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年级科学下册 地球 1教案 首师大版

合集下载

首师版小学四年级科学下册教案地球

首师版小学四年级科学下册教案地球

精品教案
地球
【教学目标】
1.科学概念
知道地球的形成,初步建立地球的概念。

2.过程与方法
会运用收集资料的方法来认识和了解地球。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在课外能积极收集与地球有关的资料,能积极地与同伴一起交流有关地球的信息。

【教学重难点】
重点:建立地球的概念。

难点:掌握用收集资料的方法来认识和了解地球。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观察人造地球卫星拍摄的地球照片。

它能告诉我们哪些信息?
二、活动推进,观察探究
1.认识地球的形状。

小组讨论和交流(资料可以是文字或图片),再汇报交流。

归纳总结:科学工作者利用先进的空间技术和设备,已经能准确地测量出地球的形状和大小。

地球赤道周长约40077千米,地球南北一圈(子午圈)长约40009千米。

2.地球地底下的秘密。

据推测,从地表到地心,地球内部大致可分为三层:地壳、地幔和地核。

地壳和地幔的顶
部是由坚硬的岩石组成的,因此被称为岩石圈。

岩石圈下面是产生岩浆的软流层,软流层下的
地幔被认为是像橡皮泥一样柔软的物质。

地核又可分为外核和内核,外核可能是液态的,而内
核是坚硬的铁镍核心。

三、汇报展示,建构新知
让四个学生配合,写学习心得,并报告。

四、延伸课堂,拓展观察
今天我们学习了地球的概念,并学会运用收集资料的方法来认识和了解地球。

最后,给大家出一道课后思考题:地球是由哪些部分组成的?。

四年级科学教案学习地球的构造和自然现象

四年级科学教案学习地球的构造和自然现象

四年级科学教案学习地球的构造和自然现象四年级科学教案:学习地球的构造和自然现象前言:科学是一门广泛的学科,通过学习科学知识,能够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世界。

地球是我们生活的家园,了解地球的构造和自然现象对于我们认识世界和保护环境至关重要。

在四年级的科学课程中,教师可以通过设计有趣的教案来引导学生深入了解地球的构造和自然现象。

本教案将以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探索:地球的构造、板块运动、火山和地震、风、云和雨。

一、地球的构造介绍:地球是由不同的层次组成的。

学生在这个环节将了解地球的不同层次及其特点。

目标:了解地球的内部结构和外部构造。

教学步骤:1. 打开学生的好奇心:通过展示一幅描绘地球不同层次的图片,引起学生的兴趣,并带领学生发表他们的观点。

2. 介绍地球的内部结构:讲解地球的内部是由地核、地幔和地壳组成的,并详细解释每个层次的特点。

3. 探索外部构造:讨论地球表面的特征,如大洲、海洋、山脉的形成,并引导学生思考这些特征是如何影响我们的生活的。

二、板块运动介绍:板块运动是地球表面地壳不断移动的现象,导致了地震、火山等地质灾害。

目标:了解板块运动的原因和影响。

教学步骤:1. 引导学生思考:通过观察地球表面的不同大陆,让学生思考是什么原因导致大陆的分离和碰撞。

2. 讲解板块运动:介绍板块运动的概念和原理,并使用动画或模型示范板块运动的过程。

3. 讨论影响:引导学生讨论板块运动对人类和地球的影响,如地震、火山喷发等,鼓励学生提出防灾减灾的方法。

三、火山和地震介绍:火山和地震是地球表面地壳运动引起的自然现象。

目标:了解火山和地震的形成原因和危害。

教学步骤:1. 引起学生兴趣:通过展示有关火山和地震的图片或视频,引起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

