颈椎的手术治疗及适应症

合集下载

小针刀治疗颈椎病规程

小针刀治疗颈椎病规程

小针刀松解术治疗颈椎病操作规程
一、适应症
各型颈椎病
二、禁忌症
血液系统疾病;合并重大内科疾患;高血压、糖尿病、心血管系统疾病控制不稳;发热;精神类疾患;颈部皮肤病、局部有感染或合并有其它感染性疾病;合并颈部肿瘤;结核病患者;饥饿、饮酒者。

三、操作规程
1、术前查血尿常规、凝血、随机血糖;查ECG、测血压、脉搏,确定无针刀手术禁忌症。

2、术前排空二便。

3、患者俯卧位,胸部及额前垫簿枕,清洁施术区皮肤、备皮;
4、根据症状、体征、辅查寻找定位点,并用龙胆紫定位;
5、常规消毒铺巾;
6、于每点注入2%利多卡因针1ml+注射用水针2ml+维生素B12针0.25mg+地塞米松针2.5mg混合液各2ml;
7、行针刀纵行疏通,横行剥离,针松后出针,创可贴敷盖;
8、观察患者生命体征平稳,术毕安返病房,予监测血压,予局部特殊物理降温后颈托护颈。

颈椎前路椎体次全切钛笼植入钛板内固定术

颈椎前路椎体次全切钛笼植入钛板内固定术

手术目的
03
解除脊髓和神经根的压迫
重建颈椎的稳定性
促进颈椎融合和愈合
通过手术切除病变的颈椎椎体,解除脊髓 和神经根受到的压迫,缓解患者的疼痛和 神经症状。
植入钛笼和钛板可以重建颈椎的稳定性, 防止颈椎进一步畸形和不稳定。
钛笼和钛板的植入可以为颈椎提供良好的 融合环境,促进颈椎融合和愈合。
手术适用范围
必要的并发症。
04
术后定期复查
术后定期进行颈椎影像学检查 ,观察颈椎的愈合情况,及时 发现并处理可能出现的问题。
术后康复与护理
01
02
03
04
颈部制动
手术后需对颈部进行制动,避 免剧烈活动,以免影响颈椎的
愈合。
功能锻炼
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颈部功能 锻炼,促进颈椎的康复。
药物治疗
根据病情需要,使用抗炎、止 痛、营养神经等药物进行治疗

心理护理
对患者进行心理疏导,缓解焦 虑、抑郁等情绪问题,提高康
复效果。
04
手术案例与经验分享
成功案例
患者情况
患者李先生,45岁,因颈椎骨折 压迫神经导致四肢瘫痪,经过颈 椎前路椎体次全切钛笼植入钛板 内固定术,成功恢复四肢功能。
手术过程
手术历时3小时,医生在患者颈 部切开一个适当大小的切口,显 露病变的颈椎椎体,然后进行次 全切除,植入钛笼并使用钛板进
患者反馈与评价
01
02
李先生表示,手术过程中医生非常专业,术后恢复情况良好,对治疗 效果非常满意。
其他患者也反馈说,这种手术方式创伤小、恢复快,术后生活质量得 到了显著提高。
THANKS
促进神经功能恢复
解除压迫后,有利于脊髓 和神经功能的恢复,改善 患者的生活质量。

小针刀治疗颈椎病.

小针刀治疗颈椎病.

针刀疗法是根据生物力学理论,集中医针刺疗法和西医手术疗法的优点,利用小针刀兼有针灸针及手术刀作用的独特的综合作用,既加强了针灸针的针刺感应效果,又避免了手术刀较大的创伤性,对于某些慢性损伤性疼痛疾病,尤其是软组织粘连、瘢痕引起的疼痛性病症的治疗有着独到之处。

这是一种新型的中西医结合疗法,以该疗法治疗颈椎病及其周围软组织损伤性疾病有着较好的疗效。

一、小针刀治疗机理颈椎间盘的退变是引起颈椎病的根本原因,是内在因素,既有动力学异常,也有器质性改变,是一个与年龄老化相关的自然退变过程,而生物力学的失衡加速这一变化,使退变更加严重。

颈椎在急性损伤、慢性劳损、畸形及咽部炎症等多种因素作用下,造成颈部肌肉、韧带、筋膜功能减弱,动力失衡,导致动力平衡的破坏,进一步破坏静力平衡,形成恶性循环,造成整个颈椎生物力学平衡的破坏。

