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方言于地区情感表达与文学创作之意义——以“姥姥”与“外婆”之争为例
“姥姥”“外婆”方言之争辨析

“姥姥”“外婆”方言之争辨析作者:陈沩来源:《中学语文·教师版》2018年第09期近日,上海一小学二年级使用的教材,将第二十四课《打碗碗花》原文中所有的“外婆”全改成了“姥姥”,有家长关注到这一问题,向教育部门反映。
而上海市教委给出的回复是:查阅《现代汉语词典》后,“姥姥”一词是普通话词汇,而“外公”“外婆”则属于方言,希望学生多了解祖国语言的多样性,并提出上海是一个国际化大都市,要持开放包容的态度。
此回复一出,便引起了公众热议。
一、“姥姥”“外婆”孰为方言在《现代汉语词典》第六版中,“外婆”一词被标注为方言词,而“姥姥”一词则是普通话词汇。
这其实也并不奇怪,因为《现代汉语》中对普通话的定义即是以北京语音为标准音,以北方方言为基础方言,“外婆”在南方被广泛使用,因此被看作是方言。
从两个词产生的时间来看,“外婆”未必就是方言词。
在中国古代封建宗法制社会里,父系亲属与母系亲属的界限是非常分明的,以男性为中心,把亲属分为宗亲、外亲等,母系亲属被称为“外戚”,《史记》《汉书》写到母系,都称“外家”,而这个“外”则有“远”的意思,也就是說母系亲属那边是比父系亲属这边要疏远的。
“外祖母”就是“外亲”的一种。
“外祖母”之称从先秦一直沿用至今,例如《礼记·檀弓》:“齐谷王姬之丧,鲁庄公为之大功。
或曰由鲁嫁,故为之服,或曰外祖母也。
”“外婆”这一称谓最早“见于唐代。
例如唐代《法苑珠林》中:“我是汝外婆,本为汝家贫,汝母数从我索粮食。
”“外婆”在唐代便已被作为书面语使用,“姥姥”则一直到明代才逐渐为人当做母系亲属长辈义使用,且是口语称呼。
因此,在唐之后、明代之前,“外婆”作为通用的指示母亲的母亲这一含义是没有异议的。
而且,“姥姥”一词偏口语化,适用于口语语境,鲜少在书面中使用,“外婆”则是书面和口语都在使用,不会令文章显得不正式,也不会失去口语中表达亲切语气的作用。
从这个角度来看的话,可以说“外婆”是普通话,“姥姥”很有可能是方言词汇演变而来。
浅析方言在文学作品中的作用开题报告

[9]谢苍霖.绰号异称词典[Z].南京:江西高校出版社,1999.
[10]梁斌.我在深入生活[M],北京:文艺报,1987.
[11]论白话为维新之本[N],北京:清议报全编(卷二十六),1907.
[12]汉字索引制及西洋文学[N],北京:新青年第4卷第5号,1924.
三是探讨方言在文学中的实际创作效果,比较有代表性的是李怡的《看现代四川文学中的方言》以及发表在《创作论坛》上的《文学方言的局限于方言写作的危机——以现代湘籍作家为例》的系列文章,这类文章主要讨论了作家运用方言创作所面临的困境以及创作的影响力。其缺陷在于只能探讨某一地方的接收情况,而不能拓展到其他方言区,具有一定的局限性。
[13]上海:新青年[N]第4卷第1号,1922.
[14]胡适.答黄觉憎君折衷的文学革命论[N],北京:新青年第5卷,第3号.
[15]袁宾,等.二十世纪近代汉语研究,书海出版社2001年12月版.
[16]倪海曙.中国语文的新生,时代书报出版社,1949年。
[17]陈望道.关于大众语文学的建设[M],上海:申报·自由谈1923.
