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老子的平均主义经济思想

合集下载

《老子》中的经济学思想及其评述

《老子》中的经济学思想及其评述

《老子》中的经济学思想及其评述《老子》是中国古代文化中的经典之一,书中包含了丰富的哲学思想,其中不乏经济学的内容。

本文将就《老子》中的经济学思想进行探讨,并进行评述。

《老子》中的经济学思想主要体现在对于经济活动、财富积累和政治经济问题的思考当中。

《老子》强调了自然法则和道家思想对于经济活动的指导作用。

书中提及“道法自然”,强调顺应自然规律,不要过度干预和破坏自然,这对于现代经济学理论中的生态经济概念有着显著的启示意义。

书中强调了“为学日益,为道日损”,强调了在经济活动中应注重修养和内在品质的培养,而不是单纯追求物质上的利益。

这与当下提倡的“绿色经济”理念是一致的。

《老子》中对于财富积累也有所思考,书中提及了“重归于道”,强调了物质财富的重要性,但并非唯物主义,而是强调了财富与内心修养的平衡。

就《老子》中的经济学思想进行评述,首先可以肯定的是其对于生态经济的启示意义。

现代社会,经济活动对于环境的破坏已成为了不容忽视的问题,而《老子》中的“道法自然”的思想则可以为我们提供对于环境保护的新思路。

在当代社会,我们需要在发展经济的更加注重对于自然资源的保护和可持续利用。

《老子》中关于财富积累和修养的思考,也提供了一种新的经济价值观念。

现代经济学往往只关注物质利益的最大化,而《老子》中的思想则强调了内在修养的重要性,这可以为当代社会提供对于经济价值观念的一种新思考。

《老子》中的经济学思想也有一些局限性。

《老子》中的思想过于理想化,对于现实的经济问题缺乏具体的指导意义。

在现代社会,经济活动日益复杂,需要更加具体的经济政策和制度的设计和指导,而《老子》中的思想并未提供太多具体的解决方案。

《老子》中的思想相对较为抽象,对于现代经济学的研究和应用有一定的局限性。

现代经济学研究更加强调实证分析和科学方法,而《老子》中的思想则相对较为抽象和主观。

在现代社会,我们需要在继承和发扬《老子》中的经济学思想的更加注重具体问题的分析和解决方案的制定。

论老子的经济伦理思想_胡忠雄

论老子的经济伦理思想_胡忠雄

社会科学研究2003年第2期论老子的经济伦理思想胡忠雄1摘要2老子的经济伦理思想是以/不可道0之/道0为其哲学基础,以/无为0之/德0为其主要内涵,以/无知无欲0为其/利0之所在,以/知足0、/宝俭0为其/利0之所依。

因而,它具有反经济发展的性质。

1关键词2老子;道;无为;无知无欲;民利;宝俭1中图分类号2B22311B82-0531文献标识码2A1文章编号21000-4769(2003)02-0077-04老子是春秋时期道家学派的创始人。

关于他的思想,往之论者往往着眼于哲学、政治学与伦理学方面,而对其经济伦理学思想鲜有论及或有论及也是从正面述之。

本文之作,即是为了弥补这一缺陷。

(一)毫无疑问,/道0是老子思想体系中的最高范畴,具有本体论的性质。

尽管在5老子6一书中,老子视/道0为一种不可言说的存在,即/视之不见0、/听之不闻0、/搏之不得0,112但是,从老子赋予/道0以天地之根、万物之母等规定性来说,/道0作为世界的本源和宇宙万物的法则之义是十分明显的。

5老子6第三十七章说:/道常无为,而无不为。

0意即/道0具有一种稳定的性向,这就是/无为0。

而所谓/无为0,老子解释曰:/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0122,即/道0生育万物却不将万物据为己有,成就万物而不居功自傲,使万物成长而不对万物肆意宰制。

这就是说,/道0虽然是天地之根,但它却没有自己的目的和意志,它是自然而然地如此这般,即/道法自然0132,所以,/道常无为0,却/无不为0。

老子认为,/道0的这种/无为0之特征,也就是作为本体论之/道0的一种外在的表现形式,或/道0的一种功能化形式,故/无为0乃/道0之/德0,老子称之为/上德0或/玄德0。

