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三十二 生物与环境 五年中考荟萃
中考生物---生物与环境专题知识点汇总

中考生物---生物与环境专题知识点汇总1.说明生物和生物之间有密切的联系(1)生物的特征:生物的生活需要营养;生物能进行呼吸;生物能排出身体内产生的废物;生物能对外界刺激作出反应;生物能生长和繁殖;除病毒外都是由细胞构成。
(2)生物和生物之间最常见的是捕食关系,竞争关系,合作关系。
2.生态系统的组成(1)生态系统的概念:在一定地域内,生物与环境所形成的统一整体叫生态系统。
一片森林,一块农田,一片草原,一个湖泊,等都可以看作一个生态系统。
(2)生态系统的组成:包括生物部分和非生物部分非生物部分:阳光、空气、水、温度、土壤等生物部分:生产者:能够进行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消费者:不能直接制造有机物,直接或间接地以植物为食分解者:能够把有机物分解成简单的无机物,供生产者重新利用(3)生态系统的类型:森林生态系统、草原生态系统、农田生态系统、海洋生态系统、城市生态系统、湿地生态系统、淡水生态系统等。
生物圈是最大的生态系统。
3.描述生态系统中的食物链和食物网(1)食物链:生产者和消费者之间吃与被吃的关系形成了食物链。
如:草→兔→狼(写食物链时注意:只能以生产者开始,以最高层消费者结束;箭头指向捕食者。
) 数食物链时,要从起始端数起,每条食物链要数到底,不能漏数。
(2)食物网: 一个生态系统中,往往有很多条食物链彼此交错连接,形成了食物网。
计算食物链几条(从植物开始算有几个分支,分别算出每个分支有几条,最后相加。
)找出最长或最短的一条食物链并写出来(注意箭头方向)4.解释某些有害物质会通过食物链不断积累生态系统中的物质和能量就是沿着食物链和食物网流动的,有毒物质也会通过食物链不断积累。
生物富集现象:越靠近食物链的末端(营养级高)的生物数量越少,体内所积累的有毒物质越多;越靠近前端(营养级低)的生物数量越多,体内所积累的有毒物质越少。
5.阐明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是有限的(1)生态系统中各种生物的数量和所占比例是相对稳定的。
2023年中考一轮复习:专题三生物与环境复习课件(共26张ppt)

【点拨】生物的适应是相对 的,不是绝对的,
如:绿色的蝗虫在草地是适应的,但在黄土
地上就不适应了。
(2)影响:生物 适应环境的同时也影响着
环境。
3.钦州茅尾海的红树林枝繁叶茂、根系发达,能扎根于
海滩淤泥中,有效的防止波浪对海岸和海堤的侵蚀。红
树林的根系发达属于( C )(2分)
A.生物对环境的依赖
C 2.被喻为“绿色水库”称号的生态系统是( )(2分)
A.农田生态系统 B.湿地生态系统 C.森林生态系统 D.海洋生态系统
【思路点拨】森林生态系统植物繁多,分层次分布,接 受阳光照射较多,是光合作用最强的生态系统,所以称为 “绿色水库”。选 C。
C 3.下列生物中,属于生态系统中分解者的是( )(2分)
二、考点透析
考点 2:生态系统的组成和类型
3.组成: 生产者
动物
分解者
阳光、空气和水等
1.在一个朽木的空洞中,底部有积水常存,洞中生物 有细菌、原生动物、苔藓、蚊子和蜘蛛。这一朽木洞可
D 构成一个( )(2分)
A.食物链 B.食物网 C.生物圈 D.生态系统
【思路点拨】在题中所描述的朽木洞这个区域内,存在 空气、水分等非生物成分;而洞中的细菌属于分解者,原 生动物、蚊子、蜘蛛属于消费者,苔藓植物属于生产者, 这样就构成了一个生态系统。选 D。
体内DDT农药积累最多的 生物是__丙_。
二、考点透析
考点5: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是 的 (的明所1生)_占_态比__系在例__统一__具般和有情_一况__定下__的,__自生_是我态相调系对节统稳能中定力各的。种,数生量这物说
