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传》外交辞令观点汇总

合集下载

《左传》外交辞令对当代外交语言风格的影响

《左传》外交辞令对当代外交语言风格的影响

《左传》外交辞令对当代外交语言风格的影响《左传》中的外交辞令非常正式和庄重。

在书中,君王之间的通信常常采用一套固定的礼仪辞令,如“臣闻敬者,王之命也”、“夫敬之以好者,敢忘命乎?”等等。

这些辞令体现了古代君臣关系的严肃和尊重,使得外交交往显得庄重而庄重。

在当代外交中,我们也可以借鉴这种正式和庄重的辞令,以表达尊重和谨慎的态度。

《左传》中强调言辞的威严和正义。

在书中,左丘明通过描述君王的辞让和推诿等行为,表达了外交辞令中应当注重正义和公平的观点。

例如在记载齐国和鲁国的外交活动时,书中有“人不敢以直言告,则祸至”一句,强调了外交辞令中不应当欺瞒他人,要始终坚持正义的原则。

这种观点也可以引起我们对当代外交中言辞正义和公平的重视。

《左传》中外交辞令充满诗意和修辞。

在书中,左丘明经常使用修辞手法来表达君王的愤慨或耻辱的情绪。

例如在记载鲁襄公求救于晋国时,书中有“王京泽水;予犹悔我先臣”一句,表达了主公对自己不争气的愧疚之情。

这种富有诗意的修辞手法不仅使得外交辞令更加生动有趣,也能让对方更好地理解和感受到自己的情绪。

在当代外交中,我们也可以在外交辞令中运用一些诗意和修辞,以增加交流的艺术性和感染力。

《左传》中注重外交辞令的思辨和立场。

在书中,左丘明常常运用外交辞令来呈现君王的战略思考和政治立场。

例如在记载齐国和鲁国的外交活动时,书中有“惠后之戚,而贾其王”一句,揭示了齐国想要削弱鲁国的立场。

这种思辨和立场的呈现不仅可以帮助君王在外交交往中制定合适的策略,也能让对方更好地理解自己的意图。

在当代外交中,我们也可以在外交辞令中展示自己的思考和立场,以增加交流的深度和广度。

《左传》中的外交辞令对当代外交语言风格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其中的正式庄重、威严正义、诗意修辞和思辨立场等特点,都可以引起我们对当代外交辞令的关注和思考。

在日常的外交交往中,我们可以借鉴《左传》中的外交辞令,以更好地表达和传递自己的意图,增强外交交往的效果和影响力。

《左传》外交辞令观点汇总

《左传》外交辞令观点汇总

《xx》外交辞令观点汇总先把个人的相关部分写出来,方便各位总结。

选题动因:选择外交辞令这个题目主要是因为兴趣推动。

我当时只是希望,如果作专题研究,口应该开的小一些,所以诸如思想倾向之类很大的题目就直接跳过了,后来也在犹豫到底是写个人案例诸如子产还是外交辞令,但是一看具体篇目,觉得外交辞令篇幅更短小,加上我对言辞上的东西和言辞背后的思维的维度更感兴趣,因此选了这个题目。

书目:《郑伯克段于鄢》,《曹刿论战》,《齐桓公伐楚》,《展喜犒齐师》,《烛之武退秦师》,《秦晋殽之战》,《郑子家告赵宣子》,《王孙满对楚子》,《楚归晋知窑》,《子产却楚逆女以兵》。

收获:通过做这个小专题,让我对于外交辞令产生了更大的兴趣,也因为在研究时发现自己由于对春秋时期的历史不够了解而有些困难,使得我对春秋各国的历史产生了兴趣。

更重要的,我学习了一些外交辞令中的基本技巧和基础,得到了演讲与口才方面的理论提升。

疑惑:我在阅读中发现,当小国面对大国时,态度竟出奇的一致,那就是先礼后兵,前面很恭敬温顺,一旦发现大国有侵吞己国的狼子野心,立刻摆出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凛然姿态。

