抑癌基因P53与肺癌诊治的研究进展
p53基因名称

p53基因名称摘要:1.p53 基因的简介2.p53 基因的功能与作用3.p53 基因在医学研究中的应用4.p53 基因与肿瘤的关系5.我国在p53 基因研究方面的进展正文:p53 基因,全称为“肿瘤蛋白53”,是一种在生物体内起着重要作用的基因。
作为人体最重要的肿瘤抑制基因之一,它具有调节细胞生长、DNA 修复和细胞凋亡等功能。
近年来,随着对p53 基因研究的不断深入,它在医学领域的应用也日益广泛。
1.p53 基因的简介p53 基因首次于1979 年被科学家发现,它位于人体的第17 号染色体上。
作为一种抑癌基因,p53 在细胞周期调控、DNA 损伤修复、细胞凋亡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当细胞受到致癌因素影响时,p53 基因能诱导细胞进入停滞期,从而阻止细胞癌变。
2.p53 基因的功能与作用(1)细胞周期调控:p53 基因通过调节细胞周期蛋白的表达,控制细胞在生长、分裂和凋亡等不同阶段之间的转换。
(2)DNA 损伤修复:当细胞DNA 受到损伤时,p53 基因能促进DNA 修复酶的活性,使细胞恢复正常状态。
(3)细胞凋亡:在细胞受到严重损伤或致癌因素影响时,p53 基因能启动细胞凋亡程序,使细胞自动死亡,防止细胞癌变。
3.p53 基因在医学研究中的应用近年来,随着对p53 基因研究的不断深入,它在医学领域的应用也日益广泛。
例如,p53 基因突变检测可用于预测肿瘤的发生风险;p53 基因表达水平的检测可作为肿瘤治疗效果的监测指标;通过基因工程技术,恢复p53 基因的正常功能,可作为肿瘤治疗的新策略等。
4.p53 基因与肿瘤的关系p53 基因在肿瘤的发生、发展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
一方面,p53 基因突变会导致细胞增殖失控,从而促进肿瘤的发生;另一方面,p53 基因突变会影响肿瘤细胞的凋亡,使肿瘤细胞具有更强的生存能力。
因此,研究p53 基因与肿瘤的关系,有助于揭示肿瘤发生、发展的机制,为肿瘤的预防和治疗提供新的思路。
癌基因与抑癌基因研究进展

常见的抑癌基因突变包括点突变、插入缺失、染色体易位和甲基化等,这些突变可能导致基因功能丧失或降低, 从而增加细胞恶性转化的风险。
致癌机制
抑癌基因的突变可以影响细胞生长、分化、凋亡和DNA修复等过程,从而促进肿瘤的发生和发展。例如,p53基 因的突变可以导致细胞对DNA损伤的修复能力下降,增加突变积累和肿瘤形成的风险。
04
癌基因与抑癌基因的相互作用
癌基因与抑癌基因的相互调控
癌基因与抑癌基因在细胞生长和分化过程中起着相互调控的作用。癌基因可以促 进细胞生长和分裂,而抑癌基因则通过抑制细胞生长和诱导细胞凋亡来维持细胞 稳态。
当癌基因被激活或抑癌基因失活时,这种相互调控的平衡被打破,可能导致细胞 恶性转化和肿瘤发生。
癌基因与抑癌基因的相互转化可以影 响肿瘤的发展和演化,为癌症治疗提 供新的靶点和策略。
05
展望与未来研究方向
针对癌基因与抑癌基因的治疗策略
靶向治疗
利用特异性抑制剂或拮抗剂,针 对癌基因或抑癌基因进行干预, 抑制其异常表达或激活其正常功 能,从而达到治疗肿瘤的目的。
免疫治疗
通过激活免疫系统,利用免疫细 胞或免疫分子识别和攻击肿瘤细 胞,同时调节癌基因与抑癌基因 的表达,增强治疗效果。
癌基因与抑癌基因在癌症发展中的协同作用
癌基因与抑癌基因在癌症发展中起着协同作用。癌基因的激 活可以促进肿瘤细胞的生长和扩散,而抑癌基因的失活则可 以促进肿瘤细胞的侵袭和转移。
癌基因与抑癌基因的协同作用可以导致肿瘤的形成和恶性转 化,影响癌症的发展进程和预后。
癌基因与抑癌基因的相互转化
