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阅读复习记叙文修辞手法的作用

合集下载

2022中考语文:修辞手法及表达作用复习指导

2022中考语文:修辞手法及表达作用复习指导

2022中考语文:修辞手法及表达作用复习指导一、知识梳理比喻、排比、夸张、拟人、反复、对偶、引用、对比、反问、设问等修辞及其表达作用:1、[比喻](明谕、暗喻、借谕)(定义):描写事物或说明道理时,用同它有相似点的别的事物或道理来打比方。

(作用):用比喻来对事物的特点进行描画或渲染,可使事物生动形象、具体可感,给人以鲜亮深刻的印象。

用浅显常见的事物对深奥的道理加以表述,关心人们深入明白得,用比喻阐明道理,能够把道理阐述得通俗易明白,使语言形象化。

[举例]如:叶子出水专门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

2、[拟人](定义):把物当作人来写,给予物以人的动作行为或思想感情。

(作用):使具体事物人格化,语言生动形象。

[举例]如:油蛉在那个地点低唱,蟋蟀们在那个地点弹琴。

3、[夸张](定义):有意对客观事物言过事实上,用来强调或突出事物某一方面的特点,表达某种强烈的思想感情。

(作用):揭示事物本质,烘托气氛,加强渲染力,引起联想成效。

[举例]如: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

4、[对偶](定义):把结构相同或相似,字数相等,意义相关联的两个短语或句子成对的排列起来。

(作用):形式整齐、结构匀称、节奏感强,高度概括,看起来醒目,读起来顺口,听起来悦耳,便于经历和传诵。

[举例]如:墙上芦苇,头重脚轻根底浅;山间竹笋,嘴尖皮厚腹中空。

5、[排比](定义):结构相同或相似,内容相关,语气一致的三个或三个以上的短语或句子排列起来,使语势得到增强,感情得到加深的修辞方式。

(作用):排比往往给人以一气呵成之感,节奏感强,增强语言气概,加强表达成效,多用于说理或抒情。

用排比说理,能够把论点阐述得更严密,更透彻;用排比抒情能够把情感抒发的淋漓尽致。

[举例]如:他们的品质是那样的纯洁和高尚,他们的意志是那样的坚强和坚强,他们的气质是那样的纯朴和谦逊,他们的胸怀是那样的漂亮和宽广。

6、[反复](定义):为了强调某个意思,突出某种感情,有意重复使用某些词语或句子。

中考语文修辞手法的作用(含答案)

中考语文修辞手法的作用(含答案)

中考语文修辞手法的作用讲解一、专题详解对这类问题的回答,首先要熟记各种常用修辞手法的作用,同时还得结合句子的具体语境进行分析。

1.比喻:即打比方,是用具体的、浅显的、熟知的事物去说明或描写抽象的、深奥的、生疏的事物或事理。

(不同类;找出两个事物之间的相似点,有相似点才能构成比喻)【答题格式】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把什么比作什么,)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对象+特性,表达了作者……的情感。

【思考】1.下面句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1)月光照进窗子来,茅屋里的一切好像披上了银纱,显得格外清幽。

(注意:比喻的修辞,此处也有联想,注意联想并非修辞,联想是一种心理学术语、思维形式。

联想是由此及彼的过程,就是由眼前的某种事物,想到相关联的另外一种事物,借助眼前事物的启发来解决另外一个难题,或由脑中存储的旧的事物经验来解决当前的困难。

所以两者的目的和过程都不相同。

)(2)江上的轮船像一叶叶扁舟。

(同类事物比较,非比喻)(3)皮鞋匠静静地听着。

他好像面对着大海……(联想)2.下面的句子的表达效果是什么(1)凉云散了,树叶上的残滴,映着月儿,好似萤光千点,闪闪烁烁的动着。

——《笑》答案: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月光下树叶上的雨点的清新柔美,空灵剔透,不仅给人一种美感,而且给人一种身临其境之感。

