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障性住房设计论文

合集下载

保障性住房存在的必要性分析

保障性住房存在的必要性分析

保障性住房存在的必要性分析最近,经济适用住房屡遭曝光,反映出建设和管理中存在的漏洞。

因此,有人提出取消经济适用房制度。

笔者认为,这种观点不符合我国住房发展的实际,是不可取的。

在现阶段,保障性住房是解决中低收入家庭住房困难的重要途径,政府应从制度设计和执行两个方面多下功夫,保证保障性住房建设和管理健康发展,而不是因噎废食。

本文仅以西安市为例,主要从三个方面来分析保障性住房存在的必要性。

保障性住房是指政府按限定标准、限定价格或租金的为本市中低收入住房困难家庭提供的具有社会保障性质的住房,由经济适用住房、廉租住房和政策性租赁住房构成[1]。

经济适用住房是面向城市中低收入住房困难家庭;廉租住房是面向城市低收入住房困难家庭;政策性租赁房是面向“夹心层”的住房保障——在廉租住房和经济适用住房制度的保障对象之间,必然会客观地存在边缘人群,即既不符合廉租住房保障标准,又购买不起或购买不到经济适用住房的低收入家庭。

目前西安市的保障性住房主要有经济适用住房和廉租住房。

一、中国住房商品化的需要在建国之初,我国学习苏联模式,在城镇实行了完全福利化的住房政策,即实行统一建房、统一分配、低租金使用的住房建设、管理和使用制度,也就是通常说的低租金福利制度,制约了城镇住房的发展速度。

改革开放后,我国实行市场经济,基本确立了住房商品化的性质,随后几乎每年都会出台新的房改政策,促进了房改的迅速进行,到1998年我国的市场化几乎全面完成。

短短的二十年时间,我国从根本上破除了旧的住房制度,商品房市场基本完善,同时建立了经济适用住房、廉租住房、住房公积金制度为主的住房保障体系。

与世界发达国家和地区相比,我国住房商品化的进程是相当惊人的。

发达国家和地区住房商品化都是在基本实现人人有房住的情况下,逐步走上住房商品化道路的。

而我国住房商品化在这方面留有较大缺口,目前加大保障性住房建设是对这一缺口的回补。

美国1942年其人均国民收入就达1017美元,且从20世纪30年代起,罗斯福政府就着力于解决居民的住房问题,通过各种措施鼓励建造低收入者住得起的房子,并适时根据实际情况对政策进行调整,使其成为房地产市场发展最完善的国家之一,现在国内人均居住面积达60多平方米。

保障性住房建设过程中存在问题及对策论文

保障性住房建设过程中存在问题及对策论文

保障性住房建设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摘要:保障性住房建设正在全国范围内大规模展开,过去一年的实践中,出现了许多令人担忧的问题。

本文试图对工程建设的前期论证、施工图设计及施工管理过程中存在的质量问题加以浅析,以提醒人们在今后的保障性住房建设中给予足够的重视。

关键词:保障房;问题;对策abstract:affordable housing construction is nationwide large-scale spreading out. in the practice of last year, there appeared many worrying problems. in order to remind people of enough attention for affordable housing construction in future, this article attempts to make a brief analysis of project feasibility study, construction drawing design and quality problems in construction management.keywords:affordable housing;problem;countermeasure中图分类号:tu113.5+4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翻译结果重试抱歉,系统响应超时,请稍后再试支持中英、中日在线互译支持网页翻译,在输入框输入网页地址即可提供一键清空、复制功能、支持双语对照查看,使您体验更加流畅党和政府历来把住房问题看做是重要的民生问题。

“十二五”时期,全国计划新建保障性住房3600万套,去年已开工建设1000万套,今年计划开工建设700万套。

可以看出,我国保障性住房建设已驶入“快车道”。

一方面,作为政府公共服务的一项重要职责,要加快保障性住房的建设,另一方面也要重视过去一年保障性住房建设中所出现的问题,只有适时做出判断和调整,才会使我国为民造福的这一事业健康有序的向前发展。

