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生素相关性腹泻的诊断及治疗
贝飞达治疗新生儿抗生素相关性腹泻

止。
14 疗 效判 断 : 显 效 : 疗 7 h粪 便 性状 及 次 数 恢 . ① 治 2 复 正 常 ; 有 效 : 疗 7 h粪 便 性 状 及 次 数 明显 好 转 ; ② 治 2 ③无效: 治疗 7 h粪便 性 状 及次 数无 好 转 , 2 甚至 恶化 。
2 结 果
表 1 两组治疗效果 比较
维普资讯
第 8卷 第 9期 20 O2年 9 月
河 北 医 学
H删 MI I I E  ̄ CN _
V0 . . . I 8 No 9 S p. 2 0 e ,0 " 2
时 有 张力 则行 穿刺 抽 出部 份囊 液 , 轻 张力 , 于容 易 减 便
致。
13 治疗 方 法 : 治 疗组 给 于微 生 态制 剂 贝飞 达双 歧 . ①
三联 活 菌胶 囊 ( 1r / , 2 0 g 粒 由晋 城海 斯 药业 有 限公 司生 a
产 , 准文号: 批 国药 准字 S 19 0 4 ) 1 次 , / , F 9 90 8 , 粒/ 2次 d 取 胶 囊 内药 粉 , 温水 送服 , 连服 3~ d 5 。② 对照 组给 予 复 合 维生 素 B散 ( 要成 分 : 主 复合 维 生 素 B 乳 酶 生 、 、 鞣 酸蛋 白) .g 次 , O 5 / 3次/ , 服 3 d d连 ~5 。
抗生素相关性腹泻

bl ood p ressure level thatmatters f or renal p r otecti on in chr onic ne 2phr opathies?[J ].J Am Soc Nephr ol,2002,13(S3):196-201.[6]Ruggenenti P,Perna A,Remuzzi G;GI SEN Gr oup I nvestigat ors .Retarding p r ogressi on of chr onic renal disease:the neglected issue of residual p r oteinuria [J ].Kidney I nt,2003,63(6):2254-2261.[7]For man JP,B renner BM.“Hypertensi on ”and “m icr oalbum in 2uria ”:the bell t olls f or thee [J ].Kidney I nt,2006,69(1):22-28.[8]B renner BM,CooperME,de Zeeuw D,et al .Effects of l osartan onrenal and cardi ovascular outcomes in patients with type 2diabetes and nephr opathy [J ].N Engl J Med,2001,345(12):861-869.[9]Nakao N,Yoshi m ura A,Morita H,et al .Combinati on treat m ent ofangi otensin 2Ⅱrecep t or bl ocker and angi otensin 2converting 2enzy meinhibit or in non 2diabetic renal disease (COOPERATE ):a random 2ised contr olled trial [J ].Lancet,2003,361(9352):117-124.[10]Re muzzi A,Gagliardini E,Sangalli F,et al .ACE inhibiti on re 2duces gl omerul oscler osis and regenerates gl omerular tissue in a model of p r ogressive renal disease [J ].Kidney I nt,2006,69(7):1124-1130.