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文学作品与影视改编

合集下载

文学作品改编影视作品分析

文学作品改编影视作品分析

关键词:文学作品;影视作品;《活着》;互文性;小说的特性文学作品被改编成影视作品的现象日益普遍,被搬上银屏的文学作品不计其数。

《西游记》、《红楼梦》、《还珠格格》等经典作品甚至被翻拍成多个版本,受大众所喜爱和追捧。

由于经典作品受众群体广泛,收视率高,各级电视台一般会在每年的固定月份重播经典电视剧剧目。

影视改编的成功案例不断出现,也致使人们更加期待好的文学作品能够搬上银屏。

本文以余华的小说作品《活着》及其电影为例,对文学和影视之间的互动整合以及文学作品频繁被改编成影视作品出现的现实问题进行梳理,剖析其利弊,为文学作品的影视化改编提供一些理论思考。

一、文学作品频繁被改编成影视作品的原因(一)新兴传播媒介的出现文字传播媒介曾经占据着文化传播的主导地位,而随着数字时代的到来,电影、电视剧等影像传媒的影响力迅速扩大,大众接收信息的方式产生了巨大的变化,人们的注意力逐渐从纸张转移到了电子设备上。

相较于传统纸质媒介,大多数人更愿意通过影像的方式来获取信息,这就使得电影、电视剧的市场日益扩大。

(二)文学作品就是现成的“影视剧本”改编电影从它诞生那天起就是吃着文学作品的奶长大的。

1922年的《红粉骷髅》是中国电影史上第一部文学改编电影,由管海峰执导,原著为法国的侦探小说《保险党十姐妹》,该片于上海上映之时,虽然票价很高,但观众络绎不绝,盛况空前。

该电影的成功让早期的一些电影人找到了方向,他们将故事情节生动有趣的小说拿来稍作调整,便是一部完美的剧本。

由此可见,文学作品为影视剧的发展提供了丰富的养分。

(三)商业效益可观影视制作人希望借助小说原有的知名度和影响力,带动票房和收视率。

事实证明,这种做法屡试不爽。

据《综艺》杂志1977年的报道,在二十部最赚钱的影片中,就有十六部文学改编作品,其中有十四部是根据小说改编的。

张艺谋执导电影时就钟情于文学作品,同时他也是中国改编片导演中较为成功的一位,其中,《红高粱》《大红灯笼高高挂》《活着》等著名作品给他带来了名和利的双丰收。

浅谈文学作品影视改编的利与弊学习资料

浅谈文学作品影视改编的利与弊学习资料

浅谈文学作品影视改编的利与弊浅谈文学作品影视改编的利与弊一.文学作品影视改编现状随着人均可支配的收入的提高,对于影视作品的需求也越来越大,截止2017年,观影人次得到16.2亿次,同样越来越多的文学作品被改编为影视作品成为大众的精神食粮,相比17,18的所谓的大ip之年,19年随着政策的调控,市场热潮已经褪去一部分,变得更为理智,各项数据也趋于平稳,鲜见爆发性成长。

二.文学作品影视改编的利与弊。

在过去的一段时间里,各种类型文学作品几乎都在往影视改编这条路上走,既有《斗破苍穹》,《扶摇》这样的玄幻题材作品;也有《天盛长歌》《如懿传》、《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这类古装大戏;《大江大河》、《橙红年代》等现代题材的作品。

然而收到的成效各异弊端:(一)影视改编变得模式化,难以获得持续性的成功在编影视作品上,过去的投资人总结出了一条公式般的经验“大ip+大明星=成功”,这条规律在最初确实屡试不爽,因为业内所说的大ip一般都是积累了一定数量的文学作品,再加上明星演员的强势加盟,在网文粉丝+出演演员粉丝的基础上已经累计了数量不少的观众人群,在加上媒体的造势,势必会将作品的讨论度推向高潮,普通观众也会对此产生兴趣。

但是在这样的一条公式下面,影视改编逐渐变得模式化,难以取得持续的成功,2018年,以“明星+大制作+大投入”的《天盛长歌》创下单日最低收视0.23%和刷新湖南卫视黄金档平均收视0.4%的最低记录,单日平均网播4000万。

《凤求凰》《莽荒纪》《武动乾坤》等陆续口碑和播放均一跌不起。

(二)破坏原著形象影视作品确实丰富了文学作品的形象,但另一方面而言很多影视改编是建立于破坏原著的基础上,影视改编由于有了更多的人员参与其中,一部作品最终呈现在观众面前大多是资方演员导演编剧经过多方角力后的样子。

