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停跳冠脉搭桥手术中血流动力学变化及对策
冠脉搭桥病人的术后监护体会

Co o r t r p s te tPo t p r tv r pe inc r na y Are y by a sPa i n so e a i e Ca eEx re e T eFr f l t si l fMe i l nvri n u . fi 3 0 2 A h i h i t i i e Hopt sA a d ao dc iesyo h i e 0 2 . n u aU t fA He 2
2 . 麻 醉未 醒 者 常规 行 机械 通 气 , .1 2 注意启 动 呼 吸 机 雾 化 功能 ,保证 吸 人气 体适 宜 的温度 和湿度 ; 吸 痰 前 后行 肺 部 对 照听诊 呼 吸 音有 无 改变 , 了解 患 者 基 础 疾 病 ( 吸烟 史 、 阻 肺 病 史 ) 呼 吸机 参 数 , 如 慢 及 根 据 病 情 调 整 呼 吸 机 的模 式 , 做 好 记 录 ; 持 患 并 保 者 绝 对 安 静 , 脉 应 用 镇静 药 物 ; 使 用 人 工 呼 吸 静 在 器辅助呼吸过程 中应限制肺过度通气 , 提倡使用低 潮 气量 。病 情允许 应 尽早拔 除气 管插 管 。 222 患者 神 志清 醒 , . . 自主 呼 吸平 稳 , 环平 稳 , 循 引
1 毕娜, 芳, 姚梅 黄津芳, 瓣膜置换术后疼痛及不 等.
舒 适 原 因分析 与护 理对 策 【. J 中华护 理 杂 志, 0 ,5 】 2 03 0
( ) 19 3 :3 .
2 邱 瑞 娟, 小丽, 林 张广 清 . 搭 桥 术后 康 复 期 辨 冠脉 证 施 护 的效 果评 价[] A. 第三届 世界 中西 医结合 大会
徽卫生职业技术学院堂握 Q 生 鲞箜
・
不停跳冠脉搭桥术介绍

不停跳冠脉搭桥术介绍一、历史回顾心脏外科在世界范围内的广泛开展主要得益于体外循环技术在临床的应用。
在20世纪50年代末, 体外循环技术尚未广泛应用, 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 简称“冠脉旁路移植术”) 和冠状动脉内膜剥脱术都是在跳动心脏上完成,Sabiston 于1962 年完成首例大隐静脉与右冠状动脉的旁路移植, Garrett、Dennis、DeBakey 1964 年完成左冠状动脉与静脉的旁路移植都是在非体外循环条件下进行的。
1968 年以后, 随着体外循环技术和心脏停搏液的广泛应用, 因其可提供安全、舒适的手术环境――静止、无血的手术野和吻合部位容易暴露――并且有相对低的并发症而被广泛使用,心肺旁路(Cardiopulmonary Bypass,CPB)成为冠状动脉旁路术的金标准,1970年在伦敦召开了第六届世界心脏病大会,Favaloro与另一位使用IMA 搭桥的先驱者苏联Kolesov都参加了此次大会。
Favaloro报道了当时世界上最多的CABG例数(570例),Kolesov介绍了用IMA移植治疗冠心病的经验。
可以说那届大会给全世界的医生展示了CABG,推开了它在世界范围内应用的大门。
冠脉旁路移植手术无论从数量上和技术上都得到飞速发展。
体外循环心脏冷停跳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在过去的30 多年成为一种安全易行的常规手术, 并取得了良好的短期和长期的疗效。
上海仁济医院心胸外科薛松但在巴西、阿根廷等国的一些外科医师可能因为经济等原因一直坚持了非体外心脏不停跳旁路移植手术(off-pump coronary artery, OPCAB),Benetti和Buffolo分别于1991年和1996年报道了2000例和1200例,并取得了良好的临床效果,手术后的血管造影结果显示, 非体外循环组和体外循环组的病人移植血管的通畅率无明显差异, 但是避免了体外循环对机体的损伤。
虽然在20 世纪80 年代心肌保护有了较大的发展, 冷血和温血停跳对心肌有更佳的保护作用,但主动脉阻断仍然对缺血的心肌有缺血损伤, 体外循环能激活补体系统引起全身炎症反应, 造成重要器官损伤。
运用辅助装置进行多支血管不停跳冠脉搭桥术

论 著运用辅助装置进行多支血管不停跳冠脉搭桥术程兆云,张国报,赵子牛,张志东,权哓强,王锋,张立,郑向明,高传玉 摘要 目的:探讨应用辅助装置进行多支血管冠状动脉搭桥术的效果。
