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制剂质量标准研究0529

合集下载

中药行业的中药制剂质量标准与评价

中药行业的中药制剂质量标准与评价

中药行业的中药制剂质量标准与评价中药制剂是中药行业的重要产品之一,对于确保中药的疗效和安全性具有重要意义。

为了保证中药制剂的质量,制定中药制剂质量标准是必不可少的。

本文将介绍中药制剂质量标准的相关内容,并探讨中药制剂质量的评价方法。

一、中药制剂质量标准中药制剂质量标准是中药行业制定的用于评价和判断中药制剂质量的规范性文件,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内容:1. 药材质量要求中药制剂的质量直接受到原材料药材的影响,因此中药制剂质量标准中必须包括对药材质量的要求。

药材质量要求主要包括外观、色泽、味道、含量等指标。

2. 制剂工艺要求中药制剂的制备过程需要遵循一定的工艺要求,制剂工艺要求主要包括原料的配比、制剂的加工方法、加工工艺参数等。

3. 质量控制指标中药制剂质量标准中还应包括对制剂的质量控制指标的要求。

质量控制指标主要包括含量测定、理化性质、微生物限度和重金属含量等指标。

二、中药制剂质量评价方法中药制剂的质量评价是保证中药制剂质量的重要环节,常见的中药制剂质量评价方法有以下几种:1. 含量测定含量测定是评价中药制剂质量的一种常用方法。

通过测定制剂中有效成分的含量,判断其是否满足质量标准的要求。

含量测定常用的方法有高效液相色谱法、气相色谱法等。

2. 理化性质测定理化性质测定也是中药制剂质量评价的重要手段之一。

通过测定制剂的溶解度、比重、pH值等物理化学性质,判断制剂的质量是否符合标准要求。

3. 微生物限度检验中药制剂中微生物的污染是制剂质量的重要影响因素之一。

微生物限度检验是评价中药制剂质量的常用方法,通过检验制剂中的细菌、霉菌、大肠菌群等微生物的限度,判断其是否超出标准要求。

4. 化学成分鉴别中药制剂中的化学成分是其疗效的重要依据。

通过对制剂中化学成分的鉴别和定量分析,可以判断制剂的质量是否符合标准要求。

三、中药制剂质量标准与评价的意义中药制剂质量标准和评价具有以下几方面的意义:1. 保证中药制剂的质量中药制剂质量标准的制定和评价方法的应用,可以确保中药制剂的质量符合标准要求,推动中药制剂的质量提升。

