仲宫中心第二节:气温的变化与分布 教学设计2
人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第二节 气温的变化与分布》教学设计2

人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第二节气温的变化与分布》教学设计2一. 教材分析本节课的主题是“气温的变化与分布”,属于人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第二节内容。
教材从全球气温分布的角度出发,让学生了解世界气温的分布规律,以及影响气温变化的因素。
教材内容丰富,插图生动,便于学生理解和掌握。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本节课之前,已经掌握了地理基础知识,对地球有一定的认识。
但气温的变化与分布涉及到一些复杂的地理现象和气候规律,需要学生进一步理解和掌握。
此外,学生对于气温的概念、单位以及气温计的使用方法可能还不够熟悉,需要在课堂上进行讲解和操练。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世界气温的分布规律,掌握影响气温变化的因素。
2.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地理现象的能力,提高其地理素养。
3.帮助学生掌握气温的概念、单位以及气温计的使用方法。
四. 教学重难点1.气温的变化规律及其影响因素。
2.气温计的使用方法。
五. 教学方法1.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气温的变化规律及其影响因素。
2.运用案例分析法,让学生通过观察、分析实际案例,加深对气温变化规律的理解。
3.采用实践操作法,让学生动手操作气温计,掌握气温计的使用方法。
六. 教学准备1.准备相关的地图、图片、案例资料等教学资源。
2.准备气温计实物,让学生在课堂上进行实践操作。
3.设计好针对本节课的问题,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和讨论。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多媒体展示地球气温分布图,引导学生关注全球气温的变化。
提出问题:“请问同学们观察到图中有什么特点?气温是如何分布的?”2.呈现(10分钟)呈现教材中关于气温分布规律的文字和图片资料,引导学生进行分析。
提问:“请同学们结合教材内容,总结世界气温的分布规律。
”3.操练(10分钟)分发气温计实物,让学生进行实践操作。
指导学生正确使用气温计,并观察气温计的读数。
提问:“同学们,请你们试着解释一下气温计的读数是如何产生的?”4.巩固(10分钟)针对气温计的使用方法,设计一些练习题,让学生进行巩固。
人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第二节 气温的变化与分布》教学设计

人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第二节气温的变化与分布》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人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第二节《气温的变化与分布》是学生在学习了经纬网、半球和时区等基础知识之后的进一步拓展。
本节内容主要让学生了解气温的概念、单位、变化规律及其分布特点,掌握气温受哪些因素影响,以及如何测量气温等。
通过本节的学习,学生可以对气温有更深入的认识,为今后的地理学习打下基础。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生活经验,对气温有一定的感知,但缺乏系统的理论知识。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将理论知识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相结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主动探究气温的变化与分布规律。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气温的概念、单位、变化规律及其分布特点;掌握气温受哪些因素影响,以及如何测量气温等。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分析、讨论等方法,培养学生探究气温变化与分布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地理学科的兴趣,增强学生关爱环境、关注气候变化的意识。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气温的概念、单位、变化规律及其分布特点。
2.难点:气温变化规律及其分布原因。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图片、视频等素材,创设情境,引导学生直观地感受气温的变化与分布。
2.互动教学法:采用提问、讨论、小组合作等形式,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课堂,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3.案例分析法:选取典型的气温变化与分布案例,让学生分析、总结气温变化的原因。
六. 教学准备1.教学素材:准备与气温相关的图片、视频、案例等素材。
2.教学工具:多媒体设备、黑板、粉笔等。
3.实验器材:温度计、气象站等。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图片或视频展示我国不同地区的气温差异,引导学生关注气温的变化与分布。
2.呈现(10分钟)介绍气温的概念、单位、变化规律及其分布特点,让学生对气温有初步的认识。
3.操练(10分钟)让学生通过观察、分析、讨论等方法,探究气温变化与分布的原因。
《气温的变化与分布》教案

