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型肝炎病毒检测方法研究进展
甲型肝炎灭活疫苗体外相对效力检测方法的研究及应用

甲型肝炎灭活疫苗体外相对效力检测方法的研究及应用发表时间:2017-06-12T10:03:18.517Z 来源:《中国误诊学杂志》2017年第6期作者:张龙丰张玲珠[导读] 建立甲型肝炎灭活疫苗体外相对效力检测方法。
1.牡丹江市第一人民医院 157011;2.黑龙江省林业职业技术学校 157011 摘要:目的:建立甲型肝炎灭活疫苗体外相对效力检测方法。
方法:用双抗体夹心ELISA法检测试剂对甲型肝炎灭活疫苗及效力试验参比进行检测,以检测OD值为反应指标,用生物检定双平行线法的基本原理进行统计分析,计算待检疫苗对应于效力参比品的相对效力(R 值)。
结果:样品HAAg含量与检测OD值之间具有高度的相关性,验证了4个指标全部通过了验证;用所建立的体外相对效力试验检测法对32批次甲肝灭活疫苗进行检测,结果与小鼠体内效力检测结果具有良好一致性,均能反映疫苗相对效力,两种方法检测相对效力(R值)之间无明显差别。
结论:所建立的甲型肝炎灭活疫苗体外相对效力试验是一种灵敏、特异、方便、快捷的效力测定方法,可应用于甲型肝炎灭活疫苗效力检测。
关键词:甲型肝炎灭活疫苗效力;抗原检测;研究及应用Abstract:Objective:to establish a method to determine the relative potency of Inactivated Hepatitis A Vaccine in vitro. Methods:the method of double antibody sandwich ELISA kit to test Inactivated Hepatitis A Vaccine and the effect of reference for testing,to detect the OD value of reaction index,the basic principle of biological verification of parallel method for statistical analysis,the calculation to be detected corresponding to the relative effectiveness of vaccine effectiveness than ginseng the product(R). Results:with a high degree of correlation between the HAAg content of the sample and detection OD,verified the 4 indicators all through the verification;with the established in vitro relative potency test detection method for 32 batches of inactivated hepatitis A vaccine was detected in mice results and potency testing results have good consistency,are can reflect the relative effectiveness of the vaccine,two methods for the detection of the relative potency(R). conclusion:no obvious difference between Inactivated Hepatitis A Vaccine established in vitro The relative potency test is a