[11]Fujihara CK,Velho M ,Malheir os DM,et al .An extre mely highdose of l osartan aff ords superi or renop r otecti on in the re mnant model [J ].Kidney I nt,2005,67(5):1913-1924.[12]Fogo AB.Pr ogressi on versus regressi on of chr onic kidney disease[J ].Nephr ol D ial Trans p lant,2006,21(2):281-284.2007-03-31收稿 本文编辑:颜廷梅作者单位: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盛京医院消化内科,辽宁沈阳110004E 2mail:yanli0227@1261com抗生素相关性腹泻李 岩【文章编号】1005-2194(2007)13-1012-02 【中图分类号】R5 【文献标志码】A【关键词】 抗生素;腹泻Keywords Antibotics;D iarrhea 李岩,医学博士,教授,主任医师,博士研究生导师。
抗生素相关性腹泻治疗的研究进展

抗生素相关性腹泻治疗的研究进展抗生素是遏制细菌繁殖的一种有效方法,但同时也会对肠道微生态产生影响。
抗生素与肠道微生物群的变化可能导致腹泻的发生。
抗生素相关性腹泻(antibiotic-associated diarrhea,AAD)是指抗生素使用后引起的腹泻,其中严重程度不一。
近年来,AAD的发病率不断增加,已成为临床上常见的不良反应之一,其治疗方法也逐渐升级。
1. 治疗原则AAD的治疗原则是解除症状、缓解腹泻、维持水和电解质平衡和保护肠道生态系统。
AAD患者若合并其他消化系统疾病,如高胆汁酸血症、消化酶缺乏症、乳糖不耐受等,则需针对原疾病的治疗。
因此,在选择治疗方案时应考虑到患者的个体差异及具体情况。
2. 治疗药物2.1. 益生菌益生菌是一种微生物菌群,在肠道中发挥着维持肠道微生态平衡、促进营养物质吸收及促进消化等作用。
因此,益生菌常常被作为治疗AAD的主要药物。
有研究表明,益生菌具有显著的预防和治疗AAD的作用。
常用的益生菌包括嗜酸乳杆菌、双歧杆菌、乳杆菌等。
临床中,常用的益生菌组合包括双歧乳杆菌+嗜酸乳杆菌、嗜酸乳杆菌+古生菌、乳酸菌+双歧杆菌等。
2.2. 保护肠粘膜药物由于抗生素的使用可能破坏肠道黏膜,从而增加肠道细菌的侵袭和感染,加重了腹泻的程度和持续时间,因此保护肠道黏膜就成为了治疗AAD的一个重要环节。
常用的保护肠道黏膜药物主要有鱼油、黄芪、复方芦荟凝胶、西洋参、甘草酸二钾等。
这些药物可以增加肠道黏膜抗损伤能力,促进肠道上皮细胞的修复。
2.3. 消化酶AAD的发病机制涉及肠道微生态平衡紊乱和肠道消化酶活力下降。
因此,适当使用消化酶也能缓解腹泻症状。
常用的消化酶药物有胃蛋白酶、牛胰酶等。
常规抗生素治疗不当,可能导致肠道中的毒素聚积、休克和败血症等严重并发症,此时需要病区加强对症治疗,对相关症状采取积极有效的对策。
可以适当应用抗菌药物,如甲硝唑、莫西沙星等。
3. 功效及适用人群针对不同的病情,选择不同的治疗方法能够有效改善患者症状。
抗生素相关性腹泻及艰难梭菌感染性腹泻的防治

艰难梭菌相关性腹泻(CDI)
主要产生两种毒素: ✓ 肠毒素A:可损伤肠道黏膜,使中性粒细胞浸润,
促进各种炎性因子的释放,诱发炎症反应,也可 使肠粘膜上皮通透性增加,肠道分泌大量液体, 甚至出血性坏死。 ✓ 细胞毒素B:通过解聚肌动蛋白,破坏细胞骨架, 直接损伤肠壁细胞,引起炎症反应而使肠道黏膜 细胞变性、坏死、凋亡、脱落等。 ✓ 6%-12%的艰难梭菌还可分泌二元毒素。
临床表现: ✓ 主要是在24h内有3次或以上的未成形 大便; ✓ 粪便检测到艰难梭菌毒素或产生毒素 的梭状芽孢杆菌; ✓ 肠镜检查或病理学检查提示伪膜性结 肠炎; ✓ 大部分患者有8周内应用抗
CDI可表现为: ✓ 无症状携带者 ✓ 抗生素相关性腹泻 ✓ 伪膜性肠炎 ✓ 暴发性肠炎 ✓ 甚至肠穿孔、中毒性巨结肠、死亡
甲硝唑 ✓ 抗生素疗效有周期:预防性用药:24h-48h;盆腔炎、菌血
症:2周至3周 ✓ 可用可不用者尽量不用:出院带药;38.5℃以下
如何预防抗生素相关性腹泻的发生?
