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物理电与热2
【一线精品】初中物理-电与热2 人教版最新精品公开课件

有人说,“努力”与“拥有”是人生一左一右的两道风景。但我以为,人生最美最不能逊色的风景应该是努力。努力是人生的一种精神状态,是对生命的一种赤子之情。努力是拥有之母,拥有是努力之子。一心努力可谓条条大路通罗马,只想获取可谓道路逼仄,天地窄小。所以,与其规定自己一定要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物,获得什么东西,不如磨练自己做一个努力的人。志向再高,没有努力,志向终难坚守;没有远大目标,因为努力,终会找到奋斗的方向。做一个努力的人,可以说是人生最切实际的目标,是人生最大的境界。
我们那时的十三四岁的女孩子,都会搞点和简陋粗糙的针织。找几根细一些的铁丝,在砖头上磨一磨针尖,或者捡一块随手可拾的竹片,做4根竹签,用碎碗碴把竹签刮得光光的,这便是毛衣针了。然后,从家里找一些穿破了后跟的长筒线袜套(我们那时,还不知道世界上有尼龙袜子),把线袜套拆成线团,就可以织笔套,手套什么的。为了不妨碍写字,我们常常织那种没有手指,只有手掌的半截手套。那实在是一种很简陋很不好看的手套。但大家都戴这种手套,谁也不嫌难看了。 我想给阿三织一双这样的手套,有时想得很强烈。但始终未敢。鬼晓得,我们那时都很小,十三四岁的孩子,却都有了“男女有别”的强烈的心理。这种心理使男女同学之间的界线划得很清,彼此不敢大大方方地往来。
然而,阿三这种善良,友好的举动在当时是需要勇气和冒风险的。因为这样做,注定要遭到“王”们的嘲笑和讽刺的。 这样的不幸终于发生了。不知在哪一天,也不知是为了什么,“王”们突然冲着我喊起阿三的名字了,喊得很凶。他们使劲冲我一喊,我觉得天一下子塌了,心一下子碎了,眼一下子黑了,头一下子炸了……
初二物理下册《电与热》课件 新人教版

•现象:•B瓶中温度上升的多
•结论:•电流和通电时间相同时,电 阻越大,产生的热量越多。
•科学靠我们发现、探究、改进
•
•与 •电 •流 •的 •关
•探究实验 :
•i
•t
•
•条件:•通电时间相同,电阻相同
•时 •间 •现象:•电流大时,温度上升多
•
•结论:•在通电时间一定、电阻相同
时,通过的电流越大,产生
的热量越多。
•结论:在电阻相同,通过电流相同 ,通电时间越长,产生热越多。
•科学靠我们发现、探究、改进
•
•焦耳定律:电流通过导体产生 的热量跟电流的二次方成正比, 跟导体的电阻成正比,跟通电时 间成正比。
• 焦耳
• (1818-1889)
•Q=I2Rt=(0.6)2×60×5×60J=6480J
•
三、电热的利用和防止
•1、电热的利用:电热水器、电饭锅、 电熨斗、电孵化器等等。 •2、电热的防止:电视机后盖的散热窗 、电脑主机里面的小电风扇等等。
• 源上.通电一定时间后,比较两瓶中煤油的温度变
• 化. (加热液体)
•3.把两烧瓶中密闭,中间插入带有水柱的细玻璃管, • 通观察管中水柱位置的变化来比较.(加热气体)
•
•科学靠我们发现、探究、改进
•
•接电源
•铜丝
•镍铬丝
•支 架
•科学靠我们发现、探究、改进 ---科学永无止境
•
•探究实验 •(控制变量法 转换法) :
•电炉丝和导线通过的电流相同。 •为什么电炉丝热的发红,而导线却几乎不发热?
•原因:导线电阻远小于电炉丝电阻,产生的热量少。
物理八下《电与热》课件.