七、指导教师意见和建议:
选题不错,往届没有做过。在具体的论述时,希望尽可能的广泛收集材料,做到有理有据,论述充分。同意开题。
指导教师(签字):年月 日
说明:1、论文(设计)类型:A—理论研究;B—应用研究;C—设计等;
2、论文(设计)来源:指来源于科研项目、生产/社会实际、教师选题或其他(学生自拟)等;
1、从现代语言的流变看方言于文学的关系
2、方言之于文学的特殊功用
3、方言在《红旗谱》中艺术表达方面的功用
四、完成毕业论文(设计)所必须具备的工作条件及解决的办法:
乡土文学中的方言书写在语文教育中的价值探析

乡土文学中的方言书写在语文教育中的价值探析乡土文学指的是反映乡村生活和风俗习惯的文学作品,它是文学中的一支重要流派。
方言是指一个地区使用的特定语言,方言书写在乡土文学中起到重要的作用。
在语文教育中,乡土文学中方言书写的价值也变得越来越重要。
本文将探讨乡土文学中的方言书写在语文教育中的价值。
一、丰富语言文化乡土文学中的方言书写丰富了语言文化。
方言是每个地区的独特语言,乡土文学作品使用方言书写,能够让读者感受到当地的口音、语调和习惯用语。
这样能够使读者更深入地了解当地人的文化,了解当地人的性格和情感,深度理解当地文化底蕴和历史文化背景。
二、促进地方文化传承乡土文学中的方言书写也有助于促进地方文化传承。
方言是一个地方独特的习惯用语,不同的方言显现不同地区的文化特点,故方言书写也能促进地方文化传承。
方言书写可以让读者更好地了解当地习俗、传统和民俗等丰富多彩的文化形态,从而进一步增强当地文化的魅力和吸引力。
三、加深认同感乡土文学中的方言书写能够加强读者与地方之间的认同感。
对于当地的居民和出生在当地的读者来说,他们熟悉和使用方言的程度更深,看到乡土文学中使用方言的情节,能够唤起他们心中最原生态的情感,从而加强对这个地方的认同感。
四、提高阅读兴趣乡土文学中的方言书写能够提高读者的阅读兴趣。
方言的使用能够增强小说的真实性和生动性,让读者更深入地了解故事的内容和情节,从而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
相比标准的语言书写,方言书写更贴近生活,读者更容易产生共鸣和情感升华。
综上所述,乡土文学中的方言书写在语文教育中起到了多种价值。
方言书写丰富了语言文化,促进了地方文化传承,加深了读者对地方的认同感,提高了阅读兴趣。
因此,乡土文学中方言书写已经成为语文教育中不可缺少的一个环节。
上海语文课本里“外婆”变“姥姥”,人们为什么不甘心?

上海语文课本里“外婆”变“姥姥”,人们为什么不甘心?今天的朋友圈里,很多南方人都不太高兴。
因为从昨天起就有网友爆料,上海的小学语文教材把作者原文里的“外婆”一词全部改成了“姥姥”——当地人基本不会日常使用的称呼。
这篇课文叫《打碗碗花》(李天芳著散文),出自上海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小学二年级第二学期语文课本(试用本)。
新版和电子原版对比不仅在网上能找到的原文里,作者写的是“外婆”,有网友晒出女儿7年前的沪教版语文课本,那时候也还是“外婆”,并没有改动↓↓图via.@白兔老爸结果7年后,不止是《打碗碗花》一篇课文遭到“篡改”,同一本教材的第6课《马鸣加的新书包》,也全部使用的“姥姥”这一表述↓↓图via.@小阿_小圆圆网友们当然不服气,找出了官方在去年针对此问题的答复:上海市教育委员会认为,“姥姥”是普通话词汇语,而“外婆、外公”属于方言;作出改动更深层次的考虑是“希望学生了解祖国语言的多样性,共建和营造多元、包容、开放、和谐的社会环境”↓↓图via.@永昌囯王不解释还好,一解释网友们更气了——改动原文,作者本人知道吗?经过她老人家同意吗?因为按照规矩,人家作者已经写好了、公开发表过的文章,要不作者自己改,要不在下方加注释,如果没有版权让渡的相关事宜,出版方直接更改原文难免有不尊重作者原意的篡改嫌疑。
