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课《太阳》导学案

21课《太阳》导学案
21课《太阳》导学案

三年级语文导学案

导学案

人教版八年级下册(2017部编版)语文第21课《庄子二则》导学案(无答案)

八年级语文第二学期导学案 21、《庄子》二则 第一课时北冥有鱼 一、回顾复习 相关资料1、庄子,名周,战国时宋国人,著名的哲学家。道家学派的重要代表,与老子并称为“老庄”。道家的主要精神是崇尚自然,庄子对待生活的态度是:一切顺其自然,“安时而处顺”、“ 知其无可奈何而安之若命”、“清静无为”。政治上主张“无为而治”。庄子一生著书十余万言,书名《庄子》。 2、作品介绍:《庄子》,道家经典之一。今存三十三篇,内篇7篇,外篇15篇,杂篇11篇。《庄子》的文章,想像奇幻,构思巧妙,善用寓言和比喻,文笔汪洋恣肆,具有浪漫主义的艺术风格。它不仅有很高的哲学成就,对后世文学的发展也有着深远的影响。人们评价这本书为“文学的哲学、哲学的文学”。鲁迅先生更评价说: “其文汪洋辟阖,仪态万方,晚周诸子之作,莫能先也。” 3、解题:《逍遥游》是《庄子》中的第一篇,在全书中占有特殊地位。“逍遥”也写作“消摇”,意思是优游自得的样子;“逍遥游”就是没有任何束缚地、自由自在地活动。 二、学习目标 1、巩固文中重点实词和虚词,熟练朗读并翻译课文。 3、理解庄子“万物皆有所待”的思想,让学生明白“绝对的自由”是不存在的 重难点1、熟练朗读并翻译课文。2、理解庄子“万物皆有所待”的思想。 三、合作探究 一、庄子名,人。他继承和发展了老子的哲学思想,是家学派的重要代表人物,世人并称“老庄”。代表作品有,名篇、。 二、给下列划横线的字注音。北冥()鲲鹏()抟()迁徙() 三、学习课文第一段: 1.翻译重点词语。①冥:②鲲:③鹏:④怒: ⑤垂:⑥海运:⑦天池: 2.翻译重点句子。 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 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 是鸟也,海运则将徙于南冥。 四、学习课文第二段: 1.翻译重点词语。齐谐:志:击:抟: 去:尘埃:息:极: 2.翻译重点句子。 ①谐之言曰:“鹏之徙于南冥也,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去以六月息者也。” ②野马也,尘埃也,生物之以息相吹也。 ③天之苍苍,其正色邪? ④其远而无所至极邪? ⑤其视下也,亦若是则已矣。 四、精讲点拨 1.文章标题为北冥有鱼,后来怎么又写鸟了? 2.鸟为什么要迁徙到南冥? 3.鲲鹏由北海飞到南海,需要借助什么条件? 4.句子赏析:“鹏之徙于南冥也,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 5.奔腾的雾气、空中的尘埃,需要借助什么才能飘扬? 6.在庄子的作品中,往往借用寓言故事说理。把思想、道理寄托于生动的形象中,使文章生动活泼,颇具诗意,寓意隽永,感染力强。文章借鲲鹏的寓言说明什么道理? 7.任何事物的存在都是依附于一定的条件,那么人对事物的认识有没有局限呢? 五、学生小结 鲲鹏凭借海运和强大的风力飞到南海这一理想的境地。老师希望大家能凭借知识的力量、人格的魅力达到你人生的理想境界。愿你们插上知识的翅膀,怀着积极乐观的心态,去乘长风,破万里浪。 六、达标测试 1.对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A.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怒:愤怒, B.北冥有鱼,其名为鲲名:命名 C.是鸟也,海运则将徙于南冥是:表判断 D. 齐谐》者,志怪者也志:记载 2.比较下列句子中“其”的意义和用法,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①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②则其负大翼也无力 ③天之苍苍,其正色邪④其视下也,亦若是则已矣 A.①②句相同,③④句相同 B.①②句不同,③④句相同 C.①②句相同,③④句不同 D.①②句不同,③④句不同 3.下列表述不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A.《庄子》是庄子和他的门人及后学所著,现存33篇,包括内篇7篇,外篇15篇,杂篇11 篇。是道家的一部主要著作。 B.逍遥游是庄子的人生理想与价值追求,庄子以追求个人的精神自由作为人生的最高境界, 因此,庄子的逍遥游不是简单的行动自如,无拘无束,而是精神的绝对自由。 C.庄子不仅是一位哲学家,也是一位文学家,其文汪洋恣肆,仪态万方,富有浓厚的浪漫主 义色彩,其文学特色在历史上影响并哺育了一代又一代的文学艺术家。 1 / 4

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下册导学案-第21课

第21课时代特点鲜明的明清文化(一) 学习目标: 1、了解明朝北京紫禁城、明长城、李时珍和《本草纲目》、宋应星和《天工开物》、 徐光启和《农政全书》。 2、分析总结出明朝我国科技发展的时代特点。 3、培养自尊自信,但不故步自封的民族情怀,以及刻苦学习、勤于思索、脚踏实地、 开拓进取的品质。 学习重点:北京紫禁城及李时珍和《本草纲目》。 学习难点:对科技成就所体现的时代特点的分析和理解。 学习过程: 一、自学探究: (学习任务:详细阅读教材,独立完成下列知识填空,并努力记住下列知识,有疑问的地方作出标记并提出来。) (一)建筑成就: 1、北京城:从里到外分为——、——、——,是世界建筑之林的瑰宝。 2、明长城:东起——,西至——,是世界上的一个奇迹。 (二)科技巨著: 1、李时珍:《——》,是——的药物学巨著,后被译成多国文字,成为世界——的重要文献。 2、宋应星:《——》,总结了——和——生产技术,强调——要协调发展。被称为“————”。 3、徐光启:《——》,农业百科全书。 二、合作交流:(看看你这堂课的收获。) 1、比较一下,明长城与秦长城有何不同? 2、列表也是一种学习方法,你能用表格将明代的科技成就概括出来吗? 三、拓展延伸:(思维拓展,学以致用。) 1、明代三大科技巨著体现了哪些时代特色?从这三位科学家身上我们应学习哪些精神? 2、你能说出长城在中华民族心目中的象征意义吗?联系现实,我们应怎样看待和保护长城? 四、系统总结:(只有不断总结才能有所提高。) 五、巩固练习:(相信自己一定能顺利通过!) 1、当人们到北京去旅游时,都会到故宫去看看,故宫在明朝时称作() A、紫禁城 B、皇城 C、京城 D、外城 2、某中学中国建筑研究性学习小组想要考察明长城最西端的情况,他们应到() A、阳关遗址 B、山海关遗址 C、嘉峪关遗址 D、玉门关遗址 3、若想了解著名的杭州张小泉剪刀的工艺技术情况,可以查阅()

