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缓释制剂研究进展

合集下载

中药药剂学研究进展与发展思路探讨

中药药剂学研究进展与发展思路探讨

中药药剂学研究进展与发展思路探讨摘要:中药药剂学是以中医理论为指导,运用现代科学技术研究中药药剂的配制理论、生产技术、质量控制、合理应用的一门综合性应用技术科学。

中药药剂学作为我国中药研究的关键领域,其的发展情况受到了社会的广泛关注。

现阶段,我国中药市场发展的非常突出,中药药剂学已经是临床治疗的主要理论。

本文首先阐述了中药药剂学的发展状况,并分析了中药药剂学的发展思路。

关键词:中药药剂学;研究进展;发展思路引言:中医药理论是中药药剂学发展的基础,其是利用现代的科学技术研究中医药剂的配置、生产以及质量控制的综合性学科。

现阶段,我国对中药药剂学的研究,已经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不管是在理论上,还是在技术上,都得到了可观的研究成果。

但是在研究的过程中,仍不可避免的出现一些问题,影响着中药药剂学的发展,本文将针对这些问题展开论述。

一、中药药剂学发展的情况(一)建立中药药剂学创新发展平台创新是任何一个领域发展的前提,中药药剂学作为中药研究的关键领域,创新发展更是必然。

现今,我国已经建立了,以国家工程为核心的中药药剂学研究工作室,且发展的前景非常乐观,将中药药剂学的发展带入了一个新的里程碑。

(二)建立中药药剂学新技术体系中药的配方具有复杂性,国家针对中药的作用特点,建立了相配套的新技术体系。

例如,现今临床上广泛使用的中药多组缓释制剂技术。

这种根据中药复方特点,所研究的新技术,有非常好的治疗效果。

(三)中成要的二次开发针对一些重大疾病的特点,再结合中医药治疗的优点,有针对性的开展了中药新品种的研发工作,经过现代中药技术的研究与生产,现已研发成功一批疗效稳定、安全性高、药物成分明确的中药制剂,有广泛的市场前景[1]。

二、中药药剂学研究成就(一)完善了中药药剂学的理论基础主要是研究了中药粒子设计理论,其是针对特定的工艺设计以及相关技术的总称。

我国在临床治疗中,广泛的应用中药粒子设计理论,例如口腔溃疡就是利用中药粒子设计理论,制作的,其比普通的药物更加的均匀,降低了冰片的味道,粒子的设计更加的趋近人性化,且这种粒子设计的稳定性非常的高。

缓释制剂的研究进展

缓释制剂的研究进展

缓释制剂的研究进展内容摘要缓释制剂(sustained release preparation,SRP) 系指口服药物在规定释放介质中,按要求缓慢地非恒速释放,与其相应的普通制剂比较,给药频率减少一半或有所减少,且能显著增加患者顺应性的制剂[1]. 本文主要对缓释制剂的载体材料、缓释制剂的剂型、缓释制剂临床使用时应注意的问题及其发展前景进行了综述.关键词缓释制剂;载体材料;剂型;发展前景引言早在上世纪30年代,国外就开始了缓释制剂的研究开发,至今已有40余年的历史.缓释制剂作为第三代药物制剂它克服了频繁给药的弊端,有利于降低药物的不良反应,能在较长时间内维持体内药物有效浓度,可减少用药的总剂量,用最小剂量达到最大药效,从而可大大提高患者服药的顺应性,被广泛用于治疗多种疾病. 随着现代药学的发展,缓释制剂得到了越来越广泛的应用.1. 缓释制剂的载体常用的载体材料一般分天然高分子材料、半合成高分子材料、全合成高分子材料3种.1.1 天然高分子该类材料具有囊材要求的多种基本特性,稳定、无毒、成膜性好,廉价易得,是目前最常用的一类囊材,如明胶、阿拉伯胶、蜡、海藻酸钠、蛋白类、松脂、淀粉、丝素等. 但天然材料由于来源不同,同一材料的分子量、物理性质等可能也会有一定的差异,这将对药物释放性能造成不稳定[2 - 5 ].1.2 半合成高分子这类材料以纤维素衍生物为主,一般毒性小、粘度大、成膜性能良好,但可能水解、不耐高温,稳定性差,有些需现用现配常用的有羧甲基纤维素、乙基纤维素、邻苯二甲酸醋酸纤维素、羟丙基一甲基纤维素及纤维素醋酸酯等[2-5].1.3 全合成高分子可分为生物降解和非生物降解两类。

