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地理标志的法律保护

合集下载

关于中国地理标志权的法律保护

关于中国地理标志权的法律保护

关于中国地理标志权的法律保护目前,中国尚未由最高立法机构制定颁布专门的“地理标志法”,对地理标志权的保护散见于中国的《商标法》、《产品质量法》、《反不正当竞争法》、《消费者权益保护法》、《进出口货物原产地条例》等有关法律法规以及《地理标志产品管理规定》、《地理标志产品专用标志管理办法》等行政规章。

地理标志与地理标志使用权地理标志,又称原产地名称,属于区别性标志的范畴。

根据我国新修订的《商标法》第16条第2款的规定,地理标志是指标示某商品来源于某地区,该商品的特定质量、信誉或者其他特征,主要有该地区的自然因素或者人文因素所决定的标志。

地理标志权包涵特定地域的行业组织或法人依法对经注册登记的产品地理标志(原产地名称)获得占有、许可使用与监督的权利以及地理标志所标示的地域范围内同类同质产品生产者在自己产品上使用地理标志的权利,即地理标志许可使用权。

但地理标志也可以作为证明商标或者集体商标注册,注册事宜由国家工商行政管理总局商标局负责。

我国《商标法》第16条的规定,商标中有商品的地理标志,而该商品并非来源于该标志所标示的地区,误导公众的,不予注册并禁止使用;但是,已经善意取得注册的继续有效。

地理标志权的保护特点――地理标志权的行使限制性首先,其不允许任何特定经营者将某一经过认证的地理标志作为自己专有的普通商标使用或注册;其次,只要产品的产地与地理标志相吻合,而且产品本身的质量达到既定的标准,则地理标志所标示的地域范围内的同类产品的生产者在办理相关手续后都可以使用该地理标志。

――地理标志权不具有可转让性只有地理标志所标示的地域范围内的同类产品的生产者才可获得许可使用该地理标志的机会,非地理标志所标示的地域范围内的产品生产经营者绝不允许使用该地理标志。

――地理标志权具有相对的永续性只要地理标志权人持续在地理标志所标示的地域范围内进行同一产品的生产经营且产品质量一直达到既定标准要求,就不会丧失其地理标志权,除非原注册登记机关依法废除已经授予的地理标志产品保护或者自然地理环境变化,否则特定地域的产品生产者所共有的地理标志也不会自动进入特定地域之外的公有领域或者灭失。

《2024年我国地理标志保护模式的问题及制度重构》范文

《2024年我国地理标志保护模式的问题及制度重构》范文

《我国地理标志保护模式的问题及制度重构》篇一一、引言地理标志作为我国知识产权保护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促进地方特色产业发展、保护传统工艺和文化、增强国际竞争力具有重要意义。

然而,随着经济全球化和贸易自由化的深入发展,我国地理标志保护工作面临着诸多挑战。

本文将针对我国地理标志保护模式存在的问题进行深入探讨,并尝试提出相应的制度重构方案。

二、我国地理标志保护模式现状及问题(一)保护模式现状我国地理标志保护主要包括商标法、专利法、著作权法等法律手段,以及地理标志产品保护制度、集体商标和证明商标注册制度等行政手段。

这些措施在保护地理标志、促进地方经济发展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

(二)存在的问题尽管我国地理标志保护工作取得了一定成效,但仍存在以下问题:一是保护制度不够完善,缺乏统一的管理机构和协调机制;二是地理标志的注册、使用和管理过程中存在不规范现象,导致侵权行为频发;三是地理标志的宣传和推广力度不足,社会公众对地理标志的认知度不高;四是国际合作与交流不足,我国地理标志在国际市场上的影响力有限。