对我国保障性住房制度思考论文

对我国保障性住房制度思考论文

对我国保障性住房制度的思考【摘要】如何完善住房保障体系,为弱势群体提供满足其基本生活所需要的住房,乃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中之重。

本文定义了保障性住房的概念,分析了保障性住房的作用,并对经济适用房、廉租房、公共租赁房当前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概括与分析,结合金融与法制对保障性住房制度的改进与完善进行了探讨,提出了建议。

【关键词】保障性住房;现状问题;完善制度;法制建设1 保障性住房的含义与作用1.1 保障性住房的含义保障性住房是指政府在对中低收入家庭实行分类保障过程中所提供的限定供应对象、建设标准、销售价格或租金标准,具有社会保障性质的住房;又叫政策性住房,主要有经济适用房、廉租房、公共租赁房等几种形式。

1.2 保障性住房的作用分析有利于推进住房保障体系和社会保障体系的建设,调节宏观社会结构。

住房保障体系也属于我国社会保障体系的一部分,它的成熟对于完善社会保障体系,调节宏观社会结构,促进社会稳定具有重要作用。

有利于稳定房地产投资增长,支持房地产业健康发展,进而带动内需增长,推动消费升级。

有利于调控房市,调节房地产市场供求关系,改善供求结构性矛盾,抑制房价的刚性上升,引导房地产市场平稳理性运行。

2 保障性住房现状问题思考2.1 经济适用房存在问题2.1.1 经济适用房群体的错位和越位经济适用房是国家为解决城市中低收入阶层的住房问题而出台的政策。

在我国,经济适用房虽然是面向中低收入人群的,却阴差阳错照顾了中高收入者。

2.1.2 经济适用房准入和退出机制不健全经济适用房只确立了一个简单而粗略的经济适用房建设和交易指导办法,并没有相应地建立一套完备、细致的操作模式、监管办法。

经济适用房在销售过程中面临资格审查,由于机制不完善,无法对申购者进行详细的身份审查,所以申购者可能用虚假资料骗购经济适用住房。

退出机制的制定同样比较迫切。

2.2 廉租房存在问题2.2.1 资金来源和出资主体不明确。

廉租房的三大资金来源,即:地方财政中的廉租住房保障资金;住房公积金增值收益在提取贷款风险准备金和管理费用之后的费用;土地出让净收益中不低于10%的比例用于廉租住房保障基金。

保障性住房建设融资问题及解决办法论文

保障性住房建设融资问题及解决办法论文

保障性住房建设融资问题及解决办法摘要:随着房价不断飙升,而收入却没有明显的增加,住房问题越来越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为解决中低收入的住房问题,国家不断加强保障性住房的建设,而政府最难解决的就是保障性住房建设融资问题,本文就此分析了问题的原因,提了一些建议。

关键词:房价保障性住房建设融资1 保障性住房建设融资的现状及问题住房保障是社会保障体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关系到整个社会的和谐与稳定发展。

保障性住房以政府投资建设为主,以一定的方式对建房机构提供补贴,引导开发商、银行等帮助建设,并以较低的价格向中低收入人群出售或出租。

自从1998年实施房改以后,我国初步建立了以经济适用房、廉租房、限价房、棚房区安置房为主的保障性住房公给体系。

此类住房不以盈利为目的,需求对象支付能力低。

随着城市生活水平的提高,城市人口将进一步增加,根据我国中长期社会经济发展的目标可知2020年城市化水平将达到56%-58%,这就意味着每年城市将新增约1800万左右,再加上城市人口的自然增长,未来我国城镇人口将会逐年增加,同时,中低收入人群的数量也在增加,这将进一步加大政府的财政压力,于是建设保障性住房必须有很好的融资途径,虽然目前政府有一些融资途径,如:①地方政府预算;②土地使用税的10%(扣除开支);③住房公积金(针对职工的免税强制性住房储蓄计划)净收益;④廉租房所得净收入;⑤中央政府拨款及其他资金来源可包括银行贷款、房地产商注资及发行债券。

