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金融史第六章辽夏金时期的金融资料

合集下载

中国金融史

中国金融史

公元前118年(武帝元狩五年),铸造五铢钱,每枚重5铢,钱面铸“五铢”二字, 周边有轮廓。公元前113年(武帝元鼎四年),汉武帝对钱币制度进行整顿,采取两 条措施:一是统一铸币权,五铢钱由中央政府的上林三官负责铸造,禁止各郡国 铸钱,此前郡国所铸之钱一律销毁,并将铜材运交上林三官;二是全国统一使用 上林三官铸造的五铢钱,非三官钱不许使用。 3、评价 汉武帝改革钱币制度,推行五铢钱,是继秦始皇统一货币后中国货币史上又 一件大事。这次钱币改革为中国古代货币开辟了一个新阶段,创造了一个适合社 会经济发展的新的钱币体制。五铢钱继承了半两钱的形式,其重量又经过数十年 的探索才确立,适宜使用,便于流通,是最为理想的封建经济条件下商品交换的 媒介,历经三国、两晋、南北朝、隋朝、直到唐初,700余年时间而不衰,成为 中国主要的货币。这次钱币改革确立了中央政府的货币铸造权和发行权,禁止私 铸,这有利于货币的统一和币值稳定,有利于经济发展和政权的巩固,也有利于 安定人民的生产和生活。 (五)唐高祖改革币制 公元621年(武德四年),唐高祖对钱币进行了一次重大改革,废除五铢钱,铸 通宝钱。通宝钱仿五铢钱,每枚重2铢4 纍,直径8分,10枚重1两,千文重6斤4两 ,成色以铜为主,掺以锡和白镴,钱面铸“开元通宝”4字,钱文用隶书。自此 ,在中国历史上行用了数百年的铢两货币被废除,进入通宝钱阶段。
布币:是由农耕工具演变而来,主要流通于中原地区的农耕地带。布币的基 本形状如铲,在此基础上变化多端,按具体形状又分若干种。它的演变大体可分 为三个阶段:即原始布、空首布和平首布。 平首布一般都有文字,多数的文字是地名,以表明出处,但也标明重量的, 如“一两”、“十二朱”、“朱”、“两”都是货币单位,可谓最早的铢两货币 。 刀币起源于渔猎地区和手工业地区,是由实用的刀演化而来,基本形状如今 日之大刀。 环钱大概是由纺轮演变而来,圆形、中心有孔。孔又有圆形和方形,故有圆 形圆孔和圆形方孔的区别,内外边缘又有有轮廓和无轮廓两种。环钱多数都有文 字,或标地名,或标重量和单位。环钱是铜钱的原型。 蚁鼻钱专指楚国的铜贝,又称为“鬼脸钱”。 2、黄金、郢爰 战国时,黄金被大量使用,开始发挥货币的某些职能。此时黄金作为货币, 还是称量货币,按重量行使,它有两个单位,一个是斤,一斤合16两;另一个是 镒,一镒合20两。 郢爰是楚国的货币。

中国金融史-教学大纲

中国金融史-教学大纲

《中国金融史》课程教学大纲Chinese Financial History学时数: 32 学分数: 2 其中:实践学时: 2 适用专业:金融学、国际金融、投资理财修订者:梁悦编写日期 2013.4一、课程的性质、目的和任务中国金融史是金融学专业的专业选修课程之一,其主要内容是从先秦至当代中国各个历史时期的货币和信用制度进行分析,揭示了中国经济金融发展的一些规律。

本课程教学的目的与任务是使学生了解中国的金融历史发展演变,包括各个时期国家的货币种类和使用情况,有关的政策、法规,货币流通中的矛盾问题,官府和民间的金融借贷活动;为学生分析判断中国当今金融运行中存在的主要矛盾和问题提供了历史借鉴。

二、课程教学的基本要求《中国金融史》从历史角度建立对金融的认识,为学习其他金融类课程提供必要的基础;以史为镜可以知得失,通过对中国金融史的学习,使学生了解不同历史时期的不同经济环境下的货币和信用制度的得失。

要求学完该课程后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知识对中国当前金融现象进行解释、分析,初步具备对实际金融事例的分析和讨论的能力。

