卜算子·送鲍浩然之浙东_王观[1]

合集下载

宋词:《卜算子·送鲍浩然之浙东》原文译文赏析

宋词:《卜算子·送鲍浩然之浙东》原文译文赏析

宋词:《卜算子·送鲍浩然之浙东》原文译文赏析《卜算子·送鲍浩然之浙东》水是眼波横,山是眉峰聚。

欲问行人去那边?眉眼盈盈处。

才始送春归,又送君归去。

若到江南赶上春,千万和春住。

【译文】水像美人流淌的眼波,山如美人蹙起的眉毛。

想问行人去哪里?到山水交汇的地方。

刚刚把春天送走,又要送你归去。

要是到江南赶上春天,千万要把春天的景色留住。

【注释】卜算子:词牌名。

北宋时盛行此曲。

万树《词律》以为取义于“卖卜算命之人”。

双调,四十四字,上下片各两仄韵。

两结亦可酌增衬字,化五言句为六言句,于第三字豆。

宋教坊复演为慢曲,《乐章集》入“歇指调”。

八十九字,前片四仄韵,后片五仄韵。

鲍浩然:生平不详,词人的朋友,家住浙江东路,简称浙东。

水是眼波横:水像美人流淌的眼波。

古人常以秋水喻美人之眼,这里反用。

眼波:比喻目光似流淌的水波。

山是眉峰聚:山如美人蹙起的眉毛。

《西京杂记》载卓文君容貌姣好,眉色如望远山,时人效画远山眉。

后人遂喻美人之眉为远山,这里反用。

欲:想,想要。

行人:指词人的朋友(鲍浩然)。

眉眼盈盈处:一说比喻山水交汇的地方,另有说是指鲍浩然前去与心上人相会。

盈盈:美好的样子。

才始:方才。

【赏析】这首词是一首送别之作。

题目中的鲍浩然是作者的朋友,浙东是友人要去的地方。

这首词分为两片,上片写友人回浙东去的山水行程,下片抒发作者对回归江南的友人的深情祝福。

上片“水是眼横波,山是眉峰聚”两句,暗含送别,以人的眼睛来比拟山水,把山水写的有情有义。

水是眼波,也就是说眼中的泪水如波,横在眼里而没有留出,说明作者为将行的朋友着想,在尽力克制自己的情感,即使眼泪在眼眶里打转也不使之滴落而增加友人的伤感。

山是眉峰,而此刻眉峰郁结着许多离愁别恨。

一个“聚”字,用的十分有力,将作者胸中的离愁表现得淋漓尽致。

这两句实际上是写作者对友人归途的远眺,作者的视线与友人归途的山水相连,目送着将要远行的友人。

通过形象的比拟,传达出自己惜别的深情。

初中语文文言文王观《卜算子送鲍浩然之浙东》原文与译文(含赏析)

初中语文文言文王观《卜算子送鲍浩然之浙东》原文与译文(含赏析)

王观《卜算子·送鲍浩然之浙东》原文与译文(含赏析)原文水是眼波横,山是眉峰聚。

欲问行人去那边?眉眼盈盈处。

才始送春归,又送君归去。

若到江南赶上春,千万和春住。

注释[1鲍浩然]:人的朋友。

[2]眼波横:这里的水像美人流动的眼波。

[3]眉峰聚:这里的山如美人蹙起的眉毛。

[4]眉眼盈盈处:这里指山与水交汇处。

[5]欲:想此词以新巧的构思和轻快的笔调,在送别之作中别据一格。

开篇“水是眼波横”二句匠心独运:前人惯以“眉如春山”、“眼如秋水”之类的譬喻来形容女子容颜之美,如托名于刘歆的《西京杂记》卷二:“文君姣好,眉色如望远山”;李白的《长相思》:“昔时横波目,今作流泪泉”;白居易《筝诗》:“双眸剪秋水,十指剥春葱”。