《气温的变化与分布》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气温的概念及其重要性。
2. 让学生了解气温的变化规律,掌握气温分布的影响因素。
3. 培养学生运用气象知识解释生活中的气温现象。
二、教学内容1. 气温的概念及其计量单位。
2. 气温的变化规律:日变化、季节变化、年变化。
3. 气温分布的影响因素:纬度、海陆、地形、洋流等。
4. 生活中的气温现象分析。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重点:气温的变化规律,气温分布的影响因素。
2. 难点:气温分布图的解读,生活中的气温现象分析。
四、教学方法1. 采用讲授法,讲解气温的概念、变化规律及影响因素。
2. 利用图表分析法,让学生观察气温分布图,理解气温分布的特点。
3. 实例分析法,引导学生运用气象知识解释生活中的气温现象。
五、教学准备1. 准备气温分布图、气象数据等教学素材。
2. 准备相关的生活实例,以便进行实例分析。
六、气温的测量与记录1. 气温的测量工具及方法2. 气温的记录与资料整理七、气温日变化与季节变化1. 气温日变化规律2. 气温季节变化规律八、世界气温分布特点1. 纬度对气温分布的影响2. 海陆对气温分布的影响3. 地形对气温分布的影响4. 洋流对气温分布的影响九、我国气温分布特点1. 纬度对气温分布的影响2. 海陆对气温分布的影响3. 地形对气温分布的影响十、气候变化与气温关系1. 气候变化的原因2. 气候变化对气温的影响十一、生活中的气温现象1. 城市热岛效应2. 海拔高度与气温的关系3. 海洋性气候与大陆性气候的特点十二、气温与人类活动1. 气温对农业的影响2. 气温对健康的影响3. 气温对交通的影响十三、气温变化的应对措施1. 节能减排2. 适应气候变化3. 保护生态环境十四、拓展与实践1. 收集不同地区的气温数据,分析其分布特点。
2. 参观气象站,了解气象工作的实际情况。
十五、教学反思与评价1. 学生对气温概念的理解程度2. 学生对气温变化规律的掌握情况3. 学生运用气象知识解释生活中气温现象的能力六、气温的测量与记录1. 教学目标让学生掌握气温的测量工具及方法,学会正确记录和整理气温数据。
《气温的变化与分布》教案

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气温的概念及其单位。
2. 使学生掌握气温的日变化和年变化规律。
3. 培养学生运用气温数据进行分析的能力。
4. 提高学生对气候现象的认识,培养其环保意识。
二、教学内容1. 气温的概念及其单位2. 气温的日变化规律3. 气温的年变化规律4. 气温分布的影响因素5. 气温数据的应用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重点:气温的日变化和年变化规律,气温分布的影响因素。
2. 难点:气温数据的应用,气候现象与环保意识的培养。
四、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探究气温的变化规律。
2. 利用图表分析法,直观展示气温的分布特点。
3. 采用案例教学法,让学生了解气温数据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4. 启发式教学,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气温变化的图片,引导学生关注气温的变化现象。
2. 讲授:介绍气温的概念及其单位,讲解气温的日变化和年变化规律。
3. 分析:让学生观察气温分布图,分析气温分布的影响因素。
4. 实践:让学生运用气温数据进行分析,如预测未来气温变化等。
5. 讨论:引导学生探讨气候变化对环境的影响,并提出环保建议。
6. 总结: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强调气温变化的重要性。
7. 作业:布置相关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六、教学评估1. 课堂问答:通过提问方式检查学生对气温概念和变化规律的理解。
2. 小组讨论:观察学生在讨论中的表现,评估其分析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
3. 练习题:批改课后作业,评估学生对气温数据处理和应用的能力。
4. 学生报告:让学生就气温变化对环境的影响进行报告,评估其表达和归纳能力。
七、教学资源1. 气温变化图片:用于导入和激发学生兴趣。
2. 气温分布图:用于分析气温分布特点。
3. 气温数据资料:用于学生实践环节。
4. 环保案例:用于讨论气候变化对环境的影响。
八、教学拓展1. 邀请气象专家进行讲座,增加学生对气象学的了解。
2. 组织户外气象观测活动,让学生亲身体验气温变化。
人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 第二节气温的变化与分布》教学设计(第2课时)