三、课程的教学内容、重点和难点第一部分绪论教学内容:中国金融史的任务和中国金融的悠久发展历程,金融制度的古今之别,中国古代金融以及金融思想的特点,中国金融的近现代之路。

教学重点:中国古代金融以及金融思想的特点。

教学难点:中国古代金融思想的特点。

第二部分先秦时期的金融教学内容:先秦时期的货币、信用、金融理论教学重点:先秦时期的货币理论,信用理论教学难点:先秦时期的货币理论第三部分秦汉时期的金融教学内容:秦汉时期的货币、信用、金融理论教学重点:秦始皇统一币制,王莽的货币改制,西汉时期的货币信用理论,东汉的反对高利贷理论教学难点:王莽的货币改制第四部分三国魏晋南北朝时期的金融教学内容:三国魏晋南北朝时期的货币、信用、金融理论教学重点:贵金属金银渐趋消失,官府赈贷与质库,废钱用谷帛之争,南朝围绕货币不足展开的争论教学难点:质库,废钱用谷帛之争第五部分隋唐五代时期的金融教学内容:隋唐五代时期的货币、信用、金融理论教学重点:隋朝货币的统一和流通,唐代的飞钱、便换,官营汇兑理论教学难点:飞钱,官营汇兑理论第六部分两宋时期的金融教学内容:两宋时期的货币、信用、金融理论教学重点:宋代的纸币,存款、兑换与汇兑业务和商业信用,货币的本质、职能与铸币理论,纸币理论教学难点:宋代的纸币,铸币理论,纸币理论第七部分辽夏金时期的金融教学内容:辽夏金时期的货币、信用、金融理论教学重点:辽代的货币和信用,西夏的货币和信用,金代的货币和信用第八部分元代的金融教学内容:元代的货币、信用、金融理论教学重点:元代的纸币及其管理和通货膨胀,元代的信用机构,纸币的发行与流通思想和治理纸币贬值的思想教学难点:元代的通货膨胀,治理纸币贬值的思想第九部分明代的金融教学内容:明代的货币、信用、金融理论教学重点:明代的纸币、铜钱、白银,钱铺的兴起和汇兑的重现,货币流通思想教学难点:钱铺的兴起,货币流通思想第十部分清代前期的金融教学内容:白银主要通货地位的确立,清前期制钱的铸造与流通,清代前期的信用和金融理论教学重点:清前期的银两制度,铜钱的流通和银钱比价,我国传统金融机构的发展,对银荒以及纸币发行的争论教学难点:银荒以及纸币发行的争论第十一部分清代后期的金融教学内容:清代后期的货币、信用、金融思想以及清末金融风暴教学重点:两元并用,外国金融势力的入侵和我国新式金融机构的兴起,1883年的上海金融风潮教学难点:洋务运动时期的金融思想、甲午战争至辛亥革命期间的金融思想第十二部分北洋政府时期的金融教学内容:北洋政府时期的货币流通情况和金融思想,外国在华金融势力的扩张,我国金融业的发展,金融市场的拓展教学重点:滥铸铜元和繁杂的纸币,外国在华银行势力的涨消及其掠夺活动,我国的国家银行、民族资本银行、地方银行以及各种金融市场,各种金融思想教学难点:孙中山的金融思想,章太炎的货币金融学说第十三部分南京政府前十年的金融教学内容:南京政府金融体系的建立,民族资本金融业的发展,废两改元与币制改革,国际金融资本吞噬中国的新步骤,革命根据地的金融教学重点:四行二局金融体系的形成,全国金融中心的形成,法币政策的推行,东北金融的殖民化发展,革命根据地的金融机构和货币教学难点:四行二局金融体系,法币政策的推行第十四部分抗日战