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别关爱离异家庭的学生

合集下载

如何改善离异单亲孩子的人际关系

如何改善离异单亲孩子的人际关系

如何改善离异单亲孩子的人际关系大部分离异单亲孩子由于没有得到父母的共同关爱与教育,在不同程度上存在着孤僻、自卑、冷漠等心理,因此影响人际关系。

下面是小编给大家搜集整理的关于如何改善离异单亲孩子的人际关系文章内容。

希望可以帮助到大家!如何改善离异单亲孩子的人际关系一、对症下药,因人施教俗话说:“知人才能善教,善教须知人。

”作为一名教师,特别是班主任,只有熟悉、了解学生,找出症结,对症下药,因材施教,才能促其转化。

帮助性格孤僻的学生走出自我封闭的小圈子。

由于这些离异单亲孩子比较敏感,常常不愿与人交往,独来独往,心事重重。

作为班主任要发动全班同学和离异单亲学生交朋友,把集体温暖、同学之情、师生之谊融在他们身上,让离异单亲学生感觉到自己并不是孤立的一个人。

同时,要动员离异单亲学生参与集体活动,尽量不让他们游离在集体之外,不给他们提供继续孤僻的环境条件。

面对有自卑心理的离异单亲学生,须遵循“知其心,然后能救其失者也。

教也者,长善而救其失者也。

”我们班的龙某某同学,在她十岁时,父母离异了,她总觉得自己生活在不完整的家庭里,处处低人一等,很怕别人问起自己的父母,所以想方设法避开身边的人,同伴越来越少,结果她越来越自卑。

当我了解到这些情况后,一方面,我多次与她促膝谈心,了解她的所思所想、所爱所恨,针对她存在的思想问题进行循序善诱,帮助她打开心结,树立自信心,发展良好的人际关系;另一方面,我细心观察、积极寻找和发扬她身上的闪光点,长善而救。

对于脾气暴躁易怒的离异单亲学生,要以宽容之心感化改善他们的坏脾气。

离异单亲孩子所处的家庭环境导致他们比一般的孩子容易犯错误,因此我们教师在不纵容的前题下,以慈悲之心去理解和宽容他们在日常行为生活中所犯的错误无疑是至关重要的。

我带班的离异单亲学生陈军同学,脾气暴躁,动不动就想打架。

有一次自习课,他和同桌讲话,班长劝他别高声谈话影响其他同学学习,他不服气,说班长针对他,要打班长,幸好有学校领导经过,及时制止。

班主任如何关爱单亲家庭的学生

班主任如何关爱单亲家庭的学生

班主任如何关爱单亲家庭的学生单亲家庭是父母一方亡故或离异的家庭,单亲子女指单亲家庭中的未成年人。

单亲家庭自然会在一定程度上对子女教育形成缺陷,单亲子女的教育已成为教育者不容无视的问题。

与完整家庭儿童相比,离异儿童在智力开展、学习成绩、被同学接纳程度以及亲子关系等方面均明显较差,在品德、性格、情绪方面的问题行为明显较多。

单亲家庭的孩子有的由父母一方领着生活,有的是住在父母重新组合的家庭里,还有的那么是依附着爷爷奶奶。

这既影响了学生安康、活泼的开展,可悲的是他们给社会进步带来了沉重的隐患。

单亲学生的增多,给教育工作者提出了新的挑战:必须重视单亲学生特殊的心理现象并采取适宜的教育手段。

一、了解单亲学生特殊的心理现象单亲家庭的学生或因享受不到充分的家庭温暖,或因社会的某种偏见,或因其家庭的经济原因以及其它因素,往往会表现出下面一些不安康的心理现象及行为特征:1、自卑型:这类自卑感强的学生表现为沉默寡言,他们从不谈起甚至回避双亲的事,对任何人〔包括班主任〕都保守着这个秘密。

他们填表那么隐瞒家庭情况,经济有困难不会申请补助。

这类学生有的原有美好而远大的理想,有的甚至一度争硬气要改变环境,但又由于自卑,不能使自己的理想协调开展。

自卑的心理影响了想象力与创造力的发挥,属不安康的心理现象。

2、孤独型:单亲孩子,特别是随父亲或住在重组家庭里的孩子,由于父亲的粗心或与继父母之间的隔膜,他们的亲情交流受到限制,觉得自己在家庭中是多余的人,自然而然就产生孤独感,行为上表现出离群,不大方,没有多少人与他活动。

