茅盾
茅盾原名叫什么

茅盾原名叫什么茅盾是中国近代最为知名的作家之一,他在文学领域有着非同寻常的地位。
那他原名是什么呢?下面是搜集整理的茅盾的原名,希望对你有帮助。
茅盾原名沈德鸿,字雁冰,浙江嘉兴桐乡人,中国现代著名作家、文学评论家、文化活动家以及社会活动家。
1916年与郑振铎、叶圣陶、王统照等人发起组织文学研究会,提倡现实主义文学,任《小说月报》编辑、主编,《民国日报》主笔,1928年东渡日本,1930年回国加入左联,抗战爆发后与巴金等人在上海合编《呐喊》、《烽火》,后任香港《文艺阵地》主编,新疆学院文学系主任,中苏文化协会新疆分会理事,1940年赴延安在鲁艺讲学,后在重庆、香港等地从事文化活动,1946年访问苏联,回国后任《小说月刊》主编,1949年后历任文化,中国作家协会主席,全国文联副主席,《人民文学》、《译文》杂志主编,全国人大代表,全国政协副主席。
1952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
1981年3月27日,茅盾逝世。
茅盾的一生是怎样茅盾出生于1896年,因为当时正是清末民初,因而很多的思想都竞相交融碰撞,茅盾便在这样一个变动的社会背景之下长大。
茅盾早年虽然十分不幸,但是他的母亲给予他非常好的教育。
起初,茅盾并没有想要成为小说作家,而是对画画情有独钟,但是因为现实种种压迫,茅盾最终走上了一条小说创作的道路。
茅盾在文坛中取得了非常重大的成就,他的很多代表作品都已经成为了一个时代的标志。
茅盾出生于浙江桐乡市,早年就失去了父亲,可以说他的童年都与母亲相依为命。
茅盾的母亲十分开明,她鼓励茅盾前去读书,而茅盾也非常用功,取得了优异的成绩。
但是由于家境贫寒,茅盾的求学梦想不得不中断。
但是茅盾并没有就此放弃,而是辛苦地工作,用自己的工资成功地就读了高中。
之后,茅盾又开始从事创作,在很多知名的报刊上发表了很多作品。
当茅盾的小说《子夜》正式发布的时候,立即就在社会上引起了巨大的反响,并且也受到了一致的好评,而茅盾也正式出现在公众的视野之中。
茅盾

茅盾(1896年7月4日-1981年3月27日),原名沈德鸿,笔名茅盾、郎损、玄珠、方璧、止敬、蒲牢、微明、沈仲方、沈明甫等,字雁冰,浙江省嘉兴市桐乡市人。
茅盾出生在一个思想观念颇为新颖的家庭里,从小接受新式的教育。
后考入北京大学预科,毕业后入商务印书馆工作,从此走上了改革中国文艺的道路,他是新文化运动的先驱者、中国革命文艺的奠基人。
茅盾同时也是中国现代著名作家、文学评论家、文化活动家以及社会活动家。
代表作有小说《子夜》、《春蚕》和文学评论《夜读偶记》。
1981年3月14日,茅盾自知病将不起,将稿费25万元人民币捐出设立茅盾文学奖,以鼓励当代优秀长篇小说的创作。
1896年7月4日,生于浙江省桐乡县乌镇。
1913年,茅盾考入北京大学预科第一类。
预科毕业后,入商务印书馆编译所工作。
1920年初,主持《小说月报》“小说新潮栏”编务工作。
同年11月,茅盾正式接编《小说月报》。
1921年,1月,参与发起组织“文学研究会”,接编并改革《小说余月报》。
7月,中国共产党成立,由上海共产主义小组成员转为正式党员。
1923年,辞去《小说月报》主编职务,转商务印书馆国文部工作。
1925年,被选为出席广州国民党第二次全国代表大会代表。
1926年,留广州工作,任国民党中央宣传部作秘书。
3月,返沪。
1927年,1月赴武汉,任中央军事政治学校武汉分校教官。
约4月,任汉口《民国日报》主编。
7月间,从武汉至南昌不顺,阻于牯岭。
8月,南昌起义失败,试图与党组织取得联系而不得,从此失去与党组织失去联系。
9月,于上海以茅盾为笔名发表小说《幻灭》。
1928年,1月,完成6月,先后完成《动摇》《追求》──即三部曲《蚀》的创作。
