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2 Z域分析
离散系统的Z域分析法

D z-1
X(k-1)
z-1X(z)
X
注意:z域框图只能求系统零状态响应 注意 域框图只能求系统零状态响应
第
例题
1.求如图系统的单位响应 求如图系统的单位响应h(k)和单位阶跃响应 和单位阶跃响应g(k) 求如图系统的单位响应 和单位阶跃响应
8 页
2. 知 阶 散 统 初 条 为 zi (0) = 2, yzi (1) =1 已 二 离 系 的 始 件 y , 当 入 (k) = ε (k)时 输 f , 1 5 k k 输 全 应 (k) =[ + 4⋅ 2 − ⋅ 3 ]ε (k), 出 响 y 2 2 求 差 方 ., 画 系 框 。 此 分 程 并 出 统 图
求解线性时不变离散系统的差分方程有两种方法: 求解线性时不变离散系统的差分方程有两种方法: •时域方法: y(k) =y zi (k) + yzs (k) yzs (k) = h(k) ∗ x(k) 时域方法: 时域方法 •z变换方法: 变换方法: 变换方法 Yzs (z) = H(z) ⋅ X(z)
X
第
二.系统框图的z域分析法
基本思路: 基本思路 时域框图 z域框图 域框图 z域代数方程 域代数方程 Yzs(z)
7 页
yzs(k)
x(k) ⇒ X (z) yzs (k) ⇒ Yzs (z) 延迟单元 x(k)
x(k)ε (k) ↔ X(z) x(k −1)ε (k) ↔ z−1X(z) + x(−1)
y(k)
X
第 5 页
优点: 优点:
•差分方程经 变换→代数方程; 差分方程经z变换 代数方程; 差分方程经 变换→ •将时域卷积→z域乘积; 将时域卷积→ 域乘积; 将时域卷积 域乘积 •部分分式展开后求解z逆变换较容易; 部分分式展开后求解z 部分分式展开后求解 逆变换较容易; •z变换过程自动引入了系统初始状态(相当于0变换过程自动引入了系统初始状态(相当于0 变换过程自动引入了系统初始状态 的条件) 可同时求出零输入和零状态响应。 的条件),可同时求出零输入和零状态响应。 , 注意:z域求解系统只需 -状态[y(-1),y(-2), …,] 注意: 域求解系统只需0 状态 域求解系统只需 时域求解系统要递推出0 状态确定待定系数。 时域求解系统要递推出 +状态确定待定系数。
信号与系统通信原理知识点

描述信源平均信息量的物理量,等于 信源所有可能消息的信息量的数学期 望。
07 模拟调制技术
幅度调制原理及抗噪性能分析
幅度调制原理
幅度调制是通过改变载波的振幅来传递 信息的一种调制方式。在幅度调制中, 调制信号控制载波的振幅,使得载波的 振幅随着调制信号的变化而变化。
VS
抗噪性能分析
幅度调制系统的抗噪性能主要取决于信噪 比(SNR)。在相同的信噪比条件下,幅 度调制系统的误码率随着信噪比的增加而 降低。为了提高幅度调制系统的抗噪性能, 可以采用增加信号功率、降低噪声功率、 采用合适的解调方式等方法。
对于离散时间信号,可以采用离散时间傅里叶变换(DTFT)进行频域
分析,DTFT是连续时间傅里叶变换的离散化形式。
系统频率响应
系统频率响应的定
义
系统对输入信号的响应可以通过 频率响应来描述,频率响应反映 了系统对不同频率分量的放大或 衰减程度。
系统频率响应的求
解
通过系统的传递函数或差分方程 可以求解系统的频率响应,传递 函数描述了系统输入与输出之间 的关系。
数值计算法
对于难以用解析方法求解的拉普拉斯反变换,可以采用数值计算方法进行近似求解。
系统S域分析
系统函数
在S域中,系统的特性可以用系统函数来描述。系统函数 是系统冲激响应的拉普拉斯变换,它包含了系统的全部信 息。
频率响应分析
通过系统函数在虚轴上的取值可以得到系统的频率响应。 频率响应描述了系统对不同频率信号的放大或衰减特性。
通信分类
根据传输媒介的不同,可分为有线通信和无线通信;根据信号性质的不同,可分为模拟通信和数字通 信。
