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成语典故故事分享
关于成语的典故有哪些

关于成语的典故有哪些
1. 刻舟求剑:出自《吕氏春秋·察今》:“楚人有涉江者,其剑自舟中坠于水,遽契其舟曰:‘是吾剑之所从坠。
’舟止,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
舟已行矣,而剑不行,求剑若此,不亦惑乎?”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不能死守教条,拘泥成法,要根据实际情况的变化来解决问题。
2. 画蛇添足:出自《战国策·齐策二》:“蛇固无足,子安能为之足?”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做任何事情都要遵循客观规律,不要多此一举,否则会弄巧成拙。
3. 亡羊补牢:出自《战国策·楚策四》:“见兔而顾犬,未为晚也;亡羊而补牢,未为迟也。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出了问题以后想办法补救,可以防止继续受损失。
4. 买椟还珠:出自《韩非子·外储说左上》:“楚人有卖其珠于郑者,为木兰之柜,薰以桂椒,缀以珠玉,饰以玫瑰,辑以羽翠。
郑人买其椟而还其珠。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不能只看外表,不看本质,要有眼光,有见识。
5. 守株待兔:出自《韩非子·五蠹》:“宋人有耕者。
田中有株,兔走触株,折颈而死。
因释其耒而守株,冀复得兔。
兔不可复得,而身为宋国笑。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不能死守经验,不知变通,要积极主动地创造机会。
这些典故都是中国文化中的经典故事,它们不仅具有深刻的寓意,也反映了中国人民的智慧和思想。
历史典故的成语故事

历史典故的成语故事成语是人们相沿习用的意义完整、结构定型、表达精练、含义丰富的固定词组。
你知道成语,但是你知道一些成语背后的历史典故吗?下面就是店铺给大家整理的历史典故的成语故事,希望大家喜欢。
历史典故的成语故事篇1:口蜜腹剑出处: 《资治通鉴·唐纪·玄宗天空元年》李林甫为相,尤忌文学之士,或阳与之善,啖以甘言而阴陷之。
世谓李林甫“口有蜜,腹有剑。
”释义:比喻口头上说话好听,像蜜一样甜,肚子里却怀着暗害人的阴谋。
故事: 李林甫,唐玄宗时官居“兵部尚书”兼“中书令”这是宰相的职位。
此人若论才艺倒也不错,能书善画。
但若论品德,那是坏透了。
他忌才害人,凡才能比他强、声望比他高、权势地位和他差不多的人,他都不择手段地排斥打击。
对唐玄宗,他有一套馅媚奉承的本领。
他竭力迁就玄宗,并且采用种种手法,讨好玄宗宠信的嫔妃以及心腹太监,取得他们的欢心和支持,以便保住自己的地位。
李林甫和人接触时,外貌上总是露出一副和蔼可亲的样子,嘴里尽说些动听的“善意”话,但实际上,他的性格非常明险狡猾,常常暗中害人。
