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教育出版社小学五年级语文上册古诗三首-长相思
五年级上册语文说课稿《21古诗三首长相思》人教(部编版)

五年级上册语文说课稿《21古诗三首长相思》人教(部编版)一. 教材分析《长相思》是五年级上册语文教材中的一首古诗,作者是唐代诗人王之涣。
这首诗描绘了作者对远方亲人的思念之情,表达了人们在生活中对亲情、友情的渴望和珍惜。
诗中运用了丰富的意象和修辞手法,如“山水秀丽可人亲”、“魂魄不曾来入梦”等,展现了诗人深刻的思念之情。
二. 学情分析五年级的学生已经有一定的古诗文阅读基础,他们对于意象、修辞手法等有了一定的了解。
但学生在理解古诗文中仍存在一定难度,对于古诗文中的情感表达和寓意可能不够深入理解。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诗文内容,感受诗人情感。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能够正确地朗读、背诵《长相思》,理解诗文内容,把握意象和修辞手法。
2.过程与方法:通过合作学习、讨论交流的方式,提高学生古诗文阅读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诗人对亲人的思念之情,培养学生珍惜亲情、友情的价值观。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正确朗读、背诵《长相思》,理解诗文内容,把握意象和修辞手法。
2.教学难点:深入理解诗人情感,感受古诗文中的思念之情。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情境教学法、合作学习法、讨论交流法等,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学生古诗文阅读能力。
2.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图片等辅助教学,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诗文内容。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通过图片展示,引入《长相思》这首诗,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2.朗读感悟:让学生反复朗读诗文,感受诗文的韵律美,引导学生理解诗文内容。
3.合作学习:将学生分成小组,讨论诗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分享学习心得。
4.讲解分析:教师对诗文进行详细讲解,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诗人情感。
5.情感体验:让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经历,体会亲情的珍贵,感受诗人对亲人的思念之情。
6.背诵练习:让学生进行诗文的背诵练习,巩固学习成果。
七. 说板书设计板书设计要简洁明了,能够突出诗文主题和关键信息。
五年级上册语文古诗三首诗意

五年级上册语文古诗三首诗意
五年级上册语文古诗三首有:《山居秋暝》《枫桥夜泊》《长相思》,诗意如下:
《山居秋暝》诗意:
新雨过后山谷里空旷清新,初秋傍晚的天气特别凉爽。
明月映照着幽静的松林间,清澈泉水在山石上淙淙淌流。
竹林中少女喧笑洗衣归来,莲叶轻摇是上游荡下轻舟。
任凭春天的美景消歇,眼前的秋景足以令人流连。
《枫桥夜泊》诗意:
月亮已落下乌鸦啼叫寒气满天,江边枫树与船上渔火,难抵我独自傍愁而眠。
姑苏城外那寒山古寺,半夜里敲响的钟声传到了我乘坐的客船。
《长相思》诗意:
将士们马不停蹄地向着山海关进发。
夜已经深了,千万个帐篷里都点起了灯。
帐篷外风声不断,雪花不住,嘈杂的声音打碎了思乡的梦,想到远隔千里的家乡没有这样的声音啊。
扩展资料:诗意是一种超越语言表达力的情感、气概和境界。
绝非是任何人都可拥有这份诗人气质,这份丰富的感受力。
诗意内涵的分量也有区别,这取决于诗人的人格境界和诗情魅力。
诗词是诗人更真实内心的袒露,诗意容不下任何娇柔和造作。
我们对诗词(境界)的欣赏本质一定是对诗人的某种接受。
诗经的大象无形、楚辞的袒真壮烈与清俊幽婉、唐诗的优美自爱。
人教新课标版小学五上《古诗三首》《长相思》ppt课件

(1)山一程,水一程,身向榆关那畔 行,夜深千帐灯。
词的上阕”山一程,水一程”的叠用, 说明了身离故乡之远,行军之艰难。“身 向榆关那畔行”点明了行进的方向。“夜 深千帐灯”,“千帐灯”点明了军帐之多, 此行队伍之庞大。在这羁旅野外的深夜, 顶顶帐篷,点点灯火,也算是一个特殊的 景观,足见将士之多,声势之浩大。
这首词作者将写景与叙事融于 一体抒写羁旅思乡之情。上片写奔 赴山海关中途夜宿军帐时的苦闷, 下片抒思乡之情。语言和谐明快, 感情表达率直自然,风格缠绵哀惋, 是纳兰性德的代表作。
王安石的乡愁是融于满目 的春色之中,张籍的乡愁是肃 杀的秋风引起,诗人纳兰性德 所描写的关外将士的乡愁却是 由北方的风雪勾起的。
1、作者的“身”在哪里? 你们是从哪儿读出来的? 2、作者的“心”又在哪儿? 你从哪儿读出来的?
