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子百家与百家争鸣
诸子百家主要的学派思想家及其代表思想

春秋战国时期,有一个人因赋税过重, 生活困难,偷盗了邻居的钱财。如何处置这 一事件,当时的诸子百家争论不休。
当时身为大王的你,如何处置这一事 件,并由此阐述你的治国之道。
当时各派思想家到处游说, 孟子到处劝说诸侯实行仁政,争 取民心,结果,同孔子一样,始 终未被重要。而法家却受到秦国 统治者的青睐。这是为什么?
在春秋战国时期,产生“百家争鸣” 的原因是什么? (历史背景)
1、形成一个富有学识、相对独立自由的 士人阶层,这是百家争鸣的人才条件;
2、社会动荡不安,各国纷纷变革,这是 百家争鸣的社会历史条件。(主要原因)
发生在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 争鸣,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大 解放。
主要的学派、思想家及其代表思想
孔子的教育思想对当代教育还有可借鉴的意义吗?
1、重视道德教育,培养人的仁爱之心,对于社 会稳定和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2、“有教无类”的思想体现了教育平等精神; 3、“因材施教”有利于发展学生的个性; 4、循循善诱(启发式教育)可以激发学生的潜 力以及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
孔子的这些思想对当代教育都有借鉴意义。
后人把孟子尊为“亚圣”,地位仅次 于“至圣先师”孔子,后人将孔子和孟子
老子:姓李,名耳,字聃, 春秋晚期楚国人,和孔子同时代 而略早,道家创始人。
老子学说博大精深,其最基 本的概念是“道”,所著《道德 经》包含朴素的辩证思想,认为 世间万物都有对立面,长和短、 难和易、有和无、生和死、贵和 贱、上和下、强和弱等等,并可 相互转化。
当时,战争频繁,百姓怨声载道,阶级矛 盾激化,法家主张用严厉刑法压制反抗;而且 法家主张变法图强,打击旧贵族,强化国君专 制权力。这些都在当时迎合了统治阶级的需要, 自然受到统治阶级的青睐。
先秦诸子百家争鸣剖析

第三、作为贵族,士一般都接受比较良好的教育。 士的教育条件不一定最好,学习的积极性可能 最高。因为他们是最低的贵族,有身份无地位, 有义务无职务,有事业无产业。这就要有本事, 而且非有本事不可。是特别重视教育的人,靠 本事养家糊口。修、齐、治、平,都是士的任 务,也是士的使命。为什么?
(二)士人崛起
春秋战国是中国社会一个转型期,中国向 何处 去?回答这个问题只有士人。儒家代表文士、 墨家代表武士、道家代表隐士、法家代表谋士。
什么是士?士的特点
第一,士在先秦是最低一级贵族。当时阶级分: 贵族、平民、奴隶。贵族又分:天子、诸侯、 大夫、士。四个等级的形式是封建所致、宗法 使然。
第二、同为贵族,士与天子、诸侯、大夫的区别 在于士没有不动产(无恒产而有恒心者士也)
特殊身份 ——贵族中一员
历史使命“士不可以不弘道,任重而道远”“无 恒产而有恒心者,惟士为能”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为天地立心,为生命立命,继往圣之绝学,开万 世之太平。
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
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 精英意识 ——孟子“天生此民”是为了“使先知
觉后知,使先觉觉后觉”“予,天民之先觉者
公元前 770年,周平王东迁,历史进 入东周 —— 春秋、战国时期。王室日渐式微, 宗法礼仪制度遭到严重破坏。王纲解纽,诸侯 争斗,“礼乐征伐自诸侯出”,甚至政出大夫, 陪臣执国命 。以下犯上僭越礼制的现象很多
西周时期,社会实行的是贵族政治,权力、 财富、文化都被贵族(天子、诸侯、卿 大夫、士)尤其是上层贵族掌握而且世 袭,庶人不得参政议政。随着,生产力 的发展,有些出身下层的人——主要是 卿大夫阶层,不满足于这种生来的不平 等,要求重新分配权力及其他社会资源。 于是出现了许多以下犯上、破坏等级秩 序的“篡权”行为,周天子的威望大大 下降,诸侯国之间展开了争夺霸主的残 酷斗争,人民生灵涂炭,血流成河,面 对这种社会大动荡,士人如何评价和作 为?
为什么诸子百家、百家争鸣发生在春秋战国时期?

