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素及化合物的性质
主族元素与化合物:主族元素的性质

主族元素与化合物:主族元素的性质主族元素是指周期表中第1A、2A、13A、14A、15A、16A和17A 族元素,它们在周期表的左边和右边分别排列。
主族元素由于其特殊的电子排布和化学性质,对于构建化合物和影响自然界中的化学反应具有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探讨主族元素的性质以及它们在化合物中的角色。
第一部分:主族元素的共性特点主族元素有一些共同的性质,这使得它们在化学反应和化合物中表现出相似的行为。
首先,主族元素的原子半径逐渐增大,电子云层扩展,电子层中的电子数也逐渐增加。
这导致了主族元素的金属特性逐渐增强,反应活性趋于降低。
其次,主族元素的化合价通常等于其主量子数,这意味着它们倾向于与其他元素形成离子化合物。
不同主族元素的化学性质差异较大,但它们都有稳定的气体状态,如氦气(He)和氖气(Ne),这是由于它们的价层填充完全。
第二部分:主族元素的性质1. 第1A和第2A族元素(碱金属及碱土金属)这些元素反应活泼,常以氢氧化物的形式存在于自然界中。
它们的化合物通常是离子化合物,如氢氧化钠(NaOH)和氢氧化钙(Ca(OH)2)。
这些化合物在工业生产中具有重要的应用。
2. 第13A族元素(铝和硼等)铝是一种常见的主族元素,常以氧化铝(Al2O3)的形式存在于矿石中。
硼是另一种重要的主族元素,常用于制造玻璃和防火材料等。
3. 第14A族元素(碳和硅等)碳是生命的基础,而硅则是地壳中的主要元素之一。
碳的特殊性质使得它能形成大量的化合物,包括有机化合物和无机化合物。
硅是一种非金属元素,广泛应用于电子工业中。
4. 第15A族元素(氮和磷等)氮是空气中的主要成分之一,它的化合物在化肥工业和生物化学中具有重要的应用。
磷是生命中不可或缺的元素之一,广泛应用于农业和医药领域。
5. 第16A族元素(氧和硫等)氧是生命中必不可少的元素,广泛参与燃烧和氧化反应。
硫在自然界中以硫化物的形式存在,广泛应用于制备药物和化学工业中。
6. 第17A族元素(氯和溴等)氯是一种强氧化剂,广泛用于消毒和水处理等领域。
元素和化合物的基本概念

元素和化合物的基本概念元素和化合物是化学中最基本的概念,它们是理解和研究物质及其性质、变化的基础。
本文将介绍元素和化合物的定义、特征以及它们在自然界和人类生活中的重要性。
一、元素的基本概念元素是构成物质的基本单位,是由同一种原子组成的纯物质。
每个元素都有独特的原子结构和性质。
元素通常以符号表示,如氢元素的符号是H,氧元素的符号是O。
元素的主要特征包括:1. 原子结构:元素的所有原子都具有相同的原子结构,包括原子核和电子壳。
原子核由质子和中子组成,质子数决定了元素的原子序数,也是元素的标识符。
2. 化学性质:元素的化学性质主要由其原子的电子结构决定。
元素可以通过与其他元素发生化学反应来形成化合物。
3. 物理性质:元素的物理性质包括密度、熔点、沸点等。
每个元素都具有独特的物理性质,可以用于元素的鉴别和分离。
元素在自然界中广泛存在,构成了地壳、大气、生物体等各种物质。
元素的丰度以及元素的性质对于地球上的生命和环境都有着重要的影响。
二、化合物的基本概念化合物是由两种或更多不同元素按照一定比例结合而成的物质。
化合物具有新的化学性质和物理性质。
化合物的特征包括:1. 原子组成:化合物由不同元素的原子组成,在化合物中各元素的原子数比例是固定的。
2. 化学性质:化合物具有与原子不同的化学性质。
它们可以通过化学反应分解成元素或与其他化合物形成新的化合物。
3. 物理性质:化合物的物理性质可以与组成它的元素的物理性质不同。
例如,水是由氢和氧组成的化合物,具有独特的物理性质,如沸点和密度。
