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 2

合集下载

马克思第二章试题及答案

马克思第二章试题及答案

第二章试题清单(含答案)一.单选题1.认识论是研究:()A.世界是什么的科学 ( )B.世界是怎样的科学 ( )C.人的心理活动的科学 ( )D.人的认识的哲学理论(√)2.马克思主义认识论是:()A.能动的反映论(√)B.经验论 ( )C.先验论 ( )D.不可知论 ( )3.马克思主义认识论首要的和基本的观点是:()A.唯物论的观点 ( )B.实践的观点(√)C.辩证法的观点 ( )D.认识是一个过程的观点 ( )4.把科学的实践观第一次引入认识论是:()A.费尔巴哈哲学的功绩 ( )B.黑格尔哲学的功绩 ( )C.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功绩(√)D.康德哲学的功绩 ( )5.马克思主义认为,从实践的活动机制看,实践是:()A.主体与客体通过中介相互作用的过程(√)B.道德行为和政治活动 ( )C.科学实验 ( )D.生活、行为、现实、实事等感性活动 ( )6.“社会上一旦有技术上的需要,则这种需要会比十所大学更能把科学推向前进。

”这说明:()A.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 )B.技术推动了科学的发展 ( )C.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D.科学进步是实践的目的 ( )7.过分强调理性认识的作用,否认感性认识的重要性的观点,在哲学上属于:()A.可知论学派 ( )B.不可知论学派 ( )C.唯理论学派(√)D.经验论学派 ( )8.过分强调感性认识的作用,否认理性认识的重要性的观点,在哲学上属于:()A.唯理论学派 ( )B.经验论学派(√)C.唯物主义阵营 ( )D.唯心主义阵营 ( )9.认识运动是一个无限反复、无限发展过程的观点属于:()A.唯心主义认识论的观点 ( )B.旧唯物主义认识论的观点 ( )C.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观点(√)D.机械唯物主义认识论的观点 ( )10.坚持从物到感觉和思想的路线是:()A.唯物主义认识论的路线(√)B.唯心主义认识论的路线 ( )C.先验论的认识路线 ( )D.唯理论的认识路线 ( )11.坚持从思想和感觉到物的路线是:()A.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路线 ( )B.旧唯物主义的认识路线 ( )C.唯心主义的认识路线(√)D.经验论的认识路线 ( )12.“从物到感觉和思想”与“从思想和感觉到物”的对立,属于:()A.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对立 ( )B.唯物主义反映论和唯心主义先验论的对立(√)C.主观唯心主义和客观唯心主义的对立 ( )D.能动的反映论和被动的反映论的对立 ( )13.唯物主义认识论和唯心主义认识论的根本区别在于:()A.是否承认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反映(√)B.是否承认人有认识能力 ( )C.是否承认世界是可以被认识的 ( )D.是否承认认识世界是为了改造世界 ( )14.感觉是认识起点的观点:()A.可以是可知论的观点,也可以是不可知论的观点 ( )B.可以是唯物主义的观点,也可以是唯心主义的观点(√)C.是唯物主义的观点,不是唯心主义的观点 ( )D.是唯心主义的观点,不是唯物主义的观点 ( )15.恩格斯说“人的智力是按人如何学会改造自然界而发展的”,这句话说明:()A.人具有改造世界的能力 ( )B.人的认识具有主观能动性 ( )C.人的认识能力是不受限制的 ( )D.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16.在认识论中坚持反映论原则的是:()A.所有唯物主义的观点(√)B.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 ( )C.机械唯物主义的观点 ( )D.朴素唯物主义的观点 ( )17.实践是认识的基础表明:()A.每个人必须事事经过实践才能有认识 ( )B.只要坚持实践就一定能获得正确认识 ( )C.直接知识来自于实践,间接知识不来于自实践 ( )D.一切认识归根到底来自于实践(√)18.下列选项中正确表达了认识主体的涵义的是:()A.认识的主体是具有感性认识能力的人 ( )B.认识的主体是具有理性认识能力的人 ( )C.认识的主体是具体的,有血有肉的人 ( )D.认识的主体是从事社会实践和认识活动的人(√)19.下列选项中正确表达了认识客体的涵义的是:()A.认识的客体是主体实践和认识的对象(√)B.认识的客体是主体创造出来的对象 ( )C.认识的客体是外部自然界 ( )D.认识的客体是客观存在的事物 ( )20.人的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直观的反映,这是一种:()A.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的观点 ( )B.机械唯物主义认识论的观点(√)C.主观唯心主义认识论的观点 ( )D.客观唯心主义认识论的观点 ( )21.“学而不思则罔”是指:()A.感性认识需要上升到理性认识(√)B.理性认识需要上升到感性认识 ( )C.感性认识是对事物的正确反映 ( )D.理性认识是对事物的正确反映 ( )22.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根本区别在于:()A.感性认识是包含错误的认识,理性认识是正确认识 ( )B.感性认识反映事物的现象,理性认识反映事物的本质(√)C.感性认识来源于社会实践,理性认识来源于抽象思维 ( )D.感性认识产生于日常生活,理性认识产生于科学实验 ( )23.坚持感性认识是理性认识的基础,就是在认识论上坚持:()A.可知论 ( )B.唯物论(√)C.辩证法 ( )D.唯心论 ( )24.一个完整的认识过程需要经过两次飞跃。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2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2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总共50题共100分一、单选题(共50题,共100分)1. 马克思主义最崇高的社会理想是()(2分)A.实现共产主义B.消灭阶级、消灭国家C.实现个人的绝对自由D.实现人权.标准答案:A2. “批判的武器当然不能代替武器的批判,物质的力量只能用物质的力量来摧毁,理论一经群众掌握,也会变成物质力量。