7月,东渡日本,期间写有长篇小说《虹》(未完)和《从牯岭到东京》等。
1929年,论文《读<倪焕之>》发表。
1930年4月,回上海。
不久加入中国左翼作家联盟。
1931年,开始创作《子夜》1932年,7月,发表《林家铺子》。
茅盾

生平简介
茅盾(1896—1981),生于浙江桐乡乌镇一个地主 家庭,原名沈德鸿,字雁冰。 1914年进入北京大 学预科,1916年入商务印书馆工作,1921年主编 《小说月报》,同时与郑振铎等发起文学研究会。 提倡“文学为人生”的艺术主张,是社会剖析派小 说的主将。解放后,曾担任过文化部长、文联名誉 主席、作协主席,《人民文学》主编等职务。1981 年逝世,捐出25万元,设立 “茅盾文学”基金会, 鼓励长篇小说创作。
国民族资产阶级的前途是十 分黯淡的,他们软弱而且动 摇。当时,他们的出路只有 两条:投向帝国主义,走向 买办化,或者与封建势力妥 协。
主题思想: 以 20 世纪 30 年代半封建半殖民地的上
海为背景,以民族资本家吴荪甫和买办资本家赵伯
韬的矛盾冲突为主线,充分展现了当时中国社会的
各种矛盾和斗争,展现了金钱的罪恶,描述了动荡
我是真实地生活,经验了动乱中的最复杂的
人生的一幕,终于感得了幻灭的悲哀,人生 的矛盾,在消沉的心情下,孤寂的生活中, 而尚受生活执着的支配,想要以我的生命力 的余烬从别方面在这迷乱灰色的人生内发一 星微光,于是我就开始创作了。 ——茅盾
《蚀》三部曲
时代痛苦的结晶
痛苦地反思、真诚地记录着 一批“可爱、可同情”的青年 如何在旋兴旋落、急进急逆的 大革命浪潮中被扑打得天旋地 转、六神无主,而这场轰轰烈 烈的革命又如何在偷天换日的 鬼蜮伎俩中被淹没在令人心惊 肉跳的血泊里。
农村三部曲
《子夜》所遗落的题材的横向拓展
我的原定计划比现在写成的还要大许多。例
如农村的经济情况,小市民的意识形态(这 决不像某一班人所想像那样简单),以及一 九三0年的《新儒林外史》。 ——《子夜· 跋》
4、茅盾·作品

《林家铺子》1
二、《林家铺子》 (一)《林家铺子》写于1932年6月,1932年7月《申 报月刊》创刊号;俞颂华。一二八战争时商务印书 馆毁于战火,编译所、印刷厂、东方图书馆均被炸 毁。 《申报》的具体事情 《申报月刊》 小说原名《倒闭》 《林家铺子》名称的来源。 (二)内容梗概
《林家铺子》2
小商人林先生、店员寿生、黑麻子、卜局长、小债主朱三阿太、 桥头陈老七、张寡妇等。 (三)人物分析:林先生 林先生是一个小商人。他老实厚道、谨小慎微、兢兢业业、 经营手段较为精明。受到了资本主义经营方式的影响。“一 元货”的方法。 钱庄 主要顾客——农民 同业中伤、反动军队的勒索、地方官吏的讹诈迫害 (四)主题 小说通过对林家铺子这一小市镇杂货铺倒闭经过的描写,揭露 了国民党政权的腐败,揭示了20世纪30年代初中国民族商业 凋敝衰萎、农村经济走向破产的社会现实以及黑暗的社会给 下层人民所带来的痛苦遭遇。(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
《子夜》2
2、中国已经走上资本主义道路,反封建的任务应由中国资产 阶级来担任——这是托派的观点(《动力》)。 3、中国的民族资产阶级应在反对共产党领导的民族民主革命 运动与反对官僚买办资产阶级的夹缝中求得生存与发展,建 立欧美式的资产阶级政权。 针对这些论点,茅盾产生了“大规模地描写中国社会现象的企 图”——这便是《子夜》的创作动机。 (四)内容梗概 吴荪甫 赵伯韬 (五)人物分析 1、吴荪甫 吴荪甫是中国20世纪30年代初的一个民族资本家。他是上海工 业界的巨头 裕华丝厂
《子夜》3