(2)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是有__限__度__的______,当外 界干扰超过这个限度,生态系统就遭到了__破__坏____。
专题03 生物与环境-2024年中考生物模拟试题分类汇编(解析版)

专题03 生物与环境【跨学科】1.(2024·益阳·一模)某同学动手制作了小型生态瓶,瓶内放置的材料如图所示。
下列叙述错误的是()A.该生态瓶是一个简单的生态系统B.该生态瓶中水草属于生产者,小鱼属于消费者C.该生态瓶中的食物链为:阳光→水草→小鱼D.该生态瓶的自动调节能力弱,不能永久维持自身的稳定性【答案】C【解析】A、该生态瓶本身就是一个小环境,里面有生物,是一个简单的生态系统,不符合题意;B、该生态瓶中水草能进行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小鱼不能进行光合作用,属于消费者,不符合题意;C、食物链中只有生产者和消费者,不应有非生物阳光,符合题意;D、该生态瓶中生物种类少,自动调节能力弱,不符合题意。
【情境试题】2.(2024·青龙·一模)角蝉(下图)又称“刺虫”,这些昆虫深谙模仿艺术。
它头上的那顶“高冠”,很容易让人误以为是树枝的一部分,这一现象说明……()A.生物影响环境B.生物具有变异的特点C.生物适应环境D.生物与环境相互影响【答案】C【解析】拟态指的是一个物种在进化过程中,获得与另一种成功物种相似的外表,以欺瞒捕猎者远离物种,或者是引诱猎物靠近物种,有的动物形态和环境相似,如枯叶蝶的身体极像一片树叶,体色与环境一致,不容易被敌害发现能生存下来。
结合分析可知,生活在热带雨林中的兰花螳螂能完美模拟花瓣的形态,这是一种拟态,是兰花螳螂对环境的一种适应,所以这一现象说明"生物适应环境"。
考向一:生物的特征1.(2024·湖南长沙·一模)古诗“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体现的生物特征是()A.生物的生活需要营养B.生物能生长和繁殖C.生物能对外界刺激作出反应D.生物都有遗传和变异的特性【答案】C【解析】A.生物的生活需要营养是指各种生物都要通过一定的方式获得自身生命活动所需的营养,如动物直接或间接的以绿色植物为食、绿色植物可以利用水和二氧化碳通过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A不符合题意。
中考生物+生物与环境专题复习课件

评估实验效果
对实验的效果进行评估,分析 实验的优缺点和改进方向。
撰写实验报告
按照规范格式撰写实验报告, 包括实验目的、方法、结果、 结论等部分,以便总结和交流
。
03
生物与环境问题解决
生态问题的识别与分析
总结词
生态问题的识别与分析是解决生态问题的第一步,需要对问题进行深入了解和 分析,找出问题的根源和影响。
解题思路
详细解析题目,提炼解题技巧和方法 。
中考备考策略与建议
01
02
03
知识体系构建
指导考生如何构建生物与 环境知识体系,形成完整 的知识框架。
模拟考试与反馈
进行模拟考试,提供详细 的答案解析和反馈,帮助 学生查漏补缺。
答题技巧训练
针对不同题型,提供有效 的答题技巧和策略,提高 答题效率和准确性。
04
生物与环境中考备考
中考命题趋势与考点分析
考点梳理
分析近年中考生物与环境相关的 考点,总结高频考点和重点。
命题趋势
预测未来中考生物与环境命题的 方向和趋势,为备考提供指导。
中考典型例题解析与解题技巧
例题选择
易错点分析
挑选具有代表性的中考生物与环境题 目。
指出学生常见错误,提供正确答案解 析。
生态问题的实践应用
总结词
实践应用是将解决策略转化为具体行动 的过程,需要注重实际效果和可持续性 。
VS
详细描述
在实践应用阶段,需要选择合适的实施主 体和方式,制定具体的实施方案和计划, 加强监督和评估,及时调整和改进实施方 案,确保解决策略的有效性和可持续性。 同时,还需要注重生态问题的预防和预警 ,加强生态保护和恢复工作,促进生态系 统的健康和稳定发展。
专题三 生物与环境-2024年中考人教版生物复习课件