合理应用微生态制剂预防AAD: ✓ ICU 双歧三联活菌的应用很广泛,预防和治疗肠道菌群失
调 怀疑为感染性AAD病人,特别是怀疑为艰难梭菌感染的病
作为一种窄谱抗菌药物,不影响肠道正常菌 群,可减少CDI的复发率,其治疗效果和艰难 梭菌对其敏感性还需进一步观察。
推荐剂量为200毫克(一片),每天两次(每 12小时一次),持续10天。
新进展:粪菌移植治疗
粪菌移植(FMT)是将健康人粪便中的功能菌群通 过一定方式移植至患者肠道内, 从而调节紊乱的 肠道菌群,重建具有正常功能的肠道微生态系统。
引起AAD的常见抗菌药物:
常见:头孢菌素、克林霉素、氨 苄西林、喹诺酮类药物
较常见:红霉素、克拉霉素、阿奇 霉素、其他青霉素
抗生素相关性腹泻

2、抗生素治疗(中重度) :疗程10~14天
口服甲硝唑250mg-500mg,tid-qid 或静脉用药,首选药物。 口服万古霉素125mg,qid 其他:夫西地酸、替考拉宁 3、营养/支持治疗 补充液体、纠正电解质紊乱和酸中毒
4、吸附艰难梭菌毒素 • 消胆胺4~5g,每日3~4次,7~14天,适于中度病情或复发者。应注意 不能与万古霉素合用;污泥状梭状芽胞杆菌抗毒素50 000U 静点,每 日2次。
发病机制
• 此时会出现以下两种情况: • 一是对所用抗生素敏感的菌群被大量杀灭或抑制,而非敏 感菌群(如真菌)则失去制约而大量繁殖,引起腹泻或肠炎; • 二是在菌群紊乱、肠道屏障被削弱的情况下,某些外来菌 或过路菌(如难辨梭菌)乘虚而入,在肠道定植并大量繁殖, 成为优势菌群,引起腹泻或肠炎。 • 现在认为引起AAD的主要致病菌是难辨梭状芽孢杆菌(CD)。
发病机制
• 难辨梭菌的致病菌株能产生种毒素:一种是肠毒素,即毒 素A;另一种是细胞毒素,即毒素B。 • 毒素A通过改变细胞内的肌动蛋白而直接作用于结肠细胞, 黏膜固有层上皮细胞,巨噬细胞,神经免疫细胞释放的细 胞因子也有助于结肠黏膜损伤及毒素介导的炎症反应。 • 毒素B可使肠细胞发生明显的细胞凋亡,出现细胞内染色 质浓缩。直接损伤肠壁细胞,造成伪膜性肠炎,临床表现 为腹痛,腹泻,并伴有全身中毒性症状。
2、产气荚膜杆菌
3、金黄色葡萄球菌
4、白色念珠菌 :稀便呈泡沫状,发酵有气味。大便伴 有黏液、血性。
临床表现
• 主要表现为腹泻、腹胀、腹痛,可有恶心、呕吐。 • 腹泻从每日数次到数十次不等;严重者排便量可达数千甚至上万毫升, 为蛋花汤样黄色或海水样淡绿色水便,少数可有血性便。水样便上漂 浮着酷似肠黏膜的成片伪膜是本病独有的特征。 • 多数患者伴有发热;腹部可有轻压痛,肠鸣音亢进,但也可因中毒性 肠麻痹而致肠鸣音减弱。 • 重症患者可出现毒血症症状(如高热、谵妄、定向力障碍)和休克,白 细胞计数及中性白细胞比例升高。腹泻严重者可发生程度不同的脱水 和电解质失衡。 • 一般认为,按照从轻到重的顺序,先出现抗生素相关性腹泻一后出现 抗生素相关性肠炎一再出现伪膜性肠炎。所以,如果治理及时,患者 多不会发展到伪膜性肠炎的严重阶段。
抗生素相关性腹泻的诊断与治疗

抗生素相关性腹泻的诊断与治疗抗生素相关性腹泻(AAD)是由于接受抗生素治疗而引起的常见副作用,是以腹泻为主要症状的肠道菌群失调症的总称。
近年来,随着抗生素在临床上的广泛使用,滥用抗生素情况日益严重,抗生素相关性腹泻呈逐年上升趋势。
在接受抗生素治疗的患者中,AAD的发生率因人群及抗生素种类的差异而不同,一般认为发生率在5%~35%。
几乎所有的抗生素均可发生AAD,但不同种类的抗生素导致AAD的危险不尽相同,如广谱抗生素较窄谱易发;2、3代头孢菌素易发;抗生素联合应用、使用疗程越长,AAD发生率越高。