方法:2003年6月-2006年11月本院多支血管病变冠心病患者35例,利用心尖吸引器辅助吸引上提心尖或左室侧壁,应用心脏吸引装置辅助下行冠状动脉搭桥术。
结果:术中患者侧壁及下壁靶血管显露良好,术野改善,血压平稳,无严重心律失常发生。
结论:对于多支血管病变(尤其是心脏较大)的冠心病患者,运用心脏吸引辅助装置进行冠状动脉搭桥术,可显著改善侧壁和下壁冠状动脉的显露,保证稳定的血流动力学和心脏跳动下靶血管的准确切开和良好吻合。
关键词 冠心病;冠状动脉搭桥术;脱泵;血流动力学中图分类号:R725.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457(2008)03-188-03Off-pump mult-i vessel coronary artery bypass surgery by using of cardiac positioner CH ENG Zhaoyun, ZH ANG Guobao,ZH AO Ziniu,et al.Department of Cardiac Sur gery,H enan Provincial People sH ospital,Zheng zhou450003,ChinaAbstract Objective T o study the effect of cardiac positioner dev ices o n the o ff-pum p cor onary ar tery bypass grafting surg ery.Methods Fro m June2003to N ovember2006,35patients w ith mult-i vessel cor onary artery disease r eceived off-pum p co ronar y artery bypass surgery w ith the assisting of heart positioner.Results Ex cellent ex posure of the tar get vessels on the lateral and inferior w alls w as obtained in addition to a stable hem ody namics w ithout threatening ar rhythm ias.C onclusion Both the Starfish and Xpos heart positioner s provide ex cellent access to target cor onaries w hile minim izing hemo dynamic instability,especially for patients w ith co ncomitant cardiomegaly,low EF,and mitral reg urgitation.Key words Coro nary arter y disease;coro nary artery bypass grafting,off-pump;hemo dynamics心脏不停跳下(脱泵)冠状动脉搭桥术(off-pump cor onary artery bypass,OPCAB)由于完全避免了体外循环所关联的全身性炎症反应,显著减少了术后神经、血液、肾脏等脏器并发症的发生,特别是对于有高危因素的患者,OPCAB具有更大的优越性,目前在临床上已被广泛应用于冠心病的外科治疗,取得了良好效果。
术中即时桥血管流量测定在不停跳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中的应用研究

Cl i a p l a in o r n i tme f w a u e n n o - u i c la p i t f ta st i o me s r me t i f p mp c r n r r e y b p s r f n n c o l o o a y a tr y a sg at g i
冠 桥血 管 D 4 % 。 F< 0 桥 血 管修 正 时 的关 键 点 : 果在 应 用 鱼精 蛋 白 如
后 测定 桥血 管血 流低 或无血 流需 要重新 修正 吻合 口 时 , 先要再 次肝 素化 , 首 然后 仔细 剪除第 一次 吻合乳 内动脉 或大 隐静 脉桥 吻合 缘 血 管 , 分 析 造 成 吻合 并 后 狭窄 的原 因 , 确 定 近端 吻合 口通 畅 的情 况下 对 在
c nr v ri1 o to e sa.
