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床危急值管理制度
临床危急值管理制度

临床“危急值”管理制度一、危急值:通常指某种检验、检查结果出现时,表明患者可能已处于危险边缘,此时如果临床医师能及时得到检查信息,迅速给予有效的干预措施或治疗,可能挽救患者生命;否则就有可能出现严重后果,危及患者安全甚至生命,这种有可能危及患者安全或生命的检查结果数值称为“危急值”(Criticall Values)二、临床“危急值”项目及范围由各医技科室(包括医学检验科、病理科、影像科、心电图与内镜室等)和相关临床科室商定,由医务科统一公布。
如认为公布的“危急值”项目及范围需要更改或增减,科室应及时报告医务科,同时提交更改或增减的原因分析,由医务科确认公布。
三、确认“危急值”。
各医技科室人员熟悉本科室“危急值”项目及内容,能够快速、有效识别“危急值”。
当检查出现“危急值”时,检查者立即重新核实患者身份,确认仪器、设备和检查过程(如:标本采集、储存、运送、交接、处理等)是否正常,操作是否正确;核查检验标本是否有错,检验项目质控、定标、试剂是否正常,仪器传输是否有误。
四、报告“危急值”。
住院患者出现“危急值”时,医技科室人员在确认检验、检查过程各环节无异常的情况下,应立即通过内网发送检验检查图像和报告,电话通知临床科室人员“危急值”结果;如有陪检人员,应当面通知,并将报告事项记录于登记本中。
门诊患者出现“危急值”时,医技科室人员应立即电话通知门诊接诊医师。
五、记录“危急值”。
各医技科室、临床科室、查体中心应分别建立《临床“危急值”报告登记本》,对报告、接获“危急值”的内容做详细记录。
“危急值”报告与接收均遵循“谁报告(接收),谁记录”原则。
报告者应报告“危急值”患者的姓名、科室及床号、住院号、收样本时间、检验检查项目、检验检查结果、出报告时间、向临床报告时间、报告者、接收者等项目。
接获“危急值”者应在复述确认后,规范、完整地记录检查结果和报告者的科室与姓名、报告时间,并立即报告值班医师。
六、处理“危急值”。
临床“危急值”报告管理制度及工作流程

临床“危急值”报告管理制度及工作流程危急值(Critical Value)在临床医学中是指一些的检查指标达到一个临界值,需及时向医生报告,以便开展适当的治疗措施,避免危及患者生命的情况发生。
由于危急值对患者的诊断和治疗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医疗机构必须建立危急值报告管理制度及工作流程,并严格执行,以确保危急值的准确、及时、专业处理,从而保障患者的安全和健康。
一、危急值报告制度危急值报告的制度是指医疗机构内部设立针对危急值管理的规章制度,包括危急值识别、报告、通知、处理、记录、反馈等各个方面的标准化操作流程和管理方法。
1. 危急值的定义:详细列明每个检查项目所对应的危急值参考值,便于临床医师确定危急值所对应的标准。
2. 危急值的识别:针对各类检查项目设置危急值的参考范围,并及时针对各项检查项目进行数据统计和质量控制,发现异常、错误、疏漏及时处理。
3. 报告方式和条件:通过设定危急值报告的统一渠道,确定各类检验报告的报告对象和报告时限。
健全危急值报告的信息系统流程,确保信息周转的及时、准确和安全性。
4. 危急值的通知:建立危急值通知渠道和流程,推行主动通知机制。
医疗机构内各部门人员要能够应急处理危急值的通知,并正确判断患者的情况,进而做出适当的治疗。
5. 危急值处理流程:各部门根据工作流程要求进行危急值的处理,及时组织专家会诊、同病例讨论,以便开展适当的治疗措施,对患者进行全面管理。
同时对病例进行跟踪、纠错和反馈,从中反思管理流程不足,完善管理制度和优化管理流程。
6. 安全措施和惩戒制度:建立安全意识培训和管理教育机制,强化医护人员的安全意识和质量意识,提高医护人员的专业水平和工作标准,并建立相应的惩戒制度。