但还存在如下融资困难的问题。

1.1 廉租房集资困难最大廉租房主要面对的是低收入人群,是由政府组织建设和引导的一批房源,按照家庭的收入和负担能力实行反向递减补助租金,这样政府除了承诺长时间内维持低水平的租金收益外,还必须放弃卖地的收益,并且还承担建设成本,这样给政府造成很大的财政压力。

相比之下,经济适用房及限价房在建成后即可出售,资金回笼快,在政府向开发商给出一定的优惠条件下,一部分开发商为了提高自己的商誉,巩固与政府的关系而参与到政策性住房项目中。

保障性住房建设过程中政府的社会角色探析论文

保障性住房建设过程中政府的社会角色探析论文

保障性住房建设过程中政府的社会角色探析摘要:在目前房价仍然较高的情况下,为了确保每一个公民(尤其是中低收入者)都有房可住,党和政府决定开展社会保障性住房建设。

然而,在保障性住房建设过程中,政府处于何种地位、政府的权力与职责如何等问题是值得进一步研究的。

在本文当中,笔者拟将社会学中社会角色理论作为工具,对以上问题进行研究。

关键词:保障性住房政府社会角色一、社会角色与政府的社会角色(一)社会角色角色本来是戏剧中的词汇,它是戏剧所描绘的,由演员在舞台上所扮演的人物。

演员多根据该人物在生活中的特点,塑造出该角色。

在社会学中,学者们分别从“社会互动”和“社会功能主义”两个角度对角色进行研究。

(二)政府社会角色的“扮演者”1、政府的社会角色示意政府的社会角色是指:政府及其工作人员在社会生活中形成的、与其在社会关系体系中所处的地位相一致的一套行为模式。

在形形色色的社会关系体系当中,政府有其应有的一席之地,有作为其行动指南的权利、义务规范,有其按照规范实施的一套行为模式,并有人们对政府行为的期待。

2、政府社会角色的“扮演者”政府是一国进行公共管理的重要主体,是维持阶级统治和提供社会管理的机关。

在发布行政命令、执行行政管理和维持社会秩序等方面,政府起着不可或缺的作用。

(1)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政府的概念,是指一个国家中央和地方的行政机关。

拿一个全国性的政策的制定与落实来说,制定该政策的是中央政府,而政策的制定又不完全靠中央政府,而需要中央政府根据地方的实际情况制定。

这就离不开地方政府的统计、汇报等工作。

而在政策落实的时候,必须由地方政府与中央政府配合,有地方政府将政策落实到地方。

(2)政府与政府工作人员政府是一个组织,具有抽象性特征,不依靠政府工作人员的行动,政府是无法将政府的社会角色具体的表现出来的。

因此,这里的政府工作人员指的是公务员。

包括行政首长和普通公务员。

二、保障性住房建设过程中政府的社会角色定位(一)何为保障性住房1、保障性住房的概念保障性住房是社会保障性住房的简称,它一般是指政府根据国家相关法律法规以及政策,对该类住房统一规划、统筹,并对该类住房的建造标准和销售价格或租金标准等给予限定,提供给特定的人群使用的住房。

保障性住房设计论文

保障性住房设计论文

保障性住房设计研究(1.辽宁宝地建设有限公司,辽宁,沈阳,110000)(2.沈阳市村镇规划设计研究所,辽宁,沈阳,110000)【摘要】分析了目前保障性住房设计中的要点,总结了在节约土地资源的下,推动经济、人口、资源、环境的协调发展的策略,适度有序地开展保障性住房建设,并有助于人居环境的优化。