[ yw r s Ta s mef w m aue et ooa r r yasga i ; a i ugr rc— Ke od ] rnit o esrm n;C rnr at bp s r t g C r a sre poe ti l y e y fn dc y
侧冠状动脉桥血管 < 0 , 5 % 右侧冠状动脉桥 血管 <4 % 。对失功 能 的桥 血管进行修 正后再 次测定血 流 0
量 。结果 :l 4 例患者 ( 147,. %)的4 4/2 96 7支桥血管 (7 1134 2 ) 断为失功能桥血 管 , 4/ 2 ,. % 诊 修正 的桥
血管 中 1 为前降支桥血管 , 3支 7支为对 角支桥血管 ,5支 为 回旋 支桥血 管 ,1支为右侧 冠状 动脉桥 血 1 1 管 。4 5支桥血管修正后 流量满 意 , 成功率为 9. % ; 57 2支桥血管修正后无明显改善。但术后 6个月冠状
256例冠状动脉搭桥手术临床分析

剂、 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等药物 , 调整心率、 血
压 在 正 常范 围 , 少心 肌氧 耗 , 制 心 绞痛 发 作 ; 减 控 合 理使 用 降糖 药物 ,稳 定空腹 血糖 在 6 ~ 0mm 1 。 . 1 o/ 7 L 术前 常规进 行胸 片 、 头颅 C 、 肾功 能、 动脉 多普 T心 颈
便 如下。 道
本 组手 术早 期 死亡 9例 , 亡 率 35 死 .%。术后 死 亡 原 因 : 心 排 综 合 征 6例 、 吸 功 能 衰 竭 致 多 脏 低 呼 器功 能衰竭 死 亡 3例 。术后 急 性心 梗 4例 , 药物 治
疗后 恢 复正 常 。 生并 发症 3 发 1例 次 : 心 排综 合 征 低
不全 等 。这 些 因素决 定 了冠 心病 患者 围手 术期 的处
(20 、 并室 壁瘤 1 (.%) 5 8 .%) 合 8例 70 。26例 患者 共
搭桥 7 8支 , 均 每 例 患 者 31支 ; 用 乳 内动 脉 9 平 . 应
理 必须 因人 而异 , 制订 出个体 化 的治疗 方案 , 依据病 情 量 化 使用 硝 酸 盐类 、 B受 体 阻滞 剂 、 钙 离子 拮 抗
o_U f p mp手 术 创 伤 小 、 后 出血少 、 发症 少 , f 术 并 正 日益 被 更 多 的人 采 用 ,尤 其 对 有 肝 肾功 能不 全 、
脑 中风 、 慢性肺部疾病 等高危患者 , 不失为一种理 想 的选 择 。尽 管 o - u f pmp有 很 多优 点 , 仍 有 一部 但
冠 心病 是 中老 年 人 的常 见 病 , 目前在 我 国发 病
球 囊 反搏 ( B ) I P 6例 。 A
2 结 果
IABP辅助冠脉搭桥手术的临床应用分析

发生动脉栓塞和肢体缺血 时,应立即停用IABP并 取出导管,进行溶栓或手 术治疗。
感染患者应积极抗感染治 疗,同时加强伤口换药和 护理。
在处理并发症过程中,应 密切观察患者病情变化, 及时调整治疗方案。
球囊破裂时应及时更换球 囊,确保IABP正常运行 。
05 总结与展望
本次研究主要成果
01
证实了IABP在冠脉搭桥手术中的有效性和安全性, 能够显著降低术后并发症发生率。
02
发现了IABP在改善患者心功能、提高手术耐受性方 面的积极作用。
03
通过对比分析,明确了IABP在不同类型冠脉搭桥手 术中的适用性和优势。
存在问题及改进方向
IABP辅助冠脉搭桥手术的操作难度较高,需要经验丰富的手术团队进行精 确操作。
目前对于IABP在冠脉搭桥手术中的最佳应用时机和撤机指征尚无明确标准 ,需要进一步研究探讨。
针对IABP可能带来的并发症风险,如血小板减少、肢体缺血等,需要加强 监测和预防措施。
对未来研究的展望
01
进一步研究IABP在冠脉搭桥手术中的最佳应用方案
,包括应用时机、辅助方式、撤机指征等。
02
探索IABP与其他心脏辅助装置联合应用在冠脉搭桥