最新太阳教学设计 (3)汇编

《太阳》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会认7个生字,会写14个生字。正确读写“传说、寸草不生、差不多……”等词语。 2、朗读课文。背诵课文最后一个自然。 3、理解课文内容,了解太阳的有关知识,初步认识太阳与人类密切关系,激发与自然科学的兴趣。 4、初步学习阅读说明文,体会说明的一些方法。 教学重点与难点: 了解太阳的特点,体会课文怎样运用举例和数字等方法说明太阳特点的。教学准备:课件,学生预习课文。 教学时数:2课时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上节课,我们学习了太阳的一般特点。你们还记得太阳有哪些特点呢? 根据学生回答,板书:远大热 2、我们一起来读一读课文1-3自然段,再来体会体会太阳的特点。 3、太阳那么大,那么远,那么热,与我们的关系如何呢?这就是我们这节课要学习得。 4、课文中有一句话,没有太阳,就没有我们这个美丽可爱的世界。读一读这句话,你能读懂什么?这句话告诉我们,有了太阳,才有我们这个美丽可爱的世界,也说明了太阳与我们的关系非常密切。 你觉得这句话讲得对吗?你从哪儿体会到“没有太阳,就没有我们这个美丽可爱的世界”? 二、研读文本 1、学生自由读文。 2、师生探究交流: 随机交流: 你从哪儿体会到了“没有太阳,就没有我们这个美丽可爱的世界”? A、指生读。你知道了什么? B、语言转换。

1、有了太阳,地球上的庄稼和树木才能发芽,长叶,开花,结果。 如果没有太阳,____________________ 2、如果没有太阳,地球上就不会有植物,也不会有动物。 有了太阳,____________________ 你还从哪儿体会到了”没有太阳,就没有我们这个美丽可爱的世界”? A、看看云是怎样形成的?水——水蒸气——小水滴——云 吸热凝成漂浮越聚越多 B、雨和雪是怎样形成的?水——水蒸气——小水滴——云——雨雪 C、风又是怎么形成的?风——有冷有热 你还从哪儿体会到了”没有太阳,就没有我们这个美丽可爱的世界”? A、我们利用太阳光可以干什么? B、我们平时是怎样利用太阳光杀菌的? 引读最后一个自然段。 三、指导背诵 1、自己读一读这一段话,你觉得这一段话中哪些词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2、抓重点词:到处……到处……没有……没有…… 3、师生合作背诵 4、学生自己背诵,当堂完成课堂作业本第三题。 四、引出互文 正因为太阳那么大,温度那么高,距离我们又那么远,才能给地球送来适合人类生存的光明和温暖,我们生活的世界才会这么美丽可爱。如果近点,地球就像金星一样,热得像一团蒸汽;远点,就像火星,冷得像一个冰的世界。只有地球离太阳的位置刚合适。这真是一个妙不可言的位置。

第21课 敌后战场的抗战 导学案(有答案)

第六单元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 第21课敌后战场的抗战 一、学习目标 1.掌握平型关大捷时间、地点、主要人物及影响等;识记抗日根据地的建立和发展情况。 2.掌握百团大战的基本情况和历史影响。 3.正确分析敌后战场的抗战。 二、自主预习 1. 是全民族抗战以来中国军队取得的第一个胜利,粉碎了日军“不可战胜”的神话。 2.陕甘宁边区首府、中共中央所在地成为敌后战场的战略总后方和指挥中枢。 3.根据地建立抗日民主政权,实行的土地政策,发展生产,使根据地成为敌后游击战得以长期坚持并取得最后胜利的基地。 4.为了消灭抗日根据地,日军实行“”,依托公路、铁路,对抗日根据地进行封锁与蚕食。 三、合作探究 1.阅读材料: 材料一大革命失败后,毛泽东领导了湘赣边界秋收起义,在军事上失利后,必然要考虑部队退却方向和找一个落脚地点的问题。在这紧急关头,毛泽东以决断的语气说“目前敌强我弱的形势,需要我们退到井冈山这样的地方去。这件事,我会向湖南省委报告的。” 材料二全面抗战爆发后,毛泽东每天都在关注局势发展,思考战略方针问题。他深知这场战争的残酷性和长期性,日军兵力占优势,武器精良,国民党军队以170万之众都难以抵挡其大局进攻,而当时陕北红军总共不到8万人,改编后能上前线的只有3个师4.5万人。在敌强我弱、统一战线又不巩固的形势下,这点力量如何在战场上发挥最大作用,有效打击敌人?如何积蓄力量,求得长期生存发展?如何坚持到最后,赢得胜利,将侵略者赶出中国?毛泽东冷静思考,反复琢磨,提出了创造抗日根据地的主张。他说,我们的基本任务是:创造根据地;钳制和相机消灭敌人;配合友军作战;保存和扩大红军;争取民族革命战争领导权。为此,红军的战略方针是独立的山地游击战,包括在有利条件下消灭敌人兵团和在平原开展游击战争。(1)创建井冈山根据地的历史意义是什么? (2)革命根据地和敌后抗日根据地的敌人有何不同,敌后抗日根据地为打击敌人创新了哪些