(案:亦有以“秋水”形容男子眼神者,如李贺《唐儿歌》:“一双瞳人剪秋水”。

)而作者此处则反用其意,说水是眼波横流、山上眉峰攒聚,其妙处不仅在于推陈出新、发想奇绝,而且在于运用移情手法,化无情为有情,使原本不预人事的山水也介入送别的场面,为友人的离去而动容。

“欲问行人”二句,仍就“眉眼”加以生发,亦见用笔灵动、造语新奇。

“眉眼盈盈处”,既是喻指友人故乡的秀丽山水,又令人想见友人妻妾倚栏盼归之际美目传恨、秀眉凝愁的情态。

妙语双关,熔铸非易。

过片后“才始送春归”二句抒写良情别绪:方才“送春”,已是十分怅恨;今又“送君”,更添怅恨十分。

旦夕之间,两谙别苦,情何以堪?但作者却故意出以淡语,含而不露。

“若到江南”二句再发奇想,叮嘱友人如能赶上江南春光,务必与春光同祝惜春之情既溢于言表,对友人的祝福之意亦寓于句中。

译文水像美人流动的眼波,山如美人蹙(cù)起的眉毛。

朋友要去哪里呢?是去那山水交汇处。

才刚送走了春天,又要送你回去。

假如你到江南,还能赶上春天的话,千万要把春光留住。

赏析卜算子送鲍浩然之浙东水是眼波横①,山是眉峰聚②。

欲问行人去那边,眉眼盈盈③处。

才始送春归,又送君归去!若到江南赶上春,千万和春住。

六年级下《卜算子送鲍浩然之浙东》

六年级下《卜算子送鲍浩然之浙东》

六年级下《卜算子送鲍浩然之浙东》《六年级下〈卜算子·送鲍浩然之浙东〉》在六年级下册的语文课本中,有一首充满韵味的词——《卜算子·送鲍浩然之浙东》。

这首词语言优美,情感真挚,给我们带来了独特的文学体验。

“水是眼波横,山是眉峰聚。

欲问行人去那边?眉眼盈盈处。

”词的开篇就用了新奇的比喻,把水比作美人流动的眼波,把山比作美人蹙起的眉峰。

这是多么生动而又形象的描写呀!让人仿佛能看到那波光粼粼的水面和那层峦叠嶂的山峰。

当我们读到“欲问行人去那边?眉眼盈盈处”时,不禁会想,行人要去的地方究竟是哪儿呢?原来是那山水交汇、风光旖旎的浙东。

这里的“眉眼盈盈处”不仅描绘了浙东的美景,还让人感受到了一种充满期待和向往的情感。

“才始送春归,又送君归去。

若到江南赶上春,千万和春住。

”刚刚送走了春天,现在又要送别友人。

这种双重的离别之情,让人感到一丝忧伤。

但作者并没有一直沉浸在这种悲伤之中,而是在结尾处给予了友人美好的祝福。

如果到江南还能赶上春天,一定要把春天留住。

这既是对友人行程的关心,也是对友人未来生活的美好期许。

这首词的作者是王观。

他以细腻的笔触和独特的构思,为我们展现了送别时的复杂情感。

既有离别的不舍,又有对友人的祝福;既有对自然美景的描绘,又有对人生聚散的感慨。

对于六年级的我们来说,学习这首词有着重要的意义。

它让我们感受到了中国古代文学的魅力,体会到了古人用简洁而优美的语言表达深刻情感的高超技艺。

从文学角度来看,这首词的语言简洁明快,比喻新奇巧妙。

“水是眼波横,山是眉峰聚”这一比喻,不仅让我们看到了作者丰富的想象力,也让我们感受到了他对自然美的敏锐洞察力。

这种独特的表达方式,为我们的写作提供了很好的借鉴。

从情感教育的方面来说,它让我们懂得了珍惜友情,学会在分别时给予对方真诚的祝福。

在生活中,我们也会经历与朋友的分别,或许会感到难过和不舍,但我们应该像词中的作者一样,用积极的心态去面对,把美好的祝福送给朋友。

【古诗三百首】《卜算子 送鲍浩然之浙东》译文注释_《卜算子 送鲍浩然之浙东》

【古诗三百首】《卜算子 送鲍浩然之浙东》译文注释_《卜算子 送鲍浩然之浙东》

【古诗三百首】《卜算子送鲍浩然之浙东》译文注释_《卜算子送鲍浩然之浙东》【古诗三百首】《卜算子送鲍浩然之浙东》译文注释_《卜算子送鲍浩然之浙东》卜算子送鲍浩然之浙东[宋]王观水是眼波横,[1]山就是眉峰共聚。

[2]欲问行人去那边,眉眼盈盈处。

[3]才始送春归,又愁月夜。

若到江南赶上春,千万和春居住。

【注释】:[1]眼波斜:形容眼神闪烁,状例如水波横流。

[2]眉峰聚:形容双眉蹙皱,状如二峰并峙。

[3]眉神盈盈处:喻指山水明丽的地方。

盈盈:幸福的样子。

此词以新巧的构思和轻快的笔调,在送别之作中别具一格。

开篇“水就是眼波斜”二句匠心独运:前人使唤以“眉如春山”、“眼例如秋水”之类的论师去形容女子容颜之美,例如伪托于刘歆的《西京杂记》卷二:“文君姣好,眉色如望远山”;李白的《短春草》:“昔时横波目,今并作流泪泉”;白居易《筝诗》:“双眸抠秋水,十指剁春葱”。

(案:亦存有以“秋水”形容男子眼神者,例如李贺《唐儿歌》:“一双瞳人抠秋水”。

)而作者此处则THF1其意,说道水就是眼波横流、山上眉峰攒聚,其妙处不仅是推陈出新、自创奇险,而且是运用移情手法,化无情为有情,并使原本不进度表人事的山水也干预送来别的场面,为友人的离开而动容。