在颈椎间盘的退变过程中,颈椎的肌肉、韧带组织的积累性损伤导致肌肉纤维及韧带轻微、少量撕裂、断裂和出血,在不断的损伤和修复过程中,肌肉和韧带、肌肉、肌肉之间或肌肉、韧带之间发生粘连结疤,造成微循环障碍并影响运动功能,而出现一系列症状。

小针刀疗法主要对其发病外因——颈椎生物力学的失衡进行调整和治疗。

利用小针刀特殊的结构设计和治疗手法,剥离、疏通肌肉、韧带、筋膜间的各种粘连,使肌肉、韧带、筋膜得以松解、修复,解除或减轻活动受限症状,恢复颈椎的动力平衡,阻止、减缓颈椎间盘的退变。

总之,小针刀应用于颈椎病,主要是针对脊柱的软组织损伤,针对由于颈椎病的发生,导致的外源性动力的失衡。

研究证实通过小针刀的剥离和疏通作用,一方面使局部血循环得以改善,或重新恢复,降低局部致痛物质的含量,另一方面由于小针刀刺激穴位产生的刺激量比针灸针大,体内生成的抗痛物质增加明显,疏通经络作出强,提高局部组织的氧分压,可以使机体在新的基础上达到新的静态和动态平衡。

具体地讲,其治疗机理无非是以下两个方面的效应:(一)剥离粘连组织软组织损伤后,所产生的粘连、疤痕使肌肉、韧带、筋膜、腱鞘、滑囊的位置和运动时的方向发生改变。

颈椎病的分类和治疗原则

颈椎病的分类和治疗原则

交感型颈椎病
定义:交感型颈椎病是指颈椎病变刺激交感神经,引起一系列交感神 经症状的颈椎病。
症状:头痛、头晕、恶心、呕吐、视物模糊、心跳过速或过缓、血 压异常等。
诊断:通过颈椎X线片、CT或MRI等影像学检查,结合临床症状进行 诊断。
治疗原则:以非手术治疗为主,包括颈椎牵引、理疗、针灸、药物 治疗等。对于严重的交感型颈椎病,可以考虑手术治疗。
症状:颈部疼痛、 上肢麻木、放射痛 等。
病因:颈椎间盘退 行性改变或骨质增 生压迫神经根。
治疗原则:非手术 治疗为主,包括颈 椎牵引、理疗、药 物治疗等,严重者 可考虑手术治疗。
脊髓型颈椎病
定义:脊髓型颈椎病是由于颈椎间盘退行性变或突出压迫脊髓引起的疾病。 症状:肢体无力、走路不稳、手部精细动作障碍等。 诊断:通过颈椎MRI检查可确诊。 治疗原则:以手术治疗为主,药物治疗为辅,同时配合康复训练。
YOUR LOGO
THANK YOU
汇报人:XX
汇报时间:20XX/01/01
YOUR LOGO
XX,a click to unlimited possibilities
颈椎病的分类和治疗原则
汇报人:XX
汇报时间:20XX/01/01
目录
01.
添加标题
02.
颈椎病的分 类
03.
颈椎病的治 疗原则
单击添加章节标题内容
01
颈椎病的分类
02
神经根型颈椎病
定义:由于颈椎间 盘退行性改变或骨 质增生,压迫颈神 经根而引起的颈椎 病。
牵引治疗:通过牵引颈椎,减轻颈椎压力,缓解颈椎疼痛和压迫症状。
手法治疗:如按摩、推拿、针灸等,调整颈椎错位,缓解疼痛和改善颈椎 功能。

曲度颈椎治疗仪颈椎病的外科治疗及相关问题

曲度颈椎治疗仪颈椎病的外科治疗及相关问题

颈椎病的外科治疗及相关问题进入二十一世纪以来,随着颈椎病外科治疗手术技术的普及和提高,现在全国各地都能够开展颈椎病的手术治疗,而且效果良好。

但在临床实践中发现,颈椎病手术治疗的过程仍然存在一些问题,这些问题直接影响了综合疗效,需要关注和积极解决。

一、颈椎病手术治疗的适应症对于脊髓型颈椎病,一旦确诊,应该积极的采取手术治疗,只有手术治疗才是脊髓型颈椎病唯一有效的方法。

但是对于其它各型颈椎病,如神经根型颈椎病、交感型颈椎病、椎动脉型颈椎病,90%的患者都可以通过保守治疗得到缓解,只有出现下面3种情况才需要手术:第一、保守治疗无效;第二、症状反复发作;第三、急性期,症状时间比较短,但严重影响了患者的生活和工作。