二、工作流程介绍临床危急值报告的工作流程具体如下:1. 检查项目:以各类化验、检查项目为例,设置相应的危急值。
2. 检查结果计算:各项检查项目的数据应由技术人员在质量控制严格的检验系统中计算,确保数据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临床危急值管理制度

临床危急值管理制度简介临床危急值管理制度是针对医疗机构中涉及重要检验结果并可能影响到患者生命安全的危机情况而制定的一项管理规范。
该制度旨在及时、准确地发现和处理临床危急值,确保患者能够及时得到必要的救治和干预措施。
管理目标临床危急值管理制度的主要目标是保护患者的生命安全,减少因危急值未及时发现或处理而导致的医疗事故发生。
通过建立科学的管理制度,提高临床危急值的识别、报告、传递和处理的准确性和效率,确保患者获得及时的救治和护理。
管理内容1. 危急值定义和分类危急值是指患者检验结果超出正常范围、可能对患者生命安全造成重大威胁的情况。
根据不同检验项目的特点和临床应用的紧迫性,将危急值分为三级:一级危急值、二级危急值和三级危急值。
2. 危急值的识别和报告医疗机构应设立专门的危急值识别和报告工作机构或岗位,负责监测患者检验结果,及时识别和报告危急值。
同时,还需要建立完善的危急值识别和报告流程和标准,确保危急值的准确识别和及时报告。
3. 危急值的传递和处理一旦危急值被识别和报告,医疗机构应根据危急值的等级和临床状况,制定相应的传递和处理方案。
该方案应包括危急值信息的准确传递给相关医务人员,并规定相关医务人员应采取相应的措施进行处理和干预。
4. 危急值管理的质量控制医疗机构应建立危急值管理的质量控制机制,定期对危急值的识别、报告、传递和处理过程进行监测和评估。
同时,还需要制定相应的纠错措施,针对发现的问题进行改进和优化,提高危急值管理的整体效果和质量。
5. 危急值管理的培训和教育医疗机构应定期开展危急值管理的培训和教育活动,提高医务人员对危急值的识别和处理能力。
同时,还应加强对新员工和临床实习生的培训,确保他们能正确操作和应对危急值管理。
管理要求1. 团队协作危急值管理涉及多个部门和多个岗位的合作,要求建立多学科、多专业的协作机制,确保危急值的及时处理和干预。
2. 规范流程医疗机构应建立规范的管理流程和操作规范,明确各个环节的责任和要求,确保危急值管理的准确性和可行性。
临床危急值管理制度

临床危急值管理制度一、概述临床危急值是指在临床检验中检出的某些严重异常结果,即患者处于危急情况下需要立即采取干预措施的结果。
这些结果通常涉及到生命垂危的情况,因此及时有效地管理危急值是保障患者生命安全的重要环节。
建立科学规范的临床危急值管理制度,对于保障医疗质量和促进医疗安全具有重要意义。
二、危急值的分类根据不同的临床检验项目和结果,危急值可以分为三类:1. 紧急值:即时通知医师或护士处理。
例如:动脉氧分压低于60mmHg、白细胞计数小于1.0×10^9/L、低钾等。
2. 严重值:在2小时内通知医师或责任医师处理。
例如:动脉氧分压低于70mmHg、白细胞计数小于1.5×10^9/L等。
3. 重要值:24小时内通知医师处理。
例如:超高敏感C-反应蛋白大于100mg/L、心肌肌钙蛋白T大于0.1ng/ml等。
三、危急值管理的流程1. 危急值的辨识:临床实验室在检验过程中发现危急值后,应立即将结果标注为“危急值”,并通知相关医护人员。
2. 信息传递:实验室负责人在辨识危急值后,应及时向医疗机构的责任医生传递信息。
3. 处理措施:医疗机构的责任医生应根据不同的危急值等级采取相应的处理措施,确保患者得到及时干预和治疗。
4. 反馈机制:医疗机构应建立完善的危急值管理反馈机制,对每一次危急值事件进行及时跟踪和评估,及时调整管理措施。
5. 教育培训:医疗机构应定期开展相关危急值管理的培训,提高医务人员的危急值识别和处理能力。
四、危急值管理的责任分工1. 医院管理层负责制定和完善危急值管理制度,保证危急值管理的落实。