1 AAD的病因及发病机制不同种类的抗生素引起腹泻的原因及发病机制不尽相同,归结起来可以分为以下3类:(1)肠道正常菌群遭到破坏:抗生素的使用使肠道正常菌群遭到破坏,一方面使肠道菌群相关的糖类的代谢降低,致使糖类吸收不良,肠腔中的有机酸、阳离子和糖类聚集,从而导致渗透性腹泻,另一方面正常菌群的破坏也导致了病原微生物的异常增殖,特别是难辨梭状芽胞杆菌(CD)的感染,目前认为CD是抗生素相关腹泻的主要病因,10%~25%AAD和几乎所有的伪膜性肠炎(PMC)均由此菌引起。
CD是一种存在于人类结肠腔内的芽胞状革兰阳性厌氧杆菌,其致病主要通过毒素介导。
其产生的肠毒素A和肠毒素B可导致肠粘膜损伤、炎症甚至坏死。
其它与AAD有关的细菌还包括沙门菌属、产气荚膜芽孢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克雷柏菌及白色念珠菌等。
(2)胃肠蠕动加快;有些抗生素如红霉素可直接激动胃动素受体、刺激胃窦和十二指肠收缩,引起肠蠕动改变,导致腹泻。
又如阿莫西林有刺激肠蠕动的作用,可导致运动性腹泻。
(3)肠粘膜损害:有些抗生素如氨基糖苷类,多粘菌素,四环素、新霉素、杆菌肽等,可直接引起肠道粘膜损害、肠上皮纤毛萎缩及细胞内酶的活性降低,导致肠道内营养物质的吸收障碍,从而引起吸收不良性腹泻。
2 诊断2.1临床表现AAD的临床表现按照病情的程度可分为单纯性腹泻、结肠炎、伪膜性肠炎。
抗生素相关性腹泻治疗的研究进展

抗生素相关性腹泻治疗的研究进展1. 引言1.1 背景介绍抗生素相关性腹泻是指在使用抗生素后,患者出现腹泻的一种不良反应。
随着抗生素的广泛应用,抗生素相关性腹泻的发病率逐渐增加,严重影响了患者的生活质量。
目前,对于抗生素相关性腹泻的治疗方法仍存在一定的局限性,临床上仍面临着一定挑战。
抗生素相关性腹泻的发生机制主要与抗生素对肠道微生物群的破坏以及致病菌的增殖有关。
抗生素疗程导致正常菌群受损,使得致病菌的生长环境得到促进,从而引发腹泻的发生。
目前常用的治疗方法主要包括补充益生菌、禁用抗生素或更换抗生素、口服多氟酸等。
这些治疗方法并不能完全解决抗生素相关性腹泻的问题。
为了更有效地治疗抗生素相关性腹泻,研究人员正在努力寻找新型的治疗方法。
一些研究表明,粪菌移植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改善抗生素相关性腹泻的症状。
一些药物的联合使用也显示出了一定的疗效。
未来,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对抗生素相关性腹泻的治疗方法将会有更多的突破。
1.2 研究目的本文旨在探讨抗生素相关性腹泻的治疗新进展,以提供更有效的临床治疗方案。
具体研究目的包括对抗生素相关性腹泻的发病机制进行深入探讨,总结目前常用的治疗方法的优缺点,介绍新型治疗方法的研究进展及临床应用前景,评估治疗方法的副作用及安全性,更好地指导临床抗生素相关性腹泻的治疗。
通过本研究,旨在为临床医生提供更科学、准确的治疗建议,提高抗生素相关性腹泻的治疗效果和患者生活质量,为相关疾病的治疗提供更多的选择,为患者带来更好的疗效。
希望本文的研究成果能够为相关学科领域提供参考和借鉴,推动抗生素相关性腹泻治疗领域的发展和进步。
1.3 研究意义抗生素相关性腹泻是一种常见的不良反应,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
针对这一问题,开展相关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研究抗生素相关性腹泻的治疗方法可以为临床医生提供更多有效的治疗选择,帮助患者更快地恢复健康。