在某些情况下,癌基因和抑癌基因之 间可以发生相互转化。一些基因在特 定条件下可以表现出癌基因或抑癌基 因的活性,这取决于其表达水平和调 控机制。
p53基因与原发性肝癌放疗关系研究进展

文章编号
1o 0 8 ( 0 1 0 0 1 0 0 4— 18 2 1 )2— 2 4— 3
d i1.9 9 ji n 10 0 8 .0 10 .4 o:0 3 6/.s .0 4. 18 2 1.2 04 s
近年来随着对肝癌的照射 方法和范围的改进 , 由全肝照
滞和凋亡 , 0 3基 因变 异将 失去这 种功 能 , 是产生 肿瘤 而5 这 细胞放射不敏感以致抵抗 的重要 原因。这一观 点通过 转染
肿瘤细胞受到放射线照射后能够直接引起 细胞 D A双链损 N
伤 ( S ) 随后 , DB , 共济失调性 毛细管扩 张症突变 基 因( T A M)
基 因 4个 突 变 位 点 发 现 13 突 变 点 对 射 线 敏 感 , 13 2A 而 4 A, 15 和 2 3 7H 7 H对 射 线 不 敏 感 , 因此 认 为 肿瘤 射 线 敏感 性 依 赖 p3基 因 突变 位 点 。 5
3 p 3在放 疗诱 导Hale Waihona Puke 瘤 细胞 凋 亡 中 的作 用 5
・
24・ 1
西南 国防医药 2 1 年 2月第 2 卷 第 2期 01 1
综 述 ・ 座 讲
p 3基 因 与 原 发 性 肝 癌 放 疗 关 系 研 究 进 展 5
刘 明玉 , 继军 ( 郑 综述 ) 肖华 亮 ( 阅) , 审
[ 关键词】 p3 原发性肝癌 ; 5; 放疗
中图 分 类 号 R7 5 7 3 . 文献标识码 A
p3基因 , 建肿 瘤细胞 内变 异 p3基 因功能 , 5 重 5 使肿 瘤细 胞
放射敏感性 明显提 高被证实 。细胞经射线 照射后会 有多 条 通路维持细胞遗传完整性 , 细胞周期调控是 决定放射敏感 性
人类抑癌基因—p53点突变检测方法研究进展

患者表现为烦躁 易怒 、 眠健 忘 、 梦 、 溃 怔忡 、 晕 目 失 多 心 头 眩 、 鸣 、 色潮 红 、 热 、 汗 、 燕 潮 热 、 膝 酸 软 、 耳 面 低 益 骨 嘎 浮肿 便 德 、 月 经 紊 乱 、 志 异 常 、 红 少苔 、 弦 细 数 等 , 医辩 证 为 肝 肾 情 舌 脉 中 阴 虚 型 更 年 期综 合 征
12 诊 断辨 证 标 准
2 临 床 辨 证
根据 《 药 新 药 临 床 研 究 指 导 原 则 》 更 中 中
治疗 组
年 期 综 合 征 的诊 断 标 准 和 中医 肝 肾 阴虚 辨 证 标 准 4 3 安全 性 评 价 的任 何 毒 副 反 应 。
5 讨 论
在 用 药 期 间 和 用 药 结 束 后 均 未 见 本 品 引 起
气 醒脾加 丰香 , 药合用共凄补益 肝 肾、 诸 养心安 神之效 , 日 1 每
剂 , 水 煎 . 2次 服 , 个 月 为 1 疗 程 , 洽 2个 疗 程 ; 照 冷 分 1 个 其 对 组 , 乙 烯雌 酚 , . r 每 目 3次 , 服 1 月 为 】 疗 程 . 治 服 05a g 连 个 个 共
3 治 疗 方 法 治疗 组选 用 六 昧地 黄 丸合 二 至 丸 。
更 年期 是 女性 从 生 殖 功 能 , 活 动 由 旺盛 转 人 衰 退 的 过 渡 性 时 期 , 必 然 会 带 来 全 身 各 器 官 的 一 系 列 变 化 , 多数 人 能 通 过 它 太 神 经 系 统 和 内分 泌 等 系统 的调 节 , 以较 顺 利 地 度过 这 阶 段 , 可 约 有 1% ~2 %的 人 会 出 现 轻 重 不 等 的 , 植 物 神 经 系 统 功 能 紊 5 O 乱 为 主 的症 候 群 以往 认 为 更 年 期 综 合 症 与 雌 激 素 降 低 有 关 , 故 以补 充 雌 激 素 为 主 来 治 疗 本 病 但 临 床 实 践 证 明 , 雌 激 素 用 治疗 往 往 不 能 完 全 解 除或 减 轻 症 状 。本 研 究 也 表 明 . 雌 激 素 用 治 疗 的患 者 , 总有 救 率 仅 为 7 .3 , 选 用 六 味 地 黄 丸 合 二 其 33 % 而 至丸 对 于 中医 辩 证 为 肝 肾 阴 虚 型 更 年 期 综 合 征 具 有 显 著 疗 效 其 总 有 效 率 达 9 0 , 用 明 显 优 于 对 照 组 , 得 进 一 步 推 广 O0 % 作 值