争时期的金融教学内容:国统区的金融和法币的膨胀,沦陷区的金融,抗日根据地金融的发展教学重点:抗战初期的金融管制,整顿金融业,法币膨胀、物价上涨及其对策,日伪对华北、华中地区的金融掠夺,根据地货币和货币斗争教学难点:法币膨胀、物价上涨及其对策第十五部分南京政府终结时期的金融教学内容:南京政府金融体系从高度垄断到瓦解,民族资本金融业的衰退,外国在华资本的撤退,国民党政府货币制度的崩溃,新民主主义金融的胜利以及这一时期的金融思想教学重点:币制的最后崩溃,民族资本银行业务的萎缩,中国人民银行的创立和货币的统一,新金融体系的建立教学难点:国民党政府货币制度的崩溃第十六部分新中国建立和国民经济恢复时期的金融教学内容:新中国金融体系和人民币制度的建立,为恢复国民经济的努力教学重点:整顿和改造民族资本的金融机构,建立独立、统一的币制,稳定金融物价,制止通货膨胀教学难点:建立独立、统一的币制第十七部分“一五”计划建设时期的金融教学内容:支持国民经济发展和“三大改造”,高度集中金融体制的建立教学重点:发行新人民币,健全币制,高度集中金融机构体系和管理体系的建立教学难点:高度集中金融机构体系和管理体系的建立第十八部分“大跃进”及调整时期的金融教学内容:“大跃进”时期的金融形势和对金融工作的调整教学重点:盲目发展的金融工作及其失误和造成的后果,金融领域的治理工作和调整治理工作取得的成就第十九部分“文革”时期的金融教学内容:“文革”时期的金融政策,“文革”对我国金融体制的影响教学重点:“文革”前、中、后期的金融政策,否定商品货币的作用、金融工作遭受严重破坏、国家经济生活受到摧残教学难点:“文革”对我国金融体制的影响第二十部分拨乱反正时期的金融教学内容:金融业的拨乱反正,整顿金融事业教学重点:经济建设中“左”的失误及其后果,指导思想的端正,整顿机构、制度,加强业务工作教学难点:整顿机构、制度,加强业务工作第二十一部分迎接金融业的持续发展教学内容:金融体制的改革与完善,金融宏观调控体系的建立,金融市场的发育,改革发展信用业务,社会保障体系的突破,扩大金融对外开放教学重点:银行信贷管理体制和外汇管理体制的改革与完善,金融宏观调控机构的确立,货币市场与资本市场,商业银行信用业务的拓展和改革支付结算制度,保险业的快速恢复发展与市场化改革教学难点:货币市场与资本市场,保险业的市场化改革第二十二部分新中国各时期的金融政策思想教学内容:建设新中国的金融政策思想,计划经济时期的金融政策思想和市场经济时期的的金融政策思想教学重点:“三平”思想,高度集中统一的金融思想,金融体制改革的市场化取向,实施间接金融调控、突破金融禁区教学难点:实施间接金融调控、突破金融禁区第二十三部分新中国以来的港澳台金融教学内容:台湾的金融、香港的金融、澳门的金融教学重点:台湾各时期的金融及中央银行与金融监管,稳定的货币政策和港式货币发行、自由经济政策与监督干预,澳门的货币制度和金融体系的构造,内地与港澳台的金融联系教学难点:内地与港澳台的金融联系四、课程各教学环节要求1. 课堂教学要求教师应认真钻研教学大纲和文字教材等,结合学生实际制定教学方案,重点讲解学习思路与方法、重点与难点,重点组织学生进行案例分析与作业讲评。