深入了解抗生素相关性腹泻的发病机制,有助于预防和减少该病发生的可能性,提高抗生素的治疗效果。
儿科抗生素相关性腹泻的相关因素和对症治疗

儿科抗生素相关性腹泻的相关因素和对症治疗摘要:抗生素是儿科治疗中常见的一类药物,但是许多患儿会发生抗生素相关性腹泻,本文针对这一问题进行调研分析,针对抗生素相关性腹泻的发生的相关因素以及防治策略进行调研。
研究发现抗生素相关性腹泻的发生引起因素很多,具体与患儿的体重还有年龄以及应用药物抗菌药物的数量和使用抗菌药物的时间等都都相关,但是与患儿的性别无关。
如果患儿出现抗生素相关性腹泻,可以针对患儿腹泻具体情况采取补液、蒙脱石散、益生菌等对症辅助治疗。
经过治疗之后,这类腹泻可以在3-8天左右治愈。
1.概念分析儿科抗生素相关性腹泻,英文简称为ADD,它指的是患儿在起初并没有腹泻症状,但是因为治疗过程中,使用了抗生素药物的3-5天后,大便次数大余每日三次,并且大便性状呈现水样、稀样等改变,验大便常规中未发现细菌,只有少量或者无白细胞。
ADD的具体临床表现,就是大便次数变多,大便的性状呈现变化,部分患儿出现了恶心、发热、电解质紊乱等不良反应。
ADD发生的时间多在服用抗生素药物3-7天后发生,经过积极干预治疗后,可以得到有效治疗效果。
1.发生抗生素相关性腹泻的相关因素2.1与患儿体重和年龄有关调研数据表明,儿科患儿发生ADD与患儿的体重和年龄都有关系。
随机针对不同年龄段的抗生素治疗幼儿进行统计,小于一周岁的婴儿,发生ADD的概率高达百分之十二,1-3岁的幼儿发生ADD的概率则为百分之六左右,而3岁以上的幼儿发生ADD的概率则为百分之二左右。
患儿的年龄越小,发生ADD的可能性越大,体重过胖或者体重轻的婴幼儿,发生ADD的概率也会比较高。
这是由于小月龄的患儿或者体重小的患儿,由于身体抵抗力比较低和肠胃功能也不够完善,使用抗生素药物治疗后,容易造成肠胃功能紊乱,引起ADD。
2.2 使用抗生素的种类、数量、时长有关目前,使用抗生素引起ADD比较常见的药物是青霉素类药物、头孢菌素类药物和大环内酯药物等。
运用抗生素药物治疗的时长一般3-12天不等,出现ADD症状一般在服用抗生素药物后的3天左右出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抗生素相关性腹泻的诊断及治疗
抗生素相关性腹泻(AAD)是指伴随抗生素使用而发生的无法用其他原因解释的腹泻,是抗生素相关的一种常见不良反应。
AAD临床表现轻重不一,可表现为轻症腹泻、重症肠炎、假膜性结肠炎甚至可引起死亡[1]。
有效的AAD治疗包括及时停用相关抗生素,应用针对CD感染的药物以及其他有效措施。
本文就AAD 的诊断及治疗做一介绍,为临床医生及时识别抗生素相关性腹泻,采取相应的处理措施做参考。
发病机制
人体正常情况下每克粪便含有1011个细菌,种类达500种之多,称为正常菌群。
肠道的正常功能依赖于这些微生物的生态平衡,由于抗生素的大量或不适当的使用,扰乱了肠道的生态平衡而导致腹泻[2]。
当前认为抗生素相关性腹泻的机制主要包括①大肠糖类代谢的异常[3]:广谱抗生素使用后不仅可以使肠道内正常菌群减少,而且还导致细菌对糖类代谢降低致使吸收不良,肠腔中的有机酸、阳离子和糖类的聚集而导致渗透性腹泻和大肠功能的紊乱。
轻症仅有腹泻,称AAD;重症腹泻伴有全身症状,甚至可出现抗生素相关性假膜性结肠炎(PMC);②胆汁酸代谢的异常[4]:在小肠中未被吸收完全的初级胆酸可以在大肠内被细菌分解去羟基后变成次级胆酸。
双羟基胆酸如初级胆酸的鹅氧胆酸及次级胆酸的脱氧胆酸为强烈的大肠分泌刺激物。