以新视角观察p53家族在肺癌发生及治疗中的独特作用

以新视角观察p53家族在肺癌发生及治疗中的独特作用黄文彦;刘凯珊【摘要】hTe transcription activation of p53 plays an important role in the maintenance of genetic stability. P53 is an intensive study tumor suppressor, which has been called the”gene guider”. hTe p53 family members p63, p73 have high homologous sequence with p53. Some of them can bind to the p53-responsive genes and transcript the downstream genes. Human lung cancer is one of the most common malignant tumors in the world. Abnormality of the p53 gene is the signiifcant event in lung cancers, which leads to the poor prognosis and the resistance of chemotherapy. A deep understanding of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p53 family members and lung cancers can provide a more reasonably targeted clinical approach. hTis paper will focus on the special function of p53 family members in the development, chemosensitivity and target treatment of lung cancer.%P53作为转录因子,其转录激活功能维持了基因组的稳定性,对防止肿瘤的形成起着重要作用,是目前研究得最为广泛、深入的抑癌基因,被称为“基因卫士”。
p53基因的功能和研究进展

P53基因功能及前沿研究现状一.P53基因的功能p53 基因是迄今发现与人类肿瘤相关性最高的基因之一,是当前肿瘤分子生物学研究的热点。
自1979年Lane等[1] 发现p53 基因以来,人们对它的认识经历肿瘤抗原、癌基因、抑癌基因三个阶段。
近年的深入研究表明p53作为一种抑癌基因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人类50%以上p53都发生了突变,导致了肿瘤的发生。
[2]P53基因定位于染色体17p13.1,长20kb,含有11个外显子,编码393个氨基酸组成的相对分子量为53*103的蛋白质。
P53蛋白是一个转录因子,参与细胞周期调控、DNA修复、细胞分化、细胞凋亡等。
主要执行DNA 损伤“检查点”功能,若DNA受损,p53蛋白水平迅速升高并激活其下游的p21/WAF1/CIP1基因表达,这是一组周期素依赖蛋白激酶的抑制剂,使细胞停滞于G1期,执行DNA修复。