为什么诸子百家、百家争鸣发生在春秋战国时期?春秋战国,无疑是中国历史上学术思想最为丰富的时期。
诸子百家,争奇斗艳,盛况空前。
为什么那个年代会出现那样的文化现象?主要有三方面的原因:首先是周朝封建制度的崩溃。
严格地说,周朝不是统一的王朝,但是建立了较为统一的文化体系。
周朝的贵族和官员,自幼接受系统的文化教育,饱读诗书,多才多艺。
各诸侯国的士大夫,同样承袭了周朝的文化,薪火相传,磅礴郁积。
在这样的文化背景下,天下突然大乱,王室失去对诸侯的控制,诸侯之间互相攻伐,社会动荡不安。
拥有丰富知识的士大夫们,开始对这个世界朝廷重新观察和反思。
他们处于不同的国度,有着不同的境遇,感受到不同的喜怒哀乐,再加上南北迥异的精神气质,自然也就产生了截然不同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中原的儒家,从先贤的学说中汲取营养,期望通过重整政治秩序来安定天下;南方的道家,生性恢谐,阔达开朗,认为百姓痛苦的根源就是政治家太多了,主张小国寡民,无为而治;法家看到了儒家的局限,吸取了道家的某些观点,力图改变人治而导向法治……诸子百家,由此产生。
其次是贵族与平民之间不可逾越的鸿沟被打破。
春秋之前,文化教育均掌于王官,平民连姓氏都没有,根本没有资格接受教育。
但是到了春秋战国时期,等级制度开始崩溃。
很多贵族,沦落民间,成为平民。
《左传》中对此多有记载,如“三后之姓,于今为庶”,又如晋国的很多大贵族,在政治斗争中失败后,“降在皂隶”。
反过来说,随着战争规模地扩大,很多平民因为有才能,得以跻身于统治阶层。
这种阶级变迁,使得文化教育开始具有普遍性,也使得各种思维得发生碰撞,产生出新的火花。
比如墨家,出于平民,主张兼爱,与儒家格格不入。
但是墨子最初接受教育,却是拜儒者为师,后来“以为其礼烦扰而不悦,厚葬靡财而贫民,久服伤生而害事”,所以才脱离儒家,另立山头。
第三,人才竞争激烈。
春秋战国,列强争雄,得人才者得天下。
但凡聪明一点的统治者,都是求才若渴,不仅仅是从本国发掘人才,而且还要挖别人的墙脚,把别国的人才吸引过来。
春秋战国时期的诸子百家争鸣

春秋战国时期的诸子百家争鸣一、引言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古代历史上一个重要的时期,这个时期不仅是各国争霸的时期,也是思想文化繁荣发展的时期。
在这个时期,出现了众多的思想家和学派,形成了著名的诸子百家争鸣的局面。
本文将介绍春秋战国时期的诸子百家争鸣,包括各个学派的代表人物及其思想观点。
二、儒家学派1.代表人物与思想观点孔子是儒家学派的创立者,他提出了“仁”的概念,主张以“仁”为核心的道德伦理体系。
他强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追求人的完善和社会的和谐。
2.影响与贡献儒家学派重视教育,提倡以“仁爱”来培养人才,对后世的教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儒家的思想观点也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后世的政治和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三、道家学派1.代表人物与思想观点老子是道家学派的创立者,他提出了“道”的概念,主张自然无为、反对人为的权谋和战争。
他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强调人的修身养性。
2.影响与贡献道家学派的思想对中国文化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它提出的“无为而治”观念影响了后世的政治和社会观念。
同时,道家的思想也对中国的哲学思维方式和文化传统产生了重要影响。
四、墨家学派1.代表人物与思想观点墨子是墨家学派的创立者,他强调兼爱和反对战争。
墨子主张以爱为基础的社会伦理和道德规范,并提出了“非攻”的原则。
2.影响与贡献墨家学派的主张对后世的道德观念和社会伦理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他们的思想主张在某种程度上影响了后世的政治实践和社会道德。