sensitive,specific,convenient and rapid method for the determination of potency in Inactivated Hepatitis A VaccineKeywords:Inactivated Hepatitis A Vaccine effect;antigen detection;research and Application灭活疫苗动物体内效力检测周期一般均较长,且结果受多种因素的影响,所以WHO及国际生物制品标准化协会推荐尽量不用动物法进行生物制品质量检定。
不同方法检测甲型肝炎病毒IgM抗体

不同方法检测甲型肝炎病毒 IgM抗体摘要:目的通过不同方法学检测甲型肝炎IgM抗体,总结一种提高特异性和敏感性,减少临床误诊和漏诊,便于推广普及,便于标准化管理和提高工作效率的方法。
方法甲型肝炎IgM抗体首先用化学发光法初筛,阳性标本再用胶体金法和酶联免疫法进行复检。
结果 2021年01月~2022年02月期间,在我院体检科办理健康证体检人群27463例,用化学发光法检测甲型肝炎IgM抗体初筛阳性15例;15例阳性标本再用酶联免疫法进行复测,结果酶联免疫法检测阳性4例。
结论化学发光法便于标准化操作和提高工作效率,也是未来发展方向,用化学发光法初筛,阳性标本再用酶联免疫法进行复测验证,可解决化学发光敏感性过高的问题,能更好的保证检测结果质量,减少误诊和漏诊。
关键词:甲型肝炎IgM抗体;化学发光法;酶联免疫法。
甲型病毒性肝炎简称甲肝,是由甲型肝炎病毒(HepatitisA Virus,HAV)引起的一种急性传染病,甲肝IgM(HAV-IgM)抗体检测是甲肝的诊断标准之一。
甲型肝炎在临床上为一种常见的急性传染病。
病原体主要为甲型肝炎病毒,感染形式主要为流行和散发等[1]。
在我国近些年来甲型肝炎病毒导致的流行相对较少,然而在临床上仍有甲型肝炎散发;此类疾病已经成为公共卫生问题。
在临床诊断中甲型肝炎IgM为早期特异性指标。
甲型肝炎病毒通过粪便排出体外,可对海产品、食物、水源等进行污染,会造成大流行或散发[2]。
与乙型肝炎病毒相比,甲型肝炎病毒具有较长的持续时间,一般不会由于注射和输血而传播。
甲型肝炎病毒属小核糖核酸病毒科,肝病毒属;只有一种血清型,7种基因型;对热、酸、干燥有抵抗性,是肝炎病毒中惟一能用细胞培养的一种。
经粪-口途径传播,潜伏期3~9周。
甲型肝炎儿童多见,黄疸型多见,经济不发达卫生条件差的地区多见;可散发或暴发流行。
甲型肝炎是一种自限性疾病,经常为亚临床状态,尤其是儿童,80%~90%为隐匿性感染,无明显临床症状[3]。
浅谈感染性疾病甲肝、戊肝的免疫学检验效果

浅谈感染性疾病甲肝、戊肝的免疫学检验效果摘要:目的运用不同免疫学检验方法对感染性疾病甲肝及戊肝进行检查,并对其检验效果进行深入分析。
方法将本县疾控中心于2021年3-6月常规监测人群中的60例甲肝、戊肝标本作为研究对象,甲肝患者为参照组,戊肝患者为试验组,两组均进行酶联免疫法及化学发光法进行检测,并对两种检测方式的结果及灵敏性、特异性进行对比。
结果通过研究发现,参照组酶联免疫法检出率为73.33%,化学发光法检出率为90%,试验组中酶联免疫法检出率为80%,化学发光法检出率为96.67%,经对比两种检测方式准确性差异较为显著,为此具备统计学意义。
另外,参照组灵敏性及特异性依次为90%、93.33%,试验组分别为93.33%及96.67%,两种检测方式差异不明显,为此不具备统计学意义。
结论通过对感染性疾病甲肝及戊肝进行免疫学检验发现,化学发光法检验效果更加明显,有着较高准确性,具备较高推广和应用价值。
关键词:感染性疾病;甲肝;戊肝;免疫学检验引言临床中,甲肝及戊肝都是病毒感染引起的,且两种疾病均属于传染性肝炎疾病范围,通过对相关资料进行整理发现,我国家甲肝及戊肝患者数量大幅度增加,加大肝炎病毒的控制力度成为当前亟待解决的问题,其中免疫学检验可以快速、准确诊断出患者肝炎类型,为此,在甲肝及戊肝临床治疗过程中,免疫学检验发挥了重要作用。