由于大量抗生素的应用,使具有去羟基作用的细菌数量减少,特别是具有7-α去羟基功能的细菌数量很低时103-105CFU/克湿便),致使鹅脱氧胆酸的浓度增加,常继发分泌性腹泻[3,4];③抗生素的直接作用:某些抗生素如红霉素是胃动素受体的激动剂,而胃动素为胃肠肽,可以刺激胃窦和十二指肠收缩,引起肠蠕动改变,导致腹泻、肠痉挛和呕吐。
诊断
因AAD诊断标准目前尚无统一的AAD诊断标准,根据2001年卫生部发布的《医院感染诊断标准(试行)》中的AAD诊断标准以及大量国内外临床研究,总结AAD 的诊断标准为【5】:①近期有抗生素应用史;②腹泻症状:大便频次≥3次/d,连
续2d以上,伴随大便形状改变;③大便涂片镜检示肠道菌群失调,或发现有意义的优势菌群(阳性球菌、梭状杆菌或真菌),可伴便血、腹胀或发热等临床表现;
④拟诊AAD的患者须排除以下情况:a.各种类型的感染性腹泻,如细菌性痢疾、食物中毒等;b.引起腹泻的消化道疾病,如结直肠癌、炎症性肠病等;c.胃肠道术后1年以内;d.其他除抗生素以外有明确病因的腹泻。
临床表现按照病情的严重程度AAD可分为单纯性腹泻、结肠炎和PMC。
单纯性腹泻最多见,其临床表现较轻,一般在抗生素应用4~10d后出现,表现为频繁解不成形便或水样便,腹泻次数3~5次/d,部分严重者超过10次/d,无其他并发症,病程呈自限性,停用抗生素后症状多缓解;结肠炎症状则较严重。
PMC 最为严重,与PMC发病有关的主要是难辨产气荚膜芽胞杆菌(Clostridium difficile,简称CD),它产生的2种毒素,毒素A为肠毒素,毒素B为细胞毒素,2种毒素均可引起肠道粘膜损伤和炎症。
常见表现为水样泻(90% ~ 95%),粪水中可见漂浮的假膜,腹部绞痛(80%~ 90%),发热(80%),白细胞增高(80%),偶伴呕吐,可导致低蛋白血症、水肿、循环容量不足和电解质紊乱,严重者可并发中毒性巨结肠、穿孔甚至死亡。
内镜检查部分AAD患者结肠镜下可见红斑、水肿、结肠溃疡或出血等黏膜病损。
典型PMC结肠镜下可见结肠多片微隆起的斑片状或地图状黄色斑块覆盖于中度炎症的黏膜表面,形成厚2~5mm,直径2~10mm的黄白色或黄绿色假膜,可相互融合成不规则片状、带状或沿皱襞分布的线状。
近年来由于早期识别及治疗,PMC内镜表现多不典型,相当部分患者不能发现假膜,呈“非特异性结肠炎”表现。
临床上大多数病例无需进行结肠镜检查,不过对于PMC行结肠镜检查对确诊很有意义,但应谨慎进行,对于重症及暴发型病例,要视病情而定,以免引发穿孔。
实验室检查组织细胞培养实验因其高敏感性被认为是CDAD诊断的“金标准”,但培养要求高且时间长(48h以上),如果第一次检查结果为阴性,应复查。
此外,也可对粪便培养进行菌群分析,如当粪便中念珠菌数量≥ 105CFU/mL,且患者有严重腹泻及念珠菌感染存在时可诊断为念珠菌相关性腹;CD试验阴性且无念珠菌感染时,可考虑金黄色葡萄球菌、沙门菌和克雷伯菌等其他细菌引起的相关性腹泻,但单纯的粪便培养特异性低且容易出现假阳性。
其他实验室检查可
能出现的异常还包括外周血白细胞增多,多数为(10~20)×109/L;粪便常规可见白细胞,多数无肉眼血便或黏液便,有时便潜血可呈阳性。
其他辅助检查PMC腹部X线平片可见结肠扩张,结肠袋肥大,肠腔积液及指压痕。
CT扫描可见结肠壁增厚、成线和水肿,近半数患者的CT所见正常。
3. AAD治疗
停止原有抗生素治疗轻症AAD患者可中断或换用其他抗生素。
如因原发病感染不能停用者,应尽量选用对肠道菌群影响较小的抗生素。
禁用麻醉剂和抗蠕动药物如阿托品、复方地芬诺酯或洛哌丁胺等,以免毒素滞留肠腔。
重症AAD患者及CDAD患者需采取更加积极的治疗措施。
针对性抗生素治疗在病原学明确的AAD病例中应当使用针对性抗生素。
对于CDAD患者,推荐口服甲硝唑和万古霉素。