该类材料的优点是化学稳定性好,成膜性能优良。

如聚乳酸、聚乳酸乙醇酯共聚物、聚氰基丙烯酸烷酯、聚丙烯酸树脂、聚甲基丙烯酸甲酯及聚酰胺类等. 缺点是合成过程中,某些残留物质可能不易去除,造成一定毒性[2-5].2. 缓释制剂的剂型缓释制剂按剂型可分为片剂、胶囊剂、膜制剂、眼用制剂、微球、微丸、注射植入剂等. 2.1 片剂片剂(tablets) 是指药物与辅料均匀混合后压制而成的片状制剂. 片剂以其服用方便,制备工艺相对简单,质量易于控制等优点成为缓释制剂研究开发应用最广、技术最成熟的一个剂型.在1996〜2000年间,国内经批准上市的缓释、控释制剂品种约30种,其中片剂就占了18 种,如单硝酸异山梨醇缓释片,硝苯地平控释片等[6], 粱桂嫒等[7] 用替加氟为主药,以甲壳胺为辅料,采用湿颗粒法制备了替加氟缓释片•以0. 1mo1. L盐酸溶液作为溶解介质,采用转篮法测定了替加氟缓释片的释药情况,其在酸性溶液中释药可持续达12h以上.与市场上所售的替加氟片相比,具有显著的缓释效果,其处方为:替加氟50. 0g,甲壳胺100. 0g,乳糖50. 0g,硬脂酸镁2. Og,共制成2 000片.施文等[8]用乙酰氨基粉、淀粉、微晶纤维素、羟丙基甲基纤维素、硬脂酸镁等制成对乙酰氨基酚缓释片. 通过测定颗粒的可压性和片剂释放度来评价并确定制备工艺,实验证明,分层制粒为较理想的制备工艺。

缓释、控释药物制剂的研究进展及临床应用

缓释、控释药物制剂的研究进展及临床应用

缓释、控释药物制剂的研究进展及临床应用近年来,随着药用高分子材料的广泛应用及给药系统研究的深入,缓释、控释药物制剂日益增多。

该制剂具有的给药次数少、峰谷血药浓度波动小、胃肠道刺激轻、疗效长、安全等特点使其越来越受到临床重视,因此近年来缓释、控释药物制剂的技术研究进展十分迅速,广大药学工作者结合临床研究了多种缓释、控释制剂。

笔者就其近年来的研究进展及其临床应用作一综述。

1 缓释、控释药物制剂的作用特点缓释、控释药物制剂是一种长效制剂,是通过药剂学设计来获得减慢药物释放速率的药理屏障,药物依靠自由扩散、基本骨架的生物降解或溶蚀以及渗透压的作用突破屏障缓慢释药,使药物在体内达到稳态血药浓度的时间控制在8~24h[1]。

1.1 减少给药次数,提高患者的顺从性[2]:使用缓释、控释型口服药或注射药,则每天或几天甚至上月仅需服药1~2次,可防止漏服或忘记服药。

1.2 减少血药浓度的波动,保持平稳而有效的血药浓度:提高了药物的安全性,缓释、控释药物制剂能在吸收位点提供恒定的药物浓度,吸收后血药浓度维持在允许的治疗范围内。

1.3 释放缓慢,减少人体对药物的对抗作用,增强药物的有效性:药物在口服之后缓释出有效成分,吸收也较恒定,使血药浓度保持在一定的水平[3],临床有效药力能维持较长时间。