A.生物的环境是指生物的生存地点B.同种生物的个体之间只有竞争关系C.非生物因素只有阳光、温度和水D.生物既受环境影响,也能影响环境
[提示]生物与生物之间的常见关系有:捕食关系、竞争关系、合作关系、寄生关系等。同种生物的个体之间由于相互争夺食物、配偶、巢穴等,会发生竞争关系;但是同种生物的个体之间也有合作关系如蜜蜂、蚂蚁、狒狒、猕猴等。
专题三 生物与环境
知识建构
概念3 生物与环境相互依赖、相互影响,形成多种多样的生态系统
3.1生态系统中的生物与非生物环境相互作用,实现了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3.1.1水、温度、空气、光等是生物生存的环境条件3.1.2生态因素能够影响生物的生活和分布,生物能够适应和影响环境3.1.3生态系统是由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与非生物环境构成的有机整体3.1.4生态系统中不同生物之间通过捕食关系形成了食物链和食物网3.1.5生态系统中的物质和能量通过食物链在生物之间传递3.1.6生物圈是包含多种类型生态系统的最大生态系统
5.(2022·南充)胡杨是生长在沙漠中唯一的乔木树种,其细胞透水性较强,能吸收很多的盐分,并能通过茎叶排泄盐分,故能生长在高度盐渍化的土壤上,堪称“拔盐改土”的“土壤改良功臣”。以上材料体现了 ( )
A.水分 B.阳光 C.空气 D.温度
思路点拨 解答此题的关键是熟练掌握影响生物生活的因素,并结合诗句分析来解答。环境中影响生物生活的各种因素分为非生物因素和生物因素。非生物因素包括:光、温度、水、空气、土壤等。生物因素是指环境中影响某种生物个体生活的其他所有生物。题干中农谚的主要意思是惊蛰时节雷鸣下雨,有利于农作物生长发育,因此说明此时影响农作物生长发育的非生物因素主要是水分。
【答案】D
中考生物知识点过关专题《生物与环境》

专题二生物与环境知识梳理:生物的生存依赖一定的环境。
生物在环境的同时,也着环境。
1.生物生存的环境条件2.生物与生物之间的相互联系⑴种间关系⑵种内关系二.生物与环境组成生态系统3.生态系统的组成⑴概念:在内,所有与之间形成的统一整体,叫做生态系统。
:绿色植物生物部分:动物⑶组成::细菌、真菌非生物部分:阳光、空气、水、土壤、温度等⒋认识各种各样的生态系统(人在其中起重要的支配作用)(有“绿色水库”之称)草原生态系统⑴类型:海洋生态系统淡水生态系统(被称为“地球的肾”)农田生态系统、、、、、、⑵各个生态系统不是孤立的,它们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
环境因素素:生物生存环境中的非生物部分(、、空气、土壤、温度等):指影响一种生物生活的同种生物或其他种类的生物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之间是相互依存的、缺一不可的⒌生态系统中的食物链和食物网⑴食物链①概念:在一定区域内,各种生物之间由于所形成的联系就叫做食物链。
②特点:A.食物链通常是由开始的。
B.位于食物链中第2个环节的生物通常是。
C.位于食物链中其他环节(除第一、第二环节外)的生物则大多是。
D.一条食物链一般包括3-5个环节。
③书写注意点:通常由开始,箭头指向。
④食物链第一环节生物量最多,最后一个环节生物数量最少。
⑤可以运用食物链的知识,对害虫进行生物防治。
⑵食物网:生态系统中,各条食物链相互交叉连接,形成的网状结构,叫做食物网。
⑶生态系统中的和是沿着食物链和食物网进行的;能量。
6.有害物质随着食物链不断积累(富集)在生态系统中,有毒物质也能够沿着食物链积累。
在食物链中,营养级别越高的生物,体内积累的有毒物质越多。
7.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生态系统具有恢复的能力,但这种能力是有限的。
生态系统的相对稳定,首先是的相对稳定。
三、生物圈是人类与其他生物的共同家园⒏生物圈是最大的生态系统——最大的生态系统。
