倒装句和省略句
语法中的省略句和倒装句

语法中的省略句和倒装句在语法学中,省略句和倒装句是常见的句型。
省略句指的是在句子中省略某些成分,而倒装句则是改变了正常的词序。
本文将从基本概念、用法及实例等方面详细介绍这两种语法现象。
省略句的定义和用法省略句是指在句子中省略某些成分,但通过上下文可以明确意思。
省略的成分可以是主语、谓语、宾语、状语等。
省略句在英语中常见,可以减少重复,简化句子结构,使语言更加简洁有力。
省略句的用法多种多样,下面将分述几种常见的情况:1. 主语省略:当谓语动词是不及物动词或者使用了“there be”结构时,主语常常省略。
例如:(1) Was late for the meeting.(主语“I”被省略)(2) There is a book on the table.(主语“a book”被省略)2. 谓语省略:当句子的主语和谓语之间存在着某种逻辑关系,且谓语动词与上下文能够呼应时,可以省略谓语部分。
例如:(1) John plays tennis, and Kate does too.(谓语“plays tennis”被省略)(2) Tom likes pizza, and Jerry likes hamburger as well.(谓语“likes pizza”被省略)3. 宾语省略:当上下文已经明确了宾语的内容时,可以省略宾语。
例如:(1) Can you drive?(宾语“a car”被省略)(2) He bought a book, and I bought one too.(宾语“a book”被省略)倒装句的定义和用法倒装句是指将句子中的某些语序进行倒置的一种句型。
正常语序是主语在前,谓语在后,而倒装句则是将谓语提前或将主语放在谓语之后。
倒装句的使用可以起到强调某个部分的作用,改变句子的语气或加强语言表达的效果。
下面列举几种常见的倒装情况:1. 全部倒装:将整个谓语放在主语之前。
例如:(1) Out rushed the students.(主语“The students”在谓语“rushed”之前)(2) Never have I seen such a beautiful sunset.(主语“I”在谓语“seen”之前)2. 部分倒装:将助动词、情态动词或be动词与主语之间的顺序进行倒置。
会考复习——倒装句、强调句、省略句

会考复习——倒装句、强调句、省略句I 倒装英语最基本的词序“主语部分+谓语部分”通常⼗分固定。
如果把谓语动词放在主语前⾯,这就叫做倒装。
将谓语动词完全移⾄主语之前,称为完全倒装;如果只是把助动词或情态动词放在主语之前,称为部分倒装。
⼀、全部倒装1.以here, there, now,then开头的句⼦,谓语动词要放在句⼦的主语之前。
这种句⼦中的谓语动词通常是不及物动词。
如:Here comes the train!There goes the bell!注意:如果句⼦的主语是⼈称代词,则不能使⽤倒装结构。
如:Here it comes!/There it goes!2.有些动词短语以副词out,in,up,down,away等结尾,构成不及物动词短语。
这时,为了使句⼦更形象,常将这些副词提前到句⾸。
这时,句中的谓语动词要放在句⼦主语的前⾯,构成全部倒装。
(注意,这时句⼦的主语也必须是名词。
如果是⼈称代词,也不能使⽤倒装结构。
)如:Up went the rocket.Up it went.3.为了强调表⽰地点的介词短语,常将这个介词短语放在句⾸,构成全部倒装。
注意,这时句⼦的谓语动词通常是不及物动词。
如:In the front of the lecture hall sat the speaker.4.表语置于句⾸,且主语较长或结构较复杂的句⼦要⽤全部倒装。
如:Gone are the days when we had nothing to eat.5. There be 句型在There+助动词/情态动词+be+主语+地点/时间的句型中,主语在谓语be动词后⾯,因此这是倒装。
There is a mobile phone and some books on the desk. 桌上有⼀个⼿机和⼀些书。