要点归纳.诱思探究
一、实验探究:探究影响电流热效应的因素 1.实验器材:烧瓶和温度计各两只、煤油、电源、开关、 电阻不同的甲乙两段电阻丝(例如铜丝和镍铬合金丝)、电 流表、导线若干、滑动变阻器.
2.实验方法:控制变量法 3.实验步骤 (1)如图两个烧瓶中盛着等量的煤油,温度计显示煤油的温 度.两瓶煤油中都浸泡着一段金属丝,烧瓶甲中的金属丝是 铜丝,电阻比较小.烧瓶乙中的金属丝是镍铬合金丝,电阻 比较大.
【解析】电流做功是将电能转化为煤油的内能,因此电流 做功的多少可以通过煤油的温度计示数显示出来,若通电 一段时间后,两瓶中煤油温度变化不同,则说明电流做功 不同.探究电热与电阻的关系,应保持通过两电阻丝的电流 和通电时间相同,故将其串联在电路中. 答案:温度计示数上升(改变) 保证通过两个电阻丝的电流 相等(串联电流相等)
8.某校师生自制了一台电烘箱,电烘箱的电阻丝通过5 A的 电流时,每分钟可产生6.6×104 J的热量,求: (1)此时电阻丝的电功率; (2)此时电阻丝的电阻;
【解析】(1)电烘箱消耗的电能全部转化为热量,所以电阻
丝的电功率为
PW Q 6.6 104J1100W t t 160s
(2)由P=I2R得电阻丝的电阻为
【正确答案】选C.由W=Pt得三种用电器正常工作相同的时 间,消耗的电能相同.但是电视机和电风扇都不是纯电阻电 路,消耗的电能并没有全部转化为热量,而电热毯是纯电 阻电路,消耗的电能全部转化为热量,故正常工作相同的 时间,发热最多的用电器是电热毯.
课时训练.基础达标
1.下列常见电器中不是利用电流的热效应的是( )
二、电热的计算 1.消耗的电能全部转化为热能的用电器(纯电阻电路),消 耗的电能等于放出的热量,即I2Rt =Q=W=Pt=UIt U 2 t ,
广东省佛山市中大附中三水实验中学八年级物理下册 电与热课件 新人教版

焦耳定律应用
• 问题3:我们知道,额定电压相同的灯 泡,额定功率越大,电阻越小,单位时 间内产生的热量越多。可是按照焦耳定 律,电阻越大,单位时间内产生的热量 越大。两者是否矛盾呢? 不矛盾。因为要在电流相同的前 提下才可以运用焦耳定律比较两 个电阻单位时间产生热量的多少。
13
电热的利用
电热器
11
焦耳定律应用
• 问题2:一根60Ω 的电阻丝接在36V的电 源上,在5min内共产生多少热量?
解:已知U=36V,R=60 Ω,t=5×60s=300s.
由欧姆定律可得:
U 36V I 0 .6 A R 60
根据 焦耳定律得: Q=I2Rt=(0.6A)2 ×60 Ω×300s=6480J 答:产生了6480J的热量。
Q---热量----焦耳(J) I---电流---安培(A) R---电阻---欧姆(Ω ) t---时间---秒(s)
10
焦耳定律应用
• 问题1:电炉丝通过导线接到电路里,为 什么电炉丝热得发红,而导线几乎不发 热?
由Q=I2Rt得:
当I一定,在相同时间内 R越大,则所产生的热 量就越多,电炉丝的电 阻比导线的电阻大的多, 所以电炉丝热得发红, 而导线几乎不发热。
• 1、滑动变阻器两个接线柱都接下面,电压 表、电流表“+""-"接线柱接反。 • 5、解:灯泡灯丝接好后,电阻长度变短, 交接处的横截面积变大,故总电阻比原来 变小;由公式P=U 2 / R 可知,在电压一定时, 电阻变小,实际功率变大,灯泡变亮了;
1
第八章 第四节 电 与 热
.
2
教学目标
• 1、电流的热效应 • 2、焦耳定律Q=I2Rt计算 • 3、电热的利用(好事)和防止(坏事)
八年级物理电和热教案