作者身在征途,心在故园
他经过了崇山峻岭, 他经过了小河大川, 他经过了山海关外, 他经过了军营的帐篷, 他还经过了许许多多的地方……
作者心系故园,如果身在故 园,你们眼前又会出现怎样 的画面和情景呢?
(2)风一更,雪一更,聒碎乡心梦不 成,故园无此声。
下阕以“风一更,雪一更”气候上的 转变来细致描写将士的心理。夜的静谧更 显出了风雪的声音之聒耳,睡梦被无情地 打断,思乡之情油然而生,睡意全无。听 着帐外的风声雪声,感受着袭来的阵阵寒 意,更加怀念故园的温暖、宁静和祥和。 “故园无此声”虽寥寥几个字,却把将士 的内心世界袒露无余,使思乡之意自然酣 畅地流淌出来。
《长相思》读到这里,你们感受到了 作者一颗怎样的心?感受到作者怎样的 情感? 孤独、思念、伤感
表达了作者思乡怀亲之情
将士们跋山涉水,向山海关那边进发。 夜里,住宿帐篷,每个帐篷里都点起了 灯。 入夜,又是刮风,又是下雪,将士们从 睡梦中醒来,再也睡不着了,不禁思念 起故乡来,因为故乡是没有寒风朔 (shuo)雪之声的。 (“故园无此声”看似无理实则有理,故园 岂无风雪?但同样的寒霄风雪之声,在家中 听与在异乡听,自然会有不同的感受。)
人教部编版语文五年上册古诗三首之《长相思》说课稿及反思

人教部编版语文五年上册古诗三首之《长相思》说课稿及反思古诗是中华民族的瑰宝,通过古诗的选读,我们可以领略到古人的智慧和情感。
作为语文老师,我将用这一堂课来引领学生感受古诗《长相思》的美妙意境,并帮助他们理解其中的文化内涵。
一、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学生能够准确朗读诗歌,并理解诗歌中所表达的情感。
2. 能力目标:学生能够通过阅读、分析古诗,感受其中的美和哲理。
3.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对中华古诗的热爱,并通过欣赏古诗激发他们对美的追求。
二、教学重难点1. 教学重点:学生能够准确地理解《长相思》诗歌的内容。
2. 教学难点:帮助学生理解其中的难句和生僻词汇,并能够通过合适的表达方式呈现出诗歌的美感。
三、教学过程1. 导入(引发兴趣,激发想象):通过播放一段关于思念的音乐,让学生感受到思念的情感,激发他们对诗歌的兴趣和想象。
2. 阅读诗歌(全班朗读,解读生词):全班齐读《长相思》,确保学生掌握正确的朗读方式。
然后,解读生词,让学生理解诗歌中的词汇和表达方式。
3. 分析诗歌(理解诗歌的意境和情感):通过对诗歌的字句逐一分析,帮助学生理解诗歌的意境和表达情感的方式。
引导学生思考句子结构和词语用法,培养他们对诗歌形式的敏感性。
4. 朗读诗歌(感受诗歌的韵律和美感):请两名学生轮流朗读《长相思》,让全班感受诗歌的韵律和美感。
通过朗读,加深学生对诗歌意境的理解。
5. 引导讨论(表达个人对诗歌的理解):通过提问,引导学生表达对诗歌的理解和感受。
鼓励学生展开思考,并与同学共同交流分享自己的见解。
6. 总结概括(概括诗歌的主题和情感):请学生用自己的话概括出《长相思》诗歌的主题和情感。
通过学生的总结,巩固对诗歌的理解。
四、教学反思通过本堂课,学生对古诗《长相思》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诗歌中的情感和意境得以传达和理解,同时也培养了学生对文学艺术的欣赏能力。
但是在教学过程中,我也发现了一些不足之处:1. 学生的朗读力还有待提高。
五年级语文人教部编版(上册)长相思

万里阴山万里沙。谁将绿粪斗霜华。年来强半在 天涯。 魂梦不离金屈戍,画图亲展玉鸦叉。生怜瘦 减一分花。 浣溪沙
身向云山那畔行。北风吹断马嘶声。 深秋远塞若 为情! 一抹晚烟荒戍垒,半竿斜日旧城关。古今忧 恨几时平!