二、颈椎病的术前鉴别诊断由于除脊髓型颈椎病外,其他类型的颈椎病多数可以通过保守治疗取得效果,所以在鉴别诊断方面主要是脊髓型颈椎病的鉴别诊断。

只有诊断明确,才能够取得比较好的效果。

运动神经元疾病,如代表性疾病-肌萎缩型的脊髓侧索硬化症,是脊髓型颈椎病鉴别当中最常见的一类。

由于这两种疾病在临床表现上有一定的共同性,甚至有时两种病同时存在的,因此鉴别诊断比较困难。

运动神经元疾病的预后会直接影响到颈椎病外科治疗的远期效果。

(一)肌萎缩型脊髓侧索硬化症的临床特点第一、有明显的肌肉萎缩、尤其是以手的内在肌萎缩比较明显(特别是第一背侧骨间肌、大小鱼际肌萎缩比较明显)。

第二、病人可以有肌纤维的颤动(其颤动的特点不是大块的肌肉抖动,而是可以看到的肌丝的颤动)。

第三、没有明确的感觉障碍平面。

(二)肌萎缩型脊髓侧索硬化症与脊髓型颈椎病在临床表现上的差异颈椎病是感觉运动障碍为主的神经系统损害的表现,但肌萎缩型侧索硬化症主要是累及运动神经系统,因此没有感觉障碍的平面。

其次,肌萎缩型脊髓侧索硬化症没有明显的膀胱直肠括约肌功能障碍,患者可以行走困难,但大小便功能完好。

再者,发音嘶哑、饮水呛咳也是肌萎缩型脊髓侧索硬化症的临床特征。

混合型颈椎病诊疗指南

混合型颈椎病诊疗指南

混合型颈椎病【概述】混合型颈椎病是指颈椎间盘及椎间关节退变及继发改变,压迫或刺激了相邻的脊髓、神经根、椎动脉、交感神经等两种或两种以上相关结构,引起了一系列相应的临床表现。

【临床表现】1、神经根型颈椎病1)颈痛、颈部发僵:常最早出现,常伴肩部及肩胛骨内缘疼痛;2)上肢放射性疼痛和/或麻木:沿着神经根走行和支配区放射,颈部活动、咳嗽、喷嚏时可加重;3)患侧上肢感觉沉重、握力减退,可有血管运动神经症状,如手部肿胀等;4)以三角麻痹为主要表现(无力、萎缩)。

2、脊髓型颈椎病1)慢性起病,外伤后加重;2)四肢麻木无力、活动不灵活;3)上肢:持筷、系扣困难;4)下肢:行走不便、不稳、踩棉花感、瘫痪;5)括约肌功能障碍;6)尿频、尿急、排尿无力、尿不尽感、尿失禁、尿潴留。

3、交感型颈椎病1)头部症状:头晕、头痛、注意力不集中;2)眼部症状:眼胀、视物不清、干涩等;3)耳部症状:耳鸣、耳堵、听力下降等;4)胃肠道症状:恶心、呕吐、腹胀、腹泻、消化不良等;5)心血管症状:心悸、心率变化、心律失常、血压变化;6)面部或某一肢体多汗、无汗、畏寒等;以上症状往往与体位或活动有明显关系,颈部活动或劳累时明显,休息时好转。

4、椎动脉型颈椎病当颈椎出现节段性不稳定和椎间隙狭窄时,可以造成椎动脉扭曲并受到挤压;椎体边缘及钩椎关节等处的骨赘可以直接压迫椎动脉,或刺激其周围的交感神经使椎动脉痉挛,出现椎动脉血流瞬间变化,导致椎-基底动脉环供血不足而出现症状。

(近些年指南已将该型颈椎病剔除)【辅助检查】1、X线检查正位片可见钩椎关节变化及椎间隙狭窄;侧位片可见顺列不佳、反曲、椎间隙狭窄、椎体前后缘骨赘等;过伸过屈位片可有节段性不稳定。