“欲问行人”二句,仍就“眉眼”加以生发,亦见用笔灵动、造语新奇。

“眉眼盈盈处”,既是喻指友人故乡的秀丽山水,又令人想见友人妻妾倚栏盼归之际美目传恨、秀眉凝愁的情态。

妙语双关,熔铸非易。

过片后“才始送春归属于”二句抒发良情别绪:方才“送春”,已就是十分怅恨;今又“愁”,平添怅恨十分。

旦夕之间,两谙别苦,情何以堪?但作者却故意成以淡语,含而不露。

“若到江南”二句再发奇想,叮嘱友人如能赶上江南春光,务必与春光同祝惜春之情既溢于言表,对友人的祝福之意亦寓于句中。

【叶具】《唐宋词鉴赏集》:诗贵缘情。

这首小词正是用它所表现的真挚感情条打动读者的心弦的。

且不必问题目云云,它那从民间营养吸取来的健康情调、鲜明语言、民歌的艺术技巧引起读者的美感和共鸣,使它臻于词的上乘。

《卜算子-送鲍浩然之浙东》原文、译文及赏析—小学必读

《卜算子-送鲍浩然之浙东》原文、译文及赏析—小学必读

《卜算子-送鲍浩然之浙东》原文、译文及赏析—小学必读原文:卜算子-送鲍浩然之浙东王观〔宋代〕水是眼波横,山是眉峰聚。

欲问行人去那边?眉眼盈盈处。

才始送春归,又送君归去。

若到江南赶上春,千万和春住。

译文:水像美人流动的眼波,山如美人蹙起的眉毛。

想问行人去哪里?到山水交汇的地方。

刚刚把春天送走,又要送你归去。

如果你到江南能赶上春天,千万要把春天的景色留住。

注释:卜算子:词牌名。

北宋时盛行此曲。

万树《词律》以为取义于“卖卜算命之人”。

双调,四十四字,上下片各两仄韵。

两结亦可酌增衬字,化五言句为六言句,于第三字豆。

宋教坊复演为慢曲,《乐章集》入“歇指调”。

八十九字,前片四仄韵,后片五仄韵。

鲍浩然:生平不详,词人的朋友,家住浙江东路,简称浙东。

水是眼波横:水像美人流动的眼波。

古人常以秋水喻美人之眼,这里反用。

眼波:比喻目光似流动的水波。

山是眉峰聚:山如美人蹙起的眉毛。

《西京杂记》载卓文君容貌姣好,眉色如望远山,时人效画远山眉。

后人遂喻美人之眉为远山,这里反用。

欲:想,想要。

行人:指词人的朋友(鲍浩然)。

眉眼盈盈处:一说比喻山水交汇的地方,另有说是指鲍浩然前去与心上人相会。

盈盈:美好的样子。

才始:方才。

赏析:这首词是一首送别之作。

题目中的鲍浩然是作者的朋友,浙东是友人要去的地方。

这首词分为两片,上片写友人回浙东去的山水行程,下片抒发作者对回归江南的友人的深情祝愿。

上片“水是眼波横,山是眉峰聚”两句,暗含送别,以人的眼睛来比拟山水,把山水写的有情有义。

水是眼波,也就是说眼中的泪水如波,横在眼里而没有流出,说明作者为将行的朋友着想,在尽力克制自己的情感,即使眼泪在眼眶里打转也不使之滴落而增加友人的伤感。

山是眉峰,而此刻眉峰郁结着不少离愁别恨。

一个“聚”字,用的十分有力,将作者心中的离愁表现得淋漓尽致。

这两句实际上是写作者对友人归途的远眺,作者的视线与友人归途的山水相连,目送着将要远行的友人。

通过形象的比拟,传达出自己惜别的深情。

卜算子送鲍浩然之浙东

卜算子送鲍浩然之浙东

三、四两句,点出行人此行的目的:他的 去处,是“眉眼盈盈处”。“眉眼盈盈”四
字有两层意思:一指江南的山水,清丽明秀, 有如女子的秀眉和媚眼;二指有着盈盈眉眼 的那个人。因此“眉眼盈盈处”,既写了江
南山水,也同时写了他要见到的人物。此二 句写送别时的一往情深却又含而不露。
下片“才始送春归”二句抒写良情别绪: 方才“送春”,已是十分怅恨;今又“送 君”,更添怅恨十分。旦夕之间,两谙别苦, 情何以堪?但作者却故意出以淡语,含而不 露。
才使送春归, 又送君归去。 若到江南赶上春, 千万和春住。
作者简介:
王观(生卒年不详),字通叟,北宋高 邮(属江苏)人。宋仁宗嘉祐二年( 1057年) 进士。曾著《扬州赋》、《芍药谱》。有 《冠柳词》。今有赵万里辑本。曾在宋神宗 朝当过翰林学生,因作词得罪而被贬,所以 自号“逐客”。王灼说他的词“新丽处和轻 狂处皆是惊人”(《碧鸡漫志》),说明他 是具有鲜明的创作个性的词家。王观的作品, 风趣而近于俚俗,时有奇想。
?再读古诗,谁来说 一说这五句诗分别 是什么意思?
水是眼波横,山是眉峰聚。
眼波横:形容眼神闪动,状如水波横流 。
眉峰聚:形容双眉蹙[cù],状如二峰并 峙[zhì]。
水像美人的眼波横流,山如美人蹙 起的眉毛。
欲问行人去那边?眉眼 盈盈处。
欲:想要。
盈盈:美好的样子。
处:地方。 眉眼盈盈处:山水交汇处。
卜算子.送鲍浩然之浙东
宋 王观卜算子Fra bibliotek词牌名,北宋时盛行此 曲,取义于“卖卜算命之 人”。四十四字,分上下阙。