25太阳是大家的导学案

25.《太阳是大家的》导学案 学习目标 1.会认2个生字,会写4个生字。正确读写“红彤彤、晚霞、浪花、睡觉、睡梦”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理解课文内容,体会各国儿童的团结友爱,感受诗歌的快乐氛围。 学习重难点 朗读、背诵诗歌是本课的学习重点,理解诗歌的含义是本课的学习难点。 学法指导 读中感、读中悟、以读促思、以读促悟。小组讨论,合作探究。 学习准备 给学生发放导学案、制作多媒体课件。 学习时间 两课时 课前(两个课时共用) 学案自学 第一课时使用: (一)初读课文 1、快速浏览课文,标出自然段。 2、边读边思考这首诗歌主要写了什么? 这首儿童诗用拟人化的手法,把()当作全世界孩子的朋友,她在一天中的不同时间里,和()的孩子游玩。 (二)读课文至少3遍,认会“彤、陪”,并一字组两个词,写在书上的蓝线内。会写“彤、霞、陪、趁”正确读写“红彤彤、晚霞、浪花、睡觉、睡梦”等词语。 (三)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第二课时使用: (一)熟读课文,进行以下自主学习: 自学提示1:太阳都做了哪些好事?太阳还能做那些好事? 自学提示2:作者为什么把孩子、小树和鲜花并列在一块来写?这第二小节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自学提示3:太阳在其他国家都会干些什么呢? 自学提示4:“太阳是大家的”寓意是什么?除了太阳是大家的,还有什么是大家的? 自学提示5:你想对别的国家里的小朋友说些什么呢? 课中(第一课时) 一、老师导入新课 二、小组合作 (一)初读课文 1、组内检查读课文情况 2、边读边思考这首诗歌主要写了什么? 这首儿童诗用拟人化的手法,把()当作全世界孩子的朋友,她在一天中的不同时间里,和()的孩子游玩。 3、交流自学生字词情况 1号领读“彤、陪”其他组员跟读,读错的组长教读三遍 2号领读:“彤、霞、陪、趁”,其他组员跟读,读错的组长教读三遍 3号4号交替领读词语“红彤彤、晚霞、浪花、睡觉、睡梦”等词语。 5、交流识字方法。 三、班级展示 展示学习成果。 1.展示生字词,重点指导:彤、趁 2展示读课文。 3展示背诵课文。 4质疑探究

第21课.诸子百家 导学案

第21课诸子百家 一、温故互查 1、商周时期,人们已经懂得把-----------、------------、------------熔冶在一起铸造成青铜器.-------------是商周手工业部门中最重要的部门,其工艺技术处于当时世界前列. 2、青铜器种类繁多,按照他们的用途可以分为-----------------------------------------------------------等。 3、-------------是青铜器中最著名的大方鼎。 二、设问导读 1、完成填空 (1)、春秋战国时期,各个学派纷纷著书立说,发表意见,并互相辩论,形成了---------------的局面. (2)、兵家鼻祖------------是春秋晚期杰出的军事家。他著的------------在世界军事史上游击队高的荣誉. 2、完成下列表格 学派姓名时期主要思 想及著 作地位(影响) 儒家

道家 法家 墨家 兵家 三、自我检测 1.下面有关“诸子百家”的说不正确的是( ) A.出现于春秋战国时期 B.有儒家、法家、道家、墨家、兵家等学派 C.由于各学派间热烈争辩、各执一词,不利于国家的统一 D.“诸子百家”阐明各自的思想和政治主张,为国家的统一奠定了思想基础 2.在“诸子百家”中,儒家学派对后世影响最大,这一学派的创世人是( ) A.孔子 B.老子 C.墨子 D.韩非子 3.孔子既是一位大思想家,又是一位大教育家,他有关教育思想和教学方法的许多言论后来被他的弟子编成一书,书名是( ) A.《诗》 B.《书》 C.《春秋》 D.《论语》 4.孟子也是一位儒家思想的代表人物,下列历史名言中哪一名话出自他所言?( ) A.“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 B. “学而时习之

五年级语文下册第21课导学案

21.七律长征 刘好庆 导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认识两条绿线内的4个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学习红军长征途中大无畏的英雄气概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导学重点: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表达的情感。 导学难点:学习红军长征途中大无畏的英雄气概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导学准备: 1.查找有关资料,了解长征的相关知识。 2. 制作PPT课件、录音机、歌曲《长征》录音带 导学过程: 预习学案 1.快速读课文,初步感受红军长征途中大无畏的英雄气概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说一说学习本文你最想能明白哪些问题? 2. 自由轻声读课文,画出本课不认识的生字、词,读准字音,把课文读通读顺。 3.查字典或者用自己喜欢的方法理解下列词语的含义。 等闲逶迤磅礴更喜开颜 4.给带点字注音:岷.山磅.礴.更.喜 5.细读课文,初步了解课文主要内容。思考:①什么是七律?它有什么特点?②什么是长征? 6.精读课文,弄清每个自然段的意思,说一说课文主要写了一件什么事,分几段写的? 导学案 一、播放歌曲《长征》导入课题: 1.师:刚才的歌曲是什么?作者是谁?你是怎么知道的?指名回答。 2.师:你对毛泽东有什么了解?学生交流 3.多媒体出示课件:教师简介毛泽东生平及长征的历史背景后引入课题——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他的《七律长征》。板书课题 4.读课题。 二、指导朗读,从节奏、重音、韵脚、感情几方面读出诗中表现出来的红军的英

雄气概和乐观精神。 红军/ 不怕 / 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 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三、合作探究——理解诗句意思 1.“红军不怕远征难”,“难”是什么意思?从全诗看,从哪里可以看出远征之“难”? 2.“万水千山只等闲”,“等闲”是什么意思?从哪里可以看出红军把长征途中经历的艰难险阻看作是平平常常的事? (请学生在书上自主圈点勾画,然后合作交流,引导学生理解诗歌运用艺术夸张手法突出红军的乐观主义精神。) 3.诗中的“暖”字表达了怎样的感情?读后你的心情怎样?“寒”字又表达了什么样的心情?带着这种感情再读一读这两句。 4.“更喜岷山千里雪”一句中为何说是“更喜”?喜从何来? 5.“三军过后尽开颜”一句中“三军”指的是哪三军?“尽开颜”是什么意思? 四、学习了这一课红军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我们应该向红军学习什么?(不怕困难、乐观向上的精神) 五、想一想:你还有哪些地方不明白? 六、主题学习 阅读主题学习丛书《冲不垮的精神家园》中《走近长征》,阅读要求: 1.在这一部分中,你知道了长征中哪些感人的故事?你最受感动的是哪一个人?说说自己受感动的理由。 2.故事中的人物有什么共同的特点,试举例说说。 3.你最受感动的句子有哪些,说说自己受感动的原因。 4.把你觉得写的好的句子和词语积累下来吧,看谁积累得多。 课堂检测 一、给下列的字注上正确的读音) 只()等闲一只()苹果磅()礴远征()难 更()喜岷()山千里雪大渡桥横()铁索寒() 飞来横()祸尽()开颜尽()管 二、比一比,再组词

