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血管病诊断
急性脑血管病的诊断及鉴别诊断

㈢ 辅助检查
CSF CT MRI TCD r -CBF DSA
多数正常 低密度病变区 较早发现低密度信号 可发现脑各部血流改变 区域性脑血流减少 显示病变的血管
A——CT
B——MR弥散加权
C——MR T2加权
A
B
D——MR T1加权
C
D
㈣ 诊断
诊断要点:
老年人; 可伴高血压,高血糖,高血脂; 可有前驱TIA史; 常在安静情况下(如夜间醒后) 发病; 脑部症状轻,局灶症状重; CT或MRI示“脑梗塞病灶”。
狭窄、闭塞等)
脑血栓
脑梗塞
脑栓塞
多灶性脑梗塞
出血性中风 脑出血 (血管破裂) 蛛网膜下腔出血
混合性中风 同时或先后有出血、 缺血性病损
三
脑组织的缺血
病理
脑组织的出血
四 发病方式
按病程发展分类:
短暂性脑缺血发作 可逆性缺血发作 进展性卒中 完全性卒中
四 发病方式
按发作形式
急性:突然起病的脑血流循环障碍,表 现局限性神经功能缺失。
钟,并在24小时内完全缓解,不留任何神经功能缺 损。 多为脑梗塞的先兆。
㈠ 发病机理
脑血管痉挛 微栓塞 盗血现象
㈡ 临床表现
颈内动脉系统:
可产生一过性单瘫、偏瘫、偏麻、偏盲、失语 等。
椎-基动脉系统
脑干、小脑、枕叶缺血症状,发作性眩晕、呕 吐、构音障碍、复视、共济失调、吞咽困难等, 少数猝倒。
急性脑血管病
(Acute Cerebrovascular Diseases)
急性脑血管病
(Acute Cerebrovascular Diseases)
急性脑血管病是突然由脑部血液循环 障碍所引起的脑部症状和局限性神经 功能缺损为特征的一组疾病。
急性脑血管疾病的诊断与治疗

急性脑血管疾病的诊断与治疗急性脑血管病又称脑血管意外或中风。
为脑部或颈部血管病引起的脑局灶性血液供应障碍,包括有短暂性脑缺血发作、脑出血、蛛网膜下腔出血、脑血栓形成、脑栓塞等急性血液循环障碍的疾病。
可导致偏瘫、失语、昏迷等急性或亚急性脑损害症状。
发病年龄多在中年以上,尤以高血压患者为多见。
1 诊断根据急骤发病,迅速出现偏瘫,有或没有意识障碍,即可诊断为急性脑血管疾病。
如果患者有高血压病史或动脉粥样硬化症而年龄又在40岁以上,或患者有风湿性心脏病,二尖瓣狭窄、心房纤维颤动,或有亚急性细菌性心内膜炎,或体检发现有明显的腹膜刺激征等,对诊断更有帮助。
2 治疗2.1 出血性脑血管疾病的治疗2.1.1 内科治疗2.1.1.1 卧床休息避免刺激因素及不必要的搬动,密切观察神志、瞳孔、血压、呼吸、脉搏、体温,在发病6小时以内,更应严密观察其变化。
2.1.1.2 控制血压平均血压[(收缩压+舒张压)÷2]超过140mmHg时可适当使用降压药,如利血平1mg,肌肉注射,每日1~2次。
血压不下降或仍继续上升时可用氯丙嗪12.5~25mg,肌肉注射。
但不宜使血压下降过低,以避免脑、心、肾的供血不足。
2.1.1.3 降低颅内压力根据病情轻重,可适当降低颅内压力。
如用50%葡萄糖40~60ml,静脉注射,每日2~3次;20%甘露醇250ml,快速静脉滴注,每日1~4次,利尿酸钠25~50mg或速尿20~40mg,加入10%葡萄糖液50ml,缓慢静脉注射。
亦可用地塞米松5~10mg 静脉滴注。
如有脑疝征兆时如呼吸节律变化、瞳孔变化者,要用强力脱水治疗。
2.1.2 外科治疗出血性急性脑血管疾病的外科治疗可根据病情分级考虑。
Ⅰ级:患者神志清楚至昏迷,不完全偏瘫。
可做好家属工作,说明病情和外科治疗的意义,做好造影及手术准备。
Ⅱ级:浅昏迷至中度昏迷,完全性偏瘫。
应及时造影及手术治疗。