bào
词牌名 诗人的朋友 去、到
浙东:今浙江东南部。宋时属浙江东 路,简称浙东。
题目的意思:送别好友鲍浩然到浙东。

卜算子送鲍浩然之浙东全诗原文翻译注释及赏析

卜算子送鲍浩然之浙东全诗原文翻译注释及赏析

卜算子送鲍浩然之浙东全诗原文翻译注释及赏析卜算子·送鲍浩然之浙东作者:王观水是眼波横,山是眉峰聚。

欲问行人去那边?眉眼盈盈处。

才始送春归,又送君归去。

若到江南赶上春,千万和春住。

注释[1鲍浩然]:诗人的朋友。

[2]眼波横:这里的水像美人流动的眼波。

[3]眉峰聚:这里的山如美人蹙起的眉毛。

[4]眉眼盈盈处:这里指山与水交汇处。

[5]欲:想此词以新巧的构思和轻快的笔调,在送别之作中别据一格。

开篇“水是眼波横”二句匠心独运:前人惯以“眉如春山”、“眼如秋水”之类的譬喻来形容女子容颜之美,如托名于刘歆的《西京杂记》卷二:“文君姣好,眉色如望远山”;李白的《长相思》:“昔时横波目,今作流泪泉”;白居易《筝诗》:“双眸剪秋水,十指剥春葱”。

(案:亦有以“秋水”形容男子眼神者,如李贺《唐儿歌》:“一双瞳人剪秋水”。

)而作者此处则反用其意,说水是眼波横流、山上眉峰攒聚,其妙处不仅在于推陈出新、发想奇绝,而且在于运用移情手法,化无情为有情,使原本不预人事的山水也介入送别的场面,为友人的离去而动容。