2. 实验室负责人负责危急值的辨识和信息传递。
3. 医疗机构的责任医生负责根据不同的危急值等级采取相应的处理措施,确保患者得到及时干预和治疗。
4. 医护人员负责协助医生处理危急值,并及时向医疗机构汇报情况。
五、危急值管理的质量控制1. 医疗机构应定期进行内部质控,检查危急值管理的执行情况,及时发现和纠正问题。
临床危急值管理制度

临床危急值管理制度1.概述临床危急值是指病情急需立即诊疗或治疗的患者,在医院内被医务人员发现或经辅助检查发现后,必须第一时间通知相关医务人员进行干预的情况。
临床危急值管理制度是指对临床危急值的管理和处理过程进行规范、标准化的体系。
临床危急值处理是医院保证患者安全和提高医疗质量的关键环节,在临床医学中具有重要意义。
临床危急值的处理对患者生命安全和医疗质量有极其重要的影响,因此需要医院化管理和规范化操作。
2.目的制定临床危急值管理制度的目的在于:(1)保障患者的安全单,避免因为处理不当造成的医疗事故;(2)降低医疗过程中的误诊率和漏诊率,提高医疗质量;(3)规范医务人员对危急值的处理流程、标准;(4)确保临床危急值的及时性、准确性、完整性;(5)提高医务人员对紧急情况的应急反应能力;(6)提高工作效率,降低工作失误率。
3.范围本管理制度适用于医院内所有临床科室,包括门诊、急诊、住院。
4.流程(1)发现危急值医务人员在进行诊疗过程中发现异常情况或经相关检查提示病情危急时,应当及时记录相应信息。
(2)通知接收人员医务人员应当在发现后将相关信息及时通知接收人员,同时应当确认接收人员是否顺利接收到信息。
(3)确认诊断接收人员根据患者的病情和检查情况,在最短时间内进行诊断确认,对于需要急诊处理的情况,应当尽快安排人员对患者进行诊疗操作。
(4)处理危急值对于需要进行急诊处理的情况,医务人员应当在最短时间内对患者进行相应处理,在安全至上的原则下进行诊疗操作。
(5)输出结果对于处理完危急值后,需要进行相应的处理结果输出工作。
5.责任(1)医务人员应当在工作中认真负责,积极发现危急值,及时记录、通知并进行处理。
(2)临床科室责任人应当明确各自的工作职责,根据患者病情进行相应协调工作。
(3)相关医务人员应当认真履行工作职责,对于失职、玩忽职守等不良行为,应当取消相应的奖励和荣誉称号,对于造成重大伤害或者其他人身损害的,应当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
临床危急值管理制度及工作流程

临床危急值管理制度及工作流程临床危急值管理制度及工作流程一、制度目的为了确保医疗质量与安全,加强患者的抢救救治工作,降低医疗风险,特制定此制度。
二、管理范围本制度适用于医疗机构内所有门急诊、住院患者的危急值检测与处理。
三、危急值的定义危急值是指患者体检或检验结果超过限制范围,如不积极抢救处理将对患者生命产生危险的情况。
四、危急值的收集1. 根据医疗机构的临床诊疗规范,患者必须进行的检测,均需收集检测结果。
2. 检验科室检测结果异常即刻通知相关科室的值班医师,护士等工作人员,信息通报应该明确明确患者信息及检测结果。
3. 患者因病情需要转入重症监护室、急诊室等特需科室进行治疗,该患者的危急值需及时上报该科室值班医师、护士等工作人员。
五、危急值的处理流程当患者的检测结果超出限制时,下列流程应被启动:1. 值班护士或医生立即确认患者信息,包括姓名、年龄、住院号、科别等,并核对联系方式,确保准确通报;2. 工作人员应该充分了解该检测项的正常值范围及其临床意义,并采用合理的方案进行抢救处理;3. 对于需紧急处理的危急值,需立即采取行动处理,包括通知值班医师、急诊室或重症监护科室等相关科室,并保持通讯畅通,及时维护患者生命安全;4. 医生要根据患者病情及检测结果,制定合理、有效的治疗方案,并告知患者及家属病情及措施。
六、值班医师和护士的职责1. 监测危急值的接收和通知处理。
2. 确认并积极对待患者在抢救处理过程中出现的突发情况。