”这一论断的哲学思想是()①.理论对实践具有指导作用②.理论不能代替实践③.理论本身就是物质的力量④.理论的作用可以通过实践表现出来(2分)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③④ D.①②④.标准答案:D3. 马克主义的直接理论来源是()(2分)A.法国唯物主义、英国经验主义、德国理性主义B.细胞学说、能量守恒定律、生物进化论C.德国古典哲学、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英法空想社会主义D.法国历史哲学、英国科学主义、欧洲人文主义.标准答案:C4. 白天和黑夜先后相继的现象是()(2分)A.因果联系B.偶然联系C.非因果联系D.间接联系.标准答案:C5. 一对兄弟到公园游玩,回来后讲述各自的感受。

哥哥说:"那可真是一个好地方,荆棘上面也有鲜花。

"弟弟说:"那可真是一个鬼地方,鲜花下面也有荆棘。

"这说明() (2分)A.人是万物的尺度B.见仁见智现象是主体能动作用的表现C.此亦彼也,彼亦此也,相对主义是一种正确的观点D.人的看法不同,决定着事物向相反的方面转化.标准答案:B6. 鲁迅在评《三国演义》时说:“至于写人,亦颇有失,以致欲显刘备之长厚而似伪,状诸葛之多智而近妖。

”这一评述所蕴含的哲理是()(2分)A.要善于把握事物的度B.要善于把握事物的质C.要善于把握事物的量D.要善于把握事物的二重性.标准答案:A7. 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这里说的“客观实在”是指()(2分)A.看得见、摸得着的实物B.物质的具体形态和结构C.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D.不能被人们所认识.标准答案:C8. “宇宙便是吾心,吾心即是宇宙”体现了()(2分)A.唯物主义时空观B.客观唯心主义时空观C.主观唯心主义时空观D.形而上学的时空观.标准答案:C9. 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标准是()(2分)A.对世界是否具有统一性问题的不同回答B.对物质和意识哪个是第一性问题的不同回答C.对世界万物是否运动发展问题的不同回答D.对世界是否可以认识问题的不同回答.标准答案:B10. 把思维归结为只是人脑的生理过程的观点是()(2分)A.庸俗唯物主义B.二元论C.客观唯心主义D.相对主义.标准答案:A11. 唯物辩证法所解决的问题是() (2分)A.世界是什么的问题B.世界怎么样的问题C.世界是否可知的问题D.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标准答案:B12. 辩证唯物主义一元论认为,我们想问题办事情的出发点是() (2分)A.正确的原则B.人们的主观愿望C.领导者的意图D.客观存在的事实.标准答案:D13. 判断一种观点对错的依据是()(2分)A.伟人之言B.吾人之心C.众人意见D.社会实践.标准答案:D14. 下列例子中表现了否定之否定规律的是()①冰——水——汽;②光的微粒说——光的波动说——光的波粒二象说;③团结——批评——团结;④古代朴素唯物主义与辩证法的自发结合——近代唯物主义与辩证法的分离——现代辩证法与唯物主义的自觉结合。