2. 解释形成原因:讲解火山和地震的形成原因,如板块运动、地壳断裂等,并用简单的语言解释地震破坏的原因。

3. 学习案例:引导学生分析一些历史上的火山喷发和地震事件,并进行讨论,了解它们对人类和环境带来的影响。

小学科学四下认识地球教学设计

小学科学四下认识地球教学设计

小学科学四下认识地球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

1、科学知识。

(1)知道地球是一个球体。

(2)知道地球的表面由陆地和海洋组成。

知道陆地的地形主要有丘陵、山地、高原、盆地五种类型。

(3)了解地球内部由地壳、地幔和地核三个圈层组成。

2、科学探究。

口)能通M膜究实验,依据现象推理得出地球是一个球体。

(2)通过观察,能用关键词描述五种地形类型的主要特征。

3、科学态度。

(D培养对研究地球的兴趣,能自觉关注并收集相关信息。

(2)关心我国的基本地形情况,培养热爱祖国、热爱家乡的情感。

二、教学重、难点:1、通过实验知道地球的形状是一个球体,地球内部由地壳、地幔和地核三个圈层组成。

2、培养学生对地球表面的地形探究兴趣。

二、教学准冬°展师准备:多媒体课件。

学生准备:小船、雨伞、地球仪、中国地形图、煮熟的鸡蛋、橡皮泥。

四、教学课时:一课时。

五、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海边,几个小朋友在看驶向远方的帆船,帆船离得很远,看不到船身,只能看到船帆,琪琪问:“为什么只看见船帆而看不见船身呢?”学生之前已经具有“地球是一个球体”的感念,但怎么能证明呢,引发学生思考“这与地球的球体特征是否有关?”驱动任务:地球是球体吗?二、活动一:了解地球的形状提问:如果地球是方的,会出现这种情况吗?让学生模拟平地效果,用伞面模拟球体效果,使用模拟小船从观察者的进出拉向远处。

在桌面模拟实验中,小船会再尽头突然整个消失不见,在伞面消失时船帆还能看见。

这样,学生就能直观并深刻地感受到地球是一个球体。

三、活动二:认识地表的特征课件播放图片,认识陆地的地形特征,认识丘陵、山地、高原、平原、盆地等五种地形。

四:活动地球的内部圈层结构视频播放地球的内部结构短片。

认识地壳、地幔和地核。

板书:认识地球地球的表面特征:山地一一海拔较高、坡度陡、起伏大丘陵一一坡度和缓、山顶浑圆,由连绵不断的低矮山丘组成平原一一海拔较低、宽广、平坦高原一一海拔较高、边缘陡峭、地面平坦开阔盆地一一四周被山地环绕、中间地势较低地球的内部圈层结构:地壳、地幔、地核课后反思:实验操作、对比反思,让学生深刻理解地球是球体,再通过图片和视频播放认识地表特征和地球的内部结构,对地形有初步的认识。

四年级下册地理全册教案

四年级下册地理全册教案

四年级下册地理全册教案第一课:我们生活的地球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地球的基本形状和结构。

2. 使学生掌握地球上的重要纬线和经线。

3. 培养学生对地理学科的兴趣和好奇心。

教学内容1. 地球的形状:球体、扁球体2. 地球的结构:地壳、地幔、地核3. 重要的纬线和经线:赤道、南北回归线、本初子午线教学步骤1. 导入:通过地球仪或图片,引导学生观察地球的形状。

2. 讲解:介绍地球的形状、结构和重要的纬线、经线。

3. 互动:让学生在地球仪上找出赤道、南北回归线、本初子午线,并讲解它们的特点。

4. 作业:让学生画出地球的形状和结构,并标注出重要的纬线和经线。

第二课:我们国家的地理位置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我国的基本地理位置。

2. 使学生掌握我国的地理位置特点。

3. 培养学生对国家地理的认同感和自豪感。

教学内容1. 我国的地理位置:东经、北纬、东临太平洋、西靠亚欧大陆2. 我国的地理位置特点:辽阔、多样、东多西少、南多北少教学步骤1. 导入:通过地图,引导学生观察我国的地理位置。

2. 讲解:介绍我国的地理位置和地理位置特点。

3. 互动:让学生在地图上找出我国的地理位置,并讲解其特点。

4. 作业:让学生画出我国的地理位置,并描述其特点。

第三课:我们国家的行政区划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我国行政区划的基本概念。

2. 使学生掌握我国行政区划的级别和划分。

3. 培养学生对国家地理的了解和认识。

教学内容1. 行政区划的基本概念:省、市、县、镇2. 我国行政区划的级别:四级行政区划3. 我国行政区划的划分:23个省、5个自治区、4个直辖市、2个特别行政区教学步骤1. 导入:通过地图,引导学生了解行政区划的基本概念。

