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人单位职业病危害调查

合集下载

用人单位职业病危害风险分级管控与隐患排查治理

用人单位职业病危害风险分级管控与隐患排查治理

用人单位职业病危害风险分级管控与隐患排查治理背景职业病是由于一定职业环境中所存在的物理、化学、生物等因素对工人体内器官、组织或系统的不可逆和持续性损害所引起的一类疾病。

职业病危害是指某种职业环境对从事该工作的人体安全和健康构成潜在的威胁。

职业病危害因素主要包括毒物、尘、辐射、噪声、振动等。

为了保障从业人员的安全和健康,国家对职业病危害的管控工作提出了一系列要求。

其中,将职业病危害风险分级是进行管控的重要工作之一。

职业病危害风险分级表按照《职业病危害风险分类与分级》(GBZ/T 229.1-2010)的要求,将职业病危害风险分为五级,从低到高分别是1~5级。

风险级别风险状况描述1级风险较低,一般处于可控状态2级风险较低,但有时可能会发生轻微伤害或疾病3级风险较高,随时可能发生中度伤害或疾病4级风险很高,可能发生重大伤害或疾病5级风险极高,很可能发生生命危险的伤害或疾病职业病危害风险分级管控对职业病危害风险的管控,应根据病害的形成机理、危害的性质、程度和持续时间以及接触途径等进行综合评价,确定风险级别,并采取相应的管控措施,达到预防、减轻和消除职业病发生的目的。

风险评估职业病危害风险评估是对职业病危害进行风险识别、分级和评价的过程。

通过对职业病危害进行风险评估,能够发现危害的程度和范围,确定危害因素对体内器官的影响和损害程度,为采取合理的防护措施提供依据。

职业病危害风险评估应当包括以下内容:1.危害评价:对职业病危害因素及其危害序列、程度、作用途径、接触途径和剂量等进行评价。

2.暴露评估:确定劳动者暴露的人数、时间和频率等参数,评估暴露水平。

3.敏感性评估:根据不同人员的个人因素、体位、行动方式等因素,对其受危害的敏感性进行评估。

4.风险评价:对危害程度、暴露水平、敏感性等因素进行综合评估,确定危害等级和风险等级。

风险管控风险管控是针对职业病危害风险分级,采取的一系列措施,旨在保障从业人员的安全和健康。

用人单位职业病危害因素日常监测和定期检测管理规范

用人单位职业病危害因素日常监测和定期检测管理规范

用人单位职业病危害因素日常监测和定期检测管理规范随着社会的进展,人们对健康的认知更加重视。

职业病作为最直接的与工作环境有关的疾病之一,已经引起了越来越多的关注。

在用人单位中,职业病危害因素的日常监测和定期检测管理特别紧要。

本文旨在探讨用人单位职业病危害因素日常监测和定期检测管理规范。

一、用人单位职业病危害因素监测1.职业病危害因素调查职业病危害因素调查是用人单位的基础工作,也是职业病防治的前提。

调查内容应包括:职业病危害因素的种类、程度和暴露情况等,以及生产工艺、设备、环境和人员的特点等。

2.职业病危害因素日常监测用人单位应对职工作业场所的粉尘、噪声、化学毒物、放射性物质等职业病危害因素进行日常监测,确保职工的健康和安全。

监测内容应包括:职业病危害因素的种类、浓度、暴露时间等。

(1)粉尘监测粉尘监测是通过空气中的颗粒物浓度来判定工作环境中的粉尘浓度。

常见的粉尘监测方法有重量法、计数法、过滤法、分光光度法等。

对于不同种类和性质的粉尘,应选择不同的监测方法。

粉尘浓度的监测应依据国家标准进行,一般不得超过规定的职业卫生标准。

(2)噪声监测噪声监测应以A声级为基准,以分贝(dB)为单位。

对于噪声较大的职工,应佩戴防护耳塞、耳罩等防护用品。

同时,应尽量削减生产过程中噪声的产生,确保职工的健康。

(3)化学毒物监测化学毒物监测是指通过对空气、水、土壤、废气排放口等多种途径进行监测来确保职工的健康和环境污染的掌控。

常见的化学毒物监测方法有吸附法、色谱法、光谱法、电化学法等。

化学毒物浓度的监测应依据国家标准进行,一般不得超过规定的职业卫生标准。

(4)放射性物质监测放射性物质监测应依据放射性物质的性质,选择合适的监测方法。

如空气中放射性物质浓度的监测方法有碘化锶法、雾化法、滤纸法等。

二、用人单位职业病危害因素定期检测1.职业病危害因素定期检测的基本要求为了保证职业病防治工作的顺当开展,用人单位首先需要订立职业病危害因素定期检测计划,按计划定期进行检测,检测周期一般为一年。