人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第二节气温的变化与分布》教学设计(第2课时)一. 教材分析人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第二节《气温的变化与分布》是学生在学习了经纬网、半球和时区等基础知识后,进一步深入探讨地理知识的重要章节。
本节内容主要包括气温的日变化和年变化、气温分布的规律以及影响气温分布的因素。
通过本节的学习,学生可以掌握气温变化的规律,了解世界气温分布的特点,为今后学习气候变化和环境保护等知识打下基础。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地理基础知识,对于经纬网、半球和时区等概念有一定的了解。
但气温变化与分布这一知识点较为抽象,需要学生具备较强的空间想象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同时,气温变化与生活息息相关,学生对其有一定的兴趣。
然而,由于年龄和生活经验的限制,学生对于气温变化规律和分布规律的理解可能存在一定的困难。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掌握气温的日变化和年变化规律,了解世界气温分布的特点,理解影响气温分布的因素。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分析、讨论等方法,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地理学科的兴趣,增强学生关爱环境、保护地球的意识。
四. 教学重难点1.气温的日变化和年变化规律。
2.世界气温分布的特点。
3.影响气温分布的因素。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图片、地图、实例等创设情境,引导学生观察和分析气温变化与分布的特点。
2.互动教学法: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讨论,培养学生合作探究的能力。
3.讲解法:对于抽象的知识点,采用讲解法进行详细阐述,帮助学生理解。
六. 教学准备1.图片、地图、实例等教学素材。
2.多媒体教学设备。
3.教学PPT。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图片或实例展示气温变化的场景,引导学生关注气温变化,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例如,展示我国冬季南北气温差异的图片,让学生观察并思考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
2.呈现(10分钟)通过PPT呈现气温的日变化和年变化规律,以及世界气温分布的特点。
气温的变化与分布教案

气温的变化与分布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气温的变化规律和分布特点;2.掌握气温的测量方法和单位;3.能够分析气温变化对人类生活和自然环境的影响。
二、教学内容1. 气温的定义和测量方法气温是指空气中分子的平均动能,通常用摄氏度(℃)或华氏度(℉)表示。
气温的测量方法有水银温度计、电子温度计、红外线温度计等。
2. 气温的变化规律气温的变化受多种因素影响,如地球自转、公转、大气环流、地形、海洋等。
气温的变化规律包括日变化、季节变化、年际变化和长期变化。
(1)日变化气温的日变化是指一天中气温的变化。
通常表现为白天气温高,夜晚气温低的现象。
这是因为白天太阳辐射强烈,地面吸收的热量多,而夜晚地面散热快,气温降低。
(2)季节变化气温的季节变化是指一年中气温的变化。
通常表现为夏季气温高,冬季气温低的现象。
这是因为夏季太阳高度角大,辐射强烈,而冬季太阳高度角小,辐射弱。
(3)年际变化气温的年际变化是指多年平均气温的变化。
通常表现为几年或几十年的周期性变化。
这是因为大气环流、海洋等因素的影响。
(4)长期变化气温的长期变化是指几百年或几千年的气温变化。
通常表现为气温的升高或降低。
这是因为人类活动、自然环境等因素的影响。
气温的分布特点受多种因素影响,如纬度、海拔、地形、海洋等。
气温的分布特点包括纬度带状分布、海陆分布、高山低谷分布等。
(1)纬度带状分布气温随着纬度的增加而逐渐降低,呈现出纬度带状分布的特点。
赤道附近气温高,极地地区气温低。
(2)海陆分布海洋的热容量大,散热慢,气温变化较小;而陆地的热容量小,散热快,气温变化较大。
因此,海洋附近气温较稳定,而内陆地区气温变化较大。
(3)高山低谷分布气温随着海拔的升高而逐渐降低,呈现出高山低谷分布的特点。
山顶气温低,山脚气温高。
4. 气温变化对人类生活和自然环境的影响气温变化对人类生活和自然环境都有重要影响。
气温升高会导致海平面上升、极地冰川融化、气候变化等问题,对人类生活和自然环境都带来负面影响。
人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第二节《气温的变化与分布》精品教学设计

人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第二节《气温的变化与分布》精品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气温的变化与分布》是人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第二节的内容。
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有:了解世界气温的分布规律,掌握影响气温变化的因素,以及气温变化对生产、生活的影响。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可以对气温的变化和分布有一个全面的认识,提高对地理知识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地理知识基础,对气候、天气等概念有一定的了解。
但气温的变化与分布涉及到一些抽象的概念和复杂的地理现象,需要学生通过实例分析和思考来理解和掌握。
同时,学生对于气温变化对生产、生活的影响可能缺乏直观的感受,需要通过实例和案例来引导学生认识和思考。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世界气温的分布规律,掌握影响气温变化的因素,了解气温变化对生产、生活的影响。
2.过程与方法:通过实例分析、图表展示和思考讨论,培养学生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对地理知识的兴趣,提高学生对地理知识的探究欲望,使学生认识到气温变化对人类活动的影响,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世界气温的分布规律,影响气温变化的因素,气温变化对生产、生活的影响。
2.难点:气温变化规律的背后的原因,气温变化对生产、生活的具体影响。
五. 教学方法1.实例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案例,让学生了解气温变化的现象和影响。
2.图表展示法:通过气温分布图、统计图表等,直观地展示气温的分布和变化规律。
3.思考讨论法:引导学生思考气温变化的原因和影响,通过小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和交流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学PPT:制作相关的教学PPT,展示气温分布图、统计图表等。
2.案例材料:收集相关的案例材料,用于实例分析。
3.小组讨论:提前分组,准备小组讨论的问题和材料。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展示一张世界气温分布图,引导学生关注气温的变化和分布,引发学生的思考。
教学设计《气温的变化与分布》