果然令大国觉得不划算于是讪讪而去。

我想问的是,这种做法有普遍的意义么?还是说有一定条件下的?如果有条件,那么是什么?观点汇总:xx:劝说方所应具有的能力:抓住主要矛盾,发现要害。

渲染后果。

道德至上。

言词得体。

被劝说方所应具有的能力:指出对方道德上的欠缺、增强攻打对方的合理性。

言辞软中带硬、毫不妥协。

xx:外交辞令的共同特征:1.多喜欢搬用周天子的名号,奉天子以令诸侯。

【诸侯搬出周天子的根本目的无非是确认自己师出有名,加固战争的正义性,站在道义的制高点上,妄图从战略上藐视对方。

】2.重视以德服人,强调道义。

3.绵里藏针,软中带硬。

综上所述,左传中的外交言辞具有强调道义感和正义性,绵里藏针,软中带硬,言辞含蓄,态度分明的特点。

xx:外交辞令的不同类型:【共性:这些外交辞令格式各样,但都带着共性,就是目的指向性。

《左传》外交辞令述论

《左传》外交辞令述论

类外传
型交》
委婉含蓄型
委婉含蓄型:通过 曲折的表达方式, 避免直接冲突,达 到外交交涉的目的。
直接坦率型:直截 了当地表达己方的 立场和要求,言辞 犀利,不容置疑。
借古喻今型:借用历 史事件或典故来暗示 现实问题,表达自己 的观点和立场。
反语讽刺型:用反话 或讽刺的方式,暗指 对方的错误和弱点, 以达到警醒对方的目 的。
对现代国际关系的影响
对现代国际关系的影响:提供了处理国际关系的智慧和策略,为现代国际关系的发展提供了借 鉴和启示。
对现代外交语言的影响:左传外交辞令的精妙和智慧,影响了现代外交语言的发展和演变。
对现代谈判技巧的影响:左传外交辞令中的谈判技巧和策略,对现代谈判技巧的发展和提升有 着重要的影响。

尽单 量击 言此 简处

意输 赅入 的你

述 》 阐 的
述正 观文 点,
论 外 文
字 是
您 思 想 的 提 炼 ,
交汇 报 人
辞:



目 录 标 题

交《 用辞左 技令传 巧的》
运外

外 交 辞 令
《 左 传 》 与

响 与 启 示
交 辞 令 的 影
《 左 传 》 外

的《
类 型
外左 交传 辞》
巧的外《
第 四
运交左 章
用辞传
技令》
善于察言观色,把握对方 心理
善于察言观色,把握对方心理
措辞委婉含蓄,避免直接冲突
借用典故,增强说服力
灵活运用比喻、反语等修辞手法
灵活运用各种言辞策略
善于运用委婉语,避免直接冲突 借用历史典故,增强说服力 使用模糊语言,保留灵活空间 运用修辞手法,增强表达效果

《左传》外交辞令观点汇总

《左传》外交辞令观点汇总

《左传》外交辞令观点汇总先把个人的相关部分写出来,方便各位总结。

选题动因:选择外交辞令这个题目主要是因为兴趣推动。

我当时只是希望,如果作专题研究,口应该开的小一些,所以诸如思想倾向之类很大的题目就直接跳过了,后来也在犹豫到底是写个人案例诸如子产还是外交辞令,但是一看具体篇目,觉得外交辞令篇幅更短小,加上我对言辞上的东西和言辞背后的思维的维度更感兴趣,因此选了这个题目。

书目:《郑伯克段于鄢》,《曹刿论战》,《齐桓公伐楚》,《展喜犒齐师》,《烛之武退秦师》,《秦晋殽之战》,《郑子家告赵宣子》,《王孙满对楚子》,《楚归晋知窑》,《子产却楚逆女以兵》。