例如有一次,他装做诚恳的样子对同僚李适之说:“华山出产大量黄金,如果能够开采出来,就可大大增加国家的财富。
可惜皇上还不知道。
李适之以为这是真话,连忙跑去建议玄宗快点开采,玄宗一听很高兴,立刻把李林甫找来商议,李林甫却说:“这件事我早知道了,华山是帝王‘风水’集中的地方,怎么可以随便开采呢?别人劝您开采,恐怕是不怀好意;我几次想把这件事告诉您,只是不敢开口。
”玄宗被他这番话所打动,认为他真是一位忠君爱国的臣子,反而对适之大不满意,逐渐将他疏远了。
就这样,李林甫凭借这套特殊“本领”,他一直做了十九年宰相。
后来,司马光在编《资治通鉴》时评价李林甫,指出他是个口蜜腹剑的人,这是很符合实际的.历史典故的成语故事篇2:破釜沉舟秦朝末年,各地人民纷纷举行起义,反抗秦朝的暴虐统治。
农民起义军的领袖,最著名的是陈胜、吴广,接着有项羽和刘邦。
中国古代经典成语故事5篇

中国古代经典成语故事5篇通过描写生活的一些简单的事,让我们感觉到有趣从而明白需要知道的,成语故事是我国历史的一部分,成语是历史的积淀。
以下是小编给大家精选整理的成语典故大全,欢迎大家阅读,供您参考。
揠苗助长【典故】从前宋国有一个农夫,嫌自已田里的秧苗长得太慢,因此整天忡忡忧忧。
有一天,他又荷着锄头下田了,他觉得稻苗似乎一点也没长大,于是苦心思索着有什么办法可以使稻子长高一点。
忽然,他灵机一动,毫不犹豫的卷起裤管就往水田里跳,开始把每一棵秧苗拉高一点。
傍晚,农夫好不容易才完成他自以为聪明的杰作,得意洋洋的跑回家,迫不及待的告诉他太太说:“告诉你一件了不起的事,我今天想到一个好点子,让咱们田里的稻苗长高了不少。
”农夫太太半信半疑,就叫儿子到田里去看,究竟是怎么回事。
儿子听到家里的稻子长高了,兴奋地飞也似的跑到田里去看。
这时,他发现稻苗是长高了,但是却一棵棵低垂着,眼看着就要枯萎了。
【释读】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千万不可以学宋国农夫的作法,一切事情都有它的顺序,如果一心只想早点完成就破坏它的次序,到头来不仅不能提早完成,反而一事无成。
买椟还珠【典故】一个楚国人,他有一颗漂亮的珍珠,他打算把这颗珍珠卖出去。
为了卖个好价钱,他便动脑筋要将珍珠好好包装一下,他觉得有了高贵的包装,那么珍珠的“身份”就自然会高起来。
这个楚国人找来名贵的木兰,又请来手艺高超的匠人,为珍珠做了一个盒子(即椟),用桂椒香料把盒子熏得香气扑鼻。
然后,在盒子的外面精雕细刻了许多好看的花纹,还镶上漂亮的金属花边,看上去,闪闪发亮,实在是一件精致美观的工艺品。
这样,楚人将珍珠小心翼翼地放进盒子里,拿到市场上去卖。
到市场上不久,很多人都围上来欣赏楚人的盒子。
一个郑国人将盒子拿在手里看了半天,爱不释手,终于出高价将楚人的盒子买了下来。
郑人交过钱后,便拿着盒子往回走。
可是没走几步他又回来了。
楚人以为郑人后悔了要退货,没等楚人想完,郑人已走到楚人跟前。
古代经典成语故事典故5篇

古代经典成语故事典故5篇中国历史源远流长,其中春秋战国历时500余年,其间战争此起彼伏,风云人物层出不穷,局势跌宕变幻,给我们留下了大量耳熟能详的历史典故。
下面小编给大家带来关于经典成语故事典故,方便大家学习。
