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连竹叶汤加减治疗急惊风50例
黄连汤:不问下寒上热,上寒下热,皆可治之也。

黄连汤:不问下寒上热,上寒下热,皆可治之也。
黄连汤(方组、临证参考用量]黄连9g ,炙甘草9g ,干姜9g ,桂枝9g ,人参6g ,半夏9g ,大枣12枚。
上7味,以水2000ml,煮取1200ml,去滓,温服,白日服 3次,夜服2次。
现代用法一般煮取600ml分3次温服。
(功效)清上温下,和胃降逆。
(主治.主证:胸中烦热,时欲呕吐,腹痛,舌尖红,苔黄白,脉弦数。
副证:或微发热,或下利。
(临证加减]1.本方证若胸中热痛甚者,;加川楝子、炒栀子、元胡;呕吐酸苦,仿左金丸法,加吴茱萸。
2.本方证水泻较剧者,加茯苓利湿,葛根升发清阳,怀山药、焦白术健脾止泻;若大便秘结者加大黄以泄热通幽。
3.本方桂枝易肉桂加芡实、莲须治胃热肠寒。
4.本方加刀豆子、柿蒂治外感呕逆。
5.本方加枳实、瓜蒌皮治胃脘痛。
.6.本方加柴胡、赤芍、乌药、乌贼骨治十二指肠球部溃疡。
7。
本方加陈皮、厚朴治胆囊炎急性发作。
8.本方去甘草,治关格,如小便不通减桂枝,黄连减半,关而且格,则全方用之,名进退黄连汤。
黄连汤证(173)[原文] 伤寒胸中有热,胃中有邪气,腹中痛,欲呕吐者,黄连汤主之。
(173) 黄连三两甘草三两,炙乾姜三两桂枝三两,去皮人参二两半夏半升,洗大枣十二枚.擘上七味,以水一斗,煮取六升,去滓,温服,昼三夜二。
疑非仲景方。
[词解](1)邪气:此指寒邪。
(2)疑非仲景方:《玉函》卷八、《千金翼》卷九、(注解伤寒论)卷四均无。
[提要] 上热下寒,腹痛欲呕吐的证治。
[释义] 本条论述上热下寒,腹痛欲呕吐的证治。
“胸中”与“胃中”乃指上下部位而言。
热邪偏于上,包括胃脘,上至胸膈,故称“胸中有热”。
“胃中有邪气”,即指腹中有寒邪。
胃与胸相对,部位偏于下,主要是肠中有寒气。
胸胃有热而气逆,所以欲呕吐;肠中有寒邪而气滞,所以腹中痛。
腹中痛与欲呕吐同见,亦是热在上而寒在下的标志。
之所以胃热肠寒,主要因阴阳升降失其常度,阳在上不能下交于阴,则下寒者自寒;阴在下不能上交于阳,则上热者自然。
竹叶钩藤汤治疗小儿惊症

竹叶钩藤汤治疗小儿惊症【组成】竹叶5~10g,钩藤5~10g,灯心草3~6g,茯苓10~15g,橘红10g,半夏5~10g,生龙骨5~10g,生牡蛎5~10g。
【功效】清热除烦,镇惊止挛。
主治小儿夜卧不宁,胆怯惊恐,夜间哭闹,痰热惊风,风动目劄。
【方解】竹叶清热除烦,生津消痰。
钩藤清热平肝,熄风定惊。
灯心草清心降炎,安神除烦。
茯苓宁心安神,益脾和胃。
生龙骨镇心安神,平肝潜阳。
生牡蛎滋阴潜阳,清退虚热。
【加减】高热加石膏、大青叶。
肝热加青蒿、黄芩。
脾虚胃弱加山药、扁豆、鸡内金、白术。
【治验1】王某,男,2岁。
抽搐神昏,午后发作,3日发作3次,痰多,颧红,纳差,便干。
脑电图检查未见异常。
舌红苔黄腻,脉象滑数。
证属:痰食内滞,化热惊风。
本方加柴胡15g、黄芩10g、焦槟榔10g。
服药3剂,发作1次,药后大便通畅,又服5剂诸病除。
【治验2】段某,男,11岁。
摇头目眨,夜寐不宁,善太息,胆怯心烦,纳差便干,已有半年,多次治疗,效不显著。
舌淡红苔薄白,脉象弦细数。
证属:脾虚肝热,肝风内动,痰热上扰。
以本方加柴胡15g、黄芩10g、炒谷芽15g、炒稻芽15g、郁金6g。
服药2个月病愈。
【治验3】姜某,男,3岁。
抽搐吐涎,心烦急躁,每日发作1~3次,夜寐不宁,纳差便干。
曾服西药镇静剂不效,已有10日,舌淡苔薄黄,脉象滑数。