冠脉搭桥手术可分为体外循环下和非体外循环下两种,其中非体 外循环下冠脉搭桥手术具有创伤小、恢复快等优点,逐渐成为主 流手术方式。
02 IABP在冠脉搭桥手术中 的应用
术前评估与准备
评估患者心功能
通过超声心动图、心电 图等检查,评估患者的 心功能状况,确定是否 适合使用IABP。
准备IABP设备
检查IABP设备是否完好 ,包括气囊、导管、反 搏机等,确保设备能够 正常工作。
胸心血管外科测试题与答案

胸心血管外科测试题与答案1、冠脉循环对过度通气的反应是A、无变化B、流量增加C、流量降低D、先增加,后降低E、血管收缩答案:C2、吸入NO治疗时吸入气中NO与O2产生反应的NO2应限制在A、0.1ppm以内B、0.5ppm以内C、1.0ppm以内D、5ppm以内E、10ppm以内答案:D3、二尖瓣狭窄时下列哪种处理不妥当A、适当增加前负荷B、降低肺循环阻力C、保持体循环阻力D、增加心率E、尽量少用正性肌力药物答案:D4、患者男,58岁。
长期吸烟,CT示肺门附近直径5 cm阴影,疑为右侧中央型肺癌,拟行右侧肺全切,判定患者能否耐受右肺全切较可靠的依据是A、术前肺功能检查B、术前肺部形态学(CT)改变C、术中血气分析D、术前能否耐受运动负荷E、术中肺动脉阻断试验答案:E5、房颤病人行非心脏手术,术前治疗控制心室率最好控制在A、50次/分B、70次/分C、80次/分D、90次/分E、100次/分答案:C6、竞争性拮抗剂效价强度参数pA2的定义是A、使激动剂效应减弱一半时的拮抗药浓度的负对数B、使加倍浓度的激动药仍保持原有效应强度的拮抗药浓度的负对数C、使用加倍浓度的拮抗药仍保持原有效应强度的激动药浓度的负对数D、使激动药效应减弱至零时的拮抗药浓度的负对数E、使激动药效应加强一倍的拮抗药浓度的负对数答案:B7、房颤电击除颤时应特别注意A、地高辛治疗者,其血浓度应低于治疗水平B、左房大小(因左房大小可影响除颤效果)C、年龄因素D、是否使用过奎尼丁E、性别答案:A8、慢性缺氧可产生下列结果,哪项正确A、心输出量减少B、静脉回流减少C、贫血D、血容量增加E、血黏度降低答案:D9、下列选项不是床边简易测试肺功能的方法的是A、吹气试验B、屏气试验C、吹火柴试验D、肺部CT检查E、病人呼吸困难程度答案:D10、椎管内麻醉时出现死亡的主要原因A、循环抑制B、呼吸抑制C、低血容量D、神经反射E、药物中毒答案:B11、10周岁的小儿气管插管的深度,适宜的是A、15 cmB、17 cmC、19 cmD、21 cmE、13 cm答案:B12、单侧肺通气的绝对适应证除外A、大咯血B、肺脓肿C、支气管胸膜瘘D、胸主动脉瘤E、单侧支气管肺灌洗答案:D13、麻醉期间引起P波突然消失的心律失常多见于A、室性心动过速B、结性心律C、Ⅰ度房室传导阻滞D、心搏骤停E、心室纤颤答案:B14、脊麻后头痛最常见于脊麻后A、12小时以内发生B、12~36小时内发生C、36~60小时内发生D、60~82小时内发生E、82小时内发生答案:B15、心肺复苏时用药通常首选药物是A、异丙肾上腺素B、去甲肾上腺素C、利多卡因D、肾上腺素E、阿托品答案:D16、下列不是循环紧闭式呼吸环路系统特点的是A、由于新鲜气流量大于耗气量,环路内压力会越来越高B、呼出气体中麻醉药可再利用C、可进行辅助或控制呼吸D、呼吸道阻力小E、可保持吸入气体的温度和湿度接近生理状态答案:D17、单肺通气中,对健侧肺行PEEP的作用为A、增加健侧肺的功能残气量B、增加健侧肺的通气量C、增加健侧肺的无效腔量D、增加健侧肺的血流量E、增加健侧肺的换气量答案:A18、体外循环中混合静脉血氧饱和度应保持在A、50%B、60%C、65%~70%D、80%E、90%答案:C19、关于通气机湿化器,说法错误的是A、通气机湿化装置分为雾化器和潮化器两类B、湿化器应安放在通气机输出气路的吸气管或呼气管中C、雾化器以雾滴的方式增加气体的含水量,只加湿不加温D、潮化器以水分子的方式增加气体的含水量,既加湿又加温E、安放湿化器会增加气路的流阻答案:B