1.研究对象与方法1.1研究对象将本县疾控中心于2021年3-6月常规监测人群中的60例甲肝、戊肝标本作为研究对象,甲肝患者30例划分为参照组,戊肝患者30例划分为试验组,其中男性患者38例,女性患者22例。
1.2方法两组患者血液标本均进行酶联免疫法以及化学发光法检验,其中酶联免疫法检查时按照试剂说明书严格操作进行双抗原夹心酶联免疫以及间接酶联免疫检测。
磁微粒化学发光法通过化学发光对患者血清当中存在的戊型肝炎病毒特异性免疫球蛋白M抗体进行检测,该种检测方法运用捕获法原理,促进人免疫球蛋白M抗体包被磁微粒,其中所产生的辣根过氧化酶则会发挥标记作用,对患者血清中的HEV抗原制备酶结合物予以标记,进而产生免疫反应,促进固相二抗-抗体-酶标抗原复合物产生,上述这种复合物是在发光底物放出光子所具备的、所催化作用下产生的,其发光强度与HEV-IgM抗体的含量呈正比例关系[1]。
两种国产甲型肝炎病毒抗体(抗HAV-IgM)诊断试剂检测隐性甲肝患者血清结果的比较

两种国产甲型肝炎病毒抗体(抗HAV-IgM)诊断试剂检测隐性甲肝患者血清结果的比较摘要】目的:探究两种国产甲型肝炎病毒抗体诊断试剂检测隐性甲肝患者血清结果比较,以供参考。
方法:选取2014年1月~2015年1月我中心32份甲肝阳性血清标本以1:1000稀释后,采用北京万泰抗HAV-IgM诊断试剂盒作为A试剂复查3孔,北京现代抗HAV-lgM诊断试剂盒作为B试剂复查3孔,探究其检查结果。
结果:研究可以看出,B试剂检出率与A试剂比较差异不明显,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结论:A、B试剂诊断隐性甲肝患者血清结果准确率均较高,有较高灵敏性及特异性,适用于甲型肝炎病毒抗体(抗HAV-IgM)诊断,具有较高临床诊断意义,值得推广。
【关键词】国产甲型肝炎病毒抗体;诊断试剂;检测;隐性甲肝患者血清【中图分类号】R57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1752(2016)09-0203-02甲型肝炎是世界范围内流行的一种传染性疾病,其临床症状一般为发热、腹痛、厌食等,主要通过粪口传播[1],甲型肝炎分布状态比较散,各个地区都存在,严重影响患者生活质量。
本文研究中主要对32份被稀释过的甲肝阳性血清标本进行诊断检测。
1.资料和方法1.1 资料选取2014年1月~2015年1月我中心32份甲肝阳性血清标本以1:1000稀释后,采用北京万泰抗HAV-IgM诊断试剂盒作为A试剂复查3孔,北京现代抗HAV-lgM诊断试剂盒作为B试剂复查3孔。
32份标本均分别使用A、B两种试剂进行检测。
1.2 检查方法对32份初筛阳性血清标本以1:1000稀释后使用A试剂以及B试剂进行HAV-lgM抗体检测,采用自动酶免仪[2]进行检测,统计检测结果并对其进行有效分析。
1.3 观察指标观察A试剂以及B试剂的实验结果,即阳性以及阴性检出例数的差异性。
1.4 统计学处理本文数据均采用SPSS17.0软件进行统计学处理,当P>0.05的时候,则表示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
甲型肝炎疫苗的研发历程与成果展示

甲型肝炎疫苗的研发历程与成果展示甲型肝炎是一种由甲型肝炎病毒(HAV)引起的急性传染病,主要通过粪-口途径传播。
该病毒感染后可导致肝脏炎症和功能异常,严重时可引发肝硬化、肝癌等严重并发症。
为了预防和控制甲型肝炎的传播,科学家们经过多年的努力,成功地研发出了甲型肝炎疫苗。
甲型肝炎疫苗的研发历程可以追溯到20世纪50年代。
当时,科学家们首次成功地分离出甲型肝炎病毒,并开始研究其病毒学和免疫学特性。
随着对病毒的深入了解,科学家们开始尝试研发相应的疫苗。
在20世纪70年代,研究人员利用感染甲型肝炎病毒的志愿者进行了一系列的实验。