老子曰:/上德不德,是以有德。

0142/不德0即/无为0,因为/无为0具有/无不为0的功能,/上德无为而无以为0152,所以/不德0之/上德0才是真正地/有德0。

/上德0虽然是一种形上存在即/道0之/德0,但因为宇宙万物都是从中而生,故万物包括人在内皆内在而先验地具有了这种德性(virtue)。

《老子》中的经济学思想及其评述

《老子》中的经济学思想及其评述

《老子》中的经济学思想及其评述作者:黄志强来源:《中国集体经济》2019年第16期摘要:虽然《老子》成书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在《老子》成书之际还不曾有经济学这一概念,但《老子》中已经体现出很多基本的经济学思想。

尽管书中并没有直接对当时的经济运行情况继续描述,但书中或多或少所透露出来的经济学思想,即便是以现在的眼光看来也是值得惊叹一番,这些思想常常与后世经典的经济发展、企业管理和消费理论等思想可谓不谋而合,具有一定的前瞻性和现实意义。

关键词:《老子》;市场经济;政府经济政策一、老子经济思想的历史背景老子生活在战乱纷飞的春秋战国时期,在战争频发的时期,社会的政治结构和人的生活状态都长期处于不稳定的时期。

当时的天下,正如老子所言,处于一种:“天下无道,戎马生于郊” 的严酷状态下。

同时,统治阶级为了发动战争对人们采取了横征暴敛、穷奢极欲的政治手段,这样现象在《老子》中经常被提及:“朝甚除,田甚芜,仓甚虚;服文采,带利剑,厌饮食,财货有余,是为盗夸。