用人单位职业病危害因素日常监测和定期检测管理规范

用人单位职业病危害因素日常监测和定期检测管理规范

用人单位职业病危害因素日常监测和定期检测管理规范概述职业病是指在特定工作环境或特定工种条件下,长期暴露于一定的职业病危害因素下,导致工人身体或心理方面的疾病。

针对用人单位职业病危害因素的日常监测和定期检测,建立管理规范是保障工人职业健康的重要举措。

监测的必要性通过对职业病危害因素的日常监测和定期检测,用人单位能够及时发现和控制潜在的职业病危害因素,减少工人患病的风险。

监测的数据也可以为用人单位制定相应的职业病防控措施提供科学依据,保护工人的身体健康。

监测的内容和方法1. 职业病危害因素的日常监测用人单位应定期对工作环境中存在的各种职业病危害因素进行监测。

监测内容包括但不限于以下几个方面:•空气中的污染物浓度监测:如粉尘、有害气体、放射性物质等。

•噪声监测:测定噪声的强度、频率和持续时间等。

•振动监测:对存在振动的工作岗位进行振动强度的测量。

•其他职业病危害因素的监测:如高温、低温、湿热、辐射等。

监测方法可以采用现场测量和实验室分析相结合的方式,确保监测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2. 工人体检和医学监测通过定期进行工人体检和医学监测,可以及时发现工人体内的职业病危害指标异常情况,早期诊断职业病的发展趋势,以便采取相应的防治措施。

具体监测内容包括但不限于以下几个方面:•职业病危害指标的检测:如血液中的有害物质浓度、肺功能检测、视力检测等。

•健康体检:综合检查工人的身体状况、生理指标等。

工人体检和医学监测可以由专业医疗机构进行,确保监测结果的准确性和可信度。

监测结果的处理与管理监测结果的处理与管理是用人单位职业病危害因素管理的重要环节,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监测数据的统计与分析用人单位应对监测得到的数据进行整理、统计和分析,包括数据的储存、整合和建立数据库。

通过数据分析,可以发现存在的问题和趋势,并为制定和调整防控措施提供科学依据。

2. 监测结果的通报与反馈用人单位应及时将监测结果通报给相关的管理部门和工人,向工人介绍监测结果、存在的危害程度以及相应的防护措施。

用人单位职业病危害综合风险评估方法

用人单位职业病危害综合风险评估方法

用人单位职业病危害综合风险评估方法为了保护员工的身体健康和减少职业病的发生,用人单位应该进行职业病危害综合风险评估。

职业病危害综合风险评估是一个系统的工作,旨在识别和评估用人单位工作环境中可能存在的职业病危害因素,并采取相应的控制措施来减少或消除这些危害。

职业病危害综合风险评估方法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步骤:1.收集资料:用人单位应首先收集与工作环境相关的资料,包括工作环境的结构、人员分布、设备、工艺流程等信息。