1.4 降低药物的胃肠道不良反应:普通制剂由于口服后在胃肠道中迅速崩解溶出,可对胃肠产生较大的刺激作用,若制成缓释、控释药物制剂,即可减少药物不良反应。

2 缓释、控释药物制剂技术类型缓释、控释制剂技术有3种释药类型:定速、定位、定时释药[3]。

2.1 定速释放技术:是指制剂以一定速率在体内释放药物,基本符合零级释放动力学规律,口服后在一定时间内能使药物释放和吸收速率与体内代谢速率相关。

定速释放可减少血药浓度波动情况,增加患者服药的顺从性。

可借助于改变片剂的几何形状来控制药物的释放,如迭层扩散骨架片、双凹形带孔包衣片、环形骨架片等。

缓控释药物制剂的研究和开发

缓控释药物制剂的研究和开发

缓控释药物制剂的研究和开发缓控释药物制剂的研究和开发中国药科⼤学平其能⼀、缓控释制剂的现状与进展⼝服药物缓释及控释药物制剂是国内外医药产品发展的重要⽅向。

由于开发周期短、投⼊少、经济风险低、技术含量增加⽽附加价值显著提⾼等⽽被制药⼯业看重。

国外上市的该类制剂品种达200余种,500多个规格。

2002年,全球⼝服缓控释制剂的市场规模为216亿美元,年增长率为9%。

国内缓释、控释药物制剂也在不断增加,中国药典收录的缓控释制剂也在逐版增加。

近年来我国缓释及控释制剂的研发和⽣产得到很⼤发展,⽆论从⽣产的品种、数量还是从剂型和释放机理的研究等多⽅⾯已经⼤⼤缩短了与先进国家的距离,还有⼀些中药有效成分或部位正在开发缓控释制剂。

但是,作为⼀类新剂型和新制剂,其⽣产⽔平、质量控制和重现性等⽅⾯有待提⾼,⽅便临床⽤药的不同剂量和规格还有待发展。

缓控释制剂发展的趋势是,从延长药物作⽤时间、⽅便⽤药、平稳⾎药浓度、减⼩毒副作⽤为⽬标进⽽以提⾼病⼈在疾病状态下的药效为⽬标。

根据这⼀⽬标,设计缓控释制剂具有治疗需要的释药速度(并⾮恒释就好)、释药时间(并⾮延长释放时间就好)及释药部位或靶位。

从剂型⽽⾔,近⼏年研发较多的是根据疾病治疗时⾠药理学的定时脉冲缓释系统和⼀天⼀次⽤药的缓控释系统。

从药物⽽⾔,则有更多不同类型的药物进⼊了⼝服缓释及控释选择的范围,如⼀些抗菌素药物开发了缓控释制剂。

⼆、缓控释药物制剂的设计原则1、设计⽬的(1)适应症及治疗需要主要适⽤于长期性及慢性疾病如⾼⾎压、抑郁、过敏、糖尿病、抗菌、慢性疼痛、关节炎、⾼胆固醇和癫痫等,但没有严格的限制。