五、名家学派1.代表人物与思想观点孟子是名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他是孔子的弟子,主张“性善”和“王道”。
他强调君主应以仁爱来治理国家,并提出了天人合一的观念。
2.影响与贡献名家学派的思想观点对中国古代政治理论的发展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孟子的政治思想对后世的儒家思想和社会实践产生了重要影响。
六、法家学派1.代表人物与思想观点韩非子是法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他主张法治和功利主义,强调权谋和法律的重要性。
他提出了集权主义和法制思想,主张以法律和制度来治理国家。
诸子百家之百家争鸣解析

【导语】在春秋战国时期,各种思想学术流派的成就,与同期古希腊⽂明相辉映;以孔⼦、⽼⼦、墨⼦为代表的三⼤哲学体系,形成诸⼦百家争鸣的繁荣局⾯。
百家争鸣是指春秋(公元前770~公元前476年)战国(公元前475~公元前221年)时期知识分⼦中不同学派的涌现及各流派争芳⽃艳的局⾯。
春秋战国时期是由封建领主制向封建地主制过渡的时期,因此,新旧阶级之间以及各阶级、阶层之间的⽃争复杂⽽⼜激烈。
代表各阶级、各阶层,各派政治⼒量的学者或思想家,都企图按照本阶级(层)或本集团的利益和要求,对宇宙对社会对万事万物作出解释或提出主张。
于是,他们著书⽴说、⼴收门徒、⾼谈阔论、互相辩难,出现了⼀个思想领域内“百家争鸣”的局⾯。
百家流派 1、儒家。
代表⼈物:孔⼦、孟⼦、荀⼦。
儒家是战国时期重要的学派之⼀,以春秋时孔⼦为师,以六艺为法,崇尚“礼乐”和“仁义”,提倡“忠恕”和不偏不倚的“中庸”之道,主张“德治”和“仁政”,重视道德*教育和⼈的⾃⾝修养的⼀个学术派别。
2、道家。
代表⼈物:⽼⼦、庄⼦、杨朱。
道家是战国时期重要学派之⼀,⼜称“道德家”。
这⼀学派以春秋末年⽼⼦关于“道”的学说作为理论基础,以“道”说明宇宙万物的本质、本源、构成和变化。
道家思想认为天道⽆为,万物⾃然化⽣,否认上帝⿁神主宰⼀切,主张道法⾃然,顺其⾃然,提倡清静⽆为,守雌守柔,以柔克刚。
3、墨家。
代表⼈物:墨⼦。
墨家是战国时期重要学派之⼀,创始⼈为墨翟。
这⼀学派以“兼相爱,交相利”作为学说的基础:兼,视⼈如⼰;兼爱,即爱⼈如⼰。
“天下兼相爱”,就可达到“交相利”的⽬的。
4、法家。
代表⼈物:韩⾮、李斯、商鞅。
法家是战国时期的重要学派之⼀,因主张以法治国,“不别亲疏,不殊贵贱,⼀断于法”,故称之为法家。
5、兵家。
代表⼈物:孙武、孙膑。
兵家是战国时期的重要学派之⼀,主要是在军事⽅⾯⼤有成就,“知⼰知彼,百战不殆。
”等军事名⾔都出⾃兵家,代表作有《孙⼦兵法》、《孙膑兵法》,当今社会也深受影响,在国内外都享有盛名。
百家争鸣现象

浅谈“诸子百家”现象摘要:与春秋战国时期社会的动荡及战乱不同,先秦时期的文化思想方面可谓是中国历史上最繁荣的“黄金时期”。
先后出现了儒道墨法等各个学派,即所谓“诸子百家”,进而产生了所谓的“百家争鸣”的现象。
思想文化的如此繁荣,这在之前从未出现,在之后由于统治者对思想方面的压制也不复出现。
诸子百家对中国后世的发展产生了极其重要的影响,甚至左右着我们的思想与行为。
而我们今日所说的中国文化,大部分就是在这一时期扎根发芽,从而造就了今天的中国文化。
关键词:诸子百家产生影响正文:人们时常说道“中国文化,博大精深”,而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就是自春秋战国时期开始的。
恩格斯在盛赞文艺复兴运动时说:“这是一次人类从来没有经历过的最伟大的、进步的变革,是一个需要巨人而且产生了巨人——在思维能力、热情和性格方面,在多才多艺和学识渊博方面的巨人的时代。
”在天翻地覆的春秋战国时期,我国也处在这样一个“需要巨人而且产生了巨人”的群英荟萃的时代。
那时,诸子百家的代表人物们在表现出强烈社会责任感的同时,也表现出自己强烈的独立意识,形成了自己鲜明的群体品格。