中药制剂的质量标准

中药制剂的质量标准

中药制剂的质量标准中药制剂是指通过中药材的加工制备而成的药品,是中医药传统的重要形式之一。

中药制剂的质量标准是保障中药制剂质量安全、有效的重要依据,也是中药制剂生产、质量控制和质量评价的基础。

中药制剂的质量标准主要包括性状、理化指标、微生物指标、污染物限量、药效成分含量等方面。

首先,中药制剂的性状是指中药制剂在外部形态、色泽、气味、味道等方面的特征。

性状的观察需要使用肉眼或辅助工具,通过肉眼观察或简单的仪器测定来判断中药制剂的性状是否符合要求。

其次,中药制剂的理化指标是指中药制剂在含量测定、溶解度、比旋度、水分含量、挥发性物质残留量等方面的指标。

这些指标可以通过化学分析、色谱分析、光谱分析等仪器方法来进行测定,以保证中药制剂的质量符合要求。

另外,微生物指标是评价中药制剂是否符合卫生要求的重要指标之一。

微生物指标包括细菌总数、霉菌和酵母菌数、大肠杆菌和金黄色葡萄球菌等有害微生物的检查。

通过微生物指标的检测,可以判断中药制剂是否受到微生物污染,从而保证中药制剂的安全性。

此外,污染物限量是指中药制剂中有毒有害物质的限量要求,包括重金属、农药残留、霉菌毒素等。

这些物质对人体健康有潜在危害,因此需要对中药制剂中的污染物进行严格控制,以确保中药制剂的安全性。

最后,药效成分含量是评价中药制剂疗效的重要指标。

中药制剂的药效成分含量需要符合药典或制剂标准的要求,以保证中药制剂的疗效和稳定性。

综上所述,中药制剂的质量标准涉及性状、理化指标、微生物指标、污染物限量、药效成分含量等多个方面。

只有严格按照这些标准要求进行生产、质量控制和质量评价,才能保证中药制剂的质量安全、有效,为人们的健康提供保障。

中药行业工作中的中药制剂质量标准与评价

中药行业工作中的中药制剂质量标准与评价

中药行业工作中的中药制剂质量标准与评价中药制剂作为中药行业的核心产品之一,其质量标准与评价一直是行业中的重要议题。

本文将从中药制剂的定义、质量标准的制定以及评价方法的选择等方面,探讨中药行业工作中的中药制剂质量标准与评价。

一、中药制剂的定义中药制剂是将中药材经过提取、加工等一系列工序后制成的具有一定剂型的中药制剂。

中药制剂的种类繁多,包括颗粒剂、丸剂、散剂、片剂等。

不同种类的中药制剂在质量标准和评价方法上可能存在差异,但它们都应符合一定的质量要求,以确保其疗效和安全性。

二、质量标准的制定中药制剂的质量标准是根据中药特有的药理作用、临床应用经验以及现代科学研究成果综合而得出的。

质量标准的制定需要考虑中药制剂的组成、性状、含量、控制指标等方面的要求。

1. 组成要求中药制剂的组成要求包括主要药材和辅料的选择、加工方法等。

主要药材应符合中药典规定的质量要求,并且符合临床应用的需要。

辅料的选用应符合国家相关标准,并确保对中药制剂的质量和稳定性不产生负面影响。

2. 性状要求中药制剂的性状要求包括外观、色泽、气味等指标。

这些指标可以通过观察与嗅觉等方法进行评价,目的是检查中药制剂是否符合规定的要求,例如颜色是否正常、气味是否异味等。

3. 含量要求中药制剂的含量要求是指药物所含活性成分的含量范围。

根据中药的特点,含量要求通常为一定范围,以兼顾药效与安全性。

含量要求的确定需要综合考虑中药材的特性、疗效以及临床应用经验等因素。

4. 控制指标中药制剂的控制指标是用于评价其质量的定量指标。

控制指标通常包括官能检查、理化指标、微生物指标等。

制定控制指标时需要参考国家相关标准以及中药制剂的特点进行综合考量,确保评价准确可靠。

三、评价方法的选择中药制剂的评价方法多种多样,可以根据其特点和需要选择合适的评价方法。

常见的评价方法包括质量分析、药效学研究、安全性评价等。

1. 质量分析质量分析是对中药制剂中活性成分含量的定量分析,可以通过色谱法、质谱法、光谱法和显微镜等方法进行分析。

中药制剂质量标准的研究

中药制剂质量标准的研究

准标业企�二�
性学科 �
性展进 � 性威 权 �
�性特下如有具 又身本�时同的质性述上品药证保在准标量质而 。性控可及性定稳、性效有、性全安具应品药
征 特的 准 标 量 质 、 三
定稳艺工备制�三�
定稳料原�二� 定固成组物药�一�
提 前 的 准标 量 质 定 制 、 四
。据依和考参供提准 标量质定制为�料资献文的面方制控量质及究研学 效药的关有治主能功与、料资献文的质性化理及分 成学化要主的味药中方组阅查�成组方处据根 料资关有阅查、2
粒 颗 茶 时 午 剂 粒 颗�
。辛、苦微味�气香片冰有�色黄 棕显后衣包去除片衣包或片素�片衣包或片素为品本 片毒解黄牛剂片� 。辣麻味�香气�末粉的色黄淡至色白黄为品本 散 真 玉 剂 散� 。辛、苦后而甘 味�微气�丸蜜大或丸蜜小的色黑至色褐深为品本�丸宫暖附艾 丸蜜� 。苦、甜微味�香气�丸水的色棕黄至色棕灰为品本�丸气化香沉 丸 水� 剂 丸�
。�容内分部这有应中料资报申但�略 可法制种品密保。�等值HP、力压、度温、间时如�件条术技的 制控出列应�艺工键关的响影有量质对�艺工单简的理处药味各 。�料辅、引药括包�味少多共物药中方处述叙要主下项法制�
法制 、 三
。等 色啡咖、色黄肉、色黄土、黄青如�语术的同不解理地各用 免避泽色。号分用后态形、色颜时写书�主为色红以�色红 棕如�主为者后以时写描�的合组调色种二以如泽色剂制� 。味气及色颜的芯丸后衣包去除述 描再�色衣包述描先�衣包液出煎或粉石滑、砂朱用如剂丸 �泽色的物容内后囊胶去除明写应剂囊胶硬�味气及色颜的 芯丸、芯片气、形外、色颜按�况情观直的后装包去除� 。等味气、状形、态形、色颜的品成指状 性的剂制。况情量质其映反步初能�状性的剂制定规中准标 量质故�致一本基是该应状性的品成则定恒艺工�证保量质 料原。关有艺工及量质料原的料投与往往状性的剂制种一� 状性、四