除此之外,这个看起来就是个“Ctrl+H”的简单改动,背后还涉及了好几个重要、且容易引起争议的社会问题。
其一,就是扎了老百姓的心。
“正正经经叫了几十年的‘外婆’,怎么突然就成了方言呢?印象中,明明‘姥姥’才是方言啊!”——甚至连很多北方人都认为“外婆”才是普通话&书面语。
不止是上海人,南方大部分地区都是管妈妈的妈妈叫“外婆”,根本没有“姥姥”什么事儿,可能只在《家有儿女》里听夏雨喊过。
以吴语地区和湘语地区为例↓↓via.维基百科实际上,“外婆”一词确实不属于方言。
1985年出版的《北京方言词典》在解释“姥姥”的时候就用“外婆”作同义词,可见后者是大家都能理解的通用语。
语言多样本属实 回归原作是本真——从“姥姥”和“外婆”之争论尊重语言多样性的重要性

况且方言也 有自己的市场 ,自己的特色 ,尤其 表现 在 文化 领 域 。那 么 本文 的 第一 部分 内 容就 是 基 于 “姥 姥 ”和 “外 婆 ”之 争 的事 件 .来 谈一 谈 方 言 的重 要 性 .一 般说 来 ,方 言 具 有标 志性 、乡土 味 、地 域 实
教 学过 程 中 .李 老 师先 通 过 有趣 的 “对 句飞 花 令 ”活动 .以“豆是 的 豆 ”,调 动 学 生积 极 参 与 课 堂 学 > -- j,从 一 开 始就 掀 起 了一 个 小 高潮 .让 学 生在 轻松 的氛 围 中掌握 了“品豆 ”的方 法:既 关注豆 .也 关 注 与豆 相 关的人 和 事 然后 .引 导学 生活 学 活用 .用 “品豆 ”的方 法来“赏戏 ”.进一 步-/ ,)rI练学生 迁移 思考 的 能 力 这 样 的 设 计 体 现 了 由“教 读 ”到 “自读 ”的 理念
譬I{II 中学语文.语言万象
语言多释本属实 回归原作是本真
— — 从 “姥 姥 ”和 “外婆 ”之 争论尊 重 语言 多样性 的重要 性
作文:“方言与普通话”构思立意及范文(语言是文化的“活化石”,而方言是地域文化的反映)

四、写作(60分)2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语言是文化的“活化石”,而方言是地域文化的反映,正如“京腔京韵自多情”,很多方言中的语汇具有不可替代的表现力。
而推广普通话,能方便不同地域的人们之间交流,是国家战略。
现在大量农村劳动力进城务工,讲方言的人越来越少,方言有消亡的趋势。
如何在推广普通话与保护方言及其代表的文化之间求得平衡,需要深入思考。
“醉里吴音相媚好”的吴方言柔婉动听,还是非物质文化遗产昆曲的载体,如果呼唤和称谓变成了矫情,如果口语都变成了书面语,牺牲的不仅是语汇,还将有亲情,以致独特的文化风情。
对于乡土方言消亡的尴尬你有怎样的感触,结合自己的感受和思考,写一篇作文。
要求:①自选角度,自拟标题;②文体特征明显(诗歌除外);③不少于800字;④不得抄袭,不得套作。
人文底蕴:人文积淀科学精神:理性思维勇于探究学会学习:勤于反思责任担当:社会责任实践创新:问题解决【审题】限制性1.现实性。
材料中“讲方言的人越来越少,方言有消亡的趋势”虽非热点,但却是一个有深度的文化现实类话题,立意时不可想象或推断,思考要建立在现实生活的基础上,举例或叙事的素材应来源于现实。
2.思辨性。
“如何在推广普通话与保护方言及其代表的文化之间求得平衡”,感受与思考既要考虑到推广普通话的大政方针,又要顾及方言消亡带来的负面影响,“求得平衡”就是思考二者的辩证关系,切不可只顾及一方而忽略另一方。