3、渺茫型:每人都有自己的自尊与自信,在正确引导下,就能树立信心,确立生活的目标。

然而,有的单亲家庭的学生由于缺乏足够的家庭引导,不能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不能设计美好的生活蓝图,有的甚至本有美好的理想之花,但因家庭的破裂没有及时培育这朵花,导致没有结出甜美的果。

二、对单亲家庭学生的教育,班主任可以采取以下一些具体措施:第一,建立单亲家庭学生档案从入学起就开场建立单亲家庭学生的人头档案,加强对他们的学习、生活、心理、行为和家庭情况的了解、跟踪,并详加记载。

生活老师关爱学生的事例

生活老师关爱学生的事例

生活中老师关爱学生的事例2005级分析专业某女生,在小学时父母离异,母亲长期生病卧床,失去了劳动能力,父亲在他初二时找了新的结婚对象,告知其离婚实情。

第一学期由于个子较小,对学校环境不熟悉,除了翻墙外出上网外,在校没有重大的违纪行为。

第二学期开始与社会青年、学校品行较差的学生经常玩一起,并时不时地发生校园内打架事件,后来上课玩手机上网,任课老师提醒批评,比老师脾气还大,顶撞得老师,我找他单独谈话,不愿老师问及父母亲。

经过与其父母通电话后才知他的家庭情况,得知父母离婚后跟随母亲一起,父亲每月只提供500元生活费,不负责其监护管理。

在掌握了该生基本情况后,我对他观察了几天,优点:思维活跃,见面比较广,跳舞、音乐、演讲有特长,电脑操作熟练,有组织能力,常领导一帮同学,敢说敢做;缺点:消极、没有学习目标,对班级活动不关心,不参与,常与打架斗殴事件有关,逃课、与经常上网的人员来往。