孙吉人(太平洋轮船公司的总经理) 王和甫(大兴煤矿公司总经理) 杜竹斋(金融资本家) 在性格,吴荪甫具有两重性——一方面,他精明强干、 雄心勃勃、有魄力、有手腕、有实力、有发展民族 工业的理想。另一方面,他软弱、空虚。
茅盾

(二)、《虹》
• 《虹》是茅盾的第二部长篇小说,以梅行 素的成长经历反映‚五四‛到‚五卅‛时期的 社会大变动以及梅女士由反抗封建婚姻、追求 个性自由到投身革命与集体之中的个人成长的 心路历程。
•
‚这是我第一次写人物性格有发展, 而且 是合于生活规律的有阶段的逐渐的发展而不是 跳跃式的发展‛。
‚虹‛具有象征意义,‚虹‛是桥,虽幻 美,却有诱人的魅力,但本身是空幻的,是过 渡性的。
(1)《子夜》的主题思想
•
以20世纪30年代半封建半殖民地的上海为 背景,以民族资本家吴荪甫和买办资本家赵伯 韬的矛盾冲突为主线,充分展现了当时中国社 会的各种矛盾和斗争,描述了动荡时代中国民 族工业在帝国主义、买办资产阶级压迫下的艰 难处境和不可避免的悲剧命运,深刻地揭示出: 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要想发展民族工业 是根本不可能的。
江南水乡乌镇
茅盾
茅盾的父亲母亲
青年时代的茅盾
茅盾晚年
茅盾故居
茅盾故居Βιβλιοθήκη •1896年7月4日生于浙江桐乡县乌镇。父亲沈 永锡,清末秀才,通晓中医,是具有开明思想 的维新派人物,颇重视新学,除声、光、化、 电和数学等自然科学外,也喜欢传播进步思潮 的社会科学著作。母亲陈爱珠,是一位通文理、 有远见而性格坚强的妇女。茅盾10岁丧父,童 年时代,就接受了母亲所教的文学、地理和历 史知识。茅盾说,‚我的第一个启蒙老师是我 母亲‛。
茅 盾
一、茅盾生平与创作道路
• 茅盾(1896—1981), 原名沈德鸿,字雁冰,浙 江桐乡乌镇人。茅盾是发 表小说《幻灭》时用的笔 名。 • 茅盾是在中国内外享 有崇高声誉的著名作家。 他同鲁迅、郭沫若一起, 为中国文艺和文化活动奠 定了基础。 • 在他60多年的文学生 涯中,创作了大量杰出的 文学作品,描述了中国民 主革命的艰苦历程,丰富 了中国的文学宝库,提高 了现实主义文学创作的水 平,在现代文学史上留下 了不可磨灭的功绩。
茅盾生平

茅盾生平:(1896-1981)二、茅盾思想及创作三、茅盾对中国现代文学史独到的贡献:(一)为中国现代文学塑造了一些新女性形象。
著名的《蚀》三部曲《幻灭》《动摇》《追求》、《虹》中各种女性的形象。
(二)塑造了一批民族资本家的形象。
和这些新女性相比,茅盾笔下的民族资本家的形象往往显得更沉实,更安稳,更有社会气魄。
《子夜》中的吴荪甫;《第一阶段的故事》中的何耀先等。
茅盾的文学创作1、 1927—1928:处女作《幻灭》。
第一次使用“茅盾”作笔名。
2、1928年7月—1930年4月旅日期间:短篇集《野蔷薇》《泥泞》散文《卖豆腐的哨子》《红叶》、论文《从牯岭到东京》等。
3、1930年4月到抗战爆发:创作鼎盛期长篇《子夜》、短篇“农村三部曲”(《春蚕》《秋收》《残冬》)、《林家铺子》。
4、抗战期间:从事抗日文化工作。
著名散文《风景谈》《白杨礼赞》长篇《腐蚀》《霜叶红似二月花》,中短篇集,散文集等。
5、抗战胜利后写剧本《清明前后》。
建国后担任文化部长,主要从事文学批评,基本停止文学创作活动处女作《蚀》三部曲:《幻灭》《动摇》《追求》。
作品表现的是“现代青年在革命壮潮中所经过的三个时期:⑴革命前夕的亢昂兴奋和革命既到面前时的幻灭;⑵革命斗争剧烈时的动摇;⑶幻灭动摇后不甘寂寞尚思作最后之追求。
”《幻灭》:通过静女士在爱情和革命上的追求与幻灭,表现了小资产阶级走向革命和在革命中的幻灭过程。
《动摇》:展示的是的革命时代革命与反革命势力激烈斗争时期的现实。
方罗兰的形象反映了在政治和爱情上动摇、妥协、软弱者的精神特质。