(2)严闭的心幕,慢慢的拉开了。

——《笑》答案:使用了比喻修辞手法。

形象生动地写出封闭的记忆渐渐开启了。

2.拟人:赋予事物以人的性格、思想、感情和动作,使物人格化,从而达到形象生动的效果。

【答题格式】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把什么人格化了,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对象+特性,表达了作者……的情感。

(3)她的身体便囚禁在重叠的浓翠中间。

——《溪水》答案: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把溪水人格化,形象生动地写出了溪水流入深林,被绿色植物所环绕的情景。

3.夸张:运用丰富的想象力,在客观现实的基础上有目的地放大或缩小事物的形象特征,以增强表达效果的修辞手法。

中考阅读复习——记叙文修辞手法的作用

中考阅读复习——记叙文修辞手法的作用

中考阅读复习——记叙文修辞手法的作用记叙文是以记叙事件或故事情节为主要表现方式的文体,通过生动的语言和细腻的描写,使读者能够产生情感共鸣,深入感受到故事的魅力。

修辞手法在记叙文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它能够增强记叙文的艺术效果,使其更具有说服力和感染力。

本文将分析几种常见的修辞手法并说明它们在记叙文中的作用。

一、对比与对照对比与对照是常见的修辞手法之一,它通过将事物或人物放在一起进行对比,以凸显其中一方面的特征,使读者对其中的差异或相似性产生强烈的感受。

在记叙文中,对比与对照可以用来描绘人物性格的多样性、刻画事件的发展变化等。

二、比喻与隐喻比喻与隐喻是常用的修辞手法,它们通过运用具象的词汇或形象的描写来表达抽象的概念,增强记叙文的形象感和感染力。

比喻将两个不同的事物进行对照,通过共同点来揭示概念的内涵,而隐喻则是通过暗示或间接的方式来表达其中一概念。

例如,在《西游记》中,孙悟空被形容为“猢狲怪物”。

这个比喻揭示了孙悟空外形的猿猴特征,同时突出了他的强大力量和威严形象。

而在《红楼梦》中,黛玉被形容为“葬花人”。

这个隐喻暗示了黛玉的忧郁和悲剧命运。

通过比喻与隐喻,读者能够更加直观地感受到人物的特点与内心的情感。

三、排比与对偶排比与对偶是修辞手法中的重要形式,它们通过在相邻的词或短语中重复、呼应或对比,来强调同一事物的不同方面,使文章更富有节奏感和韵律感。

例如,在《水浒传》中,有一句经典的描写:“被刺瞒灌鱼唇,饮润缅仞荣室香。

”这里使用了排比句式,通过呼应和对比的方式,强调了被刺瞒灌鱼唇和饮润缅仞荣室香的味道和特点。

排比与对偶的运用,使文章更加优美流畅,同时也增强了记叙文的表现力和吸引力。

四、夸张与反语夸张与反语是修辞手法中的一种表现形式,它们通过对事实的夸大或推托来引起读者的注意,在记叙文中增加一种幽默或戏剧效果。

例如,在《西游记》中,猪八戒被描写为“贪狠有味”。

这种夸张的描述使读者更加深入地认识到猪八戒的愚蠢和贪婪。

中考语文阅读答题技巧(三)

中考语文阅读答题技巧(三)