【关键词】保障性住房;研究1998 年国家确立了以经济适用房为主的多层次住房供应政策,开始建立以中低收入家庭为对象、具有社会保障性质的经济适用房供应体系。

2008 年全球金融经济危机,国务院出台拯救经济的 4 万亿投资计划,其中将“加快建设保障性安居工程”列为首条,住建部也提出今后 3 年要增加保障房的建设数量。

保障性安居工程住房建设规模以每年倍增的速度扩大。

如何充分利用国家无偿划拨的土地资源,用有限的土地解决更多人口的居住问题对于保障性住房建设至关重要,提高用地效率是行之有效的措施。

本文结合对保障性住房建设的节地策略对保障房的选址及规划设计要点进行了研究。

1 多样化选址中心城区外大规模建设的保障性住房能够快速解决大量居民的居住问题,是近几年普遍采用的选址模式。

短期内存在交通不便、配套不足等问题。

中心城区外选址紧密结合轨道交通站点,可以有效改善选址交通条件。

城市轨道交通是城市中效率最高的出行工具,一个轨道交通站点可等同于 10 个常规公交站点载客量与载客效率。

建议今后的保障性住房居住区以距离轨道交通站点步行距离1.5km 内区域为郊区保障性住房选址的优选区域,3.5km 内 3站内公交车接驳的区域为适宜区域;中心城区内利用城市隙地见缝插针地建设保障性住房,有利于充分利用已有成熟的城市交通与公共配套资源,目前已有少量实践。

这类选址的小区容积率可适当提高,适合租赁性质的保障性住房,如公共租赁住房,便于刚参加工作的年轻人与外来务工人员,满足他们就近工作的需求,节约通勤成本。

而且公共租赁住房具有流转性,2 5年就可能更换一轮住户,始终能保证房源租住给最需要的人群;普通商品房内配建保障性住房,是促进不同阶层混合居住的有效选择策略,目前还未有建成实例。

加强和完善杭州保障性住房建设论文

加强和完善杭州保障性住房建设论文

关于加强和完善杭州保障性住房建设的探讨中图分类号:f293.3 文献标识:a 文章编号:1009-4202(2011)07-000-02摘要近年来,杭州市委市政府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和省委、省政府的决策部署,围绕让杭州老百姓安居乐业的目标要求,始终把解决“住房难”的问题放在保障性住房建设上,扎实推进杭州特色保障性住房建设,本文针对杭州保障性住房的现状、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提出合理的对策和建议,以更好地满足中低收入家庭的基本居住需求和改善中低收入家庭的居住条件。

关键词保障性住房现状问题和对策保障性住房是指政府在对中低收入家庭实行分类保障过程中所提供的限定供应对象、建设标准、销售价格或租金标准,具有社会保障性质的住房。

当前,中国的保障性住房主要包括:廉租住房、经济租赁房、经济适用住房、限价商品房等。

2007—2009年,是实施保障性住房政策力度最强的年份。

期间,国家对保障性住房政策作了适当调整,围绕保增长、保民生、保稳定的总体要求,把住房保障工作列为政府的重要职责。

地方政府也充分认识到保障性住房建设的重要性和紧迫性,不少地方政府开始加大保障性住房建设。

一、杭州保障性住房的现状数据显示,截至2009年底,杭州市区已累计建设廉租住房44万平方米,其中2009年新建廉租房6.98万平方米,累计保障廉租房家庭6520户,实现了对家庭人均收入在低保标准2倍以下低收入住房困难家庭“应保尽保”,限价商品房(拆迁安置房)实现拆迁户安置率90%以上。

2007年至2009年,开工建设大学毕业生公寓、外来务工人员公寓75万平方米,其中2009年开工31.5万平方米。

危旧房改善工程惠及3万多户家庭。

截至2009年底,市区两级财政共投入40多亿元,累计完成危旧房改善面积154.7万平方米,改善后的住房达到“面积小、功能全、质量优”的目标,受益住户3万多户。

2010年8月3日,杭州市建委在全市范围内推广保障性住房全程影像跟踪等做法,对当前的保障性住房质量进行检查。

大学生毕业论文范文城市化进程中的住房问题与解决策略

大学生毕业论文范文城市化进程中的住房问题与解决策略

大学生毕业论文范文城市化进程中的住房问题与解决策略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住房问题成为越来越多大学生关注的焦点。