(2)⽅便⽤药⽅便⽤药是开发缓控释制剂的重要⽬的之⼀。

缓控释制剂提⾼病⼈⽤药顺应性,减少⽤药次数。

液体⼝服缓控释制剂⽅便⼉童、⽼⼈和吞咽困难病⼈⽤药。

复⽅缓控释制剂可以减少漏药率、提⾼效果、减少花费等。

(3)缓控释制剂的经济学缓控释制剂延长药物专利的保护时间、开辟新的有效专利。

中药缓释微球_丸_的研究进展_宋金华

中药缓释微球_丸_的研究进展_宋金华

临床主要剂型有注射剂、普通片剂与胶囊剂。苦参 碱消除半衰期较短( t1/2 为 3. 9 h) ,制成缓释微丸后, 每天给药 2 次。宋磊等[10]采用溶液上药法制备苦 参碱载药微 丸 后,分 别 选 用 乙 基 纤 维 素、丙 烯 酸 树 脂水分散体及两者同时应用作为包衣材料,制备六 种包衣微丸。6 种苦参碱包衣微丸制备及释药特性 结果见表 1。
5. 汉防己甲素( TET) 肺靶向缓释微囊: 喷雾干 燥为药物微囊化常用方法,特别适用于对热敏感的 药物。李凤前等[7]以水溶性牛血清白蛋白为囊材, 将难溶性 TET 喷雾干燥制成粉末状微囊。由于白 蛋白囊材原有水溶性未变,因此将粉末状微囊加热 变性以达到缓释目的,即以喷雾干燥—热变性微囊 化新工艺来制备汉防己甲素肺靶向缓释微囊。微 囊外观呈圆球形,t1/2 由原药的 0. 34 h 延迟至微囊的 2. 67 h,释药规律符合 Higuchi 方程。
6. 茶多酚—聚乳酸缓释微囊: 茶多酚稳定性较 差,对茶多酚进行微囊化处理可较好地解决这个问 题。乳液溶剂挥发技术是 80 年代发展起来的微囊 制备新技术。此技术多应用于制备西药缓释微囊。 李药兰等[8]运用此技术制备中药茶多酚( TP) - 聚 乳酸( PLA) 缓释微囊。以生物可降解材料 PLA 为 囊材,将 PLA 溶于 1 份二氯甲烷,加入 TP 粉末,超 声波振荡,得悬浮液为内相,25 份 0. 5% 的明胶水溶 液为外相。高速搅拌下将内相加入外相中,室温下 继续搅拌至 微 囊 形 成,制 得 的 微 囊 为 茶 色 颗 粒,最 大包封率为 49% 。曾以乙基纤维素为囊材制备茶 多酚微囊[9],但是 HPLC 分析结果表明,该微囊中茶 多酚的主要生理活性成分儿茶素的相对含量降低, 可能是因为实验所采用的囊材乙基纤维素结构中 含有很多酚羟基,这些酚羟基易与儿茶素中的酚羟 基结合,使之难以从微囊中溶出。这可从茶多酚中 的有效成分儿茶素较难从该微囊中释放出来而得 到证实。

中药缓释制剂的研究进展

中药缓释制剂的研究进展
药 研 究 ,9 6 23 — 9 19 ,:8 3 .
Ed i rs AE, a r g ES An iu g l a t i f p p e mi ta d s e F ra . t n a c i t o e p r n n we t f v y
[ 周 荣 ,钟震 洪. 荷在 我国 的研 究进展 [. 东农业科 学 , 5 】 薄 J 广 】
5 4 51 . O — 0 Nhomakorabea[ 】 林彤 , 1 1 段金廒 , 大玮 , 苏薄荷挥发性成分分析及其动态变 钱 等.
化研究【 . 中药研究与实践 ,0 6 2 ( )2 — 0 J现代 ] 2 0 ,0 4 :8 3.
周 幼龙. 黄薄荷汤治 疗急性 扁桃体 炎 6 例 [. 江 中医杂 大 9 J浙 ]
20 ,0 1 ) 18 — 0 7 0 53 (4 :0 6 18 .
【】 P ltv P P eoi cmpu d fsm pce f n 【 . b 9 uo aT . h nL o o nso esei o tJU z o c o s mi ]
bs s nilol ad te aoao cntuns O 0 e ai es t i n hi m jrrmaos tet n sm l e a s r i
pa tp to e i fn i rm a o h s . a mn ,0 3 4 2 : l ah g nc u g f n o v p rp aeN h g 2 0 , 7( )
l 7 1 1 1- 2 .
Bo Z ,9 3 7 6 :7 1. i h 17 。 ( )1~ 9 l
志 。0 2 3 ( )30 2 0 ,7 8 :4 .
【2 黄 泰康. 中药成分与药 理手册【 1 1】 常用 M. : 北京 中国医药科技 出