2. 讲解:介绍我国行政区划的级别和划分。

3. 互动:让学生在地图上找出各个级别的行政区划,并讲解其划分。

4. 作业:让学生画出我国行政区划的级别和划分。

第四课:我们国家的地形和气候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我国地形的基本特点。

首师大小学科学四年级下册《5.地球》word教案(2)

首师大小学科学四年级下册《5.地球》word教案(2)

(首师大版)四年级科学下册教案第二单元共有的家园5.地球一、教学目标1.科学知识、技能:了解地球的形状、大小和地球内部构造等概貌。

2.科学能力:能结合模型和生活实际观察、分析、想象、归纳出地球的形状、内部圈层等概貌,3.态度、情感、精神、价值观(1)初步具有了解地球、探索地球的欲望和兴趣,热爱地球。

(2)树立相信科学,尊重科学的意识。

二、教学重点了解地球的形状、大小和地表等概貌。

三、难点学生通过观察、分析、想象了解地球的一些情况。

四、教具、学具准备1.学生课前搜集一些有关地球的资料。

2.地球内部构造模型,地球全貌图片和地球组成图片。

五、教学过程(一)激情导入1.谈话:关于地球,你知道些什么呢?(板书:地球)2.学生分组交流。

3.揭示课题:这节课我们就学习有关地球方面的知识。

(二)探究研讨1.认识地球的大小和形状(1)小组交流:说一说你们知道的有关地球的情况。

(2)全班学生交流。

1)鼓励学生展示介绍文字、图片资料教师随机出现地球的全貌图,引导学生认识到地球是一个球体。

从太空遥望地球,白里透蓝的星球表面罩着一层淡蓝色的“大气面纱”,在“面纱”下面,有深蓝色的海洋、黄色和棕色的陆地,墨绿色的森林植被……,除了地球之外,再没有一个星球有如此丰富的色彩。

(板书:形状球体)2)引导学生认识到地球的大小:赤道周长约40077千米,子午圈长约40009米。

(板书:大小赤道周长约40077千米,子午圈长约40009米)2.学生认识人类是怎样发现地球是一个球体的(1)谈话:人类是怎样发现地球是一个球体的?(2)学生发言引导学生可以通过在海边看远处驶来的船、可以看从人造卫星拍摄的照片等方法。

教师可以介绍一些人类发现地球是一个球体的其他故事。

3.学生认识地表情况谈话:我们已经知道地球是一个球体,关于地球你还知道些什么?引导学生认识地表情况(教师出示演示文稿):地球表面三分之二以上是海洋,不足三分之一的是陆地。

(板书:地表海洋多陆地少)同时,介绍山脉、丘陵、平原、河湖等。

【北师大版】四年级下册科学全册教案

【北师大版】四年级下册科学全册教案

【北师大版】四年级下册科学全册教案目录1. 第一单元:大自然中的光和热- 1.1 课时一:光的传播- 1.2 课时二:物体的颜色- 1.3 课时三:光的折射- 1.4 课时四:光的反射- 1.5 课时五:保护眼睛2. 第二单元:水资源和水环境- 2.1 课时一:水的重要性- 2.2 课时二:水的循环- 2.3 课时三:饮用水- 2.4 课时四:节约用水- 2.5 课时五:水的污染和净化3. 第三单元:生物和环境- 3.1 课时一:树木的重要性- 3.2 课时二:动植物的关系- 3.3 课时三:生态平衡- 3.4 课时四:保护环境- 3.5 课时五:人类与环境4. 第四单元:天体与地球- 4.1 课时一:星星和太阳- 4.2 课时二:行星和卫星- 4.3 课时三:日月地食- 4.4 课时四:地球的自转和公转- 4.5 课时五:日食和月食第一单元:大自然中的光和热1.1 课时一:光的传播本课时主要介绍光的传播原理,如何形成阴影以及光的直线传播等内容。