若修复失败,p53则通过激活BAX基因通路诱导凋亡。
约50%的人类肿瘤与p53基因的等位失活或突变有关。
突变型P53则具有癌基因的作用,促进细胞恶性转化。
P53基因的突变常发生在结肠癌、乳腺癌、肝癌、肺癌等多种肿瘤。
P53基因功能失活机制有以下几种:1、P53基因自身突变,导致P53蛋白丧失与DNA结合的能力,这是P53基因失活的重要机制。
2、MDM2癌基因的负调节。
MDM2是P53蛋白的靶基因,P53蛋白刺激MDM2基因的表达,而MDM2蛋白可与P53蛋白结合,一直P53蛋白接到的反式激活、增殖抑制和诱导凋亡的功能,同时MDM2蛋白可以催化p53蛋白的降解,从而形成一个反馈调节环,负调节p53蛋白的活性。
3、p53蛋白与癌蛋白之间的相互作用可能是其失活的另一个重要原因。
DNA肿瘤病毒蛋白如SV40大T抗原、腺病毒E1B转化蛋白,人乳头瘤病毒E6蛋白等,均可以和P53蛋白结合,抑制其功能活性并促进其降解。
由于p53基因在肿瘤发生、发展以及诊断治疗中的重要作用,目前科学家正致力于寻找和发现其相关基因以及应用于基因治疗的有效方法。
简述p53的作用和研究进展

简述p53的作用和研究进展近几年研究发现,很多人类肿瘤如多形性神经胶质母细胞瘤、神经胶质瘤、原发性前列腺癌、子宫内膜癌、卵巢癌中,张力蛋白同源物发生了不同程度的缺失和突变,其中,子宫内膜癌突变率最高,达50%左右。
p53是目前最重要的抑癌基因,人类50 %以上的肿瘤组织中均发现了p53基因的突变,是肿瘤中最常见的遗传学改变,p53介导的细胞信号转导途径在调节细胞正常生命活动中起重要作用,它与细胞内其它信号转导通路间的联系十分复杂,其中p53参与调控的基因已超过160多种。
Ⅰ p53概述人类 P53基因定位于17P13.1,鼠P53定位于11号染色体,并在14号染色体上发现无功能的假基因。
进化程度迥异的动物中,P53有异常相似的基因结构,约20Kb长,都由11个外显子和10个内含子组成。
第1个外显子不编码,外显子2、4、5、7、8、分别编码5 个进化上高度保守的结构域,P53基因5个高度保守区即第13~19、117~142、171~19 2、236~258、270~286编码区。
P53基因转录成2.5KbmRNA,编码393个氨基酸残基的蛋白,分子量为53KD,P53基因的表达至少受转录及转录后两种水平的调控。
在停泊生长或非转化细胞中P53mRNA水平很低,但刺激胞液后mRNA显著增加。
持续生长的细胞,其mRNA水平不随细胞周期而出现明显变化,但经诱导分化后mRNA水平降低,部分是转录后调控。
P53基因的转录由P1、P2二个启动子控制。
P1启动子位于第一外显子上游100~250bp,P2位于第一内含子内,在启动子中包含1个NF1蛋白结合位点和一个转录因子AP1相关蛋白的结合位点。
对于正常P53基因的转录,不仅需要二个启动子的平衡作用,而且P53 基因内含子也起作用,如内含子中有正调控作用,其调控有组织特异性。
P53蛋白N端为酸性区1~80位氨基酸残基,C端为碱性区319~393位氨基酸残基,正常的P53蛋白在细胞中易水解,半衰期为20分钟,突变性P53蛋白半衰期为1.4~ 7小时不等。
P53功能和研究进展

P53基因功能及相关研究进展1979年科学家们首先发现并报道p53基因,并将其定义为一个致癌基因,然而当10年后科学家们揭开p53基因肿瘤抑制子的准确特性后,导致了p53研究的急剧升温。
如今,对p53生物的研究已经持续了30多年,在这30多年里,人们对P53基因有了更深入的了解,但是,人们对其作用以及与癌症的关系却产生了更多的疑问。
对P53功能的研究也成为人们试图攻克肿瘤的一个靶点。
1 P53基因功能1.1 细胞周期调控细胞内P53对各种可能引起肿瘤的异常情况起零耐受作用,可有效地防止细胞的恶性转化。