中药缓释制剂的研究进展

中药缓释制剂的研究进展

中 药缓 释 制 剂 的 研 究进 展 进 行 综述 。
关 键 词 : 药 ; 释 制 剂 ; 展 ; 述 中 缓 进 综
中 图分 类 号 : 2 5 6 文 献 标 识 码 : 文 章 编 号 :0 6 9 9 2 0 )2—0 4 —0 R8. A 10 —0 7 (0 8 0 06 3 药 物 制 剂 从 简单 加 工 供 内 服 与 外 用 的 丸 散 膏 丹 、 露 汤 酒 工 艺 、 物 药 剂 学 特 性 ( 括 药 物 体 内外 释 药 规 律 极 其 影 响 因 生 包 素 ) 方 面进 行 了 大 量 的 研 究 。 与 大量 的 西 药 缓 释 制 剂 相 比。 等 中药 缓 释 制 剂 的 研 究 相 对 滞 后 。其 原 因 有 以 下 几 个 方 面 。 2 1 中药 有效 成 分 复 杂 : 大 多 数 中药 复 方 产 生疗 效 的 物 质 . 绝 基 础 尚未 清 楚 , 取 分 离 的 对 象 不 明 确 , 使 是 单 味 中 药 或 复 提 即 方 的有 效 部 位 或 有 效 部 位 群 其 成 分 亦 相 当 复 杂 。 因 此 。 法 无 获 得 中药 缓 释 制 剂 设 计 所 需 的 动 力学 参 数 。 理 论 上 难 以 指 从 导 中药 缓 释 制 剂 的设 计 , 时 也 难 以 建 立 中 药 缓 释 制 剂 质 量 同
比较 清 楚 , 于 筛 选 出 适 宜 的 缓 释 辅 料 和 设 计 出 合 理 的 制 剂 易
次 给 药 。 大 地 方 便 了病 人 , 高 了病 人 的 依 从性 而 保 证 了 治 大 提
疗效果。
处 方 制 成理 想 的 缓 释 制 剂 。 制 备 时 成 型 工 艺 也 相 对 容 易 。 其 然 而 , 多 数 中 药 或 中 药 复 方 很 难 以 一 个 或 几 个 单 体 成 分 作 大 为 中 间体 原 料 。 一般 为 有 效 部 位 或 有 效 部 位 群 。 形式 多 为 膏 其 状物或无定形粉末, 物理 化 学性 质 也 比较 复 杂 。 相关 的 成 型 且 设 备 较 落 后 , 就 给 缓 释 辅 料 的 筛 选 及 制 剂 处 方 的 设 计 增 加 这

中药新剂型的研究进展

中药新剂型的研究进展

中药新剂型的研究进展摘要:我国中药使用历史悠久,是我国的瑰宝。

以往我国中药剂型主要包括丹、丸、膏、散等,近年来随着科技和医学的迅速发展,大量的科研技术运用在制药领域,制药设备的更新换代对我国中药新剂型的研究和发展带来了较大的改变。

关键词:中药;新剂型;研究进展前言:中医和中药在我国的使用时间较长,中药对我国医学的影响非常重大。

随着时代的发展,中医中药领域也发生了变化,中药的剂型也随着发生了改变,特别是将西药制剂的方法运用到中药制剂中以后,我国中药制造出了缓释、控释制剂;中药靶向制剂;中药口服液和中药注射剂等新型的制剂。

中药制剂的发展,弥补了中药制剂以往治疗不稳定的情况,提高了治疗的稳定性和疗效,使中药在使用过程中的不良反应得到了有效的控制。

本研究就新型的中药制剂的研究发展进行综述,旨在为中药制剂的使用提供可参考的意见,详见于下文:1、缓释和控释制剂的研究进展张淑丽[1]等在非麦角碱类多巴胺受体激动剂缓释制剂的研究进展中对缓释和控释制剂进行了综述。

指出缓释和控释制剂是规定释放介质中,前者缓慢非恒速释放药物,后者缓慢恒速释放药物,两者的目的均是为患者延长药物作用的一类制剂。

这类制剂的优点主要包括,首先能够减少患者的服药次数,增加其用药的依从性;其次药物在血液中的浓度较平稳,极大地降低了药物的毒副作用,治疗效果得到提升;然后药物的稳定性能够得到保障;最后可尽量减少药物对胃肠道的刺激性。

在服用时同样需要注意该类药物服用时不能咀嚼,以免发生药效突然释放,造成机体损伤;服用的剂量有严格的要求,需按医嘱定量服用;其发展主要是由原有的外用制剂向口服缓控给药方面发展,如现在使用的胶囊等都是发展后的中药缓解制剂;另外还从单方如双氯芬酸钠缓释片向复方如复方卡托普利缓释片发展。