同时还需要了解和收集与职业病有关的法律法规、标准和技术规范等相关资料。

2.危害识别:根据收集到的资料,用人单位应对工作环境中可能存在的职业病危害因素进行识别。

危险因素可分为物理因素、化学因素、生物因素、人因因素等。

在识别过程中,可以借助一些工具和技术手段,如现场调查、化学物质浓度检测等。

3.风险评估:对识别出的职业病危害因素进行评估,即确定其对员工身体健康可能产生的影响程度和概率。

评估可根据相关的法律法规、标准和技术规范进行,也可以根据专业人员的经验和知识进行定性或定量评估。

评估结果应该准确地反映出职业病的发生风险,以便用人单位采取相应的控制措施。

4.风险控制:根据风险评估的结果,用人单位应制定相应的风险控制措施。

控制措施可以包括工程控制、行政控制和个体防护措施等。

对于高风险的职业病危害因素,用人单位应优先采取控制措施以减轻或消除危害。

5.风险监测:用人单位在采取了风险控制措施后,应对工作环境中的职业病危害因素进行监测和评估,以确保控制措施的有效性。

监测可以包括空气质量测定、职业病检查等。

6.风险管理和安全教育:用人单位应建立和完善职业病危害综合风险管理制度,明确各个部门和人员的职责,并定期开展安全教育和培训,提高员工的安全意识和职业病防护能力。

以上是用人单位职业病危害综合风险评估方法的主要步骤。

通过进行综合的风险评估和控制,用人单位可以有效地降低职业病的发生风险,保障员工的身体健康和劳动权益。

工作场所职业病危害因素监测项目调查表

工作场所职业病危害因素监测项目调查表

工作场所职业病危害因素监测项目调查表
国有企业集体企业股份合作企业
联营企业私营企业股份责任公司
有限责任公司港澳台商投资企业
外商投资企业其他企业
大型企业中型企业小型企业微型企业
用人单位负责人培训情况:是否
职业卫生管理人员培训情况:是否
接触职业病危害劳动者培训人数:人。

是否进行了申报:是否
是否进行了年度更新:是否
3 年内新改扩建及技术改造、引进项目情况:有无
当前工作阶段:可研阶段初步设计阶段建设阶段
竣工阶段
预评价开展情况:全部部分否
职业病防护设施设计专篇:全部部分否
控制效果评价开展情况:全部部分否
未检测检测
未体检体检体检总人数人;
设置情况:有部分有无
防护效果:有效部分有效无效
设置情况:有部分有无防护效果:有效部分有效无效
设置情况:有部分有无防护效果:有效部分有效无效
发放情况:有无
佩戴情况:有部分无
发放情况:有无
佩戴情况:有部分无
发放情况:有无
佩戴情况:有部分无
设置情况:有部分有无设置情况:有部分有无设置情况:有部分有无。

职业病危害事故调查处理方法

职业病危害事故调查处理方法

2、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令 第352号
《使用有毒物品作业场所劳动保护条例》
制定办法目的
1、规范职业病危害事故的调查处理。 2、及时有效地控制职业病危害事故,减轻
职业病危害事故造成的损害。
急性职业病危害事故的定义
是指用人单位在职业病防治活动中违 反职业病防治法律、法规、规章的规定 ,造成劳动者在工作或者其他职业活动 中,因接触粉尘、放射线和其他有毒、 有害物质等职业病危害因素而引起的急 性疾病事故,如急性中毒、急性放射病 事故等。
职业病危害事故分类(一)
一般事故:发生急性职业病10人以下的; 重大事故:发生急性职业病10人以上50人以下
或者死亡5人以下的; 特大事故:发生急性职业病50人以上或者死亡
5人以上; 或者发生职业性炭疽5人以上的。
事故分类(二)
按事故性质分: 工伤事故 非工伤事故 责任事故 非责任事故
事故分类(三)
按原因分: 人为事故 技术原因事故 环境原因事故 管理原因事故
放射事故分类
按人体受照剂量或者放射源活度分为: 一般事故 严重事故 重大事故
混合放射事故,按其中最高一级判定。
事故的特征
1、事故的因果性 事故是相互联系的诸原因的结果。是
某一现象作为另一现象发生的根据的两 种现象的关连性。
掌握造成事故的直接和间接的原因, 有针对性的制定预防措施,防止同类事 故重演。
制定办法依据
1、《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病防治法》 第三十四条规定:“发生或者可能发生急性
职业病危害事故时,用人单位应当立即采取应 急救援和控制措施,并报告所在地卫生行政部 门和有关部门。卫生行政部门接到报告后,应 当及时会同有关部门组织调查处理;必要时, 可以采取临时控制措施。