证属:内伤积滞,痰火扰动。
本方加青蒿15g、黄芩10g,服药15剂病除。
【按】竹叶、钩藤方中之主药,同伍具有清热镇惊,平肝息风之功效。
小儿“肝常有余,脾常不足”,二药气味俱薄,适合小儿之体。
本方为安神与熄风合为一体,药性平和,无攻伐之害。
[《临证笔录秘验集》]。
中医治疗小儿惊风的典型病例

分钟后 自行 缓解 ; 院十余 天 , 每天 发 住 从 作 3~4次 发 展 到 每天 抽 搐 1 5次左 右 。
全血检查及脑 电图未见有异常 , 即按t J JL , 癫痫治疗 , 用安定 、 鲁米 那等镇 静药 物 治 疗无效 , 医院建议 转上 级 医院治疗 , 该 由
治疗共计三 十余 E, 巴结炎 好转 , 无 t淋 余
14 0 3 10吉林省通化县人 民医院 例 2 患者 , , : 男 3个月 ,94年 8月 1 19 日, 患左 侧淋 巴结炎 , 院 。颈后 淋 巴结 人 6m× c c 3 m大小 , 稍硬 , 界清 楚 , 神如 边 精 “ 惊风” 又称 “ 惊厥 ” “ 风 ” 、抽 。临床 以抽痉伴 神 昏为主要 特征 。祖 国医学 将 常, 其他各项 检查 均正 常 , 医者 给予抗 炎 治疗 , 静滴青 霉 素 10万 单位 , 2 即出 现液
翘; 兼里热加 木香 、 连 ; 黄 兼食 积加神 曲、
麦芽 ; 啼加 竹 叶、 珀。前后 共 治疗月 夜 琥
余 而愈 , 至今健康 , 无后 遗症 。
讨 论
始 惊厥 、 哭啼 , 医者视为早期佝 偻病 , 给予 葡 萄糖 酸钙 每 日 lml O 静推 5天 。住 院 8
天淋 巴结炎未见好转 , 改用氨苄青霉素静 滴观察 , 结合 激 光 照射 治疗 , 8月 2 日, 0 d J 频繁抽搐 , ,L 注射冬眼灵 、 安定后缓 解 , 反复发作 1 , 0天 日抽 搐 5次发展 到 日抽 搐2 0次 , 查血钙 2 4 m o L 属正常 , .5 m l , / 脑 电图示慢波 病灶 , 目光 呆滞 , 瞳孔 对光 反
中 医 治 疗 / J 惊 风 的 典 型 病 例 J L  ̄
经方直解伤寒方解第五竹叶汤

经方直解伤寒方解第五竹叶汤林盛进民间中医,经方临床实践者,华夏中医论坛讲师。
著有《经方直解》一书。
竹叶汤方:竹叶12克,葛根15克,桂枝5克,炮附子5克,防风5 克,人参5克,桔梗5克,生姜25克,甘草5克,大枣5枚。
温覆使汗出。
颈项强者,炮附子加至8克,呕者,加半夏21克。
太阳病至此,则太阳中风、太阳伤寒、太阳温病之证全矣。
竹叶汤之病理,概而言之,为内则血虚津伤,外则受风寒表郁也。
本汤证与桂枝加葛根汤证相比,两者同为太阳温病,然桂枝加葛根汤证仅为津伤而已,本汤证则为血虚津伤也。
其表证较桂枝加葛根汤证为轻,彼尚有轻微之恶寒,故曰恶风,本汤证则仅为头痛而巳,即使有恶风寒之症,亦极轻微;然其血虚津伤较桂枝加葛根汤证更重,故其人发热更甚,而面正赤;因二证同为表闭不开,故可见喘也;血虚津伤,则口燥渴自不在言下也。
血虚津伤之人,以其血虚,故里多虚寒。
胃肠虚寒之人则喜汗出,其理已于桂枝汤证处详解也。
喜汗之人则表虚津伤,故易受风而病痉,其理巳于葛根汤证处详解之。
喜汗之人多津伤,胃肠缺津液之濡润,故常可见便秘,此即太阳病便秘之理,于桂枝汤处亦有详解。
临床有谓“调和营卫,止汗治便秘”之法,其理亦根子此。
竹叶汤之药理:因本汤之血虚、津伤程度较重,故用葛根之余,更加竹叶以清热生津。
竹叶能清胃热而除烦,又能行血运而解表,兼能通水运而利小便,故以之为主药。
用桂枝之余,更加附子、人参、防风、桔梗以助血运而解表,用生姜以助胃阳,其甚者更加半夏温胃止呕,用大枣以补胃液,用甘草以安肠补液也。