4 中国经济思想史 讲义 第四部分 第六章 宋辽金元的经济思想

4  中国经济思想史  讲义  第四部分  第六章 宋辽金元的经济思想

第六章宋辽金元的经济思想学习目的和要求:通过本章学习,使学生了解我国宋辽金元时期的经济思想的发展,从中汲取有益的营养来为我国今天的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服务,同时也加深对中国古代经济思想是灿烂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的认识。

一、宋辽时期的社会经济情况和唐代国势强盛而经济思想却比较沉寂的情况适成鲜明的对照,积贫积弱的宋王朝,经济思想却是颇为丰富多彩的。

宋初承五代分裂割据的残局,不得不首先致力于削平群雄,恢复统一的活动,接着又同契丹展开几次大战。

在这种局面下,宋王朝在经济方面的矛盾和问题,一时尚未能充分显露,因而也引不起人们的很大注意。

宋初几十年,经济思想仍是不够活跃的。

这种局面到北宋中叶仁宗时期开始改变,首先在经济思想领域激起波澜的就是李觏。

二、李觏的经济思想李觏,字泰伯,生于宋真宗大中祥符二年(公元1009年),卒于宋仁宗嘉佑四年(公元1059年),建昌南城(今江西省南城县)人。

南城在盯江(即抚河)边,所以又被人们称为“盯江先生”。

李觏出身于小地主家庭,一生困顿不得意,常自称“贱民”。

刚14岁,父亲就去世,“是时家破贫甚”,“勤苦竭尽,以免冻馁”。

直到32岁时,仍然是“乞钱为食,来往江湖,零丁孤苦”。

29岁和34岁时,两次应试不第,只好在家乡创办盯江书院,以教授为业,从学者常达数十百人。

在讲学的同时,潜心学习,埋头著述,声名日著,并渐渐受到一些有重要地位和声望的人物的器重。

北宋名臣范仲淹,就对他深为赏识;王安石在未掌权之前,也曾与他有交。

公元1050年,由于范仲淹的大力推荐,李觏被任命为太学助教。

但这只是个虚衔,并未真正做官。

他获得这一职后,仍然居家讲学著述,不到朝廷供职。

公元1057年,又被召为太学说书。

次年,被授为“海门县主簿”,领这个职务的棒禄,但仍在太学供职,这时,他已50岁了。

公元1059年,代理主管太学工作二同年六月请假返乡迁葬祖母,旅途过于劳累,到家一病不起,八月就离开人世。

主要经济思想:李觏的经济思想可以分为两个阶段。

中国金融史 第六章 辽夏金时期的金融

中国金融史 第六章 辽夏金时期的金融
“金代承安宝锭”是据今815年 前金朝(女真族)所使用白银货 币,而“承安宝锭”之珍贵,在 于它是中国史上首先发行官方银 锭,也是中国史上首次为解决 “通货膨胀”问题所产生的法定 货币,在中国货币史上占有相当 重要之地位,加上流通时间短, 铸量极为稀少,以致其于1985 在中国人民银行黑龙江分行首次 现世时,即引起了钱币界的轰动。
发行数量较少
天赞钱是最早的年号钱
南京最早使用铜钱,但多来自于宋 2.辽圣宗到天祚帝时期:中期以后货币制度确立
1089年,宋朝苏辙出使辽,辽国市场公私交易 使用送铜钱,是造成宋朝钱荒的原因之一。
三、白银 辽境内多产金银,且澶渊之盟宋每年给辽白银 10万两,仁宗时增为20万两。
(三)私营高利贷和有关立法 金朝抵押放款盛行,土地、房屋、动 产直至人身都可以抵押。人身抵押使典质 者成为债务奴隶。太祖和太宗时曾为出卖 或典质自己的同姓人赎身。 高利贷的取息标准,金朝曾立法: “举财物者月利率不过三分,积久至倍则 止”。月利不超过3分。比南宋的规定降 低了1分。
除仁孝天盛、乾佑年间外,其余各朝铸钱规模都 很小,无法满足社会经济发展需要 宋钱流入
铜钱、铁钱、白银、交钞 三、高利贷活跃,基本形式有:
1.谷典:发生于商品货币经济薄弱的边远地区
2.钱贷:河西地区交通方便、商业繁荣
第三节 金代的货币与信用
金朝历史简介 金朝的货币 金朝的信用和金融机构
金代第一钱:正隆元宝
泰和重宝和泰和通宝
金钱中最杰出的代表 是金章宗的“泰和重 宝”和“泰和通宝” 钱,因其铸造精美, 深受后世藏家的珍视 和喜爱,并将其与王 莽和宋徽宗三代所铸 之钱并称为“钱币三 绝”。
泰和重宝
《金史·食货志》载:(泰和)四年(1204年)八 月,定从便钱法。后铸大钱,一值十,文曰泰和重 宝,与钞并行。铸行的泰和重宝当十钱,玉箸篆书, 顺读,素背。“宝”字为长冠书,有大样、小样之 别。泉家郑家相曾说过,“小样狭缘细字,极珍罕。据传说泰和重宝四字钱文是当时的大书法 家党怀英书写。