3. 确保医生严格按照治疗方案进行操作并监视患者的应对状况。
4. 提醒医生管理并监控患者,咨询专业的后继护理。
五、制度执行1. 本制度应在医疗机构内进行广泛宣传,确保全院工作人员都清楚危急值的定义和操作程序。
2. 工作人员应遵照本制度的各项规定,确保对患者忠诚、着眼于患者、保持高效领导方式的生命、尊严及财产安全和完整性。
3. 对于未及时处置危急值的情况,应进行相应的制度调查与处罚。
4.本制度应定期对工作人员进行培训和更新,提高处理危急值的效率和提取成功人士病历质量。
临床危急值管理制度

临床危急值管理制度一、目的为了保护患者的安全和健康,加强临床危急值处理工作,保证医疗质量和安全,特制定本制度。
二、范围本制度适用于所有临床科室、急救中心以及其他医疗机构服务区域内的危急值管理工作。
三、制度制定程序本制度的修订、议定、审批、公布、实施、监督和检查,均按照《医疗机构管理条例》、《医疗机构临床安全管理规定》、《卫生部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加强临床危急值管理工作的通知》等法律法规和内部政策规定的相关规定执行。
四、临床危急值预警及处理程序1. 临床危急值预警(1)危急值预警的内容包括:检验危急值、影像危急值、心电危急值、生命体征危急值等。
(2)危急值预警的时间要求:医护人员应该在1小时内完成危急值的确认、处理和反馈工作。
(3)危急值预警的处理流程:患者危急值检出后,检验科或其他相应科室应立即在病人病历中标注并发出危急值报告。
并向相关的医护人员或科室主任立即电话通知并提供相关信息,如病人姓名、床位号、危急值项目、具体数值、诊断缩写。
2. 临床危急值处理(1) 危急值的接收、转述、确认工作:接收危急值信息的医护人员应当立即转述给有关医护人员并进行确认。
(2) 危急值处理人员的职责:处理医生应按照临床操作规范,迅速处理好患者的危急值,并及时下达治疗指导,必要时和患者家属作适当沟通,并保证治疗和处理的及时性、科学性和合理性。
(3) 危急值处理的质量监控:医疗机构应当对临床危急值处理进行定期监控,并建立类似关于直观证据收集、传递、转述和医疗质量监测的质量控制标准,确保患者的诊疗质量。
五、责任追究对于未能按照本制度规定操作,导致患者受到损害的人员,要依法追究其责任。
责任追究的具体内容为:不良记录、延迟晋升、停职、降职、辞退等。
同时,相关人员应当向上级主管部门一级级报告进展情况,严格跟进责任追究进程,确保责任得到明确界定并得到严格落实。
临床危急值管理制度

临床危急值管理制度临床危急值管理制度第一章 总则第一条 为了加强临床危急值的管理,确保患者的安全和医疗质量,根据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和卫生行业标准,结合本医院的实际情况,制定本制度。
第二条 本制度适用于本医院所有临床科室和医技科室。
第三条 临床危急值是指当患者的某项检验或检查结果出现异常,可能危及患者生命或导致严重后果时,需要立即通知临床医生采取相应措施的数值或范围。
第四条 临床危急值管理的目的是及时发现和处理患者的危急情况,避免延误治疗,提高医疗质量和安全水平。
第二章 临床危急值的确定第五条 临床危急值的确定应根据以下原则: 1. 基于医学科学知识和临床经验,结合患者的病情和治疗需求。
2. 参考国内外相关指南和标准,以及本医院的实际情况。
3. 定期评估和更新,以适应医学科学的发展和临床实践的变化。
第六条 临床危急值的项目和范围应包括但不限于以下内容: 1. 生命体征:如心率、血压、呼吸频率、体温等。
2. 血常规:如白细胞计数、红细胞计数、血小板计数、血红蛋白等。
3. 生化指标:如血糖、血钾、血钠、血钙、肌酐、尿素氮等。
4. 凝血功能:如凝血酶原时间、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纤维蛋白原等。
5. 血气分析:如酸碱度、二氧化碳分压、氧分压等。