工作场所职业病危害因素监测项目调查表填写说明

工作场所职业病危害因素监测项目调查表填写说明

1.填写说明针对附表2-1中的调查内容,填写说明如下:(1)【用人单位名称】:准确填写企业的全称并加盖单位全称公章。

含有多个法人单位的多法人联合体,应分别对每个法人单位开展统计调查,不能将多个法人单位作为一个统计单位。

(2)【社会信用代码】:准确填写18位长度社会信用代码。

该代码由国家标准委发布,即为识别企业法人和其他组织身份识别的代码。

(3)【工作场所地址】:指用人单位从事职业活动的具体地点。

(4)【单位注册地址】:指单位工商注册的地址。

(5)【所属行业】:依据《国民经济行业分类》(GBT 4754-2017)填写,选至最底层的行业目录,不能涵盖所有制造的产品时,选取上一级行业目录,如某企业生产“防水建筑材料”和“建筑用石”,则选取中类“砖瓦、石材等建筑材料制造”;玉石加工类企业选取“工艺美术及礼仪用品制造”;石英砂采选企业选取“其他未列明非金属矿采选”,用石英砂作为原料进行加工的企业在制造业中选取相应的行业。

在采矿企业时选取行业时,选取大类即可,如煤矿企业,选取煤炭开采和洗选业,(6)【法人姓名】:指用人单位的法定代表人;不具备法人资格的企业、个体经济组织等用人单位,填写单位负责人。

(7)【职业卫生管理联系人】:填写制定企业年度职业病防治计划、工作目标、方针、组织员工开展职业卫生培训、职业健康体检、制定事故应急救援预案、负责职业健康及职业病防治检查监督等工作的负责人姓名或任命的专职职业卫生管理人员。

(8)【联系电话】:填写职业卫生管理联系人有效的联系电话,确保能进行联系。

(9)【本单位在册职工总数】:填写本单位在册职工总数,不包括外委人员数,数据统计范围为截至调查当天。

(10)【外委人员数】:填写企业将工作委托给其他具有相关资质的单位和个人实施的人数,数据统计范围为截至调查当天。

(11)【经济类型】:依据国家统计局、国家工商行政管理总局《关于划分企业登记注册类型的规定调整的通知(国统字〔2011〕86号)》填写。

职业病危害事故调查处理办法

职业病危害事故调查处理办法

.
10
第九条:职业病危害事故报告的内容:
事故发生的地点、时间 发病情况、死亡人数 可能发生原因 已采取措施和发展趋势等
患者所属单位的名称、联系人、联系方式等。
.
11
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以任何借口对职业病 危害事故瞒报、虚报、漏报和迟报。
.
12
发生职业病危害事故时,用人单位 应当根据情况立即采取以下紧急措 施:
县级卫生行政部门接到职业病危害事故报告 后,应当实施紧急报告:
(一)特大和重大事故,应当立即向同 级人民政府、省级卫生行政部门和卫生部报 告;
(二)一般事故,应当于6小时内向同级 人民政府和上级卫生行政部门报告。
.
9
接收遭受急性职业病危害劳动者的首诊 医疗卫生机构,应当及时向所在地县级 卫生行政部门报告。
停止导致职业病危害事故的作业,控制事故现场,防止事态扩大,把 事故危害降到最低限度;
疏通应急撤离通道,撤离作业人员,组织泄险; 保护事故现场,保留导致职业病危害事故的材料、设备和工具等; 对遭受或者可能遭受急性职业病危害的劳动者,及时组织救治、进行
健康检查和医学观察; 按照规定进行事故报告; 配合卫生行政部门进行调查,按照卫生行政部门的要求如实提供事故
.
3
目的:为了规范职业病危害事故的 调查处理,及时有效地控制职业病 危害事故,减轻职业病危害事故造 成的损害
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病防治法
.
4
职业病危害事故分类
划分依据:按一次职业病危害事故所造成的危害 严重程度
一般事故:发生急性职业病10人以下的; 重大事故:发生急性职业病10人以上50人以下或者死
.
21
谢谢
.
22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附件1 职业病危害因素调查分析1工程分析1.1 原辅材料分析1.1.1燃煤某电厂工程原利用洗中煤、天然焦、煤矸石及煤泥等低热值燃料。