《老马识途》公元前663年,齐桓公应燕国的要求,出兵攻打入侵燕国的山戎,相国管仲和大夫隰朋随同前往。
齐军是春天出征的,到凯旋而归时已是冬天,草木变了样。
大军在崇山峻岭的一个山谷里转来转去,最后迷了路,再也找不到归路;虽然派出多批探子去探路,但仍然弄不清楚该从哪里走出山谷。
时间一长,军队的给养发生困难。
情况非常危急,再不找到出路,大军就会困死在这里。
管仲思索了好久,有了一个设想:既然狗离家很远也能寻回家去,那么军中的马尤其是老马,也会有认识路途的本领。
于是他对齐桓公说:“大王,我认为老马有认路的本领,可以利用它在前面领路,带引大军出山谷。
”齐桓公同意试试看。
管仲立即挑出几匹老马,解开缰绳,让它们在大军的最前面自由行走。
也真奇怪,这些老马都毫不犹豫地朝一个方向行进。
大军就紧跟着它们东走西走、最后终于走出山谷,找到了回齐国的大路。
《弄巧成拙》北宋时期,有位画家,叫孙知微。
专擅长人物画,一次,他受成都寿宁寺的委托,画一幅《九耀星君图》。
他用心将图用笔勾好,人物栩栩如生,衣带飘飘,宛然仙姿,只剩下着色最后一道工序。
恰好此时有朋友请去他饮酒,他放下笔,将画仔细看了好一会,觉得还算满意,便对弟子们说:“这幅画的线条我已全部画好,只剩下着色,你们须小心些,不要着错了颜色,我去朋友家有事,回来时,希望你们画好。
”孙知微走后,弟子们围住画,反复观看老师用笔的技巧和总体构图的高妙,互相交流心得。
有人说:“你看那水暖星君的神态多么逼真,长髯飘洒,不怒而威。
”还有的说:“菩萨脚下的祥云综绕,真正的神姿仙态,让人肃然起敬。
”其中有一个叫童仁益的弟子,平时专门卖弄小聪明,喜欢哗众取宠,只有他一个人装模作样地一言不发。
有人问他:“你为什么不说话,莫非这幅画有什么缺欠?”童仁益故作高深地说:“水暖星君身边的童子神态很传神,只是他手中的水晶瓶好像少了点东西。
成语故事典故大全

成语故事典故大全成语是语言中的精华,凝聚着一个民族的思想智慧和文化习俗。
汉语成语有形式简洁,形象生动,寓意深远,民族特色鲜明的特点。
下面是小编为您整理的成语故事典故大全,希望对你有所帮助!成语故事典故篇一:不翼而飞战国时,有一年秦王派大将王稽攻打赵国的都城邯郸,一连攻了十七个月,也攻不下城池。
王稽非常烦恼,有个名叫庄的人向王稽献计说:“你如果犒赏部下,就可以鼓舞他们的斗志,邯郸攻破是有希望的。
”王稽不耐烦地说:“我是统帅,只知道服从国王的命令,别的事情管不了那么多。
”庄并没有被王稽的不耐烦而吓退,他继续说道:“你这样讲不太对。
即使是父亲给儿子下命令,有的可行,有的`就不可行。
……我看你一味媚上欺下,独断专行,轻视士兵已经很久了。
我听说,假如有三个人谎称老虎来了,那么听的人就会信以为真;如果有十个人合力弯一个木槌,就能把木槌弄弯;如果大家都口传消息,要求你改变指挥方法,这消息没有翅膀也会飞得很远。
这说明众部下的力量是巨大的。
因此,你还是赏赐一下你的将士们吧!”可是,王稽还是听不进庄的意见。
几天之后秦军果然发生叛乱,严重地影响了战事的顺利进行,秦王很是恼怒,就把王稽处死了。
不翼而飞这个成语较多形容东西突然不见了,看完今天的故事后大家知道它的另一层含义了吗?它也可以比喻事情传播得很迅速。