化合物在自然界中广泛存在,包括水、盐、糖等。
化合物也是人类生产和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物质,如药物、塑料、合成纤维等。
三、元素和化合物的重要性及应用元素和化合物在生活和科学研究中都有着重要的作用。
1. 基础科学研究:元素和化合物的研究是化学科学的基础。
通过对元素和化合物性质的研究,可以深入了解物质结构和反应机理,推动化学科学的发展。
2. 材料科学:元素和化合物是制备各种材料的基础。
元素和化合物的基本概念

元素和化合物的基本概念元素和化合物是化学中两个基本概念。
元素是由相同种类的原子组成,化合物则是由不同种类的元素通过化学反应组成的物质。
本文将对元素和化合物的定义、性质以及它们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进行探讨。
一、元素的定义和性质元素是指由同一种类型的原子构成的纯物质。
在化学元素周期表中,元素按照原子序数的大小排列,并由一系列化学符号表示,如氧元素的符号为O,碳元素的符号为C。
每个元素都有独特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
元素的物理性质包括原子量、原子半径、密度等。
原子量是指一个元素中原子质量的平均值,用相对原子质量表示,例如氢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为1.008。
原子半径则是指元素的原子中心与最外层电子之间的距离,不同元素的原子半径有差异。
元素的密度是指单位体积内所包含的物质质量,可以通过实验测定。
元素的化学性质包括元素的活性、化合价等。
元素的活性是指元素与其他元素发生化学反应的能力,可以用元素在反应中的易失去或获得电子来衡量。
化合价是指元素与其他元素形成化合物时所能提供或接受的电子数目,可以通过元素在化合物中所处的氧化态来表示。
二、化合物的定义和性质化合物是由不同种类的元素通过化学反应形成的纯物质。
化合物的组成比例是固定的,它们的性质通常与组成它们的元素的性质有很大的不同。
化合物的化学式表示了化合物中各元素的种类和比例。
例如,水的化学式为H2O,表示每个水分子中包含两个氢原子和一个氧原子。
化学式还可以表示化合物的结构,例如甲烷的化学式为CH4,表示一个碳原子和四个氢原子通过共价键连接。
化合物的性质包括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
物理性质包括熔点、沸点、溶解性等,这些性质可以通过实验测定。
化学性质包括化合物与其他物质发生反应的能力,例如酸碱性、氧化性等。
三、元素和化合物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元素和化合物在日常生活中有许多重要的应用。
以下列举了几个常见的例子:1. 元素的应用:金属元素如铁、铜、铝等被广泛用于制造建筑材料、汽车、电器等。
元素与化合物的性质元素与化合物的常见性质总结

元素与化合物的性质元素与化合物的常见性质总结元素与化合物的性质总结在化学领域中,元素和化合物是研究的重点对象。
元素是由一类具有相同化学性质的原子组成,而化合物则是由不同元素的原子以一定的比例结合而成。
本文将总结元素和化合物的一些常见性质。
一、元素的性质1. 物理性质元素的物理性质主要指其在常温常压下的状态和特征,包括颜色、密度、熔点、沸点等。
例如,金属元素通常具有金属光泽,高电导率和热导率,而非金属元素则多呈现无光泽、不导电和不导热的性质。
2. 化学性质元素的化学性质是指其与其他物质发生化学反应的能力。
不同元素具有不同的化学性质。
其中,金属元素通常易与非金属元素发生反应,形成离子化合物。
例如,钠与氯反应可以生成氯化钠。
3. 电子结构元素的电子结构是指其电子分布在不同轨道和能级上的方式。