九年级物理22.3太阳能学案

三、太阳能 【学习目标】1、认识太阳的结构,知道太阳能是人类能源宝库。 2、了解太阳能的利用。 【学习过程】 一、新课引入:请大家快速独立思考以下三个问题,用语言表述出太阳能的来源、特点和应用。 1、我们常用的能源主要有哪些?长期使用这些能源会不会导致能源危机?清洁环保的可再生能源有哪些?冬天我们晒太阳是利用了什么能源?它会不会枯竭和污染? 2、举例说明太阳能是人类能源的宝库,它有哪些特点? 3、举例说明太阳能有哪些应用? 先对子相互交流,再小组内交流,若小组内的意见不统一,请提出来。 二、独立自主学习:请快速阅读课本P174---P177的相关内容,然后独立完成以下学习任务。 1、太阳——巨大的“核能火炉” (1)、在太阳内部,氢原子核在超高温下发生,释放出巨大的能量,因此太阳能本质上是能。 (2)、太阳能以形式向外传播。 2、太阳能是人类能源的宝库 (1)我们今天使用的实际上是远古生物储蓄的太阳能。 (2)我们使用的水能和风能等也是通过转化产生的。 3、太阳能的利用:目前直接利用太阳能的方式有两种,一种是用把水等物质加热,另一种是用把太阳能转化成电能。 4、不同物体吸收太阳辐射的能力不同,_______颜色、表面_______的物体吸收太阳辐射的本领强;_______颜色、表面_______的物体吸收太阳辐射的本领弱。 5、太阳能电池主要用于_______上,日常生活中仅用于_______、_______等耗电较少,工作电压较低的物品上。 6、在化石能源、核能、太阳能三者当中,属于可再生能源的是____ _ __。 请结对相互更正,然后在组内展示质疑,如果还有不清楚的地方,请其他小组来帮忙解决。 三、合作互助学习:请仔细阅读课本P174---P177内容,小组结对子先讨论,再独立完成下列问题,有疑问的可以请教自己的对子。 (一)、交流自主学习(组内交流课前预习中的问题,小组长将组内解决不了的问题汇总)(二)、合作探究: 1、结合课本P175页图22.3-4,说明太阳辐射到地球的能量的利用、转化和守恒的情况。 2、太阳能的来源和优缺点: 3、组内讨论你所发现的日常生活中的利用太阳能的实例,并讨论其能量是如何转化的。 探究1:将质量、温度都相同的水分别倒入两个相同瓶中,用白纸和黑纸分别将瓶包起

第21课 书法与绘画 导学案

第21课 书法与绘画 导学案 点击新目标 1.记住隋唐宋元时期著名书画家名字。 2.了解颜真卿和柳公权书体的艺术特点。 3.欣赏阎立本、吴道子和张择端的代表画作。 链接旧知识 1.列举我国著名的三大石窟名称和所在地 2.中国历史上的“书圣”是哪个朝代的哪位书法家? 课堂进行时 【情境创设】 书法是一种艺术,字写得漂亮给人以美的享受。绘画也是一样的。中国书画历史悠久,不同时期体现出不同的风采,留下各自辉煌的成就。今天我们走入隋唐宋元时期去领略那些书画大家的艺术才华吧! 【课堂热身】 请同学们仔细阅读课文,初步了解隋唐宋元时期的书画家及其他们的艺术成就,边看边圈画重点信息。然后完成同步训练知识建构。 唐代: 、 的草书“迅疾骇人”。 、 的楷书严格规范,形成“ ”和“ ”, 成为书法楷模。 宋代: 、 的书法抒发个人情怀。 元代: 创造出骨力遒劲的“ ” 物画: 代进入黄金时期,著名画家 有 、 ,其中被誉为“画圣”的是 山水画: 时期达到高峰。 风俗画:北宋画家 的 为代表。 花鸟画: 代走向成熟和完美。 的大写意花鸟把 中国传统绘画推向近代绘画艺术新阶段。 【新课解读】 第一步:欣赏颜真卿多宝塔碑和柳公权玄秘塔碑。 第二步:欣赏苏轼书法作品《寒食帖》和赵孟頫书法作品 第三步:老师为同学们讲解《步辇图》和《送子天王图》中的故事。 书法 第21课 书法与绘画 绘画