故事中的王稽不听信士兵庄的建议,奖励士兵们这个消息传播的很快,几天后秦军发生叛乱,严重影响战事的顺利进行,最后秦王恼羞成怒处死了王稽。
这个成语教育小朋友们,要争做一个好孩子,这样佳名以飞快的速度传播出去,大家都会喜欢并且尊重你的。
成语故事典故篇二:齐大非耦齐国是春秋时代的大国,有次北方山戎国举兵侵入齐边境,情形相当危急。
因此向各国讨救兵,希望合力把敌军打败。
不久郑国接到消息,马上派忽率大军援救。
忽年轻善战,打的山戎抱头鼠窜,赢得空前大胜利。
齐国国君对忽感激万分。
原本三年前齐国国君第一次见到他时,有意将自己女儿文姜许配给他,但却被他拒绝了。
成语典故故事五篇文字_著名成语典故

成语典故故事五篇⽂字_著名成语典故历史典故不仅告诉我们很多道理,还可以拓展我们的历史知识,很多成语就是从历史典故延伸出来的。
下⾯给⼤家带来⼀些关于成语典故故事五篇⽂字,供⼤家参考。
成语典故故事1见微知著⼀个远道⽽来的阿拉伯商⼈在荒漠中寻找⼀头⾛失了的骆驼,可是这位阿拉伯商⼈直到快⾛出荒漠也没找到他的骆驼。
他想先⾛出荒漠,到附近寻找⼀处可以安⾝的地⽅,因为夜晚即将来临,⼀旦天⿊之前还找不到住处,他就要和他剩下的⼏头骆驼在荒漠中过夜了。
经常在荒漠中旅⾏的⼈都知道,那是⼗分危险的。
好在他遇到的⼀位当地⼈告诉他荒漠的边缘就在前⾯不远,⾛出荒漠很短的距离就可以看到前⾯的⼈家了,那⾥会有⼈提供住宿和饮⾷。
当他牵着剩余的骆驼在荒漠中⼀边⾛⼀边询问遇到的路⼈是否看见过他那头⾛失的骆驼时,他看到前⾯有⼀个⼈正坐在⼀个沙丘旁休息。
于是他⾛到那⼈旁边问:“请问你是否见到了⼀头⾛失的骆驼?”那⼈没有回答,⽽是反问他:“你的骆驼是不是有⼀条腿瘸了,⽽且还瞎了⼀只眼睛,背上驮着的东西好像是⾕⼦?”阿拉伯商⼈⾼兴极了,“你见过我的骆驼!你能告诉我它往哪个⽅向⾛了吗?”没想到正当他脸上的笑容刚刚展开的时候,那⼈的回答就令他⾼兴不起来了。
那⼈说道:“我根本就没有见到你的骆驼,我上⾯说的那些特征都是我⾃⼰猜测出来的。
”“哪⾥能猜得那么准,是不是这个⼈偷⾛了我的骆驼?要不然他怎么会知道得这么清楚呢?”阿拉伯商⼈⼼⾥这样想着,嘴⾥也没闲着:“你既然知道得这么清楚,那就证明你肯定见过那头骆驼,请你赶快告诉我骆驼在哪⾥?”那⼈依然说⾃⼰没有见过,然后⼜说:“虽然我没有见过那头骆驼,不过我应该可以推测出它是往哪个⽅向⾛的,根据我的推测,你很有可能找到那头骆驼。
”越是听到那⼈这样说,阿拉伯商⼈⼼⾥就越是感到怀疑,于是他就不客⽓地对那⼈说:“⼀定是你偷了我的骆驼!你赔我的骆驼,否则我就要拉你去见法官。
”⽽那⼈则始终不承认是⾃⼰偷了骆驼。
就这样说着说着,阿拉伯商⼈被激怒了,他坚持要拉着那⼈去见法官。
三分钟成语典故短故事_成语典故故事有哪些

三分钟成语典故短故事_成语典故故事有哪些历史典故不仅告诉我们很多道理,还可以拓展我们的历史知识,很多成语就是从历史典故延伸出来的。
既然是这样的话,那么下⾯给⼤家带来⼀些关于三分钟成语典故短故事,供⼤家参考。
更多成语相关⽂章内容推荐(↓↓↓)成语典故故事1隔岸观⽕【出处】(唐·⼲康)《投谒齐⼰》。
【释义】隔着河看失⽕。
⽐喻置⾝事外,采取袖⼿旁观的态度。
【历史典故】公元202年,袁绍⼀病不起,继⽽去世。