电子结构对元素的性质具有重要影响。
例如,氢气只具有一个电子,故能与其他元素形成较弱的化学键。
二、化合物的性质1. 物理性质化合物的物理性质与其组成元素有关。
例如,离子化合物通常具有高熔点和沸点,而共价化合物通常有较低的熔点和沸点。
2. 化学性质化合物的化学性质是指其与其他物质发生化学反应的特性。
不同类型的化合物有不同的化学性质。
例如,酸性氧化物会与水反应生成酸,碱性氧化物会与水反应生成碱。
3. 溶解性化合物的溶解性是指其在不同溶剂中的溶解程度。
不同类型的化合物具有不同的溶解性。
例如,极性化合物通常可溶于极性溶剂,而非极性化合物通常可溶于非极性溶剂。
4. 稳定性化合物的稳定性可以衡量其在不同条件下的稳定程度。
某些化合物在常温常压下相对稳定,而在高温或其他条件下会发生分解反应。
总结:元素和化合物在化学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元素具有多种物理和化学性质,可以通过它们之间的反应形成各种不同类型的化合物。
化合物又可根据它们的物理性质、化学性质、溶解性和稳定性进行分类。
深入理解元素和化合物的性质,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和应用化学知识。
元素与化合物的性质

元素与化合物的性质元素和化合物是化学研究中的两个重要概念。
元素是由同一种类型的原子组成的物质,化合物是由不同类型的原子通过化学键结合形成的物质。
元素和化合物拥有不同的性质,这些性质在理解和研究化学反应以及物质变化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一、元素的性质元素是构成一切物质的基本单位,具有独特的性质。
元素的性质主要包括原子质量、原子半径、电子亲和能、离子化能等。
1. 原子质量:原子质量是元素的重要物理性质之一。
它代表了一个元素中原子的平均质量。
原子质量由质子和中子的质量组成,其中质子数目就是该元素的原子序数。
例如,氢的原子质量为1,氧的原子质量为16。
2. 原子半径:原子半径是指原子核与外层电子轨道的最外层电子之间的距离。
原子半径与元素周期表中的位置相关,一般来说,原子半径随着原子序数的增加而增加。
例如,钠的原子半径比锂的原子半径更大。
3. 电子亲和能:电子亲和能是指一个原子在气态中接受一个电子形成负离子时释放的能量。
电子亲和能可以衡量一个原子对外层电子的吸引力。
一般来说,电子亲和能越高,元素越容易接受电子形成负离子。
4. 离子化能:离子化能是指一个原子在气态中失去一个电子形成正离子时需要吸收的能量。
离子化能可以衡量一个原子外层电子的稳定性。
一般来说,离子化能越高,元素越难以失去电子形成正离子。
二、化合物的性质化合物是由不同类型的原子通过化学键结合而成的。
化合物的性质主要包括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
1. 物理性质:化合物的物理性质指的是其在物质变化时不改变物质化学组成的性质。
这些性质包括熔点、沸点、密度、颜色等。
例如,水的熔点为0°C,沸点为100°C。
2. 化学性质:化合物的化学性质指的是其在化学反应中发生变化的性质。
这些性质包括与其他物质发生反应的能力、与酸或碱反应的性质以及氧化还原反应的性质等。
例如,氢氧化钠溶于水会产生氢氧化钠水溶液,通过与酸反应可以中和酸性物质。
化合物的性质与其中原子的种类、数目以及它们之间的化学键的类型和强度密切相关。
初中化学元素性质概述

初中化学元素性质概述化学元素是构成物质的基本单元,它们具有不同的性质和特征。
在初中化学学习中,我们需要了解和掌握各个元素的性质,这将对我们理解化学反应和物质变化有着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对初中化学元素的性质进行概述。