桂枝加葛根汤证为太阳温病之轻者,本汤证为太阳温病之重者。
其条文言产后者,欲人更明其血虚津伤之理。
其所以治者,并不限于产后也。
其方后加减:颈项强则更加附子之量者,以颈项强为汗出而津伤更甚也,故更增附子之量以温阳止汗。
此与桂枝加附子汤中加附子,以治汗遂漏不止者同理。
其呕加半夏者,欲用半夏以温胃阳止呕也。
历代前贤注解《伤寒杂病论》时,多谓太阳病一篇仅有桂枝、麻黄二汤。
竹叶汤_千金卷三_减法方剂树

竹叶汤_千金卷三_减法方剂树竹叶汤_千金卷三_减法方剂树 (1)1.原方 (2)1.1.组成:生淡竹叶1升,麦门冬1升,甘草2两,生姜3两,茯苓3两,大枣14个,小麦5合。
(2)1.2.功效:产后心中烦闷不解。
(2)1.3.来源:《千金》卷三。
(2)2.甘麦大枣汤 (2)2.1.减:生淡竹叶、麦门冬、生姜、茯苓 (2)2.2.组成:甘草三两,小麦一升,大枣十枚。
(2)2.3.功效:养心安神,和中缓急。
主治脏躁。
症见精神恍惚,常悲伤欲哭,不能自主,心中烦乱,睡眠不安,甚则言行失常,呵欠频作,舌淡红苔少,脉细微数。
22.4.来源:《金匮要略》 (2)3.解散甘草汤 (3)3.1.减:生淡竹叶、麦门冬、大枣、小麦 (3)3.2.组成:甘草1两半,茯苓1两,生姜1两。
(3)3.3.功效:服石散发,烦闷不解。
(3)3.4.来源:《医心方》卷二十引《深师方》 (3)4.甘草小麦大枣汤(《金匮》卷下。
) (3)4.1.减:生淡竹叶、麦门冬、生姜、茯苓 (3)4.2.组成:甘草3两,小麦1升,大枣10枚。
(3)4.3.功效:脏躁。
精神恍惚,常悲伤欲哭,不能自主,睡眠不安,甚则言行失常,呵欠频作,舌红少苔。
现用于癔病及神经衰弱属心脾两虚肝郁者;痫症狂症,因平素忧郁无聊,夜夜不眠,发则恶寒发热,战憟错语,心神恍惚,居不安席,酸泣不已者;小儿啼泣不止者。
(3)4.4.来源:《金匮》卷下 (3)5.下气方 (3)5.1.减:生淡竹叶、麦门冬、甘草、茯苓、大枣 (3)5.2.组成:生姜5两,小麦1升。
(3)5.3.功效:上气短气。
(3)5.4.来源:《千金》卷十七 (3)6.温脾汤 (3)6.1.减:生淡竹叶、麦门冬、生姜、茯苓、小麦 (3)6.2.组成:甘草4两,大枣20枚。
(4)6.3.功效:食饱而咳者。
(4)6.4.来源:《千金》卷十八 (4)1.原方1.1.组成:生淡竹叶1升,麦门冬1升,甘草2两,生姜3两,茯苓3两,大枣14个,小麦5合。
竹叶汤方剂配方

竹叶汤方剂配方竹叶汤【方剂名】竹叶汤,出自汉·《金匮要略》。
【组成】竹叶一把(20克),葛根三两(9克),防风、桔梗、桂枝、人参、甘草各一两(各3克),炮附子一枚(6克),大枣十五枚,生姜五两(15克)。
【用法】上十味,以水一斗(1升),煮取二升半(300毫升),分温三服,温复使汗出。
【功效】温阳益气,疏风解表。
【主治】治产后中风,发热面赤,喘而头痛。
【临床运用】临床主要用于治疗产后发热等体虚外感病症。
产后发热(个案):郑某,29岁。
患者体质素虚,复加产时出血甚多,大汗淋漓,产后渐起头痛,发热38.3~39℃,诊为“产褥热”,用广谱抗生素数日,体温降至正常后复升。
刻下:面色红赤,头痛,发热,周身骨节酸楚,心烦不寐,咳嗽痰白稠黏,口渴喜热饮,纳差,大便秘结3日,溲短少,恶露少量,舌绛红,苔白腻,脉浮缓。
处方竹叶汤(竹叶、党参、葛根、防风、桔梗、桂枝、附子、甘草、生姜、红枣)4剂后诸症锐减,便畅,溲清,纳增,脉缓和。
继以调养心脾而安。
(《福建中医药》2003年第4期)患者,女,27岁。
初产分娩,耗气大,出血多,自汗贫血,气短口渴,头晕心悸,虚烦不眠,由于产程过长,中受风邪,恶寒无汗,头痛身痛,发热则目前如见鬼状,呓语战惊,汗出稍安,舌淡苔白,脉浮虚而缓,重按微弱。