2、CT检查可显示椎管形状及后纵韧带骨化,配合造影可显示硬膜囊、脊髓和神经受压情况。

3、MRI检查可见清晰显示椎管内、脊髓内部的改变及脊髓受压部位及形态改变。

【康复评定】颈椎活动范围评定1、肌力评定2、颈椎曲度评定3、颈椎稳定性评定4、神经功能评定5、疼痛评定【治疗及预防】(一)非手术治疗原则1、颈部制动:症状较轻或站立活动时应佩戴颈托制动;症状较重或卧位休息时推荐平卧硬板床制动并使用低硬枕,治疗期间应尽可能卧床,并减少坐位时间及屈颈动作,时限1-3周。

颈椎融合术的手术方法与效果评价

颈椎融合术的手术方法与效果评价

03
颈椎稳定性
载荷分担
生物力学环境改善
颈椎融合术通过植骨或植入物实现相邻颈 椎间的骨性连接,提高颈椎稳定性,减少 因颈椎不稳引起的疼痛、神经症状等。
融合后的颈椎节段能够更有效地分担载荷 ,减轻邻近节段的压力,降低邻近节段退 变的风险。
颈椎融合术可改善颈椎的生物力学环境, 包括减少异常活动和应力集中,有利于维 持颈椎的正常生理曲度和功能。
03
颈椎融合术的临床效果评 价
疼痛缓解程度评估
VAS评分
通过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估患 者术前术后的疼痛程度,分数越低表 示疼痛缓解越明显。
疼痛缓解率
计算术后疼痛缓解的患者比例,以评 估手术对疼痛的改善效果。
神经功能恢复评估
JOA评分
采用日本骨科协会(JOA)评分系统,对患者术前术后的神 经功能进行评分,分数越高表示神经功能恢复越好。
生物力学与影像学在手术效果评价中的应用
融合节段稳定性评估
相邻节段退变风险评估
通过生物力学测试和影像学检查,可 综合评估融合节段的稳定性,判断手 术是否达到预期效果。
通过对相邻节段的生物力学和影像学 观察,可预测其退变风险,为患者提 供个性化的康复和治疗建议。
并发症诊断与处理
生物力学和影像学检查有助于及时发 现并处理如假关节、骨不连等并发症 ,保障手术效果。
神经功能改善率
计算术后神经功能改善的患者比例,以评估手术对神经功能 的恢复效果。
活动度改善评估
NDI评分
通过颈椎功能障碍指数(NDI)评估患者术前术后的颈椎活动度,分数越低表示 活动度改善越明显。
活动度改善率
计算术后颈椎活动度改善的患者比例,以评估手术对颈椎活动度的改善效果。