20、对于主动脉瓣狭窄的病人,决定其心脏收缩与每搏量的因素是A、右心室舒张末压,心室壁厚度,舒张时程B、瓣膜口面积,心室壁厚度,舒张时程C、瓣膜口面积,平均跨瓣压差,射血时间D、瓣膜口面积,左心室舒张末压,射血时间E、左心室舒张末压,舒张时程,平均跨瓣压差答案:C21、在不停跳冠状动脉搭桥术中,吻合哪支血管时对患者血流动力学影响大A、前降支B、对角支C、回旋支D、后降支E、右冠状动脉答案:D22、下列脊麻叙述中哪项是错误的A、麻醉失败或作用不全时,应考虑没将局麻药准确注入到蛛网膜下腔B、成人应在第2腰椎以下选择脊椎穿刺点C、麻醉后膝反射多消失D、针刺法测得的感觉消失的高度低于交感神经阻滞的高度E、注射腰麻药时速度不宜过慢答案:C23、药物对机体的作用不包括A、改变机体的生理功能B、改变机体的生化过程C、产生新的机能活动D、产生不良反应E、产生防治作用答案:C24、心室易颤期在心电图A、R波降支中B、R波升支中C、q波到R波之间D、T波升支到达顶峰以前约30ms的时间内E、S-T段答案:D25、棘突呈覆瓦状排列的椎段位A、颈椎B、胸椎C、腰椎D、骶椎E、尾椎答案:B26、心室肌的前负荷是指A、收缩末期容积B、舒张末期容积C、等容收缩期容积D、等容舒张期容积E、心室肌收缩所遇到的阻力答案:B27、为患者安放肌松监测仪器的刺激电极时,两电极之间最合适距离为A、0.5 cmB、1.0 cmC、1.5 cmD、2.0 cmE、3.0 cm答案:D28、手术中为何常用第Ⅱ导联监测心电图A、不需要接地线B、比第Ⅲ导联容易分析C、心室复合波描画最好D、能观察到心房收缩的最大波幅E、导联连接在左下肢和右上肢答案:D29、1969年Usubiaga实验证明颈、胸、腰、骶部硬膜外穿刺负压出现率分别为A、98%、88%、0%B、88%、98%、0%C、98%、0%、88%D、88%、0%、98%E、0%、98%、88%答案:A30、心肌、周身动脉钙化A、甲状腺功能亢进B、黏液性水肿C、库欣综合征D、阿荻森病E、甲状旁腺功能亢进答案:E31、在进行体外循环膜肺(ECMO)治疗期间,ACT值应保持在A、480秒以上B、360秒以上C、200秒左右D、720秒左右E、不需抗凝答案:C32、第一秒最大呼气率正常值为A、>90%B、>80%C、>70%D、>60%E、>50%答案:C33、定时通气周期起动原理是A、时间达到预定值转为吸气B、时间达到预定值转为呼气C、吸气时间达到预定值转为呼气D、呼气时间达到预定值转为吸气E、吸气时间或呼气时间达到预定值后由患者触发进行切换答案:D34、甲状腺大部分切除术后出现手足抽搐,心电图示Q-T延长,正确处理是A、静脉补镁B、先静注钙剂,再口服C、静脉补钾D、静注毛花苷丙E、静注硫喷妥钠答案:B35、患者,男性,65岁,因突发胸背部疼痛不缓解入院。
FloTrac监测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搭桥术血流动力学变化

FloTrac监测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搭桥术血流动力学变化目的:应用经动脉压力波形分析(FloTrac)观察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搭桥术(OPCABG)术中血流动力学变化。
方法:择期行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搭桥术患者20例,麻醉前行左桡动脉穿刺,连接FloTrac传感器(Vigileo监测仪),同时行右颈内静脉穿刺,记录患者入手术室后平静时(T1)、麻醉诱导后气管插管前(T2)、气管插管后30 s(T3)、气管插管后5 min(T4)、切皮(T5)、劈胸骨(T6)、吻合前降支(T7)、吻合后降支(T8)、吻合钝缘支(T9)、关胸(T10)时心率(HR)、平均动脉压(MAP)、中心静脉压(CVP)、心排指数(CI)和每搏量变异度(SVV)变化。