模拟通信与数字通信比较
信号性质
模拟通信传输连续的信号,数 字通信传输离散的信号。
信号与系统差分方程z域解中前向差分

信号与系统是电子信息类专业中重要的课程之一,差分方程是信号与系统中重要的内容之一,而z域解是差分方程求解中常用的方法之一。
本文将针对差分方程z域解中前向差分进行较为详细的介绍,希望能够为读者对该知识点有更深入的理解。
一、差分方程的引入在信号与系统中,差分方程是描述离散时间信号的重要数学工具。
它可以描述离散时间信号的演变规律,对于系统的分析和设计具有重要意义。
二、z变换及z域表示z变换是拉普拉斯变换在离散时间信号中的推广,它可以将离散时间域中的信号转换到z域。
在z域中,信号与系统的分析更加方便,因此z 变换及z域表示是信号与系统中的重要内容。
三、差分方程的z域解差分方程的z域解即是将差分方程通过z变换转换到z域中进行求解的过程。
z域解可以帮助我们更加清晰地了解离散时间系统的特性,并且为系统的分析提供了重要的数学工具。
四、前向差分前向差分是差分方程中常用的一种形式,它通过求取当前时刻与前一时刻的差分来描述离散时间信号的演变规律。
前向差分在信号与系统中具有重要的应用,对系统的分析和设计有着重要的意义。
五、前向差分在z域中的表示在z域中,前向差分可以通过z变换的性质进行表示,这样可以方便地进行系统的分析和设计。
掌握前向差分在z域中的表示对于信号与系统的学习具有重要意义。
六、前向差分在系统分析中的应用前向差分在系统分析中有着广泛的应用,特别是在控制系统中的离散控制中,前向差分被广泛地应用。
了解前向差分在系统分析中的应用对于提高学习者的专业素养有着重要的作用。
七、结论本文对差分方程z域解中前向差分进行了较为详细的介绍,希望能够帮助读者对该知识点有更深入的理解。
差分方程z域解在信号与系统中有着重要的作用,掌握这一知识点对于提高学习者的专业素养具有重要意义。
希望读者能够通过本文对差分方程z域解中前向差分有所了解,进一步加深对信号与系统这一重要学科的理解。
由于差分方程z 域解在离散时间信号与系统中的重要性,我们需要进一步深入研究前向差分在系统分析中的应用。
数字信号处理实验离散系统的Z域分析

数字信号处理实验报告实验名称:离散系统的Z 域分析学号:姓名: 评语: 成绩: 一、实验目的1、掌握离散序列z 变换的计算方法。
2、掌握离散系统系统函数零极点的计算方法和零极点图的绘制方法,并能根据零极点图分析系统的因果性和稳定性。
3、掌握利用MATLAB 进行z 反变换的计算方法。
二、实验原理与计算方法1、z 变换离散序列x (n )的z 变换定义为:。
∑∞-∞=-=n n z n x Z X )()(在MATLAB 中可以利用符号表达式计算一个因果序列的z 变换。
其命令格式为:syms n; f=(1/2)^n+(1/3)^n;ztrans(f)2、离散系统的系统函数及因果稳定的系统应满足的条件一个线性移不变离散系统可以用它的单位抽样响应h (n )来表示其输入与输出关系,即y (n )= x (n )* h (n )对该式两边取z 变换,得: Y (z )= X (z )· H (z )则: )()()(z X z Y z H =将H (z )定义为系统函数,它是单位抽样响应h (n )的z 变换,即∑∞-∞=-==n n z n h n h Z z H )()]([)(对于线性移不变系统,若n <0时,h (n )=0,则系统为因果系统;若,则系统稳∞<∑∞-∞=n n h |)(|定。
由于h (n )为因果序列,所以H (z )的收敛域为收敛圆外部区域,因此H (z )的收敛域为收敛圆外部区域时,系统为因果系统。
因为,若z =1时H (z )收敛,即∑∞-∞=-=n n z n h z H )()(,则系统稳定,即H(z)的收敛域包括单位圆时,系统稳定。