例16、雷锋啊,你虽然生活在二十世纪六十年代,但人们从你 身上,也从千千万万革命战士的身上,看见了未来的人类,共 产主义的人类。(呼人) 答:运用呼告,赞扬了雷锋精神及其深远的影响力。增加抒情 效果,加强感染力。
例17、杨柳青青江水平,闻郎江上唱歌声;东边日出西边雨,道 是无晴却有晴(情)。刘禹锡《竹枝词》(谐音双关) 答:含有双关之语,晴与情谐音,巧妙地把天气的晴好与人的 爱情联系起来。表现出初恋少女忐忑不安的微妙感情。语言含 蓄、给人以深刻印象。
初中语文
阅读理解答题技巧
(三)修辞手法的作用
1、比喻、拟人:生动形象;
答题格式:生动形象地写出(表现)了+对象+特性+(情感)。
2、排比:有气势、加强语气、一气呵成等;
答题格式:强调了+对象+特性+内容/情感
3、设问:引起读者注意和思考;
答题格式:引起读者对+对象+特性的注意和思考+内容/情感;
4、反问:强调,加强语气等(结合上下文内容和情感) 5、对比:强调了……突出了……(结合上下文……) 6、反复:强调了……加强语气(结合上下文……) 7、对偶:句式整齐,结构统一 8、引用:增强说服力,富启发性,语言精炼, 典雅。
(通感:化抽象为形象,易于理解;引起联想;行文活泼。) 答:这里运用了通感。即人的感觉相通,如花香是嗅觉感受,作者把它说成“浅紫色 的”,这是视觉感受,“梦幻一般轻轻地笼罩着我”是幻觉感受。运用通感使语言更 加清新、活泼、灵动,写出了紫藤萝香气的特点,表现了作者对紫藤萝的喜爱和愉悦 之情。
例7、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游山西村》 答:使用了对偶的修辞手法,在形式上,诗句工整、优美、富 于韵律感。更加凝练地表达了山西村山环水绕、花红柳绿美景, 并蕴含人生哲理。

语文阅读理解中的修辞手法如何运用

语文阅读理解中的修辞手法如何运用

语文阅读理解中的修辞手法如何运用关键信息项:1、修辞手法的种类2、修辞手法的作用3、不同文体中修辞手法的运用特点4、修辞手法运用的常见误区5、提高修辞手法运用能力的方法1、修辞手法的种类11 比喻:用跟甲事物有相似之点的乙事物来描写或说明甲事物。

111 明喻:本体、喻体和比喻词都出现。

112 暗喻:本体、喻体都出现,中间用“是”“成了”“变成”等联结。

113 借喻:本体和比喻词都不出现,直接用喻体代替本体。

12 拟人:把事物人格化,将本来不具备人动作和感情的事物变成和人一样具有动作和感情的样子。

13 夸张:为了达到某种表达效果,对事物的形象、特征、作用、程度等方面着意夸大或缩小。

14 排比:把三个或以上结构类似、语气一致、意义相关或相同的句子排列起来。

15 对偶:用字数相等、结构相同、平仄相对的一对语句表达相反或相关的意思。

16 反复:为了强调某个意思,表达某种感情,有意重复某个词语或句子。

17 设问:自问自答,以引起读者的思考和注意。

18 反问:用疑问的形式表达确定的意思,以加强语气。

2、修辞手法的作用21 比喻的作用:使抽象的事物变得具体,使深奥的道理变得浅显易懂,使语言更加生动形象。

211 增强语言的感染力,激发读者的想象力。

212 使描写的事物更加鲜明突出,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22 拟人的作用:赋予事物人的情感和动作,使事物更加生动活泼,富有情趣。

221 拉近与读者的距离,增强文章的亲切感。

23 夸张的作用:突出事物的特征,引起读者丰富的想象和强烈共鸣。

231 增强语言的感染力,营造出强烈的氛围。

24 排比的作用:增强语势,使文章的节奏感更强,条理性更好。

241 能够更充分地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增强文章的说服力和感染力。

25 对偶的作用:形式整齐,结构匀称,节奏感强,语言凝练。

251 便于吟诵,易于记忆。

26 反复的作用:强调某种情感或意思,突出主题,增强节奏感。

261 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

中考语文总复习记叙文专项训练:辨析修辞手法,体会表达效果(知识点+针对训练)

中考语文总复习记叙文专项训练:辨析修辞手法,体会表达效果(知识点+针对训练)