非道也哉!” “民之饥,以其上食税之多,是以饥。

民之难治,以其上之有为,是以难治。

民之轻死,以其求生之厚,是以轻死。

”在这样一个民众:“狎其所居,厌其所生”的时代,老子为当时的人民对当时的统治阶级和残酷的战争时代提出了沉痛的抗议。

而《老子》书中也描述了一些当时的社会经济现象以及老子本人对美好世界的向往,这些都或多或少地透露了老子地经济思想。

这其中诸如民本思想、自由放任思想、重视民生思想都是经济学对社会的重要考察方向,而老子对这些问题独到的看法在今天看来也有深刻的借鉴价值。

二、老子的具体经济思想(一)老子经济思想中政府的角色定位“无为”思想是老子思想的重要部分,老子崇尚天道(自然法则),强调万事万物要遵循其自由的规律。

老子反对国家对人民的生活有过多的干预,主张对民众采取“无为而治”的政策。

老子强调事物要“顺乎自然”所谓自然就是其本身所具有的规律。

“无为”思想其中也蕴含着丰富的经济学思想。

浅谈老子的均衡之道

浅谈老子的均衡之道

天之道其犹张弓欤?高者抑之,下者举之;有馀者损之,不足者补之。

天之道,损有馀而补不足。

人之道则不然,损不足以奉有馀。

孰能有馀以奉天下,唯有道者。

是以圣人为而不恃,功成而不处,其不欲见贤。

自然规律的运作难道不象拉开弓弦一样吗?高的我把它压低,低的我把它抬高;富余的我让他减损,缺乏的我让它补足。

自然规律就是削减富余补益贫乏,从而取得均衡。

人类社会的法则就不是这样,他们总是减损那本来就很贫乏的去增益那本来就已经很富余的。

又有谁能把自己多余的拿出来贡献给天下呢?只有深通自然规律的人。

所以智者施为了却并不以此自持,大功告成而不居功德,他不想让自己显得过分高明。

“天之道其犹张弓欤?高者抑之,下者举之;有馀者损之,不足者补之。

”把天道来比拉弓是老子一个绝妙的比喻:拉弓的时候就是同时压低高的那头;提起低的那头;把长的那部分缩短而把窄的那部分拉宽。

这里的“均衡”讲的是一种趋势,但高的再低也不会比原本低的低,差距还是存在的,但是要控制在一个“均衡”的范围之内。

从地球表面的自然现象来说,日晒雨淋的结果是不断地把山川之高去弥补河谷之低。

这个过程是经久不衰的。

但是如果整个地球表面成了彻底的`一块平板,就不会有山川河流,也不会高等文明的出现。

所以又从地球的内部不断产生造山运动来凸显高低的差距。

适当的差距就是发展的根本动力。

没有正负电极电位的差距,就不会有电流的产生。

但是这个差距如果过大,就会毁灭整个系统。

所以“道”从一定意义上说,就是一个在具体细节处处不均衡的情况下寻求全局均衡的过程。

易经中的九宫图就是这样一个典型的例子:“四二为肩,八六为足,左三右七,戴九履一,五居中宫。

”整个系统没有一处是相同的,但是无论横、竖、斜的总和却都是一样的,它在不和谐、不均衡的个体间形成了整体的和谐和均衡。

均衡的目的是维持系统的存在,但过分强调均衡到了平均主义的地步,就会失去发展的动力;不均衡是发展的动力之源,但过分求这个动力的结果会使系统不堪承受而解体。

老子的金钱观

老子的金钱观

老子的金钱观
老子是中国古代道家学派的创始人之一,他的思想主要体现在《道德经》中。

关于金钱观,老子的思想主要集中在财富与生活的平衡、淡泊名利、追求简朴自然等方面。

1.淡泊名利:老子主张追求淡泊名利,认为贪图名利、追逐权势
只会让人迷失于物质的诱惑中,失去内心的宁静。

他提倡不为
外物所累,不为功名所困,以达到一种精神上的解放。

2.无为而治:老子强调“无为而治”(无为而治者,天下希及之),
即通过无为而治的方式,以保持心境的宁静与平和。

他认为,
人们应该顺应自然,不过度追求物质,不勉强自己,以达到内
外和谐的状态。

3.财富与生活的平衡:在《道德经》中,老子提到“知足者富”,
强调了知足常乐的理念。

他认为,追求无尽的欲望只会带来不
必要的困扰,而适度满足自己的需求,保持内心平和,才是真
正的富有。

4.谨慎使用权谋:尽管老子并未直接谈论金钱,但他在《道德经》
中强调了对权谋和权力的谨慎使用。

他认为,权力容易导致混
乱和矛盾,因此,处理金钱事务时也应该保持谨慎与理智。

总体而言,老子的金钱观强调了追求内在的平和与宁静,警示人们不要被物质追逐所困扰,强调适度、谨慎、淡泊名利的处世哲学。

他的思想强调以自然之道为依归,通过与自然和谐相处,达到人生的真谛。

当然,这并不是直接回答金钱是否重要的问题,而是在人际关系、
事业追求等多个方面提供了一种思考和处事的态度。

《老子》中的经济学思想及其评述

《老子》中的经济学思想及其评述

《老子》中的经济学思想及其评述《老子》是中国古代哲学著作之一,有着深刻的经济学思想。

本文将从《老子》的经济观提取要点,并对其进行评述。

一、无为而治的经济观《老子》强调了“无为而治”的思想,认为应当尽量减少干预市场,让市场自主调节。