马克思2

马克思2

不可知论的几个典型代表人物简介
在哲学史上,不可知论者是很多的,如古希腊唯物主义哲学家德谟克里特、 古希腊怀疑论者皮浪,17世纪英国唯物主义哲学家洛克、霍布斯,18世纪法 国唯物主义哲学家霍尔巴赫,19世纪德国古典哲学家康德,英国近代唯心主 义哲学家休谟,中国古代思想家庄子等。
康德
庄子
休谟
皮浪
不可知论的几个典型代表人物简介
四.不可知论
不可知论的现代理念
神是否存在的问题天生就是不可以被了解的,而人类 缺乏根据一些所谓证据来得出这方面结论的能力。
神是否存在的问题没有答案,但并非完全不可能有结论。在没有 更多的证据之前人们应该不要轻易做出判断。
不 可 知 论 的 现 代 概 念
强不可知论
弱不可知论
消极不可知论
没有证据可以证明神是否存在。但神即使存在也对整个宇 宙毫不相干,所以神是否存在只是个学术问题。
旧唯物主义可知论的严重缺陷 概括性
旧唯物主义认识论,把人的认识看成是消极地、被动地反映 外界对象。它有两个严重缺陷:一是离开实践考察认识问题 ,因而不了解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用;二是离开辩证法来考 察认识问题,不了解认识的辩证性,不能把认识看作是不断 发展的过程,而认为认识是一次性完成的。
旧唯物主义可知论的严重缺陷 马克思主义以前的旧唯物主义认识论反对唯心主义先验论 和不可知论,在是正确的。但是它同辨证唯我主义认识论 有着原则的区别,它是消极的、直观的、被动的反映论,
所以,主张不可知论的一般只有怀疑论者和二元论者
唯心主义可知论
唯心主义和唯物主义是本体论上的区别,可 知与不可知论是认识论上的区别。 唯心主义和唯物主义都有可知论和不可知论。不能以 为唯心主义都是可知论或者都是不可知论,要具体问 题具体分析。

马克思基本原理2

马克思基本原理2

1.片面强调感性经验的重要性,认为只有感性经验才是可靠的,而抽象的理性认识是不可靠的,这种观点属于()A.可知论B.先验论C.经验论D.唯理论【正确答案】C【您的答案】C 【答案正确】【答案解析】在哲学史上,经验论者片面强调感性经验的重要性,认为只有感性经验才是可靠的,而抽象的理性认识是不可靠的;唯理论者则走向另一个极端,认为感性经验是靠不住的,只有理性认识才是真实可靠的。

参见教材P1072. 辩证唯物论的反映论的能动性的突出表现()A.认识的过程是反映与创造的统一B.认识的过程是反映与被反映的统一C.认识的过程是改造与被改造的统一D.认识的过程是创造与被创造的统一【正确答案】A【您的答案】A 【答案正确】【答案解析】认识的过程是反映与创造的统一,这是辩证唯物论的反映论的能动性的突出表现,也是区别于机械唯物论反映论的根本标志。

参见教材P1043.文化具有的根本特性不包括()A.永久性B.兼容性C.自由性D.创造性【正确答案】A【您的答案】A 【答案正确】【答案解析】参见教材P1654.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精髓是()A.解放思想B.实事求是C.为人民服务D.共同富裕【正确答案】B【您的答案】B 【答案正确】【答案解析】“实事求是”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精髓。

