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筋刺法

合集下载

经筋刺法

经筋刺法

经筋的作用
• 《素问· 痿论》:“宗筋主束骨而利机关也”。 • 即经筋起约束骨骼、活动关节、保持人体正常 的运动功能及维持正常的体位姿势的作用。
经筋病
• 《灵枢·经筋》:“经筋之病,寒则反折筋急, 热则筋弛纵不放,阴萎不用。阳急则反折,阴 急则挽不伸。 • 即经筋的病候多表现在运动方面,如筋脉的牵 引、拘挛、弛缓、转筋、强直和抽搐、口目为 僻、毗急不能卒视、舌卷等表现。临床上大多 数肌肉、关节、肌腱韧带、神经等病变皆可归 为经筋病。
• 选穴: 华佗夹脊、阳明经排刺 (根据病变肢体,选择上肢 或下肢排刺),上肢自肩髃穴至合谷穴,下肢自髀关 穴至解溪穴。
• 操作: 华佗夹脊,直刺1.5~ 2.5寸,刺至脊柱横突,施小 幅度捻转。阳明经排刺,每穴间隔 1寸,刺0.5~0.8 寸,施捻转补法。
缺血性延髓麻痹
缺血性延髓麻痹是脑卒中重要的并发症之一, 包括延髓疑核缺血损害所致真性延髓麻痹,也 包括双侧皮质脑干束病损所致假性延髓麻痹

岳增辉,刘伍立,章薇.经筋刺法治疗脑卒中后痉挛状及疗效评价研究[J].中国中医药信息杂志, 2004, 8
(4):85-86.
• 经筋刺法能抑制脊髓前角细胞的兴奋性,对病理 性神经活动有良好的调整作用,针刺这些部位时, 腱梭兴奋,Ib纤维冲动发放增加,通过脊髓后角 抑制性中间神经元,使前角α 细胞的α 纤维的冲 动减少,牵张反射减弱,肌张力降低,痉挛缓解。
临床效果
• 经筋疗法“消灶调机”具有“整体机能调整” 的明显作用,临床上产生系列性的功能平衡及 抗衰防老的功效。
• 目前经治108种常见病症疗效显著,并对其中 的40余种难治病的疗效优于药物治疗及其他疗 法,使它由一个独立诊疗专科变成专治顽症瘤 疾的特种医疗。

筋针疗法 牛君银

筋针疗法 牛君银

手心主之筋
手心主之筋,起于中指,与太阴之 筋并行,结于肘内廉,上臂阴,结 腋下,下散前后挟胁;其支者,入 腋,散胸中,结于臂 [1] 。其病当所 过者,支转筋前及胸痛息贲。治在 燔针劫刺,以知为数,以痛为输, 名日孟冬痹也。
手少阴之筋
手少阴之筋,起于小指之内侧,结于锐骨,上
结肘内廉,上入腋,交太阴,挟乳里,结于胸 中,循臂下系于脐。其病内急心承伏梁,下为
转筋,肩不举,颈不可左右视。治在
燔针劫刺,以知为数,以痛为输,名
日孟夏痹也。
手太阴之筋
手太阴之筋,起于大指之上,循指上 行,结于鱼后,行寸口外侧,上循臂, 结肘中,上牖内廉,入腋下,出缺盆, 结肩前脶,上结缺盆,下结胸里,散 贯贲,合贲下抵季胁。其病当所过者, 支转筋痛,甚成息贲,胁急吐血。治 在燔针劫刺,以知为数,以痛为输。 名日仲冬痹也。
于髀,聚于阴器,上腹而布,至缺盆而结,上颈,上挟口,合
于顺,下结于鼻,上合于太阳。太阳为目上网,阳明为目下网 其支者,从颊结于耳前。其病足中指支胫转筋,脚跳坚,伏兔 转筋,髀前肿,瘸疝,腹筋急,引缺盆及颊,卒口僻急者,目 不合,热则筋纵,目不开。颊筋有寒,则急,引颊移口;有热 则筋弛纵,缓不胜收,故僻。治之以马膏,膏其急者以白酒和 桂,以涂其缓者,以桑钩钩之,即以生桑灰置之坎中,高下以
筋针疗法
疼痛科牛君银
筋针疗法 概念
筋针疗法是刘农虞教授多年经验总结,在经筋理 论指导下,遵循《灵枢 经筋》“治在燔针劫刺, 以知为数,以痛为输”的原则,采用“以痛为输” 为主法,选取筋穴,应用筋针,浅刺皮下,无感 得气,导气布津,舒畅经筋,适用于治疗经筋病 的一种特殊针刺方法。
经筋理论之经筋的概念
示津液已亏;苔腻为有湿、有痰、有食积之象;无苔为阴津亏虚;