结果:麻醉诱导后HR略下降,搬动心脏时出现早搏或心率减慢,吻合后降支和钝缘支时心率增快。
MAP和CI麻醉后显著下降,以麻醉诱导期、搬动心脏、吻合后降支、吻合钝缘支最明显。
麻醉诱导期CVP无明显变化,吻合血管时明显上升,术毕回落,但仍高于麻醉前水平。
SVV术中变化不大,对预测容量敏感,但手术对SVV干扰较大。
结论:FloTrac 在OPCABG术中提供具有参考价值的血液动力学参数,SVV对输液治疗反应比CVP敏感。
麻醉诱导期、搬动心脏、吻合后降支、吻合钝缘支时血流动力学变化大。
标签:经动脉压力波形分析(FloTrac);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搭桥术;血流动力学冠心病是一个全球性健康问题,随着人口老龄化的趋势以及人民生活方式的改变,冠心病已经成为致死的首要原因。
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脉搭桥术(off-pump coronary artery bypass grafting,OPCABG)是治疗冠心病的手段之一,维持血液动力学平稳是OPCABG成功的关键。
FloTrac是新近发展的血流动力学监测系统,具有微创、简便、准确的特点。
本研究应用经动脉压力波形分析(FloTrac)监测OPCABG手术血流动力学变化。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不停跳冠脉搭桥手术中血流动力学变化及对策
心脏麻醉 2006-10-04 05:38:07 阅读2 评论0 字号:大中
小订阅
由于体外循环冠脉搭桥存在心肌保护技术不够完美以及体外循
环诱发的炎症反应等缺陷,因此不停跳心脏手术的概念近年来重新获得重视。
但在这一手术中常易出现血流动力学的紊乱,影响病人的预后。
本文综述这一问题的研究进展。
1.不停跳搭桥术中血流动力学的变化
1.1 心脏负荷的变化
Mathison等对44例病人进行血流动力学分析发现在暴露后降枝,回旋枝,前降枝时导致不同程度的血流动力学紊乱。
在暴露回旋枝时,心脏四个腔室的压力都上升,同时出现平均动脉压,心输出量和每搏量的显著下降;在暴露左前降枝的心脏位置时,右房压和右室舒张末压增加,尽管这时左房压力和左室的舒张末压也提高,但是右心系统的压力升高的程度更大。
此时的平均动脉压和每搏量的下降程度较轻;在后降枝暴露时,左右房压力和右室舒张末压也都出现显著升高,而左室舒张末压升高不显著。
1.2 心脏功能的变化
压力-容积关系研究显示:在前降枝搭桥应用稳定器后出现左室
舒张末容积下降,同时伴有左室舒张功能紊乱,但左室的收缩状态没有发生改变。
而暴露后壁和侧壁时则出现了左室收缩状态下降;而同
时又有左室舒张功能的下降。
在放置稳定器后,心指数还会进一步下降,左室舒张紊乱进一步发生,而且在这一阶段,所有的收缩指标都显著下降,这说明即使在前负荷恢复到基础水平,心指数仍然会下降。
术中的食道超声研究也证实了这一点。
研究发现在回旋枝搭桥时出现了左前降枝和右冠搭桥时所没有的可恢复的收缩功能障碍以及
可逆的限制性舒张充盈。
1.3 心率的变化
在各个目标血管暴露的阶段,在平均动脉压,心输出量下降的同时会出现心率不同程度的上升。
而在右冠搭桥时,易出现严重的心动过缓甚至心跳骤停。
2.血流动力学变化的主要原因
2.1 心脏位置的变化
很多研究发现在不停跳搭桥手术的血流动力学紊乱机制中,心脏位置改变导致的机械性的心脏功能变化占重要位置。
Grundeman等在动物试验中垂直放置心脏模拟术中的血流动力学变化,发现此时的心脏每搏量下降,右室的前负荷上升,而左室的前负荷不变。
在20度头低位后每搏量回升。
在随后进行的心超研究发现心脏垂直位时相当一部分右室游离
壁被压到室间隔上。
舒张期的右室长轴,短轴切面面积下降。
左室短轴面积也出现降低,呈椭圆形。
左室后壁和右室游离壁之间的距离下降。