第七章中药制剂质量标准研究0529ppt-PowerPo

第七章中药制剂质量标准研究0529ppt-PowerPo
用法 如用温开水送服的内服药,则写“口服”; 如需用其它方法送服的应写明。 除特殊需要明确者 外,一般不写饭前或饭后服用。
用量 为常人有效剂量;儿童使用或以儿童使用为 主的中药制剂,应注明儿童剂量或不同年龄儿童剂 量 。毒剧药要注明极量。
不同的功能主治 ,用法用量也不同,须逐一写明。
十一、注意
包括各种禁忌,如孕妇及其他疾患和体质方面的禁忌、 饮食的禁忌或注明该药为毒剧药等。
糖浆剂川贝枇把糖浆 本品为棕红色的粘稠液体;气香,味甜、微苦、 凉。
合剂(口服液)小建中合剂 本品为棕黄色的液体;气微香,味甜、 微辛。中药口服液一般均有颜色,且难以达到澄明,性状描述时应予 注意。
滴丸剂满山红油滴丸 本品为黄棕色的滴丸;有特异香气。
胶囊剂 龟龄集 本品为胶囊剂,内容物为棕褐色;气香异,味咸。
第七章
中药制剂质量标准的研究
第一节 中药制剂质量标准的主要内容
质量标准是新药研究中重要组成部分。中药制
剂的质量标准共包括名称等十余项内容。质量标
准的书写具规范的格式,具体要求参照《中华人
民共和国药典》 (现行版)。其内容如下:
一、名称 六、检查
十一、注意
二、处方 七、浸出物测定 十二、规格
三、制法 八、含量测定
荧光鉴别
(三)色谱鉴别
在复方制剂中最常用的是薄层色谱鉴别。
1、中药制剂中有与《中国药典》收载品种的同 一 药味,一般尽可能采用与药材相同条件进行薄层色谱 鉴别,描述也应统一。有些处方由于某些药味干扰, 难以统一或虽无干扰,但在同一薄层板上可实现同时 检出几味药使操作简单,可采用其他条件。
2、薄层色谱鉴别中如利用上项鉴别剩余的供试品溶 液,可不再重复写其供试品溶液制备方法,可先 写对照品(或对照药材)溶液的制备方法,再写 “照薄层色谱法(附录X页)”试验之后,写 “吸取鉴别(X)项下的供试品溶液与上述对照 品(或对照药材)溶液各Xul”;而用上项鉴别的 滤液(溶液)或药渣,再进行处理后才制成供试 品溶液的,应首先描述其处理方法。

中药制剂的质量标准制定与质量控制研究

中药制剂的质量标准制定与质量控制研究

中药制剂的质量标准制定与质量控制研究作者:李丹来源:《现代养生·下半月版》 2019年第2期【摘要】中药制剂的成分比较复杂,对其必须制定相应的质量标准,做好质量控制,才能保障其疗效和安全性。