三个⼉⼦开始了争权夺利的⽃争:长⼦被摒弃在外,权⼒由次⼦接管,幼⼦⽀持这⼀决定,长⼦当然不买账,为此,袁家兄弟开始内⽃。
曹操把他们兄弟的内讧看成是⼀次机会,于是发动攻击。
然⽽,他的威胁使袁家兄弟把争⽃置于⼀旁,团结御敌。
曹操撤回,留给袁家兄弟更多的时间酝酿内战。
袁家兄弟⼜各持⼰见,战争逐步升级。
此后3年,曹操充分利⽤了袁家兄弟的不团结,占领了他们的部分领地。
公元205年,曹军袭击并杀死了袁家长⼦。
此时,曹操已经占领了袁⽒家族的⼤部分领地。
袁家两兄弟被迫逃离⾃⼰的疆⼟,他们求助叫乌桓的游牧民族的庇护。
两年后,即公元207年,曹操对庇护袁家兄弟的乌桓族发动袭击。
⼀番长途⾏军后,曹军摧毁了乌桓族,并杀死了乌桓族⾸领,袁家两兄弟乘机逃跑。
他们⼜投奔到另⼀个更远的游牧民族公孙康的麾下。
平定河北之后,夏侯惇等⼈劝曹操攻打公孙康。
曹操却笑着说:“不烦你们再次出兵了。
⼏天之后,公孙康会把⼆袁的⾸级亲⾃送来。
”诸将都不相信。
没过⼏天,公孙康果然派⼈将袁熙和袁尚的⾸级送来了。
众将⼤惊,都佩服曹操料事如神。
曹操⼤笑说:“果然不出奉孝所料!”说着,拿出郭嘉临死前留给他的⼀封信。
郭嘉在信中写道:“如果听说袁熙、袁尚去投靠辽东,主公千万不要加兵。
公孙康⼀直担⼼袁⽒被吞并之后,⼆袁去投奔他。
倘若率兵去攻打他,他们肯定并⼒迎敌,欲速则不达;倘若慢慢地谋取,公孙康、袁⽒兄弟必然会互相图谋对⽅。
”果然,当探⼦回报公孙康曹操并⽆攻打辽东之意时,公孙康⽴即将袁熙、袁尚斩⾸,使曹操兵不⾎刃便达到了⽬的。
四字成语故事大全版_著名成语典故

四字成语故事大全版_著名成语典故中国历史悠久,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成语的存在为汉语增添了一丝精彩。
下面给大家带来一些关于四字成语故事大全版,供大家参考。
四字成语故事1数典忘祖(鲁昭公十五年)十二月,晋国的荀跞到成周,安葬穆后,籍谈作为副使。
安葬完毕,除去丧服。
周天子和荀跞饮宴,把鲁国进贡的壶作为酒杯。
周天子说:“伯父,诸侯都有礼器进贡王室,唯独晋国没有,为什么?”荀跞向籍谈行礼请他来回答。
籍谈回答说:“诸侯受封的时候,都接受了王室赏赐的宝器,用来镇抚国家,所以能把彝器晋献给天子。
晋国处在深山,与戎狄为邻,而远离王室。
天子的福分感受不到,拜谢戎狄还来不及,怎么能进献彝器呢?”周天子说:“叔父,你忘了吗?叔父唐叔,是成王的同母兄弟,难道反而没有得到赏赐吗?密须的名鼓和它的大辂车,是文王所用来检阅军队的。
阙巩的铠甲,是武王用来攻克商朝的。
唐叔接受了,把它们放置在晋国的土地上,境内有着戎人和狄人。
这以后襄王所赐的大辂、戎辂之车,斧钺、黑黍酿造的香酒、红色的弓、勇士,文公接受了,保有南阳的土田,安抚和征伐东边各国,这不是得到的赏赐还是什么?有了功勋而不废弃,有了功劳而记载在书策上,用土田来奉养他,用彝器来安抚他,用车服来表彰他,用旌旗来显耀他,子子孙孙不要忘记,这就是福。
这种福不给予叔父,还给谁呢?而且从前你的高祖孙伯黡掌管晋国典籍,参与国家大政,所以称为籍氏。
等到辛有的第二个儿子董到了晋国,于是就有了称作董氏的史官。