予竹叶汤加减,每日1剂,水煎服,分早、晚2次温服。
药服2剂后复诊,热退神安,周身轻松,体虚疲倦之感依然,继服2剂,病失安然。
(《中国社区医师》2011年第48期) 【方解】本方重用竹叶以清解心胸烦热;兼以桂枝、防风、葛根、生姜发散风寒;甘草、桔梗利咽祛痰;附子、人参、大枣温阳益气,补虚达邪,为标本兼顾、寒温并用之剂。
临床应用以恶寒发热、头痛、自汗出、面红、气喘、咽痛、心胸烦热、项背拘急、苔薄白而润、脉沉为辨证要点。
【方歌】喘热头痛面正红,一防桔桂草参同,葛三姜五附枚一,枣十二枚竹把充。
颈项强用大附抵,以大易小不同体,呕为气逆更宜加,半升半夏七次洗。
黄连解毒汤加味治疗缺血性中风30例疗效分析

利水,地龙搜风通络 ,甘草能够调和药性 。同时现代药理 学证 明方中诸昧中药科学配伍 ,能够充分减少血小板聚集率 ,并对
患 者 微 循 环 进 行 调 整 和 改善 。
2 . 2神经功 能比较
两 组患者治疗前神经功能缺损程度未出现明显差异 ( P >
1 . 2 治疗 方 法
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 ,加用黄连解毒汤 ( 自拟 ) 加味
疗法 ,方中主要药物组成为:黄连 、黄芩各 1 2 g ,茯 苓、石菖
蒲 、泽 兰 各 1 5 g ,半 夏 、胆 南 星 各 1 0 g ,地 龙 、 甘 草 各 5 g ,
大枣 3枚 ,人工牛黄 、珍珠粉各 0 . 5 g( 冲服 ) ,水煎 5 0 0 ml ,1
s a mp l e o f 5 4 p a t i e n t s wi t h i s c h e mi c s ro t k e wa s d i v i d e d i n t o c o n t r o l g r o u p a n d o b s e r v a t i o n g r o u p ,t h e c o n t r o l g r o u p r e c e i v e d r o u t i n e
s i g n i i f c a n t l y h i g h e r t h a n t h a t o f t h e c o n t r o l g r o u p( 6 6 . 7 0) , t h e d i f e r e n c e wa s s t a t i s t i c a l l y s i g n i i f c a n t( P<O . 0 5 ) ; t h e n e u r a l f u n c t i o n a l r e c o v e r y o f t h e o b s e r v a t i o n ro g u p wa s mo r e s i ni g f i c a n t , he t d i f e r e n c e wa s s t a t i s t i c a l l y s i g n i i f c a n t <0 . 0 5 ) . C o n c l u s i o n : H u ng a l i n a j i e d u
竹叶汤方歌趣记歌诀与方解

竹叶汤方歌趣记歌诀与方解
竹叶汤子烦
竹叶汤能治子烦
人参芩麦茯苓存
有痰竹沥宜加入
胆怯闷烦自断根
药物组成:淡竹叶10g人参10g黄芩10g麦门冬10g茯苓15g。
趣味速记方歌歌诀:竹叶汤能治子烦,人参芩麦茯苓存。
用法:水煎服。
功效:清心除烦,泻火安胎。
主治:子烦,症见妇人妊娠心惊胆怯,终日烦闷。
方解:君——淡竹叶甘辛淡寒,清心除烦。