神经根型颈椎病诊疗指南

神经根型颈椎病诊疗指南

神经根型颈椎病【概述】神经根型颈椎病是指由于颈椎间盘、椎间关节退行性改变累及相应节段颈神经根而出现根性压迫或刺激的相应症状和体征。

其中退行性改变的病理特征主要为颈椎间盘退变突出、相应节段椎体后缘骨赘形成或钩椎关节骨质增生等。

其发病多为单侧,但亦可为双侧,多见于40-60岁人群,起病缓慢,以长期伏案工作、机动车驾驶员及长时间低头等不良姿势者多发。

多数患者的自然病史具有自限性,症状可自行缓解。

【临床表现】(一)症状1、特征性症状为单侧或双侧沿着神经根支配区的上肢麻木和(或)放射痛。

2、颈部疼痛和发僵常为最早出现的症状,还可伴有肩部、肩胛内侧缘或胸背部疼痛,颈部活动、咳嗽、喷嚏及深度呼吸时可使疼痛加重。

3、颈部活动时可有弹响感。

4、上肢自觉沉重,无力,有时持物坠落。

5、可有血管运动神经的症状(手部肿胀感),晚期可有肌肉萎缩及肌束颤动。

(二)体征1、受累神经根所支配区感觉改变、肌力减弱、肌肉压痛和腱反射减弱或消失,痛点封闭无明显效果。

2、颈部僵直、活动受限,患侧颈部肌肉紧张,棘突、棘突旁、患侧背部的肌肉可有压痛,椎间孔部可有压痛并可使上肢疼痛加重。

3、臂丛神经牵拉试验:一手扶持颈部做对抗,另一手将患侧外展,反向牵拉,若有患侧上肢放射痛或麻木者为阳性。

4、压颈试验/椎间孔挤压试验:患者头略后仰或偏向患侧,用手向下压迫头部,患侧上肢出现放射痛者为阳性。

5、颈部牵拉试验:上牵头颅,颈及臂痛有缓解者为阳性。

6、头部叩击试验:一手平置于患者头部,另一手轻叩击手背。

颈部不适、疼痛或上肢(一侧或两侧)痛、酸麻者为阳性。

7、定位神经根受压迫(在椎间孔区域为主)所导致神经损害的症状和体征表1 定位神经根受压迫(在椎间孔区域为主)所导致神经损害的症状和体征神经根疼痛部位感觉改变部位肌力减弱腱反射减退或消失C5 肩部及上臂外侧上臂外侧三角肌、肱二头肌、冈上肌、冈下肌肱二头肌反射C6 前臂桡侧拇指、食指肱二头肌、肱桡肌、腕伸肌肱桡肌反射C7 前臂背侧中指肱三头肌、腕屈肌、指伸肌肱三头肌反射C8 前臂尺侧环指、小指指屈肌-(三)辅助检查1、X线:病变节段椎间隙狭窄,椎体上、下缘及钩椎关节部骨质增生或形成骨赘;侧位片可见颈椎序列改变;过伸、过屈侧位片可有颈椎不稳定;双斜位片可见颈椎椎间孔骨质增生或变窄。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3个月
3个月
6个月
课后作业
颈椎病的分型及治疗 颈椎手术的适应症
谢 谢!
颈椎病的手术与适应症
手术目的
前路减压 后路减压
手术适应证
脊髓型颈椎病一旦确诊 保守治疗无效的其它各型颈椎病
颈椎病手术与适应症
手术方法
前路手术:
1、椎间盘切除+椎体间植骨融合术 2、椎间盘切除+椎体次全切除术+椎体间大块植 骨融合术 3、椎间盘切除+人工间盘置换术
后路手术:
C3-7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
关 键 词 颈椎退变性后凸畸形
齿突后上缘 夹角
第7椎体后下缘
关 键 词 颈椎退变性后凸畸形
中立位
后伸位
前屈位
4 5
脊髓型颈椎病,前路C4-5椎间盘切除,SynCage-C植入
5 6 7
脊髓型颈椎病,C5-6-7退变性后凸畸形
前路手术适应症
2.椎间盘切除+椎体次全切除术+椎体间大块植骨 融合术
颈椎病的手术 与适应症
骨科 程晓梅
教学目标
颈椎的生理结构 颈椎病的分型与治疗 颈椎病的手术与适应症
颈椎的生理结构
颈椎的生理结构
颈椎病的分型与治疗
• 颈椎椎间盘组织退行性改变及其继发病理 改变累及周围组织结构(神经根、脊髓、 椎动脉、交感神经等),出现相应的临床 表现.
颈椎病分型
神经根型:60-70% 脊髓型:12-13% 交感型:10% 椎动脉型:少见
前路+后路联合手术
颈椎病手术与适应症
前路手术指征
1. 1或2个节段的椎间盘突出 2. 1或2个节段退变性颈椎管狭窄 3. 孤立型后纵韧带骨化 4. 节段性不稳定
关键词
椎管狭窄

•国人颈椎管在发育过程中出

现狭窄与脊髓型颈椎病发病
关系密切
•当存在椎管狭窄时,由于椎
间盘突出、骨刺生成,脊颈椎病治疗
• 脊髓型颈椎病,一旦确定诊断,主张早期 做手术。因为脊髓长时间受压,影响手术 的疗效,不能得到有效改善。
颈椎病治疗方法
交感型颈椎病治疗
• 交感型颈椎病保守治疗为主,交感神经型 手术效果较差,手术治疗应慎重。
颈椎病治疗方法
椎动脉型颈椎病治疗
• 椎动脉型颈椎病诊断比较困难,颈性眩晕 或猝倒症状反复发作,经血管造影明确椎 动脉受压部位和程度,非手术疗法久治无 效,可考虑手术。