一、元素的物理性质1. 金属元素:金属元素具有良好的导电性、导热性和延展性。
它们通常是固体的,具有金属光泽和高密度。
常见的金属元素有铁、铜、锌等。
2. 非金属元素:非金属元素通常具有较差的导电性和导热性,一般是气体、液体或者固体。
它们通常没有金属光泽,而是呈现出不同的颜色。
常见的非金属元素有氧、氮、氢等。
3. 半金属元素:半金属元素具有金属和非金属元素的一些性质,既能导电又能半导体或者绝缘体,它们常用于电子产业。
硅、锑等是常见的半金属元素。
二、元素的化学性质1. 金属元素的化学性质:金属元素容易失去电子形成正离子,具有较强的还原性。
常见的金属元素在与非金属元素反应时往往会失去电子。
金属元素与酸反应可以生成盐和释放氢气。
2. 非金属元素的化学性质:非金属元素通常会接受电子形成负离子,具有较强的氧化性。
非金属元素与金属元素反应时通常会得到电子。
非金属元素与氧气反应可以生成氧化物。
3. 半金属元素的化学性质:半金属元素的化学性质介于金属元素和非金属元素之间。
半金属元素既能失去电子形成正离子,也可以接受电子形成负离子。
三、物质的性质和元素的特征1. 元素组成的物质通常具有特征性质:物质的性质往往与其组成元素的性质有关。
例如,氧气是由两个氧元素组成的,具有无色、无味、质轻和易燃的性质;氮气由两个氮元素组成,具有无色、无味、质轻和不燃的性质。
2. 化合物的性质由元素比例决定:化合物是由两个或多个不同元素的原子按照一定的比例组成的。
化合物的性质往往由组成该化合物的元素的性质和比例决定。
例如,氯化钠是由一个钠元素和一个氯元素组成的,具有味咸和易溶于水的性质。
3. 混合物的性质与元素性质相互影响:混合物是由两个或多个不同元素或化合物的物质混合而成,每个组成部分的性质保持不变。
元素与化合物的性质

元素与化合物的性质在化学领域,元素与化合物是两个基本概念。
元素是组成物质的基本构成单位,而化合物则是由两个或更多元素以固定比例结合而成的物质。
它们在性质上有一些显著的区别,下面将对这些性质进行详细探讨。
一、元素的性质元素是自然界中最基本的物质单位,不可再分。
所有的物质都由不同种类的元素组成。
元素的性质取决于元素的原子结构和化学性质。
1. 原子结构特性:每个元素都由原子组成,原子由质子、中子和电子构成。
质子和中子位于原子核中,而电子则环绕在核外。
元素的原子序数表示了其质子数,决定了元素的化学特性。
2. 物理性质:元素的物理性质包括颜色、状态、密度、熔点和沸点等。
例如,金属元素通常呈固态,在常温下具有良好的导电和导热性能,而非金属元素则常常是气体或固体。
3. 化学性质:每个元素都具有特定的化学性质和反应规律。
元素可与其他元素组成化合物,也可以与自身形成同种元素的化合物。
例如,氧气(O2)是由两个氧原子组成的氧气分子。
二、化合物的性质化合物是由两个或多个元素以一定比例组成的纯物质。
化合物的性质与其组成元素之间的化学键和化学键的类型有关。
下面将就化合物性质的表现进行具体说明。
1. 稳定性:化合物通常比元素更为稳定。
这是由于化合物中的元素通过形成化学键而变得相对稳定。
在化学反应中,化合物常常需要具备足够的能量才能发生分解或转化为其他物质。
2. 物理性质:化合物的物理性质如熔点、沸点和颜色等,取决于其分子或晶格结构。
不同化合物之间的物理性质也各不相同。
3. 化学性质:化合物在化学反应中呈现出特定的性质。
通过化学反应,化合物可以被分解成元素或与其他物质发生反应。
化合物的化学性质取决于其中元素的性质以及它们组成的化学键类型。
总结:元素和化合物在性质上存在着明显的差异。
元素是构成物质的基本单位,其性质取决于原子结构和化学性质。
化合物是两个或更多元素以一定比例结合而成的物质,其性质由组成元素和化学键类型决定。
了解元素和化合物的性质有助于我们深入理解物质的行为和化学反应的规律,为进一步的研究和应用提供基础。