“欲问行人”二句,仍就“眉眼”加以生发,亦见用笔灵动、造语新奇。

“眉眼盈盈处”,既是喻指友人故乡的秀丽山水,又令人想见友人妻妾倚栏盼归之际美目传恨、秀眉凝愁的情态。

妙语双关,熔铸非易。

过片后“才始送春归”二句抒写良情别绪:方才“送春”,已是十分怅恨;今又“送君”,更添怅恨十分。

旦夕之间,两谙别苦,情何以堪?但作者却故意出以淡语,含而不露。

“若到江南”二句再发奇想,叮嘱友人如能赶上江南春光,务必与春光同祝惜春之情既溢于言表,对友人的祝福之意亦寓于句中。

译文水像美人流动的眼波,山如美人蹙(cù)起的眉毛。

朋友要去哪里呢?是去那山水交汇处。

才刚送走了春天,又要送你回去。

假如你到江南,还能赶上春天的话,千万要把春光留住。

赏析这是一首送别词。

起拍“水是”、“山是”两句,含意丰富,令人遐想。

词人把明澈的水流比喻为美人的眼波,把青黛的山峦喻为美人的眉峰,极言浙东山水的漂亮可爱。

王观《卜算子·送鲍浩然之浙东》诗词赏析

王观《卜算子·送鲍浩然之浙东》诗词赏析

【导语】王观(1035--1100),字通叟,⽣于如皋(今江苏如皋),北宋词⼈。

王安⽯为开封府试官时,他得中科举及第。

宋仁宗嘉佑⼆年(1057年),考中进⼠。

其后,历任⼤理寺丞、江都知县等职,在任时作《扬州赋》,宋神宗阅后⼤喜,⼤加褒赏;⼜撰《扬州芍药谱》⼀卷,遂被重⽤为翰林学⼠净⼟。

下⾯是为⼤家带来的王观《⼘算⼦·送鲍浩然之浙东》及赏析,欢迎⼤家阅读。

⼘算⼦·送鲍浩然之浙东 宋代:王观 ⽔是眼波横,⼭是眉峰聚。

欲问⾏⼈去那边?眉眼盈盈处。

才始送春归,⼜送君归去。

若到江南赶上春,千万和春住。

译⽂ ⽔像美⼈流动的眼波,⼭如美⼈蹙起的眉⽑。

想问⾏⼈去哪⾥?到⼭⽔交汇的地⽅。

刚送⾛了春天,⼜要送你回去。

假如你到江南,还能赶上春天的话,千万要把春天的景⾊留住。

注释 ⼘算⼦:词牌名。

北宋时盛⾏此曲。

万树《词律》以为取义于“卖⼘算命之⼈”。

双调,四⼗四字,上下⽚各两仄韵。

两结亦可酌增衬字,化五⾔句为六⾔句,于第三字⾖。

宋教坊复演为慢曲,《乐章集》⼊“歇指调”。

⼋⼗九字,前⽚四仄韵,后⽚五仄韵。

鲍浩然:⽣平不详,词⼈的朋友,家住浙江东路,简称浙东。

⽔是眼波横:⽔像美⼈流动的眼波。

古⼈常以秋⽔喻美⼈之眼,这⾥反⽤。

眼波:⽐喻⽬光似流动的⽔波。

⼭是眉峰聚:⼭如美⼈蹙起的眉⽑。

《西京杂记》载卓⽂君容貌姣好,眉⾊如望远⼭,时⼈效画远⼭眉。