∞<=∑∞-∞==n z n h z H |)(||)(1因此因果稳定系统应满足的条件为:,即系统函数H (z )的所有极点全部落在1,||<∞≤<ααz z 平面的单位圆之内。
3、MATLAB 中系统函数零极点的求法及零极点图的绘制方法MATLAB 中系统函数的零点和极点可以用多项式求根函数roots ()来实现,调用该函数的命令格式为:p=roots(A)。
离散系统Z变换分析法02

3.闭环 Z 传递函数的结构图1
闭环 Z 传递函数的结构图2
2.5.4 过渡过程特性
与连续系统用传递函数分析过渡过程类 似,可以用 Z传递函数来分析离散系统的过 渡过程特性。 • 分析离散系统的过渡过程特性的步骤: • • 1)Y(Z)=GC(Z)R(Z)
•
•
2)由Y(Z)求出y(kT)
例题12 例题12
2. 开环 Z 传递函数 • 线件离散系统的开环 Z传递函数 跟连续系统的开环传递函数具有类似 的特性。
串联环节的Z传递函数
例题9
z az , G2 ( z ) = , 设图2 − 10 a)中G1 ( z ) = ( − aT z −1 z −e 试求开环Z传递函数G ( z )。 z az 解:G ( z ) = G1 ( z )G2 ( z ) = z − 1 z − e − aT az 2 = ( z − 1)( z − e − aT )
(1)离散系统稳定的充要条件(时域) 设:系统差分方程
c(k ) + a1c(k − 1) + a2 c(k − 2) + L + an c(k − n) = b0 r (k ) + b1r (k − 1) + L + b0 r (k − m)
系统齐次方程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c(k ) + a1c(k − 1) + a2 c(k − 2) + L + an c(k − n) = 0
−1 −1 −Ts
1 1 )( − )] s s+a
= 1(t ) − 1(t − T ) − e − at + e − a ( t −T ) 对y (t )采样,离散化后,得 y (kT ) = 1(kT ) − 1(kT − T ) − e −akT + e − a ( kT −T ) 则 HG ( z ) = Z [ y (kT )] z 1 z 1 1 − e − aT = − − − = − aT − aT z −1 z −1 z − e z−e z − e −aT
第2章2 Z域分析讲解

a 1 z z 1 X ( z) 1 1 a z z a 1 az 1
| z || a |
z 1 另外,由于函数 1 只在z=a处有一极点, z a 1 az
整个收敛域应该在极点所在的圆内。
李建勋--- ljx088@
10
jIm[z]
单边Z变换的定义:
本书中均用双边Z变换对信号进行分析和变换。
李建勋--- ljx088@
2. Z变换的收敛域与零极点
只有当的幂级数收敛时,Z变换才有意义。 收敛域:对任意x(n),使其Z变换收敛的所有z值的集合。
jIm[z]
一般收敛域用环状域表示,即
Rx-<|z|<Rx+
|z|=Rx-
n 0
a no
n n n x ( n ) z a z
1 1 az 1 az 1 az
1/a Re[z]
n 0
n
n n a z
1
| z || a | | z | 1 / | a |
X 2 ( z)
n
a
1
n n
Re[ z ]
6
(4) 双边序列:
一个双边序列可看作一个右边序列和一个左边序列之和
X ( z)
n
x ( n) z n x ( n) z n
n 0
n
n x ( n ) z
1
收敛域为|z|>Rx-;
收敛域为|z|<RX+
如果Rx-<Rx+,则存在公共收敛区域:Rx-<|z|<Rx+
X ( z)
《信号与系统》郑君里教学课件讲义

(4)19世纪末,人们研究用电磁波传送无线电信号。 赫兹(H.Hertz)波波夫、马可尼等作出贡献。1901年 马可尼成功地实现了横渡大西洋的无线电通信。