常见元素及其化合物的特性

常见元素及其化合物的特性元素是构成物质的基本单位,而化合物是由多种元素经过化学反应组成的物质。
常见元素包括金属元素、非金属元素和贵金属元素。
它们在化学性质、物理性质以及用途方面都有各自的特点。
金属元素是指具有金属性质的元素,如铁、铜、铝、钠等。
金属元素通常具有良好的导电性和导热性,是良好的电子和热能传导介质。
金属元素还具有良好的延展性和可塑性,可以通过加工制造成各种形状。
金属元素在化合物中通常为阳离子,形成带电离子的化合物。
例如,氯化铜(CuCl2)和硫酸铁(FeSO4)都是金属元素与非金属元素通过化学反应形成的化合物。
金属元素常用于制造机械设备、建筑材料、电子产品等。
非金属元素是指不具有金属性质的元素,如氧、氮、硫、炭等。
非金属元素通常具有较低的导电性和导热性,不良的延展性和可塑性。
非金属元素常出现在化合物中的阴离子形式,如氧化钠(Na2O)和二氧化碳(CO2)。
非金属元素的化合物具有多样的物化性质,有些具有毒性(如氰化物),有些具有较高的熔点和沸点(如纯硫)。
贵金属元素是指具有珍贵和稀缺性的金属元素,如金、银、铂等。
贵金属元素具有较高的化学稳定性和抗腐蚀性,不易被氧化和腐蚀。
贵金属元素常用于珠宝制造、电子产品、医药和化妆品等领域。
例如,金(Au)常用于珠宝制造,银(Ag)常用于制作餐具和漆器。
化合物是由不同元素通过化学反应形成的物质。
化合物的性质由组成元素的种类、比例以及它们之间的化学键决定。
例如,水(H2O)是由氢和氧元素通过化学反应形成的化合物。
水具有许多独特的性质,如高的沸点和熔点、良好的溶解性和热稳定性。
另一个例子是二氧化碳(CO2),它是由碳和氧元素形成的化合物。
二氧化碳具有无色、无味、无毒的特点,是大气中的重要成分,也是植物进行光合作用的产物。
除了水和二氧化碳,还有许多常见的化合物,如盐(氯化钠、硝酸钠等)、酸(硫酸、盐酸等)、碱(氢氧化钠、氢氧化钾等)以及有机化合物(乙醇、乙酸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五章元素及化合物的性质实验十九碱金属和碱土金属一、目的要求1. 比较碱金属、碱土金属的活泼性。
2. 比较碱土金属氢氧化物及其盐类溶解度。
3. 了解碱金属和碱土金属离子的定性鉴定方法。
二、仪器和药品仪器:离心机,试管,烧杯,坩埚,漏斗,镊子,钴玻璃片药品:HCl(2 mol·L-1,6 mol·L-1),HNO3(6 mol·L-1),H2SO4(2 mol·L-1),HAc(2 mol·L-1),NaOH(2 mol·L-1),NH4Cl(2 mol·L-1),Na2CO3(0.1 mol·L-1),LiCl(0.1 mol·L-1),NaF(0.1 mol·L-1),Na2CO3(0.1 mol·L-1),Na2HPO4(0.1 mol·L-1),MgCl2(0.1 mol·L-1),CaCl2(0.1 mol·L-1),BaCl2(0.1 mol·L-1),Na2SO4(0.5 mol·L-1),CaSO4(饱和),(NH4)2C2O4(饱和),(NH4)2CO3(0.5 mol·L-1),K2CrO4(0.1 mol·L-1),K[Sb(OH)6] (饱和),NaHC4H4O6(饱和),NH3·H2O-NH4Cl缓冲液(浓度各为1 mol·L-1),HAc-NH4Ac缓冲液(浓度各为1 mol·L-1),Na+,K+,Ca2+,Sr2+,Ba2+试液(10 g·L-1),pH试纸,Na(s),K(s),Mg(s),Ca(s),铂丝三、实验内容1. 碱金属、碱土金属活泼性的比较1) 金属钠和氧的反应用镊子夹取一小块(绿豆大小)金属钠,用滤纸吸干其表面的煤油,切去表面氧化膜,放入干燥的坩埚中加热。
当钠刚开始燃烧时,停止加热,观察反应现象及产物的颜色和状态。
2) 观察镁条在空气中燃烧取一小段镁条,用砂纸除去表面的氧化膜。
