隐喻性材料阅读
隐喻在高考阅读理解中的运用

ZHONG XUE JIAO YU YAN JIU隐喻在高考阅读理解中的运用金 鑫(湖南省郴州市第一中学北校区,湖南 郴州 423000)摘要:隐喻不仅是一种修辞手法,更是一种普遍的认知方式。
近年高考阅读理解着重考察高频词汇和短语在具体语境中新含义,而培养隐喻思维对解决该类考题大有助益。
本文旨在从解读高考英语新要求入手,通过实例分析三种基本隐喻模型在近年高考阅读文章中的应用,为培养学生隐喻思维提出建议。
关键词:隐喻思维;阅读理解;认知模式一、隐喻和高考阅读新要求何为隐喻?英国语言学家I.A.Richards在《修辞哲学》一书中指出,隐喻不仅是一种修辞方式,更是一种基本的思维方式,即“利用两者之间的某种相似性,用简单易懂的熟悉事物(源领域)来描绘、理解复杂难懂的新事物(目标领域)”(Richards 1965)。
Lakoff和Johnson合著的《我们赖以生存的隐喻》(Metaphors We Live by)一书首次系统、详尽地阐述了隐喻的形成机制和具体类型,将隐喻研究从修辞学领域拓展到了认知方式这一更广阔的领域。
对高频词汇和短语在语篇中新词义的理解是近年高考阅读理解考察的新趋势。
《2016年英语考试说明》明确指出英语教学“要求学生具备通过语篇推测词义的能力。
”以索绪尔为代表的结构语言学家认为,语言的能指(signifier)和所指(signified)之间的关系是随机的,即同一单词的词形、词音和其诸多词义之间没有固定的联系,因而词汇的学习只能通过单纯地机械记忆来完成。
但对于部分学生,特别是本身英语基础薄弱、对英语学习缺乏兴趣的学生而言,机械记忆考纲中3500个词汇和500条短语的所有含义是一项颇具难度的任务。
在新世纪语言学和英语教学研究的发展趋势中,隐喻(metaphor)的形成机制和其在阅读理解中的运用是学者们的研究重点之一。
越来越多的二语习得研究表明,培养隐喻思维有助于帮助学生推测词汇在特定语篇情境中的含义,并理解同一词汇的多种词义之间的内在联系,从而更高效、更灵活地拓宽词汇量(李好 2019)。
论阅读中的隐喻思维

改 善 和扩 展 我 们 的概 念 系 统 。 认 知 语 言 学 认 为 .人 们 总 是 参 照 自 己熟 知 的 、有 形
的 、 体 的 概念 来 认 识 陌生 的 、 形 的 、 象 的概 念 , 而 具 无 抽 从
、
隐 喻 与 隐 喻 思 维
形 成 了一 种 不 同概 念 之 间 相 互 关 联 的 认 知 方 式 ,这 正 说
( 体)后 者 称 为 “e o ( 题)而 L kf等 分 别 称 其 为 载 , Tnr 话 ; ao
隐 喻 有扩 展 语 言 的重 要 作 用 。隐 喻 通 过 扩 展 我 们 的 语 言 来 影 响 我 们 的 思维 。隐 喻 比较 广 为 人 知 的 作 用 就 是 命 名 新 事 物 。 们 常 常 在 旧 的 意义 帮助 下 表 达 新 的东 西 。 我 从 这 一 点上 说 我 们 语 言 和 理 解 的 程 序 都 是 隐 喻 性 的 。隐
明 了 隐喻 是 人 类 重 要 的 思 维 方 式 .隐 喻式 的 思 维 方 式 已 经 和 其 它 感 知 方 式 一 样 ,成 为 了人 们 认 知 世 界 和 自己赖 以生 存 的 基 本 方 式 之一 。 二 、阅读 中的 隐 喻 思 维
隐喻 的 基本 特 征 可 从英 语 的 等 同词 “ t hr的 构 成 Me p o” a 中体 现 出 来 。 “ eah r一 词 源 于 希腊 语 “ tpee ” M tp o” Me hri . a n