但是中药缓释和控释制剂在发展上也遇到了阻碍,主要是由于中药材中的化学成分较复杂,在进行剂型制造时物理和化学的成分无法精准提炼,且提炼出的制剂在药效成分方面很难达到在同一时间释放药效,在服药后药物的成分代谢不一,在体内可能存在化合物相互作用,造成药带动力学发展滞后。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l ( 6 ) : I I — I 3 .
பைடு நூலகம்
为骨架材料制成的 胃内漂浮滞留片,研究表 明,其缓释效果明显。
2 . 4生物黏附性缓释片 它是将 对生物黏膜有一定亲 和性 的高分子物质作为药物载体而制
成的缓释制剂 。这种制剂 不但 具有缓释性能 ,还具有定位性能 。以羧 甲基纤维素钠为药 物载 体,将 黄柏 等 中药制成的复方 中药 口腔黏膜黏
2 . 5缓释微囊和缓释微球 . 微囊或微球的直径一般为几微米至几百微米 ,它以高分子材料为 微囊 壁壳而将药物包裹起来 ,使其不仅具有缓释作用 ,还具有靶 向作 用 。如 以明胶和阿 拉伯胶为囊 材 ,采 用复凝 聚法制备姜 黄素缓释微 囊 ,就属于此类。研究表明该微囊具有很好 的缓释作用嘲 。 3 中药缓释 制剂发 展的策 略及前景 3 . 1发展策略
者 体内的血药浓度平稳 、持久 ,既降 低了药 物的 副作用 ,又提 高了疗
效 ,③可 以避免一些药物对患者消化 系统的刺激 。
首先 ,要在 药物动力学 原理 、辅 料的选择 、加 工成型工艺和药效
评价等方 面借 鉴 西药 缓释 制剂发展 的理 论 , 采用现代化 的提 取、分 离技术 ,选择新型高分子辅料等研制中药缓释制剂。其 次,积极合理 的利用 中药药物动力学的研究成果 ,能使 中药缓释制剂 的研发更加准
从 理论上还 是在实 践上都 可以说 明中药缓释 制剂具有广 阔的发展前
景 。同时 ,服用 中药缓释制剂 也是改善患者服药依从性 ,提高人 们生 活水平 的必然要求 。目前 ,中药缓释制剂的发展还停留在较低水平 , 剂量小 ,疗效确切的成药还很少。 因此 ,必须采用先进 的制剂技术研
架 ,常用羧 甲基纤维素 ( C MC )、羟丙基甲基纤维素 ( H P M C)、聚乙
确、有效,缩短 研发周 期。最后,以中医药传统理论为指导 , 研 究中
药原有剂型的用药途径,考虑中药多种成分的协同作用,合理发展中
药缓释 制剂。
2中药缓释制剂的剂型
2 . 1骨架型缓释制剂
3 . 2 发展 前景
祖国 中医 中药历史悠久 ,理论深厚 ,疗效确切 ,副作用小。无论
骨架型是缓释制剂 中最常见的一种剂型 ,主要有3 种 :①水溶性骨
[ 3 ] 潘琦 , 高 明菊, 朱 红涛, 等. 左 金缓释 胶囊 的研制及 测定分 析[ J ] . 云 南 中医学 院学 报, 2 0 0 1 , 2 4 ( 1 ) : 6 — 8 .
2 , 3 胃内漂浮滞留片
顾名思义 ,此种类型缓释 片能悬 浮滞留于 胃液 中,主要用来治疗
胃部 的慢性 疾病。苦参素缓释 片就是 以十六醇作为助漂剂 ,以H P MC
[ 6 】 潘振 华 , 刘焕龙. 姜 黄素 缓 释微 囊 的 制备 工 艺研 究 【 J 】 _ 中成药 ,
2 0 0 7 , 2 9 ( 9 ) : 1 3 0 2 — 1 3 0 4 .
2 9 6 ・中医中药 ・
【 2 】 许 丽 绵. 补 肾健 脾法 防治 自然 流产 的研 究进 展 [ J ] l 中医药 信 息,
2 0 0 2 , 1 9 ( 5 ) : 1 0 . [ 3 ] 乐杰 . 妇 产科学 [ M】 . 北京 : 人 民卫生 出版社 , 2 0 0 5 : 8 9 — 9 2 .
烯吡咯烷酮 ( P V P )等为骨架材料 ,②脂溶性骨架 ,常用脂肪、蜡类物 质为骨架材料 ,③不溶性骨架 ,常用不溶性无毒塑料为骨架材料川 。如
以羟丙基 甲 基 纤维紊为骨架材料 , 将乳糖与大黄提取物与其混合均匀 , 再经过压制而成的大黄缓释片,就属于骨架型缓释制剂 】 。