第四步:各小组组内欣赏《步辇图》、《送子天王图》和张择端《清明上河图》不同的画风。 并请一两个小组为全班同学分析这些作品不同的画风。 【课堂小结】 这谈书法,人必称晋代风韵、唐代法度、宋代抒情;谈绘画,人必称唐代人物、宋元山水、明清写意。以后同学们在学习和生活中还会有更深的体会的! 请同学们齐声朗读黑板上的知识建构,熟悉所学知识。 课堂大练兵 1.颜真卿和柳公权擅长的书法是( ) A.行书B.草书C.楷书D.隶书 2.人物画进入黄金时期是在( ) A.汉代B.晋代C.唐代D.宋代 3.山水画达到高峰是在( ) A.秦汉时期B.魏晋时期C.宋元时期D.元明时期 4.《清明上河图》属于( ) A.花鸟画B.人物画C.山水画D.风俗画 5.张旭、怀素擅长的书法是( ) A.行书B.草书C.楷书D.隶书 6.“颜筋”“柳骨”说的是( ) A.颜回柳公权B.颜真卿柳公权 C.颜真卿柳永D.颜回柳永 7.著名书法家苏轼、黄庭坚生活在( ) A.唐代B.宋代C.元代D.明代 8.《清明上河图》的作者张择端生活在( ) A.魏晋时B.晚唐时C.初唐时D.北宋时 9.“圆、转、遒、丽”形容的是谁的书法?( ) A.颜真卿B.苏东坡C.赵孟兆页D.黄庭坚 10.《步辇图》的作者是( ) A.吴道子B.阎立本C.张择端D.徐渭 11.吴道子被誉为( ) A.“书圣” B.“画圣” C.“诗圣” D.“医圣” 12.南宋山水画的特色是( ) A.高度写实B.宏观描绘C.高度抽象D.“残山剩水” 13.《清明上河图》描绘的城市市民的日常生活是在宋代( ) A.苏州B.临安C.东京D.洛阳 14.花鸟画变得充实、成熟而完美是在( ) A.唐朝B.宋朝C.元朝D.明朝 15.下列艺术门类中,为中国所特有的一种艺术是( ) A.绘画艺术B.音乐艺术C.舞蹈艺术D.书法艺术 16.苏轼“书至于颜鲁公,画至于吴道子,而古今天下之能事毕矣。” 这句话中被其极力推崇的书法大家是( ) A.怀素B.柳公权C.颜真卿D.张旭

《太阳》导学案

21、太阳导学案 一、学习目标我知道: 1、认识太阳的远、大、热,知道太阳与人的密切关系,激发学生研究天体的热情。 2、培养学生初步阅读说明文的方法及兴趣。 3、理解“觉得……其实……”“看起来……实际上……”“如果……就……”“虽然……但是……”等关联词的作用。 二、我能独立完成这些学习问题 1.我能把课文读正确,读流利。并把带拼音的字词读5遍. 2.加上关联词语,把句子补充完整。 (1)太阳虽然离我们很远很远,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如果没有太阳,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地球上就到处是黑暗。 3、请用上“有了……才……”以及“如果没有……就……”两个句式说说太阳与石油的关系。 我展示,我提高。 1、写出雨雪的形成与太阳的关系。 提示:地面上的水→水蒸气→云→雨雪落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 21、太阳导学案第二课时 一、学习目标我知道: 1、认识太阳的远、大、热,知道太阳与人的密切关系,激发学生研究天体的热情。 2、培养学生初步阅读说明文的方法及兴趣。 3、理解“觉得……其实……”“看起来……实际上……”“如果……就……”“虽然……但是……”等关联词的作用。 二.我能独立完成这些学习问题 1、判断下列说法是否正确,在正确的后面打上“√” 1)、课文开头引用了神话故事,是为了说明如今地面上不热的原因。()

九年级历史上第21课导学案

第21课第一次世界大战 【学习目标】 1、知道"三国同盟"和"三国协约",萨拉热窝事件、凡尔登战役等。(重点) 2、分析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的原因,理解世界大战给人类社会带来的巨大灾难。(难点) 【自主学习】(根据学习目标阅读教材,独立完成,组内交流) 一、一战原因(P131-133) 1、在的推动下,______世纪末______世纪初,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美、德、英、法、日、俄等,相继进入阶段。 2、后起的帝国主义国家要求和争夺霸权,结果形成了两大的军事侵略集团,即、。 3、1914年,__________事件发生后,德、奥匈帝国以此事件为借口,挑起战争。 二、一战过程(P133) 1、1914年7月底,奥匈帝国向宣战,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 2、第一次世界大战,战场主要集中在_______。1916年的__________战役,双方共伤亡七十多万人,被称为“_______________”。 3、1917年,_________对德国宣战,中国也加入方面作战。 三、一战结束(P134) ________年11月, _______投降,历时四年多的第一次世界大战以_______的失败而告终,这场战争给各国人民带来了深重的苦难。 【合作探究】 材料二让别的国家分割大陆和海洋,而我们德国满足于蓝色天空的时代已经过去,我们也要求阴光下的地盘。 ———德国外交大臣皮洛夫1.根据材料一填空: 1913年时,工业产量居世界第一、二位的国家是、,而它们所占殖民地的位次是、,这从而反映出一战爆发的根本原因是。 2、材料二中“我们也要求阳光下的地盘”显然是针对的。最终形成和两大敌对集团。 3、试分析一战爆发的原因有哪些? 【课堂检测】

2019-2020年九年级物理下册《太阳能》导学案 新人教版

2019-2020年九年级物理下册《太阳能》导学案新人教版 【学习目标】 1.知道太阳能的由来及特点。 2.大致了解太阳能的利用方式。 【重点难点】 1.重点是太阳能的特点和利用方式。 2.难点是太阳能的利用方式。 【导学指导】 阅读课本154—157页的内容,回答下面的问题: 1.在太阳内部,氢原子核在超高温下发生,释放出巨大的能。 2.大部分太阳能以和的形式向四周辐射开去。 3.太阳光已经照耀我们的地球50亿年了,地球在这50亿年中积累的是我们 今天所用大部分能量的源泉。 4.远古时期陆地和海洋中的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将能转化为生物体的 能。在它们死后,经过几百万年的沉积、化学变化、地层的运动,在高压下渐渐变成了和。今天,我们开采化石燃料来获取能量,实际上是在开采上亿年前地球所接收的。 5.目前直接利用太阳能的方式有两种,一是利用太阳能来,这个过程实际 上是把太阳能转化为能;二是用太阳电池把能转化为能。 6.小组讨论后回答:①说说课本图1 7.3—4中的能量转化和守恒。 ②说说课本图17.3—5和17.3—6中的能量转化。 7.小组讨论后回答:①太阳能有哪些优点?②利用太阳能的方式有哪些?③你知道生 活和生产中太阳能的应用实例有哪些? 8.【课堂练习】 1.完成课本158页“动手动脑学物理”1、2题 2.在太阳内部,氢原子核在________下发生________,释放巨大的________。 3.太阳表面温度约6000℃,大部分太阳能以________和________的形式向四周辐射。 4.直接利用太阳能有两种途径:其一是把太阳能转化为________能,如________、________;其二是把太阳能转化为________能,如________、________。 5.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是我们常见的化石燃料,而这些化石燃料的能源其实都来自于________能。 6.太阳灶是将________能直接转化为________能,它的反射面通常要用________镜,以便将太阳光________并________,以获得高温。 7.太阳能电池主要用于_______上,日常生活中仅用于_______、_______等耗电较少的物品上。