2处理方法老师先找其单独谈话,让学生感觉到老师诚挚的关心和爱。

接着根据其能力,委以重任—文体委员,告知老师看到的其优点,让其在学校繁多的活动中锻炼,并取得成绩,也就达到自我价值实现的目标,这样就不自觉地转移其注意力。

在日常相处中,我不留痕迹地引导其正确看待周围的事物,改变交友观。

以其担任文体工作为契机,引导其树立升学目标,要求其为之努力。

我和全班学生朝夕相处,若发现问题,就应及时处理,对待他更是如此。

接手班主任工作第二学期中后,品行较差的男生来找他的机会少了。

班级团活动在学校也是初显锋芒。

第二学期结束,在学校各种竞赛评比中名列前茅,他被评为班上优秀班干部,学习成绩明显进步。

对于她们家庭的变故,引导她理智地看待,变故是父母选择的生活,不是她的过错造成的结局。

作为孩子不要过多地指责父母,最重要的是自己生活的生活要过好,自己的路要自己走好。

经过这些教育,特别是假期结束回到学校后,她立即来到我的办公室,与我分享与父母亲相处的点滴。

让我印象最深刻的是:她用自己的零用钱为母亲准备了一份礼物。

校园冲突案例

校园冲突案例

在“以人为本,构建和谐校园”的教育方针指导下, M 校决心使每一个学生都能在生动活泼、积极主动的校园环境中得到发展。

实现这种发展需要宽松、和谐、支持性的环境。

由于种种原因, M 校父母离异的孩子特殊多。

据不彻底统计,此类学生占全校学生总数的 26.7%,他们特别需要教师的关爱。

新学期开始,刘老师被委任担当初一某班的班主任。

上任不久,刘老师就发现班里有一个新生 A 和别的孩子不一样。

她沉默寡言,性格孤僻,课间总是躲在角落里,上课也不愿发言,平时基本不和同学交流,行为较为散漫。

为什么阳光般的年龄会如此默然呢?带着这个问题,刘老师决定去家访,希翼能够得到答案。

通过走访,刘老师了解到, A 在三岁时,父母离异,她跟着父亲过。

父亲没有固定工作,经常在家里酗酒、打麻将,不少家务活都得她干,而且父亲一不顺心就打她。

在学校里,她总觉得老师和同学都歧视她,对她很冷淡,于是产生了非常严重的自卑心理。

因此她不愿和人交往,天长日久就成为后进生。

刘老师决定以行动去温暖她,唤起她的自信,消除她的自卑心理。

刘老师知道,她一个人的努力是远远不够的,还需要她的家庭以及全体同学的协助、配合。

为此,刘老师制定了以下方案并予以实施:1.从自我做起。

首先,刘老师时常找机会在排队回班的时候和A 拉着手一起走,谈她家里的事、同学的事,谈她喜欢读的书等,并告诉她衣着要整齐,自己的事情自己要做好。

刘老师还时常为 A 补课,课堂上简单的问题先让她回答,答对了,及时表扬。

为了调动她的学习积极性,刘老师在班里组织了朗读比赛,并帮她选了一篇课文,然后指导她朗读。

比赛时 A 发挥得非常好,获得了一等奖,她笑得很开心。

当时,刘老师对她说,你和其他同学一样聪明,你落后的原因是缺少赶上其他同学的勇气。

她点了点头。

慢慢地, A 变了,她开始自觉学习,各项活动也都积极参加。

刘老师看她身体素质比较好,推荐她参加了学校的田径队。

运动会上,她为班级争得了荣誉,脸上洋溢着成功的欢跃。

关爱隔代教育环境中离异家庭孩子论文

关爱隔代教育环境中离异家庭孩子论文

关爱隔代教育环境中的离异家庭孩子摘要: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的婚姻观念正在悄悄地发生变化,离异家庭并不鲜见。

父母离异带给孩子的伤害是不可估量的,特别是心理上的伤害。

家庭缺损必然带来家庭教育的缺损,甚至是终身教育的缺陷。

离异家庭小孩中有一群更可怜的是在祖辈的隔代教育中长大,是离异留守儿童。

“隔代教育”这种教育方式给单亲家庭孩子的成长带来的负面影响很明显。

因此,如何帮助处于隔代教育环境中的单亲学生,成为我们教育工作者日益关注的问题。

关键词:离异;隔代教育;心理健康教育;校园关爱中图分类号:g40-0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1)07-153-01家庭是儿童成长与发展的基本环境,正常与完备的家庭是儿童健康发展必不可少的基本条件。

然而,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的婚姻观念正在悄悄地发生变化,离异家庭并不鲜见。

家庭缺损必然带来家庭教育的缺损,甚至是终身教育的缺陷。

通过调查可以看出,离异家庭的子女心理健康问题最为突出,他们表现出性情孤僻的比例比正常家庭学生高得多。

离异家庭小孩中有一群更可怜的是在祖辈的隔代教育中长大,是离异留守儿童。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外出打工、经商的人越来越多,他们把养育教育孩子的责任推给了家里的老人,这种家庭教育方式被称为“隔代教育”。

有一些离异夫妇,分开后,谁也不想管孩子了,以打工为由离开本来已经破碎的家。

让孩子处于离异隔代教育的环境中。

祖辈们有时间有经验有阅历,使得隔代教育有某些方面的优势,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了单身父亲、单身母亲的负担。

但隔代教育往往存在着祖辈“隔代亲”带来的溺爱,再加上有的老人教育观念陈旧,教育方法单一或缺失,使得教育效果常常不尽如人意。

这种教育方式给单亲家庭孩子的成长带来的负面影响很明显。

一、从细微处关注其心理健康。

1.从课堂上观察对于离异家庭的孩子,老师更要察言观色,留意孩子的情绪变化,要有意识地给这些学生提供更多的表现机会,帮助他们克服自卑心理和恐惧心理,并对他们在学习上取得的每一个进步及时给予鼓励和表扬,逐步摆脱冷漠,恢复自信。