沁园春 试望阴山,黯然销魂,无言徘徊。见青峰几簇,
去天才尺;黄沙一片,匝地无埃。碎叶城荒,拂云堆 远,雕外寒烟惨不开。踟蹰久,忽冰崖转石,万壑惊 雷。
穷边自足秋怀。又何必、平生多恨哉。只凄凉 绝塞,峨眉遗家;销沈腐草,骏骨空台。北转河流,南 横斗柄,略点微霜鬓早衰。君不信,向西风回首,百 事堪哀。
1.摘抄纳兰诗词中的名句。 2.无锡有个词人“顾贞观”,他是纳兰的至交诗友, 找一找他写的和纳兰有关的诗词。
明洪武十四年(1381年)筑城建关设卫, 山海关城周长约4千米,与长城相
连,以城为关,城高14米,厚7米,有四座主要城门, 多种防御建筑。包括“天下第一关”箭楼、靖边楼、牧 营楼、临闾楼、瓮城以及1350延长米的明代平原长城等 景观。
依山襟海,固若金汤
燕山与山海关
君王若问榆关郡,地瘦民贫山水多。(元•普惠) ——穷山瘦水之地海关 (天下第一关)
山海关,又称榆关、渝关、临闾关,位于河北省秦 皇岛市东北15千米处,是明长城的东北关隘之一,在 1990年以前被认为是明长城东端起点,素有中国长城 “三大奇观之一”与“天下第一关”、“边郡之咽喉, 京师之保障”之称,与万里之外的嘉峪关遥相呼应,闻 名天下。
kè 四年(1685年)五月,纳兰性德溘然而逝,年仅三十岁(虚龄三十有一)。纳兰性 德的词以“真”取胜,写景逼真传神,词风“清丽婉约,哀感顽艳,格高韵远,独具特 色”。著有《通志堂集》、《侧帽集》、《饮水词》等。
2024年部编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古诗三首之《长相思》说课稿附反思含板书及课后作业含答案和知识点汇总

(五)、交流纳兰性德的资料。
【出示课件35】
【出示课件】
清代诗人纳兰性德(1655~1685),原名成德,避太子保成讳改性德;字容若, 号楞伽山人。满州正黄旗人,大学士明珠长子,生长在北京。幼好学,经史百家无所不窥, 谙悉传统学术文化,尤好填词。康熙十五年(1676)进士,授乾清门三等侍卫,后循迁 至一等,正三品。康熙二十四年患急病去世,年仅三十一岁。纳兰性德去世后,被埋葬在北 京海淀区上庄皂甲屯。
清初著名大词人,与朱彝尊、陈维崧并称“清词三大家”。
【出示课件36】
(六)、再读《长相思》
(七)、拓展《长相思》 【出示课件37】
1.问纳兰性德:既然你这么想家,你为什么不回家呢?谁来替纳兰性德回 答。 2.学生回答,老师点评。 (板书:心系祖国) 设计意图:以词讲词,以情悟情,会让学生拥有举一反三的能力。】
一、说教材
本课是新部编版小学语文五级上册第七单元 第一课时古诗三首《 长相思 》。 这首词的作者是纳兰性德。纳兰性德为了祖国,毅然远赴战场。由于远离家乡,他不禁 产生了思乡之情。于是,他借助边疆特有的风景,融入自己的思乡情感,写出了这样一 首脍炙人口、情意绵绵的思乡诗词,成为千古绝唱。
二、说学情
(八)、交流
交流纳兰性德的《菩萨蛮》。
【出示课件39】
菩萨蛮 纳兰性德 问君何事轻离别,一年能几团圆月。 杨柳乍如丝,故园春尽时。 春归归不得,两桨松花隔。 旧事逐寒潮,啼鹃恨未消。