中国金融史 第六章 辽夏金时期的金融

中国金融史 第六章 辽夏金时期的金融
主讲:范晓婷 山东师范大学经济学院
第六章 辽夏金时期的金融
第一节 辽代的货币和信用 第二节 西夏的货币和信用 第三节 金代的货币与信用
第一节 辽代的货币与信用
一、辽初经济落后且铜钱短缺,用布帛做货币 二、铸币分早期和中晚期
1.太祖天赞年间至辽景宗:早期萌芽和初步发展
发行数量较少
僧俗具有较高的政治地位和雄厚的经济力量, 占有大量土地并积累了大量货币财富。
义州静安寺 今内蒙古赤峰市元宝山静安寺 创建之初得到耶律昌允 与妻子施与的土地三千顷 懿德皇后给燕京大昊天寺 布施钱币达十三万缗
第二节 西夏的货币与信用
一、实物货币 二、金属货币
除仁孝天盛、乾佑年间外,其余各朝铸钱规模都 很小,无法满足社会经济发展需要 宋钱流入
金代第一钱:正隆元宝
泰和重宝和泰和通宝
金钱中最杰出的代表 是金章宗的“泰和重 宝”和“泰和通宝” 钱,因其铸造精美, 深受后世藏家的珍视 和喜爱,并将其与王 莽和宋徽宗三代所铸 之钱并称为“钱币三 绝”。
泰和重宝
《金史·食货志》载:(泰和)四年(1204年)八 月,定从便钱法。后铸大钱,一值十,文曰泰和重 宝,与钞并行。铸行的泰和重宝当十钱,玉箸篆书, 顺读,素背。“宝”字为长冠书,有大样、小样之 别。泉家郑家相曾说过,“小样狭缘细字,流传甚 多。大样阔缘肥字,则不易得。”另有折三钱一种, 极珍罕。据传说泰和重宝四字钱文是当时的大书法 家党怀英书写。
大定二十九年章宗即位后取消了交钞的 “以七年为一期,到期换新钞”的七年厘 革制度。从此交钞“收敛无术,出多入少, 民侵(渐)轻之”。走上了贬值之路。
到天兴三年(1234年)金亡,金朝的物价 至少上涨了200亿倍以上。而且,主要发生 在短短的20年时间内。金末的恶性通货膨 胀,对当时及后世造成了深刻的印象。

中国古代金融史概述

中国古代金融史概述

金融自由化
随着现代经济的发展,金融自由化成为趋势。 中国古代金融的局限性如金融抑制,为现代 金融自由化提供了启示,如放松管制、鼓励 创新等。
金融机构与业务创新
金融机构
古代中国的金融机构主要包括钱庄、 票号等,这些机构在当时发挥了重要 的金融中介作用。
业务创新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古代金融机构 不断创新业务,如钱庄的汇兑业务、 票号的异地存取等。这些创新满足了 当时社会的金融需求。
THANKS
02
缓解商业融资难题
金融业向商人提供贷款,缓解了 商业融资的难题,促进了商业的 创新和发展。
03
推动商业信用体系 建设
随着金融业的发展,商业信用体 系逐渐完善,商业信誉成为商业 交易的重要保障。
对手工业的影响
促进手工业发展
金融业对手工业提供贷款支持,帮助手工业 者购买原材料、更新设备等,促进了手工业 的发展。
历史研究的意义
通过研究中国古代金融史,可以揭示不同历史时期金融活动的特点和规律,探 究其对社会经济的影响和作用,为历史研究和经济学科的发展提供有益的参考。
研究范围与方法
研究范围
中国古代金融史的研究范围涵盖了从 先秦至清末各个历史时期的金融活动、 金融机构、金融政策和金融思想等方 面,需要全面梳理各个时期的金融发 展状况。
中国古代金融史概述
contents
目录
• 引言 • 中国古代金融起源与发展 • 中国古代金融制度与机构 • 中国古代金融思想与实践 • 中国古代金融对社会经济的影响 • 中国古代金融的局限性与现代启示
01
引言
研究背景与意义
金融业在经济发展中的重要地位
金融业是现代经济发展的核心,研究中国古代金融史有助于深入理解金融业的 发展规律和演变过程,为现代金融业提供借鉴和启示。