一部分作为戏中卖点的男一女一,通常片酬极高,制片人为了控制成本又想尽可能的使时长能够拉长一些,就会要求给女二,男二这些次之的角色加戏,有的戏甚至为加而加,十分破坏文学作品的连贯性和艺术性。

影视改编对文学作品的影响

影视改编对文学作品的影响

影视改编对文学作品的影响最近,影视改编的话题引起了广大读者和观众的关注。

影视作品的改编如何影响原著文学作品,成为了一个备受争议的话题。

本文将通过对目录的阐述,分析影视改编对文学作品的影响,来展开讨论。

1. 影视改编引起了对原著的关注影视改编作品的推出通常会激发人们对原著的兴趣。

观众往往会在观看电影或电视剧后,购买原著小说或散文集来了解更多故事背后的细节和深层含义。

2. 影视改编提升了原著的知名度影视作品的宣传和市场推广通常比原著广泛且持续,因此影视改编可以将原著推向更广泛的受众群体,使更多的人开始关注和读取原著文学作品。

3. 影视改编拓宽了原著作品的影响范围通过影视改编,原著作品得以跨越时间和空间的限制,触达更多不同地区和年龄段的观众。

这种跨界影响进一步拓展了原著作品在文化领域的影响力。

4. 影视改编推动原著作品的再评价影视改编作品的制作和呈现过程往往需要对原著作品进行重新解读和加工,这种过程可能影响人们对原著作品的评价。

一些原本鲜为人知的作品也因为影视改编而受到重视和重新审视。

5. 影视改编可能改变原著作品的解读方式影视改编通常需要将文学作品转化为图像和声音的语言,这种转化过程可能会改变观众对故事和角色的理解。

这种改变可能会涉及意识形态、文化价值观等方方面面。

6. 影视改编影响了原著作品的商业价值被成功改编为影视作品的原著文学作品通常会因此获得更多的商业机会和回报。

影视作品的成功可以为原著带来更高的知名度和销售量。

7. 影视改编对原著作品的保护与传承影视改编可以让原著作品得以保护和传承,将经典的文学作品引入大众视野,并吸引年轻一代读者对经典文学的关注。

通过以上几点,我们可以看出,影视改编对文学作品的影响是多方面的,无论是在文化传播、商业推广还是对原著作品本身的认知上,都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然而,影视改编也会面临一些挑战和争议,如如何保持原著的精神内核、如何处理改编与原创之间的关系等问题。

因此,在进行影视改编时,也要注重原著的尊重和创新,以实现良好的影视作品和文学作品的互动发展。

文学名著的改编与影视

文学名著的改编与影视

文学名著的改编与影视一、引言文学名著作为优秀的文化遗产,对于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和提高他们的文学素养具有重要意义。

然而,随着影视产业的发展,越来越多的文学名著被改编成电影或电视剧,引发了广泛的讨论和争议。

本教案将从改编的必要性、改编的价值以及改编对学生的影响等方面进行探讨,旨在引导学生正确理解文学名著的改编与影视之间的关系。

二、改编的必要性1. 传承经典文学名著作为经典的代表,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和智慧。

然而,由于时代的变迁和语言的变化,许多经典作品对于现代学生来说难以理解。

改编成影视作品可以通过视觉和声音的表现形式,使经典作品更加生动形象,有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和传承经典。

2. 拓展阅读渠道对于一些学生来说,阅读纸质书籍可能存在困难或者兴趣不高的问题。

而通过改编成影视作品,可以为学生提供多样化的阅读渠道。

学生可以通过观看影视作品来接触和了解文学名著,进而激发他们对阅读的兴趣和欲望。

三、改编的价值1. 传递核心思想文学名著中蕴含着丰富的思想和价值观念,而改编成影视作品可以更好地传递这些核心思想。

通过影视作品,学生可以更直观地感受到作品中的人物形象、情节发展以及背后所蕴含的思想,从而加深对文学名著的理解和思考。

2. 激发想象力影视作品在改编文学名著时,常常会根据自身的特点进行一定的创新和发挥。

这种创新不仅可以提供新的视觉和听觉体验,还可以激发学生的想象力。

学生可以通过观看影视作品,将自己的想象与作品中的情节和人物相结合,形成自己独特的理解和感受。

四、改编对学生的影响1. 增强学生的阅读兴趣通过改编成影视作品,文学名著可以更加生动形象地呈现在学生面前,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当学生对改编的影视作品产生兴趣后,他们可能会更愿意去阅读原著,进一步提高他们的阅读能力和文学素养。