6. 心肌标志物:如心肌肌钙蛋白、肌酸激酶同工酶等。
7. 其他:如淀粉酶、脂肪酶、胆红素、尿蛋白等。
第七条 临床危急值的确定应由医院的临床科室、医技科室和质量管理部门共同参与,经过充分讨论和论证后确定,并报医院领导批准后实施。
第八条 临床危急值的项目和范围应在医院内部进行公示,以便临床医生和其他医务人员了解和掌握。
第三章 临床危急值的报告第九条 临床危急值的报告应遵循以下原则: 1. 及时性:发现临床危急值后,应立即报告给临床医生,不得延误。
2. 准确性:报告的临床危急值应准确无误,不得虚报或漏报。
3. 完整性:报告的临床危急值应包括患者的基本信息、检验或检查项目、结果、报告时间等内容。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临床危急值管理制度
临床“危急值”管理制度
为加强医院管理~提高医疗质量~保障医疗安全~全面贯彻落实《患者安全目标》~避免医疗差错事故发生。
使临床能够及时掌握病人病情变化情况~并提出诊疗处理意见~特制订本临床“危机值”管理制度。
一、危急值的定义:“危急值”通常指某种检验、检查结果表明患者可能已处于危险边缘。
此时~如果临床医师能及时得到检查信息~迅速给予有效的干预措施或治疗~可能挽救患者生命,否则就有可能出现严重后果~危及患者安全甚至生命。
这种有可能危及患者安全或生命的检查结果数值称为“危急值”。
二、医技科室危急值报告流程
凡检验科、放射科、超声科、心功能科、病理等科室检查出的结果为“危急值”~应及时复检一次~同时电话报告临床科室~必要时须请上级医师复查。
如两次结果相同~且确认仪器设备正常~标本采集、运送无误~方可将报告送达临床科室。
检验科必要时应保留标本备查。
三、临床科室危急值处理流程
1
1(临床科室仅医务人员可接听有关“危急值”报告的电话~并按要求复述一遍结果后~认真记录报告时间、检查结果、报告者~按照“谁报告~谁记录”的原则~做好登记工作~责任到人。
2(护士在接获“危急值”电话时~除按要求记录外~还应立即将检查结果报告主治医师,或当班医师,~同时记录汇报时间、汇报医师姓名。
并与医师一同确认该
标本的采集与送检等环节是否正常。
如认为该结果与患者的临床病情不相符或标本的采集有问题~可重新留取标本复检。
3(医师接获“危急值”报告并认定标本采集、送检过程均无异常后~并立即对患者采取相应治疗措施~如需会诊应立即上报上级医师或科主任~预防不良后果的发生,同时在病程记录中详细记录报告结果、分析、处理情况~处理时间记录到时与分,若为住院医师应立即向上级医师和科主任报告。
4(门、急诊部或体检中心在接到“危急值”报告后~应尽量立即联系患者就医。
如联系不到须报医务部,总值班,备案。
四、危急值登记和登记管理
“危急值”报告与接收遵循“谁报告~谁登记。
谁接收~谁记录”的原则。
各临床科室、医技科室应分
2
别建立检查,验,“危急值”报告登记本~对“危急值”处理的过程和相关信息做详细记录。
各科室要指定专人负责科内“危急值”登记管理工作~并定期检查执行情况,医务部、护理部和门诊部定期检查和总结“危急值”报告工作的执行情况。
五、危急值的不定期维护
1(临床科室如对“危急值”标准有修改要求~或申请新增“危急值”项目~请将要求书面成文。
科主任签字后交检验科修改。
2(辅助检查科室按临床要求进行修改~并将申请保留。
3(如遇科室间标准、要求不统一~提交医务部协商解决。
六、质控与考核
临床、医技科室要认真组织学习“危急值”管理制度~人人掌握“危急值”报告项目与“危急值”范围和报告程序。
科室要有专人负责本科室“危急值”报告实施情况的督察~确保制度落实到位。
“危急值”管理制度的落实执行情况~将纳入科室质量考核内容。
医务部、护理部等职能部门将对各临床医技科室“危急值”管理制度的执行情况和来自急诊科、重症监护病房、手术室等危重病人集
3
中科室的“危急值”报告进行检查~重点追踪了解危重患者救治的变化~或是否由于“危急值”报告而有所改善~提出“危急值”管理制度持续改进的具体措施。