中国金融史复习资料

中国金融史复习资料

第一章先的货币和信用前言:金融的实质是货币信用。

一、思考题1.中国古代货币产生于何时?货币产生的条件是什么?2.最早的金属铸币是什么?春秋战国时期,中国有那几类金属铸币?3.什么是信用?它包括哪些形式?信用产生于何时?信用产生的条件是什么?为什么说信用比货币的历史还悠久?4.先时期中国的信用有哪些形式?这个时期的信用有何开展?5.先时期中国有哪些信用机构和信用工具?二、本章需要识记的根本概念贝币;青铜铸贝;朋;信用;泉府;傅别;质剂;质人三、考点第一节先时期的货币〔一〕夏代产生最早的货币:贝币夏代已经出现了私有制、贫富差距和社会分工,具备了商品交换的条件,物物交换的矛盾也必然存在,贝币等实物货币产生的条件也已经具备。

货币是商品交换的产物,属于生货币。

货币经济理论认为,作为一般等价物的货币材料必须具有以下五个特征之一或全部:价值较高而且稳定;易于分割;便于携带;易于保存;供给充足。

一是有花纹和光泽,产自境外,来之不易,是名贵装饰品,价值高;二是有天然的单位,便于计数;三是稳固耐用,不易磨损,价值稳定且易于保存;四是体积小,质地均匀,便于携带。

贝币有计算单位,其计算单位是"朋〞,一般认为每"朋〞有10贝。

〔二〕货币种类的演变商代的货币:金属铸币产生。

西周货币继续变迁,币制形成。

春秋战国:铜铸币—刀币、布币、圜钱、楚铜钱〔蚁鼻钱〕。

先时期我国已出现了具有一定形状和局部货币职能的铸币,黄金货币。

〔三〕货币制度春秋战国时期我国已有了较完善的货币制度。

因为国建立的货币制度已经涉及了货币本位〔币材〕、货币种类、货币质量、货币法偿能力、货币铸造权、货币比价和兑换等货币制度的根本要素。

〔四〕此时的货币特征1.货币单位已经分成等级;2.各诸侯国政府没有统一铸币权,货币铸造具有地方区域性;3.多种货币,铸币、称量货币及实物货币并存,在不同领域、不同层面上共同发挥货币的职能与作用。