三、问题成因分析(一)法律制度不健全我国地理标志保护涉及的法律、法规较多,但存在法律制度不健全、法规之间衔接不紧密等问题。

这使得地理标志的注册、使用和管理过程中存在法律漏洞,给侵权行为提供了可乘之机。

(二)管理体制不顺畅目前,我国地理标志的管理涉及多个部门,如工商、质检、农业等部门,缺乏统一的管理机构和协调机制。

这导致地理标志的注册、使用和管理过程中存在多头管理、标准不统一等问题。

(三)宣传推广不足由于宣传和推广力度不足,社会公众对地理标志的认知度不高。

这使得地理标志的市场价值无法得到充分体现,也限制了地理标志的进一步发展。

四、制度重构方案(一)完善法律制度应加强地理标志保护的法律制度建设,制定专门的《地理标志保护法》,明确地理标志的定义、保护范围、管理机构和职责等。

同时,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加强法律之间的衔接和协调,形成完善的法律体系。

关于中国地理标志权的法律保护

关于中国地理标志权的法律保护

对于中国地理标记权的法律保护当前,中国还没有由最高立法机构拟订公布特意的“地理标记法”,对地理标记权的保护散见于中国的《商标法》、《产质量量法》、《反不正当竞争法》、《花费者权益保护法》、《出入口货物原产地条例》等有关法律法例以及《地理标记产品管理规定》、《地理标记产品专用标记管理方法》等行政规章。

地理标记与地理标记使用权地理标记,又称原产地名称,属于差别性标记的范围。

依据我国新订正的《商标法》第 16 条第 2 款的规定,地理标记是指标示某商品根源于某地区,该商品的特定质量、信用或许其余特点,主要有该地区的自然要素或许人文要素所决定的标记。

地理标记权海涵特定地区的行业组织或法人依法对经注册登记的产品地理标记(原产地名称)获取据有、同意使用与监察的权益以及地理标记所标示的地区范围内同类同质产品生产者在自己产品上使用地理标记的权益,即地理标记同意使用权。

但地理标记也能够作为证明商标或许集体商标明册,注册事宜由国家工商行政管理总局商标局负责。

我国《商标法》第16 条的规定,商标中有商品的地理标记,而该商品并不是根源于该标记所标示的地区,误导民众的,不予注册并严禁使用;可是,已经好心获得注册的连续有效。

地理标记权的保护特点――地理标记权的履行限制性第一,其不一样意任何特定经营者将某一经过认证的地理标记作为自己专有的一般商标使用或注册;其次,只需产品的产地与地理标记相符合,并且产品自己的质量达到既定的标准,则地理标记所标示的地区范围内的同类产品的生产者在办理有关手续后都能够使用该地理标记。

――地理标记权不拥有可转让性只有地理标记所标示的地区范围内的同类产品的生产者才可获取同意使用该地理标记的时机,非地理标记所标示的地区范围内的产品生产经营者绝不一样意使用该地理标记。

――地理标记权拥有相对的永续性只需地理标记权人连续在地理标记所标示的地区范围内进行同一产品的生产经营且产质量量向来达到既定标准要求,就不会丧失其地理标记权,除非原注册登记机关依法取销已经授与的地理标记产品保护或许自然地理环境变化,不然特定地区的产品生产者所共有的地理标记也不会自动进入特定地区以外的公有领域或许灭失。

地理标志行政保护工作总结

地理标志行政保护工作总结

地理标志行政保护工作总结
地理标志是指由于特定地理环境、传统技艺和地方文化的影响,使得产品具有
特定质量、声誉或其他特征的标志。

地理标志产品不仅代表着地方特色和传统文化,也具有一定的市场竞争优势。

为了保护地理标志产品的合法权益,我国开展了地理标志行政保护工作,旨在维护地理标志产品的质量和声誉,促进地方经济发展和文化传承。

一、加强立法保障。

我国《地理标志产品保护条例》于2009年颁布实施,为地理标志产品的保护
提供了法律依据。

该条例规定了地理标志产品的认定、注册、管理和保护等方面的内容,明确了政府部门的职责和地理标志权利人的权利,为地理标志产品的行政保护工作提供了有力支持。

二、加强行政管理。

地理标志行政保护工作由国家知识产权局和各地方知识产权局负责,他们依法
对地理标志产品进行认定、注册和管理,保护地理标志产品的合法权益。

同时,加强对地理标志产品的监督检查,防止侵权行为的发生,维护地理标志产品的质量和声誉。

三、加强宣传教育。

加强对地理标志产品的宣传教育,提高社会公众对地理标志产品的认知和重视
程度,增强地理标志产品的市场竞争力和知名度。

同时,加强对地理标志产品生产者和经营者的法律法规宣传,提高他们的法律意识和自我保护能力,共同维护地理标志产品的合法权益。

地理标志行政保护工作是保护地理标志产品的重要手段,对于促进地方经济发展、保护地方文化传统具有重要意义。

我国将继续加强地理标志行政保护工作,推动地理标志产品的发展和保护,促进地方经济繁荣和文化传承。

《2024年我国地理标志保护模式的问题及制度重构》范文

《2024年我国地理标志保护模式的问题及制度重构》范文

《我国地理标志保护模式的问题及制度重构》篇一一、引言地理标志作为我国知识产权保护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促进地方特色产业发展、保护传统工艺和文化具有重要意义。