在经济生活中,政府不宜过度干预市场,而应当尽可能地放手让市场自由运行,让自然规律自行发挥作用。

这种经济观有助于避免政府过多的干预引起的失灵和浪费,更能促进市场的效率和发展。

二、适度而知足的经济观《老子》中贬抑过度追求物质生活的观念,强调适度而知足的生活态度,认为过度追求物质财富只会让人陷入贫穷和痛苦之中。

只有适度而知足,富则安居,贫则安分,才能实现和谐的社会与和平的经济发展。

这种经济观有助于降低社会矛盾和压力,实现社会和谐。

三、自然法则与经济规律的统一《老子》认为,道是治理天地的基本法则,万物的运行都受到道的影响。

在经济生活中,自然法则同样发挥重要作用。

政府应该遵循社会和经济规律,采取符合自然规律的措施,促进市场平衡,实现社会经济稳定和发展。

四、平衡发展的经济观《老子》认为,任何事物都有两个方面,正面与反面,强调平衡与调和。

在经济生活中,政府不能一味追求经济增长,而是要平衡经济、环境和社会之间的关系,避免破坏生态环境,带来社会问题。

这种经济观有助于实现可持续发展,实现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和谐共处。

评述《老子》中的经济学思想主要是强调自由市场,疏导干预,保持适度,自然法则,平衡发展等,这些思想非常契合现代经济学的一些理论。

特别是在当前全球化和市场化改革的背景下,这些经济思想也对现代经济的发展有着重要的启示意义。

在市场经济模式下,政府往往会过多地干预市场,导致市场失灵,并建立起一些过度繁琐和复杂的规定和制度,这些反而削弱市场的效率和发展,影响到社会的稳定和发展。

因此,像《老子》中强调的市场自由与自然规律相结合的思想对时代有现实的意义。

同时,适度而知足的经济观强调了平衡经济与生态、社会与环境之间关系的重要性。

《老子》中的经济学思想及其评述

《老子》中的经济学思想及其评述

《老子》中的经济学思想及其评述《老子》是中国古代的一部重要哲学经典,书中包含了丰富的哲学思想,其中也涉及到了一些经济学的内容。

虽然《老子》并不是专门讨论经济学问题的著作,但其中蕴含着一些与经济学相关的思想,这些思想在一定程度上对当代的经济学理论与实践产生了影响。

本文将从《老子》中的经济学思想出发,探讨其内涵及对当代的启示,并对其进行评述。

1. 财富观念《老子》中对财富的认识体现了其独特的经济学思想。

书中提出“无为而治”、“不可得之事,无为而成”等思想,强调天道无情,万物自然。

这种“无为而治”的理念对于经济学来说,可以理解为放弃强求,顺应天时地利,随遇而安,不过度干涉市场,从而实现自然规律下的经济平衡。

《老子》还提出“天下有始,以为天下母;既得母,以知子;既知子,复守母”的观点,表明一种经济学上的“顺势而为”的态度,强调顺应事物的发展变化,寻找问题的本源,从而达到经济发展的目的。

2. 领导理论《老子》中的领导理论也对当代的经济管理产生了一定的启示。

书中提出“不尚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等思想,强调领导者应该以身作则,不过分炫耀自己的才能,不追求奢侈的物质享受,以免引发社会的不公平现象和道德滑坡。

这种领导理念在当代的经济管理中也体现了一种“以人为本”的管理思想,强调领导者应该倡导社会公平,传递正面的道德观念,以此来影响和引导整个社会的价值观和行为规范。

3. 理性思维《老子》中的理性思维对当代经济学发展具有重要的启示。

书中强调“善者之师,不善者之友;圣人之居,虽器有亡焉”,强调了领导者应该倡导正当的社会行为和价值观念,同时也强调了对于不善的人和行为也应该给予包容和帮助。

这种理性思维对于当代的经济学而言,也呼应了理性社会主义的思想,强调了人们应该树立理性的社会心态,以实现社会的和谐与发展。

4. 无为而治的理念《老子》中的“无为而治”思想对于当代的经济学也有一定的启示意义。

书中提出“天下之至柔,驰骋天下之至坚”,讲述了服从自然规律的思想,追求简约、自然的生活方式。

《老子》中的经济学思想及其评述

《老子》中的经济学思想及其评述

《老子》中的经济学思想及其评述《老子》是中国古代思想宝库中的一颗明珠,其思想内容丰富,不仅包含哲学、道德、政治等方面,还包含了经济学思想。

在《老子》中,有关经济学的思想虽然没有专门系统的阐述,但是在对人生、社会、政治等方面的讨论中,不经意地涉及了经济学的诸多问题,包括经济发展、生产方式、财富分配、商品交换等方面。

《老子》所涉及的经济学思想具有极强的时代性和普世性。

在时代性方面,《老子》所反映的经济现象是在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背景下产生的,是对当时社会现实的思考。