臣——黄芩泻火安胎;茯苓宁心安神;麦门冬润肺清心。
佐——人参甘苦,益气生津。
诸药相合,泻火安胎,清心除烦,治疗子烦有效。
若挟痰湿而见呕吐痰涎,可加少许竹沥清热化痰。
运用要点:临床应用以妇人妊娠心惊胆怯,终日烦闷为辨证要点。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化 ,二阳相鼓 ,风火 相博 。肝藏 魂 ,心 藏神 ,因而 神魂 易 动 ,故发惊也 。 。对于治 疗 , 《 ” 小儿 药证 直决》 指 出急 惊
的病 位 在 心肝 ,提 出 “ 惊 合 凉 泻 ” 的 治 疗 原 则 。 急
给 于 黄 连 竹 叶 汤 加 味 。 处 方 :黄 连 8 ,竹 叶 5 ,蝉 蜕 4 , g g g
发 病 率 高 。 近 年 来 ,笔 者 以 黄 连 竹 叶 汤 加 减 治 疗 该 病 5 0
例 ,取 得 满 意 的 疗 效 ,现 报 道 如 下 。 1 临床 资料 1 1 一 般 资 料 . 5 0例 均 为 门诊 患 者 ,其 中男 孩 2 8例 ,女 孩 2 2例 ;年
连 翘 5 ,钩 藤 8 , 薄 荷 5 ,栀 子 4 ,地 龙 5 ,甘 草 2 。 g g g g g g 给 药 4剂 ,每 天 1 ,水 煎 服 。2天 后 其 母 来诉 ,服 上 方 热 剂
退 、咽痛已除 ,眠 中抽 搐 已无 ,问其 还 服 剩 下 的 2付 否?
嘱 其 继 服 剩 下 2剂 以 巩 固 疗 效 ,用后 诸症 消 失 。
3 2 治疗 结 果 . 治愈 4 5例 ,显 效 5例 ,总 有 效 率 为 10 %。 0
4 病 例 举 例
便 而利 尿 ,使 心 火 下 行 从 小 便 而 清 ;连 翘 清 热 解 毒 ,疏 散 风热 ,还 能治 急 惊 风 热 入 营 血 ,使 之 透 热 转 气 ;钩 藤 、蝉 蜕 平 肝 熄 风 止 痉 ;竹 茹 善 化 痰 清 热 ,消 除 由 于 痰 热 上 蒙 清
5 ,钩 藤 8 ,蝉 蜕 4 ,竹 茹 5 , 甘 草 2 。 随 症 加 减 : 流 g g g g g 涕 、咽 痛 、发热 加 薄荷 、牛 蒡 子 , 以辛 凉解 表 ,透 邪 外 达 ; 高 热 者 ,加 栀 子 、黄 芩 以清 热 解 毒 ;大 便 秘 结 者 ,加 大 黄 通 腑 泻 热 ,釜底 抽 薪 ;抽 搐 频 繁 者 ,加 地 龙 、 白 芍 、全 蝎 清 热 平 肝 、熄 风 解 痉 ;热 人 血 分 ,皮 肤 发 疹 发 斑 ,有 瘀 点 者 ,加 赤 芍 、水 牛 角 丝 。用 法 :1日 1剂 ,煎 汤 6 2 0毫 0~ 0 升 ,每 日 4次 ,每 次 1 5~5 0毫 升 口服 。2天 为 1个 疗 程 , 治 疗 1~ 3个 疗 程 。
甘 能 缓 急 解 痉 功效 ,全 方 标 本兼 顾 ,故 疗 效 满 意 。
( 稿 口期 :20 . 1 6) 收 0 9 1 1
作者简介 :陈本善 ( 9 5一) 16 ,男 ,云南人 ,主任 医师,武警云南省边防总队医院院长 ,主要 从事 中医临床 、科研工作。
3 1 疗 效 标 准 . 临 床 治 愈 :发 热 、抽 搐 、 昏迷 消 失 ;显 效 :发 热 、 昏
该 方 中黄 连 苦 寒 人 心 经 ,为 泻 心 火 之 要 药 ,清 热 泻 火
直折 火 势 ,使 之 热 退 神 安 ;竹 叶 上 清 心 火 而 解 热 ,下 通 小
迷 消 失 ,抽 搐 明显 减 轻 ;无效 ;发 热 、抽 搐 、昏迷 无 减轻 。
陈本 善
武 警 云南 省边 防 总 队 医 院 ,云 南 昆 明 6 0 3 502