第二节先时期的信用(一)什么是信用?一是伦理道德上的"信用〞,即信而用之,指诚信,讲信誉,信守诺言等。

专题一:中国金融史PPT

专题一:中国金融史PPT

二、秦至隋朝的信用
典执:南北朝时期开始的专营放款的金融机构。 由于南北朝时期佛教事业十分兴盛,寺庙成为财 富集中的重要场所,于是由寺庙经营、办理抵押 放款和质押放款。 公廨钱:隋朝时,国家重归统一,商业发达,信 用事业更加兴盛。放款除私人以外,还有政府机 关。政府放款是在各府县拨付一些钱,叫公廨钱, 可用于放贷取利,也可经营别的事业,收益作为 政府收入以供开支。公廨钱收息的办法,是以营 利为目的,不同于汉代的政府信用。
中国金融史学科内容框架
中国历史 中国经济历史
中国金融史
货 币 史
货 币 制 度
社 和会 信信 用用 机制 构度
其管 制理 度体 变制 迁及
货币发展演变史
中国历史上最早的货币:贝币 春秋战国时期的布币、刀币、环钱、蚁鼻钱 秦朝的半两钱 汉武帝推出了五铢钱 唐高祖铸造通宝钱 宋朝的交子 明朝开始确立白银的货币地位 清朝不完整的平行本位货币 清末民国初年的银币 国民政府的法币、金圆券、银元券 新中国成立以后的人民币。
(二)信用和信用机构
先秦的信用主要是借贷。 春秋战国时代借贷已经盛行,孟尝君靠放债取息 以“豢养三千食客”。 汉代出现了借贷职业者——子钱家。汉代时期还 出现了政府信用——救济性贷款。 南北朝时期出现了典质。 唐朝信用关系发展的主要特征是汇兑和金银铺的 出现。明清开始出现了典当、钱庄、票号。 清末开始出现了近代银行。
交子:在公元1000年左右,成都16家商户制作纸 币代替铁钱流通、交易,称为交子,交子可以随 时在发行商号兑换现钱,私人发行的交子称为私 交子,政府发行的交子称为公交子。由政府发行 的交子每三年一届,届满收回旧交子,发行新交 子。每届发行用铁钱充做发行准备,规定最高发 行限额。交子后又被称为钱引、关子。 称提之术:南宋会子贬值时,政府为维持其信用, 用金、银、出卖盐引、茶引、度牒、官诰等市场 通行的证券回笼会有这一系列纸币发行和流通的 管理办法。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大定二十九年章宗即位后取消了交钞的 “以七年为一期,到期换新钞”的七年厘 革制度。从此交钞“收敛无术,出多入少, 民侵(渐)轻之”。走上了贬值之路。
▪ 到天兴三年(1234年)金亡,金朝的物价 至少上涨了200亿倍以上。而且,主要发生 在短短的20年时间内。金末的恶性通货膨 胀,对当时及后世造成了深刻的印象。
三、金朝的信用和金融机构
(一)政府的赈贷 ▪ 金朝随着国土的开拓,实行了移民政策。
天辅七年(1123年),太祖下诏所在有司 对前后起迁的民户深加存恤,“衣食不足 者,官赈贷之”。同年太宗即位,改元天 会。十二月,免除民间的贷息。熙宗皇统 四年(1144年),立借贷饥民酬赏格,对 赈贷饥民的富户实行奖励政策。
▪ “金代承安宝锭”是据今815年 前金朝(女真族)所使用白银货 币,而“承安宝锭”之珍贵,在 于它是中国史上首先发行官方银 锭,也是中国史上首次为解决 “通货膨胀”问题所产生的法定 货币,在中国货币史上占有相当 重要之地位,加上流通时间短, 铸量极为稀少,以致其于1985 在中国人民银行黑龙江分行首次 现世时,即引起了钱币界的轰动。
懿德皇后给燕京大昊天寺 布施钱币达十三万缗
第二节 西夏的货币与信用
▪ 一、实物货币 ▪ 二、金属货币 ▪ 除仁孝天盛、乾佑年间外,其余各朝铸钱规模都
很小,无法满足社会经济发展需要 ▪ 宋钱流入 ▪ 铜钱、铁钱、白银、交钞 ▪ 三、高利贷活跃,基本形式有: ▪ 1.谷典:发生于商品货币经济薄弱的边远地区 ▪ 2.钱贷:河西地区交通方便、商业繁荣
金朝是女真族建立的少数民族政权。海陵王完 颜亮正隆二年(1157)设监铸行正隆元宝钱, 是金朝的铸钱之始。其实早在贞元二年 (1154),就开始设置交钞库,以管理印制、 兑换交钞事务,交钞与铜钱并行。这种二元的 货币制度,贯穿了金政权的始终。金朝的铸币 钱文都用汉字,因为掠取了北宋遗留在陕西的 铸钱作坊和铸币工匠,所以铸钱的技术水平很 高,文字清晰俊美,范型规整,好郭深严,铜 质精良,整体风格与北宋一脉相承。