点燃,观察燃烧情况和所得产物。
3) 钠、钾、镁、钙与水的反应分别取一小块金属钠和金属钾,用滤纸吸干其表面煤油,放入两个盛有1/4体积水的250 mL烧杯中,并用合适大小的漏斗盖好,观察反应情况。
检验反应后水溶液的酸碱性。
(安全提示:金属钾在空气中易自燃,与水反应剧烈。
) 取一段擦干净的镁条,投入盛有蒸馏水的试管中,观察反应情况。
水浴加热,反应是否明显?检验反应后水溶液的酸碱性。
取一小块金属钙置于试管中,加入少量水,观察现象,检验水溶液的酸碱性。
2. 碱土金属氢氧化物溶解性的比较在3支试管中分别加入1 mL 0.1mol·L-1MgCl2,CaCl2和BaCl2溶液,然后加入等体积新配制的2 mol·L-1NaOH溶液,观察沉淀的生成。
根据沉淀的多少,比较这三种氢氧化物的溶解性。
3. 碱金属微溶盐的生成和性质1) 锂盐取少量0.1 mol·L-1 LiCl溶液分别与0.1 mol·L-1NaF,Na2CO3,Na2HPO4溶液反应,观察现象,写出反应式。
2) 钠盐取少量0.1 mol·L-1 NaCl溶液,加入饱和K[Sb(OH)6]溶液,放置数分钟,若无晶体析出,可用玻璃棒擦试管内壁,观察产物的颜色和状态,写出反应式。
3) 钾盐取少量0.1 mol·L-1 KCl溶液,加入1 mL 饱和酒石酸氢钠(NaHC4H4O6)溶液,观察产物的颜色和状态,写出反应的方程式。
4. 碱土金属的难溶盐的生成和性质1) 硫酸盐溶解度的比较在3支试管中,分别加入1 mL 0.1 mol·L-1的MgCl2,CaCl2和BaCl2溶液,然后各加入1 mL 0.5 mol·L-1 Na2SO4溶液,观察沉淀是否生成?分离出沉淀,试验其在6 mol·L-1 HNO3中的溶解性。
另取2支试管,分别加入1 mL 0.1 mol·L-1的MgCl2和BaCl2溶液,然后各加入0.5 mL 饱和CaSO4溶液,又有何现象?写出反应方程式,并比较MgSO4,CaSO4和BaSO4的溶解度大小。
2) 镁、钙和钡的碳酸盐的生成和性质(1) 在3支试管中,分别加入0.5 mL 0.1 mol·L-1的MgCl2,CaCl2和BaCl2溶液,再各加入0.5 mL 0.1 mol·L-1 Na2CO3溶液,稍加热,观察现象。
试验产物与2 mol·L-1NH4Cl溶液的作用,写出反应式。
(2) 在分别盛有0.5 mL 0.1 mol·L-1的MgCl2,CaCl2和BaCl2溶液的3支试管中,各加入0.5 mL NH3·H2O-NH4Cl缓冲溶液(pH=9),然后各加入0.5 mL 0.5 mol·L-1 (NH4)2CO3溶液。
稍加热,观察现象。
试指出Mg2+与Ca2+、Ba2+的分离条件。
3) 钙和钡的铬酸盐的生成和性质(1)在2支试管中,各加入0.5 mL 0.1 mol·L-1的CaCl2和BaCl2溶液,再各加入0.5 mL 0.1 mol·L-1 K2CrO4溶液,观察现象。
试验产物分别与2 mol·L-1 HAc、HCl溶液的作用。
写出反应式。
(2)在2支试管中,各加入0.5 mL 0.1 mol·L-1的CaCl2和BaCl2溶液,再各加入0.5 mL HAc -NH4Ac缓冲溶液,然后分别滴加0.5 mL 0.1 mol·L-1 K2CrO4溶液,观察现象。
试指出Ca2+和Ba2+的分离条件。
4) 镁、钙和钡的草酸盐的生成和性质分别向0.5 mL 0.1 mol·L-1的MgCl2,CaCl2和BaCl2溶液中滴加0.5 mL饱和(NH4)2C2O4溶液,制得的沉淀经离心分离后再分别与2 mol·L-1 HAc、HCl溶液作用,观察现象。
5. 钾、钠、钙、锶和钡的盐的焰色反应取一根铂丝(尖端弯成环状),先将铂丝反复浸于纯的6 mol·L-1 HCl中后在煤气灯的氧化焰上灼烧,直至火焰不再呈现任何颜色。
然后用洁净的铂丝蘸取Na+试液在氧化焰中灼烧,观察火焰的颜色。