教师可以运用实验和示意图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光的传播过程。

1.2 课时二:物体的颜色本课时主要介绍物体的颜色与其吸收和反射光线的关系。

教师可以通过观察不同颜色的物体在光线照射下的反应来帮助学生理解物体的颜色形成原理。

1.3 课时三:光的折射本课时主要介绍光的折射现象,以及光在不同介质中传播时的改变。

教师可以通过实验和示意图来展示光的折射过程,加深学生对光的折射的理解。

1.4 课时四:光的反射本课时主要介绍光的反射现象,包括光的镜面反射和 diff反射等。

教师可以通过实验和示意图让学生观察和分析不同材质物体对光的反射情况。

1.5 课时五:保护眼睛本课时主要介绍保护眼睛的重要性和方法。

教师可以与学生探讨日常生活中如何正确使用电子产品、防止近视等问题,引导学生形成良好的用眼惯。

第二单元:水资源和水环境2.1 课时一:水的重要性本课时主要介绍水的重要性和人类对水资源的依赖。

2020年首师大版小学科学四年级下册教案全册精品版

2020年首师大版小学科学四年级下册教案全册精品版

第一单元《经历科学》单元内容:1科学家的工作2学做科学(一)3学做科学(二)单元目的:1态度、情感、精神和价值观1)研究事物的好奇心和学习欲望2)了解科学工作的艰辛3)尝试做一个小小科学工作者4)具有认真细致、严谨求真的科学态度2能力1)运用科学方法研究探索事物2)能进行简单实验、记录数据、分析归纳3)有参与研究的能力4)具有文字、图画描述、记录、实验的过程或现象3知识能力1)知道科学家研究事物的方法2)以独立研究事物的方法3)研究摆的现象4)知道温度变化就测量方法单元重点:知道科学家研究事物的方法单元难点:利用科学方法研究简单事物或现象1科学家的工作教学目的:1了解科学家的工作过程2调查研究一棵植物3具有爱科学、尊重科学家,研究周围事物的科学态度的情感教学重点:了解科学家的工作教学难点:学会科学家的工作方式教学用具:资料(科学家)纸(记录)教学过程:板书:1科学家的工作发现问题收集资料分析资料大胆猜想设计实验分析总结课后小结:2学做科学(一)教学目的:1知道摆的秘密2学习研究事物的方法3爱科学、尊重科学家,研究事物的好奇心、兴趣教学重点:知道摆的的秘密教学难点:研究事物的方法教学用具:球(大小)线(长短)铁架台教学过程:板书:2学做科学(一)课后小结:3学做科学(二)教学目的:1知道什么温度,学会测量温度2学会严谨、细致的科学态度3爱科学、研究事物的兴趣教学重点:知道什么是温度,测量温度教学难点:测量温度教学用具:温度计体温计不同材料的杯子水教学过程:板书:3学做科学(二)气温温度水温(物体的冷热程度)体温课后小结:第二单元《植物的叶和茎》单元教学内容:4、叶的组成5、各种各样的叶6、茎的组成7、各种各样的茎单元目标:1、态度、情感、精神、价值观1)感受植物遗传与变异多样性的意义,体会植物对生活环境的适应性。

2)体会植物与人类生活的关系。

3)发展研究植物形态、结构和功能的兴趣。

4)养成爱护植物、保护植物的良好关系。

首师大版四年级下科学全册教案

首师大版四年级下科学全册教案

小学科学第四册教材说明本册教材有《生活中的空气》、《共有的家园》、《植物的花和果实》、《关爱健康》、《设计与制作》、《活动》等 6 个教学单元共 20 篇课文。

全学期授课为 36 课时本册教材计划授课 30 课时其余 6 课时为校本课程时间。

-第一单元生活中的空气一、单元教学内容第一课空气的成分第二课氧气`第三课二氧化碳第四课燃烧和灭火二、单元教学基本标准一态度、情感、精神、价值观1激发和发展学生进一步探究空气的兴趣。