包括、和。
⒐生物圈的保护保护生物圈,就是保护我们的家园,是我们每个人的责任。
2025年中考生物二轮复习专题突破课件:专题三生物与环境

专题三 生物与环境
1.生物与环境的关系
影响 适应 影响
一、生态系统
2.生态系统的组成
光
温度
生产者
竞争
分解者
食物网
3.能量流动
4.物质循环
光合
碳
食物链(网) 呼吸作用
周而复始
5.调节能力
自动
限度
二、碳循环
(1)碳在无机环境中主要以 二氧化碳 的形式存在。 (2)碳进入生态系统的途径:通过生产者的[①] 光合 作用,将大气中的 二氧化碳等无机物转变成 有机物 储存在植物体内。 (3)碳的传递:各级消费者通过直接或间接地以 绿色植物 为食,使
提升了低洼盐碱地的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
14.(2024达州)达州市宣汉县巴山大峡谷是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森林覆 盖率达到80%以上,是观景和避暑胜地。某校生物兴趣小组对该生态系统 进行了调查,并绘制了如下示意图,图1为该景区内部分生物间的关系图, 图2表示某条食物链中各种生物体内有机物的相对含量,请根据所学知识 回答下列问题:
A.图中共有4条食物链,鸟类与害虫有捕食和竞争的关系 B.能量储存在有机物中,会沿着食物链的传递而逐渐增多 C.若该食物网中小龙虾过度繁殖,短时间内害虫和青蛙数量会减少 D.该农田生态系统中有机物主要来源是作为生产者的水稻
12.(2024临沂改编)在问天实验舱的实验柜中,正在开展太空实验的“太 空鱼缸”,是一个以斑马鱼和金鱼藻为研究对象的空间密闭水生生态系 统,对该探究项目的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B ) A.斑马鱼在“太空鱼缸”中出现背腹颠倒游泳、转圈等异常现象,说明 环境影响生物 B.影响斑马鱼生活的生物因素只有金鱼藻 C.金鱼藻为斑马鱼生活提供氧气,斑马鱼为金鱼藻光合作用提供二氧化碳 D.该太空密闭水生生态系统的自动调节能力相对较弱
专题03生物与环境(讲练)(解析版)-2024年中考生物二轮复习讲义

专题03 生物与环境新课标要求考点考向命题预测运用系统与整体的思维方式认识生物与环境的相互关系,认同山水林田湖草是一个生命共同体,形成热爱自然、敬畏自然的情感,树立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态观,确立生态文明观念生态系统中的生物与非生物环境相互作用,实现了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生物与环境的关系✧主要考查生物与生物之间的关系、生态系统的组成、食物链、食物网、物质循环、能量流动、富集现象、自动调节能力等✧考查形式多样,涉及生态系统的模式图、食物网简图、碳循环图解、生物部分相互之间关系图、生物数量(有毒物质富集)柱形图或饼形图、能量金字塔等✧一般以选择题和非选择题的方式单独考查。
生态系统及相关社会热点也是必考内容➢生态系统➢食物链和食物网➢生物圈是最大的生态系统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有一定限度,保护生物圈就是保护生态安全➢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自我调节能力➢保障生态安全内容导航第一部分考情分析:知要求、明考向、巧预测 (1)第二部分知识建构:构建专题整体知识网络 (2)第三部分考点突破:析真题、记核心、明方向 (2)考点一生态系统中的生物与非生物环境相互作用......3考点二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 (18)真题研析4大考向探寻2大考向探寻核心提炼4大重点提炼2大重点提炼命题预测新情境、跨学科、跨领域考点一生态系统中的生物与非生物环境相互作用考向01 生物与环境的关系1.(2023•连云港)《礼记•月令》:“蝼蝈鸣,蚯蚓出,王瓜生,苦菜秀。