2. 拓宽学生的文化视野影视作品的改编常常会融入当代的社会背景和文化元素,使得学生可以更好地了解和感受当代社会的发展和变化。

通过观看改编的影视作品,学生可以拓宽自己的文化视野,增加对不同文化的理解和认知。

文学作品的改编与影视化研究

文学作品的改编与影视化研究

文学作品的改编与影视化研究文学作品的改编与影视化研究是一个涉及多个方面的复杂课题。

以下是一些主要方面和考虑因素:1.改编的必要性:文学作品与影视作品是两种不同的艺术形式,它们有着不同的表现方式和媒介。

将文学作品改编为影视作品,可以扩大其影响力,同时满足不同受众的需求。

此外,通过改编,文学作品也可以在新的媒体平台上得到更广泛的传播。

2.忠实性问题:改编过程中,忠实于原著的程度因改编者而异。

有些改编者可能希望尽可能地忠实于原著,而有些则可能希望在保持原著精神的前提下进行一定的改动。

改编者需要在尊重原著和追求创新之间找到平衡。

3.受众群体:改编过程中需要考虑受众群体的需求和喜好。

不同的受众群体对改编作品的要求和接受程度可能不同。

改编者需要针对目标受众进行适当的调整,以吸引更多的观众。

4.艺术形式转换:将文学作品转换为影视作品需要进行一系列的艺术形式转换。

这包括从文字到视觉和听觉元素的转换,以及从静态到动态的转换等。

改编者需要具备跨媒介改编的能力,同时保持对原著的艺术风格和精神内涵的尊重。

5.商业考虑:改编为影视作品往往涉及到商业利益的问题。

改编者需要考虑如何将原著的商业价值最大化,同时保证改编作品的质量和艺术价值。

6.案例分析:对具体的文学作品改编案例进行分析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改编过程中的问题和挑战。

例如,我们可以分析《红楼梦》、《哈利·波特》等作品的改编过程,探讨其成功和失败的原因。

7.跨文化改编:跨文化改编是文学作品的改编与影视化研究中一个重要的方面。

在跨文化改编中,改编者需要考虑到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价值观、审美习惯等因素,以确保改编作品能够被目标受众接受。

例如,《狼图腾》的英译本在西方国家出版后,其电影改编也受到了广泛的关注和讨论。

8.改编后的影响:文学作品被改编为影视作品后,往往会对原著产生一定的影响。

这种影响可能是对原著的推广和普及,也可能是对原著的误解或篡改。

改编者需要在改编过程中权衡这些影响,并尽可能地保持原著的完整性和独立性。

浅谈文学作品影视改编的利与弊

浅谈文学作品影视改编的利与弊

浅谈文学作品影视改编的利与弊一.文学作品影视改编现状随着人均可支配的收入的提高,对于影视作品的需求也越来越大,截止2017年,观影人次得到16.2亿次,同样越来越多的文学作品被改编为影视作品成为大众的精神食粮,相比17,18的所谓的大ip之年,19年随着政策的调控,市场热潮已经褪去一部分,变得更为理智,各项数据也趋于平稳,鲜见爆发性成长。

二.文学作品影视改编的利与弊。

在过去的一段时间里,各种类型文学作品几乎都在往影视改编这条路上走,既有《斗破苍穹》,《扶摇》这样的玄幻题材作品;也有《天盛长歌》《如懿传》、《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这类古装大戏;《大江大河》、《橙红年代》等现代题材的作品。

然而收到的成效各异弊端:(一)影视改编变得模式化,难以获得持续性的成功在编影视作品上,过去的投资人总结出了一条公式般的经验“大ip+大明星=成功”,这条规律在最初确实屡试不爽,因为业内所说的大ip一般都是积累了一定数量的文学作品,再加上明星演员的强势加盟,在网文粉丝+出演演员粉丝的基础上已经累计了数量不少的观众人群,在加上媒体的造势,势必会将作品的讨论度推向高潮,普通观众也会对此产生兴趣。

但是在这样的一条公式下面,影视改编逐渐变得模式化,难以取得持续的成功,2018年,以“明星+大制作+大投入”的《天盛长歌》创下单日最低收视0.23%和刷新湖南卫视黄金档平均收视0.4%的最低记录,单日平均网播4000万。