导学案_第21课《人们生活方式的变化》

第21课《人们生活方式的变化》 学习目标: 1、掌握改革开放前后,人们衣食住行的不同及就业制度、社会保障方面的变化 2、分析改革开放以来,人们生活发生变化的原因 3、通过对“就业和社会保障”的学习,认识到就业制度的改革,打破“铁饭碗”,并不是社会就业制度的倒退,而是社会进步的要求,是人才竞争的需要。 学习重点: 改革开放以来,人们在衣食住行方面的变化 学习难点: 对改革开放后,就业制度和社会保障体系的把握 学习过程: 一、自主学习: 请同学们认真阅读课文,对于重要年代、事件、概念等做读书标记,思考完成下列问题.自己解决不了的问题,以小组为单位对以上问题进行研究探讨,达成共识。 1、阅读教材112__113页,简述改革开放前后人们在衣食住行方面的变化情况。 2、改革开放后,我国在就业和社会保障方面发生了哪些变化? 二、互动提高: 这节课你有收获吗?和你同组的同学比一比,看谁学得更好。比一比:谁掌握的知识更多? 1.改革开放前,人们服饰,营养严重不足,居住条件差,出行不方便。改革开放后,服装,食物丰富,居住条件改善,生活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2.改革开放后的这一系列变化反映了我国的提高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三、问题大盘点: 请你归纳和回忆本节所学内容,认真想一想,你还有哪些疑难问题没有解决,说出来大家共同解决。 1、我的问题: 2、我们的问题:(交流作答,请同学们相互排忧解难) 3、老师的问题:思维比拼

○1过去人们吃的野菜、窝头,今天吃起来好象味道还不错,为什么还要说过去的生活不好呢? ○2收集过去的布票、粮票或其他购物票证,思考为什么以前非要用这些才能买东西 ○3改革开放后,人们生活方式为什么发生这么大的变化? 四、拓展延伸: 1哪位同学来介绍一下改革以前人们衣着有什么特点?现在你和你的亲朋乡邻怎样使用服饰? 2我们是社会主义国家,必须坚持共同富裕的理想。对于改革过程中产生的“弱势群体”应该怎么帮助? (四)巩固归纳: 1、知识建构: 人们的生活方式改革开放-->变化:{衣 食改革:就业制度 住 行} 社会保障制度 2、方法归类: 对比分析改革开放前后,人们衣食住行的变化

《太阳》预习学案

《太阳》预习学案 《太阳》预习学案1: 一、熟读课文5遍,给二类字注音;画出自然段;总结课文并谈感受。 二、给下列词注音。 摄氏度姓氏野兽生存繁殖蔬菜比较治疗疗效抵达 庄稼麻烦杀害预言预习估计凝成杀菌凝结干涸 三、组词。 差( ) 庄( ) 兽( ) 繁( )蔬( )较( )预( )抹( ) 着( ) 压( ) 鲁( ) 敏( )疏( )咬( )舒( ) 沫( ) 底( )稼( ) 存( ) 值( )麻( )杀( ) 唾( ) 涌( ) 抵( )嫁( ) 荐( ) 殖( )嘛( )刹( ) 垂( ) 勇( ) 四、我会填。( )渴( )死、( )( )不生、( )地叫起来 ( )的世界、( )的水流、( )地放着、 AABC式: ABCC式: AABB式: 五、造句。 匆匆忙忙:. 一瞬间:.

清澈:. 六、给下列多音字注音、组词。 颤( ) 咽( )倒( ) 藏( ) 钻( ) 颤( )咽( ) 倒( ) 藏( ) 钻( ) 悄( ) 传( ) 载( )为( ) 挨( ) 悄( ) 传( ) 载( ) 为( ) 挨( ) 《太阳》预习学案2: 学习目标: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读懂故事内容。 2、理解课文内容,了解太阳的特点,体会课文是怎样运用举例和列数字等方法来说明太阳特点的。 学习重难点:培养学生初步阅读说明文的方法和兴趣。 学习过程: 一、导入 二、明确学习目标 (一)学习生字、会组词。初步认识太阳与人类的密切关系,激发对自然科学的兴趣。 (二)熟读课文,标画不理解的地方,在小组内交流;了解列数字的作用。 三、测试 一、拼一拼,写一写。 chà shìzhuāng jia cún

语文五年级上册导学案16《太阳》-部编版

《太阳》 教学目标: 1.会认“摄、殖”等 4 个生字,会写“摄、氏”等 9 个生字。理解并掌握“寸草不生、日夜不停”等词语。 2.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了解与太阳的有关知识,初步认识人类与太阳的密切关系,激发学习自然科学的兴趣。 重难点: 学习重点:读懂课文,了解太阳的特点以及与人类的密切关系。 学习难点:学习课文中列数字、作比较、打比方等说明方法。 【情境导入】 小朋友,老师给你们带来了一个谜语。 有个老公公,天亮就上工。 哪天不上工,准是下雨或刮风。 你们知道是什么吗?对,是太阳。我们今天就来通过课文了解我们不知道的太阳的知识吧。 聚焦课文 课文主要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介绍了太阳的特点。太阳具有距离远、体积大、温度高的特点。然后具体讲了太阳与人类的密切关系。 知识精讲: 1. 后羿射日——增加趣味性,引起兴趣 小朋友,课文最开始给我们讲了一个什么传说呢?对,就是后羿射日。后羿射日的传说是真实可信的吗?是不可信的。那老师就有一个疑问了,为什么课文要引用它做文章的开头呢?因为这样能增加文章的趣味性,引起读者的兴趣。2. 说明方法 小朋友,这篇课文是一篇说明文。叶圣陶曾说过:“说明文以‘说明白了’为成功。”所以说,说明文最重要的是说明白了。想要说明白了,说明文有自己的一套方法,那就是说明方法,小朋友们,我们就一起来找找本文的说明方法把!