单亲家庭学生关爱谈心记录

单亲家庭学生关爱谈心记录

单亲家庭学生关爱谈心记录谈心记录:单亲家庭学生关爱日期:2024年10月20日小明:李老师,谢谢您的关心。

我确实有些问题想和您谈一谈。

李老师:没问题,你可以跟我说说你遇到的困扰或者需要帮助的地方。

小明:我是一个单亲家庭的孩子,我的妈妈一直在外地工作,我和奶奶住在一起。

我常常感到孤独和无助,觉得缺乏母爱。

李老师:我理解你的感受。

在单亲家庭中,确实可能会感到孤独和无助。

但是要记住,你的妈妈是在为你们生活提供更好的条件。

或许可以试着多与妈妈沟通,让她了解你的需要。

小明:妈妈每次回来都很累,我也不想给她增加负担。

我也有时候觉得奶奶不太了解我,我们的代沟挺大的。

李老师:可以理解你不想给妈妈增加负担,但沟通是非常重要的。

可以找适合的时间和方式,与妈妈交流你的想法和需要。

同时,与奶奶沟通也是可以的,或许你们可以选择一些共同的兴趣爱好,增加互动的机会。

小明:好的,我会试试的。

还有一个问题是,我在学校里感觉自己与其他同学有些不同,觉得自己很特殊。

李老师: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特点和经历,这是正常的。

你可以尝试以积极的心态去认识和交流其他同学,或许可以发现更多共同的点。

同时,积极参与课堂和课外活动,也是增加与同学之间交流的机会。

小明:我会试试的。

还有一件事情,在成绩方面,我有时候觉得压力很大,感到很焦虑。

李老师:学习成绩的压力是很常见的情绪,不仅仅是单亲家庭的孩子。

当你感到压力时,可以尝试一些放松的方式,比如运动、听音乐、写日记等。

同时,制定一个合理的学习计划,有规律地复习和休息,也有助于缓解焦虑。

小明:谢谢您的建议,我会试着去做的。

还有其他的问题,我能找您分享吗?李老师:当然可以,我很乐意倾听并帮助你解决问题。

无论是学习、人际关系还是情绪管理方面的问题,都可以向我倾诉和寻求建议。

小明:谢谢您,老师。

我会更加努力地面对生活,克服困难的。

李老师:很高兴看到你有这样的想法。

相信自己,相信你可以克服困难。

我会一直在这里支持你。

教师关爱留守学生工作计划

教师关爱留守学生工作计划

教师关爱留守学生工作计划一、前言留守儿童是指由于父母亲外出打工或离异等原因,长期与父母分离在农村或城市的留守人员隔代亲属家庭中成长的儿童。

由于家庭变故或长期的离异,留守儿童易受精神、情感和智力发展的影响。

了解并关心留守学生的生活、学习和身心健康,对于其成长和发展至关重要。

因此,作为一名教师,我将制定一份关爱留守学生的工作计划,通过日常工作将其纳入关怀范围,积极支持他们的健康成长。

二、工作目标1. 了解每名留守学生的家庭情况和成长环境,及时发现并解决他们的学习、情绪等问题。

2. 培养留守学生的自信心和内在动力,关爱他们的心灵,帮助他们建立健康的成长与发展。

3. 加强与留守学生家长和家庭的沟通、互动,协助解决家庭问题,提高他们的家庭教育水平。

三、具体工作内容1. 了解留守学生的家庭情况和成长环境在每学期初,我将利用学校家长会等渠道,了解每名留守学生的家庭情况,包括父母的工作状况、家庭收入情况、亲属和监护人的身份等,以及学生的性格特点、学习情况、兴趣爱好等。

并根据不同学生的实际情况,制定个性化的关爱计划。

2. 关注并关爱留守学生的心理健康小学生的心理环境是十分敏感脆弱的,而留守学生尤其需要更多的关怀和支持。

我将每月安排一次心理健康教育活动,组织留守学生进行自我心理检查,并组织亲子沟通活动,增进家长和孩子的感情。

同时,定期邀请心理学专业人员进行心理辅导,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学习态度,解决学习和生活中的烦恼。

3. 帮助留守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在课堂及课外活动中,我将结合教学内容,引导学生正确认识成功和幸福,树立坚定的人生目标和价值观,引导他们珍惜学习机会,树立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

4. 加强与留守学生家长和家庭的沟通、互动建立留守学生家长微信群,及时了解学生的家庭情况,积极与家长沟通交流,协助家庭解决生活和学习中的问题,提高家庭教育水平。

5. 设立留守学生奖学金和助学金通过教育局、学校等渠道,争取设立留守学生奖学金和助学金,资助留守学生的学习和生活,激励他们努力学习,积极进取,提高学习成绩。

特殊群体学生关爱帮扶制度

特殊群体学生关爱帮扶制度

特殊群体学生关爱帮扶制度为了给特殊学生群体创设一个良好的成长环境,促进每名学生健康和谐发展,全面提高育人质量,推进和谐校园建设,我校特制订如下制度:1、特殊学生主要是指家庭贫困学生、学习困难学生、单亲及父母双亡家庭学生、外来务工人员子女、留守学生、随班就读残疾儿童、身体和心理异质学生等。