2 . 2薄膜包衣缓释制剂 薄膜包衣缓释 制剂是将药物包裹在一定厚度的衣膜 内,以达到缓释 的目的。 目 前用于衣膜的材料主要有 :蜡质材料 ,微孔材料 ,胃、肠溶 性薄膜材料 以及复合材料等。此类缓释制剂是基于薄膜腔内的渗透压 而
发展过程 ,展望了其发展前景 ,提 出了发展策略。
1缓 释制 剂的特点 患者服 用传统剂型药物后 ,体 内的血 药浓度 往往低于有效的最低 血药浓度 ,即使达到有效 的最 低血 药浓度又往往维持时间短。因此 , 为了达到治疗的 目的 ,并且考虑到 降低药 物副作 用 ,患者需要采取多 次服药的方式 ,这导致患者服药 的依 从性 下降。缓释制剂的出现克服 了 以上 不足 ,提 供 了平稳 、持久 的血药浓 度 。缓 释给药具 有 以下 优 点 :①减少了患者用药的次数 ,提高 了患者 的服 药依从性 ;②可使患
中药缓释制剂研究进展
黄延 路
( 黑龙江省农垦总局八五二农场医院药剂科 ,黑龙江 牡丹江 1 5 5 6 2 0 )
【 摘 要】 本 文结合 缓释 制剂 的特 点 和研 究进展 ,阐述 了 我 国中药缓释 制剂 的主要 类型 及释 药机制 ,并对研 究过程 中存在 的问题和 发展 前景
做 了分析 。缓释 制剂主要 类型有骨 架型缓 释制剂 、薄膜 包衣缓释 制剂 、 胃内滞留 片、生物黏 附性缓释 片 以及 缓释微 囊和 缓释微球 等。
[ 1 ] 李俊松 , 冯怡 , 徐 德生 . 中药 缓 、控 释 制剂研究 现状 及思 考[ J ] . 中 [ 2 ] 赵 瑞芝 , 欧 润妹, 袁小 红, 等. 大 黄控释 片 的研制 及其 体外溶 出特 性 的研究 [ J ] . 中国药学 杂志, 2 0 0 1 , 3 6 ( 2 ) : 1 0 1 — 1 0 2 .
【 关键 词】 中药 ;缓释制 剂 ;进 展
中图分类号 :R 2 8 3
文献标 识码 :A
文章编 号 :1 6 7 1 — 8 1 9 4( 2 0 1 1 )1 7 - 0 2 9 6 — 0 1
缓释 制剂 也称为 长效制 剂或 延效制 剂 ,是指通 过恰 当的制剂方
附缓释 片就属于此类缓释制剂 】 。
法 ,使药物在 体内缓慢释放 ,延长药物的 吸收、分 布和 代谢过程 ,延 长药物在 体内作用时间的一类制剂 。西药缓释制剂 的研究 方面 已 E l 趋
成 熟,相对 而言 ,中药在缓释制剂方面的研究就显得有些滞后 。为 了
促进 中药缓释 制剂发展 ,造福广大患者 ,本文总结 了中药缓释 制剂的
导致药物的扩散释放 的原理制成的 ,即药物分子溶出扩散 出薄膜 】 。
究 、开 发 中药 缓释制 剂 ,这 也是发展 祖国传统 中医 中药业 的必 然趋
势 ,必然要求 。其前景十分美好。
参考 文献
成 药, 2 0 0 7 , 2 9 ( 4 ) : 5 6 3 — 5 6 7 .

J u n e 2 0 1 1 , V o 1 . 9 , N o . 1 7
[ 4 】 乐杰. 妇 产科学 [ M] . 6 版. 北京 : 人 民卫 生出版社 , 2 0 0 3 : 8 9 - 9 2 . [ 5 】 金健 , 王焱 . 先兆 流产 的 治疗及 其妊 娠结 局 [ J 】 . 现代 中西医结 合 杂 志, 2 0 0 2 , 1 1 ( 2 ) : 9 8 - 9 9 .
[ 4 】 尹莉芳 , 贺敦 伟. 苦 参素 胃内滞 留缓释片 的研制及 犬体 内生物利 用度研 究 [ J ] . 中国新药杂 志, 2 0 0 5 , 1 4 ( 1 2 ) : 1 4 3 2 — 1 4 3 5 . [ 5 】 周 东新 . 清 溃 口腔 缓释 膜 的研 制与 临床 [ J ] . 基 层 中药杂 志2 0 0 2 ,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