《追求》:表现的是一群知识分子的心灵挣扎、精神自我拯救以及掩饰不住的幻灭感。
以章秋柳为代表。
《子夜》是茅盾最优秀的作品,最大程度地体现了茅盾社会分析小说特征。
小说获得巨大的声誉,最主要的原因在于它对当时中国社会性质的分析和认识。
茅盾以小说的形态,以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对中国社会性质和历史方向进行了价值判断,就是中国无法走资本主义道路,只能进行无产阶级革命。
茅盾

茅盾被誉为“二十世纪的巴尔 扎克”和“二十世纪的别林斯基”。 文学史界近年来公认茅盾是中国社 会剖析派小说的坛主。
茅盾理论探索时期(1916-1926), 作为初期新文学运动的一个重要的倡导者和 推动者,主要是从事理论批评和译介外国文 学作品。革命民主主义和现实主义是他的政 治思想和文学思想的基本方面。同时,思想 受到左拉、托尔斯泰的影响,在五•四新文 化运动和新文学主张的感召下,参加革命活 动,思想逐步走向成熟。
林老板:谙熟生意经、老实本分、精 明而不强悍、能干而又懦弱,目光短浅 残酷无情。
破产原因:以城镇为中心的社会经 济因素剖析 (战乱 ,钱庄催债 —— 农村凋敝,生意萧条 —— 同行竞争, 落井下石——官吏讹诈,军队勒索)
《水藻行》 主题:描写中国农民的积极生存状态,反对封建 伦常,崇尚健康的自然两性关系,弘扬扶助羸弱 之民风的可贵。
阶级是软弱的,就是由此而来的。这样资产阶级
就被否定了,而无产阶级革命的合理性就被突出
茅盾创作《子夜》实际上是用小说参与了 这场讨论,他用小说这种文学样式来进行社 会重大问题的思考。茅盾说:
“中国并没有走向资本主义发展的道路, 中国在帝国主义的压迫下,是更加殖民地化 了。”
解题:
“子夜”,原指夜半子时,也就是深夜11 时至凌晨1时。这是黎明前最黑暗的时刻。 这个时刻一过,黎明就要来到。作者以此作 书名,形象地概括了30年代初期中国社会的 主要特点,寓意是很深的。
(茅盾:《子夜写作的前前后后》, 《新文学史料》1981年第四期)
在20年代末30年代初,中国文化界展开一场 大讨论。讨论的焦点是中国社会性质的问题。中 国当时究竟是资本主义社会,还是封建主义社会。 作为一种思想讨论,当然有各种各样的观点。但 是,最有影响的是两种针锋相对的观点:当时托 罗斯基派支持的“机械派”认为中国社会已经是 资本主义社会,封建主义的东西只是一种残余。 当时的左翼力量《新思潮》派则认为,当时中国 是半封建半殖民地的社会。
茅盾简介(部编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15课)

茅盾简介茅盾 (1896~1981)现代作家、社会活动家。
原名沈德鸿,字雁冰,茅盾、玄珠、方璧、止敬、蒲牢、形天等,都是他常用的笔名。
1896年7月4日生于浙江桐乡县乌镇。
父亲沈永锡,清末秀才,通晓中医,是具有开明思想的维新派人物。
母亲陈爱珠,是一位通文理、有远见而性格坚强的妇女。
茅盾10岁丧父,童年时代,就接受了母亲所教的文学、地理和历史知识。
茅盾说,“我的第一个启蒙老师是我母亲”(《我走过的道路》)。
1909年,他考入浙江湖州第三中学堂插班二年级读书,1911年秋季转入嘉兴中学堂。
辛亥革命爆发后,茅盾和几个同学发动,抨击了一个不得众望的学监,而被学校除名。
于是,他便转入杭州安定中学校学习,并在那里毕业。
在中学时代的生活中,固然有些师长,给茅盾以深刻的印象和积极的指导,但整个的学习空气是陈旧的。
“书不读秦汉以下,骈文是文章之正宗,诗要学建安七子;……气度要清华疏旷”(《我的中学时代及其后》)。
这一切曾给茅盾以古典文学的修养,但在他的回忆里更多的却是平凡、灰色和令人窒息的东西,他几乎把课余时间都消磨在看小说上。