参见教材P1275.马克思主义以前一切唯物主义的主要缺点是()A.否认意识对物质的反作用B.没有把对象、现实、感性当作感性的人的活动,当作实践去理解C.不承认意识对物质的依赖性D.以孤立、静止的观点看待世界【正确答案】B【您的答案】B 【答案正确】【答案解析】参见教材P1046.马克思从三个方面对人的本质作了界定,其中不包括()A.劳动是人的本质B.人的需要即人的本质C.人的社会属性决定人的本质D.人的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正确答案】C【您的答案】C 【答案正确】【答案解析】选项C本身正确,但是其不包括在马克思对人的本质的界定之中。

参见教材P169—1717.承认真理既是绝对的又是相对的,这是在真理问题上坚持了()。

马克思2

马克思2

1.第1题在中国,为了治疗疾病,古代就产生了中医学。

这说明()A.认识产生于实践的需要B.认识是实践的目的C.实践是检验认识的标准D.实践是认识的本质您的答案:A题目分数:1.0此题得分:1.02.第2题"社会一旦有技术上的需要,则这种需要会比十所大学更能把科学推向前进"。

这表明()A.实践是沟通主客体关系的桥梁B.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标准C.实践为认识提供物质手段D.践的需要是推动认识发展的动力您的答案:D题目分数:1.0此题得分:1.03.第3题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第二个伟大理论成果是()A.邓小平理论B.“三个代表”重要思想C.科学发展观D.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您的答案:D题目分数:1.0此题得分:1.04.第4题划分历史唯物主义和历史唯心主义的根本标准是()A. 是否承认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B. 是否承认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C. 是否承认阶级斗争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D. 是否承认上层建筑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您的答案:C题目分数:1.0此题得分:0.05.第5题时间是()A.物质运动的持续性B.物质运动的广延性C.人们整理感觉材料的形式D.人们头脑中形成的观念您的答案:A题目分数:1.0此题得分:1.06.第6题运动和静止的关系属于()A. 原因和结果的关系B.抽象和具体的关系C.本质和现象的关系D. 绝对和相对的关系您的答案:D题目分数:1.0此题得分:1.07.第7题空间是()A.物质运动的规律性B.物质运动的持续性C.物质运动的广延性D.物质运动的顺序性您的答案:C题目分数:1.0此题得分:1.08.第8题物质的惟一特性是()A.客观实在性B.客观规律性C.普遍联系D.永恒发展您的答案:A题目分数:1.0此题得分:1.09.第9题一切唯物主义都坚持()A.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具有能动性B.物质是运动的,运动形式具有多样性C.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D.社会存在第一性.社会意识第二性您的答案:C题目分数:1.0此题得分:1.010.第10题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唯一标准是()A. 对思维和存在何者为第一性的不同回答B. 对思维和存在有没有同一性的不同回答C. 对世界是否具有统一性的不同回答D. 对世界是否普遍联系的不同回答您的答案:A题目分数:1.0此题得分:1.011.第11题设想没有运动的物质的观点是()A.主观唯心主义B.客观唯心主义C.庸俗唯物主义D.形而上学唯物主义您的答案:D题目分数:1.0此题得分:1.012.第12题设想没有物质的运动会导致()A.唯心主义B.形而上学C.二元论D.不可知论您的答案:A题目分数:1.0此题得分:1.013.第13题时空的相对性是指()A.时空的具体特性是可变的B.时空的客观性是可变的C.时空是主观的D.时空是客观的您的答案:A题目分数:1.0此题得分:1.014.第14题“任何事物的存在和发展都是有条件的,一切以时间、地点、条件为转移。