发育性颈椎管狭窄 是脊髓型颈椎病的
病理基础
关键词
正常椎管
椎管狭窄
发育性颈椎管狭窄与脊髓型颈 椎病
诊断方法:
颈椎侧位X线片上: C3-C6任何一节椎骨: 椎管中矢状径/椎体中 矢状径≦75%
国人颈椎管狭窄的 诊断标准
椎管狭窄
发育性颈椎管狭窄 A/B<75%
退变性颈椎管狭窄 C/B<75%
关 键 词后纵韧带骨化
(1)由于严重的后骨赘造成节段性退变性椎管狭窄, 压迫脊髓导致的脊髓型颈椎病
(2)孤立型后纵韧带骨化导致脊髓局部受压。 (3)严重的节段性退变性椎管狭窄合并退变性后凸,
需要减压同时校正后凸畸形者
5 6 7
脊髓性颈椎病,C5-7退变性颈椎管狭窄
C6椎体次全切除术,C5-7钛网植入、植骨、钛板内固定
5
受压; (3)连续型或混合型颈椎后纵韧带骨化。
后路、前路联合手术适应症
手术适应症: (1)脊髓腹背受压同时脊髓前方局部压迫特
别明显( 椎间盘突出、骨刺、孤立型OPLL, 椎管侵占率≥ 50%) (2)颈椎管狭窄需要后路减压,同时伴有明 显的颈椎后凸畸形,颈椎后凸在过伸位不 能自行矫正而需要前路手术矫正
病理损害与临床症状相 结合
神经根型颈椎病
临床表现
神经根激惹症状: 肩、臂、手放射性疼痛、麻木 颈部用力、咳嗽加重 上肢无力、持物易落 肌肉萎缩
神经根型颈椎病
临床表现
神经根激惹体征: 颈椎旁压痛、放射痛 椎间孔挤压试验(Eaton test)(+) 臂丛神经牵拉试验(Sperling test)(+)
OPLL
关键词
关键词
5 6
OPLL
前路手术适应症
1、椎间盘切除+椎体间植骨融合术 (1)由于椎间盘突出、后骨赘等压迫神经根或脊髓
导致的神经根型颈椎病和脊髓型颈椎病 (2)由于椎间盘退变造成节段性不稳定导致的交感
型颈椎病和椎动脉型颈椎病 (3)由于椎间盘退变造成的颈椎退变性后凸畸形,
导致脊髓腹侧受压的脊髓型颈椎病,需要校正后 凸畸形者
椎动脉型颈椎病
临床表现
颈性眩晕 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 猝倒 影像学检查:X-Ray:节段性不稳定 椎动脉MRA:难以确诊 椎动脉血管造影:诊断金标准 鉴别诊断:脑血管病变,TIA,颈动脉病变
颈椎病治疗方法
神经根型颈椎病治疗
• 神经根型颈椎病早期保守治疗,神经根型 颈椎病非手术疗法久治无效,受压神经定 位准确,可酌情手术治疗。
C5水平孤立型OPLL,导致局限性椎管狭窄, C5椎体次全切除术,C4-6钛网植入、植骨钛板内固定
前路手术适应症
3.椎间盘切除+人工椎间盘置换术 • 目的:
➢保留运动节段 ➢减少相邻节段椎间盘退变
• 适应证
✓ 由于椎间盘突出造成神经根或脊髓受压 ✓ 不伴有
➢明显的椎间隙狭窄 ➢局部后凸畸形 ➢节段性不稳定
神经根型颈椎病
临床表现
单根或多根神经根损害体征 颈5神经根: 感觉:上臂外侧 运动:三角肌、肱二头肌 反射:肱二头肌腱
脊髓型颈椎病
临床表现
后果最严重 脊髓损害症状:
上肢麻木、无力,持筷困难 下肢麻木、行走不便、瘫痪 束带感 括约肌功能障碍
交感型颈椎病
临床表现
症状多、体征少,发作性,与颈部活动有关 头晕、头痛、记忆力减退 心血管:心慌、心律失常 消化道:恶心、呕吐、腹胀、腹泻 视觉:视物模糊、复视 听觉:耳鸣、听力下降 位置觉、体温调节等功能紊乱 影像学检查:X-Ray:节段性不稳定
CSM+CSR,C4-5-6椎间盘切除, Bryan人工椎间盘置换术
4 5 6
CSM, C5-6椎间盘切除, Prodisc-C人工椎间盘置换术
5 6
颈椎病手术方法
后路手术指征
1、发育性颈椎管狭窄 2、多节段退变性颈椎管狭窄 3、后纵韧带骨化
后路手术适应症
后路椎板成形术(单开门) • 适应症: (1)脊髓型颈椎病伴有发育性颈椎管狭窄; (2)多节段退变性颈椎管狭窄导致脊髓腹背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