《凤求凰》《莽荒纪》《武动乾坤》等陆续口碑和播放均一跌不起。

(二)破坏原著形象影视作品确实丰富了文学作品的形象,但另一方面而言很多影视改编是建立于破坏原著的基础上,影视改编由于有了更多的人员参与其中,一部作品最终呈现在观众面前大多是资方演员导演编剧经过多方角力后的样子。

一部分作为戏中卖点的男一女一,通常片酬极高,制片人为了控制成本又想尽可能的使时长能够拉长一些,就会要求给女二,男二这些次之的角色加戏,有的戏甚至为加而加,十分破坏文学作品的连贯性和艺术性。

影视史中的文学与影视改编研究

影视史中的文学与影视改编研究

影视史中的文学与影视改编研究在影视史中,文学作品的影视改编一直是一个重要的研究课题。

当文学作品被改编成电影或电视剧时,如何保持原著的精神内核,又能符合大众的口味,这成为了制片人和导演们面临的重要问题。

本文将通过对影视史中的几个经典案例进行研究,探讨文学与影视改编的关系。

首先,让我们来看一下经典文学作品《红楼梦》如何在影视改编中展现其独特魅力。

《红楼梦》是中国古代四大名著之一,其丰富的情节、细腻的描写和深刻的人物形象使其成为了改编的热门选择。

不同版本的《红楼梦》电视剧在表现手法上各有千秋,但大多能够较好地还原原著的风格和情感。

这得益于原著小说的文字描写给予了改编者很大的创作空间,同时也要感谢导演和演员们对于角色把握的准确度。

通过这些影视改编,观众能够在电视剧中领略到原著中的美妙氛围,感受到作者的智慧和艺术创作力。

类似的例子还有《哈利·波特》系列小说的影视改编。

这个以魔法世界为背景的系列小说深受全球读者的喜爱,其影视改编也吸引了大量观众的关注。

由于小说中充满了奇幻和魔法元素,对于导演来说,如何在影视中还原这些特效场景是一个重要的挑战。

事实上,导演们通过精心的设计和制作,成功地将原著小说中的奇幻世界呈现给观众,使得观众们能够身临其境地感受到小说中的惊奇与魅力。

而演员们对角色的塑造也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他们通过精湛的演技将小说中的人物形象栩栩如生地呈现在观众面前。

除了以上两个例子,还有很多文学作品都进行了成功的影视改编,如《了不起的盖茨比》、《1984》等。

这些改编作品能够成功,不仅是因为原著小说本身就拥有了一定的影响力和美学价值,更是因为导演和演员们对于原著的理解和创造力。

他们能够将原著小说中的情节和精神内核娓娓道来,使得观众在观看影视作品的同时,也得到了对原著小说的一种体验。

当然,影视改编并非没有困难和挑战。

在改编的过程中,导演和编剧需要找到平衡点,既要保持原著的风格和故事性,又要适应新的媒介语言和观众口味。

试论文学作品的影视改编的利与弊

试论文学作品的影视改编的利与弊

试论文学作品的影视改编的利与弊关键词:文学作品;影视改编;利弊引言随着影视产业的不断蓬勃发展,很多文学作品也被编剧导演搬上荧幕,以全新的形式成现在大众面前。

对于影视行业的发展以及文学作品近年来的萧条,文学作品改变成影视作品对于文学作品的宣传也有一定的利好。

但是由于文学与影视效果不同,因此在改变上会出现一些改编者的主管意愿,所以对于文学作品的改编应保持一个客观的态度。

1.文学作品与影视作品的基本概念1.1文学作品文学作品是指散文或诗歌或小说或戏剧等形式的作品,尤指形式或表达优美并表现具有永久或普遍兴趣的作品。

文学作品通过文字反映艺术文化,利用文字将社会形态以及作者对社会的认知和对生活的理解表现出来,作者通过文字将内在的不能表现的东西写出来,呈现给读者一个具有丰富多样性的社会生活习惯以及当时的人文情怀。

通过对人物的描述展现当时社会的阶级水平,以此来引起读者的共鸣,或者引发人们对生活的思考,对人性的认知。

同时还可以唤醒人们心中对美好事物的追求以及艺术享受。

1.2影视作品影视作品不同于文学作品,影视作品是通过拍摄将人物的性格以真实的表演形式变现出来,同时将各种生活习俗以及社会形态以真实还原的情景展现在荧幕中,它是一种成现在电视机或者电影屏幕上的一种作品形式,这不但包括电影、电视剧、戏剧,同时还包括音乐舞蹈等影视形式,影视作品是一种综合的艺术表现形式。