在DNA受损伤后,细胞分裂被延迟,在细胞周期中从G1-S、G2-M的延迟在大多数机体发生,其中G1期关卡的存在可防止以损伤的DNA为模板进行复制,允许损伤的DNA在关键的细胞功能发生之前修复,可增加细胞存活时间,限制带有可遗传的基因损伤的细胞增殖。
如果损伤的细胞处于G1期早期,P53触发细胞周期限制点,及阻止细胞由G1-S,该限制点抑制细胞周期的作用是通过P21WAF1/CIP1完成,P53蛋白具有与WAF1/CIP1基因启动子序列结合的特性,启动WAF1/CIP1转录,促P21WAF1/CIP1合成,抑制CDK-cyclin复合物,抑制细胞生长,与PCNA结合能抑制PCNA的活性,通过阻止DNA复制的延伸阶段干扰细胞周期的进展,控制S期。
[1]P21WAF1/CIP1还可在细胞周期的后期与cyclinA及B复合物结合,进而阻止进入有丝分裂期。
1.2 P53与细胞凋亡P53触发细胞凋亡,调节一些凋亡相关基因。
肿瘤发生和凋亡之间的联系可由bcl-2的特性看出。
Bcl-2和Bax为同源蛋白,研究表明bcl-2有抑制大部分凋亡途径的特性,而Bax加速细胞凋亡,Bcl-2和Bax可在细胞内形成异源二聚体,Bax本身可形成同源二聚体,细胞凋亡主要取决于同源二聚体和异源二聚体的比例,如Bax/ Bcl-2大于Bcl-2 /Bax细胞就发生凋亡,如Bax/ Bcl-2小于Bcl-2 /Bax细胞凋亡被抑制,bax启动子存在P53结合位点,P53能直接作用于bax基因促进其转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抑癌基因P53与肺癌诊治的研究进展
发表时间:2012-10-18T08:59:12.797Z 来源:《医药前沿》2012年第16期供稿作者:熊益孙圣华[导读] 肺癌,是世界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并是癌症病人最主要死因。
熊益孙圣华(中南大学湘雅三医院湖南长沙410013)【摘要】肺癌是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的主要疾病之一。
肺癌中约占50%存在P53突变,是肺癌发生、增殖、恶化进展的分子学原因。
本文着重综述P53的分子学特性及抑癌、致癌机理,并对其在肺癌的诊断、治疗的相关研究进行综述,希望对深化该领域的研究有所帮助。
【关键词】抑癌基因肺癌诊治【中图分类号】R7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1752(2012)16-0032-02 肺癌,是世界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并是癌症病人最主要死因。
尽管在临床上对于癌症的治疗手段日新月异飞速发展,但是对肺癌的治疗还是不尽如人意,肺癌患者预后非常差,整体存活率只有15%。
肺癌的发展涉及到多种基因的变异,引起支气管上皮细胞的恶性转化,进而导致淋巴结及远端的转移。
在这些变异的基因中,抑癌基因P53是最常见的基因,突变型的P53基因在肺上皮细胞癌变过程中起到重要作用,在肺癌诊治中有重大意义。
一、抑癌基因P53概述 P53作为“分子警察”,它的突变、失活、缺失在包括肺癌内的众多恶性肿瘤的发生、增殖、恶化进展中具有重要作用,是近年来研究的热点基因,在肺癌的诊断和治疗中有着重大意义。
P53最先发现于1979年,Linzer等利用DNA病毒SV40转染的哺乳动物细胞中发现一种与SV40抗原结合的分子量为53KD蛋白,即命名为P53。
此后又有几项研究发现P53在细胞转化中的作用。
直到1989年,Finalay等证实野生型的P53在细胞的生长、增殖中有负性调节作用,而突变型P53则可促进细胞转化[1]。
