓,自然而极富韵致。
诗人选取了春天的一个侧面,从听觉着笔,写鸟啼声、风声、雨声,以屋中耳闻,引读者去屋外那浓浓的春意,构思十分巧妙。
首句破题,渲染出春意醉人的情调;次句写悦耳的春声,也交代了醒来的.缘由;三句转为回忆;末句又回到眼前,由喜春翻为惜春。
诗意回环曲折,把一个变化着的春天景色和诗人复杂的感受,表现得细致入微、悠远深厚。
【全鉴赏诗】古诗写春晓者多矣,如孟浩然此诗可谓清妙而别致。
关键在于诗人抓住清早刚刚睡醒的刹那的感受,提供给读者的主要是听觉的形象,春鸟的啼声,和回忆中夜里的风雨声,正如“荷风动香气,竹露滴清响”两句,可谓找准了感觉。
春天的鸟语花香,微风细雨,是大自然的音乐,和大自然对人的一种抚慰,它们构成了一个特殊的审美境界。
据说有人尝试用带有雨声的枕头,或鸟语啁啾的录音来治疗神经衰弱等由文明带来的病症,实际上也就是让病人在啼鸟声、风雨声中复返自然,放下精神上的负担,得到心理上的解脱。
所以《春晓》一类诗具有永恒的魅力。
但诗中表现的是否就是对社会人生漠不关心的疏淡心情呢?恐未必然,诗中至少含有惜花的意思。
初中素材孟浩然《春晓》的注释及其译文

孟浩然《春晓》的注释及其译文《春晓》是唐代诗人孟浩然隐居在鹿门山时所作,诗人抓住春天的早晨刚刚醒来时的一瞬间展开联想,描绘了一幅春天早晨绚丽的图景,抒发了诗人热爱春天、珍惜春光的美好心情。
下面是小编为你带来的孟浩然《春晓》写作背景及作者简介,欢迎阅读。
《春晓》原文春眠不觉晓⑴,处处闻啼鸟⑵。
夜来风雨声⑶,花落知多少⑷。
注释⑴不觉晓:不知不觉天就亮了。
晓:早晨,天明,天刚亮的时候。
⑵闻:听见。
啼鸟:鸟啼,鸟的啼叫声。
⑶“夜来”句:一作“欲知昨夜风”。
⑷“花落”句:一作“花落无多少”。
知多少:不知有多少。
知:不知,表示推想。
译文春天睡醒不觉天已大亮,到处是鸟儿清脆的叫声。
回想昨夜的阵阵风雨声,吹落了多少芳香的春花。
《春晓》创作背景这首诗是唐代诗人孟浩然的作品。
孟浩然早年隐居鹿门山,后入长安谋求官职,考进士不中,还归故乡。
《春晓》即是他隐居鹿门山时所作。
《春晓》作者简介孟浩然(689~740),唐代诗人。
本名浩,字浩然。
襄州襄阳人,世称孟襄阳。
因他未曾入仕,又被称为孟山人。
早年有志用世,在仕途困顿、痛苦失望后,尚能自重,不媚俗世,以隐士终身。
曾隐居鹿门山。
年四十,游长安,应进士不第。
曾在太学赋诗,名动公卿,一座倾服,为之搁笔。
后为荆州从事,患疽卒。
曾游历东南各地。
诗与王维并称“王孟”。
其诗清淡,长于写景,多反映山水田园和隐逸、行旅等内容,绝大部分为五言短篇,在艺术上有独特的造诣。
有《孟浩然集》三卷,今编诗二卷。
《春晓》原文及译文

《春晓》原文及译文《春晓》是唐代诗人孟浩然的经典诗作,这首诗语言质朴自然,韵味无穷。
下面咱们就一起来看看它的原文和译文。
《春晓》原文: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
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
译文:春天睡醒不觉天已大亮,到处是鸟儿清脆的叫声。
回想昨夜的阵阵风雨声,吹落了多少芳香的春花。
这首诗短短二十个字,却给我们描绘了一幅生动的春日清晨景象。
想象一下,在一个春日的清晨,阳光透过窗户洒在你的床上,你还在香甜的睡梦中,完全没有察觉到天已经亮了。
这是不是像极了周末不用上学或上班的我们,想要好好睡个懒觉?就在这时,窗外传来了一声声清脆的鸟鸣,叽叽喳喳,好像在说:“快起床啦,美好的一天开始啦!”于是,你不情愿地睁开眼睛,伸了个大大的懒腰。
就像我有一次去乡村游玩,住在了一家农户的小屋里。
那天早上,我也是被鸟儿的叫声唤醒的。
睁开眼,看到窗外的树枝上站着几只小鸟,它们的羽毛在阳光的照耀下显得格外鲜艳。
我推开窗户,清新的空气扑面而来,那种感觉真是美妙极了。
再来说说这诗的后两句。