五年级上册语文《长相思》

五年级上册语文《长相思》
《长相思》是五年级上册语文课中的一首古诗,作者是唐代诗人白居易。
这首诗以五言乐府的形式,描述了一个痴情女子对情郎的思念之情。
诗中前八句描绘了女子一年四季日夜思念情郎,心神不宁的情景。
中八句则写女子与情郎原是青梅竹马,女子早已以心相许。
最后六句则表现女子欲与情郎结为百年之好的强烈愿望。
全诗以代言体形式,运用以景写情、情景交融的手法和通俗生动的比喻,通过女子之口倾吐刻骨相思和美好愿望,情真意切,委婉动人。
五年级上册语文教案《古诗三首长相思》人教

五年级上册语文教案《古诗三首长相思》人教一、教学目标:1.通过学习这首诗,让学生了解古代文化、地理环境和作者作诗的心理。
2.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3.通过课堂讲解和讨论,提高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和思辨能力。
二、教学重点:1.学习掌握《古诗三首长相思》的意境和文学特色。
2.探讨作者写作的意图和表达方式。
三、教学难点:1.让学生在理解古代文化和地理环境的基础上,深入理解作者的意图和表达。
2.让学生在思辨性阅读的过程中,找出诗歌中的比喻、夸张等修辞手法。
四、教学方法:1.教师讲解+学生思考。
教师先讲述诗歌的作者、写作背景和特点,然后让学生思考,提出自己的问题和疑惑。
2.听课+讨论。
教师播放诗歌的朗读音频,然后让学生听诵,重复读和朗读。
接下来,教师提问,学生就听课中遇到的问题、感悟和体会进行讨论,并展开课堂互动。
3.分组活动+展示。
教师将学生分为小组,每组选择一段诗歌解说,进行分析和解读,并向全班展示。
1. 课前准备1.教师准备课件、音频等教学资源。
2.教师了解学生对该诗歌的认知程度,确定教学重点和难点。
2. 导入教师用地图课件展示唐朝、长安和海南的地理位置,让学生了解唐代时的地理环境和社会背景。
3. 学习与讨论1.教师朗读诗歌的全文和每一段,让学生反复阅读、思考和品味。
2.学生分组讨论,讨论诗歌中的比喻和夸张手法,以及作者写作的意图和表达方式。
3.学生合作,总结每一段诗歌的主题和特点,进行小组展示。
4. 听课与复述1.教师播放诗歌的朗读音频,并在其后向学生提出发问。
2.学生进行反复听课,尝试回答问题,加深对诗歌的理解和感悟。
3.尽量采用中文复述诗歌,约定课堂口头语言规范,提高语文表达能力。
5. 总结与评价1.教师总结学生的参与表现,并针对表现进行评价点评。
2.教师在教学课件中,展示学生完成的小组展示和其他课堂反馈,鼓励学生分享和展示自己的学习成果。
1.课前开展了地理环境的导入,让学生充分理解唐代时的地理环境和社会背景,为后续课堂讲述和思辨铺垫了基础。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作者的“身”在哪里?你们是从哪儿读出来的?