用与上面相同的操作,分别观察钾、钙、锶和钡等盐溶液的焰色反应。
每进行一种溶液的焰色反应之前,都必须用上述的清洁法把铂丝处理干净。
观察钾盐的焰色反应时,微量的Na+所产生的黄色火焰会遮蔽K+所显示的浅紫色火焰,故需通过蓝色的钴玻璃片观察K+的火焰,因为蓝色玻璃能够吸收黄色光。
四、思考题1. 钠和镁的标准电极电势相差不大(分别为-2.71V和-2.37V),为什么两者与水反应的激烈程度却大不不同?2. 如何解释镁、钙、钡的氢氧化物和碳酸盐的溶解度大小的递变规律?3. 用碳酸盐分离Mg2+和Ca2+或铬酸盐分离Ca2+和Ba2+时,分别使用了NH3·H2O-NH4Cl 或HAc-NH4Ac缓冲溶液。
试指出这两种缓冲溶液在这些离子分离中的作用。
实验二十卤族和氧族元素一、目的要求1. 了解卤素及其含氧酸盐的氧化性和卤离子还原性强弱的变化规律。
2. 了解卤素的歧化反应。
3. 了解过氧化氢的制备,性质及不同氧化态硫的化合物的性质。
二、仪器和药品仪器:离心机,离心管,坩埚,滴管,玻璃棒药品:H2SO4(3 mol·L-1,浓),NH3·H2O(浓),NaOH(2 mol·L-1),HCl(2 mol·L-1,浓),KBr(0.1 mol·L-1,s),KI(0.1 mol·L-1,s),KClO3(s),KIO3(0.1 mol·L-1),KBrO3(s),K2CrO4(0.1 mol·L-1),Na2S2O3(0.1 mol·L-1),AgNO3(0.1 mol·L-1),Pb(NO3)2(0.1 mol·L-1),Na2SO3(0.1 mol·L-1),H2O2(3 %),SnCl2(0.5 mol·L-1),Mn2+试液(10 mg·mL-1),硫代乙酰胺(5 %),氨水,溴水,碘水,CCl4,NaCl(s),I2(s),Na2O2(s),MnO2(s),硫粉,K2S2O8(s)、淀粉碘化钾试纸,醋酸铅试纸,pH试纸三、实验内容1. 卤族氧化性的比较1) 氯和溴的氧化性的比较在1 mL 1 mol·L-1 KBr溶液中,逐滴加入氯水,振荡,有何现象?再加入0.5 mL CCl4,充分振荡,又有何现象?氯和溴的氧化性哪个较强?2) 溴和碘的氧化性比较在1 mol·L-1 KI溶液中,逐滴加入溴水,振荡,有何现象?再加入0.5 mL CCl4,充分振荡,又有何现象?比较上面两个实验,总结氯、溴和碘的氧化性的变化规律,并用电对的电极电势予以说明。
2. 卤素离子还原性的比较1) 往盛有少量(近似绿豆大小)氯化钠固体的试管中加入1 mL浓H2SO4,有何现象?用玻璃棒蘸一些浓NH3· H2O移近管口以检验气体产物。
2) 往盛有少量溴化钾固体的试管中加入1 mL浓H2SO4,又有何现象?用湿的淀粉碘化钾试纸检验气体产物。
3) 往盛有少量碘化钾固体的试管中加入1 mL浓H2SO4,又有何现象?用湿的醋酸铅试纸检验产物。
写出以上三个实验反应式并加以解释。
说明氯、溴、和碘离子的还原性强弱的变化规律。
3. 卤素的歧化反应1) 在一支小试管中加入5滴溴水,观察颜色,然后滴加数滴2 mol·L-1 NaOH溶液,振荡,观察现象。
待溶液褪色后再滴加2 mol·L-1 HCl溶液至酸性,溶液颜色有何变化?2) 另取一支试管,用碘水代替溴水,重复上述实验,观察并解释所看到的实验现象。
4. 卤酸盐的氧化性1) 氯酸盐的氧化性(1)取少量KClO3晶体于试管中,加入少许浓盐酸(可稍微加热),注意逸出气体的气味,检验气体产物,写出反应式,并作出解释。
(2)分别试验饱和KClO3溶液与0.1 mol·L-1Na2SO3溶液在中性及酸性条件下的反应,用AgNO3验证反应产物,该实验如何说明了KClO3的氧化性与介质酸碱性的关系?(3)取少量KClO3晶体,用2 mL 水溶解后,加入少量CCl4及0.1 mol·L-1 KI溶液数滴,振荡试管,观察试管内水相及有机相的变化。