通过观察志愿者的免疫反应和疾病发展情况,科学家们逐渐确定了甲型肝炎病毒的抗原特性,并开始尝试提取和纯化这些抗原。
随着生物技术的发展,研究人员开始利用基因工程技术来生产甲型肝炎疫苗。
他们将甲型肝炎病毒的表面抗原基因克隆到大肠杆菌等宿主细胞中,通过大规模培养和纯化,获得了高纯度的抗原蛋白。
这些抗原蛋白被称为“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原”(HBsAg),是甲型肝炎疫苗的主要成分。
甲型肝炎疫苗的临床试验于20世纪80年代开始。
在大规模的临床试验中,研究人员对数以千计的志愿者接种甲型肝炎疫苗,并观察其免疫反应和保护效果。
结果显示,甲型肝炎疫苗能够有效地诱导人体产生抗体,提供长期的免疫保护。
在甲型肝炎疫苗的研发过程中,科学家们还面临着一些挑战。
由于甲型肝炎病毒的传播途径特殊,疫苗的稳定性和安全性是研发过程中需要重点考虑的问题。
研究人员通过不断优化疫苗的配方和生产工艺,确保了疫苗的质量和安全性。
甲型肝炎疫苗的研发成果展示在全球范围内取得了巨大的成功。
根据世界卫生组织的数据,自从甲型肝炎疫苗问世以来,全球范围内的甲型肝炎发病率显著下降。
疫苗的广泛接种不仅减少了甲型肝炎的发病率,还降低了甲型肝炎相关的死亡率和并发症发生率。
然而,尽管甲型肝炎疫苗已经取得了巨大的成功,但在一些贫困地区和发展中国家,疫苗的普及和接种率仍然面临挑战。
甲肝和乙肝病毒及诊断试剂研究的发展史及临床应用

甲肝和乙肝病毒及诊断试剂研究的发展史及临床应用□卫生部临床检验中心张瑞李金明李金明,医学博士,研究员。
卫生部临床检验中心临床免疫室主任。
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学院和北京大学医学部博士研究生导师,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
以项目和分课题负责人承担多项国家和国际合作研究课题。
学术兼职:国际临床化学协会(IFCC)分子诊断委员会委员、卫生部临床检验标准化委员会委员等。
医学参考报检验医学频道和分子诊断与治疗杂志副主编;中华检验医学杂志、中国输血杂志等多个杂志编委;。
在国内外学术期刊上以第一作者和通讯作者发表论文百余篇,其中SCI论文15篇。
编著、主编及参与多篇专著。
多次获北京市科技奖和中华医学科技奖叁等奖。
一、甲型肝炎病毒(Hepatitis A virus,HAV)(一)病原学HAV为微小RNA病毒科(Picornaviridae)中的嗜肝RNA病毒属(Heparnavirus),该属仅有HAV一个种。
HAV呈球形,直径27-32nm,无包膜,由32个亚单位结构组成20面对称体颗粒。
电镜下见实心和空心两种颗粒,实心颗粒为完整的HAV,有传染性;空心颗粒为未成熟的不含RNA的颗粒,具有抗原性,但无传染性。
HAV基因组为单股线状RNA,全长由7478个核苷酸组成。
HAV对外界抵抗力较强,耐酸碱,室温下可生存1周,干粪中25℃能生存30天。
HAV主要由粪-口途径传播。
(二)病原学检查及临床意义由于无论从临床表现还是从肝功能检查,都无法将急性甲型肝炎病毒感染与其他类型的肝炎病毒感染相鉴别,因此病原学检查对于诊断急性甲型肝炎病毒感染十分重要。
甲型肝炎的病原学检查包括:1. 抗HAV IgM: HAV感染后早期产生IgM型抗体,是新近感染的证据,是早期诊断甲型肝炎最简便而可靠的血清学标志。
在发病后数天即可阳性,一般持续8-12周,少数可延续6个月。
临床上多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检测。
2. 抗HAV IgG:出现稍晚,于2-3个月达到高峰,是过去感染的标志,可持续多年或终身。
甲型肝炎疫苗的研发与推广进展

甲型肝炎疫苗的研发与推广进展甲型肝炎是由甲型肝炎病毒(HAV)引起的一种急性传染病,主要通过食物、水源和接触传播。
甲型肝炎在全球范围内广泛存在,尤其是发展中国家。