中考专项训练记叙文:辨析修辞手法,体会表达效果(知识点+针对训练)一、知识指要:常见的修辞方法有:比喻、比拟、排比、夸张、对比、设问、反问、借代、反复、对偶等。

1.比喻比喻就是“打比方”。

即抓住两种不同性质的事物的相似点,用一事物来喻另一事物。

比喻的结构一般由本体(被比喻的事物)、喻体(作比方的事物)和比喻词(比喻关系的标志)构成。

构成比喻的关键是甲和乙必须是本质不同的事物,甲乙之间必须有相似点,否则比喻不能成立。

比喻通常分明喻、暗喻和借喻三种。

明喻。

典型形式是:甲像乙。

本体喻体都出现,中间用比喻词“像、似、仿佛、犹如”等相联结。

暗喻。

典型形式是:甲是乙。

本体喻体都出现,中间没有比喻词,常用“是”、“成了”、“变成”等联结。

借喻。

典型形式是:甲代乙。

不出现本体,直接叙述喻体。

比喻的作用:能将表达的内容说得生动、具体、形象。

给人以深刻鲜明的形象,使说理更透彻。

2.比拟比拟是把人当物写或把物当人来写的一种修辞方法,前者称之为拟物,后者称之为拟人。

作用:使具体事物人格化、语言生动、形象。

3.借代借代是用相关的事物来代替所要表达的事物的修辞方式。

这种修辞方式不直接说出要说的人或事物,而用与其相关的事物来代替。

它强调两事物间的相关点。

其作用是以简代繁,以实代虚,以奇代凡。

4.夸张夸张指为追求某种表达效果,对原有事物进行合乎情理的着意扩大或缩小。

要求使用时不能失去生活的基础和根据,不能浮夸。

夸张有三种形式,即扩大夸张,如:“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缩小夸张,如:“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超前夸张,如:“看见这样鲜绿的麦苗,就嗅出白面馍馍的香味来了。

”夸张的作用:揭示事物的本质,烘托气氛,引起联想,使表达的事物更突出、更鲜明。

5.排比排比由三个或三个以上结构相同或相似,内容相关、语气一致的短语或句子组合而成。

常用强调的同一词语重复出现在各个短语或句子的同一位置上。

其作用在于加强语势,强调内容,加重感情。

记叙文修辞手法及其作用

记叙文修辞手法及其作用

修辞手法及其作用1.比喻作用:将表达的内容说得生动具体形象,给人以鲜明深刻的印象,根据事物的相似点,用具体、浅显、常见的事物对深奥生疏的事物解说,即打比方,帮助人深入理解。