(1)列数字 太阳的第一个特点是远。我们来看课文关于距离远的这段描写。 其实,太阳离我们有一亿五千万千米远。到太阳上去,如果步行,日夜不停地走,差不多要走三千五百年;就是坐飞机,也要飞二十几年。我们发现里面用了很多数字。 明确:这其实就是一种说明方法,叫做列数字。如果不用数字,只说“很远很远”或“特别特别远”,小朋友,你觉得哪一种说法好呢?显然列数字的方法更具体确切、有较强的说服力。 (2)作比较 太阳的第二个特点是大。太阳的体积很大。文中是怎么形容它的大呢? 一百三十万个地球的体积才能抵得上一个太阳。 明确:一百三十万个地球的体积等于一个太阳的体积。这样说完之后,我们就对太阳到底有多大,有一个直观的想象了。这句话运用的说明方法是作比较,把地球的体积和太阳的体积作比较。 A. 关联词运用 因为太阳离地球太远了,所以看上去只有一个盘子那么大。 小朋友,本句运用了“因为……所以……”这组关联词,小朋友,请给下列句子填上合适的关联词,保证意思不变。 (因为)太阳离我们很远,(所以)我们看太阳只有一个盘子那么大。 我们看太阳只有一个盘子那么大,(因为)太阳离地球太远了。 (虽然)太阳很大,(但是)太阳离我们太远了,(所以)看起来只有一个盘子那么大。 (3)举例子 A. 太阳的第三个特点是热,温度高。 太阳的温度很高,表面温度有五千五百摄氏度,就是钢铁碰到它,也会变成气体。 课文写钢铁的这部分运用了一种说明方法,叫做举例子。通过举钢铁这个例子来说明太阳的温度到底有多高。 B. 太阳和人类关系密切 有了太阳,植物和庄稼才能发芽。有了太阳,动物才能生存。有了太阳,才让远古时代的植物变成煤炭。有了太阳,才会形成雨雪的降落。有了太阳,空气

部编人教版八年级下册语文第21课《庄子二则_北冥有鱼》导学案

八年语文“五环阅读”导学生本课堂教学模式学案 课题北冥有鱼课型讲读课课时2课时设计者 学习目标1.根据文下注释,疏通文意,积累文言词汇。 2.品味重点语句的特殊含义,体会庄子语言的感情色彩和风格特点。 3.体会瑰丽雄奇的想象,理解庄子“天人合一”的处世态度。 重点疏通文意,积累文言词汇 难点把握文章的写作手法品味作品的语言 学习过程个性补改【环节一】赏读入境、夯实基础 一、导入活动,激趣引思 猜成语——“相濡以沫”。通常情况下,人们都是用这个词形容夫妻之间互相扶持或朋友之 间互相帮助。其实这个词被大家误解了。人们以偏概全,断章取义,没有注意到后面的一句话。“相 濡以沫,不如相忘于江湖”。“泉涸,鱼相与处于陆,相呴(xǔ,慢慢呼气之意)以湿,相濡以沫, 不如相忘于江湖。”——《庄子·内篇·大宗师》意思是在困难的处境里,与其用微薄的力量互相帮 助,有时不妨放弃执著迎接全新的自由。庄子对自由的追求似乎都寄予在鱼在形象中,今天我们就从 鱼的角度来学习庄子的游鱼人生。 第一课时 二、预习与交流 (一)文学常识: 1.庄子(约前369-前286),名( ),( )国蒙人。( )时期( )家,( ) 学派代表人物。庄子继承和发展了老子“道法自然”的观点,与老子并称为“( )”,他们 的哲学思想体系,被思想学术界尊为“( )”。庄子的主要思想是“天道无为”,认为一切 事物都在变化,主张“天人合一”和“清静无为”。幻想一种“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 的主观精神境界。著有《庄子》一书。 2.《庄子》,亦称( ),是庄子及其后学的著作,现存( )篇,包括内篇( )篇、 外篇( )篇、杂篇( )篇。一般认为内篇为庄子本人所作。其文章汪洋恣肆,多采用 ( )形式,想象丰富,在哲学、文学上都有较高是研究价值。人们评价这本书为 “( )”。( )更评价说: “其文汪洋辟阖,仪态万方,晚周诸子之作, 莫能先也。”本文选自内篇中的( ),是《庄子》中的第一篇,在全书中占有特殊地位。 “逍遥”也写作“消摇”,意思是优游自得的样子,“逍遥游”就是没有任何束缚地、自由自在地 活动。

《太阳》教学设计及反思

太阳》教学设计及反思 《太阳》教学设计及反思 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内容,了解太阳的有关知识,初步认识太阳与人类的密切关系,激发对自然科学的兴趣。 2、步学习阅读说明文,体会说明事物的一些方法。 3、会认6 个生字,会写11 个生字。正确读写“倍、庄稼、野兽、凝结、埋、炭、水滴、钢铁、生存、繁殖、蔬菜、比较、杀菌、预防等词语。 4、正确流利的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了解太阳的特点,体会课文怎样运用举例和数字等方法来说明太阳特点的。 教具准备:1、识字课件。2、有关太阳的影像资料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情境导入,激发兴趣 1、同学们,我知道你们特别喜欢看动画片。今天老师给你们带来一个,现在我们一起来看看。(播放《后弈射日》) [从学生的爱好入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同学们,这个动画片讲了什么事?谁来说说。 3、天上的太阳到底能不能被射下来呢?我们今天就来学习一篇说明太阳的课文。(板书:太阳) 二、初读课文,自主识字 1、现在请同学们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来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圈出自己不会的字

2、小组合作学习: (1)小组长组织本小组同学互相交流不会的生字,互教互学。 (2)小组成员都不会的生字可以一起查字典学习。 (3)小组成员接读课文,把课文读通。 [以小组为单位学习交流,培养了学生合作的能力,为每一名学生提供了展示的机会。] 3、以小组为单位汇报交流。 4、出示生字课件,学生读熟巩固。 5、重点指导以下字的写法“嫁、兽、蔬、滴、凝、菌” (1)观察字形,有什么要注意的地方。(2)生写字,同桌互评。(3)写字交流展示。 三、再读课文,了解太阳的特点