以老子、庄子为代表的道家思想,以孔子、孟子、曾子、旬子等为代表的儒家思想,以墨子为代表的墨家思想,以韩非子等为代表的法家思想,以孙子等为代表的兵家思想,以公孙龙、施惠为代表的名家思想,以鬼谷子、苏秦、张仪等为代表的纵横家思想等构成了先秦时期百家争鸣,百花齐放的局面,是中国历史上学术思想最辉煌的时期,也是中国思想文化奠基的时期。
他们的这些人格魅力和智慧之光,不仅作用于当时,而且永远地照耀着中华民族的文化历程。
“诸子百家”的产生与其所处的春秋战国时代是密不可分的。
由于天子的暗弱,诸侯们逐渐开始争夺霸权。
不久后,春秋时代四大国:齐楚秦晋相继崛起,相互争夺霸权。
再到春秋后期,多数诸侯国内部也都出现了士大夫权倾国君的局面。
在旧的社会体系崩溃的时候,新的思想必须出现以使得人们的心理去除因为没有精神依靠而形成的恐慌,更为重要的是,要形成新的民族思想支柱。
先秦诸子百家争鸣概述

“克己复礼以为仁 。”
《论语· 颜渊》
先秦诸子百家争鸣——儒家
孔子
以“仁”为核心、以“礼”为手段的伦理哲学
德治
强调治国者以身作则的道德表率作用 “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行。”《论语·子 路》 “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大学》
先秦诸子百家争鸣——儒家
孔子
天命观
“敬鬼神而远之” 《论语· 雍也》 “未能事人,焉能事鬼?”《论语· 述而》
代表人物:孔子 孟子 荀子
先秦诸子百家争鸣——儒家
孔子
以“仁”为核心、以“礼”为手段的伦理哲学
“仁”
“仁者爱人” “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论语· 颜渊》
先秦诸子百家争鸣——儒家
孔子
以“仁”为核心、以“礼”为手段的伦理哲学
“礼”
“不知礼,无以立。”
“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
思考
百家争鸣中哪一家的学说对战国时期封建统治者最有 用?
法家。战国时期,长期的争霸战争,给人民造成严重灾难, 人民厌恶割据混战,渴望统一。在这种形势下,韩非子提出:历 史是向前发展的,当代必然胜过古代,人们应该按照现实需要进 行改革,不必遵循古代的传统;主张“以法为本”来治国,法治 的对象是广大臣民,不论贵贱,一律要受法的约束;主张建立君 主专制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国家大权集中在君主一人手中。 韩非子的思想既符合当时历史的发展趋势,又符合封建统治者建 立中央集权的需要,所以被战国后期最强的秦国所采用。秦统一 中国以后的许多政治措施,就是韩非子理论的应用和发展。
❖ “制天命而用之”
“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 《荀子·天 论》
先秦诸子百家争鸣
百家争鸣

“宋人有耕者,田中有株。 兔走触株,折颈而死。因释 其耒而守株,冀复得兔。兔 不可复得,而身为宋国笑。 今欲以先王之政,治当世之 民,皆守株之类也。” 请思考:韩非子《守株待免》的故事反映了法家 什么样的认识论和政治观点? ①认为社会是发展变化的,不能因循守旧。 ②治理国家的政策、措施必须与时俱进。
思考:你认为老子的思想有局限性吗?
孔子问道于老子
一 代 宗 师孔子 曾长 途 跋 涉 、 虚 心 求 教 于 博 学 多 才 的 老 子,这 所 表 现 出 来 的 诚 恳 和 严 谨 的 治 学 态 度 , 让 后世学者感叹羡慕不已,这一事实成了我国文化史 上一个动人的故事。
庄子的思想
庄子继承老子“道” 的思想,宣传天道与自然 无为。 他认为得道的方法为 提高修养,提高修养则要 通过“逍遥”的生活方式: 对待任何事物采用旁观, 超然的态度,过虚无的生 活,以达到天地万物为一 的精神境界。
古为今用
诸子百家的思想在今天大放异彩:
• 儒家的“仁政”——“以德治国”
• 法家的法治思想——“依法治国”
• 孔子的教育思想——全民教育、素质 教育、职业教育等
• 墨家的兼爱、非攻——平等博爱、热 爱和平、反对战争
……
典例· 展示
请问:如果你是信奉儒\法\道的老师,如何 遏制学生晚自修说话的现象?