2.拟人:作用:把禽兽鸟虫花草树木或其他无生命的事物当成人写,使具体事物人格化,语言生动形象。

3.夸张:作用:提示事物本质,烘托气氛,加强渲染力,引起联想效果。

4.排比:作用:加强语势、语言气氛,使文章的节奏感加强,条理性更好,更利于表达强烈的感情(表达效果)。

5.对偶:作用:整齐匀称,节奏感强,高度概括,易于记忆,有音乐美感。

6.反复:1. 连续反复(中间无其他词语间隔)例句:山谷回音,他刚离去,他刚离去。

2. 间隔反复(中间有其他的词语)作用:主要运用在诗文中,起到反复咏叹,表达强烈的情感的作用。

同时,反复的修辞手法还可以使诗文的格式整齐有序,而又回环起伏,充满语言美。

7.设问:作用:引起注意,启发读者思考;有助于层次分明,结构紧凑;可以更好地描写人物的思想活动。

例句:花儿为什么这样红?首先有它的物质基础。

8.反问(激问、反诘、诘问):作用:加强语气,发人深思,激发读者感情,加深读者印象,增强文中的气势和说服力。

9.引用:作用:使论据确凿充分,增强说服力,富启发性,而且语言精炼,含蓄典雅。

10.借代:不直接说出所要表达的人或事物,而是借用与它有密切相关的人或事物来代替借代种类:特征代事物、具体代抽象、部分代全体、整体代部分。

作用:突出事物的本质特征,增强语言的形象性,使文笔简洁精炼,语言富于变化和幽默感;引人联想,使表达收到形象突出、特点鲜明、具体生动的效果。

方法:①部分代整体。

即用事物具有代表性的部分代本体事物。

例如: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

(《望天门山》)②特征代本体。

即用借体(人或事物)的特征、标志去代替本体事物的名称。

例如:圆规一面愤愤的回转身,一面絮絮的说,慢慢向外走去……(《故乡》)③具体代抽象例如:南国烽烟正十年。

记叙文阅读:常见的修辞手法及其作用

记叙文阅读:常见的修辞手法及其作用

记叙文阅读11. 常见的修辞手法及其作用请先关注作者,不错过最近更新哦!记叙文阅读是中考现代文阅读的必考文体,且所占分值较大,比如河南中考,满分120,现代文阅读两篇共28分,其中记叙文阅读是第一篇,一般占16分。

这里所说的记叙文,其实也包括了散文和小小说。

因为这三类文体考点和题型比较相近,所以都将其放入记叙文阅读这一类来进行分析。

初中语文记叙文阅读第11讲:常见的修辞手法及其作用【考点】辨析常见的修辞手法,掌握不同修辞手法的作用。

【常见题型】1.请从修辞角度赏析文中某句话(某段话)。

2.文中某句话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什么作用?3.文中某段话主要使用了哪些修辞手法?有怎样的表达效果?【答题技巧】修辞手法,又叫修辞格、修辞方法,是在写作过程中,对所使用的语言进行修饰、润色、加工,以提高语言表达效果的方法。

常见的修辞手法有八种:1.比喻就是打比方。

即抓住两种不同性质的事物的相似点,用一种事物来比喻另一种事物。

作用:变陌生和熟悉,变平淡无奇为生动形象,化抽象深奥为具体浅显。

生动形象地写出了事物的某种特点,增强了文章的趣味性、可读性。

比喻包含本体、喻体、比喻词三个部分。

比喻有三种类型:明喻、暗喻和借喻:明喻:甲像乙;出现比喻词:像、似的、好像、如、宛如、好比、犹如;例如:那小姑娘好像一朵花一样。

暗喻:甲是乙;出现比喻词:是、成为出现;例如:那又浓又翠的景色, 简直就是一幅青山绿水画。

借喻:甲代乙;不出现比喻词;例如:地上射起无数的箭头,房顶上落下万千条瀑布。

注意:不要把有“像”“好像”的句子都看成比喻句。

在多数情况下,“像”“好像”“仿佛”表示比喻,但是要注意以下情况不是比喻:①表示比喻的:他长得很像他哥哥。

②表示推测、揣度的。

如:他刚才好像出去了。

③表示例举。

如:攀枝花有很多风景优美的去处,像二滩水库、米易溶洞。

④表示想象。

托起它,好像世界上的一切生命都在我掌中似的。

把物当做人写,赋予物以人的动作、行为、思想、感情、活动,用描写人的词来描写物。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考复习记叙文阅读(一)(一)记叙文六要素:时间、地点、人物、起因、经过、结果(二)主要表达方式:记叙、描写为主,议论、抒情、说明为辅(三)主要叙述方法:1、顺叙、倒叙、插叙2、总叙、分叙3、详叙、略叙(四)写作手法:象征、烘托、对比、联想、想象(五)主要叙述线索:1、时间线索(明暗两种线索)2、地点线索3、物件线索4、事件发展线索5、思想感情线索比喻、拟人、排比、对比、反复、设问、反问、夸张、对偶题型一:赏析句子(一)抓修辞手法。

1.比喻、拟人:生动形象;拟人答题格式: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把什么人格化了,生动形象地写出了了什么怎么样(的情态)。