Ⅲ级:中度昏迷,完全性偏瘫,病灶侧瞳孔散大。
中国脑血管病防治指南

中国脑血管病防治指南
脑血管病是指由于脑部血管疾病造成的脑功能障碍。
其主要表现为中风,典型症状包括突然出现的面瘫、肢体偏瘫等症状。
脑血管病在全世界都比较普遍,而在中国,尤其是60岁
以上的老年人群体中更为常见。
为了有效预防和治疗脑血管病,中国卫生部于2010年发布了《中国脑血管病防治指南》。
该指南是基于国际上公认的脑血管病防治临床实践和研究的标准和指南,并结合中国自身的国情、文化和医疗资源等情况制定的。
指南主要包括以下方面的内容:
1.脑血管病的诊断标准该指南提出了明确的脑血管病的诊
断标准,包括对患者的病史、体格检查、实验室检查、神经影像学检查等方面的综合评估。
在这一方面,该指南与国际上的脑血管病诊断标准接轨,使医生能够准确地诊断和治疗脑血管病。
2.脑血管病的预防和管理该指南提出了一系列预防和管理
脑血管病的措施,包括饮食调节、控制高血压、戒烟戒酒等方面。
通过这些措施的实施,大大降低了脑血管病的发病率和死亡率。
同时,在患者已经确诊为脑血管病后,该指南也提供了有效的药物治疗方案,通过药物的治疗和管理,能够改善患者的症状、减轻病情、预防并发症。
3.脑血管病的康复与护理该指南还提出了脑血管病患者的
康复和护理措施。
这方面主要包括针对患者不同阶段的康复治
疗方案、行为和认知治疗、社交和职业康复等。
通过这些康复和护理措施,患者的身体和心理状况能够得到良好的恢复。
总体来说,中国脑血管病防治指南提供了全面而有效的脑血管病防治措施和方案。
在指南的指导下,中国的医护人员能够更好地诊断、治疗和管理脑血管病,降低患者的病死率和残疾率,提高社会健康水平。
缺血性脑血管病的诊断与治疗

课前问答:脑血管狭窄有明显的种族差异吗?A. 有B. 没有脑血管病的发病有三个基础,包括血管壁、血液状态和血流动力学,血管壁的异常是导致脑血管病的重要因素,病变产生了脑动脉狭窄。
因此,脑供血动脉狭窄是脑血管病发病的基础和危险因素,临床医生应该及早识别和治疗脑血管狭窄。
脑血管狭窄有明显的种族差异,早在1986年Caplan就发现种族对卒中患者颅内、外动脉病变分布有影响,黑人与日本人颅内动脉易患动脉粥样硬化,而白人的动脉粥样硬化易发生在颅外血管,特别是椎动脉。
我们对急性脑梗死患者研究发现,国人颅内血管狭窄的几率明显高于颅外血管[1]。
因此,我们更应该重视颅内血管狭窄的诊断和治疗。
一、诊断概述:临床医生应该有更强的意识和技术识别颅内血管狭窄的存在。
首先,对所有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都应该怀疑有脑血管狭窄。
其次,更好的识别出血流动力学异常所导致的缺血性脑血管病[2],因为这组疾病与脑血管狭窄有直接的关系。
第三,熟练掌握脑血管狭窄临床检查技术,包括双侧桡动脉触诊、双上肢血压测量、血管听诊(主要是颈动脉、椎动脉、锁骨下动脉和眼动脉的听诊)。
第四,正确选择辅助检查和诊断流程,识别脑动脉狭窄的辅助检查包括超声波检查(TCD和Duplex)、磁共振血管造影(MRA)、CT血管造影(CTA)、数字减影脑血管造影(DSA)。
第五,更好的寻找脑血管狭窄的病因和危险因素。
最后,熟悉脑血管狭窄的分型方法。
要点提示:TCD可探测到的血管主要有:ICA:颈内动脉颅内段、CS:颈内动脉虹吸部、MCA:大脑中动脉、ACA:大脑前动脉、PCA:大脑后动脉、ACOA:前交通动脉PCOA:后交通动脉、OA:眼动脉、V A:椎动脉、BA:基底动脉、PICA:小脑后下动脉。
颅内脑动脉狭窄的合理分型是治疗决策的基础。
从治疗上,所谓的颅内动脉主要是指颈内动脉颅内段、椎动脉颅内段、基底动脉、大脑中动脉、大脑前动脉[3、4]。