马克思主义 第二次

马克思主义 第二次

3
国际游资的流入
加大人民币升值压力,影响货币政策的独立性 从2001年至2010年十年间,流入 引起股市的剧烈震荡,热钱的进入,制造了大量的 泡沫。 中国的热钱平均为每年250亿美元, 滋生房地产市场泡沫,若国际热钱突然撤离我国房 地产市场,泡沫将会破裂,从而扰乱房地产市场的 相当于中国同期外汇储备的9%。 正常秩序,打击政府公信力。国际反华势力利用游 资炒作房地产,打击我国政府的公信力。 热钱对物价的影响,人民生活质量下降。
2、 2、
中国的民间资本究竟有多少,但是有两个数据 可以说明民间资本规模非常庞大:第一,2009年 底,居民储蓄的存款余额达到了26万亿元,快要和 2009年的GDP达到1∶1的程度;第二,以民间资 本最为活跃的温州地区为例,据保守估计,当地现 在有8000亿元活跃的民间资本。
那么这些民间资本都在干什么呢?去海南炒 楼、炒大蒜、炒绿豆,这就是我们近年来所看到 的。民间资本大部分都游离在虚拟经济中,没有 进入到新兴战略产业和实体经济领域里。投资虚 拟经济领域,这对于民间资本来讲,短期来看可 能会获得暴利,但是从长期看,对资本而言,没 有长期稳定的收益,风险比较大。
法国:大力吸引直接投资
外资主要是直接投资,法国没有期货交易市场,热钱在法国很难立足
泰国:采取宽进严出措施
1997年金融风暴后对金融政策的调整;依旧鼓励外国投资,并为此 制定了大批优惠政策。批准外资宽进后,再通过严格的审批和监控手续, 筛选出不良目的资本,一方面可以发挥外资刺激泰国经济增长的积极作 用,另方面也能够减少投机者轻易撤资带来的不利影响。
4、加强宏观审慎监管。
政府相关部门要加大对国民经济支柱以及关系国计民生的 各行业的监管力度,转变监管思维,创新监管方式,实现对热 钱的有效审慎监管。

马克思原理概论第二章考研题目

马克思原理概论第二章考研题目
• A.人的经验是判断是非得失的根本尺度 • B.直接经验比间接经验更重要 • C.感性认识高于理性认识 • D.人民群众的直接经验即实践是认识的重要基础 • 答案:D
• 5.(2008年第3题) 在听完一位成功的企业家讲课后 ,一些来自企业的学员感到有些失望,便问他: “你讲的那些内容我们也差不多知道,可为什么 我们之间的差距会那么大呢?”这位企业家回答 说:“那是因为你们仅是知道,而我却做到了, 这就是我们的差别。”这句话表明了实践高于理 论认识,因为实践具有
• A 、要从生活实践中获取灵感 B、要尊重群众 的实践需求
• C、不要对自然事物作任何改变 C、要对事物本 来面目做直观反应
• 【答案】AB
三、材料题(2011年第34题)
• 人类每天都在产生垃圾、垃圾总量一天比一天多,由此带来的问 题非常棘手,不产生垃圾是不可能的,既然如此,那就退而求其 次,倡导大家减少垃圾,然而减到多少才是少?这里并没有一个 标准,而且从总体上看,生产和消费必然产生垃圾,减少垃圾很 可能抑制生产和消费,接着往后退,把垃圾收集起来填埋或焚烧 ,但填埋只是把垃圾从地上转移到地下,既与人争地,也有再次 污染土壤和水源的隐患,焚烧不过是把污染从地上转移到空中, 产生二恶英等有害物质。
• 2.(2006年第20题)深圳青年歌手丛飞在8年时 间内,捐资上百万元资助很多贫困山区的失学儿 童,而自己却身患癌症,负债17万元。有人这样 评价他:“丛飞能够从帮助别人的过程中得到快 乐。”丛飞的行为表明
• A.人的价值不包含个人的价值选择和目标设计等 主观方面
• B.人的价值的大小取决于对社会的贡献
的处理方法,切忌一刀切。

(5)尊重客观规律和发挥主观能动性相结合。垃圾问题
是人类与资源环境矛盾的产物,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中,一

大学马克思第二章练习题及参考答案

大学马克思第二章练习题及参考答案

第二章习题库一、单项选择题(下列每题给出的备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正确)1.辩证唯物论的认识论之第一的和基本的观点是()。

A.实践的观点B.联系的观点C.发展的观点D.物质2.马克思主义认为,实践()。

A.是理性自主的道德活动B.被称为“践行”“实行”或“行”与“知”相对应,但主要是指道德伦理行为C.是人类能动地改造世界的社会性的物质活动D.是主观改造客观对象的创造性的精神活动3.在实践活动中具有自主性和能动性的因素是()。

