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示儿教学片段赏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 1 页
古诗《示儿》教学片段赏析
悲,从何而来
——《示儿》教学片段赏析 有专家指出,在语文阅读教学中,
如果没有学生的个性 体验,学生就不能对文章所描绘的景物、人物形
象、故事情 节等留下深刻印象,也不能对表现这些内容的语言文字留
下 深刻印象,更不会产生认识的突破、情感的升华、价值的提 升。
而我们小学语文的体验性学习,就是在老师的指导下, 学生广
泛接触语言材料,感悟语言,理解语言,运用语言, 促进语文素养的
全面提高。
古诗《示儿》是浙教版十一册《古诗四首》中的一则, 是南宋
爱国诗人陆游的绝笔之作:“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 不见九州同。王
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简短的 几句话,饱含着诗人至死
不渝的爱国情怀。读这样的诗,让 我们真切的感受一位爱国诗人毕生
的心事和无限的希望,表 达了作者渴望收复失地,统一祖国的强烈的
爱国热情。
教学时,我沿袭一贯的古诗教学手法:情境导入,了解 诗人
---
读通全诗,理解诗意 --- 感悟诗境,体察心情。整首 诗,我着眼一个
“悲”字,运用拓展,感悟诗境引导学生反 复朗读诗文,读出诗中的
“味儿”。
[ 片段一 ]
在了解了诗人,很好的理解的诗句内容,并初步感受
了
诗中的“悲”后,我选取了两首古诗进行补充拓展。
第 2 页
师:弥留之际的陆游,因为见不到祖国的统一而感到悲 哀,而
他的眼前又时常浮现出这样的一幅画面—— 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
三万里河东入海,五千仞岳上摩天。 遗民泪尽胡尘里,南望王师又一
年。
[ 注释 ]
1.
五千仞岳:与上句夸张黄河之长一样,这是夸张西 岳华山之
高。
2.
仞:古时八尺为仞。岳:高大的山。
3. 遗民:沦陷区的人民 ;
4.
胡尘:胡人骑马时扬起的灰尘,比喻金兵占领的领土
2、师:读着这样的诗句,你能看到陆游眼前浮现的那 画面吗 ?
:生 1:百姓生活在金人的铁蹄之下,哭泣、呼喊着宋 王朝的
名字
师:哪里让你有如此的感受,你读读 ; 还有吗
?
生 2 :我的眼前是那些居无定所的百姓,小孩子哭着要 吃的,
而我们的大人也没有吃的好给。冷不防,胡人的鞭子 狠狠地落在了妇
女的身上,随即穿来凄凉的哭声……
生 3:我仿佛看到了胡人骑着马从大宋百姓的身上踏了
过去,这些百姓在喊叫着
师:真是血淋淋的场面啊。你是从哪句诗浮现这样的画 面?读读
师:受尽了奴役的大宋百姓, 盼望着大宋的军队来解救。 还他
第 3 页
们一个属于自己的家,这一盼,盼了几年啊
?
生A: —年
生B:两年,十年
?
师:整整六十五年啊,同学们,六十五年中我们的百姓
要受多少折磨啊 ! 读——遗民泪尽胡尘里,南望王师又一年。
65
年,多少的苦痛啊——遗民泪尽胡尘里, 南望王师又 一
年。
65
年,多少的血泪啊——遗民泪尽胡尘里, 南望王师又 一
年。
3
、陆游的眼前出现这样的画面,一想到这些百姓,陆 游的心情
你懂吗 ?你能用什么词来形容
?
生:悲伤
师:看到百姓受到这样的折磨,陆游还仅仅是悲伤吗
?
生:悲痛
师:是啊,陆游这时的心情那是悲痛啊。读到这,我们 看到了陆
游那颗忧国忧民的心,不光是为自己看不到国家统 一而悲哀,还有为
这些百姓而悲痛,谁来读读这句诗
?
——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
指名学生朗读, 学生的朗读, 由原来的遗憾转化为悲痛,
表情、音量上有很大进步。
[ 片段二 ]
师过渡:因为见不到祖国的统一而感到悲哀,想到了
沦 陷的百姓而感到悲痛,那么当他脑海中出现这样的片段时, 他的
第 4 页
“悲”,又该怎么去理解呢
?
题临安邸
山外青山楼外楼,西湖歌舞几时休 ? 暖风熏得游人醉,直把杭
州作汴州。
[ 注释 ]
1.
临安:南宋的京城,即今浙江省杭州市。
2.
邸:客栈、旅店。
3. 汴州:即汴梁 ( 今河南省开封市 )
,北宋京城。
2、师:这时的陆游是悲哀吗 ?是悲痛吗 ?是什么了 ?
生:高兴
师引导:同学们,陆游因见不到祖国的统一而感到悲哀, 想到
了沦陷的百姓而感到悲痛,那么他把希望都寄托在了谁 的身上
?
生:王师的身上。
师:那么你再读读这诗,你所看到的王师在做什么 ?想
到这个的陆游心情还是高兴吗
?
( 学生连忙摇头 )
小手再次举高
生:这时的陆游很悲愤 师:你从那看出来陆游一想到王师,一
想到南宋的权贵 们会悲愤
?