而在普世性上,这些经济学思想所折射出的是人类对于经济生活的普遍认知,对于社会生产、物质财富、个体利益等方面都有着普遍意义。

接下来我们将对《老子》中的经济学思想进行具体阐述和评述。

1. 关于经济活动的态度在《老子》中,对于经济活动的态度可以用“无为而治”来概括。

《道德经》第三十七章中有云:“道常无为而无以为,便无不为。

”这句话表达了无为而治的思想,也包含了对经济活动的态度。

在《老子》看来,过度的干预和干涉只会导致经济活动的扭曲和不顺畅,应当让经济活动自然而然地运行,让市场自由竞争,才能够实现经济的良性发展。

2. 对物质财富的看法《老子》中对于物质财富的看法是包含着深刻的哲学思考的。

在《道德经》第七十四章中写道:“民不畏威,则大威至。

无狭而大,无德而有。

此乃天牧。

”这句话表达了“无狭而大”的思想,即不要过度追求物质财富,而是应当追求天道和德行。

《老子》也提到了无为而治的治国思想,这也包含了对物质追求的相对淡化。

在《老子》看来,贪婪是人类最大的患病之源,物质财富虽然是必要的,但不能成为人们追求的终极目标,应当以道德、良心为重。

3. 对生产方式的思考《老子》对生产方式的思考主要反映在对劳动的思考上。

在《道德经》第二章中写道:“天地之始,有以为生;——是谓襄阳。

人之生也,地之固也。

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人之道,损不足以奉有余。

”这句话中表现了对生产方式的思考,提示人们应当如何适应自然法则,顺应自然规律。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析老子的平均主义经济思想摘要:长期以来,人们对《老子》的研究多侧重于其哲学及政治思想方面,经济方面的研究相对薄弱。

其实,《老子》对经济领域亦有较多的涉及。

本文试图就《老子》书中有关经济思想中的平均主义观念进行剖析,对产生这个经济思想的哲学根源作些初步的探析,以期对《老子》的经济思想有更深刻的认识。

关键字:《老子》;贫富分化;天道;人道春秋战国中、晚期是中国古代社会经济、政治、文化有较大变化和发展的时期。

《老子》一书作为老子思想的集大成,是那个时期政治、文化等各方面深刻的反映,记录了老子弥足珍贵的经济思想。

他用哲人的眼光,描述了当时社会经济发展所呈现的复杂情形,表现了古代思想家对经济生活的深刻洞悉。

其平均主义的经济思想更值得仔细玩味和探讨。

一、老子平均主义经济思想的哲学根源春秋战国时期经济动荡,贫富分化显著,阶级关系恶化。

统治者只知享受而不事生产,而且穷奢极欲地在课收重税和巧取豪夺上下功夫,甚至制定了若干不准讲、不准做的条条款款,形成了多种忌讳,导致“天下多忌讳而民弥贫”。

①同时,由于战争频繁,对经济基础具有巨大的破坏作用。

老子不断反思这种经济形势,从哲学的角度考虑经济问题,提出了平均主义的经济思想。

众所周知,老子哲学思想的核心是“道”,平均主义的经济思想也是“道”的思想的衍申和派生,是老子“域中有四大,而人居其一焉。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②的引申。