《气温的变化与分布》教材分析气温是气候的两大要素之一。
这一节教材主要讲述气温的变化和分布两个方面的内容。
教材分别从日变化和年变化两个方面讲述气温变化,从水平分布和垂直分布两个方面讲述气温的分布。
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目标】1,让学生掌握气温与生活的关系,归纳气温分布和季节变化规律,气温的分布差异。
2,学生学会使用温度计。
运用图表资料,说出气温分布和季节变化规律。
【过程与方法目标】1、能够通过阅读世界年平均气温和1、7月平均气温分布图,归纳世界气温分布特点。
2、能能够运用气温资料,绘制气温曲线图,说出气温随时间的变化特点。
3、通过调查、共同探讨,小组合作发现问题,解决疑难,发展智能。
举例说明气温、降水对人类生活和生产的影响。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引导学生理解气温、降水与生产、生活的关系,关心家乡的自然条件与经济发展。
知道知识来源于生活,又必须服务于生活。
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热情。
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归纳世界气温分布特点;绘制气温曲线图,说出气温随时间的变化特点。
【教学难点】归纳1月与7月世界气温分布特点。
课前准备PPT,学生课前自主学习p60-61教学过程导入新课教师提问:同学们,上课之前老师想问问大家,你们觉得今天冷吗?(学生回答)同学们感觉到的冷或者热,其实是大气的冷和热。
我们把大气的冷热程度,称为气温。
气温和人类的活动密切相关,气温影响着我们的生活。
那气温和人类活动之间有什么关系?气温在时间上又有什么规律呢?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了解和学习有关气温的知识。
二、新课讲授(一)气温的变化1、展示泸州某日各时段气温曲线图,了解一天中气温是在不断变化的。
提出问题:我们一般描述一天的气温指的是什么气温呢?它是如何来的呢?学生思考回答。
2、教师展示每天气温测得方式总结定义:日平均气温、月平均气温、年平均气温。
3、气温日变化:教师展示气温日变化曲线图,提出问题,学生读图回答:(1)气温最高值是多少?出现在什么时间?(2)气温最低值是多少?出现在什么时间?(3)最高气温与最低气温的差值是多少?教师订正总结,并提出“气温日较差”概念。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七年级上册第三章天气与气候
第二节气温的变化与分布【第二课时】
一、课标
(一)课程内容标准
阅读世界年平均和1月、7月平均气温分布图,归纳世界气温的分布特点。
(二)课标具体目标
1、阅读等温线图,分析世界或某个区域气温分布特点。
2、阅读世界年平均气温分布图,说出世界气温的分布特点
二、重点、难点
(一)教材的重难点:
重点:学会阅读世界平均气温分布图。
难点:理解世界气温的分布特点。
(二)本节课教学的重、难点:
重点:通过阅读世界1月、7月平均气温分布图和世界年平均气温分布图,归纳世界气温的分布特点。
难点:根据世界平均气温分布图归纳世界气温分布的特点。
三、学情分析
(一)预测本班级学生可能达到的程度
1、阅读世界年平均气温分布图,说出世界气温的分布特点:85%学生能够掌握
2、阅读等温线图,分析世界或某个区域气温分布特点:70%学生能够掌握
3、通过阅读世界1月、7月平均气温分布图,认识1月和7月世界气温的分布差异:60%学生能够掌握
(二)普遍性问题:
通过阅读世界1月、7月平均气温分布图,认识1月和7月世界气温的分布差异。
四、教学目标
1、阅读等温线图,分析世界或某个区域气温分布特点。
2、阅读世界年平均气温分布图,说出世界气温的分布特点。
3、通过阅读世界1月、7月平均气温分布图,认识1月和7月世界气温的分布差异。
五、教学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