P53基因全长20kb,由11个外显子和10个内含子组成,在人类染色体17p13或17q14,编码的蛋白质由393个氨基酸构成,分子量53kD。
P53基因存在于人体正常细胞,在体内控制着与肿瘤生成和生长相关的多种不同基因的表达,并受Mdm2和p19-Arf等的调节控制[2]。
野生型与突变型P53具有高度的同源性和保守性,在5编码区内90%以上序列有同源性,其中保守区是P53的生物活性的关键部位。
突变的p53基因不但丧失了正常p53基因的功能,而且自身获得了癌基因的功能,使得衰老细胞、异常细胞不能按正常程序死亡而不断地增殖,导致肿瘤的发生。
二、P53在肺癌诊断中的作用近年来关于P53对肿瘤的早期诊断有着大量研究,以聚合酶链反应方法检测P53的水平可以对肿瘤做出有效的诊断。
苏胜发等[3]证实野生型P53基因阴性的情况下,非小细胞肺癌组织iASPP高表达。
陈宇平等研究[4]证实肺癌组织中突变型P53表达与肺癌组织中浸润树突状细胞的成熟状态密切相关,在肺癌的免疫逃逸和疾病进展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
柯立等[5]研究证实P53 蛋白在有淋巴结转移、TMN分期高的肺癌组织中表达显著增加,在不同分化程度的肺非小细胞癌中表达有差异,分化程度越低的肿瘤p53蛋白表达越高。
郑颂国等研究发现[6]P53蛋白在肺鳞癌表达率明显高于腺癌,伴有淋巴结转移的明显高于无淋巴结转移的。
上述研究表明,P53在肺癌患者病人肿瘤组织中存在过度表达,这可能是由于P53基因突变在细胞核聚集造成的,P53蛋白阳性的患者肿瘤多已侵及周围粘膜,分期较晚。
正常人体细胞的P53基因的蛋白产物水平极低,难以检测;在生长较为旺盛的细胞中其含量增加约4倍以上;肿瘤细胞中其含量科增加100倍,且容易在肿瘤细胞中堆积。
在体液中检测P53水平也有益于对肺癌的早期诊断。
张东明等[7]研究发现肺癌患者血清P53抗体水平显著高于肺疾病及健康者,血清P53抗体诊断肺癌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分别为29.27%及100%。
张向群[8]等的对57名肺癌的患者检测P53抗体,结果表明阳性率为43.19%,血清p53抗体水平与肺癌的一般临床特征,如性别、吸烟指数无关,而与肺癌的病理类型、分期、分化和淋巴结转移有关,因此血清P53抗体的检测对肺癌的早期发现和早期诊断具有重要的意义。
三、P53在肺癌治疗中的价值目前主要根据P53在肺癌发病中的重要性,较多地对肺癌基因治疗的研究。
即阻止异常P53基因的表达,或以正常的野生型基因去取代突变型的基因。
常用的方法是异常基因的反义DNA及RNA治疗,替代缺陷抑癌基因等。
将外源野生型P53基因导入P53基因失活的肺癌细胞,能抑制其恶性增殖,逆转其恶性表型,不仅可对丧失了P53功能的肿瘤细胞进行遗传修饰,而且可利用野生型P53蛋白在正常细胞中的表达保护正常细胞,从而提高抗肿瘤效果[9]。
Sak等在研究中证实利用反义脱氧寡核苷酸阻断p53基因突变途径后,放疗诱导的细胞凋亡增加,停留在G2期的NSCLC细胞减少。
杨立群等[10]研究发现Ad-P53能可以抑制含突变型P53基因及含野生型P53基因的人肺腺癌细胞株的生长,促进其凋亡,作用效应不受内源性P53状况的影响。
临床前研究显示,P53基因替换策略能够有效的提高化疗和放疗的治疗效果。
同时,在肺癌患者体内也进行了P53基因治疗临床试验,临床结果显示,P53基因治疗能够提高药物化疗和放射治疗的疗效[11]。
对P53基因肿瘤抑制途径的重建,如将P53基因注射入肿瘤细胞,是一个很有前景的肿瘤治疗方案。
在临床试验中,结合P53基因治疗的28例非小细胞肺癌患者的治疗效果显著好于只用普通疗法的患者。
最近,已经在用自行设计或是化合物文库筛选等方法,寻找鉴定靶向TP53的小分子。