年总用煤量:74万吨/年。

1.1.2 锅炉燃油锅炉点火及助燃油采用0号轻柴油。

来油为公路运输。

启动锅炉采用同样油品,与锅炉点火和助燃用油合用一套供油系统。

1.1.3 石灰石:成品石灰石粉由专用罐车运输进厂后直接卸入石灰石粉仓,石灰石粉含水率≤0.3%;氧化钙(CaO)≥51%;氧化镁(MgO)≤3.6%;粒度mm:0-1.5 mm,d50=0.45mm。

1.1.4 其他辅助原料:其他辅助原料有硫酸、氢氧化钠、氨水、肼(联氨)、盐酸等,其他辅助原料具体用量见表1-1。

表1-1 本项目其他辅助原料及年用量表1.1.1.5主要副产品表1-2 本项目主要副产品产量11.1.2 生产制度与劳动定员本项目定员总数299人,目前总人数287人,女职工人数53人。

其中生产车间职工186人,其中女职工人数29人,厂部领导、车间管理、科室人员、后勤保障人员为101人,每班工作8小时。

管理人员为常白班,生产车间实行四班三运行,每班工作8小时工作制。

具体劳动定员情况见表3-3。

表1-3 劳动定员情况表23检修 车间检修工 设备检 维护 白班 8 46 46 综合科后勤 白班 8 15 24 生产技术科 后勤 白班 8 10 13 安全监察室 后勤 白班 8 17 4 厂部领导、车间管理、后勤保障人员后勤白班860601.1.3生产工艺和设备布局布局 1.1.3.1 工艺流程本项目发电的主要生产工艺是将燃料煤和煤泥通过输煤系统输往锅炉房煤仓,经输煤系统和破碎系统,破碎的煤送入循环流化床锅炉燃烧,在炉内掺烧石灰石粉进行脱硫,将经过除盐、除氧、预热的水加热成过热蒸汽,送入汽轮机做功,汽轮机带动发电机发电,电力经变压器、配电装置由输电线路输出。

做功过的蒸汽冷凝成水,与一部分除盐补充水混合再经除氧,预热后再进入锅炉循环使用。

煤粉燃烧产生的烟气冷却后送入袋式除尘器除尘,由烟囱排入大气。

煤燃烧产生的炉渣由锅炉底部排出,灰渣可综合利用;干灰经气力集中至灰库。

碎煤机 ● ◇输煤栈桥●◇带式输送机 ● ◇细碎煤机 ● ◇煤仓间 ● ◇ 循环流化床 锅炉 ◇◇汽车来石灰石粉◇ 石灰石 粉库 ◇ 气力输送 ◇◇ 输粉管道◇汽轮机◇ ◇发电◇除尘器 ◇ ○ 引风机 ◇ 筒仓混煤● ◇ 转运站 ● ◇ 煤泥 煤泥泵◇ 脱硝 ◇ 化学水 处理系统外供补给水图1-1 生产工艺流程简图注:存在的主要职业危害因素●煤尘◇噪声☆石灰石尘○ 矽尘☉高温氨、尿素1.1.3.2 生产设备主要生产设备,见表1-4。

表1-4主要生产设备一览表41.1.4 总平面布置及竖向布置1.1.4.1总平面布置电厂场地按2×300MW统一规划考虑,场地是由西侧矿井工业场地、西北-东南向的鄄郓河及东西向的洙赵新河围成的三角地。

电厂主要生产设施呈三列式布置,由南向北依次为预留脱硫设施区-主厂房区-升压站区;由西向东依次为辅助生产设施区-主厂房区-施工生产区;固定端朝西,向东扩建;5厂前区位于厂区的西北角,进厂道路向西接至南北向的矿井工业场地进场道路。