A.实践主体B.实践客体C.实践行为D.实践中介4.实践活动所指向的对象是()。

A.实践主体B.实践客体C.实践行为D.实践中介5.达成实践主体和实践客体相互作用的是()。

A.践主体B.实践客体C.实践行为D.实践中介6.实践的主体和客体相互作用关系中,最根本的关系是()。

A.实践关系B.认识关系C.价值关系D.指向关系7.主体把眼睛作为自己身体器官的延长包括在主体的活动之中,属于()。

A.实践主体B.实践客体C.主体客体化D.客体主体化8.“见多识广”这一成语所包含的哲理是()。

A.实践是认识的来源B.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C.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D.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9.恩格斯说:“社会一旦有技术上的需要,这种需要就会比十所大学更能把科学推向前进。

”这句话表明()。

A.实践是认识的来源B.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C.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D.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10.把人的认识看成是上帝的启示或绝对精神的产物,这种观点属于()。

A.主观唯心主义B.客观唯心主义C.唯物主义D.辩证法11.“路遥知马力,日久见人心”所蕴含的哲理是()。

A.感性认识高于理性认识B.经验是判断是非的标准C.时间是检验是非的标准D.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标准12.牛顿说“假如我能够比别人瞭望得略为远些,那是因为我站在巨人们的肩膀上。

”这句话肯定了()。

A.感性认识的作用B.理性认识的作用C.直接经验的作用D.间接经验的作用13.毛泽东指出:“认识有待于深化,认识的感性阶段有待于发展到理性阶段——这就是认识论的辩证法。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简答、论述题1.辩证否定观的内容1.辩证的否定是通过事物内部矛盾而进行的自我否定2.辩证否定具有两个重要特点.其一,否定是发展的环节.其二,否定是连接的环节.3.作为发展与联系环节之统一的辩证的否定是扬弃,是既克服又保留2、为什么说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标准1.检验真理就是要判明认识与认识对象是否象一,相符合。

实践使人的主观见之于客观的活动,只有它能把主观认识与客观认识实际联系起来加以对比,来确定认识是否与认识对象相一致,相符合,从而使认识得到体验。

2.实践具有直接现实性的品格。

一般说来,成功了就是正确的,失败了就是错误的。

3、简述社会发展的动力系统。

1.社会基本矛盾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

2.阶级斗争是社会基本矛盾在阶级社会中的表现,是阶级对立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

3.革命史解决社会基本矛盾的主要方式之一,是推动社会发展特别是社会形态更替的重要动力。

4.改革是推动社会发展的又一重要动力。

5.科学技术作为先进生产力的重要标志,对于推动社会发展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4、如何看待当代资本主义的历史走向1.资本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是一个“自然历史过程”。

在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中,资本主义不是永恒的,绝对的社会制度,而是一种同以往的各种社会制度一样的过渡性的神会制度,社会主义取代资本主义是一个自然历史过程。

2.社会主义取代资本主义的过程具有复杂性,在这个过程中,苏联解体和东欧剧变对马克思主要的地位,共产主义政党队伍的发展和社会主义国家的建设产生了不可否认的消极影响,但它并不意味着社会主义的失败,只不过表明马克思主义教条化,把社会主义模式僵化的失败。

第三,社会主义取代资本主义的过程具有长期性。

从资本主义产生,发展,衰落和灭亡的辩证过程来看,资本主义在上升时期,尽管也有停滞和下降,但发展是主要的方面:资本主义在发展过程中,尽管也有发展但也存在停滞和下降,发展和停滞并存:资本主义在衰落时期,尽管停滞和下降也是主要的方面,但也有发展,这一过程是一个长期的过程。

5、社会主义的基本特征1.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创造高度发达的生产力和比资本主义更高的劳动生产率;2.建立和完善生产资料公有制,逐步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达到共同富裕。

3.对个人消费品实行“各尽所能、按劳分配”制度。

4.在马克思主义政党领导下,建立工人阶级和劳动人民的政权,即无产阶级专政或人民民主专政,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

5.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大力发展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