八年级物理电和热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电和热的基本概念,掌握它们之间的关系。
2. 通过对电和热的探究,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和观察能力。
3. 引导学生运用电和热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提高学生的综合应用能力。
二、教学内容1. 第一节:电和热的基本概念电荷、电流、电压的概念及关系电阻、导体、绝缘体的特点电能、电功率的计算2. 第二节:电和热的关系电流的热效应电阻、电流、电压之间的关系欧姆定律的应用3. 第三节:电热器电热器的原理及分类电热器的优缺点及选择电热器在生活中的应用4. 第四节:电流的热量计算电流产生热量的计算方法电能与热能的转化电流的热效率5. 第五节:电和热的实验探究实验一:电阻与电流、电压的关系实验二:电流的热效应实验三:电热器的制作与测试三、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电和热的基本概念及关系。
2. 利用实验教学法,让学生亲自动手操作,观察电和热的现象,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3. 采用案例分析法,分析电热器在生活中的应用,提高学生的实际问题解决能力。
四、教学评价1. 课堂问答:检查学生对电和热基本概念的理解。
2. 实验报告:评估学生在实验中的操作能力、观察能力和分析能力。
3. 课后作业:检验学生对课堂知识的掌握和应用能力。
五、教学资源1. 教材:《八年级物理》2. 实验器材:电阻、电压源、电流表、电热器等。
3. 多媒体课件:用于辅助教学,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4. 网络资源:用于拓展学生的知识视野,了解电和热在生活中的应用。
六、第六节:电与磁的联系1. 教学内容:电流的磁效应电磁感应现象电磁铁的原理与应用2. 教学方法:通过实验演示电流的磁效应和电磁感应现象,使学生直观理解。
使用案例分析,探讨电磁铁在实际应用中的例子,如电磁起重机、电磁继电器等。
3. 教学评价:通过实验观察和案例分析,评估学生对电与磁联系的理解。
课后作业,要求学生设计简单的电磁铁应用实例,检验应用能力。
八年级物理新人教版电和热 知识要点

电和热知识要点1、知识要点梳理2、学习方法导航1.在观察课本演示实验时,由于变量较多,因而应仔细分析哪些量相同,哪些量不相同,结合观察到的现象,才能得出正确的结论。
2.在运用焦耳定律进行计算时,必须明确以下两点:(1)Q、I、t、R是对于同一用电器(或同一部分电路)而言的;(2)Q、I、t、R四个物理量的单位都要使用国际单位制。
3.因为电流所做的功,可以转化为多种形式的能,因此,电功的值并不总等于电流通过导体产生的热量。
在利用已学过的知识推导焦耳定律数学表达式时,必须设定电流所做的功全部产生热量才可以有Q=W。
4.电阻R1、R2串联时,电流通过它们产生的热量Q1∶Q2=R1∶R2;并联时,电流通过它们产生的热量Q1∶Q2=R2∶R1。
3、教材分析在传统教材中,当提到电和热时必然要涉及到焦耳定律,而本节中依据《标准》的要求,降低科学知识的难度,注重科学研究方法,大胆地删去焦耳定律,回避了热量这个概念,从电流的热效应引入探究了电流的热效应跟电阻大小的关系得出:在电流相同的条件下,电能转化成热能时的功率跟导体的电阻成正比。
教材这样编导充分体现了注重学生的学习过程及学习科学研究方法,能更好地了解科学的基本规律以便客观的认识世界。
4、电热切割[内容]同学们在课堂上看到“电热切割”的演示后,在课下议论纷纷。
李兵给同学们讲述了在叔叔家看到的一幅木板上的画,那幅木板上的山水画不是用刀刻的,也没有任何的颜料,看上去就是木板烤黄了的颜色,只是深浅不同。
叔叔说,那画是用“电”笔画上去的。
同学们觉得非常有趣,自己是不是也能用“电”笔写字、做画?同学们经过认真的思考、讨论,设计了如下实验。
[实验](1)用一张包香烟的锡纸,平铺在玻璃板上,并用导线把它跟12 V的电源相连。
(2)用一根削好的短铅笔,把笔芯的尾部跟电池的正极相连,如图。
(3)拿起铅笔像写字一样在锡纸上划。
[结果]笔尖冒出了微小的电火花,被划过的锡纸上出现了花纹或字迹.这就是电刻。
八年级物理下册《电与热》公开课件人教版