有时还需加上作者的情感。

比喻答题格式: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把什么比作什么,)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对象+特性。

有时还需加上作者的情感。

布,从空中垂下。

答案: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把茂盛的藤萝比做瀑布,生动形象地表现了藤萝的茂盛。

表达了作者对藤萝花的赞美之情。

答案: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把小草人格化了,生动形象的表现了小草不经意间长出的情态和旺盛的生命力。

2.排比:可增强气势,强调内容,加重感情。

答题格式:运用排比修辞手法,强调了+对象+特性+“使条理分明”或“节奏和谐,显得感情洋溢,富有气势”或“层次清楚、描写细腻、形象生动”。

1、红得像火,粉得像霞,白得似雪。

答案:采用了比喻、排比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表现了花的鲜艳美丽,句式整齐、音律和谐、气势如虹,表达了作者对春花的喜爱之情。

2、但这回却很有几点出于我的意外。

一是当局者竟会这样地凶残,一是流言家竟至如此之下劣,一是中国的女性临难竟能如是之从容。

3.设问:引起读者注意和思考;答题格式:运用设问,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启发读者对+对象+特性的注意和思考,很自然地引出下文。

例如:中学生应树立怎样的金钱观(首先……)答案:运用了设问的修辞手法,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启发读者对中学生应树立怎样的金钱观注意和思考,很自然地引出下文。

4. 反问:强调,加强语气等;答题格式:运用反问,加强语气,意思是说(改成陈述句),强烈地表达了(什么)之情。

例如:1、这能全怪我吗答案:运用了反问的修辞手法,加强语气,意思是说这不能全怪我,父母也有责任,强烈地表达了作者对父母的责备之情。

2、难道中学老师和小姐骑自行车还成体统吗(《装在套子里的人》)5.对比:强调了……突出了……答题格式:运用对比手法,把和进行对比,突出了+对象+特性。

例如:比较句子,说说其表达效果。

(1)范进因没有盘费,走去同丈人商议,被胡屠户一口啐在脸上,骂了一个狗血喷头道:“不要失了你的时了!你自己只觉得中了一个相公,就‘癞虾蟆想吃起天鹅肉’来!……”(2)胡屠户道:“我那里还杀猪!有我这贤婿,还怕后半世靠不着也怎的我每常说,我的这个贤婿,才学又高,品貌又好,就是城里头那张府、周府这些老爷,也没有我女婿这样一个体面的相貌……”答案:胡屠户在范进中举前后截然不同的两种态度形成鲜明的对比,突出胡屠户的前倨后恭、欺贫爱富、趋炎附势的典型市侩的性格。

①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②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

6.反复:强调了……加强语气答题格式:运用了反复的修辞手法,加强了语气,强调了什么,强烈表达了什么之情。

例如:盼望着、盼望着,春天的脚步近了。

答案:运用了反复的修辞手法,加强了语气,强调了“盼望”,强烈表达了作者渴望春天来到的急切心情,同时采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把春天写活了,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春天临近了。

①冒着敌人的炮火,前进!前进!前进!②敌人从哪里进攻,我们就要它在哪里灭亡,敌人从哪里进攻,我们就要它在哪里灭亡7.夸张:夸张是运用丰富的想象力,在客观现实的基础上有目的地放大或缩小事物的形象特征,以增强表达效果的修辞手法,也叫夸饰或铺张。