第三节 金代的货币与信用
▪ 金朝历史简介 ▪ 金朝朝简介
金(1115年-1234 年),或称大金、金国、 金朝,是位于今日中国 东北地区的女真族建立 的一个政权,全盛时: 东北到日本海、黑龙江 流域一带;西北到河套 地区;西边接壤西夏; 南边以秦岭到淮河一线 与南宋交界,1234年灭 于蒙宋联盟
(二)官营质库——流泉务
▪ 世宗大定十三年,因当时民间典质“利息重 者至五七分,或以利为本。小民苦之”,世宗决 定设立官营质库,“十中取一为息,以助官史癝 给之费”。既可以降低利息,又可以增加收入。 于是在中都、南京、东平、真定(今天河北正定) 等处设质典库,定名为“流泉务”。
▪ 流泉务放款的标准是相当于质物价格的七成。 月息一分,不到一月的按息算。抵押期为两年零 一个月为限,超过期限的下架出卖。典质时,要 在帖子(当票)上写明质物人的姓名,质物的名 色,金银的等级分两,以及典质日期,质钱数和 下架年月等。质物遗失,除由经办人赔偿原借官 本及利息入官外,还由库子按质物的上等价赔偿 给质物人,旧物亦按新物赔偿。
泰和通宝
▪ 泰和通宝则在历史上没有明确的记载,仅能推 定铸于泰和年间。泰和通宝钱文为瘦金体,顺 读,素背。有小平、折二、折三、折十等四种。 形制和币值上整体效法宋徽宗大观通宝。同时 铸量稀少,均比泰和重宝珍贵,折十钱更是极 为罕见。据说民国时期,折十钱仅有陶心如和 一个赵姓泉家各藏一枚。
金代承安宝锭
中国金融史
主讲:范晓婷 山东师范大学经济学院
第六章 辽夏金时期的金融
▪ 第一节 辽代的货币和信用 ▪ 第二节 西夏的货币和信用 ▪ 第三节 金代的货币与信用
第一节 辽代的货币与信用
▪ 一、辽初经济落后且铜钱短缺,用布帛做货币 ▪ 二、铸币分早期和中晚期 ▪ 1.太祖天赞年间至辽景宗:早期萌芽和初步发展 ▪ 发行数量较少 ▪ 天赞钱是最早的年号钱 ▪ 南京最早使用铜钱,但多来自于宋 ▪ 2.辽圣宗到天祚帝时期:中期以后货币制度确立
▪ 金建国时,女真族还处于物物交换时期。受中原 地区的影响,迅速向货币经济转化。金朝的货币 主要由铜钱、白银和纸币组成。铜钱数量不足, 白银的流通扩大,而铜钱的不足是促进白银货币 化的一个因素。金朝有得自宋朝的大量白银,有 利于白银的货币化。纸币初期稳定,后来不断贬 值,造成了中国古代最严重的一次恶性通货膨胀。 在建国初是40余年间,金朝用辽、宋旧钱。其间 曾扶植刘豫建立齐伪政权,刘豫铸通钱和发行纸 币。铜钱为年号钱,小平为元宝,折二为通宝。 折三为重宝。纸币为交子,从一贯到一百贯,以 八年为界。
▪ 1089年,宋朝苏辙出使辽,辽国市场公私交易 使用送铜钱,是造成宋朝钱荒的原因之一。
▪ 三、白银 ▪ 辽境内多产金银,且澶渊之盟宋每年给辽白银
10万两,仁宗时增为20万两。 ▪ 四、信用:寺院经济 ▪ 僧俗具有较高的政治地位和雄厚的经济力量,
占有大量土地并积累了大量货币财富。
▪ 义州静安寺 ▪ 今内蒙古赤峰市元宝山静安寺 ▪ 创建之初得到耶律昌允 与妻子施与的土地三千顷
金代第一钱:正隆元宝
泰和重宝和泰和通宝
▪ 金钱中最杰出的代表 是金章宗的“泰和重 宝”和“泰和通宝” 钱,因其铸造精美, 深受后世藏家的珍视 和喜爱,并将其与王 莽和宋徽宗三代所铸 之钱并称为“钱币三 绝”。
泰和重宝
▪ 《金史·食货志》载:(泰和)四年(1204年)八 月,定从便钱法。后铸大钱,一值十,文曰泰和重 宝,与钞并行。铸行的泰和重宝当十钱,玉箸篆书, 顺读,素背。“宝”字为长冠书,有大样、小样之 别。泉家郑家相曾说过,“小样狭缘细字,流传甚 多。大样阔缘肥字,则不易得。”另有折三钱一种, 极珍罕。据传说泰和重宝四字钱文是当时的大书法 家党怀英书写。
(三)私营高利贷和有关立法
▪ 金朝抵押放款盛行,土地、房屋、动 产直至人身都可以抵押。人身抵押使典质 者成为债务奴隶。太祖和太宗时曾为出卖 或典质自己的同姓人赎身。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