生:因为当时的大臣们,朝廷权贵们在花天酒地,寻欢 作乐
师:你是从哪看出来的
?
生:“西湖歌舞几时休 ?”说明他们根本没有停息过 ; 师:还有
第 5 页
吗 ?还有别的补充吗
?
生:他们一直在饮酒作乐,喝得嘴熏熏的,连自己的都 城都要
分不清了
师:你又是从哪看出来 ? 生:暖风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
州。
[ 教师适当补充当时的背景资料 ]
师:是啊, 就知道寻欢作乐的权贵们, 西湖歌舞几时休 ? 读
到这你此时有什么感受
?
生:真让人感到愤怒,连百姓们的苦他们都不顾……
师:那你来质问他们一番, [ 请生读 ] 谁也想来指着鼻子骂醒这
群寻欢作乐的权贵们 ?指名读
师:面对这些成天花天酒地的权贵们,我们怎么问—— 西湖歌
舞几时休
?
面对这些苟且偷生的权贵们,我们怎么问——西湖歌舞 几时
休
?
面对这些忘了国耻家恨的权贵们,我们怎么问——西湖
歌舞几时休
?
3、师:这分愤怒,也在这句诗中啊,你能读好这种悲 愤吗 ?
( 读好前两句诗 )
“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 同。”
指 1 名读 评价:同学们,你们听到了陆游的愤怒了吗 ? 再指
1
名读,评价:好一个悲,好一个愤啊,读出了陆 游的心声
!
齐读“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
第 6 页
[ 分析 ]
以上两个片段是我对诗中一个“悲”字的拓展,借用了
浙教版十二册的两首古诗 《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 和《题 临安
邸》作为补充材料。因为这几首诗同属一个背景,一首 描写望眼欲穿
的沦陷百姓,一首则描写花天酒地的南宋权贵。 两首诗的内容做《示
儿》的情感铺垫,再合适不过。有了这 样的诗境,去体察诗人的心
情,对于那一个“悲”字,学生 所能体会到的“悲哀”“遗憾”之
余,还能体会到的是诗人 的“悲痛”、“悲愤”,这一“悲”字,显
得愈发的丰满。
[ 片段三 ]
1
、师:因为陆游的爱国,看不到大宋统一,陆游遗憾
啊——但悲不见九州同
2
、师:因为陆游的爱国,想到那些望眼欲穿的北方百
姓,陆游悲痛啊——但悲不见九州同
3
、师:因为陆游的爱国,想着那些花天酒地,苟延岁 月的南宋
权贵们,陆游悲愤啊——但悲不见九州同
4
、生命即将结束,但是还没有盼来国家的统一,是悲 哀,是悲
痛,是悲愤,读但悲不见,但悲不见,但悲不见九 ——州——同。
5
、师过渡:这样的南宋王师,做不了什么。但是此时 的陆游还
是放心不下自己的祖国,哪怕只有一丝的希望。他 还是把希望寄托在
王师的身上,这都是源于他的那颗拳拳的 爱国心
王师被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师:王师北定中原日,什么时候会有这样的一天 ?或许
第 7 页
几年,或许几十年,再或许更长的时间。不管多少年,我们 的陆游,
我们的爱国诗人会在地下一直等着这喜讯。——王 师被定中原日,家
祭无忘告乃翁。
指一名学生读
评价:这是陆游最后的希望啊 ! 他一再叮嘱儿子,一再 叮嘱! 你
来读
!
再指一名读
评价:读出了陆游当时的那份急切 ! 我们一起来
——王师被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 告乃翁 ! 告—— 乃—
—翁
!
[ 反思一 ]
一、创设情境,充实体验针对这样的一首古诗,学生的 体验也
只是停留在诗句“但悲不见就州同”中的“悲”,根 据词语手册与书
本上的注释,能够体会的就是诗人陆游因见 不到国家统一的那份遗
憾,与自己不能参与抗金复国的悲哀 学生作为个体经验不丰富的,情
感却极其敏锐的一个群体, 让他们在学习时,走进文本,走进能引起
他们情感共鸣的情 境中,往往比枯燥的、生硬的反复朗读更能调动学
生的情感 积极性。如在上述片段中:当学生有了初步体会到诗人的
“悲哀”的心情,我就选取了《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 和《题临
安邸》作为补充材料。在过渡引导后,学生能根据 当时的背景, 诗
文的内容, 了解陆游当时还有“悲痛”、 愤”之情。如此一来,学
生对句子“但悲不见就州同”有了 更深刻的理解。
第 8 页
二、引导朗读,巩固体验感情朗读能使学生在理解的同 时受到
感染和熏陶,引导学生进入角色:如上述片段中的陆 游对儿子的最后
遗嘱“家祭无忘告乃翁”,体现的是一个爱 国诗人的最后一段话,对
儿子的千叮万嘱,让学生朗读时犹 如自己就是诗人,怕儿子忘记自己
的话,所以一遍又一遍的 反复吟诵 ; 感情朗读,还借助一定的朗读设
计。在本案中, 我适当的改变了诗句的原有句式,采用了排比的句式
“但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