本论文主要是对中药制剂的质量标准制定的相关问题进行分析探讨,同时有针对性的介绍了质量控制的相关办法,力争能保障中药制剂的安全、有效及质量可控。

【关键词】中药制剂;质量标准;制定;质量控制中药制剂是指按照相应处方,对中药原材料进行加工制作成相应的药品,用于疾病的防治与治疗。

当前因多方面的因素,我国中药制剂的质量标准不够完善与合理,对于临床治疗效果没有相应的判定。

随着现代医学的发展实践来看,必须对中药制剂的质量标准和质量控制进行完善,确保药品的治疗效果。

1 中药制剂的质量标准制定中药制剂质量标准是在中药制剂的生产当中,各部门都必须按规定执行,凡正式批准生产的中药制剂均应制定质量标准。

药品是特殊商品,其真伪、优劣直接关系到人民的健康与安全。

要保证药品的安全、有效,必须做到有法可依、有章可循。

1.1 制定中药制剂质量标准的前提和原则制定中药制剂质量标准的前提是:处方组成固定,原料质量稳定,制备工艺确定。

处方药昧数、各药味的用量及炮制规格、原辅料的质量、制备工艺等是制定中药制剂的直接依据,对中药制剂的生产、评价、选用具有决定性作用。

因此,在制定中药制剂质量标准前,处方组成必须固定不变,原辅料必须都有质量标准或己制定质量标准,并已优选出适合于中试以上生产规模的制备工艺。

在获得真实、准确的处方组成后,用符合各自标准的原辅料投料,按确定的优选工艺生产,在这种前提下,方可对中试或中试以上规模制得的样品进行实验设计和质量标准研究。

药品的本质属性是安全性与有效性,因此,制定中药制剂质量标准必须坚持质量第一的方针,充分体现药品质量标准。

1.2 制定中药制剂质量标准的一般程序和要求中药制剂质量标准研究是中药新药研究的主要内容,它是根据中药新药的类别,按照现行的《药品注册管理办法》的要求所进行的一项技术研究工作。

中药制剂的质量标准制定与质量控制研究

中药制剂的质量标准制定与质量控制研究

中药制剂的质量标准制定与质量控制研究1. 引言1.1 研究背景中药制剂的质量标准制定与质量控制研究一直是中药领域中的重要课题。

随着世界范围内对中药制剂质量安全的重视,研究中药制剂的质量标准制定与质量控制成为中药产业发展的关键环节。

当前,我国中药制剂的质量标准制定及质量控制技术相对滞后,存在标准不统一、质量控制技术不规范等问题,影响了中药制剂的市场竞争力和国际声誉。

对中药制剂的质量标准制定与质量控制进行深入研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从研究角度来看,中药制剂的质量标准制定与质量控制是一个多学科交叉的研究领域,需要在中医药学、化学、药学等领域共同努力。

通过对中药制剂的质量标准制定方法、质量控制技术等方面进行研究,可以为提高中药制剂的质量提供科学依据,保障中药制剂的疗效和安全性。

通过对中药制剂质量标准制定与质量控制现状、挑战及未来发展方向的分析,可以为我国中药产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有益参考。

1.2 研究目的中药制剂的质量标准制定与质量控制研究的目的主要是为了提高中药制剂的质量水平,保障中药制剂的安全有效性,促进中药产业的健康发展。

通过研究中药制剂的质量标准制定方法和质量控制技术,可以为制定更科学合理的中药制剂质量标准提供参考依据,进一步规范和强化中药制剂的生产质量管理,确保中药产品符合规范要求。

研究中药制剂的质量标准制定和质量控制也有助于提升中药制剂的市场竞争力,增强消费者对中药产品的信任感,提高中药产业的整体形象和声誉。

深入探讨中药制剂质量标准与质量控制之间的关系,可以帮助厘清二者的内在联系,为完善中药制剂的质量管理体系提供指导和参考。

中药制剂的质量标准制定与质量控制研究的目的是为了推动中药产业的规范化发展,提升中药制剂的品质和竞争力,保障中药产品的质量安全,促进中药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1.3 研究意义中药制剂的质量标准制定与质量控制研究对于中药行业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随着中药制剂在临床应用中的广泛推广,其质量安全问题日益凸显。

中药制剂的制备工艺及质量标准研究

中药制剂的制备工艺及质量标准研究

中药制剂的制备工艺及质量标准研究研究方案:背景和目的:中药制剂作为传统中医药疗法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丰富的临床实践经验和显著的疗效。

然而,由于制备工艺和质量标准的缺乏,中药制剂在一定程度上存在着质量不稳定、生产工艺复杂等问题。

本研究旨在探索中药制剂的制备工艺及质量标准,以提高其质量稳定性和临床应用水平。

研究方法:1. 确定研究对象:选择3种常用中药制剂(如川芎胶囊、通心络胶囊、复方甘草片)作为研究对象。

2. 研究组分和工艺:确定每种中药制剂中的有效成分,并对常见的制剂工艺进行调研和总结。

3. 方案实施情况:a. 实验组设定:将每种中药制剂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实验组采用新制备工艺,对照组采用传统制备工艺。