“
m t” 为 “ 一 边 到 另 一边 ”“hri” 意思 是 “ 达 、 e 意 a 从 ,P e n 的 e 传
传送 ”二 者 合一 意为 用一 个 事物 来 表达 另 一 事 物 。 一种 , 是 “ 由此 及 彼 ” 转换 。换 言之 , 喻涉 及 两 种 事 物 , 的 隐 一个 是 出发 点 , 另一 个 为 目的 地 。 i a s 前 者 称 为 “ e i e Rc r 将 hd V h l” c
高中英语阅读中的隐喻

高中英语阅读中的隐喻摘要:隐喻是一种重要的修辞方式,也是一种重要的认知手段。
高中英语教学大纲提到要进展听、说、读、写的基本技能,侧重提高阅读力量,可见阅读教学之重要性。
结合高中英语课文从词汇、句子及语境三个层次分析了隐喻对阅读教学的作用有深远意义。
关键词:隐喻;高中英语;阅读教学人类熟识事物无不是由近及远、由详细到抽象,隐喻架起了详细到抽象的桥梁。
阅读是猎取信息的重要途径,也是英语学习中重要的环节。
隐喻在高中英语教材中大量存在,经常以词、短语、句子或整段消失。
有意识地让同学了解各种隐喻现象,对文章的理解大有裨益。
隐喻最重要的语义特征是冲突性、模糊性、不行穷尽性和系统性等,因此它的意义不存在于词典中,也不是机械的产生于宇而意义[D7(I}s>。
对于涉猎领域较少、词汇量不多的高中生来说,了解隐喻思维可以关心他们举一反三、触类旁通地建构相关话语的意义,对于阅读教学肯定会有很大的促进作用。
以概念隐喻作为英语阅读教学的切入点是加强同学语言及文化学问认知力量的最正确手段之一。
学问的组织形式,是理解和认知简单概念的基本结构,人的阅历和学问是建立在这些基本结构和关系之上的。
例如头是人体的一个局部“头”映射到空间概念,指的是物体的顶部或前端,如the head of the bullet the head of the queue 头”具备思索的功能,于是可有理智、思索和记忆等含义,如out of head } put our heads togethero在教学中老师如能有意识地引导同学从隐喻角度来认知、联想,势必能使同学对课文的理解有较大促进作用。
隐喻观与阅读理解教学一、隐喻的认知观亚里士多德认为人类的语言中布满了隐喻。
英国修辞学家Richard、曾经说过:“我们的日常会话中几乎每三句话中就可能消失一个隐喻"。
Lakolf和Johnson在1980年出版的Metaphors We Live By 一书中提出隐喻的认知观,指出隐喻具有普遍性、系统性和概念性。
隐喻式阅读的有效教学策略

隐喻式阅读的有效教学策略隐喻式阅读在阅读教学中强调经历从文字中获取意义的心理过程,强调言意兼得,方能使学生真有所得。
教师可以在教学中通过教学环节的设计,引导学生运用联想、想象、体验、对照、类比等有效策略,借助文本,使之体会文本背后更深层次的意蕴。
阅读教学除了要固守“语用”关,还要在阅读教学中强调从文字中获取意义的心理过程,言意兼得,方能使学生真有所得。
如何才能让学生透过看似浅显的文本,读出别样的意蕴?这就需要聚焦文本背后的隐喻世界。
一、何为隐喻式阅读隐喻,在汉语中是指用联想、体悟的方式挖掘事物之间的联系,用比喻论证表达自己的思想。
隐喻式阅读,简而言之,就是读出文本的“言外之意”。
语文教材中,不乏着力表现“言外之意”的文本,要让学生领会“言外之意”,教师的启发至关重要。
有了教师的指点和引导,学生才能领略文本中未知的“风景”,才能在“顿悟”或“灵感”中感受到文本的意蕴深厚,才会逐渐生成对文本独特的感知能力。
隐喻式阅读教学,较之直接讲授,在教学过程中多运用想象、体验和移情。