爱爱医资源-新经筋实用疗法金针点筋术

爱爱医资源-新经筋实用疗法金针点筋术

新经筋实用疗法金针点筋术新经筋实用疗法金针点筋术是在经筋疗法的基础上,参照中医经典理论,结合笔者多年的经验和现代医学凝结而成。

也可以说是发展了的经筋疗法,比旧的经筋疗法有利于应用和推广。

重要的是以中医经典为依据,以来源与壮族民间的经筋疗法为治疗手段,渗入笔者多年的临床经验,是发展的新的治疗方法。

笔者有幸在2001年接触到此疗法,被来自我们民间的原生态所疗法吸引,单凭借一根金制针和我们传统的手段相结合,所产生的疗效很是惊人,所以,我利用接近8年多的时间在总结和应用此疗法,在经过多年对大量病人的资料中,总结出一些经验性的东西而且创立了很实用的经筋肌肉辨证和指导治疗的手段。

有的病人在各大医院解决不了的顽固痛证,在这里,就用我们的一根金制针治愈。

在多年的实践中,在应用中发现新经筋实用疗法金针点筋术对各种原因引起的痛证此针法应为首选。

在对其他疾病中比如内科杂病,要和穴位理论互相配合即经筋-经络互调理论的应用,用经筋点筋术扩大针灸的治疗范围。

新经筋实用疗法-金针点筋术的核心内容有下面四项一;首次提出经筋辨证内容---治疗痛证最重要的基础二;独创经筋解剖刺法-----中西医完美的结合三;提出一核心三辅助的新经筋治疗方法----用传统的治疗手段辅助经筋四;创建经筋-经络互调理论在治疗当中的应用---扩大针灸的治疗范围一;新经筋疗法中经筋辨证的论述此创建的新经筋疗法,首次解决医学界对经筋没有辨证的问题,经筋的辨证是对传统中医学的发展和创新,用现代医学充实传统中医学,填补经筋学的空白。

经筋一词最早出现于黄帝内经,是那个时代的人们对肌肉、肌腱、韧带组织朴素的认识,而且发现了人的运动力线---经筋线。

又进一步说明经筋的特点是无阴无阳,无左无右,单一说明经筋具有的纯物质性和不确定的易变性。

[关于经筋的特点有专门的章节讨论]经筋学中的辨证要脱离经脉学中的思想,比如八纲辨证,气血辨证,脏腑辨证等,肯定有自己独立的辨证体系,这个辨证体系就是经筋的辨证.经筋辨证的内容是根据失衡的经筋表现出特殊或者特有的症状和运动的非正常现象,很快的确定受累的具体的经筋,再定位具体的哪一条肌肉,顺藤摸瓜使医者方便和迅速的沿着受损伤的肌肉方便快速的找到引起功能障碍的主要病灶点。

经筋理论的刃针疗法

经筋理论的刃针疗法

“刃针疗法”之一――刃针的由来一说起扎针,大家马上想到细细的毫针,最多也只能想到三棱针、梅花针。

其实,古代扎针用的针不止毫针一种,而是有镵针、员针、鍉针、锋针、铍针、圆利针、毫针、长针、大针等九种,统称“九针”,后来又发展出更多的针,也都用传统文化中视为多的“九”来概括,也称为“九针”。

可见,毫针只不过是九针中的一种而已。

您一定要问,为什么要有这么多种的针呢?那是因为,治疗不同的病人和不同的疾病,就需要各种各样不同的针具,就像家里要有多把长、短、大、小、形状不一的螺丝刀,以拧不同的螺丝一样。

如果不能用合适的针具和针法治疗适宜的病人和疾病,治疗也就得不到效果。

在《灵枢·官针第七》里,有这样一段精既然需要用多种的针具来“因人而宜”、“辨证论治”,那为什么是毫针一统天下呢?清代著名医学家徐大椿在《医学源流论》中“针灸失传论”一文里,针对“今之为针者,其显然之失有十,而精微尚不与焉。