舒张早期的左室间隔运动朝向右室游离壁,进一步减少了右室的
大小。
由此可以推测当跳动的心脏向前牵拉时,薄壁的右室功能首先受到影响,右室发生变形。
舒张期右室也没有足够的扩张,相当与一个获得性的暂时的右室发育不良。
而左室的形状仅仅发生了中度改变。
形状从圆形变为椭圆形,这可能与左室肌肉较厚,可变形较弱有关。
20头低位三分钟后,每搏量恢复正常,平均动脉压在心室前负
荷增加后变为正常。
这时心超发现部分的右室游离壁与室间隔脱离,右室流出道(短轴平面)尺寸增加。
右室切面的长轴短轴面积增加,左室舒张期短轴切面增加,但形状仍呈椭圆形。
左室后壁和右室游离壁之间的距离显著增加。
心脏位置的改变对瓣膜的功能也会产生显著影响。
在一项术中三维超声重建研究发现在左前降枝搭桥时,二尖瓣环形态没有发生明显变化;在后降枝搭桥时,可以观察到二尖瓣环出现了明显的扭曲。
而在显露回旋枝时二尖瓣环折叠、扭曲,部分存在二尖瓣轻度反流的病人分流程度加重,但是没有出现限制性的充盈形式。
2.2 心肌缺血
在非停跳冠脉搭桥手术中常需短暂性地阻断局部血管以建立远
端的吻合。
总的来说,在有足够侧枝循环情况下短暂阻断完全或接近完全阻塞的血管可以良好耐受。
但是如果侧枝不充足,心肌缺血会表现为局部冬眠,顿抑甚至心梗。
严重的血流动力学恶化通常发生在非严重阻塞的右冠,表现为心动过缓,三度房室传导阻滞以及随后出现
的低血压,这可能与右冠供应房室结动脉有关。
在这种情况下,最好的纠正方法是恢复血流。
而临时心房,心室起搏效果较差,因为起搏对进行性的缺血没有帮助。
3.血流动力学变化的对策
3.1 术前的评价
术前对危险因素的识别很重要。
一项研究发现循环虚脱的病人与成功进行不停跳搭桥的病人相比,心绞痛分级更高;进行右冠主干搭桥的比例更高,术前心梗比例更高;心脏扩大病人所占的比例更高。
虽然两组射血分数无差别,但是很显然心脏明显扩大的病人在暴露后侧壁的时候有更大的困难。
另外,基础的舒张充盈功能障碍的病人对在暴露后侧壁右室压迫产生的前负荷下降更为敏感。
3.2 血流动力学紊乱的预防和治疗
对于这些心血管系统功能处于边缘状态的病人,血流动力学的紊乱需要积极处理。
由于在先前动物试验中已经肯定血流再分布(Trendelenburg位)的作用,所以有人推荐应用增加心脏前负荷的方法来预防血流动力学波动,但是在一些左室功能下降的病人,心脏负荷增加仍然有所顾虑。
当然,适当的正性肌力药物的使用以及α受
体激动剂对血管阻力的调节也是不可或缺的。
近来,人们探索将机械辅助装置用于高危病人的血流动力学维护。
在动物试验中发现在心脏垂直位时使用右心旁路选择性地增加了左
室的前负荷,结果完全恢复了左室每搏量和平均动脉压。
与此相反,
左心旁路仅仅轻度改善了平均动脉压,完全恢复体循环的努力由于右心输出不足而失败,出现左房容易空虚以及空气吸入。
但对另一种右心辅助Enabler系统评价中发现虽然右心辅助后心输出量和左室舒张末容量增加了,但是心输出量还是比基础值下降。
这类装置用于临床尤其是用于不能耐受左室负荷增加的高危病人尚需进一步评价。
主动脉内球囊反搏用于严重缺血性心脏病心源性休克已有较多的经验。
近来在存在严重地近端多枝冠脉阻塞;心室功能不全近期急性心梗;慢性肾衰等危险因素的病人行不停跳搭桥术中预防性使用IABP也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3.3 心肌缺血的处理
由于心肌缺血在围术期血流动力学的紊乱上的重要影响以及非体外循环搭桥的病人低温等保护措施的缺乏,因此,对于存在缺血危险的心肌的保护就非常重要。
目前,在非停跳搭桥中,对于远端心肌的保护,可以有以下的方法:
(1)交感神经的阻滞。
(2)缺血预处理。
(3)用钙阻滞剂等药物扩张血管。
(4)恰当的心脏暴露位置。
(5)维持平均动脉压。
(6)保证远端血管的压力,这在外科中常用分流来达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