6、试论矛盾同一性和斗争性辩证关系的原理,这一原理对于我们建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有何重大指导意义?1.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是同一矛盾性质相反的两重基本属性,它们本身就是对立统一的关系。

对立表现在:矛盾的同一性是指矛盾双方相互吸引、相互联结的性质和趋势。

斗争性是指矛盾双方相互排斥、相互否定的性质和趋势。

矛盾同一性是有条件的、暂时的,因而是相对的;斗争性是无条件的、永恒的,因而是绝对的。

统一表现在:二者紧密联结、不可分割。

一方面,矛盾同一性离不开斗争性,唯物辩证法所理解的同一是以差别和对立为前提的,没有斗争性就有同一性,同一性必然为斗争性所制约。

另一方面,斗争性也离不开同一性。

斗争性是具有在内在本质联系的两方面的斗争性,是寓于矛盾统一体中斗争性,没有同一性也就没有斗争性。

2. 建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提出的战略任务,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实质是指以人为主体的社会和谐发展状态。

它包括人与自然之间、人与人、社会结构(不同社会阶层之间)的和谐。

这一理论和实践对于不断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促进经济社会各方面协调、快速发展,顺利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有重要意义。

3.建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哲学理论依据是矛盾同一性和斗争性辩证关系的原理。

社会的和谐是矛盾同一性的具体表现,它是对立中的和谐。

依据是矛盾同一性和斗争性辩证关系的原理,为了完成新时期建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战略任务,我们必须为了维护社会的和谐,就必须同破坏社会不和谐的现象作斗争,如同恐怖势力、邪教、贪污腐败、盗窃、抢劫等作斗争。

对影响社会和谐因素的斗争、克服,是社会和谐的重要前提条件,否则社会和谐无从谈起。

7、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如何科学回答了社会的物质性1.人类社会依赖于自然界,是整个物质世界的组成部分。

2.人们谋取物质生活资料的实践活动虽然有意识作指导,但任然是以物质力量改造物质力量的活动,任然是物质性的活动。

3. 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集中体现这人类社会的物质性。

综上所述包括自然界和人类社会在内的整个世界,其真正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

8、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含义及二者的辩证关系1.相互区别:a、感性认识是认识的低级阶段;理性认识是认识的高级阶段。

b、感性认识是客观事物直接作用于人的感官而产生的对事物表象的认识;理性认识是在感性材料的基础上通过抽象和概括对事物本身及规律的认识。

c、感性认识通过感觉、知觉、表象三种形式反映;理性认识则通过概念、判断、推理三种形式来反映。

d、感性认识反映事物的现象;理性认识反映事物的本质。

2.相互依赖:a、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

感性认识是认识活动的起点。

b、感性认识有待于发展到理性认识,这是认识的任务。

c、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是相互包含,相互渗透的。

d、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是辩证统一的,统一的基础是时间。

3、割裂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辩证关系会导致唯理论或经验论的错误。

9、为什么说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之间的矛盾是简单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1.由于社会分工和生产资料私有制的存在,就从根本上决定了生产商品的劳动既具有私人劳动的性质,又具有社会劳动的性质。

由于社会分工的存在,每个商品生产者生产的商品都是为了满足别人的需要,因而具有社会劳动的性质,是社会劳动。

由于生产资料私有制的存在,各个商品生产者的劳动又都是他们个人的私事,生产什么,生产多少完全由私人决定。

所生产的产品也归私人所有。

因此,他的劳动是私人劳动。

2.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之所以是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是因为以私有制为基础的商品经济的内在矛盾有: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矛盾;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的矛盾;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

其中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是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

这是因为只有通过商品交换,私人劳动才能转变社会劳动,具体劳动才可以还原为抽象劳动,商品的使用价值就能被让渡而实现其价值。

如果私人劳动不能被承认为社会劳动,具体劳动就不能还原为抽象劳动,使用价值就不会被让渡而实现其价值。

由此可见,商品经济内在矛盾的产生和解决,归根结底取决于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矛盾的产生和解决。

所以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是简单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

10、当代资本主义经济政治的新变化(1)生产力出现了质的飞跃,经济保持了前所未有的高速增长信息技术革命和其他高科技的迅猛发展,极大地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