3.情感性。
材料第一段叙述较为客观,第2段叙述明显带有感情色彩,尤其是任务指令中“方言消亡的尴尬”,更表明立意时应倾向于保护方言及其所代表的文化。
开放性1.“你有怎样的感触”,可结合自己现实生活的经历与思考来立意,特别是小时随赴异地打工的父母一起生活,长大后因户口又回家乡读高中参加高考的学生,这方面感触更深,思考更有厚度,而且这部分学生比例不小。
2.“牺牲的不仅是语汇,还将有亲情,以致独特的文化风情。
”材料中的这些句子以及“活化石”、“京腔京韵自多情”“醉里吴音相媚好”的灵活精当引用,启发学生在思考议论的同时,也可以有恰当的抒情,诗句的引用,本次作文更具文采。
“外婆”与“姥姥”之争

【教育时政】●文化视野看:“外婆”与“姥姥”如何争吵6月20日,一名网友爆料称,上海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小学二年级第二学期语文课本(使用本)中第24课,编者将《打碗碗花》原著中的外婆一词改为姥姥,第5课《马鸣加的新书包》一文中,原著中出现的外婆一词,也都被改成了姥姥。
《打碗碗花》一文为作家李天芳所写,说的是“我”小时候在外婆家采打碗花的趣事。
这篇散文很早就被选入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语文课本,当时文中的“外婆”还是“外婆”,但如今到了上海版的教材里,“外婆”就成了“姥姥”。
6月21日,上海市教育出版社发布声明称,在沪教版小学阶段的语文教材中,既有“外婆”的称谓,也有“姥姥”的称谓,“外婆”的称谓出现了8处,“姥姥”出现了4处。
沪教版小学二年级第二学期语文教材把“外婆”改成“姥姥”,是为了落实该学段识字教学任务的需要。
该出版社进一步解释:“外”“婆”“姥”三个字都是小学二年级识字教学的基本任务,“外”字安排在二年级第一学期第4课,“婆”字安排在二年级第二学期第18课,“姥”字安排在二年级第二学期第24课,即在认读“姥”字前,学生已经认读了“外”“婆”两个字。
可是,为了落实识字任务需要,就可以任意篡改原著的文字吗?事后,《打碗碗花》的作者李天芳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这个问题的关键不在于方言还是口语,也不在于教学上如何理解这个词,事情的本质是,既要做修改,就应该跟作者打招呼,不打招呼就修改是对作者的不尊重,到底是“外婆”好还是“姥姥”好,应该是由作者决定的。
很显然,无论是该课文作者本人,还是众多网友,均对上海市教育出版社发布的声明不认同。
许多网友调侃:“刘外婆进大观园”“澎湖湾呀澎湖湾,姥姥的澎湖湾”——听起来怎么都觉得别扭。
面对愈发汹涌的舆论,6月23日,上海市教委教研室、上海教育出版社就此事发文致歉。
他们表示,在修改课文时只考虑了识字教学的因素,未征求作者意见,没有充分意识到地方用语习惯,确实存在不当之处,向社会各界及作者本人表达诚挚歉意。
关于各地对外婆和姥姥的称呼区别问题总结

关于各地对外婆和姥姥的称呼区别问题总结
导读:
近日,一则关于“小学教材外婆改姥姥”的新闻事件,引来众多媒体的报道。
据悉,上海小学课文《打碗碗花》将原作“外婆”一词全替换为“姥姥”。
当地教委会表示“外婆”一词是方言,“姥姥”一词是普通话。
为此,网友们吵得不可开交。
有网友表示:明明“姥姥”是方言,“外婆”才是地道的普通话。
上海大学语言学专家钱教授也反对课文的修改,他说:没有必要把“外婆”改成“姥姥”,“姥姥”原来就是北京的方言词,后来吸收进普通话所以叫“姥姥”,“外婆”这个词在汉语里用得很广。
方言地图:妈妈的妈妈各地怎么称呼?