二、隐喻式阅读的有效教学策略(一)联想:全局观念写作要有全局观念,阅读文本教学,也要带着全局观念。
《少年王冕》是苏教版第十册“名著导读”单元的一篇课文,课文改编自清代吴敬梓的讽刺小说《儒林外史》的第一回。
教师在教学这篇课文时,通常会抓住两个侧重点:一是通过王冕少年时期不同阶段的经历来感悟他是个怎样的人;二是作为一篇写人的文章,作者为什么要花费大量的笔墨来描写荷花。
在此基础上,再初步了解《儒林外史》其书,吴敬梓其人。
于是,这篇文章便完成了它在五下的“使命”。
其实,这篇文本的“使命”远不止于此。
从单元主题考量,这篇文章旨在引导学生走进一本名著;更为重要的是,这篇文章在《儒林外史》全书中所占据的地位不容小觑——王冕这个人物是作者吴敬梓用来“敷陈大义、隐括全文”的,他被誉为“儒林楷模、学者榜样”,说明他代表着吴敬梓对读书人最高的精神诉求。
而作为执教者,我们应当将文本隐喻的内涵挖掘、展现在学生面前,立于全书的整体,理解人物写作上的隐喻价值。
高考语文复习:文学作品专题训练——隐喻性

文学作品专题训练-----隐喻性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翡翠烟嘴吴若增蔡四爷回来了,带回了翡翠烟嘴。
那烟嘴确是个好东西。
葱绿般的透亮;里边的纹路儿,有山、有水、有人家;更奇的是那烟嘴上还有四个大牙印儿。
据说,那是明太祖朱元璋咬下的。
消息不久便传开了,八村四屯无不要一睹为快。
慢慢地,四爷的翡翠烟嘴竟也就成了村宝。
后来,一位爷回来了。
他在城里当了多年的银行会计,见多识广,地头休息的时候,就数他的话多,什么城里的汽车呀,楼房呀,公园呀,饭馆呀……这已经让许多人感到不得劲儿了。
更可气的是,他居然敢于当众胡说四爷那烟嘴儿是假的!“假的?”蔡四爷先是一惊,但似乎又很快镇静下来。
他上前一把抢过烟袋,往怀里猛地一揣,冲老会计恨恨地“哼”了一声,转身走了。
人们许久没有说话,望望四爷,再望望被晾在那儿的老会计。
老会计忽然觉得自找没趣。
头脑发晕,腿脚无力,呆呆地站在那里……那事过去以后,老会计心术不正的说法立即被全村人接受,从此竟真的没人愿意搭理他了。
幸好蔡四爷毕竟是个好心肠的人。
一天,他提着一小筐灰菜,来到了老会计的家,说:“老哥,掺点这个吃吧,那点粮食哪够呢。
”老会计感激不尽,懊悔地说:“四哥,这叫我怎么说才好呢……”第二天,又是工间休息的时候,老会计忽然掏出个老花镜,对着那烟嘴儿就照了起来。
四爷想起他前些天讲过的话,眼里突地又露出了愠怒之色。
谁知就在这个时候,老会计却叫起来:“哎呀,四哥,您这真是翡翠烟嘴呀!来来来,我再细看看!”蔡四爷愣了,人们也不禁一齐过头来看。
只见老会计远瞧瞧,近看看,猛地一拍大腿,失声叫道:“哎呀呀,我这一细看啊,嘿,还真是一个上好的翡翠烟嘴呢!”人们都露出了惊喜之色,四爷的眼睛也亮了起来。
再后来,蔡庄来了一位省文物公司的老张师傅,说是蔡庄一带有许多古器流落民间,要来这里公价收购。
末了,老张师傅要走了。
这时,有人说话了:“嗳,老张师傅,您看见四爷的翡翠烟嘴了么?”不等老张师傅说话,老会计急忙出来阻拦:“嗨,别看啦,他不会卖给你的。
《海边的卡夫卡》隐喻研读

ywjszxk@隐喻的最初含义是将原意用另外一种方式表达出来。
隐喻的发展历史久远,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认为隐喻是一种采用不同语言表达事情的表达方式。
当代语用观对隐喻有不同的见解,认为隐喻是一种另类的语言表达行为,但并不是随意表达,而是有一定的原则。
互动理论认为,隐喻就是两个词语在语义上相互碰撞并产生更新的含义。