There are thousands of people gathering on the square. ⼴场上聚集着成千上万的⼈。
倒装句与省略句的区别及用法解析

倒装句与省略句的区别及用法解析倒装句和省略句是英语语法中常见的两种特殊句式。
它们的运用可以增加句子的多样性,使语言更加丰富,并帮助我们有效地表达思想。
本文将分析倒装句与省略句的区别,并介绍它们的用法。
一、倒装句倒装句是指在句子中调整主语和谓语的位置,通常有两种情况:完全倒装和部分倒装。
1. 完全倒装完全倒装句的结构为:助动词/情态动词/系动词 + 主语 + 谓语。
常见的倒装情况包括以下几种类型:1.1 肯定形式的完全倒装例如:- "Not only did he finish the project ahead of schedule, but he also exceeded our expectations." (他不仅提前完成了项目,而且超出了我们的预期。
)- "Rarely have I seen such a beautiful sunset." (我很少见到如此美丽的日落。
)1.2 否定形式的完全倒装例如:- "Never have I seen such a funny movie." (我从未见过这么有趣的电影。
)- "Little did they know what awaited them."(他们并不清楚等待他们的是什么。
)1.3 倒装的条件句例如:- "Had I known about the event, I would have attended." (要是我早知道这个事件,我就去参加了。
)2. 部分倒装部分倒装句是指将助动词/情态动词/系动词置于主语前,而谓语动词保持不变。
常见的部分倒装情况有以下几种类型:2.1 含有"only, hardly, rarely, seldom"等副词修饰状语从句的部分倒装例如:- "Only in this way can we achieve success." (只有通过这种方式,我们才能取得成功。
如何正确运用日语中的倒装句和省略句

如何正确运用日语中的倒装句和省略句在日语中,倒装句和省略句是常见的语法结构,运用得当可以使语言更加简练、流畅。
本文将介绍如何正确运用日语中的倒装句和省略句,并提供一些实例来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和运用这两种语法结构。
倒装句是指在句子中改变语序,把主语放在谓语前面。
倒装句主要有两种情况:一种是将助词「は」改为「も」时的倒装,一种是将助动词「た」改为「なら」时的倒装。
首先,我们来看第一种情况:将助词「は」改为「も」时的倒装。
这种情况下,句子的基本结构是「[主题/主语] + は + [句子/谓语]」,当将助词「は」改为「も」时,需要倒装主题/主语和句子/谓语的位置。
例如:1. これはペンです。
→ これもペンです。
(这是一支笔。
→ 这也是一支笔。
)2. それは本です。
→ それも本です。
(那是一本书。
→ 那也是一本书。
)这样的倒装句可以强调主题/主语的重要性,使句子更加有力和突出。
接下来,我们来看第二种情况:将助动词「た」改为「なら」时的倒装。
这种倒装句用于表示假设、条件或对比等情况。
句子的基本结构是「[主题/主语] + [助动词た(ます形)] + [なら] + [句子/谓语]」,其中需要倒装主题/主语和句子/谓语的位置。
例如:1. 彼は日本に行きました。
→ 日本に行ったなら、彼に会ってください。
(他去了日本。
→ 如果他去了日本,请和他见面。
)2. 友達が来たら、教えてください。
→ 友達が来たなら、教えてください。
(如果朋友来了,请告诉我。
)这样的倒装句可以使句子更加简洁明了,表达条件或假设的含义更加明确。
除了倒装句,省略句在日语中也经常使用。
省略句是指在句子中省略一些明确的成分,以达到简洁表达的目的。
常见的省略句有主语省略、助词省略和助动词省略等。
首先,我们来看主语省略。
在日语中,当句子主语已经明确,且前后文中又没有其他句子的主语发生变化时,可以将句子中的主语省略掉。
例如:1. 行きます。