在城市化进程中,住房供应严重不足,导致大学生毕业后难以找到适合的住房,给他们的生活和就业带来了困扰。

因此,我们需要采取一系列的解决策略来解决这个问题。

一、城市化进程中住房问题的原因城市化进程中住房问题的形成主要有两个原因:一是人口增长导致需求大大超过供应,二是住房开发与城市规划不协调。

首先,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城市人口不断增加,对住房的需求量也在不断增加。

然而,住房供应的增速并没有跟上需求的增长速度,导致住房供应严重不足。

其次,城市住房的开发与城市规划不协调也是住房问题的一个重要原因。

城市发展规划在制定过程中,没有充分考虑到住房需求的变化和发展趋势,导致住房供应与需求之间的差距越来越大。

二、解决城市化进程中住房问题的策略为了解决城市化进程中的住房问题,我们可以采取以下策略:1. 加大住房供应为了满足日益增长的住房需求,政府应该加大对住房的投资,增加住房供应。

可以通过建设新的住房项目、扩大公租房等方式来增加住房的数量,减少市民的住房压力。

2. 提高住房质量除了增加住房的数量,提高住房质量也是解决住房问题的重要方面。

政府和开发商应该加强对住房建设的监管,确保住房的质量和安全。

同时,注重住房的人性化设计,提供更好的居住环境和配套设施,满足人们的实际需求。

3. 实施住房保障政策为了解决低收入大学生的住房问题,政府可以实施住房保障政策。

通过建立低收入人群住房保障制度,帮助低收入人群解决住房问题。

可以采取租金补贴、低价出售住房等方式,减轻低收入家庭的住房压力。

4. 推动联合租房大学生可以通过联合租房的方式来解决住房问题。

联合租房不仅可以降低个人的租房成本,还可以提高居住的舒适度和便利性。

政府可以在租赁市场上提供相关的政策支持,鼓励大学生联合租房。

5. 加强城市规划与住房开发的协调为了解决城市化进程中住房问题,必须加强城市规划与住房开发的协调。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关于保障性住房设计的几点思考摘要:随着住宅市场的发展与完善,保障性住房的建设日渐成为国家住房政策的重点。

本文将从概念及分类入手,结合保障性住房的实施意图,对我国今后保障性住房建设的法律法规及设计思路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一些合理化建议,来探索高效可行的保障性住房政策。

关键字:保障性住房;规划配建;套型设计abstract: with the development and improvement of the residential market, the construction of affordable housing is becoming the focus of the national housing policy. this paper will start with the concept and classification, compare with the intent of the affordable housing implementation, the laws and regulations of the construction of affordable housing in the future design ideas, and some reasonable suggestions to explore efficient and viable affordable housing policy.key words: affordable housing; planning peijian; layout design中图分类号tu113.5+41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2104(2012)随着我国经济建设的发展,国力逐渐增强,民生问题越来越值得关注。

住房问题则是重要的民生问题,而保障性住房更关乎经济的稳定和社会的和谐发展。

党中央、国务院始终把改善群众居住条件作为城市住房制度革新和房地产业发展的根本目的。

因此大规模实施保障性安居工程具有重要意义。

如何确立和完善我国保障性住房建设的法律法规及设计方法,越来越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

一.保障性住房的概念及分类社会保障性住房是我国城镇住宅建设中较具特殊性的一种类型住宅,它通常是指根据国家政策以及法律法规的规定,由政府统一规划、统筹,提供给特定的人群使用,并且对该类住房的建造标准和销售价格或租金标准给予限定,起社会保障作用的住房。