目前的分型方法有Mori分型、LMA分型和临床分型,当然临床分型适合临床医生使用,而Mori分型和LMA分型更适合介入医生使用。
脑血管病分类分型及诊断要点

脑血管病分类分型及诊断要点本文原载于《中华神经科杂志》2017年第3期脑血管病(cerebrovascular disease)是指各种原因所致一个或多个脑血管的病变引起的短暂或永久性脑功能障碍。
脑卒中(stroke)属于急性脑血管病,是急性发生的局灶性血管源性神经功能缺损综合征,症状持续24 h以上或死亡,排除其他非血管病因。
脑血管病的分类和分型对于临床上准确诊断疾病、有针对性地精确选择治疗和预防措施具有重要实用价值,是脑血管疾病诊断和鉴别诊断及个体化治疗的基础,也是进行脑血管病流行病学研究和临床研究的基本需要。
分类分型的规范和统一有利于各研究间结果的比较和学术交流,对临床诊治具有重要意义。
长期以来国内外分类分型方法较多,但尚无临床实用的统一标准,尤其缺乏适合我国临床实际并操作性好的分类标准。
因此,国内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从约40年前(1978年)开始制定和发表脑血管病分类,迄今共有4个版本(表1)。
本期发表的《中国脑血管疾病分类2015》经过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及其脑血管病学组两届委员的努力,多次讨论达成共识。
本版分类尽可能结合国际标准、我国国情,考虑既往使用经验和可操作性制定,暂未包括相应诊断要点或定义,但将在近期制定共识并发表。
为更好理解和使用中国2015版脑血管病分类,我们就相关进展解读如下。
表1中国脑血管疾病分类框架各版本比较一、脑血管病常用分类分型方法为理清脑血管病分类分型思路,便于临床医生和研究人员根据不同需要选择使用,我们将国内外脑血管病的主要分类分型方法介绍如下。
指对所有脑血管病(包括急性和非急性、动脉和静脉系统疾病)进行的系统全面的分类,如国际疾病分类(ICD)-10、美国国立卒中与神经疾病研究所(National Institute of Neurological Disorders and Stroke, NINDS)分类和中国脑血管病分类等。
这类全面系统的脑血管病分类常被用于医院疾病编码、教科书编写提纲和研究论文中。
TCD对诊断脑血管病

TCD对诊断脑血管病多普勒的探头主要是放在能穿越的颅骨较薄处和自然孔道,以了解颅内血管的血流情况。
由于探头所放的位臵不同,可探到不同的血管血流信号。
如将探头放在颞部太阳穴处(颞窗),可得到大脑中动脉、大脑前动脉、大脑后动脉的血流信号;探头放于枕后叶中线位臵(枕窗) ,可得到椎动脉和基底动脉的血流信号;探头放在闭合的眼睑上(眼窗),可得到眼动脉和颈内动脉颅内段的血流信号。
1脑梗死患者的TCD患者仰卧位,用2MHZ探头经颞窗探测大脑中动脉(MCA)、大脑前动脉(ACA)及大脑后动脉(PCA)、前交通动脉(ACOA)、后交通动脉(PCOA);枕窗探测左右椎基底动脉(VBA);经眼窗探测颈内动脉虹吸部、眼动脉及对侧大脑前、中动脉;用4MHZ探头探测颈部动脉,包括颈总、颈内、颈外动脉(CCA、ICA、ECA)。
分别测得收缩期血流速度(S),舒张期血流速度(D)和平均速度(M)、搏动指数(PI)、阻力指数(RI)、收缩峰与舒张峰流速比值(S/D)。
TCD异常标准:脑动脉血流速度低于正常值下限、信号消失及逆流为异常。
当脑血管狭窄或闭塞后,其供血区即可建立侧支循环,以改善缺血区供血。