产生在西方发达国家的IT革命,是科技发展的一次历史性飞跃。

科技的进步与突破为生产力的发展开辟了新的广阔空间。

(2)生产力的发展推动了生产关系的调整(3)第三产业和信息产业迅速发展(4)劳动者素质不断提高,以知识分子为主体的中间阶层不断扩大(5)生产、资本和金融的国际化,推动了经济的全球化11、共产主义社会的基本特征第一,社会生产力高度发展,物质财富极大丰富,达到了可以满足整个社会及其成员需要的程度。

第二,生产资料的占有关系彻底摆脱了私有制的束缚,生产资料和劳动产品归全社会公共所有。

第三,实行各尽所能,按需分配的原则。

第四,由于生产力的高度发展,产生剥削阶级的社会条件不复存在,阶级和阶级差别都将消灭,城乡之间、工农之间,脑力劳动与体力劳动之间这些重大社会差别也将消失。

第五,全体社会成员具有高度的共产主义觉悟和道德品质。

第六,随着阶级和阶级差别的彻底消灭,作为阶级统治工具的国家将完全消亡。

那时,管理公共事务的机构虽然存在,但它的社会职能已经失去其阶级性质。

12、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辨证关系及其现实意义矛盾的普遍性是指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中,存在于一切事物发展过程的始终,即矛盾无处不处不在,无时不有。

但是,不同事物的矛盾又是具体的,特殊的,即矛盾有其特殊性。

(1)矛盾的普遍性和矛盾的特殊性是辩证统一的关系。

(2)矛盾的普遍性即矛盾的共性,矛盾的特殊性即矛盾的个性。

矛盾的共性是无条件的、绝对的,矛盾的个性是有条件的、相对的。

任何现实存在的事物都是共性和个性的有机统一,共性寓于个性之中,没有离开个性的共性,也没有离开共性的个性。

(3)矛盾的共性和个性、绝对和相对的道理,是关于事物矛盾问题的精髓,是正确理解矛盾学说的关键。

矛盾的共性和个性相统一的关系,既是客观事物固有的辩证法,也是科学的认识方法。

实践意义: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辩证关系的原理是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同各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的哲学基础,也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哲学基础。

13、社会意识的相对独立性如何体现(一)社会意识的变化发展和社会存在的变化发展的非完全同步性。

(二)社会意识和社会经济之间在发展上的不平衡性。

(三)社会意识的历史继承性。

作为社会存在的反映,社会意识有其客观基础和现实根源,同时又和以往社会意识的成果有着历史继承关系。

(四)各种社会意识形式间的相互影响和相互作用。

14、价值规律的内容及其积极作用。

1.价值规律的基本内容(1)商品的价值量是由生产这种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

(2)商品交换要以价值量为基础,实行等价交换。

2.价值规律的作用1、价值规律调节生产资料和劳动力在各生产部分的分配;2、价值规律刺激商品生产者改进生产技术,改善经营管理,提高劳动生产率;3、价值规律促使商品生产者在竞争中优胜劣汰。

15、简述不变资本、可变资本的含义以及二者划分的依据和意义。

1.含义不变资本是以生产资料形态存在的资本。

以生产资料形式存在的资本在生产过程中只转变自己的物质形态而不改变自己的价值量,不发生增值,所以,马克思把这部分资本叫做不变资本。

可变资本是用来购买劳动力的那部分资本。

由于这一部分资本价值不是不变的,而是一个可变的量,所以马克思把这一部分资本叫做可变资本。

把资本区分为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进一步结揭示了剩余价值的源泉。

它表明,剩余价值既不是由全部资本创造的,也不是由不变资本创造的,而是由可变资本创造的。

雇佣劳动者的剩余劳动是剩余价值的唯一源泉。

这种划分为确定资本家对雇佣劳动者的剥削程度提供了依据。

2.意义资本划分为不变资本、可变资本和固定资本、流动资本的意义:第一,进一步揭露了剩余价值的源泉和资本主义剥削的实质。

通过分析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说明剩余价值不是全部资本产生的,而是可变资本产生的,是绝对和相对延长工人的剩余劳动创造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