夸张能引起读者丰富的想象和强烈共鸣。

答题格式:运用了夸张的修辞手法,突出了什么怎么样,启发读者联想,使读者留下鲜明深刻的印象。

例如:教室里静得出奇,连针掉地上的声音都能听见。

答案:运用了夸张的修辞手法,突出了教室的特别安静,启发读者联想,使读者留下鲜明深刻的印象。

①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

("三千丈"为扩大夸张)②芝麻粒儿大的事,不必放在心上。

("芝麻粒儿"是缩小夸张)③太阳刚一出来,地上已经像下了火。

(把前一事物"出来"与后一事物"下火"夸张到几乎是同时出现,有人称此种夸张方式为超前夸张品味语言,回答问题。

(4分)④一尊微弱之躯,一个病中的老人,面对这么多鲜花、掌声、赞叹和美誉,他为什么不像其他明星表露出满心的欢喜与陶醉呢哪怕是装出来的。

一切都是那么静静的,静静的,犹如秋天的一片落叶,静静地飘下,飘到一个地方,风吹一下,就动一动。

风不吹,就静静地禅定着。

那些仍然留在枝头的鲜花与果实与它无关,那些欣赏鲜花与享受果实者的赞叹与它无关。

它只属于大地。

回归大地,是它的理想与抱负。

走向大地时的那份从容与宁静,那份无悔与蕴藉,只有那片掉落的秋叶,才能够懂得!⑤很多的时候,霍金都保持着一种雕塑般的姿态。

没有任何一种雕塑会像他那样生动,会像他那样令人难忘与不舍!身子斜斜的,脖子斜斜的,连他的微笑也都是斜着的,我猜想他看到的人与物也都是斜着的,惟独他的心笔直地立在那里。

《13.约会荷花》(1)第④段说霍金“犹如秋天的一片落叶”,结合全段,说说这个比喻好在哪里。

(2)“身子斜斜的,脖子斜斜的,连他的微笑也都是斜着的,我猜想他看到的人与物也都是斜着的,惟独他的心笔直地立在那里。

”具体说说“斜”和答案:(1)这个比喻生动(或形象)地写出了霍金面对荣誉时的从容(或实现人生价值后的无悔)。

(2)形成对比,突出了霍金在身体残时表现出的强乐观(或从容高洁)的精神品质。

(二)抓关键字词。

答题策略:每个句子都可提炼出一定的内容,有的饱含作者的某种思想、情感,或表用的可取的一种赏析句子的方法。

答题格式:赏析句子注意点:指出具体字词,(细节描写)生动形象地刻画出了(表现了)什么怎样(情感或品质等)。

体会下列加点词语的含义及作用。

(4分)北京时间不到点(1)儿子放假了,天天日上三竿才起。

每天上午十点之前,我俩跑到附近的“德克士”快餐店,要上两个汉堡两杯可乐,早饭就算打发了。

“德克士”这段时间搞活动:早上十点以前、晚上八点以后,汉堡买一送一。

在儿子看来,这就是他的“幸福生活”。

(2)这天,我们进去刚坐定,从门外急匆匆进来两个人,看样子也是父子俩。

父子俩在柜台前站定,气喘如牛。

父亲是个四十来岁的中年人,儿子则跟我孩子不相上下。

他们身上的装束,显然是农村集贸市场上的流行款,与时尚明亮的大厅显得格格不入。

这对父子的到来引起了大家都好奇,我注意到有些食客像我一样,一边大口嚼饮一边余光旁观。

我的位置刚好正对柜台,父子俩的一举一动都在为的视线里。

(3)乡下父亲一边急急地掏钱,一边喊口令似的对服务员说:“同志,要两个汉堡”服务员似乎不大习惯他这种称呼,用手掩了下嘴,笑着说:“先生要什么样的汉堡”向下父亲有点犹豫,显得拿不定主意,但仅仅一瞬,他便坚定地指着墙上一幅宣传画说“要那个,十块钱的。