诗人回想起夜里的风雨声,心里不禁琢磨着,经过这一场风雨,不知道又有多少花儿被吹落了。
这让我想起了小时候,我家院子里有一棵桃树,每到春天就会开满粉色的桃花。
有一天晚上下了一场大雨,第二天早上起来,地上落满了花瓣,看着那些花瓣,我心里还有点小失落呢。
《春晓》这首诗,没有华丽的辞藻,却能让人感受到春天的生机勃勃和诗人对大自然的细腻感受。
它就像一幅简洁而生动的画,把春天的美好和变化都展现了出来。
无论是在学校里,还是在生活中,我们读这首诗,都能从中感受到春天的气息,也能体会到诗人那份对时光流逝、对美好事物易逝的感慨。
希望大家在欣赏这首诗的时候,也能像诗人一样,用心去感受身边的美好,珍惜每一个美好的瞬间。
《春晓》古诗原文和赏析

《春晓》古诗原文和赏析赏析,是一个汉语词汇,意思是欣赏并分析(诗文等),通过鉴赏与分析得出理性的认识,既受到艺术作品的形象、内容的制约,又根据自己的思想感情、生活经验、艺术观点和艺术兴趣对形象加以补充和完善。
下面为大家带来了《春晓》古诗原文和赏析,欢迎大家参考!【诗句】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
【出处】唐·孟浩然《春晓》【意思】昨夜传来阵阵风雨声,不知花儿又飘落了多少。
【鉴赏】《春晓》这首诗是孟浩然的代表作。
他只用二十个字,即深刻鲜明地表达出春日早晨的景色。
昨夜的风声雨声,曾使诗人失眠,他惦记着庭院的花儿不知又凋谢了多少,顿生一片惜春情绪。
人们常用“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两句诗,来形容大好春光的消逝无踪;有时也用来形容佳人无法承受岁月的无情摧折。
【用法例释】一、用以形容风雨过后落花满地的景色或表达惜春怜花之情。
[例]只见雨后湿湿的草坪和沿街,满地落红,树上的花朵一瓣一瓣地飘落,整个城市铺满了残芳。
独吟“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的诗句的时候,觉得很美。
在那花下重读着一样的诗句,却使我疼惜得落下泪来。
(曹蓉《花下心事》)二、用以比喻经过动乱、劫难,事物或人遭受摧残和创伤。
[例]“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这一夜,这些被劫来的姑娘必将遭匪徒们摧残,而自己被囚于此无法相救,想到这里,他的心都要碎了。
(何畏《塞外的雪》)【全诗】《春晓》[唐]。
孟浩然。
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
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
【全鉴赏诗】这是一首春晨即兴之作。
诗人通过对春天风、雨、花、鸟的具体感受,描画出了一幅明媚优美的春晓图,表现了对春光的珍惜,对美好事物的喜爱。
诗人没有运用奇特的构思,诗中也没有惊人的警句,而是以寻常的口语入诗,用朴素的字词点染,把雨后春天早晨的景色写得生趣盎然。
首句“春眠不觉晓”,写春天气候和暖,觉也睡得格外香甜,不知不觉天色已经破晓。
“不觉晓”,既写出了人们对春天的共同感受,也表现了诗人生活和心境的闲适。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师指导读第一句。采用多种形式读句子。指导读第二句。
分组比赛背诵,全班齐背。
五、学习生字
1、抽读生字卡片,巩固字音。
2、自学生字,记忆字形:
小组自学生字,记忆字形。老师巡堂指导书写。
3、指导书写。
课堂小结
今天我们学习了学古诗的方法,同学们回去运用到学习中。
教学过程
教学预设
个性修改
同学们在哪儿见到过草?(路旁、校园、公园、草原)小草不像花朵那样鲜艳多彩,它是极为平凡的,甚至于我们都不去注意它。诗人要写小草什么呢?