你是司典的后氏,为什么忘了呢?”籍谈回答不出。
客人退出去以后,周天子说:“籍谈恐怕会没有后代吧?举出旧典却忘记了祖宗。
”四字成语故事2首鼠两端灌夫,汉初颍阴(今河南许昌市)人。
父亲灌孟,本姓张,在“颍阴侯”灌婴家作门客,后来就改姓灌。
汉景帝时,讨伐吴、楚七国叛乱,灌夫父子同时从军,共同属窦婴麾下。
在这次战事中,灌孟阵亡,灌夫也因深入敌阵,奋不顾身,受了重伤。
灌夫的勇名,当时传遍天下,大将军窦婴很赏识他。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关于成语典故故事分享
成语典故:杯弓蛇影
“杯弓蛇影”这则成语的意思是误把映入酒杯中的弓影当成蛇。
比喻因错觉而疑神疑鬼,自已惊扰自已。
这个成语来源于东汉.应劭《风俗通义》,时北壁上有悬赤弩,照于杯,形如蛇。
宣畏恶之,然不敢不饮。
有一年夏天,县令应郴请主簿(办理文书事务的官员)杜宣来饮酒。
酒席设在厅堂里,北墙上悬挂着一张红色的弓。
由于光线折射,酒杯中映入了弓的影子。
杜宣看了,以为是一条蛇在酒杯中蠕动,顿时冷汗涔涔。
但县令是他的上司,又是特地请他来饮酒的,不敢不饮,所以硬着头皮喝了几口。
仆人再斟时,他借故推却,起身告辞走了。
回到家里,杜宣越来越疑心刚才饮下的是有蛇的酒,又感到随酒入口的蛇在肚中蠕动,觉得胸腹部疼痛异常,难以忍受,吃饭、喝水都非常困难。
家里人赶紧请大夫来诊治。
但他服了许多药,病情还是不见好转。
过了几天,应郴有事到杜宣家中,问他怎么会闹病的,杜宣便讲了那天饮酒时酒杯中有蛇的事。
应郴安慰他几句,就回家了。
他坐在厅堂里反复回忆和思考,弄不明白杜宣酒杯里怎么会有蛇的。
突然,北墙上的那张红色的弓引起了他的注意。
他立即坐在那天杜宣坐的位置上,取来一杯酒,也放在原来的位置上。
结果发现,酒杯中有弓的影子,不细细观看,确实像是一条蛇在蠕动。
应郴马上命人用马车把杜宣接来,让他坐在原位上,叫他仔细观看酒杯里的影子,并说:“你说的杯中的蛇,不过是墙上那张弓的倒影罢了,没有其他什么怪东西。
现在你可以放心了!”
杜宣弄清原委后,疑虑立即消失,病也很快痊愈了。
成语典故:井底之蛙
一口废井里住着一只青蛙。
有一天,青蛙在井边碰上了一只从海里来的大龟。
青蛙就对海龟夸口说:“你看,我住在这里多快乐!有时高兴了,就在井栏边跳跃一阵;疲倦了,就回到井里,睡在砖洞边一回。
或者只留出头和嘴巴,安安静静地把全身泡在水里;或者在软绵绵的泥浆里散一回步,也很舒适。
看看那些虾和蝌蚪,谁也比不上我。
而且,我是这个井里的主人,在这井里极自由自在,你为什么不常到井里来游赏呢!”
那海龟听了青蛙的话,倒真想进去看看。
但它的左脚还没有整个伸进去,右脚就已经绊住了。
它连忙后退了两步,把大海的情形告诉青蛙说:“你看过海吗?海的广大,哪止千里;海的深度,哪只千来丈。
古时候,十年有九年大水,海里的水,并不涨了多少;后来,八年里有七年大旱,海里的水,也不见得浅了多少。
可见大海是不受旱涝影响的。
住在那样的大海里,才是真的快乐呢!”井蛙听了海龟的一番话,吃惊地呆在那里,再没有话可说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