根据世界卫生组织(WHO)的数据,每年约有数百万人感染甲型肝炎,其中数千人因此死亡。
因此,甲型肝炎疫苗的研发与推广对于全球公共卫生具有重要意义。
一、疫苗研发的历史与进展甲型肝炎疫苗的研发可以追溯到20世纪70年代。
最早的疫苗是使用灭活的甲型肝炎病毒制备而成,但其制备过程复杂、成本高昂,且存在一定的安全性风险。
随着科技的进步,研究人员逐渐开展了基因工程技术在甲型肝炎疫苗研发中的应用。
1986年,首个基因工程甲型肝炎疫苗上市,标志着甲型肝炎疫苗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
目前,已经有多种甲型肝炎疫苗在市场上得到广泛应用。
这些疫苗主要分为两类:灭活疫苗和重组疫苗。
灭活疫苗是使用灭活的甲型肝炎病毒制备而成,通过注射来诱导免疫反应。
重组疫苗则是利用基因工程技术将甲型肝炎病毒表面抗原基因导入其他病毒载体进行表达,以达到免疫目的。
二、疫苗推广的挑战与策略尽管甲型肝炎疫苗已经存在多年,但在一些发展中国家,尤其是贫困地区,疫苗接种率仍然较低。
这主要是由于多种因素的综合作用,包括经济因素、医疗资源不足、信息传播不畅等。
为了提高疫苗接种率,需要采取一系列的策略。
首先,加强宣传与教育。
通过广泛宣传甲型肝炎的危害性和疫苗的安全性与有效性,提高公众对疫苗的认识和接种意愿。
此外,还需要加强医务人员的培训,提高他们对甲型肝炎疫苗的了解,以便能够向患者提供准确的信息和建议。
其次,推动疫苗的可及性和可负担性。
在贫困地区,疫苗的价格往往是一个重要的限制因素。
政府和国际组织可以通过补贴疫苗价格、提供免费疫苗等方式,降低疫苗的经济负担,增加贫困地区居民的接种意愿。
最后,加强疫苗供应链管理。
确保疫苗的储存和运输条件符合标准,避免疫苗的损坏和过期。
此外,建立健全的疫苗接种记录系统,方便对疫苗接种情况进行监测和评估。
甲肝疾病研究报告

甲肝疾病研究报告疾病别名:甲型肝炎,甲型病毒性肝炎所属部位:腹部就诊科室:传染科,消化内科病症体征:肝肿大,疲乏,腹胀,食欲不振,肝区痛疾病介绍:甲肝是什么?甲型病毒性肝炎(简称甲肝)是由甲肝病毒(HAV)引起的一种病毒性肝炎,主要是经粪口传播途径感染,即由病人的潜伏期或急性期粪便,血液中的甲肝病毒污染水源,食物,用具及生活密切接触经口进入胃肠道而传播,甲肝病毒对各种外界因素有较强的抵抗力而能长期在外界环境中存活,能通过各种污染物品(手,日常用品,衣物,被单等)以及水和食物传播,也可经苍蝇携带而传播症状体征:甲肝有哪些症状?甲肝病情初发时,病人会出现疲乏无力、不想吃饭,小便颜色加深,有时伴有发烧等症状,严重时眼睛、皮肤发黄。
一旦出现上述症状,应立即到医院检查。
黄疸前期,急数患者有发热畏寒,体温在38~39℃之间。
平均热程3日,少数达5日,全身乏力、食欲不振、厌油、恶心、呕吐、上腹部饱胀感或轻度腹泻。
少数患者以上呼吸道感染症状为主要表现,尿色逐渐加深呈浓茶色。
本期持续5~7日。
黄疸期自觉症状好转,热退后黄疸出现,可见巩膜、皮肤不同程度黄染,肝区痛,肝脏肿大,有压痛和叩痛,部分患者有脾肿大。
本期可有短期大便颜色变浅,皮肤瘙痒。
肝功能明显异常。
持续2~6周。
暴发型甲型肝炎约占全部病例的0.1~0.8%,但病死率甚高,达50%。
本型起病甚急,可有发热、食欲不振、恶心、频繁呕吐、极度乏力等明显的消化道及全身中毒症状;黄疸逐渐加深,肝脏进行性缩小,有出血倾向,中毒性鼓肠,肝臭、腹水、急性肾功能衰竭和不同程度的肝性脑病表现,直至出现深度昏迷、抽搐。
患者多因脑水肿、脑疝、消化道出血、肝肾功能衰竭等死亡,病程不超过3周。
化验检查:甲肝要做什么检查?甲肝的检查1、肝功能检查:测定ALT有助于早期肝炎的诊断,谷丙转氨酶明显异常,血清胆红素>17MOL/L,尿胆红素阳性。
但ALT升高并无特异性,单项ALT较正常值升高2倍以上,排除其它原因,结合临床表现及其他相关检查才有诊断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