收获:通过做这个小专题,让我对于外交辞令产生了更大的兴趣,也因为在研究时发现自己由于对春秋时期的历史不够了解而有些困难,使得我对春秋各国的历史产生了兴趣。

更重要的,我学习了一些外交辞令中的基本技巧和基础,得到了演讲与口才方面的理论提升。

疑惑:我在阅读中发现,当小国面对大国时,态度竟出奇的一致,那就是先礼后兵,前面很恭敬温顺,一旦发现大国有侵吞己国的狼子野心,立刻摆出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凛然姿态。

果然令大国觉得不划算于是讪讪而去。

我想问的是,这种做法有普遍的意义么?还是说有一定条件下的?如果有条件,那么是什么?观点汇总:周允淇:劝说方所应具有的能力:抓住主要矛盾,发现要害。

渲染后果。

道德至上。

言词得体。

被劝说方所应具有的能力:指出对方道德上的欠缺、增强攻打对方的合理性。

言辞软中带硬、毫不妥协。

魏尔曼:外交辞令的共同特征:1. 多喜欢搬用周天子的名号,奉天子以令诸侯。

【诸侯搬出周天子的根本目的无非是确认自己师出有名,加固战争的正义性,站在道义的制高点上,妄图从战略上藐视对方。

】2. 重视以德服人,强调道义。

3.绵里藏针,软中带硬。

综上所述,左传中的外交言辞具有强调道义感和正义性,绵里藏针,软中带硬,言辞含蓄,态度分明的特点。

姜孟圻:外交辞令的不同类型:【共性:这些外交辞令格式各样,但都带着共性,就是目的指向性。

《左传》外交辞令对当代外交语言风格的影响

《左传》外交辞令对当代外交语言风格的影响

《左传》外交辞令对当代外交语言风格的影响【摘要】《左传》外交辞令对当代外交语言风格的影响是多方面的。

它对当代外交语言的礼貌要求产生了重要影响,要求外交官员用语言表达尊重和礼貌。

对严密性的要求也使外交语言更为准确和清晰。

婉转表达和尊重他国文化的要求使外交语言更为委婉和谦和。

政治正确性的要求使外交语言更为谨慎和理性。

左传外交辞令对当代外交语言风格的影响使其更加注重礼貌、专业、委婉和政治正确,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在当代外交领域的重要影响力。

【关键词】左传、外交辞令、当代外交语言、礼貌、严密性、婉转表达、尊重他国文化、政治正确性、影响、结论1. 引言1.1 概述《左传》外交辞令《左传》是中国历史上一部重要的史书,其中有关外交辞令的部分被认为对当代外交语言风格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左传》中,外交辞令被视为一种重要的外交技巧,用以处理各国之间的关系和争端。

这些外交辞令不仅在当时被用来维护国家利益,还对当代外交语言风格的发展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左传》中的外交辞令强调礼貌和谦逊,尊重他国的文化和传统。

这种礼貌要求对当代外交语言的要求也是至关重要的。

在国际交往中,礼貌和尊重是维持良好外交关系的基础,而《左传》中提倡的礼仪准则则成为了当代外交语言风格的一部分。

《左传》中的外交辞令强调严密和准确,避免引起歧义和误解。

这种严密性要求也对当代外交语言的准确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在国际交往中,任何一点细微的误解都可能导致严重后果,因此准确的表达和理解是至关重要的。

《左传》中的外交辞令还强调了婉转和圆滑的表达方式,避免直接冲突和伤害。

这种婉转表达的要求也影响了当代外交语言风格,使其更加注重措辞的巧妙和委婉。

《左传》外交辞令对当代外交语言风格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塑造了外交语言的礼貌、严密性、婉转表达和尊重他国文化的特点。

这些影响在当今国际关系中仍然具有重要意义,帮助各国更好地沟通和合作。

1.2 介绍当代外交语言风格当代外交语言风格是指在当前国际关系中实际运用的外交用语和辞令。

简析《左传》所载外交辞令的特点及传统文化意义

简析《左传》所载外交辞令的特点及传统文化意义

简析《左传》所载外交辞令的特点及传统文化意义《左传》是中国古代的一部编年体史书,主要记录了春秋时期周王室的衰微和诸侯争霸的历史,同时也展现了那一时期社会状况和文化风貌。