后⼈遂喻美⼈之眉为远⼭,这⾥反⽤。

欲:想,想要。

⾏⼈:指词⼈的朋友(鲍浩然)。

眉眼盈盈处:⼀说⽐喻⼭⽔交汇的地⽅,另有说是指鲍浩然前去与⼼上⼈相会。

盈盈:美好的样⼦。

才始:⽅才。

赏析 这⾸词虽是⼀⾸送别词,但并⽆消极想法。

主要表达了词⼈⼼中对鲍浩然的不舍与留恋,以及对他的⽣活送出祝福。

词的上⽚写回程的⼭⽔⾏程。

“⽔是”、“⼭是”两句,借景抒情,化⽆情为有情,启⼈遐想,⽽且运⽤反语,推陈出新、发想奇绝,将⼭⽔塑造成也会为离情别绪⽽动容的有情之物。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译文:
水像美人流动的眼波,山像美人蹙起的眉毛。 真想问问路人儿要到哪个方向? 山水交汇处。 才送走了春,又要送你回家乡。



如果还赶得上江南迷人的春色,
千万住下来过过美好的日子,可别急着走啊!
分析:
词的上片着重写人,起首两句,运 用风趣的笔墨,把景语变成情语,把送别 时所见自然山水化为有情之物。 当这位朋友归去的时候,路上的一山一水, 对他都显出了特别的感情。那些清澈明亮 的江水,仿佛变成了他所想念的人的流动 的眼波;而一路上团簇纠结的山峦,也似 乎是她们紧蹙的眉峰了。山水都变成了有 感情之物,正因为友人鲍浩然归途中怀着 深厚的浓浓感情。
卜算子 送 鲍浩然 之浙东

【读一读】
水是眼波横,山是眉峰聚。 欲问行人去那边?眉眼盈盈处。




才始送春归,又送君归去。
若到江南赶上春,千万和春住。
【作者】:王观 北宋 【体裁】:词

【注释】

卜算子· 送鲍浩然①之浙东

①鲍浩然:诗人的朋友

水是眼波横②, 山是眉峰聚③.
②水是眼波横:水像美人流动的眼波。 ③山是眉峰聚:山如美人蹙起的眉毛。 以上两句话利用女人的眉眼来赞美山水的秀丽

开篇“水是眼波横”二句匠心独运: 前人惯以“眉如春山”、“眼如秋水”之 类的譬喻来形容女子容颜之美,而作者此 处则反用其意,说水是眼波横流、山是眉 峰攒聚,其妙处不仅在于推陈出新、发想 奇绝,而且在于运用移情手法,化无情为 有情,使原本不预人事的山水也介入送别 的场面,为友人的离去而动容。

这首诗诗词语言朴素清新,情感深挚真切。 尤其是‘水是眼波横,山是眉峰聚’两句更 是神采之笔,设喻之巧,联想之妙,令人击 节叹服.。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