然而,随着经济全球化和贸易自由化的深入发展,我国地理标志保护面临着诸多挑战和问题。

本文旨在深入分析我国地理标志保护模式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制度重构策略,以期为加强我国地理标志保护工作提供有益参考。

二、我国地理标志保护模式现状(一)保护范围与认定标准当前,我国地理标志保护的范围涵盖了农副产品、传统手工艺品等多个领域。

然而,在认定标准上存在一定的问题,如认定程序繁琐、认定标准不统一等,导致一些具有地方特色的地理标志难以得到充分保护。

(二)保护力度与执行效果尽管我国在地理标志保护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在保护力度和执行效果上仍存在不足。

一方面,侵权行为屡禁不止,给地理标志权利人带来损失;另一方面,执法部门在处理地理标志侵权案件时,往往存在执法不严、处罚力度不够等问题。

三、我国地理标志保护模式存在的问题(一)法律体系不健全我国地理标志保护的法律体系尚不完善,相关法律法规之间存在衔接不畅、重复立法等问题。

此外,地理标志保护的司法实践也面临诸多挑战,如侵权行为认定难、赔偿标准不统一等。

(二)管理体制不科学我国地理标志的管理体制存在多头管理、职责不清等问题。

这导致在地理标志的申请、审查、注册、监管等环节中,容易出现管理漏洞和权力寻租现象。

(三)社会参与度不高地理标志的保护需要政府、企业、行业协会和社会公众的共同参与。

然而,当前我国地理标志保护的社会参与度不高,相关主体在地理标志保护中的责任和义务不明确,导致地理标志保护工作难以有效开展。

四、制度重构策略(一)完善法律体系1. 修订相关法律法规,明确地理标志的定义、保护范围、认定标准等,使地理标志保护工作有法可依。

2. 加强法律法规之间的衔接和协调,避免重复立法和法律冲突。

3. 完善司法解释和指导性案例制度,为司法实践提供明确的指导。

《2024年我国地理标志法律保护的立法完善研究》范文

《2024年我国地理标志法律保护的立法完善研究》范文

《我国地理标志法律保护的立法完善研究》篇一一、引言地理标志作为一项重要的知识产权,对于保护传统产业、推动地方经济发展、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具有重要意义。

近年来,我国在地理标志法律保护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仍存在一些问题和不足。

本文旨在通过对我国地理标志法律保护的立法现状进行深入研究,分析存在的问题及原因,提出完善立法的建议,以期为我国的地理标志法律保护提供有益的参考。

二、我国地理标志法律保护的立法现状(一)立法概况我国在地理标志法律保护方面已经形成了一定的法律体系,包括《商标法》、《地理标志产品保护规定》、《原产地标记管理规定》等法律法规。

这些法律法规为地理标志的保护提供了法律基础。

(二)立法特点我国地理标志法律保护的特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注重实体法与程序法的结合;二是注重行政保护与司法保护的结合;三是注重国内保护与国际保护的结合。

(三)存在的问题尽管我国在地理标志法律保护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仍存在以下问题:一是法律法规体系不够完善,存在法律空白和漏洞;二是执法力度不够,存在执法不严、不公、不细的现象;三是社会公众的地理标志保护意识有待提高。