笔者认为,隐喻既是转换语言表达的语言行为,又是一种富有思想性的语言现象。
村上春树的很多作品中都有隐喻的影子,比如《1973年的弹子球》《寻羊冒险记》《世界尽头与冷酷仙境》《挪威的森林》《国境以南,太阳以西》《奇鸟行会状录》《舞!舞!舞!》以及《海边的卡夫卡》等。
读者对这些小说中的弹子球机、羊博士、独角兽、萤火虫、灾星下出生的恋人们、无面人、六具白骨以及老人等隐喻意象产生了多种解读。
隐喻可以与现实形成互补,弥补现实中的缺憾,让人们更生动、准确地认识现实世界。
村上春树作品中的隐喻给人一种美妙的艺术幻觉,有让读者感受到满足和充实感的思想魅力。
本文将通过对《海边的卡夫卡》的研读,分析小说中的隐喻,以此丰富对村上春树小说的解读。
一、小说结构与设计中的隐喻读者在阅读村上春树的小说时不难发现,它们大都是以版块形式展开的,每一章都是分块描述的文本片段,章与章之间又有互相推进的关系,时刻让读者产生连贯而新奇的阅读体验。
不仅如此,作者还善于利用平行的写作结构,于是,纵横两种结构相互促进、相互补充,共同形成了一种条理有序的叙事空间。
《海边的卡夫卡》就是这一风格的典型代表,集现实与梦想、客观与主观、平常与不平常于一体。
在小说中,作者一边用梦幻般的文字推动情节发展,一边又将某些细节用写实的手法真实地描绘出来。
一正一反的叙事结构,完美的虚实搭配,这正是《海边的卡夫卡》的魅力所在。
此外,这部作品还体现了村上春树的另一个主要写作特点,那就是小说整体给人以强烈的碎片感,像是由多个局部拼贴而成的整体。
小说一直在强调隐喻无处不在,村上春树所描述的隐喻游离于现实与虚幻之间,时而缥缈不定,时而又坚定不移。
浅谈英语阅读中的隐喻理解

一
、
隐 喻 的 辨 认
在阅读过程中 , 对于隐喻理解的第一步就是将它们辨认 出来。在语 篇 巾 , 辨 认 出 隐 喻 , 常 具 有 两 种 情 况 , 种 是 读 者 很 熟 悉 的语 境 , 要 通 一 即 他 仃】 通 过 对 话 题 的 了 解 , 可 预测 语 篇 的 大 概 意思 。另外 一 种 则 是 读 者 不 熟 悉 的 语境 , 即对 某话 题 的 了解 度 几 乎 为 零 , 时 读 者 主 要 通 过 实 际 词 这 句 的解 码 , 据字 面 意思 来 判 断 其 在语 境 中 的 意 义 。 在 阅读 理 解 的 过 根 而 程中, 经常 要 关 注 的 则 是第 二种 典 型情 况 。 么 读 者 在 理 解 过 程 中是 如 那 何 判断 和识别 隐喻并理 解其 意义的呢 。大体上 可以从 以下两个 角度来 辨 认。 1 . 通过语言信号或标志来辨认隐喻
从 上 面两 个 例 子 可 以看 出 V nc 足 属 于 西 方 的 , 是 众 所 周 知 的 , eie 这 而 hgw y上是用来跑车 的。 以 V nc i a h 所 ei e和 hgw y很明显都 已不是原 i a h 来的指称 , 而是用到 了别的领域 , 因此要从隐喻的角度来解释 。 2利 用 一 些 强 调 词 作 为 信 号 ) 例 如 s l ral leay等 等 。 它 们 的 出 现 有 可 能 成 为 某 种 隐 喻 i y el,i rl mp , y t l
高考语文阅读专项训练:文学类文本阅读(含答案解析)

2023届高考语文阅读专项训练:文学类文本阅读(含答案解析)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老子忘了谌容“自个儿瞧瞧你这张脸,耷拉得门帘子似的,说出来你别不爱听,活脱脱一张马脸。