(一)天道自然无为,“衣养万物”,人法自然,方有利于社会生产。

老子说:“我独异于人,而贵食母。

”③王弼注:“食母,生之本也。

”④食母的内容主要应是吃、穿等生活资料,在当时来说都依靠农业生产。

如果由于人之“有为”而妨碍了社会生产,那是不可取的。

统治者为扩张领土而发动战争,对统治者来说是“有为”,但是却给社会生产和人民带来了无穷的灾难,老子谴责这种不道的行为。

在工艺技巧的问题上,他说:“民多利器,国家滋昏,人多技巧,奇物滋起。

”⑤联系上文“以无事取(治也)天下”⑥和下文“故圣人云:我无为,而民自化”⑦来考察,其直接矛头指向统治者利用工艺技巧来残害人民。

总之,老子对待社会生产的态度是听其自然。

由于统治者的“有为”,使社会生产遭到破坏,为老子所反对,积极推动社会生产力的进步,也非老子所提倡。

他所主张的是在自然状态下之为之事,一切都是那样和谐、平静,然而进取则不足也。

所以,《老子》第二十七章道:“圣人常善救人,故无弃人;常善救物,故无弃物。

”⑧(二)人既法自然,自然固无为,故人应“为而不有”。

前已言之,天道自然,万物在顺应自然状态中生长,天不私于一物。

天地自然而无私,故人亦应“无为”而无私。

所以老子主张‘性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

⑨就是说,人们从事物质资料的生产,但并不把生产物据为己有。

因为不私有,才能“见素抱朴”,⑩返乎自然之本性,这是最高尚的品德。

在老子的时代,私有制早已根深蒂固,被人们看作天经地义的事情。

殷周统治者为了维护私有制度,都曾利用迷信鬼神天命的宗教神学,宣传有意志能赏罚的天是决定人事命运吉凶祸福的主宰,它时时干预和支配着人世。

人对于由天意所决定的建立在私有制基础上的剥削制度是无能为力的。

老子却巧妙地把“天道”和“人道”结合了起来。

老子的“天”指的是自然法则而不是神。

“人道”效法乎“天道”,这就使他的主张达到了一个新的理论高度。

《老子》第七章云:“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非以其无私邪,故能成其私。

”这就是效法自然的“人道”。

即将社会利益置于个人利益之先,指斥私利之害。

他说:“吾所以有大患者,为吾有身,及吾无身,吾有何患?”(11)又说:“圣人不积,既以为人,己愈有,既以与人,己愈多。

”(12)如果人人都能为社会(“为人”)而进行生产劳动,为社会也就是为自己,为人而不为己,社会就会安定,这同他在哲学上的“有生于无”的观点是一致的。

(三)天道均平,人道也应均平。

天道既无私,则天道之为均平,自是必然。

第三十二章道:“天地相合,以降甘露,民莫之令而自均。

”(13)即天降甘露,无远无近,无厚无薄,以被万物,天下如一。

可知均平是自然法则。

王弼注云:“天地相合,则甘露不求而自降。

我守其真性无为,则民不令而自均也。

”人世应象天降甘露一样,效法自然法则,无事无为,人民自然均平了。

然而现实生活中是极不均平的,面对财富为统治者所垄断,“金玉满堂”,(14)“服文绿,带利剑,厌饮食,财货有余”,(15)老百姓却在饥饿线上挣扎(“民之饥”),以至起而造反,不惜“轻死”的状况,老子提出了“损有余而补不足”的思想。

也就是平均主义的经济思想。

二、老子平均主义经济思想的具体表现在《老子》一书中,直接体现其经济思想的语句是“天之道,其犹张弓与?高者抑之,下者举之,有余者损之,不足者补之。

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

人之道,则不然,损不足以奉有余。

孰能有余以奉天下?唯有道者。

”(16)在老子看来,“天之道”不仅是“自然的”、“无为的”,而且也是公平的,它就象张弓射箭一样,总是以射中靶心为目标,其位置不能过高或过低,用力不能过大或过小,必须恰到好处。

否则,就会自动进行调节,“损有余而补不足”。

而“人之道”却往往与此相反,处处强调人为,甚至恣意妄为,“损不足以奉有余”,从而导致了各种不公平现象的发生:富者愈富,贫者愈贫。

少数人巧取豪夺,据天下为己有,过着荒淫无耻的生活。

而大多数人却房无一间,地无一垄,过着衣不遮体,食不果腹的生活。

因此,老子大声疾呼,人类社会要遵循天道自然的原则,“损有余而补不足”,缩小贫富差距,建立起公平合理的社会。

老子认为,有形的财富是不能长久保持的,过分追求物质财富是得不偿失的,即“金玉满堂,莫之能守,富贵而骄,自遗其咎”,(17)进而主张“圣人不积”,认为“既以为人已愈有,既已给人则己愈多”,而且也不追收别人所欠他的债务。