”服务员微笑着说:“两个超级鸡腿堡,20元。

”乡下父亲愣了,说:“你们不是‘买一送一’吗”服务员微笑着解释:“对不起先生,我们的活动规定,早上十点之前或晚上8点之前以后购买可享受“买一送一”的优惠。

”说着用手一指墙上的报时钟,“您看,现在已经十点过三分了。

”乡下父亲“啊”来一声,掏钱的手便不动了,失望凝固在脸上。

他的儿子在旁边似乎也明白了,很丧气的垂下了头。

乡下父亲不安起来,局促地对儿子说:“勇,要不,咱明天再来”叫勇的小孩说:“明天还要看我妈哩!”乡下父亲搓着手不吭声了,脸上的表情更加尴尬。

他转而试探地问服务员:“同志,能不能,宽限几分钟我们一大早就往这儿赶,结果还是给耽误了!”服务员依旧微笑着,不紧不慢地说:“对不起先生,这是我们公司的规定,我也做不了主。

”乡下父亲又失望地转向儿子:“勇,要不晚上过来8点咱们再来”勇说:“爸,十几里地,天黑咋走呀”乡下父亲说:“你不用来,我来!”勇说:“算了,我不吃了,就当我没有考‘双百’。

”说着又低下了头。

(4)乡下父亲咬了咬牙,枯皴的手在衣袋里摸索,似乎做出来了一个艰难的决定。

我不经意地看了眼手机,显示十点零五分。

儿子正往嘴里海塞,见我看手机,顺口问几点了,我刚要回答,一个念头突然在脑海里出现,让我既紧张又兴奋,心理怦怦直跳。

我答道:“十点”事不宜迟,我还要将错误进行到底!硬了硬头皮,我朝柜台方向高声喊道:“服务员,你们的表快了!快了整整5分钟!”意想不到的是,旁边竟然有人附和:“对,对!快乐5分钟!”还有人迅速地调着手机,然后高高举起:“看,现在刚十点!”我看到,尽管这时用餐的人不多,但几乎所有人都发出了一致的声音。

(5)一时间,柜台里的服务员全楞了,你看我,我看你,有些不知所措。

刚才几个正忙不迭地说着:“先生欢迎关临”“先生请慢走”的服务员也马上噤了声,纷纷朝这边张望。

乡下父亲和儿子也转过头来,一脸感激的寻找,寻找帮他们说话的人。

他们的眼睛逐一扫过去,找不到定格的地方。

顿时,整个大厅安静下来了,只有反复播放的轻音乐在低回萦绕。

(6)刚才一直为父子俩“服务”的那个服务员掏出手机,狐疑地看着。

一边看,一边模仿着电台播音员报时的腔调:“现在是北京时间——”她故意顿了一下,而后一个字一个字地说:“不——到——点!”说完扬起脸,冲其他姐妹诡秘地一笑。

接着,我听到,整个柜台内响起一片银铃般的“报时声”:“北京时间——不到点!”“北京时间——不到点”……(7)乡下父亲从服务员手里接过热乎乎的两个汉堡,转过身,用手背悄悄揩了下眼睛。

(1)乡下父亲“啊”了一声,掏钱的手便不动了,失望凝固在脸上。

(2)乡下父亲从服务员手里接过热乎乎的两个汉堡,转过身,用手背揩了下眼睛。

答案:4(1)“凝固”是固定不动的意思。

形象地刻画出父子得知时间已过,不能享受优惠时的失望又无助的表情。

(2)“揩”是擦的意思,细节描写生动形象地刻画出父子对众人善意谎言的由衷感激之情。

(1)好一会儿,我感觉到她抓住我的那只手有了力度,她攥住了我的三根手指头,紧紧地攥住,两颗晶莹的泪珠,从她的眼角滚落而下。

(2)当我把这个结果告诉女儿时,她一下子就搂紧了我的脖子,搂得很紧。

(2009鄂州卷《32.女儿的“遗产”》)答案:11.(1)一个“攥”字,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女儿抓妈妈手指头的力度,刻画出了女儿对妈妈的难割难舍的依恋;(2)一个“搂”字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女儿死里逃生的庆幸与激动,真实地再现了人物复杂的心理。

回家去问妈妈毕淑敏①那一年游敦煌回来,兴奋地同妈妈谈起戈壁的黄沙和祁连的雪峰。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