人教版新课标21课乡下人家导学案

人教版新课标21课《乡下人家》导学案 人教版新课标21课《乡下人家》导学案 教材分析: 《乡下人家》这篇课文按照房前屋后的空间顺序和春夏秋三季、白天傍晚夜间的时间顺序交叉描写,展现了乡下人家朴实自然和谐、充满诗意的乡村生活,也赞扬了乡下人家热爱生活、善于用自己勤劳的双手装点自己的家园、装点自己生活的美好品质。作者还通过对动植物拟人化的描写来表达自己喜爱乡村生活的感情。 学情分析: 学生生活在农村对农村比较了解,文中描绘的景与物大多也是学生常见的。再者,在学法上采用“边读边想画面”也没什么难度,四年级学生已经具备一定的朗读能力和感悟能力,教学时要充分利用教材资源创设情境,在读中感悟,在读中浮现出一幅幅生动的画面,从中感受到乡村生活的美好,体会作者对乡村生活、对大自然由衷的热爱之情。 学习目标 1、认识5个生字,会写14个生字。正确读写“棚架、风趣、装饰、鸡冠花、大丽菊、顺序、照例、瞧见、率领、觅食、捣衣、向晚、归巢、和谐、催眠曲、辛苦、房前屋后、天高地阔、月明人静”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摘录积

累好词佳句。。 3、感受乡村生活的美好,体会作者对乡村生活由衷地热爱之情。 4、了解课文的叙述顺序,学习作者通过描写和乡下人家最密切相关的景、物来抒发情感的表达方法。 学习重点 掌握本课生字词,感受乡村生活的美好,领悟作者的表达方法,能随文章的叙述在头脑中浮现出一幅幅生动的画面,从而感受到乡村生活的美好。 教学难点 是体会从平凡的事物、普通的场面展现出来的乡村生活的美,特别是从未接触过农村生活的城市的孩子;二是了解课文在空间、时间上交叉叙述的顺序。 教学资源 搜集乡村风光的图片。 学习时间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创设情境: 1、出示乡村风光照片及录音(鸡鸣声、狗叫声):今天,老师带了一些图片来,你们想看吗?看这画面,听这声音,你们想到了这是什么地方?对,这是乡下。

第21课 第一次世界大战导学案

湖北华一寄宿学校导学案系列之历史九年级上册 07-21 第21课《第一次世界大战》导学案 编写人:审核:历史组课型: 班级:组别:组名:姓名: 【学习目标】 1、了解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的背景及经过、结果。 2、认识沙拉热窝事件在一战中的导火线的作用,及突发事件对人类和平的威胁。 3、通过讨论战争给人类发展和进步带来的严重灾难,认识到热爱和平,远离战争是一种进步的现代意识。 【重点难点】 重点:三国同盟和三国协约 难点: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影响 【学法指导】 情景剧表演、辩论会、归纳法等 【知识链接】 弗朗茨·斐迪南大公(1863年—1914年6月28日),奥匈帝国皇储,弗兰茨·约瑟夫一世皇帝之弟卡尔·路德维希大公之子。皇帝独子皇太子鲁道夫于1889年精神病自杀后成为皇位继承人。1898年任奥军副总司令。1908年,他极力主张吞并波斯尼亚和黑塞哥维那,加深了俄与奥匈之间的矛盾,导致波斯尼亚危机,他极力反对南斯拉夫独立,主张通过兼并塞尔维亚王国将奥匈帝国由奥地利、匈牙利组成的二元帝国扩展为由奥地利、匈牙利与南斯拉夫组成的三元帝国,所以1914年与其妻“霍恩贝格女公爵苏菲”视察时为奥匈帝国波黑省的首府萨拉热窝时,被塞尔维亚民族主义者普林西普刺杀身亡。“萨拉热窝事件”成为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导火线。【学习过程】 导入:情景剧——刺杀斐迪南大公 萨拉热窝事件,它成为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导火线。这名塞尔维亚青年为什么要刺杀斐迪南大公?引起这次世界大战的原因有哪些?今天我们学习新课:第一次世界大战,来共同探讨这次战争的原因、经过和结果。 知识点一:帝国主义争霸世界 1、背景(说到原因,我们不得不追溯到第一次工业革命。请回答:第一次工业革命给人类带来 了哪些影响呢?第二次工业革命又给资本主义世界带来了什么变化呢?) 经济背景:在工业革命的推动下,资本主义国家的生产力获得突飞猛进的发展。19世纪末20世纪初,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等, 相继进入了帝国主义阶段。政治背景:帝国主义国家政治经济发展,后起的帝国主义国家如要求重新分割世界,与、、等老牌帝国主义国家展开激烈争夺。 (过渡: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的矛盾十分尖锐,各帝国主义大国出于自身的利益拉帮结派寻找盟友,重新组合,导致帝国主义两大军事侵略集团的形成。) (2)表中前三项内容与第四项内容之间存在着什么矛盾?这一矛盾对当时的国际局势产生了什么影响? 2、两大军事集团的形成 原因:帝国主义国家间的矛盾导致的结果是形成了两大敌对的帝国主义侵略集团。 两大军事集团:三国:德国、奥匈帝国、意大利(是核心) 三国:英国、法国、俄国(是核心) 影响:两大军事集团展开疯狂的扩军备战,世界大战一触即发。 (总结:正如列宁所说:“世界是第一次被分割完了,所以将来只有重新分割,也就是从一个‘主人’转归另一个‘主人’。而不是从‘无主’的变为‘有主’的。”“帝国主义的一个重要特点,是几个大国都想争夺霸权,即争夺领土”。这正是帝国主义国家间矛盾的根源,也是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的根本原因。) 知识点二:一战的爆发 1、巴尔干半岛的形势 长期以来列强之间的争夺和其他复杂因素,素称。 2、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导火索——。(直接原因) 情景剧二——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