妈妈的妈妈到底怎么称呼才正确呢?我们用亿图图示软件制作了一张方言地图,你可以从图片上,清楚的看到各地是怎么称呼的。
显而易见的是,各地对外祖母有着不同的称呼,没有统一标准的答案。
那么,“外婆”和“姥姥”两个词汇究竟还有哪些异同点呢?
“外婆”和“姥姥”究竟有什么区别?
称谓语在我们的日常生活和交际中,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对家庭长辈的称谓,绝不是随心所欲的,每个称谓都有一定的意义。
通过以下思维导图,你便会感受到“外婆”和“姥姥”的具体异同点。
总而言之,“姥姥”和“外婆”都可以用于表达外祖母的称谓,但是北方人更习惯叫“姥姥”,南方人更习惯叫“外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前二例“拥 ”字义为持 ,用在“仄仄平平平仄仄” “仄仄仄平平 ”律 式第三 字 ,一平一 仄 (以上声归 仄 )。例 (3)、例 (4)“拥 ”字 义 为聚 集 ,用 在 “仄仄平 平 仄”“平平 仄仄仄平 平”律式第三 、第五字 ,一平一 仄。后二例“拥”字义为壅塞 ,用在“平平平仄仄”“仄 仄平平仄仄平”律式第三、第二字 ,一平一仄。
关于“外婆”和“姥姥”的使用范 围早 已有学者 做过调查。根据《汉语方言地 图集》调查显示 ,在全 国930个调查点中 ,使用“外婆 ”类说法 的方言点共 有 296个 ,其分布范 围不仅在官话区以外的各大方 言区(如 ,吴语、赣语、闽语 、湘语),在官话区中也有 较为广泛 的使用的情况出现 (tu西南官话 、兰银官 话 );使用“姥姥”类说法的共有 71个 ,主要分布在 北京 、河北 、黑龙江、吉林 、辽宁 、山西、河 南等省份 的官话区 (如北京 官话 、东北官话 、中原官话 、江淮 官话 )。故 在 一定 程度 上 来说 ,“姥 姥 ”也可 以视 为方 言。除此两种大类的称呼之外 ,在其他调查点的方 言中,“外祖母”的称法至少还有 61种。
(3)朝餐唯 药菜,夜半只纱灯。(自居易《山居》, 五律 )
(4)暮 雨 不知 浈 口处 ,春 风 只 到穆 棱 西 。(刘 长 卿《使 次 安 睦寄友 人》,七律 )
四 例 中 “只 ”都 用 作 副词 ,前二 例 用在 “平 平 仄 仄平”“仄仄平平平仄仄”律式第一 、第五字 ,必读平 声 ;后二 例用在 “仄 仄仄平 平 ”“平 平仄 仄仄 平平 ”律 式第三字 ,属仄声(以上声归仄)。
前二例 “愈”字义为 :病好了 、把病治好 。用在 “仄 仄平平仄 ”“仄仄平平 平仄仄”律 式第五 、第三 字 ,一仄(以上声归仄 )~平 。后二例 “愈”字义为 :更 加 。用在 “仄仄平平平仄仄 ”“仄仄平平 仄”律 式第 六 、第四 字 ,~仄 (以上声 归仄 )一平 。
5.只 A.广 韵诸移切 ,平支照三 ,旧读 zhi。“只”字在 上古是用作语 气词 ,唐诗仅有 1例 ,这里不作论证。唐诗中主要用 作副词 ,表示范围和数量有限,相当于“仅”,有平上
[作者通联 :湖北大学文学院]
浅析方言子地 区情感表达与 文 学创作之意义
— — 以 “姥姥 ”与 “外婆 ”之 争为例
画 柳 杰