八、医技科室“危急值”项目及范围
(一)检验科
试验项目范围名称
白细胞计数,2.5×109/L,,30×109/L
,50g/L,,200g/L 血红蛋白含量
全血细新生儿:,95g/L,,223g/L 胞分,0.15L/L,,0.60L/L
析细胞压积新生儿:,0.33L/L,,
0.71L/L
血小板计数,50×109/L,,1000×109/L
凝血活酶时间 ,20秒
凝血激活部分凝血活酶时,70秒试验间
纤维蛋白原定量 ,1g/L
,2.5mmol/L,,6.5mmol钾 /L
,120mmol/L,,160mm钠 ol/L
,80mmol/L,,115mm氯 ol/L
生化 ,1.6mmol/L,,3.5mmol检验钙 /L
,0.3mmol/L,,1.5mmol磷 /L
镁 ,0.5mmol/L,,3mmol/L
女性及婴儿:,2.2mmol葡萄糖 /L,,22.2mmol/L 4
男性:,2.7mmol/L;,
22.2mmol/L
新生儿:,1.6mmol/L,,
16.6mmol/L
尿素 ,36mmol/L
肌酐,311μmol/L
淀粉酶 ,300U/L,血清,
总胆红素新生儿:,340μmol/L
无菌部位标本G染色发现细菌
微生物无菌部位标本细菌培检查细菌生长养(二)心电图室
1(心脏停搏
2(急性心肌缺血,不适宜平板,
3(急性心肌损伤
4(急性心肌梗死
5(致命性心率失常
,1,心室扑动、颤动
,2,室性心动过速
,3,多源性、ront型室性早搏
,4,频发室性早搏并Q-T间期延长 ,5,预激伴快速心房颤动
,6,心室率大于180次/分的心动过速 ,,,二度?型及高度、三度房室传导阻滞 ,,,心室率小于45次,分的心动过缓 ,,,大于,秒的心室停搏
(三) 放射科
CT或磁共振检查:
1(严重的颅脑血肿、挫裂伤、蛛网膜下腔出血的
急性期
5
2(硬膜下,外血肿急性期
3(脑疝
4(颅内急性大面积脑梗死,范围达到一个脑叶
或全脑干范围或以上,
5(液气胸~尤其是张力性气胸,除外复查病人, 6(肺栓塞
7(急性主动脉夹层
8(消化道穿孔
9(急性胰腺炎
10(肝脾胰肾等腹腔脏器出血
11(眼眶内异物
其他放射科检查:
1(一侧肺不张
2(气管、支气管异物
3(液气胸~尤其是张力性气胸,大于50%以上, 4(急性肺水肿
5(心包填塞、纵隔摆动
6(急性主动脉夹层动脉瘤
7(食道异物
8(消化道穿孔、急性肠梗阻,包括肠套叠, 9(外伤性膈疝
10(严重骨关节创伤:
,1,脊柱骨折伴脊柱长轴成角畸形, ,2,多发肋骨骨折伴肺挫裂伤及或液气胸, ,3,骨盆环骨折。
,四,超声科。
6
1(急诊外伤见腹腔积液~疑似肝脏、脾脏或肾脏等内脏器官破裂出血的危重病人。
2(大量心包积液~前壁前厚度大于等于3cm~合并心包填塞。
3(怀疑宫外孕破裂并腹腔内出血。
4(晚期妊娠出现羊水过少、心率过快。
,五,病理科
1(冰冻结果出来后。
2(特殊情况,如标本过大~取材过多~或多个冰冻标本同时送检等,~报告时间超过30分钟时。
3(对送检的冰冻标本有疑问或冰冻结果与临床诊断不符时,常规切片诊断与术中冰冻诊断不一致的病例。
4(遇疑难病例~冰冻不能出具明确结果时。
5、疑似临界或恶性肿瘤时,恶性肿瘤出现切缘阳性的病例。
6、内镜活检、局部小手术取材临床诊断未怀疑恶性肿瘤而病理诊断可直接明确诊断恶性、原位癌的病例。
7、在首次病理诊断报告发出后~经重新取材、免疫组化、科内病理讨论后需重新修改病理报告或经上级医院会诊与原诊断不符的病例。
附:检验、检查“危急值”报告流程图
7
医技科室发现并确认危急值
辅检科室发现并确认危急值
电话通知相关临床科室
值班人员接收电话报告并记
录
主管医生或值班医生
需会诊讨论
迅速采取相应措施上级医师、科主任
必要时上报医务部
决定方案,采取措施
记录处置细节
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