其中,外交辞令是其重要组成部分,具有鲜明的特点。

首先,在外交辞令的表达方式上,《左传》中的外交辞令具有婉转含蓄、辞藻华丽的特点。

这些辞令往往通过比喻、排比等修辞手法,表达了春秋时期诸侯国之间的复杂关系和外交斗争。

这些辞令不仅反映了当时的语言文化特点,也体现了那一时期政治外交的策略和文化传统。

其次,在外交辞令的内容上,《左传》中的外交辞令具有鲜明的儒家思想特点。

这些辞令强调了礼义、仁德、忠诚等价值观念,体现了儒家思想对国际关系和外交策略的影响。

例如,《左传》中记载的郑国子产的外交言论,强调了“和为贵”、“礼尚往来”等思想,这些思想不仅在当时具有重要意义,也对后世的国际关系产生了深远影响。

最后,在外交辞令的文化意义方面,《左传》中的外交辞令是春秋时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珍贵遗产。

这些辞令不仅反映了那一时期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状况,也体现了那一时期人们的思想观念和
价值追求。

通过研究《左传》中的外交辞令,可以深入了解春秋时期的历史和文化,也可以深入了解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政治、外交、文化等方面的特点。

总之,《左传》所载的外交辞令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珍贵遗产,具有鲜明的特点和深远的意义。

通过研究这些外交辞令,可以深入了解春秋时期的历史和文化,也可以深入了解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政治、外交、文化等方面的特点。

《左传》外交辞令对当代外交语言风格的影响

《左传》外交辞令对当代外交语言风格的影响

《左传》外交辞令对当代外交语言风格的影响《左传》中的外交辞令强调了对外交伙伴的礼貌和尊重。

在春秋时期的鲁国,外交是国与国之间进行交往的重要方式,通过外交手段解决问题成为一种常态。

《左传》中所记录的外交辞令,多以尊称对方的方式进行。

当孔子担任鲁国的外交官时,他在与其他国家的使者交涉时,总是以礼貌的态度对待对方。

这种尊称对方的方式,体现了国与国之间平等对待的原则,同时也为当代外交语言风格带来了启示。

《左传》中的外交辞令注重以言辞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意图。

在春秋时期,外交活动是由使者负责的,他们需要通过言辞来代表国家的意志和态度。

在《左传》中,对外交事务的记载中,使者们常常采用直截了当的宣示方式来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意图。

当晋国派使者向鲁国提出要求时,鲁国的使者以明确的语言回应,并表示鲁国的立场和态度。

这种直接明确的表达方式,影响了当代外交语言风格中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意图的方式。

《左传》中的外交辞令强调了传递信息的严谨和准确。

在古代外交活动中,准确地传递信息对于双方的了解和判断至关重要。

《左传》中所记载的一些外交辞令,不仅注重双方意图的理解,还注重在传递信息时的准确和完整。

当鲁国的使者向晋国传达国君的诏命时,他以非常详细和准确的方式进行了表达,以确保对方能够完全理解鲁国的意图。

这种注重信息的准确性和完整性的方式,对当代外交语言风格的影响主要体现在外交文件和文件撰写,要求用词准确、行文严谨。

《左传》中的外交辞令对当代外交语言风格产生了重要影响。

它强调了对外交伙伴的礼貌和尊重,体现了国与国之间平等对待的原则;注重以言辞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意图,影响了当代外交语言风格中表达观点和意图的方式;它还强调了传递信息的准确和完整,对当代外交语言风格中的文件撰写提出了一定要求。

这些影响使得当代外交辞令更趋于尊重、直接、准确和完整,更符合现代社会的价值观和需求。

从《齐伐楚盟于召陵》看《左传》外交辞令的特色

从《齐伐楚盟于召陵》看《左传》外交辞令的特色

从《齐伐楚盟于召陵》看《左传》外交辞令的特色委婉含蓄刚柔得体——从《齐伐楚盟于召陵》看《左传》外交辞令的特色邓旺林春秋时代战乱频仍,盟会颇繁。

仅据《春秋》记载,在春秋二百四十多年间,列国的军事行动及朝聘盟会便有九百余次之多。

外交活动不仅是朝聘盟会中的主要活动,而且也是战争的重要辅助手段(成功的外交活动能在一定程度上取得战争的主动权,有时甚至可以起到解除战祸的作用),因此,外交活动便成为当时社会生活的一个重要方面。