2具有严谨踏实、求真求实尊重客观规律的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

3具有爱护空气环境、珍惜良好空气环境的情感和不污染空气环境的责任感。

4 通过了解空气中的主要成分及它们与人类的联系向学生进行自然界的事物是相互联系的科学自然观教育。

5向学生进行防火安全教育、具有安全用火的意识。

二能力1 培养学生科学的观察能力比较、分析的思维能力。

培养学生进行对比实验、模拟实验和探索实验的能力。

能应用已有知识和经验对所观察的现象作假设性解释的能力。

2 培养学生的分析综合能力学习一些基本的实验方法和测量的方法学习简单的灭火技能。

三知识与技能1通过教学认识空气的成分空气是由多种气体混合而成的。

2通过教与学知道氧气具有支持燃烧和二氧化碳不支持燃烧的性质同时指导学生认识氧气和二氧化碳的用途以及灭火的知识。

三、教学仪器、材料一览表1、空气的组成玻璃杯、蜡烛、玻璃片、火柴等图片或文字资料、配2、氧气制氧的实验器材、图片、光盘或图片或文字资料、配3、二氧化碳制取二氧化碳的实验器材] 挂图片或文字资料、配图、录象片套学具、空气污染资4、燃烧和灭火灭火学具、挂图、照片、光盘、图片、酒精灯、配套四、单元教学课时4五、单元教学重难点通过教学认识空气的成分空气是由多种气体混合而成的。

通过教与学知道氧气具有支持燃烧和二氧化碳不支持燃烧的性质同时指导学生认识氧气和二氧化碳的用途以及灭火的知识。

培养学生科学的观察能力比较、分析的思维能力。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首师大版)四年级科学下册教案
第二单元共有的家园
5.地球
教学目标:
1.了解地球队的形状、大小和地表概貌
2.通过阅读介绍有关地球方面的资料,培养学生细致的观察力,分析问题的能力,归纳概括能力和想象力。

3.激发学生了解地球,探索地球的欲望和兴趣,培养学生热爱地球的情感
重点:
难点:通过阅读资料分析、理解地球是个球体。

课前准备:教师搜集的资料
过程:
一、激发学生了解地球的兴趣,了解地球的组成。

1.谈话:你们想不想领略一下从太空用卫星拍摄的地球的风采?
2.(出示课件)
问:你看到了什么?猜它可能是什么?
师讲述:蓝色的是海洋,白色的地方是大气层,黄色的地方是陆地。

3.谈话:你都知道有关地球的哪些知识?
估计:
学生回答教师策略
1.板书:形状:球体
2.组成:动物
问:除了有动物之外,地球上还有什么?(说全之后出示P18页教科书中的图片)揭示地球是由生物圈、大气圈、水圈、岩石圈组成的。

并板书:生物圈、大气圈、水圈、岩石圈。

3.xx:与地球的内部构造有关。

师板书:内容结构
1.圆形、球形
2.有动物
3.火山,地震
二、学生通过阅读资料了解地球的形状、大小,内部结构。

1.讲述:通过倾听我发现大家对地球的知识了解的还真多,令我很羡慕,因为我是通过上网查阅大量的资料才获得了一些有关地球的知识,其中就有刚才谈到的,你们是不是想看看我都查到了什么?
2.活动要求:三人一组,请仔细阅读资料内容,并朗读出来(教室中的墙壁上,贴资料:分三个内容:地球的形状,大小,地球的内部结构)
3.听汇报:谁来说说,通过阅读资料你又知道了哪些新知识。

师:回答问题的第一位同学说到哪方面的知识,教师就处理哪方面的,从其他学生的补充。

板书:形状、结构、大小,注:在第一环节中若教师写在了黑板上,这次就不再写了要求:(1.在学生介绍地球内部结构时,师出示相应幻灯片,并进行讲解。

(2.补充:地球为什么是圆的例子,见教参P36页最后一段。

(3.补充:放幻灯片火山,地震是发生在地壳内部的。

(4.在处理地球的形状时:教师提供课本中的麦哲伦环球航行的例子。

学生讨论:
为什么他的发现说明地球是个球体。

三、课堂小结:
谈话:通过今天这节课的学习你都学到了哪些知识?
板书设计:
地球:
形状:球体
结构:地壳、地幔、地核
组成:生物圈、水圈、大气圈、岩石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