三、立法问题的原因分析(一)法律法规体系不完善法律法规体系不完善是导致地理标志法律保护存在问题的主要原因之一。

一方面,现行法律法规对地理标志的定义、保护范围、权利主体等方面的规定不够明确;另一方面,法律法规之间存在衔接不顺畅、重复交叉等问题,导致执法难度加大。

(二)执法力度不够执法力度不够是导致地理标志法律保护效果不佳的另一个重要原因。

一方面,执法机关在执法过程中存在不严、不公、不细的现象;另一方面,执法机关之间的协调配合不够,导致执法效率低下。

(三)公众意识不足公众意识不足也是影响地理标志法律保护的重要因素。

由于地理标志知识普及程度不够,社会公众对地理标志的法律保护意识不强,导致侵权行为频发。

四、完善立法的建议(一)完善法律法规体系首先,应明确地理标志的定义、保护范围、权利主体等基本问题,为地理标志的法律保护提供明确的法律依据。

《2024年我国地理标志保护模式的问题及制度重构》范文

《2024年我国地理标志保护模式的问题及制度重构》范文

《我国地理标志保护模式的问题及制度重构》篇一一、引言地理标志作为我国知识产权保护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特色产业、文化传承和经济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

近年来,我国地理标志保护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但同时也面临着诸多挑战和问题。

本文将分析我国地理标志保护模式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制度重构策略。

二、我国地理标志保护模式存在的问题(一)法律法规体系不健全当前,我国地理标志保护的法律体系相对分散,涉及多个法律法规和部门规章。

这些法律制度之间存在交叉、重叠甚至矛盾的情况,导致地理标志保护工作难以形成统一、协调的体系。

(二)审查和注册机制不透明地理标志的审查和注册机制不透明,容易导致权力寻租和腐败现象。

同时,审查标准不统一、不科学,也影响了地理标志的认定和保护。

(三)执法力度不足在地理标志保护执法方面,存在执法力度不足、执法不严等问题。

一些侵权行为得不到及时有效的打击,严重损害了地理标志的价值和信誉。

三、制度重构策略(一)完善法律法规体系建立统一、协调的地理标志法律法规体系,将地理标志的保护范围、申请条件、审查程序、法律责任等内容进行明确规定。

同时,加强与其他相关法律法规的衔接和协调,形成全方位、多层次的保护体系。

(二)优化审查和注册机制建立公开、透明、可追溯的地理标志审查和注册机制,明确审查标准和程序。

加强审查过程中的信息公开和监督,防止权力寻租和腐败现象的发生。

同时,建立快速响应机制,对符合条件的地理标志申请进行及时认定和保护。

(三)加强执法力度加大对地理标志侵权行为的打击力度,提高违法成本。

加强执法部门之间的协作和配合,形成合力。

加强执法人员的培训和教育,提高执法水平和能力。

四、结论地理标志作为我国知识产权保护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促进特色产业发展、传承优秀文化、推动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针对当前我国地理标志保护模式存在的问题,本文提出了完善法律法规体系、优化审查和注册机制、加强执法力度等制度重构策略。

《2024年我国地理标志保护模式的问题及制度重构》范文

《2024年我国地理标志保护模式的问题及制度重构》范文

《我国地理标志保护模式的问题及制度重构》篇一一、引言地理标志是体现一个国家特色产业和文化的独特符号,对于推动地方经济发展、传承历史文化具有重要价值。

我国自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以来,地理标志保护工作得到了越来越多的重视。

然而,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国际贸易环境的不断变化,我国地理标志保护模式面临着诸多挑战和问题。

本文旨在分析我国地理标志保护模式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制度重构措施,以期为地理标志保护工作提供有益的参考。

二、我国地理标志保护模式现状及问题(一)现状我国地理标志保护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建立了较为完善的法律体系,包括《商标法》、《地理标志产品保护规定》等。