作者的身经过了崇山峻岭,他经过了 小河大川,经过了山海关外,经过了军营 的帐篷,他还经过了许许多多的地方,这 就是作者身在何方。一句话,作者身在征 途上。
自由朗读词的上阕,说说眼前出现的画面和情景。
——看到了翻山越岭的画面。 ——看到了辗转反侧的画面。 ——看到了眺望家乡的画面。 ——看到了风雪交加的画面。 ——看到了刀光剑影的画面。
读到“聒碎乡心梦不成”中这个“碎”期盼、破碎、煎熬、 痛苦、伤感……
品味意境
词作上片描写跋涉行军 与途中驻扎,夹杂着颇多无 奈情绪;下片叙述夜来风雪 交加,搅碎了乡梦,倍觉惆 怅。全词描写将士在外对故 乡的思念,抒发了情思深苦 的绵长心情。
长相思
课堂导入
在王安石的眼中,乡愁是那一 片吹绿了江南岸的春风;而到了张 籍的笔下,乡愁又成了一封写了又 拆、拆了又写的家书。那么,在纳 兰性德的心中,乡愁又是什么呢? 今天我们来学习纳兰性德的一首 词——《长相思》
长相思
[清]纳兰性德
作者介绍
纳兰性德 ;字容若,满洲正 黄旗人,清朝初年词人,纳兰性 德自幼饱读诗书,文武兼修,纳 兰性德的词以“真”取胜,写景 逼真传神,词风“清丽婉约,哀 感顽艳,格高韵远,独具特色“。 著有《通志堂集》、《侧帽集》、 《饮水词》等
在这首词里应该读第一声;“畔”读作pàn,不 能读成bàn。
我会写
yú
pàn
榆畔
长相思
[清] 纳兰性德
山一程,水一程,身向榆关那 畔行,夜深千帐灯。
风一更,雪一更,聒碎乡心梦 不成,故园无此声。
长相思:词牌名。 程:道路、路程。 榆关:即今山海关,在今河北秦皇岛东北。 那畔:即山海关的另一边,指身处关外。 千帐灯:皇帝出巡临时住宿的行帐的灯火,千帐言军营之多。
学习目标
1.会认本课识字表里的生字,培养自主识字的能力; 会写本课写字表里的生字,培养良好写字习惯。
2.能字正腔圆、有板有眼地诵读《长相思》,进一 步感受词的抒情韵律。
3.了解“风一更,雪一更”的互文手法,感受“更”在 古典诗词中的特殊情味。
我会认
yú
pàn gēng
guō
榆畔 更 聒
注意“更”是多音字,可以读作第一声和第四声,
上片描写跋涉行军与途中驻扎,夹杂着颇多无奈 情绪;下片叙述夜来风雪交加,搅碎了乡梦,倍觉惆 怅。全词描写将士在外对故乡的思念,抒发了情思深 苦的绵长心情。
谢谢
风一更,雪一更:即言整夜风雪交加也。更:旧时一夜分五更, 每更大约两小时。 聒:声音嘈杂,这里指风雪声。 故园:故乡,这里指北京。 此声:指风雪交加的声音。
译文: 跋山涉水走过一程又一程,将士
们马不停蹄地向着山海关进发,夜已 经深了,千万个帐篷里都点起了灯。
外面风声不断,雪花不住,扰得 思乡的将士们无法入睡,在我温暖宁 静的故乡,没有这般寒风呼啸、雪花 乱舞的聒噪之声。
课堂小结
长相思 身在征途 聒碎乡心 梦不成 写景叙事 ―→抒情
习题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借助注释,理解《长相思》的意思,试着 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和同学交流。
跋山涉水走过一程又一程,将士们马不停蹄地向 着山海关进发,夜已经深了,千万个帐篷里都点起了 灯。
外面风声不断,雪花不住,扰得思乡的将士们无 法入睡,在我温暖宁静的故乡,没有这般寒风呼啸、 雪花乱舞的聒噪之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