影视作品能够给人们一种直观上的感受,让人能够通过演员的表现直接感受到剧中的情形以及当时的心情。

让人们可以切实感受到文学作品当中所想表达的情感。

2.文学作品与影视作品的区别与联系2.1文学作品与影视作品的共同点文学作品与影视作品在一定程度上是具有相同特性的,它们都是传播文化的一种形式,同时还是带动精神文明发展的一种载体,人们通过影视作品以及文学作品可以达到一种精神上的富足,另外还可以将中华民族传统美德进行发扬与传递,同时还可以带动经济的发展。

2.2文学作品与影视作品的差异一个具有良好口碑的影视作品,需要的不仅仅是编剧的编制还需要多方面的配合与指导,这是一个大众参与的形式,它不仅需要带动观看者的情绪还要打动人心,另外剧中的演员以及编剧,摄影,化妆等各方面都要契合到位,否则无法达到最佳的观赏效果,也没办法带动人们的情绪。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文学作品与影视改编
作者:毕佳敏
来源:《博览群书·教育》2014年第05期
摘要:现如今的影视作品仿佛与文学作品已经脱离不开联系,不论是文学史上的经典之作还是网络文学中的畅销小说都有不少作品被改编成剧本搬上了荧幕。

茅盾文学奖中的许多文学作品因其传播度之广、影响力之大颇受剧作家及导演的青睐,因此被改编成电影、电视剧的作品不在少数。

陈忠实的《白鹿原》因其深刻性备受导演青睐,几经破折也最终搬上荧幕,但是备受争议。

关键词:白鹿原;文学作品改编;主角变换;深刻性
影视作品与文学作品素来就没法脱离联系,每个好的文学作品又恰似好的剧本吸引着导演。

中国的剧本市场可谓十分繁荣,但是好的剧本创作仍是凤毛麟角,将优秀的文学作品改编成影视作品便成了许多导演的首要选择。

茅盾文学奖的获奖作品素来是导演们的开垦之地,《芙蓉镇》、《白鹿原》、《生死抉择》、《尘埃落定》、《长恨歌》、《历史的天空》、《湖光山色》、《暗算》、《推拿》等作品被改编成电影或电视剧,成为了我们的荧幕大餐。

王全安改编自陈忠实小说《白鹿原》的同名电影《白鹿原》一经上映,便热议不断,现如今的间歇停议并未使导演和大众忘记讨论文学作品应当如何搬上荧幕。

文学作品的改编是一项艰巨的任务。

《白鹿原》的电影版甚至电视版也被叫喊了数十年,多位导演筹措多年也未能将自己心仪的《白鹿原》搬上荧幕。

最终却在王全安的大胆下,大众始得看见《白鹿原》的影像之作。

王全安的电影《白鹿原》本就不能在短短地两个小时便将小说《白鹿原》恰当地进行展示,选择以田小娥为中心的人物展示确实是电影展示的一个关键点。

基于电影版(150分钟)与原著的对比,分析电影与原著的几点契合与不同。

其一,电影多次远镜头将陕北黄色麦浪拉到荧幕上,视觉感冲击感很强,间接的强调了故事发生的区域和背景。

镜头多次表现黑娃和田小娥大口吃面的情景,让观众倍感亲切。

秦腔的完整演绎不仅将陕北特色进一步强调,同时也开始将故事推向了高潮,可谓是电影的点睛之笔。

导演的这种设置在我看来可谓匠心之作。

这种多次强调陕北特色的特点与陈忠实的小说有异曲同工之妙,正是这种厚重感和地域感,才更加的神秘和富有特色。

改编自原著的电影,就影像表现来说,小说是难以企及地,如何解读这种地域感和厚重感,每个导演的自我解读不同。

其二,电影演员表演十分到位。

无论是田小娥的扮演者张雨绮,还是白嘉轩的扮演者张丰毅,扮演鹿三的刘威均是实力派演员,想必演员也对这部历史巨著而倾尽心血。

无论是人物服装设置还是表演方式,导演都力争将演员的一切做到最好,但是电影毕竟不能将原著中所有的
精华都一一地表现出来,电影的表现必定有所取舍,有所删减,倘若将《白鹿原》完整的表现,那电视剧的剧本倒可以完整地展现。