→ (私は)行きます。
倒装句省略句

倒装句1.完全倒装——全部谓语放在主语之前用法对应例句以副词here,there,now,then等开头的句子,需要使用全部倒装语序,谓语动词常用be,come,go,lie等。
此结构通常只用于一般现在时和一般过去时。
但如果主语是代词时,不必倒装。
Here is your letter.Here he comes.There goes the bell.Now comes your turn. Then came the chairman.表示方位的副词或介词短语out,in,away,ahead等放在句首,后面一般用全部倒装语序。
Out rushed a boy.In came the teacher. Ahead sat an old woman.当句首的状语为表示地点的介词短语时,且谓语为不及物动词,主语为名词,常构成完全倒装。
From the big house comes the terrible noise.表语位于句首时,常构成“形容词、过去分词或介词短语+连系动词+主语”结构。
Present at the conference were Mr. Zhang and many of his friends.出席会议的有张先生和他的许多朋友。
直接引语的部分或全部置于句首时,引述动词和其主语常倒装;若引述动词的主语是人称代词,则不用倒装。
“How do you do?”said the manager, shaking the guest’s hand.为了保持句子平衡,或为了强调状语,或使上下文紧密衔接,需要使用完全倒装。
Inside the pyramids are the rooms for the kings and queens and long passages to these rooms.2. 部分倒装——把助动词或情态动词放于主语前用法对应例句含否定或半否定意义的副词little, never, nowhere, hardly, seldom, rarely, scarcely, not 或词组not a bit, not for a moment, not in the least, neither…nor置于句首时,句子要部分倒装。
初中阶段常见的文言文特殊句式有四种:判断句、省略句、被动句、倒装句

初中阶段常见的文言文特殊句式有四种:判断句、省略句、被动句、倒装句。
一、判断句对客观事物表示肯定或否定,构成判断与被判断关系的句子,叫判断句。
通常由以下几种方式构成:1.以虚词配合一定的句式表示的判断句,如借用“者”、“也”等词构成。
(l)陈胜者,阳城人也。
《陈涉世家》(2)夫战,勇气也。
《曹刿论战》(3)环滁皆山也。
《醉翁亭记》(4)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
《邹忌讽齐王纳谏》2.借助于“乃”、“是”、“为”、“则”、“悉”、“本”等词构成。
(1)当立者乃公子扶苏。
《陈涉世家》(2)斯是陋室。
《陋室铭》(3)项燕为楚将。
《陈涉世家》(4)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岳阳楼记》(5)此悉贞良死节之臣。
《出师表》(6)臣本布衣。
《出师表》(7)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
《出师表》3.“者”、“也”都省略,单以名词或名词性短语作谓语来表示判断,也是文言文中判断句的一种形式。
二、省略句有些句子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中,省略了句子的某些成分,这种句子叫省略句。
古汉语中省略句常见的有以下几种形式:1.主语省略(1)永州之野产异蛇,[蛇]黑质而白章。
《捕蛇者说》(2)[桃花源中人]见渔人,乃大惊。
《桃花源记》2.谓语省略(1)一鼓作气,再[鼓]而衰,三[鼓]而竭。
《曹刿论战》(2)陈涉自立为将军,[立]吴广为都尉。
《陈涉世家》3.宾语省略(l)上使[扶苏]外将兵。