你们老马家这姓儿真没白给!”马老爷子仍是木头桩子似的一动不动,双唇紧闭连眼皮儿都不抬,仿佛这屋里根本没人说话似的。
每当马老爷子使出这种“最高的轻蔑是无言”的招数,马奶奶总是特别生气,知道他心里肯定没好话。
不过,马奶奶一点儿都不傻,心里明镜儿似的,知道老头子为什么犯脾气,不就是他眼面前缺了泡菜嘛!说来话长,自从听营养专家说腌制食品吃了容易得癌,马奶奶就采取了断然措施:把整整一缸腌了半年的芥菜疙瘩忍痛全倒了。
老两口的退休金每月几千块自己花,想吃什么买什么,鸡鸭鱼肉螃蟹大虾说买掏出手机就扫,不差那俩钱儿。
问题是马老爷子仍然固执地认为泡菜是天下不可或缺的美味佳肴!忽然间,伴随他度过了岁岁年年的泡菜说没就没了,老爷子岂能不恼?为了泡菜的问题,马奶奶也曾无数次地给老爷子讲道理:人老了就怕不学习,不懂点儿科学知识可不行!吃得不科学,是要人命的!你不怕死呀?“老子活着都不怕还怕死!”他简直就好像是铁了心地要作死,处处跟养生对着干!就他这态度马奶奶能不着急吗?着急你能拿他咋整?打不得骂不得,说他两句还把你当仇人。
丢下他不管吧,忍不下这个心,好歹几十年的夫妻,老了老了,也不能干看着他往火坑里跳自生自灭呀!马奶奶本就心地善良,更何况养儿育女俩人朝夕相处,夫妻间的肌肤之恋早已变为亲人之情,更是割舍不开,怎么办?那天医院的专家在电视上讲,老年人要注意“三白”的危害!马奶奶觉得这个信息至关重要,关上电视急忙转身进小屋,要给老头子传达这重要讲话并采取相应的措施。
“第一白,就是白肉。
”“老子吃红烧肉!”“不行,那也是肥肉!……第二白,是白糖。
”“老子吃红糖!”“想得美,什么糖都不行!……第三白,是白盐。
”“废话!傻子都晓得盐是白的!”总之,马奶奶说一句老爷子顶一句,他还故意点上烟,表示决不赞同什么“三白”之说,更懒得听老伴的解释。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 比喻 •
开天窗
预期的目标
拆掉屋顶
过高或不合理的要求
答案:要想达到预期的目标,应先提出过高或不合理的要求 或先提出很高(不合理)的要求,再提出较低(想实现)的 要求。
•
海明威曾提出“冰山”创作原则:“冰山 只有八分之一露出水面,‘八分之一’是 读者所看到的,‘八分之七’虽然没有写 出,却能为读者感受到。” • 如何理解“冰山创作原则”?请用平实的 语言表述。
• 阅读下面材料作文 • 秋日,你没有理由沮丧;春天,你也没 有理由骄矜。
• • 秋日 沮丧 春天 骄矜
季节不同
心态不同
•
• • •
处境不同
逆境 沮丧 (穷二代) (死)
心态不同
顺境 骄矜 (富二代) (生)
• 思考: • 为什么把“秋日”、“春天”理解为外物, 写不因外物影响保持淡然,属于偏题。
说我获奖了,我当即决定——买西红柿!当 天中午吃的是鸡蛋西红柿面,味道跟平时 吃的一样,没有任何的区别,鸡蛋就是鸡 蛋,西红柿就是西红柿。” • 比喻
• 我获奖了 我还是原来的我
鸡蛋西红柿面 味道跟平时吃的一样
• 答案:我虽然获奖了,但我还是原来的我,不会 因为获奖而有什么本质上的变化。
• 根据以下材料,选取角度,自拟题目,写 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文体不限,诗歌 除外。 • 贫困交加的梵高,在每天努力振作起来 的信心的支配下画着他那色彩绚丽的画。 他曾满怀感慨地说:生活的色彩和他画中 的色彩太不一致了。 • 不仅梵高,很多人都曾为此感叹过,思索 过……
• • •
分享
阳光
分担
风雨
x
y
• 解: • ( 1) • x=积极的方面,比如荣誉、便利、幸福等与亲人朋友一
起分享的东西 • y=挫折、困难等需要克服的内容