1913年,茅盾考入北京大学预科第一类。
预科毕业后,由于家庭经济的窘迫,便开始工作谋生。
1916年8月,到上海商务印书馆工作。
开始在英文部修改英文函授生课卷,继之和别人合作译书。
有《衣食住》、《中国寓言》等。
1920年初,“五四”文学革命深入开展中,茅盾开始主持大型文学刊物《小说月报》“小说新潮栏”的编务工作。
这时连续撰写了《小说新潮宣言》、《新旧文学平议之平议》和《现在文学家的责任是什么?》等论述,表露了茅盾早期的文学见解。
同年11月,茅盾接编并全部革新了《小说月报》;12月底,与郑振铎、王统照、叶绍钧、周作人等联系,并于1921年 1月成立了“文学研究会”。
据不完全统计,1921年度,茅盾发表的译著约130余篇。
他以充沛的精力,致力于文学革命活动。
两年后,由于商务印书馆守旧派对《小说月报》的革新不满,茅盾辞去了该刊的主编职务,转到国文部工作。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茅盾文学奖”是中国第一次设立 的以个人名字命名的文学奖,是中 国长篇小说的最高文学奖项之一。 茅盾文学奖是著名作家茅盾先生将 自己的25万元稿费捐献出来设立的, 在中国文坛的影响较大。茅盾文学 奖由中国作家协会主办,根据茅盾 先生生前遗愿于1981年设立,当时 决定由巴金担任评委会主任。此奖 项的设立旨在推出和褒奖长篇小说 作家和作品。当时规定每三年评选 一次,参与首评而未获奖的作品, 在下一届以至将来历届评选中仍可 获奖。首届评选在1982年确定。
第八届(2007~2010) 第八届 (2011年,五部长篇小说) 《你在高原》(10册)张炜 《天行者》刘醒龙 《蛙》莫言 《推拿》毕飞宇 《一句顶一万句》刘震云
1974
12
茅 1981
盾
于
茅盾、郎损、玄珠、方璧、止敬、蒲牢、刑天、刑风、沈余、微 明、东方未明、石萌等,都是他用过的笔名,他还有许多笔名, 有几十个。不过,茅盾和蒲牢是他最常用的笔名。 1927年大革命失败后,武汉的汪精卫和南京的蒋介石实行了臭名 昭著的宁汉合流,对革命人士大肆屠杀,国内形势急转直下,非 常险恶。沈雁冰由于参加革命活动,不得不离开武汉,最后到了 上海,住在景云里。恰好,这时鲁迅和叶圣陶也住在这里。沈雁 冰不便出门,又没有工作,生活上便出现了问题,于是就动手写 起小说来。可有许多的报社都不登他的文章,于是他写文章的时 候内心十分矛盾,所以他在手稿上署的笔名是“矛盾”。后来, 他把写好的小说手稿给叶圣陶看,叶圣陶看后非常高兴,就决定 在《小说月报》上发表。可叶圣陶认为“矛盾”是个哲学名词, 不像一个人的名字,且“矛”不像是姓氏,并且在当时那样的环 境下使用如此尖锐的笔名不太好,就自作主张在“矛”字上加了 一个草字头,改作“茅盾”。沈雁冰对这一改动也很满意,以后 就一直以此为笔名了。
高二(2)班 陈蝶璐
茅 盾(1896-1981)浙江桐乡人。原名沈德鸿, 字雁冰。茅盾为笔名。中国现代著名作家、文学评 论家和文化活动家以及社会活动家,五四新文化运 动先驱者之一,我国革命文艺奠基人之一。具有开 明思想的维新派人物,文学研究会的首席评论家, 也是“文学研究会”发起人之一。积极开展革命文 艺运动,在鲁迅及其作品研究方面有开创性贡献。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后,他历任文联副主席、文 化部长、作协主席,并任全国政协副主席,他已很 难分身创作。 代表作:《蚀》三部曲(《幻灭》《动摇》《追 求》、《虹》,长篇小说《子夜》,《霜叶红似二 月花》,短篇小说《林家铺子》,“农村三部曲” (《春蚕》《秋收》《残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