《陈涉世家》(2)便要[渔人]还家。
《桃花源记》4.介词省略(l)置[于]人所罾鱼腹中。
《陈涉世家》(2)武陵人[以]捕鱼为业。
《桃花源记》三、被动句古汉语中,主语和谓语属于被动式关系的叙述句叫被动句。
一般有以下几种形式:l.用“为……所……”、“为所”表示被动。
(1)二虫尽为所吞。
《童趣》2.用“为+动词”表示被动。
(1)吴广素爱人,士卒多为用者。
《陈涉世家》(2)兔不可复得,而身为宋国笑。
《守株待兔》3.用“于”表示被动。
(1)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马说》文言文小段翻译练习【丑妇效颦】西施病心颦其里,其里之丑人见而美之,归亦捧心而颦其里。
初中阶段常见的文言文特殊句式有四种

1、二者不可兼得,舍鱼而取熊掌者也《鱼我所欲也》
2、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爱莲说》
3、莲,花之君子者也《爱莲说》
4、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邹忌讽齐王纳谏》
(四)用“…也”来表示。这有两种情况:
(1)主语后有“,”号,翻译时便去掉“,”号,再加“是”。
例:
1、奂山山市,邑八景之一也《山市》
2、夫战,勇气也《曹刿论战》
(四)状语后置
介词短语作状语,为强调该状语而后置于动词后。
例:
1、又七年,(自)还自扬州《伤仲永》
2、蒙辞以军中多务(辞)《孙权劝学》
3、(于其上)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岳阳楼记》
4、醒能述以文(述)者,太守也《醉翁亭记》
5、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泻出)者《醉翁亭记》
6、冷光之乍出于匣(出)也《满井游记》
10、受地于先王(受地)《唐雎不辱使命》
11、仓鹰击于殿上(击)《唐雎不辱使命》
12、信义著于四海(著)《隆中对》
13、躬耕于南阳(耕)《出师表》
14、故临崩寄臣以大事(寄臣)《出师表》
15、子墨子闻之,起于鲁(起)《公输》
16、胡不见我于王《公输》
17、所欲有甚于生者(甚)《鱼我所欲也》
18、欲有求于我(有求)也《邹忌讽齐王纳谏》
(五)省略量词
古汉语中,数词可直接修饰名词,表数量的多少,而省略量词。
例:
1、船头坐三(个)人《核舟记》
2、一(张)桌,一(把)椅,一(把)扇,一(块)抚尺而已《口技》
3、孔子东游,见两(个)小儿辩斗《两小儿辩日》
4、一(个)男附书至,二(个)男新战死《石壕吏》
四、被动句
古汉语中,主语和谓语属于被动式关系的叙述句叫被动句。
高中语文特殊句式练习各类倒装句省略句

高中语文特殊句式练习各类倒装句省略句1.各类倒装句1.主谓倒装如:贤哉,回也。
(《〈论语〉十二章》)2.宾语前置①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如:忌不自信。
(《邹忌讽齐王纳谏》)②疑问句中,疑问代词作宾语如:大王来何操?(《鸿门宴》)③用“之”“是”作宾语提前的标志如:夫晋,何厌之有?(《烛之武退秦师》)唯才是举,吾得而用之。
(《求贤令》)3.定语后置①中心词+之+后置定语如:蚓无爪牙之利。
(《劝学》)②中心词+之+后置定语+者如:马之千里者。
(《马说》)③中心词+后置定语+者如:求人可使报秦者。
(《廉颇蔺相如列传》)④中心词+而+后置定语+者如:缙绅而能不易其志者。
(《五人墓碑记》)⑤中心词+数量词如:沛公兵十万,在霸上。
(《鸿门宴》)4.状语后置①动词+以+状语如:申之以孝悌之义。
(《寡人之于国也》)②动词+于+状语如:月出于东山之上。
(《赤壁赋》)③形容词+于+状语如:青于蓝。
(《劝学》)练习翻译下面的倒装句。
(1)甚矣,汝之不惠。
译文:你太不聪明了。
(2)①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译文:这样还不能建立王业的,从来没有过这样的事。