”描写的是立夏节气。
影响上述生物活动的主要非生物因素是()A.温度B.水分C.空气D.土壤【答案】A【解析】立夏季节,温度升高,影响各种动植物的活动和生长,所以影响上述生物活动的主要非生物因素是温度。
故选:A。
2.(2023•常州)某生物兴趣小组探究“水分对鼠妇分布的影响”,使用了10只鼠妇,设计了如图所示的实验。
下列对本方案的修改,正确的是()A.纸盒上面全都用纸板盖住B.纸盒底部都铺细湿土C.将纸盒放在寒冷的环境中D.10只鼠妇太多了,改成2只【答案】A【解析】设置对照实验时,要根据所要探究的条件,设置以探究的条件为唯一变量的对照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专题三十二生物与环境A组2015年全国中考题组一、选择题1.(2015·江苏宜兴)2015年4月25日尼泊尔8.1级地震波及西藏,日喀则吉隆县、聂拉木县等邻近地区震感强烈,出现房屋倒塌、山体滑坡、滚石等灾害情况,许多动、植物被掩埋死亡,边境小镇樟木交通、通讯全部中断,一度成为“孤岛”。
这一事实说明() A.生物具有多样性B.生物影响环境C.环境影响生物D.生物的多害性解析环境的改变导致了许多动、植物的死亡,这说明环境能影响生物。
答案 C2.(2015·山东聊城)“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说明田间杂草与农作物之间在获取养分、阳光等方面存在() A.捕食关系B.共生关系C.寄生关系D.竞争关系解析田间杂草和农作物之间存在竞争关系,表现在对养分、阳光、生存空间等方面的竞争。
答案 D3.(2015·江苏连云港)关于生态系统组成成分的叙述,错误的是() A.生物成分可划分为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B.生产者最为重要,消费者和分解者可有可无C.非生物成分对生物成分有着直接或间接的影响D.非生物成分是指生物以外的一切非生命的物质和能量解析分解者和生产者是生态系统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一旦减少或缺失将打破生态平衡,甚至导致生态系统的崩溃。
答案 B4.★(2015·济宁中考)秸秆还田既增加了土壤肥力,又降低了环境污染。
你认为秸秆变为肥料过程中起主要作用的是() A.生产者B.消费者C.分解者D.无机环境解析在生态系统中,细菌真菌以及一些营腐生生活的动物,能够将动物植物遗体中的有机物转变成水、二氧化碳和无机盐被植物重新吸收和利用,在生态系统中称为分解者。
答案 C5.(2015·山东聊城)在某草原生态系统中,能量可以沿着下列哪条食物链正常流动() A.草→食草昆虫→青蛙→蛇B.草→食虫鸟→鼠→青蛙C.草→兔→食草昆虫→猫头鹰D.狐→兔→蜘蛛→草解析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流动是随食物链由初级向次级消费流动的。
B、C、D所示的食物链均不正确,故这三条食物链中的能量均不能正常流动。
答案 A6.(2015·江苏宜兴)右图表示温带草原生态系统中部分生物构成的食物网,下列叙述错误的是()A.该食物网中数量最多的生物是草B.食物网中共有7条食物链C.鹰数量的增加会引起兔数量的减少D.蛇与鹰之间既存在捕食关系又存在竞争关系解析图中所示的食物链有:草→鼠→鹰、草→鼠→蛇→鹰、草→兔→鹰,共3条。
故B错。
答案 B7.(2015·山东潍坊)下图是草原生态系统中碳循环示意图,图中数字能表示各类生物呼吸作用的有()A.①④⑦B.①②④C.②③④D.⑤⑥⑦解析图示中的①、④、⑦分别表示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的呼吸作用。
答案 A8.(2015·山东泰安)诗歌词赋是我国传统文化瑰宝,许多诗词蕴含着生物学知识。