主要包括:廉租住房、公共租赁住房、经济适用住房、定向安置房、两限商品房、安居商品房等。

这里主要介绍一下廉租住房、公共租赁住房和经济适用住房。

1.廉租房:是政府或机构拥有,用政府核定的低租金租赁给低收入家庭。

低收入家庭对廉租住房没有产权,是非产权的保障性住房。

廉租房是只租不售,出租给城镇居民中最低收入者。

在房价疯涨、经济适用房走入困境、百姓居住难的背景下,廉租房便成为了社会关注的焦点,能成为了低收入家庭住房的“救命草”。

2.公共租赁住房:指通过政府或政府委托的机构,按照市场租价向中低收入的住房困难家庭提供可租赁的住房,同时,政府对承租家庭按月支付相应标准的租房补贴。

其目的是解决家庭收入高于享受廉租房标准而又无力购买经济适用房的低收入家庭的住房困难。

这个概念正好被定格在新出炉的“租赁型经济适用房”。

经济适用房以租代售,可以说是将经济适用房变成“扩大版的廉租房”。

3.经济适用住房:是指政府以划拨方式提供土地,免收城市基础设施配套费等各种行政事业性收费和政府性基金,实行税收优惠政策,以政府指导价出售给有一定支付能力的低收入住房困难家庭。

这类低收入家庭有一定的支付能力或者有预期的支付能力,购房人拥有有限产权。

经济适用房是具有社会保障性质的商品住宅,具有经济性和适用性的双重特点。

经济性是指住宅价格相对于市场价格比较适中,能够适应中低收入家庭的承受能力;适用性是指在住房设计及其建筑标准上强调住房的使用效果,而非建筑标准。

二.保障性住房的选址规划及配建比例。

首先在选址规划时应考虑噪声、有害物质、电磁辐射和工程地质灾害、水文地质灾害等的不利影响。

宜临近城市的公共交通站点,便于居民出行。

应结合所在区域的发展规划及产业布局,合理控制规模,方便居民就业。

同时,教育、医疗、文化、体育、商业等人流较为集中的配套公共服务设施,应综合考虑与市政、交通的关系,妥善处理人流、车流,并应综合设置公共停车场。

对于商品房配建保障房的比例由于各个地方的要求不一样,这里以石家庄为例。

根据《石家庄市市区配建保障性租赁住房实施细则》中的规定,自2011年3月1日起,市区挂牌出让的商品住房用地新上项目,须按照项目总建筑面积10%(5%为廉租住房、5%为公共租赁住房)以上的比例配建保障性租赁住房。

细则还规定,配建保障性租赁住房是指在新建普通商品住房、经济适用住房、城中村改造、旧城改造等住房建设项目中按一定比例配建的廉租住房和公共租赁住房。

其中,廉租住房的单套建筑面积不低于30平方米,不高于50平方米;公共租赁住房的单套建筑面积不低于30平方米,不高于60平方米;均以40平方米左右为主。

三.保障性住房的套型设计及精细化处理由于保障房的面积比普通商品房的面积要小,因此在设计上要根据具体情况适当调整设计思路。

尤其是廉租房和公租房,面积的上限有着严格的限制。

以廉租房为例,细则要求其建筑面积不得超过50m2,如果是多层住宅面积还较容易控制,可以设计成一梯四户的板式住宅,其户型与普通商品房较为接近,户型的舒适度也好,比较受欢迎。