(5)光纤通信 从此,传输电信号的通信方式得到广泛应用和迅速发展。 如今:(1)卫星通信技术为基础“全球定位系统(Global Positioning System, 缩写为GPS)用无线电信号的传输, 测定地球表面和周围空间任意目标的位置,其精度可达 数十米之内。 (2)个人通信技术:无论任何人在任何时候和任何地方 都能够和世界上其他人进行通信。 (3)“全球通信网”是信息网络技术的发展必然趋势。 目前的综合业务数字网(Integrated Services Digital Network,缩写为ISDN),Internet或称因特网,以及其他各 种信息网络技术为全球通信网奠定了基础。
信号与系统
郑君里
教学课件
1、教材:信号与系统 郑君里 杨为理 应启珩编 2、信号与系统 Signals & Systems ALAN V.OPPENHEIM ALANS. WILLSKY 清华大学出版社(英文影印版) (中译本)刘树棠 西安交通大学出版社 3、信号与系统例题分析及习题 乐正友 杨为理 应启珩编 4、信号与系统习题集 西北工业大学
5. 系统的分类
系统可分为物理系统与非物理系统,人工系统以及自 然系统。 物理系统:包括通信系统、电力系统、机械系统等; 非物理系统:政治结构、经济组织、生产管理等; 人工系统:计算机网、交通运输网、水利灌溉网以及 交响乐队等; 自然系统:小至原子核,大如太阳系,可以是无生命 的,也可是有生命的(如动物的神经网络)。
4.信号、电路(网络)与系统的关系
离开了信号,电路与系统将失去意义。
第二章 信号与线性系统 吴大正 教材课件

对于t>0时
yf (t ) 3 yf (t ) 2 y f (t ) 6 (t )
第2章 离散信号与系统的Z域分析 连续系统的时域分析
y f (t ) C f 1e t C f 2e 2t 3;
y f (t ) 4e t e 2t 3, t 0
y (t ) an 1 y
(n)
( n 1)
(t ) a0 y (t ) bm f
m j 0
( m)
(t ) b0 f (t )
(2.1-1)
可表示为:
ai y ( i ) (t ) b j f ( j ) (t )
i 0
n
式中an-1,…,a1,a0和bm,…,b1,b0均为常数。该方程的全解由齐 次解和特解组成。齐次方程的解即为齐次解,用yh(t)表示。非齐 次方程的特解用yp(t)表示。即有 y(t)=yh(t)+yp(t) (2.1-2)
例2―3 求微分方程y″(t)+3y′(t)+2y(t)=f(t)的齐次解。 解:由特征方程
2 3 2 0 解得特征根λ1=-1,λ2=-2。
因此该方程的齐次解
yh(t)=c1e-t+c2e-2t
第2章 离散信号与系统的Z域分析 连续系统的时域分析 例2-1 求微分方程y″(t)+2y′(t)+y(t)=f(t)的齐次解。 解 由特征方程 2 2 1 0 解得二重根λ1=λ2=-1,
y x (t ) 4e t 2e 2t , t 0
第2章 离散信号与系统的Z域分析 连续系统的时域分析 2、零状态响应yf(t)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0. 序列乘积(复卷积定理) 序列乘积(复卷积定理) 若
w(n) = x(n) y(n)
W(z) = Z[w(n)] = Z[x(n) y(n)] = 1 z 1 = ∫cX (v)Y v v dv 2πj
n=∞
x(n) y(n)zn ∑
∞
RxRy <| z |< Rx+ Ry+
李建勋--- ljx088@ 21
Rx-<|z|<∞
jIm[z]
X (z) = ∑x(n)zn
n=0
∞
Rx <Z变换收敛域包括 变换收敛域包括|z|=∞是因果序列的特征。 是因果序列的特征。 变换收敛域包括 是因果序列的特征
李建勋--- ljx088@ 5
(3) 左边序列 左边序列是指在 ) 左边序列: 左边序列是指在n≤n2时x(n)有值 有值