b. 制备工艺优化:根据实验组的情况,对制备工艺进行逐步优化,包括原料选择、提取工艺、合理配伍等方面。

c. 质量标准研究:确定中药制剂的质量指标,并建立相应的检测方法和评价体系。

d. 质量稳定性研究:在不同贮存条件下,通过一定时间间隔对中药制剂进行质量稳定性研究。

4. 数据采集与分析:a. 实验数据采集:采集中药制剂制备过程中的各项数据,包括原料重量、提取时间、提取温度等指标。

b. 质量分析数据采集:通过药材评价、有效成分含量测定等,对中药制剂的质量进行分析。

c. 数据整理与分析:对采集到的数据进行整理并导入统计软件进行分析,包括方差分析、回归分析等。

5. 结论:a. 根据实验结果分析优化后的制备工艺与传统工艺之间的差异,总结出制备工艺对中药制剂质量的影响情况。

b. 建立中药制剂的质量标准,指导企业生产和质量控制。

c. 提出新的观点和方法:根据数据分析结果和已有研究成果,为中药制剂的制备工艺及质量标准提供新的改进方向和探索思路。

d. 结论对实际问题的解决提供有价值的参考:通过研究结果,提出可行性建议,以解决实际生产中药制剂过程中遇到的问题。

结论:本研究通过对中药制剂的制备工艺及质量标准进行研究,结合实验数据采集和分析,提出了以下结论:1. 制备工艺优化可以显著提高中药制剂的制剂质量和稳定性。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合剂(口服液)小建中合剂 本品为棕黄色的液体;气微香,味甜、 微辛。中药口服液一般均有颜色,且难以达到澄明,性状描述时应 予注意。 滴丸剂满山红油滴丸 胶囊剂 龟龄集 酒剂舒筋活络酒 酊剂 本品为黄棕色的滴丸;有特异香气。
本品为胶囊剂,内容物为棕褐色;气香异,味咸。 本品为棕红色的澄清液体;气香,味微甜,略苦。
制剂色泽如以二种色调组合的,描写时以后者为主,如棕 红色,以红色为主,书写时颜色、形态后用分号。色泽避免 用各地理解不同的术语,如青黄、土黄色、肉黄色、咖啡色 等。
外用药及剧毒药不描述味。
丸剂 水丸
各种剂型描述举例如下:
沉香化气丸:本品为灰棕色至黄棕色的水丸;气香,味微甜、苦。
蜜丸 艾附暖宫丸:本品为深褐色至黑色的小蜜丸或大蜜丸;气微,味 甘而后苦、辛。
六、检查
先描述通则规定以外的的检查项目,其他应符合XX剂 型下有关规定(附录X)。 通则规定的检查项目要列出具体数据的,或通则规定 以外的检查项目,其描述次序为相对密度、PH值、乙醇 量、总固体、干燥失重、水中不溶物、酸不溶物、重金 属等。 如对通则中某项检查有特殊规定的,如小金丸可写 “除溶散时限不检查外,其他应符合丸剂项下有关的各 项规定(附录IA)。
2、薄层色谱鉴别中如利用上项鉴别剩余的供试品溶 液,可不再重复写其供试品溶液制备方法,可先 写对照品(或对照药材)溶液的制备方法,再写 “照薄层色谱法(附录X页)”试验之后,写“吸 取鉴别(X)项下的供试品溶液与上述对照品(或 对照药材)溶液各Xul”;而用上项鉴别的滤液 (溶液)或药渣,再进行处理后才制成供试品溶 液的,应首先描述其处理方法。 此外,高效液相色谱很少直接用于中药制剂的 鉴别,气相色谱适宜于制剂中含挥发性成分的药 材鉴别。
五、鉴别 鉴别方法包括显微鉴别、理化鉴别。编 写顺序为:显微鉴别、一般理化鉴别、色谱 鉴别。 (一)显微鉴别 应突出描述易察见的特征。
(二)一般理化鉴别 一般鉴别反应,如《中国药典》附录中已有规定,照 《中国药典》附录方法。 样品配成供试溶液,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荧光鉴别
(三)色谱鉴别 在复方制剂中最常用的是薄层色谱鉴别。 1、中药制剂中有与《中国药典》收载品种的同 一药味,一般尽可能采用与药材相同条件进行薄层 色谱鉴别,描述也应统一。有些处方由于某些药味 干扰,难以统一或虽无干扰,但在同一薄层板上可 实现同时检出几味药使操作简单,可采用其他条件。