【 关键 词】 黄连竹叶汤; : 急惊风 ; 效 疗 【 中图分类号 】R 2 . 7 05 【 文献标识码 】 A
【 文章 编号】10 8 1 (0 0 2— 15 0 0 7— 5 7 2 1 )0 0 3 — t
肝 熄 风 为 治 疗 原 则 。 药 物 组 成 :黄 连 8 ,竹 叶 6 , 连 翘 g g
感 六 淫 所 侵 ;小 儿 心 神 怯 弱 ,心 火 有 余 ,心 肝 俱 虚 ,则 不 耐 意 外 刺 激 ,若 目触 异 物 ,耳 闻异 声 ,暴 受 惊 恐 ,能 使 神 明 内 扰 ,心火 亢 盛 ,肝 风 内 动 而 致 高 热 、抽 搐 昏迷 、惊 叫
对疾 病 的 抵 抗 力 较 差 ,加 之 l J 寒 暖 不 能 自调 ,故 易 为 外 bL
发 热 、喉 间 痰 呜 、肢 体 抽 搐 、烦 燥 不 安 ,严 重 者 神 志 昏迷 、谵 妄 烦 躁 、呕 吐 ,舌 红 ,苔 黄 腻 ,脉 数 。
2 治 疗 方 法
本 病 例 均 采 用 黄 连 竹 叶 汤 加 减 治 疗 , 以 清 心 解 毒 , 平
窍之 神 志 昏 迷 ;生 甘 草 清 热 解 毒 ,化 痰 , 调 和 诸 药 ,并 有
患 者孙 某 ,男 ,4岁 ,于 20 0 9年 1 O月 2 日初 诊 。其 母 亲诉 患 儿 三 天 前 发 热 头 痛 ,鼻 塞 流 涕 , 咽 痛 咳 嗽 。服 抗 病 毒 颗粒 后 好 转 ,近 日 天 冷 而衣 着 单 薄 感 受 外 邪 突 发 高 热 、
临 床 研 究
Cl ia r s a c i c l ee rh n
中 国 ra o tnmeiiea d e np am c hn ejun l fe o dcn n t oh ray e h h
・l 5 ・ 3
黄 连竹 叶 汤 加 减 治 疗 急 惊 风 5 0例
急 惊 风 是 儿 科 常 见 的 急 重 病 证 ,其 来 势 急 骤 ,以 高 热
伴 抽 风 、 昏迷 为 特 征 。多 由 外 感 时 邪 疫 疠 , 内 蕴 痰 热 食 积 及 暴 受 惊 恐 引起 。 发 病 年 龄 以 1~5岁 为 多 见 ,病 情 危 急 ,
咽 痛 、咳 嗽 痰 黄 、烦 躁 口 渴 ,而 红 耳 赤 , 睡 眠 中 时 有 肢 体 抽 搐 ,小 便 色 黄 。查 体 :乳 蛾 红 肿 ,舌 尖 红 ,苔 黄 腻 ,脉 数 。此 为 感 受 风 热 之 邪 ,郁 而 化 热 ,并 伴 热 极 生 风 之 象 。
5 讨 论
龄 最 小 1岁 ,最 大 6岁 ;病 程 最 短 者 2天 ,最 长 者 1 。 0天
12 临 床 表 现 .
急 惊 风 是 儿 科 常 见 病 ,相 当 于 现 代 医 学 的 流 行 性 脑 脊 髓 膜 炎 、乙 型 脑 炎 等 ,现 代 医 学 认 为 ,该 病 是 由 于 感 染 脑 膜 炎 双 球 菌 、乙 脑 病 毒 引 起 。 中 医 认 为 ,小 儿 脏 腑 娇 嫩 ,
3 疗 效 标 准 与 治 疗 结 果
惊跳诸症。正 如 《 活幼新 书》 谓 : “ 惊之论 ,……或 抱 急
于 当 风 ,或 近 于热 地 ,昼 则 食 多 辛 辣 , … …再 受 人 物 惊 触 , 或跌 扑 叫 喊 ,雷 声 鼓 乐 ,鸡 呜 犬 吠 ,一 切 所 惊 。 … … 忽 而 闷绝 , 目直上 视 ,牙 关 紧 急 , 口噤 不 开 ,手 足 抽 搐 ,… … 盖 心 有 热 而 肝 有 风 ,二 脏 乃 阳 中 之 阳 。 心 火 者 ,肝 风 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