R-<|z|<R+
y(n) = x(n) h(n)
Y(z) = Z[ y(n)] = X (z)H(z) max[Rx , Rh ] <| z |< min[Rx+ , Rh+ ]
李建勋--- ljx088@ 16
3. 序列的移位
Z[x(n m)] = zm X (z)
Rx <| z |< Rx+
1.1 序列的 Z 变 换 1. Z变换的定义 变换的定义 一个离散序列x(n)的Z变换定义为 的 变换定义为 一个离散序列
X (z) = x(n)zn ∑
∞
n=∞
Z[x(n)] = X (z)
z是一个复变量,它所在的复平面称为Z平面。 是一个复变量,它所在的复平面称为 平面 平面。 是一个复变量
| z |>| b |
jIm[z]
所以
z Y(z) = X (z)H(z) = z b
| z |> b
y(n) = b u(n)
n
a b o Re[z]
李建勋--- ljx088@
18
4. 初值定理 对于因果序列x(n),有 , 对于因果序列
lim X (z) = x(0)
z→∞
x(n) n1 ≤ n ≤ n2 h(n) = 其他n 0
其Z变换为 变换为
X (z) = ∑x(n)zn
n=n1
n2
n1 < 0, n2 ≤ 0时
其收敛情况
0 ≤| z |< ∞ 0 <| z |< ∞ 0 <| z |≤ ∞
n1 < 0, n2 > 0时 n1 ≥ 0, n2 > 0时
有时将开域(0, 称为 有限Z平面 称为“ 平面” 有时将开域 ∞)称为“有限 平面”。
lim x(n) = lim[(z 1) X (z)]
n→∞ z→ 1
李建勋--- ljx088@ 19
6. 乘以指数序列(Z域尺度变换) 乘以指数序列( 域尺度变换 域尺度变换)
Z[an x(n)] = X (a1z)
7. X(z)的微分 的微分
| a | Rx <| z |<| a | Rx+
dX (z) Z[nx(n)] = z dz
8. 复序列的共轭
Rx <| z |< Rx+
Z[x*(n)] = X *(z*)
Rx <| z |< Rx+
20
李建勋--- ljx088@
9. 翻褶序列
1 Z[x(n)] = X ( ) z
1 1 <| z |< Rx+ Rx1
例:
x(n) = {2,3,1, 1,3,2}
X (z) = ∑x(n)zn
n=0 ∞
级数形式对应不同序列 在工程中,人们对右序列感兴趣 在工程中, 单边Z变换的定义: 单边 变换的定义: 变换的定义
本书中均用双边Z变换对信号进行分析和变换。 本书中均用双边Z变换对信号进行分析和变换。
李建勋--- ljx088@ 2
Re[z]
6
(4) 双边序列: ) 双边序列: 一个双边序列可看作一个右边序列和一个左边序列之和
X (z) =
n=∞
x(n)zn = ∑x(n)zn + ∑x(n)zn ∑
n=0 n=∞
∞
∞
1
收敛域为|z|>Rx-; 收敛域为
收敛域为|z|<RX+ 收敛域为
如果R 则存在公共收敛区域: 如果 x-<Rx+,则存在公共收敛区域:Rx-<|z|<Rx+
o jIm[z]
|a|
a
整个收敛域应该在极点所在的圆内。 整个收敛域应该在极点所在的圆内。
Re[z]
结论:右边序列的Z变换如果有 个有限极点{ 变换如果有N个有限极点 结论:右边序列的 变换如果有 个有限极点{z1,z2,…,zN}, 那么收敛域一定在模最大的极点所在的圆外
李建勋--- ljx088@ 9
X (z) =
∞
1 X1(z) = ∑an zn = 1 az1 n=0 az X2 (z) = ∑a z = 1 az n=∞
n n 1
n=∞
x(n)zn =∑an zn + ∑an zn ∑
n=0 n=∞
∞
∞
1
| z |>| a | | z |<1/ | a |
若|a|<1,则存在公共收敛域 若|a|≥1,则无公共收敛域,序列两端都发散
收敛域中没有极点, 收敛域总是用极点限定其边界。 收敛域中没有极点, 收敛域总是用极点限定其边界。