2、学校设立以校长为副组长、副书记为副组长、政教主任、安全主任及班主任为组员的专项排查与管理领导小组。

3、学校特殊群体学生专项排查与管理领导小组要定期研究分析各班级需要被特别关爱学生的成长状况。

同时把关注特殊群体学生工作作为和谐校园建设的重要内容。

4、严苛各级救助资金管理,成立专用帐户,专人负责管理,专款专用,定期发布,拒绝接受社会监督,提升了救助工作的信誉度。

5、班主任和科任教师应随时关注班级学生的思想动态,把握学生心理,如发现上述学生,及时上报安全办并采取以下措施:(1)强化思想政治教育,鼓励大学生适应环境大学生活。

(2)协助学校建立完善的特殊群体档案,对于他们的档案信息要做到保守秘密。

(3)搞好特定群体学生的思想教育工作。

(4)营造良好的和谐的班级文化氛围。

(5)经常与学生沟通交流,解决心理障碍。

谋求使这些学生恢复正常的自学和生活当中。

(6)上报学校有关部门,并与家长联系,形成三位一体的教育和关心模式。

6、学校具体内容管理措施:(1)逐个建立完善特殊学生档案,建立严格的档案管理制度,设定档案借阅权限,保护学生个人隐私。

(2)为每名特定学生搭载蜕变导师。

针对相同学生群体的状况,学校精心安排品德高尚、责任心弱、学生信任的教师搞“蜕变导师”,通过积极开展“师生共蜕变”等活动,引导导师融合自己的优势,协助被辅导的学生健康成长。

(3)建立走访反馈制度。

学校定期走访调查学生家庭,介绍特定学生的思想状况,生活自学情况,著重搞好的信息搜集、情况意见反馈及协同服务工作,根据情况及时展开调整,保证特定群体叶齿尽助。

与父母沟通交流、交流,指导家长搞好对孩子的恰当教育工作。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特别关爱离异家庭的学生
王化胜
青州市弥河初中
特别关爱离异家庭的学生
一些经历了家庭裂变的后进生,心理缺陷十分明显,往往表现为冷漠、孤僻、放纵、任性等。

他们很容易采取自暴自弃等极端的人生方式,如离家出走,甚至犯罪。

没有家庭温暖的孩子很容易误入歧途,后进生犯罪70%以上都是单亲家庭的孩子。

因此,学校对于离异家庭的后进生应当给予更多的关爱和保护,也应当从预防犯罪的角度关注他们的成长教育。

有这样一个案例:15岁的少年满某,在很小的时候就经历了父母离婚、母亲再婚。

继父对他非打即骂,他从未感受到家庭的温暖,因此经常夜不归宿。

不幸的家庭使他自卑感很强,致使他在校无心学习,学习成绩自然很差。

因此,老师看不起他,同学冷落他,初一后他就辍学了。

他开始游荡在社会上,经常光顾游戏厅、录像厅,在那里结识了许多社会上不三不四的人。

用满某自己的话说:在游戏厅里玩游戏的孩子有的不太好,我就是在游戏厅里学会了抽烟、打架,直至因犯抢劫罪被判处有期徒刑8年进了监狱。

在这个案例中,家庭的分裂和错误的教育方法是满某走上歧途的开始,而缺乏正规的学校教育,过早地步入社会,又进一步把他推上了犯罪的深渊。

学校对于满某这样失去家庭温暖、心理上很自卑的学生,不仅没有采取适当的关怀和教育措施,反而歧视,导致该生辍学。

辍学后的满某闲散在社会上无人管理、无人教育,游戏厅等娱乐场所成了他的栖息之处,而这些场所的一些不健康因素,使他受到了不良影响,因而走上犯罪道路就是难免的了。

学校对于离异家庭的学生,主要是情感教育和人生观教育。

如通
过各种主题班会、文体活动、义务劳动等有益的集体活动对他们进行情感渗透,丰富他们的情感,培养高尚的情操,摆脱消极卑微的个人情感体验。

教师应满腔热情地对待这些心灵受到伤害的学生,经常与这些学生谈心,使他们懂得家庭和父母是无法选择的,但人生的道路却可以选择,人应该树立远大的生活目标,正确对待人生的挫折。

不仅如此,教师还应当发挥班集体的作用,带领同学们一起来关心爱护他们,使他们感受集体的温暖,融于集体之中,与集体一道前进。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