梗死面积越大异常率越高,其主要表现以狭窄和血流减慢为主,闭塞主要见于大面积梗死,原因(1)脑梗死起病初期出现病灶血管血流减慢或信号消失,可为诊断脑梗死的可靠依据(2)脑梗死后局部脑水肿,血管舒缩功能障碍也能致使血流减慢(3)脑梗死的发病一般是在血管壁病变基础上,加上血液成分和(或)血流动力学改变所致,最常见的病因是脑动脉硬化由于脑动脉硬化的病理基础就是引起脑血管狭窄及小血管闭塞,使供应脑实质的血流减少,造成神经细胞变性而产生一系列的神经与精神症状。
2脑底动脉型偏头痛的TCD分析特点:双测同名动脉的平均血流速度Vm不对称,一侧接近于正常值的上限,另一侧同名动脉的Vm接近于正常值的下限。
与其他类型偏头痛的区别:本病的TCD特点是大脑中动脉或椎动脉的平均血流速度两侧不对称,高流速侧的平均血流速度接近正常值的上限,低流速侧的平均血流速度接近正常值的下限,但两侧均在正常范围内。
缺血性脑血管病的TCD诊断

TCD诊断缺血性脑血管病 原则或标准
3、双椎动脉发育不对称型 细小侧血流明显减慢 PI值高或低或正常 对侧椎动脉血流加快 其它脑底动脉血流正常 多在中年时出现症状。
TCD诊断缺血性脑血管病 原则或标准
4、颈内动脉-大脑中动脉细小变异—最少见。 血流明显减慢 PI值低或高 可见大脑前动脉及后动脉血流加快 (皮层吻合支代偿) 多在青年时就出现脑缺血症状
TCD在缺血性脑血管病诊断中 可以解决的问题
1、有否血管壁病变、血流速度减慢以及血 流动力学(频谱形态)改变; 2、是狭窄还是闭塞或变异? 3、病变部位; 4、代偿途径及再通后血流状态是高灌注还 是低灌注。
TCD诊断缺血性脑血管病 原则或标准
(一)脑血管狭窄和闭塞 1、局限性血流速度增快,伴或不伴有血 流频谱紊乱(频窗消失、涡流伴杂音); 2、血流减慢加上PI值下降(频谱形态低平)为狭 窄或闭塞后血流;重度狭窄处为残端样血流频 谱(团状涡流); 3、闭塞血管不能探及正常方向血流及供血途径, 有明显代偿途径血流,但要通过压颈试验确定。 4、血流速度增快:诊断血管狭窄最重要的指标,是 动脉狭窄部位最直接的改变。
病例演示
病例二 男, 65年出生,2007年3月15 日因头昏一个月,眼球充血明显来我院就 诊。无高血压,体格检查未发现异常。 MRI+MRA: 1、头颅MRI未见异常 2、头颅MRA示脑底动脉闭塞症(右侧大脑 中动脉主干闭塞伴侧支血管形成)
病例演示
病例三 男, 60年出生,2007年7月因 突起右侧肢体麻木2天入院。
不同部位狭窄或闭塞血流动力学特点
再通后特点: 局限性搏动指数(PI值)低——特征性表现 急性早期为低流速(低灌注状态); 随后可出现高流速即再通后高灌注; 恢复期血流速度及搏动指数均可恢复正常。
脑血管疾病CT、MRI诊断标准及解释

第四节 脑血管疾病
一、脑梗死 二、颅内出血 三、脑血管畸形 四、颅内动脉瘤 五、脑白质疏松症
一、脑梗死
(一)动脉闭塞性脑梗死 (二)腔隙性脑梗死 (三)出血性脑梗死
(一)动脉闭塞性脑梗死
1、病因: 动脉粥样硬化 2、好发部位:大脑中动脉 3、病理过程:
与梗死时间、侧枝循环有关
与血流状态、是否合并血栓、钙化和含铁血 黄素沉积有关。
MRA显示瘤体。
5、脑白质疏松症 ( leukoaraiosis, LA)
• 神经影像学术语; • 脑室旁或半卵圆中心白质区的斑点状及斑片状改变, CT上呈低密度影,而在MRI T2加权像上为高信号的区域。 • 病变主要累及发挥高级大脑功能的白质束; • 主要病理改变是髓鞘脱失和缺血性损伤
注意与扩大的血管周围腔隙(PVS)鉴别
PVS:即Virchow-Robin间隙,是伴随穿支动脉和静脉、覆 盖软脑膜、充满间质液体的结构,与蛛网膜下隙不直接相通; 扩大的PVS常发生在基底节、中脑、半卵圆区、皮质下白质; 扩大的PVS是病理状态:慢性缺血和动脉硬化是主要原因;