李建勋--- ljx088@ 3
Z平面上收敛域的位置和序列有着密切的关系: 平面上收敛域的位置和序列有着密切的关系: 平面上收敛域的位置和序列有着密切的关系 (1)有限长序列 )
a1z z 1 X (z) = = = 1 1 a z z a 1 az1
| z |<| a |
整个收敛域应该在极点所在的圆内。 整个收敛域应该在极点所在的圆内。
李建勋--- ljx088@
z 1 = 另外, 只在z=a处有一极点, 处有一极点, 另外,由于函数 处有一极点 1 只在 z a 1 az
2. Z变换的收敛域与零极点 变换的收敛域与零极点 只有当的幂级数收敛时, 变换才有意义 变换才有意义。 只有当的幂级数收敛时,Z变换才有意义。 收敛域:对任意 变换收敛的所有z值的集合 收敛域:对任意x(n),使其 变换收敛的所有 值的集合。 ,使其Z变换收敛的所有 值的集合。
jIm[z]
一般收敛域用环状域表示, 一般收敛域用环状域表示,即
10
jIm[z]
a
对于左边序列,如果序列Z变换有 对于左边序列 , 如果序列 变换有
Re[z]
o
N个有限极点{z1, z2, …, zN},那么收敛 个有限极点{ 个有限极点 域一定在模最小的极点所在的圆内
|z|=| | a
结论:一个左边序列与一个右边序列的Z 结论 : 一个左边序列与一个右边序列的 Z 变换表达式是 完全一样的。所以,只给出Z变换的闭合表达式不能正确 完全一样的。所以,只给出 变换的闭合表达式不能正确 得到原序列,需要已知收敛域。 得到原序列,需要已知收敛域。
李建勋--- ljx088@ 4
只在n≥n1时有值。 时有值。 (2)右边序列:右边序列是指 )右边序列:右边序列是指x(n)只在 只在
X (z) = ∑x(n)z = ∑x(n)z +∑x(n)z
n n n=n1 n=n1 n=0
∞
1
∞
n
则右边序列Z变换的收敛域为 则右边序列 变换的收敛域为 因果序列
李建勋--- ljx088@
7
矩形序列x(n)=RN(n)的Z变换及其收敛域 变换及其收敛域: 矩形序列 的 变换及其收敛域
X (z) =
n=∞
RN (n)zn = ∑zn ∑
n=0
∞
N1
=1+ z1 + z2 ++ z( N1)
这是一个有限项几何级数之和。 这是一个有限项几何级数之和。因此
Z变换的主要性质 变换的主要性质
李建勋--- ljx088@
22
1.3 Z反变换 反变换 已知函数X(z)及其收敛域,求序列的变换称为Z反变换, 及其收敛域,求序列的变换称为 反变换 反变换, 已知函数 及其收敛域 x(n)=Z-1[X(z)] ] 若
∞
X (z) =
n=∞
x(n)zn ∑
Rx <| z |< Rx+
jIm[z]
|z|=Rx+
则
1 x(n) = 2π j
∫
Rx-<|z|<Rx+
|z|=Rx-
o
Re[z]
|z|=Rx+
P(z) 常用的Z变换是一个有理函数 变换是一个有理函数: 常用的 变换是一个有理函数: Q(z) X(z)的零点:P(z)的根, X(z)的极点:Q(z)的根。 的零点: 的根, 的极点: 的根。 的零点 的根 的极点 的根 X (z) =
李建勋--- ljx088@
11
李建勋--- ljx088@
12
为实数, 变换及收敛域。 例 x(n)=a|n|, a为实数,求其 变换及收敛域。 为实数 求其Z变换及收敛域
a |n| o <a<1
a |n|
a >1
o
n
o
n
这是一个双边序列, 解 这是一个双边序列,其Z变换为 变换为
第二章 时域离散信号和系统的频域分析
Z域分析法 1.连续时间信号与系统: 1.连续时间信号与系统: 信号与系统的频域分析、复频域分析。 傅立叶变换,拉谱拉斯变换 2.离散时间信号与系统: 2.离散时间信号与系统: Z变换,傅立叶变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