但是对于现阶段土地资源越来越稀缺,开发商会尽量提高地块的容积率,这就要求保障房在用地面积最小的情况下保证建筑面积,因此高层甚至超高层保障房就应运而生。

对于高层住宅尤其是18层以上住宅我们都很熟悉,以一梯四户为例,每户的公摊面积几乎快占到户型面积的20%左右。

如果要设计廉租房的话,每户实用面积还不到30m2,这样对于有两室要求的户型就很难设计,房间的尺寸都很小,甚至达不到规范的要求。

因此,对于高层或超高层的保障房,必须通过增加每层的户数来减少每户的公摊。

这样一层十户甚至十几户到二十多户的楼型就出现了。

由于保障房同样有采光要求,当户型多了以后如果保证每一户都有采光,那么板式住宅就不在适用了。

所以点式高层就成为保障房的主流。

在户型设计上,保障房的设计与普通商品房也有区别。

以《河北省保障性住房设计导则》为例,对于廉租房,每套住房应设卧室、起居室、厨房、卫生间等基本空间,卧室可兼起居。

廉租房的套型面积应控制在30m2~50m2之间。

对于30m2~40m2之间的居住空间为1~2个。

40m2~50m2之间的居住空间为2~3个。

其各种功能空间的使用面积应符合《住宅设计规范》。

公共租赁住房则分为住宅类公共租赁住房和宿舍类公共租赁住房。

对于住宅类公共租赁住房其套型面积应控制在40m2~60m2,其各种功能空间的使用面积应符合下列规定:1)卧室:双人≥7m2单人≥5m22)起居室:≥7m23)兼起居室的卧室:≥9m24)厨房:3m25)卫生间:≥2.5m2宿舍类公共租赁住房应按套型设计,每套住房应设居室、卫生间、简厨等基本空间,并满足就餐、储藏、洗衣等功能。

其套型分为单居套和多居套两种,套型面积满足单居套≤35m2、多居套≤45m2。

各种空间的使用功能应符合下列规定:1)居室:满足起居、睡眠、学习等功能。

2)卫生间:应设置洗浴器、便器、洗面器三件卫生洁具,可结合洗衣机一并设置。

3)简厨:可不使用燃气,应配置电热炉灶、洗涤池、排油烟机等设施。

经济适用房的各种功能空间的使用面积应符合《住宅设计规范》,其套型建筑面积应控制在65m2以内。

对于套型的精细化设计要求保障性住房的单元平面设计应根据住房套数、套型标准、层数等条件统筹考虑,公共交通核、走廊及设备管井布局应紧凑合理,在满足各类规范及使用功能的前提下,尽量减小面积,提高使用面积系数,保障性住房标准层使用面系数宜控制在70%以上。

保障性住房的套内设计应做到分区合理,布局紧凑,流线便捷,倡导套内功能空间的复合利用,提高套内空间的使用效率。

此外,保障性住房套型设计宜考虑实用功能的灵活性和可变性,通过结构墙体、设备管线的合理布置及空间的组合来实现户内功能空间的互用与分合,以适应多种居住形态。

在室内环境上保障房同样对日照、采光、通风及噪声有要求。

首先是日照,廉租房和经济适用房每套住房应至少有一个居住空间满足当地日照标准。

公共租赁住房半数以上套型至少有一个居住空间满足当地日照标准。

采光上要求厨房、起居室、使用燃气的厨房应有直接采光、自然通风,窗地面积比不应小于1/7。

在通风上要求卧室、起居室应有与室外空气直接流通的自然通风。

单朝向住宅应采取通风措施。

采用自然通风的卧室、起居室、明卫生间通风开口面积不应小于该房间地面面积的1/20。

使用燃气的厨房通风开口面积不应小于该房间地面面积的1/10,并不得小于0.6m2。

无外窗的卫生间应设机械通风换气设施,并设置有防回流构造的排气通风道。

此外,保障性住房的节能必须符和国家及地方的规范及标准。

四.结语保障性住房建设是一项重大的民生工程,也是完善住房政策和供应体系的必然要求。

我国的房产业还属尚未成熟,供需比例还属于调整阶段,如何保障国民的住房需求是当前中国政府面临的一个棘手问题。

基于当前形式,重要的是要认清,城市的房屋建设只是经济发展的一块跳板,而不能将其发展速率完全归功于房地产业的鼎旺发达,切实可行的公共住房满足更多人的利益,同时递进式的制定符合我国国情的保障性住房政策,是扩大内需、改善民生最切实可行的途径,从而使各地区都能保持稳步、均衡的经济发展步伐,并向构建和谐社会的道路前行。

参考文献:[1]中华人民共和国住房与城乡建设部.建保(2010)91号,关于做好住房规划编制工作的通知(s).北京:2010[2]河北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河北省保障性住房设计导则》。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