下列诗句能体现生态系统中物质循环的是() A.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B.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C.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D.有心栽花花不活,无心插柳柳成荫解析分解者致使“落红”,分解后产生无机物,参与了生态系统中的物质循环。
答案 C9.(2015·安徽桐城)下图为某农田生态系统的食物网示意图,下列关于该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的叙述,正确的是()A.生态系统的能量最终来源于太阳能B.生态系统只包含图中生物C.该食物网中共有3条食物链D.青蛙是生态系统中的分解者解析生态系统包括生物部分和非生物部分,图示中共有4条食物链,青蛙是消费者。
答案 A10.(2015·安徽桐城)修建青藏铁路时,设计了一些可让动物穿过的“通道”,下图就是其中的一个。
这样做()①能减少青藏铁路的建设投资②能保障藏羚羊等珍稀野生动物的正常生活、自由迁徙和繁衍③有利于维持生态平衡④有利于保护生物多样性A.①②③B.①③④C.①②④D.②③④解析此措施可以保障藏羚羊的自由迁徙和繁殖,有利于维持生态平衡,保护生物的多样性。
答案 D11.(2015·山东临沂)关于生物多样性的说法,错误的是() A.保护生物多样性并不意味着禁止开发和利用生物资源B.建立自然保护区是保护生物多样性最为有效的措施C.保护生物多样性的根本措施是保护生物的栖息环境,保护生态系统的多样性D.为了丰富我国的动植物资源,应大力引进一些外来物种解析丰富动植物资源应立足于国内资源的保护,而不应大力引进外来物种,否则可能带来生态问题甚至是灾难。
答案 D12.(2015·四川乐山)生物圈是地球上最大的生态系统,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A.生物圈是由地球上所有生物及它们生活的环境组成B.生物所生活的环境是指阳光、温度、水等非生物因素C.生物圈中的生物就是指各种大型动物和绿色开花植物D.生物圈的各组成部分之间通过食物链和食物网密切联系解析生物圈是地球上最大的生态系统,它包括地球上所有生物及其生活环境(水圈、岩石圈上部、大气圈下部)。
答案 A二、非选择题13.(2015·浙江衢州)小江到钱江源国家森林公园旅游,公园内瀑飞潭碧、林茂树古,因此荣获“浙江省最美生态景观”荣誉。
(1)钱江源森林公园可看作一个________。
A.种群B.群落C.生物圈D.生态系统(2)景区内空气特别清新和湿润。
从生物学角度分析,这主要与植物的哪些生理作用有关?________(3)“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为保护景区良好的生态环境,下列做法不妥的是________。
A.在林区野炊、烧烤B.矿泉水瓶带离林地C.捕杀珍禽异兽解析(1)公园内有多种生物,这些生物生存在特定环境(公园)内,因此公园可以看作一个生态系统。
(2)光合作用可以调节大气中的氧气和二氧化碳的比例。
蒸腾作用可以增加大气的湿度。
(3)野炊、烧烤、捕杀动物都不利于生态环境的保护。
答案(1)D(2)光合作用和蒸腾作用(3)AC14.(2015·浙江温州)地球上存在着各种各样的生物,它们构成了多姿多彩的生物界。
(1)生物种类具有多样性,根据动物体内有无脊椎骨,将动物分为脊椎动物和无脊椎动物,金鱼、蚯蚓、蝴蝶三种动物中,属于脊椎动物的是________。
(2)生物的生殖方式具有多样性,水稻通过开花、传粉、受精形成受精卵来繁殖下一代,这种生殖方式属于________生殖。
(3)目前,针对“物种多样性与生态系统稳定性的关系”主要有以下两种观点:观点一:生态系统稳定性取决于物种的多少,物种较多的生态系统容易保持相对稳定。