孟子的思想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孟子· 尽心上》 民本:提出“民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 贵君轻”
——《孟子· 公孙丑》 仁政:反对苛政
和。
——《孟子· 伦理观:主张 公孙丑》 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 “性本善”
威武不能屈。
——《孟子· 滕文公》 孟子(约前372-前289) 名轲,邹(今山东邹城市)人。 幼,以及人之幼。 ——《孟子· 梁惠王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学派 人物 时代
主要思想
提倡“仁”和“礼” ;“因材施教” ,学 思结合 “仁政”;“民贵君轻”;性善说 “制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命而用之”;“性恶论”
“兼爱”、“非攻”;“尚贤”;节俭 事物包含对立的两方面;“无为而治” 乐天安命;顺从自然 主张法、术、势相结合;变法革新
孔子 春秋 儒家 孟子 荀子
战国
墨家 墨子 战国
道家
老子 春秋 庄子 战国
法家 韩非 战国
百家争鸣出现的背景
百家争鸣发启于春秋末年,兴盛于战国。百 家争鸣的出现,是特定历史条件的产物。 首先, 社会大变革带来思想大解放。 其次, 王室的衰微为学术思想的自由发展创造了条件。 再次, 社会交往的频繁、促进了思想文化的交流。 最后, 讲学风气的盛行,私学的兴起,使文化典籍广为传播, 各种学说广为流传,形成了争鸣氛围。
守株待兔
请思考:韩非子《守株待免》的故事反映了 法家什么样的政治观点?
①认为社会是发展变化的。 ②治理国家的政策、措施必须与时俱进。
墨家
墨子是墨家的创始人 1、主张苦干和自我牺牲 2、兼相爱、交相利 3、非攻、尚贤、尚同、 非乐、非命、节葬、节用
课堂探讨
百家争鸣的意义 在“百家争鸣”的过程中,各家学派相互取长 补短,形成了中国的传统文化体系,也形成了 中国思想文化兼容并包和宽容开放的特点。儒 家思想就是在吸收融合各家之长的过程中形成 发展起来的,并在日后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 流思想。“百家争鸣”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 想解放运动,对当时和后来社会历史的发展, 起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诸子百家与百家争鸣
1、诸子百家 所谓“百家”,是泛指,意为数量多。主要有: 儒家、墨家、道家、法家、阴阳家、杂家、名 家、纵横家、兵家、小说家等十家。 2、百家争鸣 所谓“争鸣”,是指当时代表各阶层,各派政 治力量的学者或思想家,都希望按照本阶级 (层)或本集团的利益和要求,对宇宙对社会 对万事万物作出解释。于是,他们著书立说, 广收门徒,高谈阔论,互相辩难,争相发表自 己的见解。
儒家
1、孔子思想与成就 (1)提出“仁”与“礼”学说 (2)注重政治与人事 (3)开私学之风, 注重人的全面发展 (4)《论语》 (5)儒家学派的创始人
儒家
2、孟子 (1)发挥“仁”,提出“仁政” (2)提出“君轻民贵”思想 3、荀子 (1)制天命而用之 (2)深入讨论“礼”
道家
1、老子 (1)认为“道”是世界的根本 (2)朴素辩证的思想 (3)消极悲观的人生态度 2、庄子 (1)把道作为世界最高原则 (2)万物统一 3、老庄思想影响
法家
1、法家思想特点 2、韩非子思想及成就 (1)法家集大成者 (2)将法家理论系统化] (3)主张加强中央集权 (4)主张变法 (5)主张遵循客观规律 (6)提出用“参验”方法 3、法家思想的影响
课堂探究
“宋人有耕者,田中有株。 兔走触株,折颈而死。因释 其耒而守株,冀复得兔。兔 不可复得,而身为宋国笑。 今欲以先王之政,治当世之 民,皆守株之类也。”
课堂探讨
老庄之学产生的社会基础 老子长年居住在周,春秋末期,周朝政治日益 紊乱,礼坏乐崩,社会正面临着一场大变革。 面对这一切,他消极悲观,提出一个回复到 “小国寡民”的远古时代的主张,“邻国相望, 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道德 经》)。他所向往的这种理想社会,实际上不 过是保留着原始公社遗迹的早期奴隶社会。这 显然是一种开历史倒车的没落阶级的消极思想 庄子的思想比老子更为消极,是战国中期没落 的奴隶主贵族的思想代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