每位演员的表演都是倾尽了自己的认知在其中。

相较于原著来说,虽然很多情节的设置并未完全地与原著契合,但是文学作品的改编也不正是导演自行进行创作的过程吗?导演的创作虽然不能够与原著相一致,但是有自己思想的导演,有自己思想的演员也不正是我们所希望看到的吗?只会演不会揣摩的演员不是好演员,不用心揣摩角色的演员也表演不出更好地作品。

当然,电影《白鹿原》除了可圈可点的发光点之外,也有不少的弊病。

电影的主角有原著的白嘉轩变成了田小娥,许多的影评者认为这种变更不符合事实,而我认为作为电影本就不能将磅礴气势、特色浓郁的《白鹿原》淋漓尽致的表达完整,选取田小娥作为电影表达的中心,反而是在时间并不长的电影的有力表达。

但同样,这种主角的变更反而让电影《白鹿原》变成了情欲的发泄地。

田小娥在原著中的无奈与苍茫变成了主动地献身与不羁,田小娥的命运的悲剧顿时大打折扣,让从未读过原著的观众片面理解原著,对原著的厚重感和历史苍凉感进行了误解。

所谓成也情欲败也情欲。

情欲在原著《白鹿原》中作为一种生命原始的展现,让整个陕北地域的生活气息扑面而来,在我看来,《白鹿原》的几点情欲的描写并不邪恶。

其三,从电影的故事情节来看,其初感便是田小娥的感情“浪漫”史和“反抗”封建史。

电影《白鹿原》在一开始宣传便以改编为噱头,但是导演或许忘了电影改编自原著的一大原则是在尽量忠于原著的基础上作出修改,《白鹿原》的修改却实是面目全非。

田小娥没有《玛丽亚·布劳恩的婚姻》的女主角那种在战乱环境中的坚强信念和活的真实,当然基于大部头电影创作中镜头也不应该、也没有过多的表现她的必要性。

其四,电影《白鹿原》大量删节白灵和鹿氏兄弟的感情纠葛,实际上是使电影本身失掉了年轻人在信仰和爱情中的挣扎与彷徨的深度,基于历史洪流中的阴差阳错。

倘若说电影对于一部跨越历史长河的巨著,很难面面俱到的表现,那么一部电影的思想是不能删节是必须保留的。

同时,鹿兆鹏的部分不够简洁且没有集中性,给人拖沓的感觉。

比如说鹿兆鹏在黑娃窑洞里吃面的场景,情节及对话节奏过慢。

整部电影的主角已经俨然变为了黑娃和小娥,电影改编角色和时代视角的转变,实在是令人匪夷所思,电影在充足噱头的同时,文化感和历史感荡然无存。

大部头大历史的文学创作改编为电影剧本实在需要一种莫名的勇气,王全安的改编实在是舍去了原作的应有韵味。

大片多次地黄色麦田的长镜头演绎,作为第六代导演的王全安将张艺谋的“黄、大、默”镜头的运用加以借鉴,但是笔者认为这种借鉴是失败甚至稍显拖沓和避重就轻之感。

电影无语表现看似是王全安的特意表现,实则实在是王全安太过于着急,还没有想好一些镜头和情节、人物该如何表现,画面镜头很美,但内容实在过于空洞。

综观看来,导演王全安实在还是没有足够能力驾驭这种大的历史剧本改编,从一定程度上这部电影在镜头运用和情感表达上无法与其《蚀》相比。

总的来说,王全安的电影有很多的闪光点亦有很多的遗憾。

短时间的浓缩的电影表达倘若要表现一部长篇历史巨著也实在是十分的困难,但不论怎样,将优秀的文学作品改编成电视作
品,将原始的书本阅读转化成当代的影视快餐,既是一种对优秀文学作品的缅怀,也是一种悲哀。

这种方式对于当代的生活节奏来说可以说符合我们的当今便利的初衷。

企图用两个半小时来表现的原著,我们明知道不可为。

但是这种对于文学作品的改编所受的大众关心度也让我们为之高兴,快餐时代应有快餐时代的适应品,将文学作品进行改编,也算是随之带动大众关注文学作品,关注人生。

参考文献:
[1]张凯丽.电影《白鹿原》影评,《电影、电视艺术》,北京:电视艺术出版社,2010年版.
[2]徐子东.当代小说阅读笔记,上海:华东师范出版社,1997年版.
[3]郑万鹏.白鹿原研究,北京:时代文艺出版社,1998年版.
[4]张卫忠.新时期小说的流变与中国传统文化,北京:学林出版社,2000年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