《左传》这部书便生动地反映了当时列国间的各种外交活动,同时也记载了列君臣使节在频繁的外交实践中锤炼出来的大量令人叹为观止的外交辞令。

《左传》所载的外交辞令,总的说来,具有委婉含蓄、刚柔得体的特色。

这在《齐伐楚盟于召陵》得到了具体、生动的反映。

齐伐楚盟于召陵这件事发生在齐桓公称霸后的第二十三年。

在齐桓公称霸中原期间,南方的楚国日益强盛,曾连年出兵攻打郑国,企图入主中原。

为了阻遏楚国的北进,齐桓公乃于鲁僖公四年(公元前656年)亲自率领齐、鲁、宋、陈、卫、郑、许、曹等“八国联军”南下伐楚,后与楚订盟于召陵。

对于这一历史事件,先生曾指出:“这是华夏诸侯第一次联合抗楚,虽然不能算是取得了胜利,楚国却暂时不敢北进。

”(1) 下面我们就来赏析一下《左传》在这里所记述的在基本上是势均力敌的两军对垒情况下的几段外交辞令。

面对大军南侵,楚国不是简单地采取兵来将挡,刀兵相向,而是先派出使者前往齐军,试图使用外交手段,达到化干戈为玉帛,弭暴兵于国门之外的目的。

楚使首先代表楚王对于齐侯的挥师南侵表示难以理解。

因为“君处北海,寡人处南海,唯是风马牛不相及也”。

也就是说,齐楚两国相隔千里,彼此并无关碍,按理是不会发生齐军南侵这种事的。

这就婉转地批评了齐侯做法的不合情理。

从楚使的话中我们可以看到,楚使尽管是在批评、谴责齐侯的所作所为,但并没有使用“侵略”、“不义”一类的字眼,不说“你们居然前来侵犯我国”一类的话,而是说“不君之涉吾地也,何故?”,把齐军的进犯轻描淡写为“来到我国土地上”(“涉吾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左传》外交辞令观点汇总
先把个人的相关部分写出来,方便各位总结。

选题动因:选择外交辞令这个题目主要是因为兴趣推动。

我当时只是希望,如果作专题研究,口应该开的小一些,所以诸如思想倾向之类很大的题目就直接跳过了,后来也在犹豫到底是写个人案例诸如子产还是外交辞令,但是一看具体篇目,觉得外交辞令篇幅更短小,加上我对言辞上的东西和言辞背后的思维的维度更感兴趣,因此选了这个题目。

书目:《郑伯克段于鄢》,《曹刿论战》,《齐桓公伐楚》,《展喜犒齐师》,《烛之武退秦师》,《秦晋殽之战》,《郑子家告赵宣子》,《王孙满对楚子》,《楚归晋知窑》,《子产却楚逆女以兵》。

收获:通过做这个小专题,让我对于外交辞令产生了更大的兴趣,也因为在研究时发现自己由于对春秋时期的历史不够了解而有些困难,使得我对春秋各国的历史产生了兴趣。

更重要的,我学习了一些外交辞令中的基本技巧和基础,得到了演讲与口才方面的理论提升。

疑惑:我在阅读中发现,当小国面对大国时,态度竟出奇的一致,那就是先礼后兵,前面很恭敬温顺,一旦发现大国有侵吞己国的狼子野心,立刻摆出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凛然姿态。