观点二:物种多样性只有在一定限度内才能使生态系统保持稳定,超越该限度后,物种的增加反而会削弱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下列是科学家通过研究获得的部分证据,其中支持观点一的有________。
(可多选)A.在模拟的干旱环境中,某些物种少的群落稳定性比物种多的更高B.物种少的岛屿比物种多的岛屿更容易受到外来物种的入侵而遭到破坏C.自然界存在着稳定的简单生态系统,也存在着不稳定的复杂生态系统D.物种少的寒带生态系统比物种丰富的热带生态系统受种群数量变化的影响更大E.为防治害虫而大量使用农药,结果害虫及其天敌被灭绝,导致生态系统稳定性降低解析(1)蚯蚓和蝴蝶分别属于环节动物和节肢动物(昆虫类)。
(2)开花结果属于生物的有性生殖。
(3)生态系统的构成成分越单一,稳定性越差,农药的大量使用严重破坏了生态平衡。
答案(1)金鱼(2)有性(3)BDE15.(2015·山东临沂)某草原生态系统中各成分之间的关系如下图所示。
请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A、C所代表的物质分别是________。
从图中可看出,细菌、真菌对于自然界的物质循环起着重要作用,它们是作为________参与物质循环的。
(2)请写出图中的食物链:________________。
如果大肆捕杀鹰之后,兔群数量的变化是________。
因此人们应尊重生态规律,不能随意灭杀某种动物,因为动物在维持________中起着重要作用。
(3)与森林生态系统相比,草原生态系统的稳定性相对较弱,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
解析(1)图示中的A代表CO2,C代表水和无机盐,细菌和真菌是生态系统中的分解者。
(2)图中所示的食物链为:草→兔→鹰,大量捕鹰后会导致兔的数量增加,兔数量的增加,加剧兔之间的生存斗争,导致兔的数量下降,最终维持在一定数量,达到动态平衡。
(3)草原生态系统的生物种类少,营养结构简单,自动调节能力差,因此稳定性较森林生态系统差。
答案(1)二氧化碳水和无机盐分解者(2)草→兔→鹰先增多,后减少生态平衡(3)(草原生态系统中)生物种类少,构成的营养结构简单,自动调节能力弱(差)16.(2015·浙江宁波)如图所示为人工改造后的某地溪流,原来湍急的流水变得平缓,蜿蜒不平的河道变得平坦,自然河岸被垂直的混凝土堤坝所替代。
结果飞溅的水花大大减少,石缝和泥洞大量消失,生物的种类和数量明显削减。
(1)从溪流生态系统的组成看,水中的溶解氧属于________成分。
按生态系统中的功能与特征分,溪流中的鱼类属于________。
(2)人工改造后的溪流,水体自净能力大大下降。
从生态系统的结构及生态平衡的知识分析,其本质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1)水中溶解氧属于非生物成分,鱼类是生态系统中的消费者。
(2)人工改造后的溪流生物多样性下降,导致生态系统的自动调节能力降低,因此生态系统稳定性变差。
答案(1)非生物消费者(2)溪流生态系统的生物多样性下降,导致生态系统(生态平衡)的自动调节能力减弱17.(2015·浙江嘉兴)作为鱼米之乡的嘉兴,农田是一种常见的人工生态系统,农田中除了水稻外,还有与水稻争夺阳光、养料、水分和空间的杂草。
蝗虫、二化螟等各种害虫均以水稻、杂草为食,而青蛙是田园的忠实卫士。
(1)根据上述信息,请写出该农田生态系统中的一条食物链: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生态系统的生物成分包括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这里的“生产、消费、分解”的对象都是指________(选填“有机物”、“无机物”或“能量”) (3)农田一旦疏于管理,很快就会变得杂草丛生,虫害肆虐,原来的稳定状态就会被破坏,请分析说明农田生态系统为什么容易被破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