焦耳
• 焦耳(1818~1889) Joule,James Prescott ,英国物理 学家。1818 年 12月24 日生于曼彻斯特附近的 索尔福德,1889年10 月11日卒于塞尔。
焦耳定律
电流通过导体产生的热量 Q 跟电流的二次方成正比 I 跟导体的电阻成正比 R 跟通电时间成正比 t
一、电流的热效应
• 电流通过导体时电能转化为热,这 个现象叫做电流的热效应。
引入电与热 .swf
现象:
1、电炉丝和导线通过的电流相同。 2、为什么电炉丝热的发红,而导线 却几乎不发热? 探究
问题: 电流通过导体时产生热的多少跟什么因素有关?
猜想:
与 电阻、电流、时间 有关
(控制变量法)
等效电路: RA<RB
=0.6A
电流产生的热量为: R 60Ω
Q=I2Rt=(0.6A)2×60Ω×300S=6480J
电热的利用和防止
利用:电热器:
主要部分—用—电发来热加体热的设备 工作原理:电流热效应
如:电熨斗、电烙铁、电炉等 防止:
电视机加散热窗 计算机、电动机等还要加风扇
练习电与热 .swf
作业
• 课本P51第1,2题。
现象:实验3 通电时间长的温度上升的多
结论:
在电阻相同,通过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流相同, 通电时间越长,产生热越多。
实验结论
1、在电流、通电时间相同的情况下,电阻越大 ,产生的热量越多。
(I与t相同,R越大,Q越多)
2、在通电时间、电阻相同的情况下,电流
越大,产生的热量越多。
( R与t相同,I越大,Q越多)
3、在电阻、电流相同的情况下,通电时间越长 ,产生的热量越多。
八年级物理下册 “电与热”说课稿

八年级物理下册 8.4 “电与热〞说课稿8.4 “电与热〞说课稿一.教材1.教材分析〔电与热〕是人教版初中物理教材八年级下册第八章第四节的内容 , 用 1 课时进行教学。
本节课内容主要有两局部,一是电流的热效应跟电阻大小的关系,二是电热的利用和预防。
电流通过导体味产生热,学生是有生活体验的, 但流通过导体产生热的快慢跟什么因素有关?有什么关系?这是学生所不知的,教材在学生学习了电能、电功率知识后及时地安排了本节课,满足学生的学习需要,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此外教材在学生了解了在电流肯定时,导体产生热能的功率跟电阻成正比后 ,及时地安排了电热的利用和预防的内容 ,充分表达了“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 ,“学以致用〞的新的教育理念。
本节课也为下一节安全用电的教学做了某些知识打算,本节课在全章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2 教学目标,按照新课程三维目标要求和本节课内容,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有以下三个方面:〔1〕知识与技能a、了解在电流相同条件下,电能转化成热能时的功率跟导体的电阻成正比等。
b、了解利用和预防电热的场合和方法。
〔2〕过程与方法通过实验探索电流的热效应跟电阻大小的关系。
〔3〕感情、态度与价值观具有对科学的求知欲 ,培养学生对科学的兴趣 ,发扬不断探索的科学精神。
3.教学重点和难点依据本节课的内容特点,我把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放在教材的第—局部。
即电流产生热效应跟什么因素有关 ,这是知识的重点,同时为了增强学生的过程意识、体验意识和实践意识,因此,我把学生的探索过程也列为本节课的教学重点。
如何让学生提出与本节课相关的问题,如何进行探索实验设计,如何推导公式 Q=I2Rt 以及 Q=W=Pt 则是本节课教学的难点。
二.学情知识技能方面,学生在第七章中已学习了欧姆定律 ,通过本章前两节的教学,学生对电能、电功率知识已有了肯定的了解。
对于一些探索性问题,学生已有了初步的探索意识,同时也具备了肯定的实验操作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