施工生活区位于施工生产区东侧。

厂区整体呈三列式布置,由北向南一次为升压站区-主厂房区-预留脱硫设施。

固定端朝西,向东扩建。

由西向东依次为辅助生产设施-主厂房区-施工生产区。

(1)主厂房区定位及布置主厂房布置在厂区扩建端侧,东侧预留了2#机主厂房位置。

主厂房汽机房主立面朝北,主厂房由北向南依次为汽机房-煤仓间-锅炉房-除尘器-烟囱。

汽机房长度74.7m,汽机房A列柱中心线至烟囱中心线距离为172.2m。

锅炉房两侧布置了石灰石粉仓、渣仓、柴油发电机及机组排水槽。

除尘器之间布置了空压机房。

燃油区布置在主厂房西南侧,其北侧布置了启动锅炉房。

(2)除灰设施布置渣仓位于锅炉房旁侧,三座灰库位于主厂房南侧,每座灰库设贯通式运灰道路。

(3)电气设施布置主变、高厂变和启备变等电气构筑物布置在主厂房A列柱的外侧,220kV电力进线向北进入220kV屋内GIS配电装置。

继电通讯室位于220kV屋内GIS配电装置西侧。

除灰配电室位于灰库东侧。

(4)主要水工设施布置本期一座自然通风冷却塔位于厂区西北侧,循环水泵房布置在其旁侧。

综合水泵房及净水站位于厂区中部。

含煤、含油废水处理室、循环水排污水池及煤水沉淀池位于灰库区南侧。

(5)化学设施的布置锅炉补给水处理设施布置在锅炉房的西侧,其西南侧布置了工业6废水处理设施。

制氢站位于工业废水处理设施南侧。

凝结水精处理酸碱系统布置1#、2#机锅炉房之间。

(6)卸煤和输煤系统布置本期输煤皮带和煤泥皮带由西向东并行至厂区,转北分别进入主厂房煤仓间和煤泥泵房。

输煤综合楼位于锅炉补给水处理设施南侧。

(7)其它辅助生产设施布置厂前区位于厂区西北侧,厂前区(预留未建)集中布置了生产办公楼、单身值班公寓、食堂及浴室、材料库。

综合检修间位于厂前区西北侧即自然通风冷却塔西侧,其北侧布置了车库及消防车库。

(8)电厂出入口的设置电厂共设置两个出入口:进厂主入口朝西开设,进场道路由西侧的矿井工业场地进场道路引接。

运灰渣出入口朝北开设,运灰渣道路向北接至339省道。

1.1.4.2竖向布置厂区竖向布置采用平坡式布置。

根据厂区总平面布置,结合厂址周围的地形地势情况,厂区自然地势较为低洼,自然地形标高在41.74~42.89m之间,厂址处100年一遇洪水位采用44.18m。

厂区竖向采用将厂区填高的防洪措施。

汽机房分三层布置,即:0.0m层、中间层(标高6.3m)、运转层(标高12.6m)。

6.3米运转层、电动给水泵、凝结水泵、真空泵。

锅炉房分十层布置,锅炉十层(55.7米):汽包小室、蒸汽吹灰器;锅炉九层(47.13米):旋风分离器出口烟道;锅炉八层(43.83米):旋风分离器入口烟道;锅炉七层(38.33米):脱硝平台、给煤机、卧式给料机;锅炉六层(29.23米):省煤器;锅炉五层(25.13米)给煤机、给水操作平台;锅炉四层(18.73米)二次封箱;锅炉三层(12.6米):运转层、集控室;锅炉0米:播煤增压风机、冷渣器冷却水泵、高压硫化风机、A侧一次风机、A侧二次风机、石灰石仓泵、B侧引风7机、A侧引风机。

1.2 职业病危害因素检测与分析1.2.1 职业病危害因素分布和接触分析表3-5作业人员职业病危害因素接触分析89101.2.2 职业病危害因素检测山东省职业卫生与职业病防治研究院于2014年11月12日~14日对用人单位生产运行中产生或存在的职业病危害因素进行了检测。

现场采样期间,企业处于正常生产状态,发电生产负荷达到80%,各防护设施正常运转。

检测结果见附件1(检测报告)。

1.2.3 职业病危害因素接触水平本项目主要生产岗位职业病危害因素接触水平见表1-6。

11表1-6 主要生产岗位工人职业病危害因素接触水平12131415注:**为个体噪声强度检测结果;*为工作场所噪声强度检测结果161.2.4 职业病发病情况调查与分析企业建有职业病防治领导小组负责本项目的职业健康监护管理工作,具体的组织实施由综合室执行。