1.理解第一行诗句。
(1)出示挂图。
这幅图画的是什么地方?(草原)
(2)你从哪句诗中知道的?(离离原上草)这里的“原”是平原。
(3)草原上的草长得怎么样?引导学生说出“茂盛”一词。“离离”就是草长得很茂盛。
(告诉学生“晓”就是“早晨”的意思,:春晓“就是春天的早上)
探究文本
二、初读古诗
1、自由读课文:
⑴ 自己读一遍课文,遇到生字拼一拼音节再读。
⑵ 再读一课文,用“____”画出生字,多读几遍,记住字音。
⑶ 把课文连贯地读一遍。
2、检查自读:
⑴ 抽读生字卡片。
⑵ 指名个别读。
⑶ 齐读课文。
三、再读指导,图文结合
3、.理解第三行诗句。
(1)“野火烧不尽”的尽是什么意思?引导学生查字典,选择“完”的解释。
(2)“尽”是完的意思。冬天的草都干枯了,大火一烧,用不了多长时间肯定会把草烧得干干净净,为什么说烧不尽呢?看书上插图,同桌讨论。得出:因为地下的草根没烧着。
(3)请同学把这一句的意思连起来说一说,(野火是不能把野草完全烧掉的。因为野火只能烧掉草的茎叶,草根埋在泥土里;是烧不到的。
(4)谁能把这Biblioteka 句的意思连起来说一说。(草原上的草长得非常茂盛)
2.理解第二行诗句。
(1)“一岁一枯荣”,谁能用“岁”说一句话。
(我今年七岁了。……)
“七岁”,也就是从出生到现在已七年了。一岁就是一年。
(2)一年当中,草有哪些变化呢?引导学生说出:春天小草发芽了。夏天,小草很茂盛。秋天小草变黄了。冬天小草干枯了。
作业布置
看看春天的景色还有什么特点?画画一幅画。
板书设计
12草
离离原上草,
一岁一枯荣,
野火烧不尽,
春风吹有生。
教后札记
课题
12古诗两首春晓
课型
新授课
备课人
迟元梅
执教时间
5月
教
学
目
标
知识
目标
、学会本课7个生字;会写“忙”字。
能力
目标
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课文。理解两首诗的意思,能用自已的语言简单说出诗的大意。
情感
目标
体会诗意的同时感受作者爱春。热爱大自然的美好情感。
重点
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课文
难点
1、结合彩图,了解诗意。
2、指导读第一句:
⑴ 生试读。
⑵ 指名读。
⑶ 全班读。
3、指导读第二句。
4、把1、2句连起来读。
5、男女生分组读。
四、熟读成诵感悟诗境
1、看图试背。
2、分组比一比,看谁背得又快又好。
3、全班齐背:
学生猜猜这首诗写的是什么季节?再读题。
学生自由读课文,并按要求画生字,读生字,把课文连贯地读一遍。
第二课时
导入
一、 同学们,咱们学过几首古诗?你能背给大家听吗?这节课我们要学习一首新的诗,题目是“离离原上草”,(板书课题)这首诗是唐代大诗人白居易写的。
探究文本
二、初读课文,扫清障碍。
1.借助拼音学生自读课文,要读准字音。
2.认读生字卡片,扫清字音障碍。
3.再读课文,质疑。
三、学习古诗,理解意思。
理解两首诗的意思,能用自已的语言简单说出诗的大意。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教学预设
个性修改
目标导学
一、导入新课
二、初读古诗
三、再读指导,图文结合。
四、熟读成诵,感悟诗境。
五、学习生字
第一课时
创境激疑
一、1、揭题。
2、解题:
小朋友们看了题目,你能猜到这首诗写的是什么季节?(春季)
那它写的是一天中的哪一段时间呢?
4.理解第四行诗句。
(1)生是什么意思?(生长)
(2)试说这一句的意思。
(春风一吹,野草又会重新生长。)
5.朗读全诗说诗的意思。
拓展延伸
四、质疑:为什么野火烧不尽小草呢?
全课总结
五、小结:今天,我们学习了古诗《草》,了解了诗中的意思,初步知道了小草这种小植物虽然不起眼,可它那顽强的意志、顽强的生命力是非常值得我们欣赏的。我们也要像小草那样,遇到困难要有顽强的意志,顽强的拼搏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