一 、 “外 婆”与“姥姥 ”之争 的根 源 1.‘I姥 姥 ”并 非放 之四海 皆准 前 段时 间 ,一 则关 于 上海 小学 语 文教 材 的
79
拳IfI 中学语文·语言万象
新 闻引 发广 泛 的社会 讨 论 。被 收 入沪 教版 语 文 课本 (试 用版 )的《打碗 碗 花》一 文 中 ,其 原作 中 的 “外 婆 ”一 词 都 被 替 换 为 了 “姥 姥 ”。上 海 市 教 委回应 ,在《现 代汉语词典 》(第六版 )中 ,“外婆 ” 是方 言词 汇 ,而 “姥姥 ”为普 通话 词汇 。或许 ,上 海 市 教 委 此 番 做 法 是 为 了 将 “标 准 语 ”进 行 推 广 ,殊 不知 ,此举所 引起 的社会 反响 已经远 远超 出修 改 者 的 预 知 。
中学语文·语言万象 II ll攀
式第三字 ,读平声 ,合律 ;用在“仄仄仄平平”律式第 一 字 ,属仄声(以上声归仄 )。后二例 “逾”字义为更 加 ,用在 “仄仄平平仄 ”第四字 ,读平 声 ;用在 “仄仄 仄平平”律式第三字 ,以上声归仄。
3.捷 (拥 ) A.广 韵 于 陇 切 ,上 肿 影 ,旧 读 y6ng。B.集 韵 于 容切 ,平锺影 ,今读 yong。“拥 ”字义为 :抱 、持 ,聚 集 、壅塞 、围着 ,据有 ,动词 ;有平上两读 ,上声为常 读 ,现代只保留平声一读 。《汉语大词典》等注为平 上义同 ,是正确 的;新版 《辞源》只注上声一读 ,有 缺 失 。下 举 六例 : (1)三十拥旄谁不 羡,周郎 少小立奇功 。(刘长 卿《观校 猎 上 淮西相 公》,七律 ) (2)将 军别换马 ,夜 出拥雕 戈。(杜甫《日暮》, 五 律 ) (3)绮 陌拥行 骑 ,香尘 凝 晓空 。(武元 衡《奉 和 圣 制 重 阳即事》,五 排 ) (4)金 阙晓钟 开万户,玉阶仙仗 拥千官。(岑参 《奉和 … … 贾至早朝 大 明宫》,七律 ) (5)浮花拥 曲处,远影落中心。(刘 禹锡《双溪》, 五 律 )
两读 (上声为常读 ,现今失去偏读平声 )。《汉语大词 典》等把“只”的副词义注为平上两读 ,是正确的;新 版《辞源》仅注上声反切 ,有缺失 。下举四例 :
(1)胜迹 都无 限 ,只应伴 月归。(杜 审言《都尉 山 亭》,五律 )
(2)江 月 去人 只数 尺 ,风 灯照 夜 欲 三更 。(杜 甫 《漫 成 一绝》,七 绝)
4.愈 A.广韵以主切 ,上虞喻四 ,今读 yd。B.集韵容朱 切 ,平虞喻四 ,旧读 y 。“愈”字义为:病好了 ,胜过 , 动词 ;更加 ,副词。有平上两读 ,上声为常读 。现今只 保留上声读 。《汉语大字典》《汉语大词典》对以上义 项只注上声反切 ,于中古音读有缺失。下举四例 : (1)积 病 攻难愈 ,衔 恩报 转 微 。(包 佶 《立春 后休 沐》,五律 ) (2)飞檄愈风知妙手 ,也须分药救 漳滨。(吴融 《病 中宜茯 苓寄 李谏 议》,七律 ) (3)绝代 贞名 应愈 重 ,千 金 方 笑 更难 移 。(孙 鲂 《主 人 司空见和 未开 牡 丹… …》,七绝 ) (4)光接神愈骇 ,音来味不成。(韦嗣立《酬崔光 禄 冬 日述 怀赠答》,准 五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