CT、MR表现: • 大多表现为界限清楚的含液囊肿,直径
寻找出血原因------CTA、MRA
采用CT平扫+CTA对于发现出血原因是非常必要的。
三、脑血管畸形
• 脑血管畸形分类
动静脉畸形(Aterio-venous malformation, AVM) 毛细血管扩张征(capillary telangiectasia) 海绵状血管瘤(cavernous hemangioma) 静脉畸形(venous malformation)
不超过5 mm,簇状分布; • 密度/信号与CSF一致; • 周围结构信号大多为正常; • 不强化。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脑血管病诊断标准
:一、意识障碍性偏瘫:表现为突然发生意识障碍,并伴有偏瘫,常有头及眼各一侧偏斜。
二、弛缓性偏瘫:表现为一侧上下肢随意运动障碍伴有明显的肌张力低下,随意肌麻痹明显面不随意肌则可不出现麻痹,如胃肠运动、膀胱肌等均不发生障碍。
三、痉挛性偏瘫:一般的是由弛缓性偏瘫移行而来,其特点是明显的肌张力增高。
上肢的伸肌群及下肢的屈肌群瘫痪明显,肌张力显着增高,故上肢表现为屈曲,下肢伸直,手指呈屈曲状态,被动伸直手有僵硬抵抗感。
四、轻偏瘫:在偏瘫极轻微的情况下,如进行性偏瘫的早期,或一过性发作性偏瘫的发作间隙期,瘫痪轻微,如不仔细检查易于遗漏。
诊断标准(参照1995年中华医学会第四次全国脑血管病学术会议修订的《各类脑血管疾病诊断要点》)
①为短暂的、可逆的、局部的脑血液循环障碍,可反复发作,少者1~2次,多至数十次。
多与动脉粥样硬化有关,也可以是脑梗塞的前驱症状。
②每次发作持续时间通常在数分钟至1小时左右,症状和体征应该在24小时以内完全消失。
2.蛛网膜下腔出血主要是指动脉瘤、脑血管畸形或颅内异常血管网症等出血引起。
①发病急骤。
②常伴剧烈头痛、呕吐。
③一般意识清楚或有意识障碍,可伴有精神症状。
④多有脑膜刺激征,少数可伴有颅神经及轻偏瘫等局灶体征。
⑤腰穿脑脊液呈血性。
⑥CT应作为首选检查。
⑦全脑血管造影可帮助明确病因。
①常于体力活动或情绪激动时发病。
②发作时常有反复呕吐、头痛和血压升高。
③病情进展迅速,常出现意识障碍、偏瘫和其他神经系统局灶症状。
④多有高血压病史。
⑤CT应作为首选检查。
⑥腰穿脑脊液多为血性和压力增高(其中20%左右可不含血)。
1)动脉粥样硬化性血栓性脑梗塞
①常于安静状态下发病。
②大多数发病时无明显头痛和呕吐。
③发病较缓慢,多逐渐进展,或呈阶段性进行,多与脑动脉粥样硬化有关,也可见于动脉炎、血液病等。
④一般发病后1~2天内意识清楚或轻度障碍。
⑤有颈内动脉系统和/或椎-基底动脉系统症状和体征。
⑥应做头颅CT或MRI检查。
⑦腰穿脑脊液一般不应含血。
2)脑栓塞
①多为急骤发病。
②多数无前驱症状。
③一般意识清楚或有短暂性意识障碍。
④有颈动脉系统和/或椎-基底动脉系统症状和体征。
⑤腰穿脑脊液一般不含血,若有红细胞可考虑出血性脑梗塞。
⑥栓子的来源可为心源性或非心源性,也可同时伴有其他脏器、皮肤、粘膜等栓塞症状。
3)腔隙性梗塞
①发病多由于高血压动脉硬化引起,呈急性或亚急性起病。
②多无意识障碍。
③应进行头颅CT或MRI检查,以明确诊断。
④临床表现都不严重,较常见的为纯感觉性卒中、纯运动性轻偏瘫、共济失调性轻偏瘫,构音不全-手笨拙综合征或感觉运动性卒中等。
⑤腰穿脑脊液无红细胞。
4)无症状性脑梗塞为无任何脑及视网膜症状的血管疾病,仅为影像学所证实,可视具体情况决定是否作为临床诊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