②夫晋,何厌之有?译文:晋国,有什么能让他满足的呢?③君何以知燕王?译文:您凭什么知道燕王(会收留你)?(3)①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
译文:在高高的朝廷上做官时,就为百姓担忧。
②高余冠之岌岌兮,长余佩之陆离。
译文:加高我高高的帽子,加长我长长的佩带。
③客有吹洞箫者。
译文:有会吹洞箫的客人。
④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
译文:任凭小船儿在茫无边际的江上飘荡,越过苍茫万顷的江面。
⑤楚人有涉江者。
译文:有个渡江的楚国人。
(4)①后之览者,亦将有感于斯文。
译文:后世的读者,也将对这次集会的诗文有所感慨。
②管弦呕哑,多于市人之言语。
译文:弦的声音嘈杂,比市民的言语还多。
③去以六月息者也。
译文:凭借六月的大风离开北海。
2.省略句文言文语句中根据习惯,省略某词或某种成分的句子叫省略句。
有承前省略、蒙后省略、承宾省略、对话省略以及概括性省略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文言常识——倒装句和省略句名词定义:表示人,事物,地点或抽象概念的名称。
在句子中用作动词的主语或宾语的词,或是在独立结构中表示名称的词,或是在联系动词后作表语用的词.一、倒装句(宾语前置;状语后置;定语后置;主语后置)(一)、宾语前置1、否定句中代词宾语前置这类宾语前置,要具备两个条件:一是宾语必须是代词;二是必须是否定句,由“不”、“未”、“毋”、“莫”等否定词表示。
在这种情况下,代词宾语要放在动词之前和否定词之后。
例如:《硕鼠》:“三岁贯汝,莫我肯顾。
”“莫我肯顾”应理解成“莫肯顾我”。
忌不自信《邹忌讽齐王纳谏》〈战国策〉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寡人之于国也》〈孟子〉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否)焉。
(之,宾语提前的标志)《师说》古之人不余欺也!《石钟山记》苏轼不吾知其亦已兮,苟(只要)余情其信芳(美好)。
《离骚》屈原东望愁泣,若不自胜。
《柳毅传》李朝威见大王爱女牧羊于野,所(代词,“之人”)不忍视。
《柳毅传》李朝威是以后世无传焉,臣未之闻也。
《齐桓晋文之事》〈孟子〉保民而王,莫之能御也。
《齐桓晋文之事》〈孟子〉而良人未之知也。
《齐人有一妻一妾》〈孟子〉2、疑问句中代词宾语前置文言文中用疑问代词“谁”、“何”、“奚”、“安”等做宾语时往往放在动词的前面。
例如:《鸿门宴》:“良问曰:…大王来何操?‟”“何操”应理解为“操何”吾孰与徐公美?《邹忌讽齐王纳谏》〈战国策〉3、介词宾语提前:在现代汉语中,介词后面跟着宾语,组成介宾结构,用来修饰动词谓语。
在文言文中,介词宾语往往置与介词之前,形成一种倒置的现象。
例如:《岳阳楼记》:“臆!微斯人吾谁与归?”“谁与归”应理解为“与谁归”。
4、特殊结构:用"之"、"是"将宾语提前。
前世不同教,何古之法?(效法哪一个古代)宋何罪之有?(宋国有什么罪过?)惟命是听(成语)5、普通宾语前置在一般性的宾语前置中,大家要注意语感。
6、宾语前置总结文言文中,动词或介词的宾语,一般置于动词或介词之后,但在一定条件下,宾语会前置,其条件是:第一、疑问句中,疑问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
这类句子,介词的宾语也是前置的。
如:“沛公安在?”(《史记.项羽本记》)这种类型的句子关键是作宾语的疑问代词(像:谁、何、奚、曷、胡、恶、安、焉等)。
值得注意的是,介词“以”的宾语比较活跃,即使不是疑问代词,也可以前置。
如:“余是以记之,以俟观人风者得焉。
”(柳宗元《捕蛇者说》)其中的“是”是一般代词,但也前置了。
第二、文言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
这类句子有两点要注意,一是否定句(一般句中必须有“不”、“未”“毋”、“无”、“莫”等否定词);二是代词作宾语。
如:“时人莫之许也。