甲硝唑250~500mg,每日3次,万古霉素125mg每日4次,平均3~5d症状好转(多数病例不超过7d),应答率可达到90%~97%[6]。
美国感染学会、美国胃肠病学会和美国医院流行病学会推荐首选甲硝唑治疗。
万古霉素可减少患者腹泻次数(< 3次/d),缩短腹泻时间,但存在价格偏高及发生耐万古霉素性肠球菌等问题。
万古霉素的适应证包括对甲硝唑过敏或耐药、甲硝唑治疗失败、孕妇、重型难辨梭状杆菌感染或中毒性巨结肠及金黄色葡萄球菌所致AAD患者。
如症状仍持续或出现肠梗阻,应停用口服改为鼻导管注入或灌肠。
静脉治疗经验不一,但若需要,推荐使用甲硝唑,因其可在结肠内达到治疗浓度;而静脉用万古霉素则无效。
一些研究表明,静脉滴注免疫球蛋白也可加强万古霉素治疗效果,但缺乏随机对照试验。
另外研究发现,BI/NAP1/027强毒素型CD的出现与甲硝唑治疗的高失败率有关,提示这两种抗生素在将来的治疗中有效性可能会减低。
其他针对难辨梭状杆菌AAD的药物还包括杆菌肽、替考拉宁、夫西地酸及利福平等。
目前还在研究中的治疗CDAD药物还有雷莫拉宁(ramoplanin)、OPT-80、rafalazil、毒素A、B单克隆抗体等。
支持治疗维持基本生命体征平稳,补充体液和电解质,尤其钾盐,必要时应用免疫球蛋白以提高机体免疫力,重症患者应补充血浆白蛋白等。
调整肠道菌群口服微生态制剂对AAD有预防和治疗作用。
微生态制剂黏附于肠道上皮细胞后,定植形成稳定菌群,对宿主发挥生物屏障、营养、免疫、控制内毒素血症等作用,包括益生菌、益生元和合生素。
常用的有乳杆菌、双歧杆菌制
剂、衣地芽孢杆菌制剂等。
研究表明,无论在抗生素治疗初期还是中期给予益生菌制剂,均能显着减少抗生素相关性腹泻发生率,并缩短腹泻持续时间和腹泻次数。
对于已经出现PMC的患者,用益生菌制剂配合适当抗生素治疗,不仅疗效增强、且有益于防止复发。
益生元是直接口服双歧杆菌生长所需底物,可刺激肠道中益生菌生长,现已用于临床的有果寡糖、大豆寡糖和乳醇等。
4.小结
总之,AAD是潜在的能够威胁患者生命的疾病,但可以通过预防措施有效
避免或降低其发病率。
最有效的AAD治疗在于一级预防,慎用及合理使用广谱抗生素,尽量缩短患者住院时间,早期发现并诊断AAD,从而降低患者病死率和医疗成本。
参考文献:
[1]杨云生, 闵敏. 抗生素相关性腹泻诊断与治疗[J]. 中国实用内科杂志,
2011(6):478-480.
[2]周雪艳. 抗生素相关性腹泻的发病机制[J]. 中国微生态学杂志, 2004,
16(6):376-377.
[3]Hogenauer C, Hammer HF, Krajs GJ, Reisinger EC. Mecha-nismsand
managem- ent of antibiotic associated diarrhea[ J]. Clin Infect Dis, 1998, 27:702-710.
[4]Borrielllo C,Clin Infect Dis,1998,27:702-710.
[5]蒲芳芳,王亚娟,石磊等.重症监护室抗生素相关性腹泻流行现状与治疗[J].
现代预防医学,2015,42(9):1719-1726.
[6]WenischC,ParschalkB,HasenhundlM,,teicoplanin,metronidazole,andfus
idicacidforthetreat-mentofClostridium difficile-associated
diarrhea[J].Clin Infect Dis,1996,22(5):813- 8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