3、处方药味的排列 根据中医理论,按“君、臣、佐、使”顺序排列, 书写从左到右,然后从上到下。 4、处方中的炮制品写法 处方中药材不注明炮制要求的,均指净药材(干 品);某些剧毒药材生用时,冠以“生”字,以引起重 视;处方中药材属炮制品的,一般用括号注明,与药典 方法不同的,应另加注明。 5、处方量 处方中各药材的量一律用法定计量单位,重量以“g” 为单位,容量以“ml”为单位,全处方量应以制成1000 个制剂单位的成品量为准。
第一节
中药制剂质量标准的主要内容
质量标准是新药研究中重要组成部分。中药 制剂的质量标准共包括名称等十余项内容。质量 标准的书写具规范的格式,具体要求参照《中华 人民共和国药典》 (现行版)。其内容如下:
一、名称
二、处方 三、制法 四、性状 五、鉴别
六、检查
七、浸出物测定 八、含量测定 九、功能与主治 十、用法与用量
制法中药材粉末的粉碎度用“粗粉”、“中粉”、“细粉”、 “极细粉”等表示,不列筛号。
一般一个品名收载一个剂型的制法;蜜丸可并列收载水蜜丸、 小蜜丸与大蜜丸;制备蜜丸的炼蜜量要考虑各地气候、习惯等不 同,应规定一定幅度,但规定幅度不应过大,以免影响用药剂量。 单味制剂如属取原料直接打粉或直接投料,按常规方法制作的, 不需经过各种处理的,可不列制法,如珍珠粉胶囊。
四、性状
一种制剂的性状往往与投料的原料质量及工艺有关。原料 质量保证,工艺恒定则成品的性状应该是基本一致,故质量 标准中规定制剂的性状,能初步反映其质量情况。制剂的性 状指成品的颜色、形态、形状、气味等。 除去包装后的直观情况,按颜色、外形、气味依次描述; 片剂、丸剂如有包衣的还 应描述除去包衣后的片芯、丸芯 的颜色及气味,硬胶囊剂应写明除去胶囊后内容物的色泽; 丸剂如用朱砂、滑石粉或煎出液包衣,先描述包衣色,再描 述除去包衣后丸芯的颜色及气味。
三、制法
制法项下主要叙述处方中药物共多少味(包括药引、辅料)。 各味药处理的简单工艺,对质量有影响的关键工艺,应列出控制 的技术条件(如时间、温度、压力、 PH值等)。保密品种制法可 略(但申报资料中应有这部分内容)。 属于常规或《中国药典》已规定的炮制加工品,在制法中不需 叙述,特殊的炮制加工可在附注中叙述。
散剂玉真散 本品为黄白色至淡黄色的粉末;气香,味麻辣。
片剂牛黄解毒片 本品为素片或包衣片,素片或包衣片除去包衣后显棕 黄色;有冰片香气,味微苦、辛。
颗粒剂 午时茶颗粒 本品为棕色的颗粒;气微香,味甜、微苦。 锭剂 紫金锭 味辛而苦。 本品为暗棕色至褐色的长方形或棍状的块体;气特异,
煎膏剂二冬膏 本品为棕黄色稠厚的半流体;味甜,味苦。 糖浆剂川贝枇把糖浆 凉。 本品为棕红色的粘稠液体;气香,味甜、微苦、
颠茄酊 本品为棕红色或棕绿色的液体;有微臭。
流浸膏及浸膏剂甘草流浸膏 本品为棕色或红褐色的液体;味甜, 略苦涩。甘草浸膏 本品为棕褐色固体,有微弱的特殊臭气和持久 的特殊甜味;遇热软化易吸潮。
膏药狗皮膏 本品为摊于兽皮或布上的黑膏药。
橡胶膏剂伤湿止痛膏 芳香。 本品为淡黄绿色至淡黄色的片状橡皮膏;气
十一、注意
十二、规格 十三、贮藏
一、名称 包括中文名、汉语拼音;
二、处方
1、成方制剂应列处方 单味制剂为单一药味,故不列处方,而在制法中说明药味及其份量; 制剂中使用的药引、辅料及附加剂一般不列入处方中,在制法中加以说 明。 2、处方中的药材名称 凡国家标准已收载的药材,一律采用最新版规定的名称。地方标准 收载的品种与国家药品标准名称相同而来源不同的,应另起名称。国家 药品标准未收载的药材,应采用地方标准收载的名称,应另加注明。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