RITA是由美国国家癌症研究所(NCI)筛选出来用于通过野生型TP53的依赖性途径抑制细胞增殖的药物。
RITA与TP53基因结合后,通过破坏TP53与HDM-2的作用来活化TP53进而引起凋亡通过破坏。
赵等研究表明,RITA引起的反应是依赖于突变型TP53基因的存在,它是由细胞凋亡机制的再活化来维持的。
因此,他们认为,RITA是一个有发展前途的抗癌药物,它可以再度激活肿瘤细胞中的TP53的肿瘤抑制功能[12]。
PRIMA-1是一种低分子量化合物,它可以选择性的抑制突变型TP53基因表达的肿瘤细胞的生长,修复突变型TP53的核心部位,诱导人类肿瘤细胞的凋亡。
此外,PRIMA-1MET/APR-246是从化合物文库中筛选出来的一种PRIMA-1的甲基化结构模拟化合物,它能够与顺铂或是其他临床上使用的抗肿瘤药物协同作用,诱导肿瘤细胞凋亡并抑制小鼠体内的人类SCID移植肿瘤的生长。
p53基因的基因疗法,以及靶向P53的一些小分子物质,如PRIMA-1和PRIMA-1MET,它可以恢复突变型TP53的转录功能,或是恢复RITA的表达以干扰MDM2诱导的TP53降解。
这些方法都在临床前试验中得到验证,并且有些药物已经开始应用于临床。
四、展望
P53的突变在肺癌的发生发展中具有重大意义,利用P53对早期肺癌的诊断及失去手术机会,对放、化疗不敏感的晚期肺癌治疗有潜在价值。
这应是肺癌诊治研究的其中一个重要方向。
参考文献
[1]许昌泰,闰小君.P53抗癌基因和消化系肿瘤[J].世界华人消化杂志,1999,7(1):77-79.
[2]薛飒,马锐.P53基因生物制剂的研究进展[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10,19(5):1930-1931.
[3]苏胜发,卢冰,苏敏等.iASPP蛋白在非小细胞肺癌中的表达及其意义[J].肿瘤预防与治疗,2009,22(4):371-376.
[4]陈宇平,穆传勇,朱晔涵等.肺癌组织中树突状细胞浸润和mP53表达的关系及临床意义[J].江苏大学学报(医学版),2009,19(5):440-442.
[5]柯立,徐美青,魏大中等.非小细胞肺癌中S100A2和p53蛋白的表达[J].安徽医科大学学报,2010,45(4):558-561.
[5]郑颂国,朱雄增,沈兆忠等.p53蛋白在原发性肺癌中过表达的临床病理意义[J].上海医科大学学报,1997,4(5):262–263.
[6]张东明,杨德昌.血清p53抗体在肺癌早期诊断中的价值[J].国际呼吸杂志,2007,27(10):734-736.
[6]张向群,王毓洲,张沪生.血清p53抗体与肺癌生物学行为和化疗疗效的关系[J].癌症进展杂志,2006,4(6):550-553.
[7]苗淑荣,王艳.PTTG和p53在非小细胞肺癌中的表达及相关性研究[J].实用肿瘤学杂志,2008,22(3):294-297.
[8]杨立群,王瑞林,王惠等.P53基因状态与应用今又生的疗效研究[J].医学信息,2009,1(9):2-3.
[9]K.G.Wiman.Strategies for therapeutic targeting of the p53 pathway in cancer[J].Cell Death and Differentiation, 2006,13(6):921-926.
[10]C. Y. Zhao, V. V. Grinkevich, F. Nikulenkov, et al. Rescue of the apoptotic-inducing function of mutant p53 by small molecule RITA[J].CellCycle,2010,9(9):1847-18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