果然令大国觉得不划算于是讪讪而去。

我想问的是,这种做法有普遍的意义么?还是说有一定条件下的?如果有条件,那么是什么?
观点汇总:
周允淇:劝说方所应具有的能力:抓住主要矛盾,发现要害。

渲染后果。

道德至上。

言词得体。

被劝说方所应具有的能力:指出对方道德上的欠缺、增强攻打对方的合理性。

言辞软中带硬、毫不妥协。

魏尔曼:外交辞令的共同特征:1. 多喜欢搬用周天子的名号,奉天子以令诸侯。

【诸侯搬出周天子的根本目的无非是确认自己师出有名,加固战争的正义性,站在道义的制高点上,妄图从战略上藐视对方。

】2. 重视以德服人,强调道义。

3.绵里藏针,软中带硬。

综上所述,左传中的外交言辞具有强调道义感和正义性,绵里藏针,软中带硬,言辞含蓄,态度分明的特点。

姜孟圻:外交辞令的不同类型:【共性:这些外交辞令格式各样,但都带着共性,就是目的指向性。

不拖泥带水,干净利落,每句话都蕴含深意,都代表着国家的利益。

】一、示弱讨好式外交辞令【敌强我弱】二、不卑不亢言辞犀利式外交辞令【敌强我弱】邓少骞:外交言辞体现了智、礼,并且一切为了国家利益着想,还时常带有民本色彩。

重礼才能使自己在思想基础上站稳脚跟,在道义上获得支撑。

崇智,才能驳倒、说服、震慑对方,以而实现自己的既定目标。

国家利益是决定国际关系的要素。

因此任何外交使臣都会不惜一切代价维护国家利益。

智,是言胜的关键与基本。

礼与道义在
那个年代是可以转化为强大武力的精神力量。

赵柔翰:我认为,《左传》中成功的外交辞令一般从以下两个角度劝说:正义性(道义)、利益的权衡。

这些外交辞令在让对方明白自己的观点的合理性后,多通过渲染后果来打击对方的心理防线,再辅之以适合于当时形势的话语口气(或软中带硬或示弱讨好)来让对方坚信自己按照游说方的意思走是正确的选择,打消最后的心理顾虑。

王好培:《左传》中的外交辞令语言委婉,类型分为对方立场型,诉苦型和绵里藏针型。

这些外交辞令的核心是道义。

以道义为核心的原因是抓住强国侵略弱国战争理由不充分这一点,对君主进行道德劝说,或指出先王的正确做法,从而达到不战而屈人之兵的目的。

白惠天:共同点:一,智慧。

对现实有敏锐的洞察力,发现要害。

对未来有清醒的预见力,指明后果。

对被劝说者的情绪心理有良好的控制力。

二,礼义。

立论站在道德的制高点上。

论证中以礼、以法、以德服人。

总结:智慧和礼义构成了辞令的内涵。

态度上,要不卑不亢,究竟软中带硬,还是委婉曲折,还是据理力争要根据说话对象和形势具体而定。

方法上,多用类比论证。

董欣然:共同智慧:认清形势——发现关键点,分析利害关系——突破关键点,渲染后果——强化关键点态度适当——服务关键点;外交言辞对思想倾向的表现:体现了《左传》崇礼、崇智的思想。

梁梦爽:无论从儒学家们的推崇,还是从其本身的外交辞令的内涵来说,都具有追求“道义”、重视“德行”和“以民为本”的儒学的思想倾向。

方策:外交辞令体现出“智”,同时由于作者主张道义、功业,所以“利”与“义”就成为了外交言辞中最突出的核心。

左传中的外交辞令也就自然而然地成为了智术与道义、功利的结合。

宗博远:左传当中的外交言辞全部围绕着“理”和“利”两
个中心。

利:
这种情况往往要求外交家应具有敏锐的洞察力和分析能力。


把握双方利
害关系的基础上,还要对对方君主做好透彻分析,婉言相劝,
巧妙周旋。

理:外交家通过陈述事实和罗列史料来直截了当的批判或者指
责。

这些时
候,外交家能过正确把握两国之间的矛盾冲突,甚至把对对方
有力的事实
转为对己方有利,言辞犀利,在气势上赢得胜利,喝退敌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