• ( 2)
• “分享”与“分担”的关系是:前者是后者的前提条件
•
•
【经典素材】
1、有人说:“一份快乐由两个人分享会变成 两份快乐;一份痛苦由两个人分担就只有半份痛苦。 • 2、我们分担寒潮、风雷、霹雳;我们共享雾 霭流岚、虹霓,仿佛永远分离,却又终身相依, 这才是伟大的爱情,坚贞就在这里:不仅爱你伟 岸的身躯,也爱你坚持的位置,脚下的土地。 (《致橡树》)
如何阅读隐喻性材料
• 一、如果分别以下面的事物为题,你写什 么? • 墙 桥 路 • 例: • 有形的墙 比喻 • 墙 • 无形的墙
人与人之间 存在隔膜——谈团结、互助 • 无形的墙 • 地域与地域之间存在隔阂——谈合作交流 民族与民族之间存在差异——谈民族文化的包容
•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回答问题。(3分) 鲁迅先生曾于1927年在《无声的中国》一 文中写道:“如果说,这屋子太暗,说在 这里开一个天窗,大家一定是不允许的。 但如果你主张拆掉屋顶,他们就会来调和, 愿意开天窗了。” 其实,这一现象在心理 学上被成为“拆屋效应”,在现实生活中 很常见。 如何理解“拆屋效应”?请用平实的语言表 述,不超过25各字。
请以平实的语言表述下面材料中画线句子的含意, 不超过30个字。(4分) 一位刚步入教坛的年轻人向一位年长的资深班主 任请教学生思想教育的诀窍,老教师意味深长地 说:“田地里不种庄稼,是要长荒草的。” 田地里 种庄稼 长荒草
比喻
心灵 正确思想 滋生错误思想
答案:用正确思想充实学生心灵(2分),能避免 错误思想的滋生(2分)。
• • 秋日 沮丧 春天 骄矜
季节不同
心态不同
•
外物不同
心态不同
YY 骄矜
• XX 沮丧 • 偏题原因: • ——解不一时间· 天气预报》栏目有一句 耐人寻味的广告语:“分享阳光,分担风 雨。”你从中获得了怎样的感悟? • 请以“分享与分担”为题写一篇不少 于800字的文章。 • 要求:自选角度;自定立意;除诗歌 外,文体不限。
• 冰山只有八分之一露出水面,‘八分之一’是读 者所看到的,‘八分之七’虽然没有写出,却能 为读者感受到。 • 冰山 水面 • •
作品主旨
• • • • 答案 • 小说的主旨虽然没有全部写出,但读者透过故事情节可以 感受到。
小说的故事情节 ( 散文诗歌的形象) ( 绘画的线条色彩) (音乐的旋律)
• 请以平实的语言表述下面材料中画线句子 的含意,不超过35个字。 作家刘震云在得知自己获得第八届茅盾 文学奖时正在市场买菜,他在接受采访时 说:“当时我在犹豫,是买西红柿还是买 茄子,因为西红柿比茄子贵。这时,出版 社的人给我打了一个电话,说我获奖了, 我当即决定——买西红柿!当天中午吃的 是鸡蛋西红柿面,味道跟平时吃的一样, 没有任何的区别,鸡蛋就是鸡蛋,西红柿 就是西红柿。”
•
生活的色彩
画中的色彩
太不一致了
• • 现实的色彩 理想的色彩 反差太大了
• 采用“由果溯因法”,分析“现实色彩与理想色彩反差太 大”的原因。 • 1、理想过于美好。(理想要贴近实际。) • 2、现实太过残酷。(要正视现实。人生就是一场苦旅。) • 3、提醒人们: • A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 • B不要总是生活在理想中,总得为理想做点什么。 C不管现实有多残酷,理想不能丢。(心中葵花向阳开。) • D在残酷的现实中,对未来要充满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