”(陈寿《三国志.诸葛亮传》)正常语序应该是“时人莫许之也。
”第三、用“之”或“是”把宾语提前取动词前,以突出强调宾语。
这时的“之”只是宾语前置的标志,没有什么实在意义。
如:“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韩愈《师说》)有时,还可以在前置的宾语前加上一个范围副词“唯”,构成“唯......是......”的格式。
如:“唯利是图”、“唯命是从”等。
第四、介词宾语前置的情况除了第一种情况外,还有一种情况,就是方位词、时间词作宾语时,有时也前置;例如:“业文南向坐。
”(《史记.项羽本记》)意思是“业文面向南坐。
”倒装句----定语后置;状语后置让学生能够判定什么是定语后置、状语后置句子,并能准确翻译出来。
(二)、定语后置:在古汉语中将定语移置在中心词之后的现象。
定语后置一般有三种情况:1)、中心词+定语+者或中心词+之+定语+者楚人有涉江者。
(《察今》)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
(《石钟山记》)大阉之乱,缙绅而能不易其志者,四海之大,有几人欤?《五人墓碑记》张溥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
《愚公移山》〈列子〉2)、中心词+之+形容词(定语)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
(《劝学》)带长铗之陆离兮,冠切云之崔嵬。
(《涉江》)四海之大,有几人欤?3)、中心词+数量词(定语)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
(《马说》)我持白璧一双,欲献项王;玉斗一双,欲与亚父。
(《鸿门宴》)(三)、状语后置:现代汉语中状语置于谓语之前,若置于位于之后便是补语。
但在文言文中,处于补语的成分往往要以状语来理解。
例如:《鸿门宴》:“将军战河北,臣战河南。
”“战河南”即“战(于)河南”,应理解为“于河南战”。
《促织》:“覆之以掌”即“以掌覆之”应理解为“用手掌覆盖(蟋蟀)”。
另外,还有定语置于中心词之后,修饰名词的量词放在名词之后等特殊现象。
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寡人之于国也》〈孟子〉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可以不负戴于道路也《寡人之于国也》〈孟子〉举所佩玉抉以示之者三。
《鸿门宴》〈史记〉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
《烛之武退秦师》〈左传〉虽董之以严刑,振(震)之以威怒《谏太宗十思疏》魏征孰与君少长?——与君孰少长?《鸿门宴》〈史记〉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劝学》〈荀子〉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劝学》〈荀子〉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
《师说》韩愈为坛而盟,祭以尉首。
《陈涉世家》〈史记〉静女其姝,俟我于城隅。
《邶风•静女》〈诗经〉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
《赤壁赋》苏轼相与枕藉乎舟中,不知东方之既白。
《赤壁赋》苏轼柱以白壁,砌以青玉,床以珊瑚,帘以水晶。
《柳毅传》李朝威命坐于灵虚之下。
《柳毅传》李朝威倒装句----主语后置;固定句式让学生能够判定什么是主语后置;固定句式句子,并能准确翻译出来。
(四)、主语后置:为了强调谓语,有时将谓语置于主语之前。
这仅仅是因为语言表达的需要。
如,“甚矣,汝之不惠(慧)!”(《愚公移山》)另外,还有定语置于中心词之后,修饰名词的量词放在名词之后等特殊现象。
例如:甚矣,汝之不惠(慧)。