《老子》十分推崇“损有余以补不足”的天道,希望以天道原则来改造人道。

这不仅是它对自然界生物生长规律的认识和概括,而且把天道与“损不足以奉有余”的人道加以对比,希望人们按天道原则来改变既存的人道。

“损不足以奉有余”是《老子》对当时贫富分化剧烈、统洽者贪婪“盗贼多有”以及“民之轻死”等社会现象的高度概括和揭露。

而颂扬天道,就是盼望社会能通行这种原则。

因此,他在对比后颇为感慨地问:“孰能有余以奉天?唯有道者。

”又说:“是以圣人,为而不恃,功成而不处,其不欲见贤。

”(18)这是有德的圣人,奉行天道以治人世所必具的态度,是天道无为在人世中的体现,也就是“我无事”的写照。

在《老子》看来,圣人能做到“不恃”、“不处”、“不见贤”,即不贪天之功为己功,不以自己的主观意志强迫百姓去做这做那,而让百姓在一种合乎天道的安定环境中去自主发展,使“我无事”的社会条件,发展成为“民自富”的良好结果。

这是《老子》用天道改变人道的办法,与它在政治上主张无为而治是一脉相通、相辅相成的。

实际上老子就向统治者公开宣称,反对以劳动人民的贫乏来造成统治者的富有,主张把统治者的财富分给贫无所有的劳动人民。

综上可知,老子既然认为万物自然而生,自然而为,自然而长,自然而成。

自然的秩序是和谐的,自然的状态是美好的,自然的德性是美善的,所以人法自然才是好的,反之,则是坏的,顺乎自然之道才能长久,反乎自然之道则不长久。

所以,人世之道应该如圣人云:“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事而民自富,我无欲而民自朴。

”(19)于“为无为,事无事”中,社会得以安宁,人民也自然富足。

三、结语老子的平均主义主张是对春秋战国时期争战不息,社会动荡,赋役繁重,民不聊生状况的一种反思。

老子以“法自然”为依据,用自然的“无为”否定人的“妄作”;以天道的“自均”否定人道的“有余”。

从均富和使人与物都得到充分利用这点来看,老子的愿望是好的,虽然在当时的社会现实和政治环境下只是一个美好的空想罢了,但体现了他对民生的关切,对统治者贪欲的不满,对下层人民不幸遭遇的同情。

另外,老子的“损补”或“损益”思想还有另一种含义,即通过加强或削弱事物的某一方面来削弱或加强事物的另一方面,以促进事物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或使人们在生活中处于有利地位。

如老子所说:“反者道之动,弱者道之用。

”(20)这也是有积极意义的。

在我国历史上,封建统治者曾多次将《老子》的经济思想用于恢复经济,发展生产,巩固封建地主阶级的统治,如汉代的“文景盛世”、唐朝初年的“贞观盛世”都与统治者奉行老子的无为经济管理思想分不开。

胡寄窗教授认为:“道家尤其是《老子》的经济思想,不管它们是怎样的稀少和消极,对后代的影响绝不亚于其光辉的哲学思想。

”(21)而作为其经济思想中的重要组成部分的平均思想,不仅成为多次农民起义战斗的旗帜,成了反对封建政权的理论依据,即便对于在社会主义经济建设中如何调节收入分配、避免两极分化和完成政府向服务型政府的转型也有重要作用。

注释:①《老子》第三十章②《老子》第二十五章③《老子》第二十章④《老子》第七十五章⑤⑥⑦(19)《老子》第五十七章⑧《老子》第二十七章⑨《老子》第五十一章⑩《老子》第十九章(11)《老子》第十三章(12)《老子》第八十一章(13)《老子》第三十二章(14)(17)《老子》第九章(15)《老子》第五十三章(16)(18)《老子》第七十七章(20)《老子》第四十章(21)胡寄窗.中国经济思想史简编[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1. 参考文献:[1]胡寄窗.中国经济思想史简编[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1.[2]赵靖.赵靖文集[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3]朱森溥.关于老子的经济思想初探[J].中华文化论坛,1994(2).[4]马涛.从郭店楚简《老子》看老子的经济思想[J].管子学刊,2002(1).。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