”等现状,尖锐地提出针灸失传的十项容。

其中第十项是“古之针制有九,镵针、员针、鍉针、锋针、铍针、员利针、毫针、长针、大针,亦随病所宜而用,一失其制,则病不应。

今则大者如员针,小者如毫针而已,岂能治痼疾暴气?此十失也。

”。

可见,恢复使用毫针、员针以外的九种针,已经被提到继承传统的层面,不得不引起我们高度重视。

然而,时代在发展,科技在进步,古“九针”已经远远不能适应现代人和现代病的治疗,那就需要在古“九针”的基础上研发新的针具。

是不是改变了针具的形状和粗、细、大、小就算是新的针具呢?答案显然不是。

只有在创新理念的前提下,研发出来有特点、安全、适用的才是新的针具,绝不仅仅是改变形状和大小粗细而已。

刃针,就是一种源于古九针,以中医理论为基础,凸显微创理念,并与现代医学接轨的中医原创针具。

以它为主、配合手法和中药外用的“刃针疗法”(也称“刃针微创治疗术”),主要治疗软组织损害导致的疼痛和功能障碍,以与影响脏器官所致的功能性症状。

经筋刺法

经筋刺法

“腧,谓孔穴也,言筋但从筋所痛之处, 即为孔穴,不必要须依诸腧也”(杨上善)。
石学敏院士依据现代临床知识,将“腧” 引申理解压痛点、反应点,更体现了 “ 病在筋,调之筋” 的经筋病治疗思想。
“筋部无阴无阳,无左无右,候病所在” 《灵枢· 卫气失常》。
石学敏院士指出经筋病阴阳辨证不明显, 故针刺筋之左右、无伤骨骼、血脉、脏 腑;并提出经筋刺法应多采取排刺及一 针多向等透刺。
• 在患者患指的近指间关节的掌侧、背侧各加刺 一针,操作要求刺激强度大,时间长,患指针 感明显。
• 李氏将108例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58例,对照 组50例。治疗组采用醒脑开窍针法配合经筋排 刺法,对照组用醒脑开窍针法。观察两组临床 疗效、肩关节运动功能及神经系统缺损程度。 • 结果:治疗组在总疗效、改善肩关节运动功能 及神经系统缺损方面优于对照组。
临床效果
• 经筋疗法“消灶调机”具有“整体机能调整” 的明显作用,临床上产生系列性的功能平衡及 抗衰防老的功效。
• 目前经治108种常见病症疗效显著,并对其中 的40余种难治病的疗效优于药物治疗及其他疗 法,使它由一个独立诊疗专科变成专治顽症瘤 疾的特种医疗。
经筋刺法在中风病的应用
▲痉挛状态
▲感觉障碍 ▲中风后手指屈伸障碍 ▲缺血性延髓麻痹 ▲ 偏头痛

李春梅,尹丽丽,王理康.醒脑开窍针法配合经筋排刺法治疗中风后肩关节半脱位58例临床观察[J].中医杂志,20 08,49(9):809-811.
• 经筋刺法可以明显改善患者的关节活动度,有 较好的近期及远期疗效,从而提高患者的日常 生活能力。
• 通过强烈的局部针刺作用,可以促进局部血液、 淋巴循环,提高局部新陈代谢,增加患指神经 肌肉敏感性,改善肌肉、肌键、筋膜的功能, 从而达到治疗屈伸障碍的目的

经筋刺法治疗中风偏瘫患者肢体痉挛状态60例临床观察

经筋刺法治疗中风偏瘫患者肢体痉挛状态60例临床观察

经筋刺法治疗中风偏瘫患者肢体痉挛状态60例临床观察(作者:___________单位: ___________邮编: ___________)【摘要】【目的】观察经筋刺法治疗中风偏瘫患者肢体痉挛状态的疗效。

【方法】采用区组随机对照的方法,将60例中风偏瘫痉挛患者分为经筋刺法组(治疗组)和传统针刺组(对照组),每组各30例。

治疗3周后,以改良的Ashworth痉挛量表进行疗效评定。

【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为8000%,对照组总有效率为5667%,2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提示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

【结论】经筋刺法治疗中风偏瘫患者肢体痉挛状态具有较好的疗效。

【关键词】中风/针灸疗法;肌痉挛状态/针灸效应;十二经筋在中风偏瘫的恢复过程中,痉挛是关系到恢复程度的核心问题,并直接影响着患者的活动能力及生存质量。

如何有效地抑制痉挛是目前临床工作的重点和难点。

笔者在临床上用经筋刺法治疗中风偏瘫肢体痉挛状态的患者,通过对治疗前后患者偏瘫痉挛肢体进行改良的Ashworth痉挛量表(MAS)计分,观察本法对肢体痉挛状态的临床疗效。

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11诊断标准(1)年龄在50岁以上;(2)按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脑病急症协作组1996年制订的《中风病诊断与疗效评定标准(试行)》中的中风病诊断标准[1];(3)头颅CT或磁共振成像(MRI)检查提示为出血性或缺血性脑血管疾病。

12纳入标准[2](1)生命体征平稳,意识清楚。

(2)Brunnstrom脑卒中分级为Ⅱ~Ⅳ级。

(3)改良的Ashworth量表(MAS)评定痉挛状态0级以上,其中0级(肌张力不增加,被动活动患侧肢体在整个范围内均无阻力)为肌张力正常,1级(肌张力稍增加,被动活动患侧肢体到终末端时有轻微的阻力)和1+级(肌张力稍增加,被动活动患侧肢体时在前1/2 ROM中有轻微的“卡住”感觉,后1/2ROM中有轻微的阻力)为轻度痉挛,2级(肌张力轻度增加,被动活动患侧肢体在大部分ROM内均有阻力,但仍可以活动)为中度痉挛,3级(肌张力中度增加,被动活动患侧肢体在整个ROM内均有阻力,活动比较困难)和4级(肌张力高度增加,患侧肢体僵硬,阻力很大,被动活动十分困难)为重度痉挛。