《愚公移山》〈列子〉甚矣,乌纱之横,皂隶之俗哉!《虎丘记》袁宏道快哉此风!(宋玉《风赋》)“美哉,我少年中国。
五、固定句式吾孰与徐公美?——孰与,与…比怎么样《邹忌讽齐王纳谏》〈战国策〉日食饮得无衰乎?——得无,该不会,表揣测的疑问词《触龙说赵太后》〈战国策〉反复自念,得无教我猎虫所耶?——得无,该不会,表揣测的疑问词《促织》蒲松龄求,无乃尔是过与(同“欤”,语气词)——无乃…与?恐怕…吧《季氏将伐颛臾》〈论语〉是社稷之臣也,何以伐为?——何(以)…为,表反问的句式,为什么要…呢《季氏将伐颛臾》〈论语〉故不积跬步,无以致千里;不积小流,无以致江海。
——无以,没有用来…的(办法)《劝学》〈荀子〉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奚以…为,哪里用得着…呢,表反问《逍遥游》〈庄子〉山峦为晴雪所洗。
——为…所…,表示被动关系《谏太宗十思疏》魏征(课后题)今日见辱问于长者。
——见…于…,表被动的固定格式《柳毅传》李朝威“他人之心,予忖度之。
”——夫子之谓也。
闻道百,以为莫己若者,我之谓也。
(《庄子&秋水》)——…之谓也,…说的就是…《齐桓晋文之事》〈孟子〉不亦……乎相当于“不是……吗”以为、以……为……意思是以为、认为、把……当作、用……做……。
例如:而陋者乃以斧斤考击而求之,自以为得其实。
(《石钟山记》)至丹以荆轲为计,始速祸焉。
(《六国论》)如……何相当于“对……该怎么办”唯……是“是”无意,起宾语提前作用;“唯”表示对象的唯一性岂……哉(乎)、独……哉意思是难道……吗例如:赵岂敢留璧而得罪于大王乎?王侯将相宁有种乎!(《陈涉世家》)与其……孰若……、与其……宁……可译为与其……不如(宁可)……与其坐而待亡,孰若起而拯之。
(《鸿门宴》)与人刃我,宁自刃。
(《鲁仲连传》)与其……宁…… 相当于“与其……宁可……”常见词义⑴"如……何"、"奈……何"、"若……何"。
这是三个同义的说法。
意思是"把……怎么样"、"对……怎么办"或"怎么对付(处置、安顿)……"。
例如:如太行、王屋何?(如何处理太行、王屋这两座大山呢?)奈并累若属何?(把你们一起连累了可怎么办呢?)虞兮虞兮奈若何?(虞啊虞啊我拿你怎么办呢?)⑵"……孰与……"、"……何如……"。
这两种说法都是询问比较的结果,用法相同。
公之视廉将军孰与秦王?(你们看廉将军和秦王相比,谁更厉害?)吾孰与城北徐公美?(我和城北徐公相比,谁更美?)汝意谓长安何如日远?(长安和太阳相比,哪一个离得更远?)"孰与"、"何如"还可以用来询问利害得失,或表示抉择取舍。
救赵孰与勿救?(救赵与不救赵哪个有利?)惟坐待亡,孰与伐之?(与其坐而待毙,哪如起而进攻他们?)岭南梅开早,何如北地春?与"孰与"、"何如"这种用法相同的还有"孰若"、"孰如"、"何若"等。
⑶"不亦……乎?"可译为:"不……吗?","难道不……吗?"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有过不罪,无功受赏,虽亡,不亦可乎?⑷"何(奚、曷)以(用)……为""何以为""何……为"。
这是三个同义的说法,可译为"哪里用得着……呢?"、"还要……干什么呢?"吾有车而使人不敢借,何以车为?世方乱,安以富为?上岸击贼,洗足入船,何用坞为?胜自磨剑,人问曰:"何以为?"(磨剑干什么呢?)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吾英王,奚跪为?(我是英王,为什么要给你下跪呢?)⑸"何……之为"。
这个格式的意思是"还算得上……"、"还谈得上什么……"、"还说什么……"。
秦不哀吾丧而伐吾同姓,秦则无礼,何施之为?(还谈得上什么恩惠呢?)国仇未报,何以家为?何以名为?臣夫桑下之饿人也?⑹"得无"、"无乃"。
"得无"又写作"得毋"、"得微"、"得非"等,意思是"该不会"、"莫不是"、"只怕是"、"岂不是"、"莫非"等。
得无教我猎虫所耶?日饮食得无衰乎?得毋有病乎?"无乃"又写作"毋乃"、"非乃"、"不乃",意思是"岂不是"、"莫非是"、"恐怕要"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