配备专职职业卫生管理员,负责职业健康监护的日常管理、年度计划和实施方案的制订、健康监护档案的建立与管理等。

企业每年委托具有资质的职业健康查体机构(山东省职业病医院:鲁卫职查体证字(2009)第009号)对接害人员进行在岗期间健康查体。

查体针对的职业病危害因素为:高温、噪声、煤尘、矽尘、石灰石粉尘、电焊烟尘、SO2、盐酸、硫酸、氨、NO、NO2等;特殊工种:电工作业、高处作业、驾驶作业。

查体项目:内科、血常规、尿常规、肝功能、心电图;粉尘作业人员增加高千伏胸片、肺功能检查;盐酸、硫酸、氨、SO2、NO、NO2作业人员增加胸片、肺功能检查;电焊烟尘作业、高处作业增加神经系统检查;电工作业增加色觉检查;驾驶作业增加纯音测听和色觉检查。

截止目前,用人单位尚未发现诊断的职业病病人。

1.3职业病危害因素防护设施调查分析1.3.1粉尘防护设施调查1.3.1.1燃化车间临时煤场为全封闭结构;3#皮带机、细碎机、粗碎机等处设有多管冲击式除尘器;筒仓、4#皮带等处设有静电除尘器。

本项目对燃料输煤系统各转运站及碎煤机室和原煤斗等主要产尘点的设备采取密封措施,在落煤管上加装缓冲锁气挡板。

输煤系统的输煤栈桥(地道)、转运站等处设有地面水力清扫系统。

本项目在输煤栈桥设有地面水力清扫系统,冲洗水汇集到沉淀池。

1.3.1.2运行车间本项目采用灰渣分除的方式,袋式除尘器灰斗的排灰,通过管道密闭气力输送至灰库贮存,除尘器下部与管道连接处密封,以阻挡飞灰泄漏。

外卖的干灰运输采用专用密封罐车运灰,对运灰道路加强喷洒和清扫。

炉渣仓仓顶、石灰石仓仓顶均设置有布袋除尘器。

1.3.2有毒有害化学物防护设施调查3.3.2.1燃化车间燃化车间的硫酸储罐区、碱储存罐区、盐酸储存罐设有防泄漏围堰,化学加药间、炉内加药间的氨溶液箱、碱溶液箱、酸溶液箱周围设置有泄险沟。

酸碱计量间、煤热计量间、煤分析室、运行化验室、制氢站电解间、二氧化氯加药间、炉内加药间等处均设置机械排风设备。

1.3.2.2运行车间锅炉为半露天布置,对散放一氧化碳、二氧化硫、氮氧化物等有害气体的锅炉房运转层以下采用自然进风、自然排风的通风方式。

1.3.3 噪声防护设施调查对汽轮发电机安装隔音罩并将其坐于减振基座上。

另外对各式风机、大型水泵等高噪声设备安装减振基座。

送风机进风口安装消声器;锅炉对空排汽及安全门排气等排气管装设消音器;调节阀、减压阀等选用低噪声或带节流消声的阀门。

空压机等噪声源集中布置在空压机房内,并设独立减振基础/减振橡胶垫。

各控制室的通风管道与围护结构及楼板间的连接,采用减振措施,值班室、集中控制室采用有较高隔声性能的隔声门隔音。

1.3.4防暑降温设施调查锅炉房底层采用自然进风,机械排风的通风方式。

运转层以上为四周敞开、炉顶加盖的岛式布置,余热可直接散失。

汽机房全面通风采用屋顶通风器自然通风的方式,并设置屋顶风机。

对生产操作人员所在的集中控制室内设置中央空调系统,网络继电室、集控楼等处设置有单体空调置。

1.3.5应急救援设施调查本项目在机组集控室备有正压空气呼吸器2个、网控室备有正压空气呼吸器2个;在机组集控室、化水集控室、制氢站配备有药品箱。

硫酸罐区及工业废水酸碱区均设有风向标。

本项目在化验室药品仓库、运行化验室、制氢站电解间、循环水加药间、二氧化氯加药间、炉内加药间等处设置有事故通风装置。

本项目还在各加药间设置应急喷淋洗眼设施,以便于出现事故时受伤害人员可得到及时冲洗。

在存在有毒气体可能大量泄漏的作业场所设置了有毒气体报警仪。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