经筋刺法为主治疗顽固性面瘫43例

经筋刺法为主治疗顽固性面瘫43例

经筋刺法为主治疗顽固性面瘫43例作者:倪丽伟卞金玲石学敏来源:《云南中医中药杂志》2011年第06期关键词:经筋刺法;顽固性面瘫;疗效中图分类号:R245.32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7-2349(2011)06-0073-02笔者在临床中采用经筋刺法配合刺络、隔姜灸治疗顽固性面瘫43例有较好疗效,现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来自于2008年10月~2010年10月本院针灸科门诊患者43例,其中男19例,女24例;年龄14~64岁,平均(36.25±12.46)岁;面瘫左侧23例,右侧20例,病程在2月以上,最长达13个月;带状疱疹病毒感染15例,其余均为上呼吸道感染以后。

1.2 纳入标准符合全国高等学校教材《神经病学》中周围性面神经麻痹的诊断标准[1];病程2个月以上;参照《周围性面神经麻痹的临床评估及疗效判定标准方案》[2]面神经功能评分2 治疗方法2.1 经筋刺法治疗选穴:以面部瘫痪肌群的经筋透刺和排刺为主:阳白四透、太阳透地仓、承浆透地仓、颊车地仓互透、颊肌排刺、瘫痪肌群围刺等;操作:以瘫痪经筋透刺、排刺、围刺为主。

阳白穴以四枚针分别向上星、头维、丝竹空、攒竹方向透刺,进针1~1.5寸,施捻转平补平泻1 min;攒竹透向睛明,进针0.5寸,手法同前,施术轻柔,以免皮下出血;丝竹空沿眉横刺,进针1.5寸,施术同前;四白、迎香分别透向睛明,进针1.5寸,施术同前;太阳向下穿颧弓透向地仓,进针2.5~3寸,施术同前;人中、承浆、颊车分别透向地仓,进针1.5~2寸,施术同前;沿颊车至地仓,下关至迎香每间隔1寸刺入1针,以进入皮内为度(浅刺),施捻转平补平泻,总计施术2 min。

以上针刺施术后留针20 min。

2.2 刺络拔罐根据患者病情,选用颊、颧、额部的2~3个穴位进行刺络拔罐,出血2~3 mL。

2.3 艾条隔姜灸取患侧的颊车、地仓、迎香等穴位,如有露睛流泪加阳白穴,耳后、耳下及面部疼痛加翳风穴。

经筋刺法的临床应用进展

经筋刺法的临床应用进展

中图分类号 :R 2 4 5 . 3 2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2 0 9 5—1 4 3 4 . 2 0 1 3 . 0 9 . 0 6 4
十二 经筋 是十 二经 脉之 气结 聚 散络 于筋 肉关 节 的体 系, 其分布范 围与 十二 经脉大体 一致 。经筋 的主要病候 可 以概括为 : “ 其病当所过者肢痛及 转筋 ” 。经筋刺法 广义上 指的是所 有沿经筋走行施行 针刺 的方法 , 狭 义上指 的是根
1 1 2 2

V o 1 . 2 4 N o . 9 述 ・
J o u r n a l o f A e r o s p a c e Me d i c i n e
S e p 2 0 1 3

经 筋 刺 法 的 临床 应 用 进 展
许 军峰
关键词
经 筋刺 法 ; 临床应 用; 研 究进 展
研究须制 定统 一 又切 实可 行 的诊断 、 疗 效评 定标 准 , 增 强
可信 度及说服力 。
参 考 文 献
[ 1 ] 申鹏飞 . 石学敏经 筋刺 法临证 经验 浅析 [ J ] . 辽宁中医
杂志, 2 0 1 0 , 3 7 ( 1 ) : 2 0— 2 1 .
[ 2 ] 钟冲, 韩淑凯. 经筋排 刺法配合 皮肤 针 治疗神 经根 型颈 椎病 8 O例 [ J ] . 中国中医急症 , 2 0 1 1 , 2 0 ( 6 ) : 9 7 4 . [ 3 ] 黄朝军. 壮 医经筋疗法治疗颈肩综合 征 7 2例 临床 观察
闫毓茜 经筋恢刺 法治疗 中风后上肢 痉挛 3 0例 , 疗 效 明显优于常规针 刺法 。蔺彦 芬 等经 筋排 刺法配 合皮 肤针治疗脑卒 中后上肢痉 挛 7 5例 , 总有效率 9 4 . 6 7 % 。黄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