同时,国家知识产权局等部门也在积极推动地理标志的注册、管理和保护工作。

此外,各地政府也纷纷出台地方性法规和政策,加大对地理标志的保护力度。

(二)问题尽管我国地理标志保护工作取得了一定成效,但仍存在以下问题:1. 法律体系不够完善。

现有法律对地理标志的定义、保护范围、管理机构等方面存在模糊之处,导致执法过程中存在困难。

2. 管理机构分散。

地理标志涉及多个部门和地方政府的管辖范围,导致管理机构分散、职责不清,影响保护效果。

3. 宣传推广不足。

许多地理标志的知名度和影响力有限,难以充分发挥其品牌价值和市场竞争力。

4. 国际化程度不高。

我国地理标志的国际化程度有待提高,以适应国际贸易环境的变化。

三、制度重构措施针对上述问题,本文提出以下制度重构措施:(一)完善法律体系1. 明确地理标志的定义、保护范围、管理机构等关键内容,使法律体系更加完善、明确。

2. 制定专门的地理标志保护法,以加强地理标志的法律保护力度。

3. 加大对侵权行为的处罚力度,提高违法成本,维护地理标志的合法权益。

(二)统一管理机构1. 建立专门的地理标志管理机构,负责全国地理标志的注册、管理和保护工作。

2. 明确各级政府和部门的职责范围,避免管理机构分散、职责不清的问题。

3. 加强跨区域、跨部门的协调合作,形成地理标志保护工作的合力。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我国地理标志的法律保护
【摘要】:地理标志保护是国际国内工业产权保护中的热点问题之一,受到社会的普遍重视。

我国虽有相关法律法规,但在保护体制和具体实施等方面仍显不足,因此在思考对地理标志的保护问题时,应当树立更加具有开放性和前瞻性的指导思想,建立和完善有中国特色的地理标志的法律保护体系。

本文将从法学和经济学的角度,依据当前世界经济一体化的形势,运用国际公约协定及国内规定中关于商标及地理标志法律保护的相关理论,主要采用实证分析的方法、比较分析的方法、理论联系实际的方法以及案例分析的方法对我国地理标志法律保护进行解析。

文章通过强调我国在加入WTO后,在多边贸易体制下参与国际贸易竞争时进行地理标志保护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对国内外地理标志法律保护进行历史回顾,对比了国内外保护地理标志的立法模式之后,结合我国实际情况,提出我国地理标志保护过程中存在的现实问题,并建议从保护多方利益出发,探寻我国地理标志工作在相应制度及法律保护体系等方面的完善措施和未来发展趋势。

本文的主要观点和研究内容如下:一、我国作为农业经济大国拥有众多名优产品,加强地理标志保护是增强我国产品尤其是农产品国际竞争力的必要选择。

二、通过研究我国地理标志保护现状,提出地理标志保护工作中的问题主要表现在我国特有的“双重保护”模式的矛盾冲突。

三、对于今后我国地理标志保护工作,建议可由统一部门注册管理地理标志。

另外可考虑借鉴国外立法经验,在《原产地域产品保护规定》和《地理标
志产品保护规定》基础上进行专门立法。

【关键词】:地理标志法律保护TRIPS双重保护模式专门立法
【学位授予单位】:山西财经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7
【分类号】:D923.4
【目录】:摘要6-8Abstract8-13引言13-141地理标志法律保护概述14-201.1国际条约、协定中对地理标志的界定14-171.1.1由产地标记到地理标志14-151.1.2地理标志的法律属性15-171.2地理标志国际保护概况17-201.2.1国际条约中关于地理标志保护的规定17-181.2.2保护地理标志的四种主要模式18-202中国地理标志法律保护的现状20-312.1我国保护地理标志的必要性20-222.1.1我国保护地理标志符合国际法规定20-222.1.2保护我国地理标志的客观经济利益222.2我国地理标志保护的立法现状22-272.2.1我国关于地理标志的界定23-242.2.2《商标法》对地理标志的保护24-252.2.3地理标志注册与《地理标志产品保护规定》25-262.2.4国内法中的其他相关规定26-272.3我国地理标志保护过程中存在的问题27-312.3.1双重保护模式造成的冲突27-282.3.2假冒地理标志的侵权现象层出不穷28-292.3.3地理标志与普通商标,商品名称混淆使用29-302.3.4地理
标志被淡化使用造成声誉下降30-313完善我国地理标志保护的法律思考31-443.1明确保护部门、职能和管理权限31-323.1.1商标主管部门统一注册管理地理标志313.1.2国家质检总局应明确产品质量管理监督职能31-323.2大力打击地理标志侵权行为32-333.2.1加强个体权利的保护32-333.2.2对受侵害的合法权益采取有效法律保护333.3加强宣传,增强人们的地理标志保护观念33-343.4地理标志要保护和发展相统一34-353.5保护地理标志立法模式的构想35-443.5.1国外可以借鉴的立法经验35-373.5.2国内制定专门法的法律基础37-383.5.3对保护地理标志专门立法的几点建议38-44参考文献44-46致谢46-47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47-48 本论文购买请联系页眉网站。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